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田影视:真诚是人生价值的基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39:25

真诚是人生价值的基础  

  傅佩荣教授的山东之行是应孔子基金会的邀请。尽管对孔子已经非常熟悉,但在孔子故乡讲孔子,傅教授说:“那是非常荣幸的事情。”
  西方学者把孔子和另外三位圣哲放在一起,他们说这四位是改变人类历史最重要的代表。按照年代先后,他们是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孔子、希腊的苏格拉底以及犹太国的耶稣。这四位古代的圣者,有两位是两大宗教的创始者,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重要代表,而孔子他的成就跨越了宗教、哲学、教育、政治各方面。所以我们中国人有一位孔子,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上也是很值得自豪的一件事情。
  但是你要了解一个人,你不能光听别人的评价,我们要从自己的传统里面去认识一下。
  你要判断一个人的伟大或者不伟大,就要从他对于三方面的态度来看:
  第一个是他怎么面对痛苦。
  第二是他怎么面对罪恶。
  第三他怎么面对死亡。

  孔子如何面对痛苦
  从孔子的生平看,他确实是感受到人间最大的痛苦,3岁的时候父亲过世,17岁的时候母亲过世,母亲过世了之后,他希望把父母合葬,但他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埋葬在那里。他只好问邻居,问一些老前辈,结果用了很长时间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像这样一个生存的背景,使他有成就之后别人都称赞他,说他是圣人,说他多才多艺,但他只回答一句话“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正因为我的出身非常贫苦卑微,所以我能做很多琐琐碎碎的事情,一般人是不愿意做的。有这样的背景,他才不会抱怨。人在小时候,经过磨炼,经过考验,反而可以开发潜能,让他对人生看得更清楚,如果你从小生活就很顺利,只看到好的一面,将来是经不起考验的。


  孔子15岁就立志求学。像孔子这样的背景,叫乡村少年,他只能够接受乡村教育。每年农历十月以后,由乡村里面有学问的老前辈来教年轻的小朋友。教什么呢?教他们两件事,第一个是文化常识,鲁国的祖先是周公,那么自己的国家是怎么来的,别的国家怎么来的,你都要了解。做人处事的道理,你要学会。第二件事就是教他们年轻人基本的武艺,怎么射箭、驾马车这样的事情。本来孔子接受这样的教育,一生没有什么好谈的了。谋生、成家,平凡地过一生,希望将来有几个好的后代。但孔子不一样,他立志求学。他本来没有机会上大学的,大学只可以给贵族子弟来上,那么孔子就自己去学,只要有学问的人孔子就去请教。


  孔子晚年以教育为他的主要工作,从55岁开始周游列国,到68岁才回来。在外面这13年,是很辛苦的,中间好几次差点有生命的危险。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有好几次都没有饭吃。别人打仗,他们老师、学生被围着不能动,七天没有开炊,只能吃一点“方便面”。到后来,连子路都生气了,子路是很勇敢的学生,他都抱怨,说孔子:你是个君子吗?哪有君子这么穷困的,走投无路的?孔子就说了:“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穷困的时候坚持原则,小人一穷困就放弃原则了。他趁此机会告诉同学们:“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人活在世界上,你的操守在这个时候才能显示出来。孔子对人间的苦难有亲身的体验,非常了解人活在世界上这种痛苦是必然的一个过程。


  孔子如何面对罪恶
  这个世界总是有坏人,有人做坏事。这时候怎么办,在当时是春秋战国时代末期,礼坏乐崩。说这个礼和乐是一个人做好事的根据。我们先提一个小问题,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为什么要行善避恶?因为我们都知道,行善很辛苦,避恶也不容易。反之做坏事反而比较容易。所以有一句谚语叫“行善如登,为恶如崩”。行善像爬山一样,很辛苦才能爬到山上,而做坏事就像是下山一样,一下就滚下来了。我们就要问了,一个人为什么要做好事?我们学哲学就要常常想这个问题。我们思考之后就会发现,一个人行善就是三种理由:第一个社会规范;第二个是信仰宗教;第三个是因为人有良心。


  孔子的思想是什么?那就是设法让每一个人发现内在有良知,同时也接受规范以及宗教信仰。儒家的思想并不是互相排斥的,三个选一个,它不是的,它三个都要,重点在于透过教育让每一个人发现,内在的良知是一种行善的力量的来源,这叫做“人性向善论”。


