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go创意工坊地图转圈: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八年之痛与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15:23:48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八年之痛与思 来源: 贵州文化薪火乡村发展基金会博客 作者: 未知                           [字体:大 中 小 ]

摘 要:撤点并校和开办寄宿制学校是中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集中资源办学提升教学管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政策和举措。但是该政策实施八年以来,在西部贫困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都带来了不同程度地的阵痛,甚至辍学率反弹,有违教育公平的初衷。本文以多年来调查的一手材料为基础,补充2009年发现的新的热点问题,对撤点并校及寄宿制工程的政策进行了评析和建议。

关键词:建议;政策;辍学率反弹;寄宿制;撤点并校

 

一、农村撤点并校和寄宿制学校政策背景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面积占全国总面积71.4%,其中有7个省(区)山区、半山区面积超过50%以上;有5个省(区)的牧区和山区的面积占70%以上;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一师一校点约有9万个,占全国校点的80%以上,教育成本却居高不下,教育质量难以保证,要解决西部地区实现“普九”的办学容量问题和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大约80%左右的初中生、50%左右的小学生需要寄宿,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决定根据行政区域的适龄儿童数测算调整学校布局,一方面拆掉半数或半数以上的农村区、乡村学校,集中优势资源办好中心学校,一方面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到2007年西部地区实现寄宿制目标,扩大寄宿制攻坚县义务教育规模,保证西部地区学龄儿童都能入学,完成义务教育。

应该说,这是一项针对西部贫困地区、探讨就近入学、远距离上学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实现贫困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的政策。

最早寄宿制学校的政策出现在1992年10月20日,国家教委、国家民委就印发《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地方或经常流动的牧区,学校的布局要相对集中,从一定年级起举办寄宿制学校。在民族杂居地区,提倡不同民族合班或合校分班上课。[1]

2002年7月27日,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加快“寄宿制”步伐,中央财政通过综合转移支付对农牧区、山区和边疆地区寄宿制中小学校学生生活费给予一定资助;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各级财政也要相应设立寄宿制中小学校学生生活补助专项资金。[2]标志着撤点并校兴办寄宿制学校的政策2002年在农牧区、山区和边疆地区全面铺开。

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要以加强中小学校舍和初中寄宿制学校建设、扩大初中学校招生规模……为重点, 中央继续安排专项经费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安排中央资金对“寄宿制”攻坚进行重点支持……

中部地区没有实现“寄宿制”目标的县也要集中力量打好攻坚战。重点加强农村初中和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学校卫生设施和学生食宿条件。[3]

2004年,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印发《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教财〔2004〕3号:对“工程”的目标和任务、覆盖范围和资金安排 、规划和要求、中央专项资金的分配原则、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工程”所负有的主要责任 、质量管理、组织实施、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正常运转保障机制等做了详细的安排。[4]

从2004年起,中央财政投资100亿元,用四年左右的时间,新建、改扩建一批以农村初中为主的寄宿制学校。从此,大规模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在西部普遍展开。

二、西部:贵州农村中小学撤并校点带来的问题

作为国家"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建设的试点地之一的贵州省计划投入资金92714.2万元,4年时间里,在全省83个县推行农村学校寄宿制。2005年贵州省共获中央专项资金6.3亿元,用于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计划建设项目学校691所,范围覆盖全省9个地州市,将完成总工程规划的70%。截止2006年12月已完成投资2.6亿元,49所项目学校竣工。

在寄宿制学校建设之前,2002年贵州省已进行了一次旨在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的大规模撤并校点的工作。按照整合资源,优化办学精神,一些教学点、复式班和村小学相继关闭,仅当年全省小学学校数量就减少了近4000所,教学点减少了40298个。当时预设的目标是:2002年基本取消复式班,2003年基本取消教学点,2004年村小学在1999年基础上减少50%以上。在当年贵州省政府下发的"黔府办发109号"文件中,规定了每所完小的覆盖人数为5000人左右,最小规模12个班,在校生500人左右,乡(镇)中心完小最小规模18个班,在校生达到800人左右,覆盖人口8000人左右。在农村完小服务半径3公里以内的区域,不能有其他小学和教学点。同时,文件要求重点办好乡(镇)中心小学、完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开办寄宿制。人口较少的乡镇可办九年制学校,其他小学一律不再办附设初中班。[5]

