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创意媒体:杨泗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8:37:33
本帖最后由 铁血十八星 于 2011-2-27 11:42 编辑
汉阳高公桥与杨泗庙
下载 (47.87 KB)
2011-2-27 09:54 下载 (41.34 KB)
2011-2-27 09:55
我藏的两幅汉阳地图,看到汉阳老三老师的文章高公桥,就拿出看看,,不经意看到高公桥边上有个杨泗庙,,联想到另一件藏品上有杨泗将军几个字,查阅资料,了解了下,又搞懂了件藏品背后的故事,学习中,,,高公桥下有水,,有水就有船运,,民船业奉杨泗将军为师祖,,,汉阳杨泗庙。杨泗将军为长江中下游流域船民们信奉的水神,清中期后随商品经济的勃兴,汉江航运业的发达,在洞庭湖汉江、丹江等流域盛极一时。当时,重要码头、险处都有船民们建的杨泗庙。杨泗庙不仅是船工们行船前烧香磕头寻求庇佑处,也逐步衍变成各地定期举行的“二月二”或“六月六”杨泗将军庙会或赛神活动等民间节日。作为汉江口的重要商贸货物码头和水运中心汉阳高公桥边上也建有杨泗庙。
信奉水神杨泗将军,并广建杨泗庙。反映了处于落后生产力状况下蒙昧的人们,在无法认识驾驭汉江航道急流、险滩等的无奈下,把对自然神奇力量的敬畏,寄托于对神灵的虔诚信仰来寻求庇佑。可是,神灵不是万能的!他能平衡、慰藉船民们的心理,却没有认识并驾驭自然的神奇力量。险恶的汉江航道和洪水,并未因船民们对杨泗将军的敬畏信仰而变缓和减少。

下载 (49.36 KB)
2011-2-27 09:56 下载 (51.51 KB)
2011-2-27 09:56
民船业奉杨泗将军为师祖,长望浏宁各地均建有杨泗将军庙或泗洲庙。杨泗将军为民间传说斩孽龙的英雄。传说一条孽龙来到长沙县鼎功桥寻龙河里,兴风作浪。住在河边的杨泗决心除掉这条孽龙,遂赴南岳烟霞洞,拜师习武,师傅教会杨泗一套上天人水、隐身循迹的法术,还赐他一匹红鬃马和一把七星宝剑。后历尽周折,杨泗终于把孽龙除掉。孽龙除掉后,杨泗却远走高飞,再也没回来,百姓都说他成了神,于是立庙以祀。今果园乡寻龙河畔有一小镇,即名“杨泗庙”。有人说,他隐居在泗水入洪泽湖处的一个溯上,故杨泗又称为泅洲。鼎功桥今仍存名为“泗洲”的地名。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王爷生日,各埠杨泗庙都要举行堂会。旧志载,清咸丰十一年(1861)靖港建成杨泗庙,并设“八元堂”以招揽运输;民国28年(1939)浏阳浮桥北岸(今西河街)也建成杨泗庙,为船行驻址。长沙县果园乡杨泗庙,宁乡县双江口有泗洲庙,望城县铜官镇袁家湖亦有泗洲寺,武汉有杨泗庙,(指的就是汉阳高公桥边上的杨泗庙吧)
下载 (42.34 KB)
2011-2-27 09:56
关于杨泗将军的来历,说法不同。一说杨泗将军是一个因治水有功而被封为将军的明朝人,一说杨泗将军是个很象晋朝周处那样的敢于斩杀孽龙的勇士,一说杨泗将军就是南宋农民起义领袖杨么。不管哪种说法,民间特别是船民都把他作为行船的保护神加以膜拜。杨四将军并不是杨家将里的杨四郎.根据杨么起义活动范围及庙\寺等存在范围,杨么的可能性大些.
杨么(?~1135)名太,在洞庭湖周围建水寨,造战船,实行兵农相兼,“陆耕水战”的战略方针,从武陵、龙阳到沅江县的沅水西侧建立水寨二三十所,尤以上□江(沅水支流,在今汉寿县内)的夏诚、刘衡两寨最为险要。绍兴五年春,宋高宗调岳飞前往镇压起义军,又派宰相张浚亲临督战。他们在湖区各要道屯驻重兵,缩小包围圈,加紧经济封锁,并在夏季进兵,蹂践禾稼,造成起义地区严重的经济困难;同时大力开展政治诱降活动。黄佐、杨钦叛变投敌,起义军内部分化瓦解,杨么力战不屈,被俘牺牲。澧州的起义军则在雷德进、雷德通兄弟率领下,固守小寨,又坚持了一年多才最后失败。这次起义前后共持续六年半之久。证明是杨么的可能性更大.推测,浅见了.



