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垃圾袋厂:绝对适合中国人看的德国电影《浪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7:41:50
本片基于1967年美国加州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发生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影片中学生对社科老师关于第三帝国和纳粹主义的讲课感到非常没意思,认为现在的人不会再那么轻易重复以前荒唐愚蠢的错误,社科老师为了让他们亲身体验一下而开始了一场教育性质的实验,然而老师已经完全控制不住日益高涨的"浪潮"活动,灾难性的后果...
这部电影才看了不到10分钟就已经感到这部电影又可以归到“德国式”的绝对优秀作品。而“德式反思”的深刻程度是如此让人动容,而且只会让我们觉得身边有个如此恶心的邻居而悲叹。影片中整齐的集体操、发言前必须举手、发言必须起立、必须对老师使用尊称、统一的制服、一个代表团体的徽记、一个代表团体的手势、思想灌输、强调集体、强调团结、泯灭个性差异...本身是件非常恶心非常变态的行为,然而没想到人确是如此脆弱,内心中的某些"邪恶”因子确是如此的强大,我丝毫不怀疑在做无数个实验结果没什么本质变化。忘了说一句,平日已经习惯不用思考的国人,是不是觉得很多电影情节是如此熟悉,它和身边发生的种种...
1961年7月,耶鲁大学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开始进行一项非常著名的服从实验,目的是为了测试受测者,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实验的过程是:A假装技术人员,B假装学习者,C是不知情的被实验者。
A对C声称这个实验是为了研究惩罚对学习的影响(实质是研究服从的条件)。B、C在不同房间,由C教给B单词。如果B回答有误,C即可按下按钮对B进行电击惩罚。电击从75伏到330伏以上。B其实并没有被电击,但要根据电击的不同程度假装做出相应的反应,如痛苦的尖叫,强烈要求离开等。C可以随时停止实验,但A会对其进行鼓励,如不用承担电击的任何责任,“继续进行是必要的”、“你没有选择,必须继续”等等。如果经过四次怂恿,C仍然希望停止,实验才会结束。
米尔格拉姆用了40个不同职业的被试者充当C(20-50岁),有26人(65%)服从了A,一直进行到450伏。米尔格拉姆和他的同事大吃一惊,他们全都认为只有少数几个人、甚至只有1%才会狠下心来继续惩罚直到最大电流。由于结果和预期相差太大,他又进行了一次实验,让B的抗议显得更加痛苦。结果,40个新被试者中又有25人(63%)进行到底。
这个服从实验被称作“米尔格拉姆”实验。米尔格拉姆在《服从的危险》里写道:“当主导实验的权威者命令参与者伤害另一个人,更加上参与者所听到的痛苦尖叫声,即使参与者受到如此强烈的道德不安的刺激,权威者通常仍然可以命令他继续。实验显示了成年人对于权力者有多么大的服从意愿,可以做出任何几乎没有底线的行为,我们必须尽快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和解释。”
《浪潮》根据1967年4月加利福尼亚一所高中进行的一项实验改编,它清楚地表明:独裁并不遥远,专制也很容易,人们是那么乐于服从,只需要训练五天,便会不由自主地卷入独裁专制的浪潮。爱人反目,同学翻脸,首领一声令下,异议分子竟遭同窗好友群起而攻之—–天下真小,酷似文革的情景在《浪潮》里再度上演。
教育一个具有自由、民主的坚定理念,在任何情况下都惯于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可能需要20年;而培养一个纳粹,却只需要5天,这就是《浪潮》带给人们的警示。遏止强横、征服、专制的心魔,惟有靠培育自由、开放、宽容的心态和民主手段的训练,以及民主制度本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