据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学院的三项[6]关于集中资源办学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影响和政策执行绩效的研究表明,盲目撤并校点出现了新的失学辍学等一系列的问题。

(一)因为路远及路途危险,家长担心孩子尤其是女童的安全造成新的失学辍学或普遍推迟入学年龄

2001年贵州晴隆县江心布依族村距中心学校实际距离10公里,168名适龄儿童,116名(70%)失学辍学,因家庭困难失学辍学的61名,占失学辍学儿童比例的53%,因路远失学辍学的55名,占47%, 青龙苗寨距中心学校实际距离7公里, 7-12岁的适龄儿童120名,失/辍学72人,占60%,失学的原因是村办小学被撤,中心学校距离较远。

路途上的不安全或者家长担心孩子尤其是女孩子在校安全而选择辍学或普遍推迟入学年龄。如乌高小学服务3个自然村,有个自然村原有教学点,撤并后学生上学必须经过一条河流,夏季则无法涉水而过,为此30余名学生辍学;营盘小学撤并后学生必须每天往返2次行走12公里上学,一些家长因担心学生的安全选择让女孩子辍学,推迟男孩子上学的年龄。[7]

(二)因为地理气候带来的安全问题,学生阶段性失学现象时有发生

2004年威宁县发生一场学生安全事故--拖海河事故。当时正逢雨季,山水、河水水势都很大,而对于远距离上学的好些孩子,山水沟和河沟的必经之路。一位家长用摩托车送孩子来上学,刚走到河中心,家长和孩子连着摩托车一起给冲走了,而后才在下游几公里远的地方找到冲烂的车和尸体。惨案发生以后,很多家长连续几天不敢让孩子上学。

贵阳市花溪区批林村和杉坪村合并后,学生上学要走10公里山路。每年冬天,这里的孩子基本都不去上学,每个学期要在家呆一个月左右,因为学生上学单程需要一个多小时,冬天很冷,家长心疼,感觉冬天送孩子上学是受罪。[8]

(三)资源的集中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益,反而造成资源的闲置或短缺。比如被撤的有些校点设施完好却闲置,有的校舍因为集中了学生而拥挤,存在安全隐患,教师短缺,负担加重

毕节市鸭池镇南箐村只有一所完全学校(一年级到初三),在校生1400多人,30多个教师,1-6年级每个班平均都在80人以上,由于桌椅板凳不够用,部分学生只能站着听课。

毕节市杨家湾镇二中,在撤并后其基础设施、教学用具、办公用品等却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而是增加了中心校的负担,大量学生涌入中心校。由于中心校的地方容量和教师资源的限制,面对此景,只能到学校附近租借民房给学生上课,并聘请部分代课教师来填补空缺。

(四)增加了孩子的体能消耗,尤其是中心校的走读生体能消耗大,隐性失学多,享受不了集中的资源

在长顺雷山等县,有些村小早上9点或10点上课,中午不休息,下午3点放学,为的是给那些路途远的孩子足够的安全(避免两头黑)步行时间,有的学校8点或8:30上课,则有不少学生迟到或早退。

(五)计划中已经撤并但事实上无法撤并却没有资源投入“自生自灭”的校点大量存在

截止2005年,雷山县保留下来的不通公路的30个教学点是50-70年代的木楼危房,羊卡小学有1-6年级学生200余人,教师9人,全年办公业务经费600元。

由于不在布局调整的范围,2005年起,晴隆县六星村教学点的学生在老师自己家不足20平方的“教室”里上课,学生以粮食实物的形式支付费用。

朱永新2007年3月在《关于呼吁改变集中资源办学政策一刀切、促进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合理布局的建议》的提案中说,“集中资源办学已经实施了四五年,公路沿线或有一定规模行政村的中心校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已经享受了国家或省或社会资源的支持,而那些计划中被撤并但事实上无法撤并却没有资源投入的‘ 自生自灭’的校点,或者已经撤了却失学辍学现象严重的校点是应该到了公平享受资源的时候了。”[9]