杨泗与杨泗庙
兼答网友偶住胜利街


     杨泗庙 ,亦称杨泗将军庙,主要在湖南、湖北地区供奉。关于杨泗将军的来历,说法不同。一说杨泗将军是一个因治水有功而被封为将军的明朝人,一说杨泗将军是个很象晋朝周处那样的敢于斩杀孽龙的勇士,一说杨泗将军就是南宋农民起义领袖杨么。不管哪种说法,民间特别是船民都把他作为行船的保护神加以膜拜。杨四将军并不是杨家将里的杨四郎,这是肯定的。
    在湖南民间,崇信杨泗将军的习俗相当普遍,许多临水的地方,都修有杨泗庙,民间传说他是一位专斩孽龙的大神。每年春天在水口把关检查。如果是兴云作雨的龙,杨泗将军便放他过去;如果是害人的龙,便用宝剑将它斩为几段,湖南渌江边有一块杨三石,拒说就是他斩杀孽龙的地方。石上那三道刀砍似的裂痕,便是他斩龙留下的痕迹。湘潭涟水边的杨泗庙,还因庙而形成了一个集镇。
    我个人觉得,庙里祭祀的是南宋农民起义首领杨么。因为曾经有人在某一个杨泗庙中发现了一块石碑,碑文上说杨泗将军就是南宋时席卷荆湖地区七个州所属十九个县的农民起义英雄杨幺。
    公元1130年,杨泗跟随钟相起义,因为他在所有的起义首领中年龄最小,所以大家都叫他杨幺。在汉语中有的意思。
    钟相牺牲后,杨泗被推为总首领,号称“大圣天王”,并用以纪年,有众二十万。兵农相兼,陆耕水战。势力东起岳阳,西到鼎、澧、北抵公安,南到长沙界内,屡破宋军。绍兴五年因被叛徒黄佐、杨钦出卖,投水未死,被擒牺牲。因为杨么实行“等贵*,均贫富”的主张,很受人们尊敬,并立庙祀奉。老百姓为避免统治者降罪,并按照首领中年幼排行第四(居钟相、夏诚、周伦之后),加上他投湖未死而视为水神,故名“杨泗庙”,常年香火,以水神祀奉。昔时益阳一带建杨泗庙,或杨泗将军庙多处,并遍及洞庭湖滨各县。
    在老河口大街码头上,以前有一座背岸面水的不大不小的庙,建造在一个深涧里,从岸上,不注意还看不见,那就是杨泗庙。
   相传此庙建于清代,庙约五十平方米,前后三间厅房, 前厅为?中间供有杨泗庙的神像,后房供和尚住宿,门前竖有旗杆和树木,有点像白蛇传的金山寺。汉江水涨,此庙也升高, 因此不管水怎么涨也淹不住这座庙,可见杨泗庙是有神灵的。
    据说有一次河内有一装金银的商船停靠在庙下面江上,船上的伙计无意中看到一条金黄色的花蛇,便用篙撵打,结果没有打住,花蛇跳到江内没影了。没两天,运装粮的商船, 忽然发现漏水, 眼看就要沉没,木船上的人只得把船上的粮食往其它船上转移,经过一阵忙乱,粮食抢运完了,一看木船并无漏洞,只发现一条金黄花蛇园圆地盘在舱内,有人便说:“这是杨泗庙在显灵。”船上的人只得拿来香烛供果祈求饶恕,不多一会儿,金花蛇就无影无踪了。从此以后,每当货运商船路过此地,就来烧香祈祷,保佑他们一路顺风。据说以前举行龙舟赛,指挥台多设在杨泗庙门前。这座庙抗日战争时期还在, 后来修河堤时被毁坏,现在杨泗庙码头也因此而得名。
    在我们湖北的利川市,还有一所学校名叫杨泗小学。在恩施,还有一个叫杨泗坝的收费站,有的地方还建有杨泗宫。我翻阅了不少资料,我可以肯定的说,杨泗庙与水有关,与船民有关。                                                

