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创意学院好吗:长沙云麓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1:07:28
   云麓宫
云麓宫,在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右顶峰上。属道教二十三洞真虚福地。明成化十四年(1478)吉简王就藩长沙时所建。嘉靖年间 (1522~1566),太守孙复与道人李可经加以扩建,形成较完整的道宫格局。后圮。隆庆年间(1567~1572),在山修道的金守分请殿元张阳和为之倡修,于原址处募建三殿堂,前为关帝殿,中为玄武祖师殿,后为三清殿,名云麓宫。其建筑均石柱铁瓦,古朴典雅,并在宫后增建望湘亭,供人凭栏远眺。明末及清咸丰初,云麓宫两度毁于兵燹。


清同治二年(1863),按原格局再加以修葺,并在殿前后左右建五岳殿、天妃殿,又增建宫门。进士吴獬游此时为宫门题写"对云绝顶犹为麓,救道安人即是宫"一联,联内隐"云麓道宫"四字,传为佳作。抗日战争期间,云麓宫殿堂、神像、碑刻遭到严重破坏。1946年,道人邬云开、吴明海等筹款修复。于望湘亭中增置纯阳真人(吕洞宾)浮雕石像,并刻真人所著《百字铭》。亭壁挂清人黄道让"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木刻楹联。"文化大革命"期间,云麓宫遭到严重破坏。现存道宫房屋600平方米,部分建筑由长沙市宗教部门管理。长沙市道教协会设此。云麓宫地处岳麓山巅,四周古木参天,景色宜人,是游人品茶、谈联、观景、歇憩之地。

云麓宫是一道观,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的云麓峰顶,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建于明代。1944年被日机炸毁,1957年重建。游人到这里可领略“直上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的壮阔景色,登上云麓宫里的望湘楼,可以看到“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的景象。
云麓宫最早建于1478年(明宪宗成化十四年),吉简王朱见浚就藩于长沙时,建筑取宫殿形制,但旧宫早已废记。嘉靖(1522-1566)年间太守孙复命道士李可经主持修葺,并增植松、柏、桐、梓及篁竹千株,使观宇周围风景焕然一新。隆庆(1567-1572)年间,又有道士金守分在这里修炼,由他募捐拓地,增建堂殿,改名云麓宫,筑屋五间,凿石为柱,覆以铁瓦,以抗风雪。宫的前殿为关圣殿,中殿祀玄帝,名玄武祖师殿,后殿祀“三清”。道教以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为最高尊神,合体三清,故名三清殿。云麓宫由此成为道教胜地。道家崇尚自森,倡行“无为而治”,总是选择清静优美之处建立宫观,修身养性,采药炼丹,以求得道成仙,并将这些地方视作神仙的居所,由此形成了著名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而四周峰峦耸峙、石骨盘迂、树竹青翠的云麓宫就是其中的第二十三福地——“洞真虚福地”。
清康熙(1662-1722)初年,长沙分巡道张重新修葺了云麓宫,以后续有增建。1862年(同治元年)于门前筑一小亭,亭外又增五岳、天妃二殿。以前宫门有一副对联:“古刹出层宵,看岳色平分,江流环绕;名山多胜迹,有少陵写句,北海题碑。” 对联的上联写了云麓宫的宏伟,似乎超出云霄之上,在此可以近看岳麓山色,远眺湘江环流;下联描述云麓宫所在的岳麓山有许多历史胜迹,杜甫在这里留下了诗句,李邕题撰了著名碑刻。
在云麓宫内有望湘亭,亭在拜岳石上,是清道光(1821-1850)年间修建的。凭栏远望,湘江与长沙城区尽收眼底,可以领略“直登云麓三干丈,来看长沙百万家”的壮阔景色。云麓宫内楹联很多,都出自名家手笔。其中清人黄道让所题“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抓住了云麓宫壮阔的特色,气魄宏伟,对仗工整,字迹道劲,素为游人喜爱和吟诵。
