浪漫满屋女装旗舰店:三道边咏叹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2:40:22
 乔万岭

  在内蒙古高原深处,残存着一条绵延不绝的边关古墙,虽经千年的风雨剥蚀,但其巨蟒飞龙般的雄浑走势,还依然清晰可辩。史学家称其为“金界壕”,网上的图标是“成吉思汗边墙”,当地老百姓则唤作“三道边”。

  所谓的“三道边”相传就是始皇瀛政架构帝国美梦时,修建的第三道防御工事,与横空出世的巍巍长城遥相呼应,互为犄角,成为当时北国边塞上的第一道战略屏障,与万里长城共同承载着厚重的中国历史,一脉传承着悠久的古老文化。只可叹“三道边”其貌不扬,名不经传,倘与雄关漫道、名扬四海的万里长城相比,就好象远山的村姑见着了珠光宝气的公主,自惭形秽是不言而喻的。

  说它是“边”,却鲜有边关冷月、边塞狼烟的历史记载,说它是“墙”,却全然没有筑城修边的秦砖汉瓦,更何谈什么雕楼玉柱、飞檐画栋啦。然而“三道边”却有着她与生俱来的不朽和永恒,还有着尚未面世的文人景观,以及那淹没在浩眇烟波中的男欢女爱、古土风尘,这其间还注定蕴含了许多民族文化,凝聚了许多古国神韵,演绎出过许多悲天悯人的历史话剧。加之如此浩繁的边防工程,全部是掘地挖壕,就近取土,夯土筑墙而成。在当时生产工具极为简陋的情况下,能够平地筑起高过人头,上可以行车走马,下可以屯兵瞭阵,“十里一堡五里一台”,绵延三千余里的边防工程,在中国的军事史上和建筑史上都堪称是一个奇迹。

  我是“三道边”上的一介草民,家乡依山傍“边”,抬眼是蜿蜒不绝的千年古埂,俯首是世代躬耕的百岁垅亩,是“三道边”的水土养育了我,是古土文化熏陶了我,我感激这片古老、苍凉而又神圣的土地,也感恩这一方憨厚、辛勤而又饱经沧桑的父老,更感叹这一带古朴、淳厚而又善良的民风。我虽然曾经为“三道边”抱过不平,觉过汗颜,有过迷惘,受过屈辱,但更多却是生于兹长于兹的血脉之情,山药莜面、五谷杂粮的养育之恩,吃苦耐劳、勇敢善良的草根文化,憨厚、老实、好客、大度的古朴民风

  虽然从小就惯看了荒原连天,春荣秋衰的边塞风光,但从不曾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观动情,可常被这“浩浩三千里,悠悠两千年”的边关古墙倾倒,不仅为它的气势,为它的久远,更为它呼之欲出的民族神韵。尤其是塞上的黄土竟然铸就了如此的博大,如此的雄浑,不仅将中原的“龙图腾”发挥到了极至,而且把古老的“土崇拜”也植根于边塞。巍巍三千里的边关古墙,犹如一弘汩汩的华夏血脉,沿着边关要塞浩浩荡荡地奔流开来,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兼收并蓄了朔方各个民族原生带的水土,形成了当今“三道边”一带极具民族特色、富有乡土气息、带有祖上风范,地地道道的本土文化,清清爽爽的草根意识。这种文化意识不扭捏,不骄媚,不做作,不隐晦,晶莹透明,直抒胸臆,似万马奔腾,若大江东去。

  “三道边”民骨子里渗着土,灵魂中沾着土。呱呱坠地便一头扎到了铺有绵土的土炕上,老死将至还以一个“吃土还土”的土馒头,一家住土房,家家都供奉着土地爷,一世走土路,清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一生与土坷垃打交道,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肚子的地方民俗,一身乡土气息,一口方言土话,一颗赤子之心,一根直道道的肠子……

  大凡出生在“三道边”墙的人,无论走到那里,跨进什么门槛,步入何等繁华,与生俱来的“三道边”尘土,拍也拍不尽,息息相通的“三道边”习性,丢也丢不了,一脉相联的“三道边”情缘,割也割不断。这大概主要是“人是故乡好,月是故乡明”的缘由吧,尤其是久居他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更是情有独钟,总是常把目光投向那一方“曾经贫苦,正在富庶”的边墙古土。思一思故土想一想故人,是一种宽慰,也是一种享受。这里捧掇的就是来自故乡的、是经常在眼前浮现的古土尘埃,现在把它奉献给世人,也算是对“三道边”的一份敬重,一种孝心,一个纪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