                                                                  钟金涛
                                                              2008.01.05

   在调察汉源县“某姓营”时,汉源县大渡河边有一个“杨泗营”。开初认为出现“杨泗”这个全名,与“王泗营”、“王富营”一样,只表示杨泗只是一位军屯的首领,并不知道到他隐藏的丰富内容。

     一次,在蒲江县西来古镇旅游时,发现在古镇的隐秘处有一“杨泗庙”,塑像是一员武将。询问古镇的人,祭祀的“杨泗”有什么来头,却都不知道。赶忙查阅手中的资料,发现很多地方民间都曾建有祭祀杨泗将军的庙宇。杨泗能下水除孽龙,上岸能修水利,所到一处能造福一方百姓。被尊称为“镇江王爷”、“平浪将军”等等。在网上一查,更是不得了。长江流域包括汉水、赣江、乌江、岷江及湖网地区的民众大多有祭祀杨泗将军的习俗。沿岸的渔民、船工、盐帮、米商形成的帮会中,多以杨泗将军为主供神灵之一。

蒲江西来古镇的杨泗庙是一进三开间,崇州怀远三官村的杨泗庙早期也是这种规模。据其它资料反映,很多杨泗庙其规模也是如此。三官村的杨泗庙经过历年扩张,现在成为一座占地半亩之多的院落。福建度尾镇的杨泗庙却成一座石雕艺术宫。陕西旬阳的杨泗被船帮供奉在会馆内。同时一些综合性祭祀场所,也为杨泗单设一殿加以供奉。

各地的“杨泗庙”都将杨泗将军作为神来供奉,那么汉源县的“杨泗营”却确确实实是一个军屯组织,也确确实实说明杨泗将军是真实存在过的一个人。查遍正史,除《清史稿》中提到吴三桂手下有一位也叫“杨泗”的部将外,所有的正史中就没有再发现有关杨泗的记载。作为吴三桂部将的“杨泗”是明末清初人。如果他真为百姓做了什么好事,老百姓不会不记得他。作为曾反叛清政府的人,朝廷也绝不允许为其建庙祭祀。