(六)寄宿生的生活开支增加了农户的教育成本,这是远远大于书学费的成本,农户往往选择放弃,造成学生尤其是初中辍学严重

截止2001年,贵州长顺县有小学147所,在校生28,000人,每年学生流失率10%-12%,比如一年级有7000人,到了6年级就只有3000人了. 虽然政府每年从义教工程、希望工程专款中每年拿出8万元帮扶727人,但却是杯水车薪。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的调查报告披露了广西某中学上报给镇党委、政府的报告。“根据上级有关部门通知精神,2004年11月,国家对我县进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复检验收。虽然加班加点努力工作,但2004~2005年度‘普九’资料的完善工作仍然陷入困境。造成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流失量太大。按2003~2004年度初中在校生2067人计,‘普九’辍学率不能超过3%,即辍学学生最多不能超过62人。现初三和初二两个年级辍学了的有140人,辍学率已达6.67%。现请党委、政府予以考虑。”,“予以考虑”的结果,就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大量造假。而造假的结果,是检查过后辍学率大幅攀升。“有些学校学生虽然在册,但并不在校。交钱就可买到初中毕业证书,而其实际根本未读。更有甚者,在上级验收时竟借学生凑数。”[10]

人民网山西视窗06年12月25日一个关于阳高初中生辍学问题的调查指出,“两免一补”虽减轻了农村孩子上学的费用,但在调查中了解到,一名住校初中生一年的食宿、生活费大约要800元左右,在农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些家庭经济困难,成绩不好的学生只能辍学。同时,一些学生不堪路途的遥远,特别是寒冷的冬天不愿这样来回奔波而选择辍学。[11]

三、东部中部: 撤点并校的八年之痛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简称“撤点并校”,一个推行了8年的改革,随着一系列“尴尬”的暴露,再度走进公众视野。[12]。

2009年4月2日,《南方农村报》以《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八年之痛》为题,掀起了一场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撤点并校的讨论,这是继2005年3月[1][13]、2006年11月21世纪教育沙龙[2][14] 、2008年10月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举办“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集中资源办学”及“农村中小学寄宿制讨论”以来公众和媒体再次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讨论,可见这一问题公众关注度和解决的难度之高或改变的力度的弱小。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八年之痛》揭示“无论是扩大学校规模,还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广东在努力达到布局调整初衷的过程中,上学难、废校利用难、学生辍学、城乡教育差距拉大等‘副产品’也在不断出现。孤儿背井离乡独自求学,父母含辛茹苦将儿女送到城中读书,城镇学校校长惊惧农村学生如潮涌来……这些镜头,不容我们再回避部分地方‘撤点并校’带来的后果。”[15]

对此现象,政府与当地群众有不同的解读,前者认为“教育的根本出路在城里”不如集中起来,加大对城镇学校的建设力度,让师资、教学资源更加集中优化配置;后者认为,未考虑当地实际的并校举动,加速了农村生源大批流向城镇。撤并人为地加剧了农村与城镇教学的差距。[16]

不仅是广东,陕西、重庆、甘肃等中西部也发现撤点并校八年之后的问题。

《华商报》发表《撤点并校不宜“一刀切”(组图)》揭示宝鸡市陈仓区胡店镇仙龙村五组的孩子上学过河得通过钢索、安康市岚皋县漳河小学、东坪乡中心小学六七岁的孩子为了上学每天要走一二十公里山路,从小就要经受生活上、心理上、身体上的考验,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在乡镇中心小学寄宿的孩子生活难自理,住宿、伙食等条件普遍较差等问题… 某种程度上造成孩子推迟了上学的年龄;上学晚了,孩子入学后又易缺少上课的兴趣,心理上难适应。教学上,因为路远,老师无法常与家长沟通,少家访,造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脱节。故撤点并校不适合“一刀切”,偏远山区的孩子容易成为这一措施的盲点。[17]

中国青年报(北京)以《村校正静悄悄地走向集体消亡(组图)》揭示重庆市奉节县竹元镇水塘村、村校在撤点并校后集体走向死亡的现实。[18]

