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品机械师手机版ios:中国古代几个著名少数民族的最后结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5:05:50
中国古代几个著名少数民族的最后结局   中国古代几个著名少数民族的最后结局 匈奴 匈奴之名,最早见于先秦,至西汉初,匈奴之外又称“胡”,均系自称。据考,匈奴与荤粥,鬼方、俨狁和戎狄等有较密切的渊源关系。秦末,冒顿自立为匈奴单子(公元前209——前174,单于是匈奴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广大之意),从此匈奴进入鼎盛时期,东灭东胡,西破月氏,南并楼烦,北服丁零。辖境东起辽河,西至葱岭,南抵长城,北达贝加尔湖。东汉初,匈奴分为二部,南匈奴(漠南)旋附汉入居塞内,而北匈奴<漠北)于公元97年被东汉与南匈奴联军所破而瓦解。部分北匈奴部众西迁康居,后来又辗转西迁经黑海北进入东欧,后与当地土著融合成为现代匈牙利人的先民。另一部分北匈奴入南移入塞,而留居漠北者后多融合于鲜卑和柔然等族之中。汉代内迁的匈奴人,到魏晋时大多移居汾水流域,从中派生出的有屠各胡、卢水胡等支系。五胡十六国时,匈奴贵族在今晋、陕、甘等地先后建立了“汉——前赵”、“夏”、“北凉”等政权。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他们或直接融合于汉族,或先融合于其他少数民族再融合于汉族,直到南北朝以后,匈奴之名不再见于史册。 东胡 东胡,大约与匈奴同时崛起于战国之际,强悍亦略相等。史载,东胡以居匈奴之东得名,可上溯到唐虞之世,下迄春秋时的山戎。东胡包括众多族属相同或相近而名称各异的部落,活动于我国北方的乌桓和鲜卑,就是其中著名的两大部。初居燕国之北(今内蒙古东部、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战国时,恃强与燕、赵等国及匈奴争雄,后为燕所败,却走千余里,燕于其故地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五郡,并筑长城,以防东胡。秦末,为匈奴冒顿单于所破,东胡部落联盟为之瓦解。 鲜卑 鲜卑兴起晚于乌丸,因居鲜卑山(在今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境内)而得名,始见于东汉之初。当乌桓人大量南迁之际,鲜卑亦随之而南。公元一世纪末,北匈奴西迁后,鲜卑人徙居大漠南北,尽有匈奴故地,而匈奴人留居漠北者十余万落(户),皆自号鲜卑,鲜卑遂大。 魏晋南北朝时,鲜卑包括有慕容氏、宇文氏、段氏、乞伏氏和拓跋氏等支系。鲜卑贵族先后建立过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代、北魏、西魏,西周等政权。其中拓跋鲜卑所建的北魏曾统—了整个中国北方。孝文帝迁都洛阳(今洛阳市)后,大量鲜卑人及北方的其他各族人也陆续南移,他们通过与汉族长期杂居、婚媾,经济上相互交流,文化上相互吸收,至隋唐以后,已基本上融合于汉族或其他族之中,或以新的族名见称于世。 另一支慕容鲜卑人,号吐谷浑,西晋末从今辽宁西部西迁今内蒙古阴山一带,继而徙于今甘肃、青海间,历三百余年,后为吐蕃所灭,部众散居西北和北方各地。 柔然 南北朝时,东胡后裔尚有——支,自号柔然,亦称蠕蠕、芮芮、茹茹。初居今鄂尔浑河和土拉河流域,以放牧为生,四世纪末,。入居内蒙古阴山一带,附于北魏。五世纪初,首领社仑始迁漠北,征服当地敕勒诸部,建立柔然汗国(402——552年),历时一个半世纪,亡于突厥。 突厥 操突厥语的古代民族,隋唐时主要有突厥、薛延陀、回纥、黠戛斯等,总称铁勒。铁勒共有四十余部,分布于大漠南北及中亚广大地区。其族源则可上溯到战国秦汉时驻牧于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亦作丁令、丁灵)以至于魏晋南北朝时的敕勒(又称高车),一说突厥乃“匈奴之后裔”。 突厥于六世纪以牧放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山形似兜鍪,故名)。初属柔然,其首领土门起而破之,建突厥汗国于今鄂尔浑河流域。辖地东至辽海,西达西海(今里海,一说咸海),南抵阿姆河南,北逾贝加尔湖。隋初,分为东,西两部:东突厥迫于西突厥,迁于漠南,为唐所灭。五十年后复起,史称后突厥,卒灭于回纥。西突厥尽有今新疆及中央大部地区,旋为唐所灭。 薛延陀系铁勒诸部之一,由薛和延陀两部合并而成,故名。初属突厥,唐初,其首领夷男建汗国于郁督军山(今杭爱山东支),助唐灭突厥,寻亦为唐所灭。 回纥亦为铁勒诸部之一,又称袁纥,韦纥等。隋初,与仆固,同罗、拔野古等部结成联盟,总称回鹘(回旋轻捷如鹃之意)。后攻灭东突厥,建汗国于鄂尔浑河流域,辖境东起大兴安岭,西抵阿尔泰山。九世纪中为黠戛斯所破,大部分部众西迁,一支抵吐鲁番盆地,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一支抵葱岭西楚河一带,称葱岭西回鹘;一支抵河西走廊,称河西回鹘。 遗存于大漠南北和入居中原的突厥族系的部众,后大多融合于汉族和契丹,蒙古等族中。 蒙古 蒙古族源于东胡族系,经过长期错综复杂的民族发展过程,于十三世纪初开始形成。蒙古最初只是众多蒙古语族部落之一,始见于唐,为室韦的一支,《旧唐书》称之为“蒙兀室韦’。旋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征服泰赤乌、弘吉刺、塔塔儿、篾儿乞、克烈、乃蛮等蒙古草原各部,建立大蒙古国。1271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始改称元,旋灭南禾统一全国。元朝统治近百年,灭于明。明代,分布于大漠南北的称鞑靼,驻牧于今新疆北部的称瓦刺。至清,西部瓦刺称卫拉特或厄鲁特,漠南则称内蒙古,漠北称外蒙古,各有若干部。今天,我国的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 女真 渤海亡后,靺鞨七部之一的黑水靺鞨随之向南伸张,继之而兴.契丹人称他们为“女真”(《辽史·太祖本纪》),此后女真这一称呼就逐渐取代了靺鞨.辽人把女真分为生、熟两部分。其中“生女真”分布在松花江北岸,黑龙江中、下游,东达海岸,社会发展还处于较落后的阶段。十世纪末,生女真中的完颜部迁徙于按出虎水河(今阿什河)畔,在此后一百年问,生产力迅速提高,经过频繁的兼并战争后,女真部落逐渐统一。1115年,以完颜部为核心的女真人,在首领阿骨打的领导下,建立了金国奴隶主政权。此后,金灭辽,灭北宋,迁都燕京(今北京市),大部分女真人也陆续迁入中原定居。到金朝后期,人居中原地区的女真人的民族特点己基本消失了。 留居于东北的女真人,在明朝时分为建州、海西和东海女真(即野人女真)三大部。明朝中叶以后,建州、海西女真人从黑龙江、松花江等地南迁至辉发河和浑河流域定居,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在各部中居于先进水平。十六世纪下半叶,努尔哈亦率领建州女真统一了女真各部,并以此为核心吸收其他族人形成了新的族系。1636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定本族名称为“满洲”,女真族也因而被称为满族。此后清军入关,清朝统治全国达二百六十余年之久。而当时还有部分没有被纳入满族共同体的,处在边远地区的女真部落,他们就是今天赫哲、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