云麓宫具有的美景胜迹,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来此游玩题咏,可惜大多因年代久远,历经战乱而已无法见到。古代诗词中,现今尚能见到的有明末清初长沙人廖元度的《宿云麓宫》,诗云:“林深宵空重,一梳对灯青。月色如秋瘦,虫声触梦醒”。抒发了作者在朝代更迭的乱世,无家可归寄居庙观,夜晚寂寞独对孤灯,痛惜国亡家破的情感。清代还有一首由岳麓书院肄业生、溆浦人严正基所撰的《夜登云麓宫》:“云麓峰巅足眠,征衫扰带五溪烟。当头华月三千里,弹指东风念四年。螟色暗投游屐外,松涛请到杵钟边。故园计买青山宅,便与人间作散仙。”
诗中除描写了云麓宫所在山峰的险峻、视野的辽阔和月光、松涛等自然景色外,还联系到云麓宫是道教名观,表达了诗人想在此买宅居住,以作人间神仙的愿望。这也是众多游人到云麓宫后都会产生的联想。

著名道观。建于岳麓山顶的云麓峰,原为道家二十三洞真虚福地。明吉简王倡道,于明成化十四年(147)就藩长沙时所建。明嘉靖年间(15221566),长沙太守孙复,令道人李可经修葺,增植松柏、桐梓、筱篁千株。隆庆间,道士金守分在此禁足修炼,“冶铁为瓦,凿石为柱”,募建宫殿,前为关帝殿,中为玄武祖师殿,后为三清殿,铁瓦石柱,两厢丹房,命名为“云麓宫”。康熙时重修,咸丰初毁于兵燹,同治二年(1863)武当山道士向教辉重建并增建五岳、天妃二殿。宫内二进为望湘亭,宫后有法华塔。1944年云麓宫大部毁于日寇轰炸。长沙解放后,于1956年在原址新建二层重檐歇山顶阁楼一座,名望湘阁。游人至此,可领略“直上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的壮阔景色。登阁凭栏远眺,南可望衡山,北可瞻洞庭,俯可视“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宫内有清人黄道让:“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楹联。宫后坪中竖一石碑,高2米,碑正面刻“麓峰巩寺”,碑阴刻竣工记事。云麓宫前有拜岳石,又名飞来石,石方丈余,因其可瞻望衡岳而拜,故名拜岳石。近处古树杈中有钟,钟上铭文为明万历四年造,经风霜雨雪而无锈,道人作息时鸣钟,其声激越清扬,偶听之如同“归来”之音,故又名“归来钟”。

云麓宫于明朝成化十四年(1478年)吉简王朱见浚就藩长沙所建。取武当山道观的宫殿建筑形制,名曰洞真观,旧宫早已废圮。明嘉靖(1522年-1566年)年间太守孙复命道士李可经重修,并增植松、柏、桐、梓及篁竹千株,使观宇周围风景焕然一新。隆庆(1567年-1572年)年间道士金守分在山禁足修道,有殿元张阳和慕名拜访,因敬金守分道人玄机奥义,识度弘深,乃协力倡修云麓宫。由其募捐拓地,增建堂殿,改名云麓宫宫前殿为关圣殿,中殿祀玄帝,名玄武祖师殿,后殿祀“三清”。明末,云麓宫两度毁于兵燹。
清康熙(1662年-1722年)初年,长沙分巡道张睿修葺云麓宫。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构殿五间,其后为三清殿,冶铁为瓦,立石为柱。咸丰二年(1852年)毁于兵灾。清道光(1821年-1850年)年间在云麓宫内建有望湘亭,亭在拜岳石上供游人凭栏远眺湘江与长沙城。同治元年于门前筑一小亭,亭外又增五岳、天妃二殿,又增建宫门。次年武当山太和宫道士向教辉来云麓宫主教事,集道友慕化捐资,按昔日规模重葺道宫。
1944年抗日战争期间为日军飞机炸毁,云麓宫殿堂、神像、碑刻遭到严重破坏。1946年,道人邬云开、吴明海等筹款修复。于望湘亭中增置纯阳真人吕洞宾浮雕石像,并刻真人所著《百字铭》。建灵宫殿在今飞来石处,建清虚宫在今归来钟处,均已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麓宫于1957年重修。1966年文革期间云麓宫遭到严重破坏。1976年修葺临倒塌的关帝殿时,在原址上建长方形两层楼阁,东向城廓,供游人登临览胜。后殿及宫右吕祖殿均作茶室,供游人憩息品茗。宫左后方,拓坪数百平方米,并砌建曲廊。二十一世纪初在望江阁楼上竖吕祖像,按规制作龛,前厅坚关帝像。三清殿按道家规制竖像三尊。云麓宫左竖有汉白玉《麓山树镫记碑》,旁竖《麓山巩峙峙碑》,碑阴为“光联翼轸”。原有天灯树,已废。