中国新闻网(北京)报道,最新一期《求是》杂志载文指出,东北师大农村教育研究所于2008年对甘肃等8省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中国部分地区由于布局调整失当,辍学率出现反弹。[19]

四、西部:2009依然“不折不挠”地撤点并校

让我们惊惧的不仅仅是发达地区农村“撤点并校”带来的后果,而是西部的一部分贫困山区至今依然在“不折不挠”地撤点并校。

2006年6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教基〔2006〕10号)。文件出台后,我们感觉扭转集中资源办学政策一刀切的时机来了,然而事与愿违。从2006年起,雷山县加快寄宿制工程建设的步伐,开始了第二轮的撤点并校工作。

以辖14个行政村,有95个村民小组的桃江乡为例,2005年有完小3所,教学点10个,经过06年到09年一系列的撤并,目前掌雷的教学班由2006年的9个变为13个,当年新修的校舍已经不够,尤其是寄宿生的宿舍紧缺,厨师亦缺;整个桃江乡仅保留片区寄宿制完小两所,1-3年级教学点2个(两羊和桥王)。由于村与村之间彼此相距甚远,山路陡峭,孩子到完小上学步行需1-2小时、3—3.5小时不等。

不仅小学如此,就连乡镇中学也列入大刀阔斧撤并的范畴。截至2004年底,雷山县共有中学9所,有小学137所,其中有乡镇所在地中心小学和片区中心小学27所。2005年,雷山的目标是每个乡镇保留一所中学,并争取办9所寄宿制学校。而2009年9月,在2003年合并3所小学建设成的九年制寄宿制学校方祥民族学校,2008年9月初中部被撤并至雷山县城的第二、三中学,据悉,西江苗寨因被重点定位为旅游区,西江中学也会被撤并至正在新建中的雷山四中,边远的达地水族自治乡中学也将合并到永乐中学。最终,雷山县城将有四所规模巨大的寄宿制中学,仅保留乡镇中学4所,2005年还存在的30个教学点如今仅余2个。

五、寄宿制学校能否更有效地解决撤点并校 “一刀切”造成新的学生上学远或辍学率反弹的问题

寄宿制学校一度成为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诸多问题的灵丹妙药。对学生来说,其能增加其独立自主精神,促进同伴交往,培养孩子的集体精神,减少受社会不良文化影响的机会。对学校来说,有利于集中资金投向,改善办学条件,减轻学生负担;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对留守儿童的全面有效管理,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严格的安全保障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生活习惯、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消除了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撤并校点和寄宿制学校,是集中资源办学政策相互相承的两个方面,假设寄宿制学校能够办起来,农民在路远、担心孩子的安全、少数民族的孩子听汉话有困难、教育成本增加的情况下选择了放弃,结果将会怎样呢?是否会导致寄宿制学校将贫穷人的孩子排斥在外,义务教育成为富人的教育,使社会效益缺失?

这样的假设能成立吗?已经实行了4年之久的农村中小学寄宿制试点学校的现状是怎样的呢?有哪些新的问题是我们没有关注到的呢?那些对寄宿制学校的良好预期是否实现了呢?

2006年,国家西部地区“寄宿制”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针对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制定《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攻坚办[2006]6号),涉及寄宿制学校管理职责、安全管理、卫生管理、饮食管理、住宿管理等方面内容。[20]

2007年,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省级实现“两基”进行全面督导检查的意见》(教督[2007]4号)要求重点检查中小学校布局不合理、大班额、教学仪器设备配备不足的问题,以及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设施配套情况,学校安全管理,重点检查学校(特别是寄宿制学校)校舍与设施的安全。[21]

可见寄宿制学校存在的一些问题渐渐显露出来。

2007年,贵州民族学院 [22]、贵州大学 [23]相继对贵州留守儿童的现状和问题和贵州农村寄宿制学校进行了研究,研究有以下发现 [24]:

(一)寄宿制学校解决了留守儿童的部分监护问题

1、在“遇到不高兴事情时向谁倾述”的问题上,留守儿童最主要的倾诉对象是朋友或同学,其次才是作为主要监护人的爷爷奶奶。而对于非留守儿童来说,首选爸妈的比例明显高于留守儿童,其次才是同学或朋友。这说明父母的长期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不得不把同学或朋友作为自己最重要的情感支持者。

