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可以断网玩吗:论争、隐患及三峡工程得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33:44

2008年1月2日下午4点,北京西长安街86号,国家电网公司425房间,年届80岁的中国水电专家潘家铮接受了《财经文摘》的独家专访。


  这是一个宽大而明亮的办公室,身材不高且步履略显蹒跚的潘家铮头发业已斑白。他一身便装,操一口具江南口音的普通话,一副明亮的方框眼镜,双手似乎有些颤抖。


  近两个小时的交流,潘家铮滴水未进。记者几次将茶水送到他手中,都被婉拒。谈媒体,谈得失,谈三峡争议,谈中国水利,潘家铮言辞温婉,字斟句酌,言及利害之处谨慎而机敏。


  采访结束前,潘家铮将话锋一转,追加一段:“世界上任何工程都不可能具百利而无一弊。我讲了那么多话,好像都是在讲三峡工程的好处,讲三峡工程的优点、三峡工程的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三峡工程就没有问题。像三峡这么大规模的工程,你说它一点儿缺陷都没有,一点儿副作用都没有,这个倒是不正常的,倒是奇怪的了。”


  此话意味深长。

本刊记者 齐介仑


  谁在“妖魔化”中国


  《财经文摘》:您对目前三峡工程的整体状态,持怎样的概括性判断?


  潘家铮:1994年开工,现在已基本建成,基本完工了。原定2009年竣工,现在看来可以提前一年,今年就可以竣工。


  现在依照我的观点来看,三峡工程执行的政策是正确的,成绩是显著的,三峡大坝目前已经发挥了重要的综合效益,是一个为民造福的工程。近年来并没有出现什么严重的负面影响,没有。


  《财经文摘》:我们关注到,国内外诸多媒体近来对三峡的关注度颇高。对此,您认为是好事还是坏事?


  潘家铮:国内外确有很多人对三峡工程感兴趣,对三峡大坝表示关注。我大致分析了一下,应该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三峡工程规模很大,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单凭这一点就已经够引人注目了;


  第二,三峡工程的论证花了近7年的时间,而且论证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同意见。如此富有争议的工程,当然也就值得大家注意;


  第三,是政治问题。坦率地讲,有些人、有些国家,是完全不喜欢中国这个体制的对中国人反感得很,把中国的事物完全妖魔化。由于它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权抱有敌视态度,于是也便对中国政府修建的三峡工程,从心眼里就不喜欢。


  所以,出于政治因素,就三峡工程,他们并不是真正的谈工程,而是在利用三峡工程来宣传中国政府的失败。


  国内、国外有很多人、很多媒体、很多部门,对三峡工程特别重视。有些记者,特别是外国记者,他们能够到三峡现场去考察一下,我认为这是件好事,总比坐在家里光看些报道,要好得多。


  但是我也要讲一个情况,就是一个人如果不能客观地看这个问题,他即使到现场去看,也得不出客观的结论。好比说你戴了副有色眼镜出门,你看到的就不是真正的情况;你戴副墨镜出去,看到的就全是黑的;你戴副红的眼镜去,看到的就是一片红。光到现场去还不能解决问题,主要取决于去看的这个人,是不是很尊重、很客观地去看问题。


  媒体要敢于讲话,敢于报道真理,有人好像不是,他们主要是不喜欢中国的社会制度。我早就看穿这件事,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个妖魔化的国家,因此做出来的事情也是妖魔性的。


  《财经文摘》:您的意思是,这些报道不够中立和客观?


  潘家铮:是不是很中立,先不去说。要知道,在任何文明国家,在任何大的城市里,都可以找到一些贫民窟,都可以找到一些阴暗面。如果你去考察,把这个东西照下来,写进去,也许你认为可以写一篇文章,批评这个政治怎么落后、怎么肮脏、怎么阴暗。对三峡工程来说也一样。


  譬如说三峡工程,移民超过一百多万人。对于这么多的人,99%都安排得很好,他们都很安居乐业。如果有1%没有安置好,那么,这1%就完全可以被媒体拿出来做文章。


  那么,那些到现场专门去访问那1%的人,也可以写很多非常生动的文章出来,用以说明这个三峡工程把移民害得多么苦。但这个并不是事情的真相。只讲这1%的人,得不出客观结论。


  《财经文摘》:政治偏见,于是以偏概全?


  潘家铮:我不敢说去的记者个个都有偏见,也不知道到底多少是人为故意的,而且没有看到他们发表的所有文章。但是,从我看到的几篇文章来说,我认为他们有偏见。对三峡工程好的方面,对三峡工程的伟大贡献,一句话都不讲,就讲那些鸡毛蒜皮、鸡零狗碎的事情,拼命地扩大。


  《财经文摘》:您在2007年11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指称,某些媒体在“妖魔化中国的三峡工程”,能否明示,到底指代谁?