  我们讲儒家向善,它的关键在于真诚,今天的主题就是真诚。


  要真诚,真诚引发力量,让我做该做的事物,因为做这些事而得到快乐。一说到真诚,我们觉得好像很容易上当受骗,你有时候看到一个好人就觉得很天真,我以前也是一样,因为真诚很容易受骗。但孔子告诉我们,孔子曾经教过子路,跟他说一句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你喜欢做好事,却不喜欢学习,不了解人情世故,那么你的后遗症就是愚昧。孔子要“四十而不惑”,什么叫不惑呢?四十岁就对人间的事情不迷惑,都了解得很透彻,知道什么是礼,应该如何做。那么孔子面对人间的罪恶,他决不是诅咒罪恶,他总希望给人机会。当时鲁国有个大夫季氏,很有权力,就是季康子当总理的时候。他就问孔子,说:“孔老先生,我把坏人都杀光,我来接近好人,这样怎么样?”孔子最怕随便乱杀人了,他尊重人的生命啊。孔子就说了一句有名的话:“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你是政治领袖,你的行为表现像风一样,一般老百姓看你的表现跟你学,他像草一样,风往哪里吹,草就往哪里倒,上行下效嘛。这是孔子的原则,他多次跟季康子说,你只要自己正,老百姓怎么不正呢;你自己不贪心,老百姓怎么当强盗呢。这是儒家伟大的理想。


  孔子如何面对死亡
  我念《论语》念到《公冶长》第二十五章就特别佩服子路。因为子路说:老师,我们也想听听你的志向,“愿闻子之志”,因为子路不问,孔子不会讲的。在《礼记》里怎么讲?大扣则大鸣,小扣则小鸣,不扣则不鸣。就像敲钟一样,你使劲敲,它响得很大声,你轻轻敲,它响得很小声,你不敲它就不响。孔子立刻说了,他的思想十二个字,这十二个字是有史以来,古今中外人类里面最高的思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年人都得到安养,朋友们都互相信赖,青少年都得到照顾。各位想想看,孔子是一个人,一个人就希望让天下大同,所有人得到安顿,尤其是老跟少代表弱势群体。一个人负责政治,他看到整个社会上的人群的发展,他最希望照顾的是弱势的。在《大同》篇里面、《礼运大同》里面他提出“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个社会是不是文明,一个社会是不是进步,要看它的弱势群体有没有得到好的照顾。孔子讲得很清楚,这十二个字,释迦牟尼、耶稣、苏格拉底、穆罕默德,所有伟大的圣贤都不可能超过这个理想,这个理想就是把天国在人间实现,让每个人活在世上都很快乐。


  我们做学问一定要客观,了解孔子的生命精神,他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隔十年就有成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一路上来。到最后的境界,更令人向往,叫做“从心所欲,不逾矩”。各位想过这七个字是什么意思吗?“从心所欲”就是说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逾矩” 就是不会违背规矩。用我的话来说,孔子自然而然做的都是他应该做的,他自然做的都做得很自然。我们到现在能做到这句话吗?至少我做不到。我自然而然去做的都是不应该做的,我应该做的事都做得很不自然。在座的想想看,你是不是应该孝顺父母,你孝顺父母是不是做得很不自然?我们跟父母说你应该照顾子女,照顾子女的时候是不是觉得不太自然?我当老师要认真教书,应该认真上课,我做得自然吗?我是很努力奋斗才能够认真教书的。所以我希望最后能够达到什么?自然就是应该,应该就是自然,这是人生最高境界。喜怒哀乐,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叫做“无禄而不自得”这是孔子的境界。一个人到这么高的境界,他的生命进入画境,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觉得快乐,外在的穷困,人间的希翼对他来说是没有影响的。他对于痛苦,对于罪恶,是完全看透,面对死亡的时候也毫不所惧。


  我们再讲一个小故事作为结束。他在鲁国做过五年官,有一天下朝回家,家里的人跟他报告马厩失火烧了,孔子只问一句话:有人受伤吗?他完全没有问有没有马被烧死。大家都知道,古代的马是很贵重的。像齐景公死的时候,“有马四千四”,代表什么?有4000匹马,用马来代指一个人的财富啊。而孔子完全不把马当一回事,只问有人受伤吗?不要忘记在古代社会是有阶级的,马厩失火,谁会受伤?马师、工人、佣人会受伤啊,这些都是下层阶级的,人命不值钱啊,但孔子看起来生命完全一样,只要是人,他的价值一定超过其他生物,超过任何财产,只要是人的价值在内不在外。意思是你要尊重每一个人,他可以成为一个道德的主体,他的生命可以不断地改善,可以成为君子,可以成为圣人,每一个人都一样,这是儒家伟大的地方。所以你今天看到孔子的思想就会发现,两千五百多年前,他的年代是公元前551年到前479年,离现在是两千五百多年了。孔子那个时候就有这种人文思想,人道的精神,你能不佩服吗?能不承认他是先知吗?他能够身体力行,他也做到了他自己所相信的。所以我们何其荣幸有孔子这样一位古代的圣贤,我们今天还可以向他不断地学习和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