云麓宫是长沙地区最著名的道教官观,位于长沙市岳麓山云麓峰顶。云麓宫最早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吉简王朱见浚就藩于长沙时。建筑取宫殿形制,但旧宫早已废圮。嘉靖(1522-1566)年间长沙知府孙复命道士李可经主持修葺,并增植松、柏、桐、梓及篁竹千株,使观宇周围风景焕然一新。隆庆(1567-1572)年间,又有道士全守分在这里修炼,由他募捐拓地,增建堂殿,改名云麓宫,筑屋5间,凿石为柱,覆以铁瓦,以抗风雪。宫的前殿为关圣殿,中殿祀玄帝,名玄武祖师殿,后殿祀“三清”。道教以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为最高尊神,合称三清,故名三清殿。云麓宫由此成为道教胜地。道家崇尚自然,倡行“无为而治”,总是选择清静优美之处建立宫观,修身养性,采药炼丹,以求得道成仙,并将这些地方视作神仙的居所,由此形成了著名的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而四周峰峦耸峙、石膏盘迂、树竹青翠的云麓宫就是其中的第二十三福地一“洞真虚福地”。
清康熙(1662-1722)初年,长沙分巡道张睿重新修葺了云麓宫,以后续有增建。同治元年(1862)于门前筑一小亭,亭外又增五岳、天妃二殿。次年武当山太和宫道士向教辉来云麓宫主教事,集道友慕化捐资,按昔日规模重葺道宫。民国以后,云麓宫基本维持旧貌。抗日战争时期,宫观遭破坏。抗战胜利后,由道士邬开云、吴海明募资修复,并建灵宫殿在今飞来石处,建清虚宫在今归来钟处,均已毁。今仅存吕祖殿、祖师殿、三清殿部分建筑。石柱铁瓦仍在,拾石掷瓦,叮当有声。
云麓宫名联甚多,同治二年修葺时,嵌“云麓道宫”于门额。临湘进士吴獬掌教岳麓书院,撰一联巧嵌“云麓道宫”四字,传为佳话。联曰:
对云绝顶犹为麓;
求道安心即是宫。
望湘阁中有黄道让联:
西南云气来衡岳;
日夜江声下洞庭。
望湖阁还有一联点到望湘阁远望之妙处:
一雨悬江白;
孤城隔岸青。
三清殿檐柱悬一联,宣传了道教经典和道家主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976年修葺临倒塌的关帝殿时,在原址上建长方形两层楼阁,东向城廓,供游人登临览胜。后殿及宫右吕祖殿均作茶室,供游人憩息品茗。宫左后方,拓坪数百平方米,并砌建曲廊。近年在望江阁楼上竖吕祖像,按规制作龛,前厅坚关帝像。三清殿按道家规制竖像三尊,善男信女顶礼膜拜者也不少。
云麓宫左竖有汉白玉《麓山树镫记碑》,旁竖“麓山巩峙峙”碑,碑阴为“光联翼轸”。原有天灯树,已废。
1991年6月,云麓宫大殿由岳麓公园正式移交长沙道教协会。市道教协会会长、河图观住持罗浩明喜而赋诗:
顶峰高耸白云边,半似人间半似天。
碧落空歌常自在,麓宫从此聚群仙。
原载《长沙地名古迹揽胜》作者:陈先枢
湖南长沙岳麓山云麓宫
著名道观。建于岳麓山顶的云麓峰,原为道家二十三洞真虚福地。明吉简王倡道,于明成化十四年(147)就藩长沙时所建。明嘉靖年间(1522-1566),长沙太守孙复,令道人李可经修葺,增植松柏、桐梓、筱篁千株。隆庆间,道士金守分在此禁足修炼,“冶铁为瓦,凿石为柱”,募建宫殿,前为关帝殿,中为玄武祖师殿,后为三清殿,铁瓦石柱,两厢丹房,命名为“云麓宫”。康熙时重修,咸丰初毁于兵燹,同治二年(1863)武当山道士向教辉重建并增建五岳、天妃二殿。宫内二进为望湘亭,宫后有法华塔。1944年云麓宫大部毁于日寇轰炸。长沙解放后,于1956年在原址新建二层重檐歇山顶阁楼一座,名望湘阁。游人至此,可领略“直上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的壮阔景色。登阁凭栏远眺,南可望衡山,北可瞻洞庭,俯可视“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宫内有清人黄道让:“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楹联。宫后坪中竖一石碑,高2米,碑正面刻“麓峰巩寺”,碑阴刻竣工记事。
云麓宫前有拜岳石,又名飞来石,石方丈余,因其可瞻望衡岳而拜,故名拜岳石。近处古树杈中有钟,钟上铭文为明万历四年造,经风霜雨雪而无锈,道人作息时鸣钟,其声激越清扬,偶听之如同“归来”之音,故又名“归来钟”。
岳麓山之云麓宫

唐 岱 云
云麓宫位于长沙市岳麓山顶峰,相传为道教七十二福地第二十三洞真虚福地。