  潘家铮:(避开《财经文摘》问题)研究一个东西,我们必须要看清事物的本质,譬如长江水质。长江两岸还有很多支流,如果谈水质,当然首先要看的,应该是长江干流的水质是什么样的。


  三峡水库修建以后,长江上游形成了一个600多公里长的水库,这个水库的水质,有客观的调查数据,这是环保部门去调查、研究、测量过的。长江的水质,处于二类到三类这个范围区间。这样的水质,在全国的大江、大河里,都是最好的一种。


  三峡水库建成以后,长江干流水质并没有恶化。有一些支流要汇入长江,于是在进入长江口的那个地方,有时候可能会有一点水华(因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而引起的水体污染现象)。人家呢,就专门盯住这个地方,拍照啊,写文章啊,说水华就代表这个地方的水质差,开始富营养化。


  但是,依据环保部门监测的结果,水华比较轻,并不是很严重。这个地方有一点水华,是因为有些支流里的水有点儿污染,进入长江以后,由于江面变宽,水流速度又慢了,于是它停在那里,这个地方就出现了水华。


  《财经文摘》:那么,长江干流为什么会比支流更干净? 


  潘家铮:因为在修建三峡大坝的过程中,国家进行了大量投入,在整个库区,修建了很多污水治理厂,还有垃圾处理厂,数量很大,总的治污能力超过了库区的排污能力。这在全国是排在前面的。


  过去千百年来,老百姓都是把长江当作天然的排水道。无论多么脏的水、脏的东西,甚至那些有毒的东西,都是往江里面一倒就了事。长江两岸的城市,过去对垃圾是不处理的,都堆到江边去,洪水一来,给它冲走。这都是拿长江作为排水道、污水道。


  过去人口比较少,生产规模也很小,你再怎么做,问题也不大。现在人口越来越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化工厂、造纸厂,水泥厂,那么大的规模,再这样弄是不行了。不单三峡这个河段不行,排到下游去,下游也吃不消,哪怕排到海里去,大海也受不了这个污染。绝对不行。


  如果不修这个三峡水库,恐怕没有人来考虑这些问题,正是由于修建了三峡水库,引起了大家的重视,所以国家用了很大的投入,全面进行治理。所有剩余的水不能排放,确保进入长江里的水是干净的,这样才能使长江干流的水,始终保持二类到三类这么个水平。


  而支流里有一些小厂,治污力度没有干流两边那么高,但也不是很严重的问题,并不是说那个地方因此就是四类水、五类水了。


  今后,我们对支流也要进行管理。其实,支流的治理比干流简单一些,人员没有那么多,工厂也没有那么多。所以,我们对水库的调动,采取了一些科学的方法,就是使这个水库的水位产生落差,让它的水动起来,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有的所谓新闻调查,不看长江干流是什么情况,也不看环保部门的监测结果,只是讲在少数支流入口有点水华,甚至将这样的情形,直接扣在整个700公里长的长江上,说干流都像支流这样。你说这客观吗?符合科学吗?


  《财经文摘》:以偏概全?


  潘家铮:以偏概全?简直是颠倒黑白!


  《财经文摘》:也有新闻披露说,当下长江大部水质基本在三类至五类之间。


  潘家铮:我希望你不要听这个,而去问问环保部门。它有准确的监测数据,有科学的监测指标,每年都有报告的。当然,如果你非要说个别的地方,特别是支流进口的这个地方有污水,我刚才讲过了,任何事物都可以找到阴暗面。光找这个东西,就说明长江整体水质如何,这是严重违背科学原则、突破底线的。


  《财经文摘》:依据您的理解,长江水质变化与三峡大坝建设无关联?


  潘家铮:我举个例子,在院子里随便大小便,然后拿水冲一冲,冲到下面那个院子里去,你说问题解决了吗?


  以前,排到长江里去的那些污染物甚至有毒的东西,可以通过江水给稀释一下排到下游去,但是这样做,是没有解决问题的。三峡大坝修建以后,水的整体重量增加,流速减缓,冲不掉了。


  不是修不修坝的问题,是要治污的问题,要控制起来,不把污染物排到大江里面去。真正要解决的是这个问题。


  正因为修了大坝,国家可以大量投入,把污染源,包括工矿企业、城镇居民,以及农业,都控制起来,这个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修建了大坝,人们开始注意这个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这才是一条正确的路。不应该因为有问题就不修大坝。


  我再举个例子。浙江新安江大坝已经修建50多年了,它有178亿立方米的库容,流速非常慢,比三峡水库慢得多,几乎没有自净能力。但仍是一库清水。有人称它为一库矿泉水。下游的杭州、嘉兴那些地方,因为水污染,动尽脑筋想到新安江水库取水,解决吃水问题。


  新安江那么大的水库,流速又慢,为什么50多年能够干干净净?就是因为严格的控制,不让支流里的污染物进入水库,所以始终是干净的。而杭州、嘉兴,甚至长三角、辽河、海河、黄河的下游,以及北京附近的那些河,哪些水还能喝?那些地方有什么坝?


  所以,建坝不建坝,不是导致水质污染的根本原因,大坝并没有污染江河水。解决污染问题,并不是要反对建坝,应该是解决治污。建了坝,更能促进正本清源。三峡工程在支流方面,确实有一些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但我想,如果再继续坚持做下去,一定能把支流治理好,整个三峡水库也完全可以做到一库清水。

 

(来源:《财经文摘》08年3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