2、在遇到困难的求助对象上,非留守儿童把爸妈作为第一选择,留守儿童则把同学或朋友作为最主要的选择,其次才是父母。

父母长期和子女的分离使得二者之间亲情淡化。对于留守儿童,学校寄宿具有很大的监护和情感抚慰作用。可以让留守儿童在集体生活中找到自我,找到家庭缺乏的亲情。

(二)寄宿制学校对留守儿童的跟踪管理可及时发现和部分解决留守儿童的行为规范与安全问题

留守中学生因为不能在学校寄宿而在外面自己租房住,脱离监护,产生安全和品德行为问题高于住校生。一些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建立了留守儿童的档案对留守儿童进行跟踪管理,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加强与监护人的沟通,班主任担任“代理妈妈”或临时父母等,有些学校还建立了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教师学习上的集中辅导,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那些学习无人辅导和监督的留守儿童的困难,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尽量发挥学校和教师的作用。

(三)缺乏专业管理人才,一些工作流于形式

1.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工作难以开展

边远山区师资普遍不足,更无法找到心理咨询教师和专家,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就由大队辅导员或班主任承担,但他们精力有限或并不具备基本的心理咨询常识,所以该项工作难以开展。

2.国家没有投入寄宿管理方面的专项培训资金和人员,无专职生活老师,使有些老师既要上课,又要当生活老师,增大了老师的工作量。

3.寄宿管理没有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部分学校虽令不从。如有的学校没有专职炊事员,食堂未安放防苍蝇网罩,学生餐桌到处是油迹,生食与熟食未分开存放。

(四)一方面资金投入不够,满足不了学校及学生的需求,一方面寄宿制学校资源应用率不高

1.附属设施及配套设施不到位,如饮用水,被子,餐具等短缺,玻璃破损,楼层漏水,电线脱落,电源线裸露,单双杠设施破旧,花池破损,门窗油漆严重脱落,下水管渗漏,无安全标志,宿管中依然存在安全隐患。

2.走教老师都没有专门的住宿地方,下课后跋山涉水回家,使得学生没有人来管理,也消耗老师的精力,从而影响了老师的教学质量。

3.有的学校资源应用率不高,主要是学生入住率不高。例如截止2008年,雷山县配备学生床位4242张,学生入住2975人,占床位数的35.1%。这也许与规模过大资源过于集中有关,也与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初中辍学问题严重有关。

六、政策述评及建议

(一)政策述评

从1992年10月国家教委、国家民委《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首个有关撤点并校及开办寄宿制的文件出台,2002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铺开试点, 到2004年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印发《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全面推广,2006年教育部《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要求放慢脚步调整方案,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省级实现“两基”进行全面督导检查的意见》解决存在的问题,可以说,一个旨在解决贫困地区实现义务教育的政策,经历了从宏观政策出台、试点、制定实施方案、制度安排、推广、发现问题、调整政策的过程,这也体现了政府决策部门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但就此项政策本身来说,出发点虽好,但事前调查不充分、执行时盲目一刀切的政策,使边远贫困地区辍学率反弹,拉大了城乡教育差距。

袁斗成在《南方都市报》发文认为“撤校并点”产生的弊大于利,即使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也势必让一些孩子失去了求学的机会。[25]

撤点并校和兴办寄宿制学校,是从管理的角度讨论公平分配教育资源的问题。大多数县乡教育职能管理部门的干部都认为撤并校点好,因为它节约了教育人力资源投入和教育管理的成本。但是这个成本是牺牲了部分边远儿童利益的成本,也是违反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每一个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的成本,没有考虑受教育的主体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政绩追求和执行政策的滞后性,即使教育部要求“避免因决策的失误、工作简单化和一刀切造成新的学生上学远问题的发生,积极探索和寻求解决学生上学远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但并没有多大改变,自1993年到2008年的15年间,我国小学学校已由69.67万所锐减到去年的30.09万所,锐减了56.8%。[26]

2009年5月8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电视电话会议,国务委员、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刘延东强调,要以规划为先导,特别是对农村“撤点并校”,要注意从实际出发,防止“一刀切”或“一哄而起”。