明代初期,不少黄冠羽士在山修炼。宪宗成化十四年 (公元1478年)吉简五藩封长沙建为道院。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5年)孙复为长沙太守主持由道人李可经增修,使云麓宫道宫格局更趋完整。道宫四周广植松柏,桐梓,翠竹,使宫境极其幽雅,但不久遭废圯。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1572年)道人金守分住持该宫修道,有殿元张阳和慕名拜访,因敬金守分道人玄机奥义,识度弘深,乃协力倡修云麓宫。增建三殿,前殿为吴圣殿,中殿为祖师殿,后殿为三殿,三消殿皆为石柱铁瓦。殿两厢为丹房。并于宫后建些湘亭。该宫为岳麓山巔峰,为山之最,实精华之处,使之极为壮观,凭栏远眺令人心旷神怡。
明朝末年不幸该宫毁于战火。清朝康熙年间 (公元1662——1722年)又经修整,咸丰年间又遭兵毁。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武当山太和观道士向教辉居此宫,招集众道友募资,仍按昔日规模重修云麓宫,并于前殿左右建五岳殿,天妃殿,前殿增修宫门。有临湘先士吴獬游此撰“对云绝顶犹为麓,求道安心即是宫”一联于宫门,联内嵌“云麓道宫”四字,为一时名联。清代诗人陈士社游岳麓山时有五言律诗云“通宫天外立,尽日白烟封,雾窟疑无寺,云端忽有蜂,瓦欹千片铁,门倚六朝松,万壑声闻寂,禅心证碧峰”。描绘了云麓宫林深竹茂,巅险云封一派神仙洞府佳境。
辛亥革命后仍保持原貌。抗日战争时云麓宫受到损失,神像碑刻遭破坏。胜利后由道人邬云开等募筹修复。同时在望湘亭用大理石刻纯阳祖师浮雕,下刻《百字铭》全文。将清代诗人黄道让原撰“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一联木刻楷书悬于亭牖。宫左侧树一石碑书《光联翼轸》,碑左另树有一石书《麓山巩寺》。望湘亭下有拜岳石,又名飞来石,石方广丈余,因瞻仰衡岳而得名。石上刻有宋代赵忭诗云“片石传中天,云深鸟道间,人多祝尧寿,登此拜南山”。宫门左树枝中紧嵌铁钟一口,钟铭文记载为“万历四年造”,传说为飞来钟,原钟己毀,后补嵌一钟于原处。
解放初,云麓宫因属名山古宫受到国家保护,由道人周六清 (圆辉)等维护原貌,道人在修炼之余于亭下施卖清茶,另有一翻风雅。后住宫道人羽化和外奔挂单。“文革”期间文物尽该散失,宫内殿宇东改西拆一座清静道场尽历六百年沦桑浩劫、唯留“云麓宫”其名。
夜访云麓宫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我们爬岳麓山,到云麓峰就好象到山顶了。96年,公园开通了环山公路,就可轻松攀至主峰,那里反倒去少了。立夏傍晚时分,我爬山半路巧遇马道长,只见道长一袭白袍,穿着布鞋,打着绑腿,长须飘飘,好一副仙风道骨。
在他盛情之下,来到宫前。 只见门上一联:“对云绝顶犹为麓,求道安心即是宫”。这首由清人吴獬所撰对联,非常机巧地把云麓道宫的名字给嵌进去了,高锯绝顶,真是安心求道的好地方。道宫四周,香樟枫树,苍劲高耸。宫前右侧,一颗700年银杏枝繁叶茂,树枝丫中的归来钟,在风中无言地诉说着道观的沧桑。 银杏树下,有如船巨石,飞伸崖外,“片石倚中天,云深鸟道间,人多祝尧寿,登此拜南山”。来到道宫前坪,四周围着的麻石上密密麻麻写满人名,那是为纪念长沙四次抗日会战在麓山长眠的英烈,摸着斑驳的青石,感受真实厚重的历史 ,心里不由感慨起来。
站在云麓宫前台,江岸星光闪烁,仿若银河。“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山间云雾缭绕,飘舞翻腾;湘水奔涌向前,滔滔不息。可以想象,眼前是幅多么壮观的画卷,由此引得一段佳话。当年一师学子周世钊陪主席重上麓山,泼墨挥毫:
滚滚江声走白沙,飘飘旗影卷红霞。
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故国几年空兕虎,东风遍地绿桑麻。
南巡已见升平乐,何用书生颂物华。
主席复道: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放眼开。
风起绿洲飞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坐在桂花树下,微风徐来,道长拿出上等好茶。我与道长相识十年,其人谦和,在山腰只要看到我的弟兄们,总是带上,送至单位。今天道长把压箱货拿出,看来只有不醉不归了。微醺中,我忽然想起个字:“仙”,“人”字傍加个“山”,人住在山上就是“仙”!我天天爬山,与仙为伴,不亦为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