真实存在过的杨泗将军,在什么时代,又由于什么原因被民间作为神灵来供奉呢?四川汉源县《汉源县地名录》中指出,“杨泗营”的杨泗是明代的一位将军。顺着“明代”这个线索查下去。“某姓营”是明初的军屯组织,“杨泗营”也不例外,因而杨泗将军应该是明初人。再继续向这个方向追查下去。明初,在四川实施屯田制时,明朝廷留用了原明玉珍大夏政权“官庄”的军民。“官庄”是明玉珍时代的屯田组织,明玉珍部众成份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其成份绝大部份是:麻城孝感乡籍或经由麻城孝感乡入川的。在“某姓营”的田野调察中,已知原籍的与已知原籍为麻城孝感乡的比例是。也就是说朱元璋只派出少量部众参与四川的屯田,其余绝大部份是明玉珍旧部。杨泗将军与麻城孝感乡能扯上关系吗?网上到麻城市一查,果然有关系。今天湖北麻城市北边乘马岗镇小寨村境内就有一个叫“杨泗寨”的山寨,这里是红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这里属大别山区,众多的山头上都建有大大小小的山寨。据湖北有关专家考证,这些山寨大多建于元末。元末谁又会在这里建造数量颇多的山寨呢?湖北黄麻地区是元末徐寿辉农民起义红巾军的根据地,麻城县的北部正是与元朝军队对峙的北边防线。杨泗此时应是红巾军的一员将领,带兵在此驻守,由于徐寿辉并未称帝,故驻地只能以“杨泗寨”称。四川的“杨泗营”与湖北“杨泗寨”关系绝不是个案。四川旺苍县百丈有个“黄杨营”,在湖北红安市北部大别山中的九焰山(明嘉靖42年前属麻城县)上就有一座“黄杨寨”,《湖北通志》说:黄杨寨为黄、杨者所建。因而杨泗应该就是红巾军将领。明玉珍归徐寿辉后,红巾军的另一个重要首领邹普胜(麻城人,在麻城举事)便将自己率领的军队交与明玉珍指挥,这支军队中自然包括了驻守麻城的杨泗将军。明玉珍接收部队后,被派到沔阳(今湖北松桃一带)打仗。沔阳位于汉水与长江间,这里河流纵横,湖泊交错,能充分发挥明玉珍和杨泗善于水上作战的长处。长江中下游一带河流及湖泊都曾是杨泗的战场,也为他兴修水利疏通河道,提供了施展的条件,间接为民做了好事,这也是这一带杨泗庙众多的根本原因。1357年明玉珍从长江乘机攻入四川,杨泗将军也在展转四川境内作战,在宜宾兴文县毓秀乡一处崖壁上,留下“山高水长”题刻。在重庆城口县北屏乡双河村留下以“杨泗”命名的山崖“杨泗岩”和其开凿的“杨泗栈道”。在成都西北面开凿了“杨泗堰”,至今仍是成都人民重要的生产、生活水源之一。四川很多地方都提到有关于杨泗疏通河道兴修水利的义举,可惜由于时代的变迁,历史的久远,没有为今天留下更多的实例。

    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占据全川,他将明玉珍(此时是明玉珍子明升执政)部份投降的旧部(含官庄)调为军民屯田。于是“杨泗营”便出现了。杨泗营出现后,杨泗将军有什么作为,现在正在调察中。

杨泗是何处人?说法有三、四种,我同意是湖南长沙人一说。

杨泗死于何处?只有陕西周至县厚畛子镇杨泗庙一说。当地传说杨泗带兵至此,天旱数十万士兵无水喝,皇帝命杨泗找水。杨泗找到水后,急忙找人向皇帝报告,“胥水长流”。皇帝一听是“细水长流”,怎能解决士兵饮水困难,下令将杨泗处死。杨泗将军之死与朱元璋诛杀开国元勋、功臣有没有关联也还在调察中。凭杨泗将军追随过明玉珍的履历,就足以让朱元璋借故赐死杨泗是大有可能的。

杨泗葬于何处?只有四川崇州怀远三官杨泗庙一说。杨泗死后与其子葬于当地斑竹山,杨泗有三位夫人,大夫人和小夫人也葬在该地。三官杨泗庙有一块牌匾,上书“老杨泗庙”,以此看,三官杨泗庙应该是最早的一批杨泗庙了。


靖港古镇简介

靖港镇原名芦江,又名沩港,系沩水入湘江口。清顺治年《长沙县志》载:“唐李靖驻兵于此,军令严整,秋毫无犯,百姓德之,名其水曰靖港,以志不忘。”芦江更名靖港即源于此。

 靖港地处湘江西岸,东望铜官,距省会长沙25公里,距望城县城10公里。古镇人口约0.4万,古镇核心区面积37.63公顷。靖港处沩水入湘江之三角洲地带,昔为天然良港,水路畅通,帆影不绝,凡滨湖湘阴、益阳、宁乡及本地粮食土产多在此集散,曾为湖南四大米市之一,又是省内淮盐主要经销口岸之一,商贾云集,市场活跃,为境内第一繁荣集镇。与省内津市、洪江并称湖南繁盛三镇,素有“小汉口”和“小香港”之美称。民国后期,因遭兵、火、水灾,工商业倒闭近200户。