各地要制定三年总体规划,根据城镇化发展和人口流动变化的趋势,促进学校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涉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27]

(二)叫停盲目撤点并校片面追求大规模的寄宿制工程,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村基础教育布局

痛定思痛,紧急叫停盲目撤点并校片面追求大规模的寄宿制工程,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村基础教育布局是当务之急。保留恢复农村必要的校点,投入资源提升校点教学质量是防止新辍学失学发生,解决农村基础教育布局调整失当,优先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

1.网点布局上保留和恢复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

①资源逆向投入,由边鄙往中心,布局调整以学生家校间的实际行走距离为基准,减少或分化初小,就近保留1-3年级教学点。几乎所有地方的校点撤并都是资源集中在中心,低幼年级的儿童依然要走好几公里去上学。在两基基本实现的今天,建议1-3年级最好就近设校点。如贵州等山区省份以自然村落的聚居为单位,综合人口出生率等因素来布点;青海西藏以行政村落设校点,以牧民的生活方式设游动的帐篷学校。

② 对撤并校点的社区进行基础服务的支持,积极探索解决山区学校的辐射能力受地理条件制约的办法,尝试一校多点的模式,兼顾中心与边远,既改善生源集中区的学校建设,又采取补点的方式在边远山区建立教学网点,保证边缘区的适龄儿童能分享教育资源。减少行政人员编制,在教学上统筹安排,资源上互补共享。

 2.国家投入资源建设村小和教学点教师队伍,培训师资提升其教学质量

①师资循环流动,反向激励机制,鼓励优秀教师到边远校点工作,优先提供晋级、培训的机会,增加边远地区补贴等

现在基层普遍的做法是“挂末”考评,打击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导致其自卑感和教学质量差的恶性循环,不利于提供质量公平的教育服务的,一个良好的循环是不断给教师们充电的机会。

②国家和地方在编制职数上对农村基础教育采取倾斜政策

首先,根据西部山区校点多而分散的特点编制教师职数。现在农村教师编制小学的生师比是24比1,此比例是以全县适龄在校学生数设定的。即使是这一比例,西部山区还是有很多学校没有达到这一要求。故建议根据西部山区校多而分散的特点进行教师编制,在原有基础上设定一个增幅比例。其次,在一校多点的管理模式下,增幅名额由中心校根据学区校点的学生数确定,实行动态管理。第三,国家或省拨出专项资金提升代课教师的工资福利。在培训和考核录用为公办教师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第四,投入专项资金培训边远校点的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农村基础教育实现两基之后,面临着教师素质提升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需要投入专项的资金和组织优秀的教师,对他们进行持续的培训、示范教学或轮岗进修。

3.地方政府支持多元办学模式,多方引进社会资源,改革教育投资方式和方向

①允许多元办学模式,承认或支持民办村校,共同促进农村边远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

有的地方布局调整后,由于中心校资源短缺,出现了一批民办的学校,缓解了中心校的压力;两免一补后,学生又拥向公办学校,民办校垮台,中心校压力骤增,课堂控制力下降。由于校点被撤,有的村落自发办起了村校,他们都靠收取学生的费用维持运转。多元办学模式可以缓解压力和矛盾,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对质量好的民办村校,政府应给予政策和资源上的支持,比如两免一补。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了。比如,贵阳市民工学校的孩子2007年9月起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如在乡村民校也实施这样的政策,一些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就会被鼓励或引进边远贫困的农村,共同促进西部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②引进、鼓励社会力量对边远山区校点进行资源投入,有效实现两基控辍

其实,一些地方政府也知道存在着的撤并问题,开始放慢脚步,从调研出发,在一些老百姓确实需要而资源不足或匮乏的边远山区开展了政府两基控辍与NGO公益助学的新尝试。比如新建独立的校点、一校两点模式的探讨、恢复重建教学点、边远校点师资培训是贵州省长顺、贵定、晴隆、沿河等县基层政府教育部门、政协在实现政府两基控辍方面与NGO公益助学进行的有益尝试,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边远山区的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提供了就近入学的条件,提升当地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控制了因布局不合理导致的新的辍学现象的发生,而师资的补充和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点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保障。[28]

