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报纸模板:四平战役与重庆谈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9:47:40

四平战役与重庆谈判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04年06月29日21:25  佚名

四平战役与重庆谈判
  爆发于1946年春季的四平战役,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两军之间,为争夺长春从而以军事胜利取得政治主动权的决战。
  由于国民党在东北问题上屡拒谈判,中共便只能以武力迫使国民党接受谈判。这样,中共在东北的方针,由1945年12月确立的分散建立根据地,再度变为集中作战。
  就在中共做这一部署之际,苏军基于多种考虑,于3月12日撤离沈阳,开始了约一个半月的撤军行动。
  苏军撤退区为东北最重要地区,能否进占沈阳、长春、哈尔滨以及贯穿其间的长春铁路(旧称中东路),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共在东北的地位。苏军3月12日撤离沈阳后,国民党军于13日进占沈阳,这样,国共的下一个目标便是长春。此时苏军仍滞留长春,能否于苏军撤离后抢占长春,关键在于控制进入长春的通道——四平。
  此前,中共西满军区司令黄克诚、政委李富春于3月10日向东北局提议进占四平。为此,彭真于3月16日报告延安:友人再表示,凡友方撤退之地包括沈阳、四平街,我可以放手大打……我们已同意李、黄夺取四平,可否立示。17日,刘少奇复电:同意你们派兵进驻……时间愈快愈好。
  3月18日,黄克诚部于苏军撤离后迅速进占四平。四平此时为辽北省省会,国民党辽北省主席刘翰东等被俘。后经国民党与苏军交涉,刘翰东等于3月26日被释放后到达长春。
  夺取四平的目的在于夺取长春,为此,延安于3月25日指示东北局:力争我党占领长春,以长春为我们的首都。此事须迅速说服友方让我进驻。
  随着苏军的撤离,国共两军迅速在四平形成大规模战略对峙。
  国共在四平形成对峙状态后,中共再度提出与国民党谈判。但此时蒋介石仍然拒绝与中共谈判。
  4月4日,苏方将撤军的大致安排通知国民党方面:4月14日或15日撤离长春,25日撤离哈尔滨,24日或27日撤离齐齐哈尔。这个时间表对于国共来说,意味着东北问题即将最终见分晓。
  现在,摆在国民党面前的问题是,苏军即将由长春撤退,而四平已被中共切断,国民党军不能北上接防。
  4月14日,苏军最后撤离长春。
  居于国共间调停的美国特使马歇尔预计4月中旬返华,他是在3月11日返美汇报工作的,那么,他的归来与长春问题有什么关系呢?4月13日,毛致电林彪等:“马歇尔有于文(电报中使用的日期代码)日动身来华说。马到华后东北可能停战,国方必于数日内尽力攻夺四平、本溪。望注意在可能条件下击退其进攻,守住四平、本溪,以利谈判。”16日,毛再电林彪:“马歇尔到华后,可能迅速停战,马、周、陈诚之三人会议可能在二十号至二十五号之间到沈阳。长、哈问题必须争取于停战前解决。”毛判断马歇尔返华后,将能够迫使国民党停战,为此,要求林彪于马歇尔返华之前拿下长春。
  4月18日,中共进占长春,国民政府长春市长赵君迈等被俘。
  进占长春必然导致作战方针变为“守城”,而守长春的关键则在守四平。
  中共早有在东北与国民党决战的设想,以求“一战解决问题”,但迟迟未能实现。现在,随着长春的占领,决战的态势已经形成。4月19日,毛在致彭真、林彪的另一电中要求:“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于四平南北地区举行数次大的战役决战”。
  在毛泽东的严令下,林彪在四平地区集结了约10万兵力,与杜聿明、郑洞国率领的国民党精锐之师,展开了长达一个月(3月18日~4月18日)的决战。
  当中共进攻长春的消息传到重庆后,国民党内一片沮丧。
  4月18日,即中共进占长春的同一日,马歇尔回到重庆。自此,中国的政治局面形成互相作用的两个中心:一个是四平的战争中心,一个是重庆的谈判中心。
  总体而论,马歇尔认为:“中共进攻并占领长春是对停战令的重大违犯”。“这个行动使我在谈判中的地位和我的努力,即说服蒋委员长和国民政府领袖们,采取某种妥协的行动方针是可取的,要更加困难得多。这个行动大大加强了国民政府中的极端反动集团的势力”。
  4月19日,蒋在与马歇尔的会谈中试图从根本上改变马歇尔的立场,表示:马歇尔非先改变其对共党之态度与方针,决不能达成调解之目的,惟有美国坚持积极助我政府之政策,方能达成其消极容共之目的。但马歇尔的立场并未完全倒向蒋,蒋在4月20日日记中写道:“美国对华政策与马歇尔特使对共党之方针,殊令人忧虑不置。”4月22日,蒋日记载:“东北我军既告顿挫,共军气焰猖獗……当共党气焰高涨之时,其要求条件之苛刻,决难忍受,故应对马歇尔直说之,以促其觉悟也。”