 古镇现保存“8街4巷7码头”即保粮街、半边街、保健街、保安街、少先路、兴农堤、横堤、南岸堤;大巷子、桐仁巷子、当铺巷子、正义巷子;大河码头、义正码头、蔡家码头、卞河码头、楚河码头、桐仁码头、庙湾码头。现古镇保留木结构建筑占整个建筑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宏泰坊”、“育婴堂”等清代晚砖木结构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原临河所建房屋均为吊脚楼,独具江南水乡特色,蔚为壮观。除此之外,远近闻名的还有“杨泗塔”、“观音庙”、“紫云宫”等。古镇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距古镇仅数里的团头湖就散落有新石器时代遗址15处,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民间艺术丰富多样,木屐、纸伞、风筝盛行一时,香干及火焙鱼至今称奇。

扼湘江逆上长沙之要冲的靖港古镇,历为兵家必争之地。近代太平天国战争中靖港成为重要战场,1856年4月下旬,太平军在此大败湘军统帅曾国藩,曾几次欲跳水自尽。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夜渡湘江之战也在此不远处(洪家洲)进行。1930年10月,中共湖南省委机关办公迁至靖港镇半边街碓坊(米厂),王绍坤(王首道的爱人)和王绍兰(郭立三的爱人)两姐妹住机关办公。

靖港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有黄埔第一期学生、经十军军长、抗日先谴队总指挥、独臂将军刘畴西;被称为“革命母亲”的陶承;有98抗洪英雄侯德仁;有全省十大藏书家胡应龙等。

古镇建筑既保存了清代的建筑风格,又突出了江南水乡的建筑特色,对于研究清代建和江南水乡传统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靖港在历史上既是兵家常争之地,又是商贸发达的口岸,更是人文景观较多的古镇。2008年6月,被评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12月,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评定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主要景点介绍

【宏泰坊】

宏泰坊位于靖港古镇保健街街头,建于雍正10年,是长沙最后一个清代妓院。穿越300多年的风风雨雨,它见证了清代风月史,见证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身心摧残,也见证了靖港古镇曾经的繁华,同时它也单薄地承担了古镇衰败和落寞,摇摇欲坠的木楼梯吱吱呀呀,传递着那个时代的告白。我们无法复制历史,也无法抹煞历史,唯一能做的就是勇敢地正视历史。所以,在这个承载着历史、埋藏着故事的旧处,我们恢复了宏泰坊当年的原貌,并将其改建为一座青楼历史文化博物馆,依然沿用其名——宏泰坊。

修缮后的宏泰坊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大致布局,砖木结构,共有三进,木楼雕花,精巧别致,奢华的装饰重现当年的风花雪月。作为青楼历史文化博物馆,宏泰坊内展示了中国几千年的妓院文化,用图画、文字、雕刻、陶艺、实物等形式较全面地讲述了青楼历史的起源、发展和消亡。这些历史痕迹是难以启齿的,但宏泰坊以一个当事者的身份向世人坦言身世,足见其淡定从容、坚强勇敢的历史态度。历史一去不复返了,人们对这座青楼遗址应当有了新的感悟,于是宏泰坊不再是迷醉的“风尘花柳”,摒弃了一切污秽和糟粕,带给人们也不再是纸醉金迷的庸俗、病态,而是人类理性所焕发出的华丽优雅、大大方方、坦坦荡荡、堂堂正正。闻琴解佩,一枕黄粱,昔日花间风流雨打去,只留佳话代代传。

 

【八音堂】

八音堂,初名宁乡会馆,又名八元堂,坐落在古镇保健街上。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靖港即已成为湘江一带商船来往的重要枢纽。1861年,宁乡八埠在保健街上建造了这所会馆,作为当时宁乡船坞工作人员驻扎办公的场所。会馆高约4 米,中有2米多高的木楼戏台,大厅空旷,可容纳百人集会,厅中两根四方形花岗石柱,柱基略阔于柱身,四面有浮雕图饰,轮廓比较清晰。后人在中厅四根石柱间建造屋舍,将整个会馆隔成前台和后台大厅两部分,石柱后尚有两根木柱支撑屋顶。如今八音堂已按照原有格局基本修复完善。

 