 

注释:

[1]国家教委、国家民委《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http://www.b2b99.com/laws/Bm/Jy/4787.htm,2009-10-21

[2]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89/info1089.htm

[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9/node2404/node11123/node11130/userobject26ai880.html

[4]《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http://www.mof.gov.cn/jiaokewensi/zhengwuxinxi/zhengcefabu/200805/t20080524_34597.html,2009-10-21

[5]贵州乡村寄宿学校喜与忧,http://news.sina.com.cn/c/2005-03-17/13315386133s.shtml

[6]王厚俊主持,贵州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集中资源办学对贵州贫困社区基础教育的影响》课题报告 2004

陈卫洪主持,贵州大学能力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贵州“集中资源办学”政策执行绩效与政策研究》课题报告2006

童中心主持,贵州民族学院社会发展学院,《集中资源办学对边远贫困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负面影响及其解決方案研究-以贵州省长順县为例》课题报告,2006

[7]杨兰.《集中资源办学对边远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的影响》,《教育蓝皮书·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杨东平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212-222页

[8]陈卫洪主持,贵州大学能力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贵州“集中资源办学”政策执行绩效与政策研究》课题报告2006

[9]朱永新.《关于呼吁改变集中资源办学政策一刀切、促进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合理布局的建议》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2007年3月http://www.mj.org.cn/moduleInfoContent.jsp?from=content&nID=0-38451&width=797&page=-1

[10] 我国农村辍学率反弹部分学校靠造假完成任务,中国青年报2005年01月14日http://news.qq.com/a/20050114/000547.htm

[11]百度-阳高吧[新闻]2006-12-28 18:51  http://tieba.baidu.com/f?kz=158680636
[12]谢庆裕王宏旺等,南方网(广州),http://nf.nfdaily.cn/2009-04-02 09:26:00;http://media.163.com

[13]程方平等《聚焦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关注农村义务教育”沙龙综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科研与决策》总205期,2005年4月

[14]贺春兰,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编辑部,21世纪教育沙龙秘书处《21世纪教育沙龙/教育在线周刊简报》,2007年第一期, 2007年3月[4][15]谢庆裕王宏旺等,南方网(广州),http://nf.nfdaily.cn/2009-04-02 09:26:00;http://media.163.com

[16]谢庆裕王宏旺等,南方网(广州),http://nf.nfdaily.cn/2009-04-02 09:26:00;http://media.163.com

[17]王培民,撤点并校不宜“一刀切”(组图),《华商报》,2007-06-24

http://news.163.com/07/0624/06/3HNVUBHV00011229.html#

[18]田文生,村校正静悄悄地走向集体消亡(组图),中国青年报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5/09/content_2658986.htm[5][19] 中国新闻网(北京),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9/08-17/1821256.shtm

[20]教育部,《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06-11-16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29/info23129.htm

[2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省级实现“两基”进行全面督导检查的意见〉(教督[2007]4号),来源于国家两基攻坚办网站http://202.205.108.28/browpolicylawpi.do?PopLevel=e4da3b7fbbce2345d7772b0674a318d5&InfoID=TB10742b96733fa-1e74-decd-3e04-5d50b

[22]吴晓萍主持,贵州民族学院社会发展学院,《贵州省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发展和教育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课题组,2006-2008

[23]陈卫洪主持,贵州大学能力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贵州寄宿制试点学校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调查》课题组,2007-2009

[24]杨兰.《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问题分析——以贵州省为例》[J].《中小学管理》,2009年第6期,11—13页

[25] 袁斗成,《“撤校并点”是不是好政策》,《南方都市报》,百度和讯全财经网,2009年10月09日http://finance.baidu.com/2009-10-09/121283983.html

[26]熊丙奇,《15年来39万所小学是怎样消失的》,东方早报,2009年07月23日http://www.sina.com.cn  

[27]《刘延东:农村“撤点并校”要防止“一刀切”》,中国新闻网 2009-05-08 http://news.xhby.net/system/2009/05/08/010499909.shtml

[28]杨兰.《“找回”教学点,力控辍学率反弹》[J].《中小学管理》,2009年第10期,13-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