  马歇尔18日返渝时,周恩来曾往机场迎接,但22日才安排与周会谈。当日,周报告延安:“蒋在东北尚不愿停战,目前等援军。马可能让蒋打着,故不甚急见(我)。我们应准备十天内,在东北破路,打大胜仗”。
  经过数日与双方的磋商摸底,4月23日,马歇尔拿出了他的停战方案,起草了一份东北停战令草案,共四点:一、双方军队必须于接到命令后24小时内停战。二、根据整军方案确定双方军队在东北的位置,国民党第60、93军继续调入东北。三、国民党军接收东北必须根据三人小组(周恩来、马歇尔、陈诚)的专门指令进行。四、东北的政治问题由国共协商解决,目前暂维现状。
                    (下转第5版)
  此次谈判国、共、美三方均提出了复杂而广泛的谈判议题,问题在于,谈判只能在停战的条件下进行,因此,看似复杂的调停活动,全部核心问题实际上只有一个,此即停战的先决条件,具体讲,就是长春的归属。
  蒋介石的要求是,中共退出并由国民党军接收长春,然后停战谈其他。周恩来的要求是无条件停战,当然,“无条件”本身就是条件,也就是不让出长春。马歇尔作为调停人,只能主张立即停战,然后谈其他。然而立即停战事实上还是无条件停战,因此马歇尔的方案不能为蒋接受。
  4月23日,马歇尔与周恩来举行第二次会谈。由于中共的主张是无条件停战,因此周在会谈中不提具体的停战方案,周说:“我不是胸中有何方案,故意不肯告你,事实绝非如此。以前我每次总是自己提出方案,现在实在是我很难于提出方案。但我坚信,只要停了战,不运兵,必可有解决的文案。”
  中共根据对美、蒋关系的通常认识,即蒋“非随美国意旨走”,为此,判断问题已接近解决。4月25日,延安致电林彪、彭真:“渝周四月二十四日电称:目前政治形势,随马歇尔之来,尤其是长春胜利,可能逼迫于解决”。
  马歇尔4月18日返渝当日,延安指示东北局:马歇尔今日到渝,东北停战必很快;速催友方从哈市立即撤去,以利我军马上占领。同日,刘少奇指示中共重庆代表团:……哈尔滨苏军于二十四日才能撤退完毕,我军可于其撤退当日或次日进占。“马歇尔来后东北可能迅速停战,望推迟时间至少到二十五日以后签字停战,才于我有利。”担心过早停战不能进占哈尔滨,要求25日进占哈尔滨之后再停战,可见对马歇尔制止战争的估计是很高的。正是基于这一判断,延安在四平我守军甚为困难的情况下,一再电令坚持。
  这一回中共低估了蒋,蒋并未“随美国意旨走”。4月24日,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见蒋,转告了马歇尔关于不能以武力解决中共的意见,蒋表示:“对中共要求东北方面无条件停战之议,认为不能接受。”
  在调停方案不能取得结果的情况下,马歇尔采取了一项出人预料的行动,即退出调停。4月29日,马歇尔向周恩来提出一个口头声明:“现在提出这个声明,即表示我实际上已经不经手调解这件事情。我看不出我再进行调解,能有什么更多的成就”。
  马歇尔的意图是:“我认为,我退出调停地位,可以对双方施加压力,使他们在各自的立场上做出让步。”其实,决定双方能否让步的关键,并不在于马歇尔个人的施压,而在于国平的战局。这样,延安对于四平作战的督导,逐渐完全被谈判进程所左右,四平作战完全从属于谈判的需要,这种指导思想,事实上必然导致置前线实际情况于不顾。
  5月1日,毛泽东致电林彪:“东北战争中外瞩目。蒋介石已拒绝马歇尔、民盟和我党三方同意之停战方案,坚持要打到长春。因此我们必须在四平本溪两处坚持奋战,将两处顽军打得精疲力竭……那时,便可能求得有利于我之和平。”
  就军力而论,中共本来就不具有与对方的精锐之师做战役决战的实力,中共所以敢于一战,主要是判断马歇尔能够迅速制止战争,而一旦马歇尔未能做到这一点时,四平守军必然陷入苦战,终于,出现了林彪所担心的既不能守城又不能歼敌的被迫作战的局面。
  5月14日,杜聿明指挥71军、新1军、新6军从左、中、右三个方向对四平发起总攻。随后,廖耀湘率部加入四平作战序列后,18日,林彪致电延安:“四平以东阵地失守数处,此刻敌正猛攻,情况危急。”不待延安复电,林彪果然下令18日晚撤守。19日,新1军孙立人部进占四平。
  四平易手,接下来的目标便是长春,东北问题进入最后时刻。蒋的要价也随即提高。蒋原本已大致接受马歇尔关于军调部前进指挥所进驻长春的方案,现在,蒋再次回到最初的必须进占长春的条件下。5月22日,中共部队撤出长春。但最终失去东北乃至整个大陆的是蒋介石。
  (摘自邓野著《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