【杨泗庙】

杨泗庙建于雍正七年,位于沩水之滨,保粮街街头,与观音寺毗邻,内有楼廊相通。因修建湘江大坝,被拆除后仅剩内殿。内殿单体砖木建筑,正中供奉三身佛,佛像左右为陶制二十四尊诸天菩萨。为扩大古庙规模,2003年在杨泗庙的基础上增建一座新殿,正中供奉关帝爷和杨泗将军,侧有一合金大钟,贴挂信徒之祈愿。此庙为靖港镇内唯一保存良好的庙宇,每日有众多信徒来此礼佛,许多游客前来参观、朝拜,香火旺盛,每逢农历6月初6日、9月19日观音圣诞,来此参拜者数以万计,世人形容其盛况谓之:朝有千人作揖,夜有万盏明灯。

 

【观音寺】

观音寺位于沩水之滨,山门巍巍屹立,红墙琉璃瓦定,翘檐如飞。正门上有“观音寺”三个漆金大字,陶制飞天玉女图惟妙惟肖,两侧各有一圆门,门上有佛家之箴言。正门两侧有住持释宗云法师所撰对联:看破放下观自在,慈悲喜拾见如来。侧门正上书“慈航普渡”,两侧对联为:有意焚香何必远朝南海,真心向道此处即是西天。观音寺共三进三殿,前为山门,入山门即是大雄宝殿,殿前树观音像,殿后有两小殿。寺内大殿分为两层,一层供奉西方弥勒佛,二层有讲经堂,逢观音圣诞或其他宗教节日时,常在此处讲经说法。寺前沩水岸边树宝塔,取名复兴塔,塔高20余米,六边形,前有香炉以供信徒焚香拜祭。观音寺与杨泗庙相连,共有4位师父,6位居士,俗家信徒众多,每日前来参拜者络绎不绝,香火旺盛。

 

【中共湖南省委旧址】

1930年7月27日,中共湖南省委机关由益阳迁至长沙县杨桥照霞村(今属望城)省委委员周炳文家里,省委书记宁迪卿、省委委员王首道等都住在这里。中秋刚过,省委机关迁至铜官马厂坪郭仲甫家中。不久,省委机关再次迁至铜官对河的靖港半边街碓坊(米厂)。王绍坤(王首道之妻)和王绍兰(郭立三之妻)两姐妹住进机关。11月底,省委机关迁回益阳,在转移途中,王绍兰和王绍坤被捕牺牲。

 

【育婴堂】

育音堂位于靖港古镇少先路,是慈善协会于晚清时期修建,用于救助抚养苦难婴幼儿,其建筑格局基本保存完好。创建于靖港光绪六年的靖港慈善育婴堂原址在靖港紫云宫大庙后面。抗日战争时期,因日本侵略军焚烧紫云宫,殃及慈善育婴堂,遂迁至这栋窄小的民居内栖身。慈善育婴堂创办数十年间,做过许多有益于社会的善事,其中包括养育被弃女婴、为贫穷逝者施棺、组织消防以及施粥、施寒衣、施药丸、点痘等,其善举被收编在省图书馆馆藏的《靖港从善育婴堂志》一书内。在提倡人性化社会的今天,当年靖港慈善育婴堂的所作所为无疑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古民居】

    靖港古镇的古民居大多建于距今已有600余年的明代,一部分建于清代,打上了明清建筑风格的烙印,不但极具观赏价值,也是研究明清建筑和历史不可多得的活标本。从整体上看,靖港大部分古民居都是木楼青砖、青瓦构造。规模较大的古店铺则筑有阻拦火灾的青砖马头状封火墙。挑水泥檐、飞檐翘角、封火桶、麻石拦板等明清建筑特有的构件,各民居均不缺少。临水民居背面还建有畔水而居的水乡村镇皆有的吊脚木楼。古民居内均有小天井一个,旁边则有作洗濯用的储水石槽。一楼为厨房、厅堂,楼上均作卧室之用。结构灵活,进退自如是靖港古民居的整体优势。此外,古民居临街一面都有一个木板门铺面,见证着昔日著名商埠“家家开店铺,户户皆门面”的繁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