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见面会策划书:青海省省长孙作宾系列之二——孙作宾传略(10)第十章 人民的公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04:11:16

       青海省省长孙作宾系列之二——孙作宾传略(10)第十章      人民的公仆

    “一身正气有铮骨,两袖清风不染尘。”这是很多长期同作宾一起工作过的老战友,对他做人做事的两句朴素而又中肯贴切的赞词。

    作宾一生,秉正刚直,具有鲜明的秦人性格。他为人处事,快人快语,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从来不做违心事,事无不可对人言。他常说:“曹操一生‘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疑心重重,头痛而死。我是反其道而行之,‘宁人负我,毋我负人’,坦坦荡荡,问心无愧。”他对党对人民忠心耿耿,对自己则淡泊名利,不为权惑,

不为物使。一贯反对巴结奉迎,从不损人利己。无论身处顺境逆境,始终表里如一,坦荡自然。他信守“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他经常教育后人说:“共产党人

是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我们这些活着的幸存者,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呢!?”他在担任省委书记、省长的领导岗位上,始终保持着人民公仆的本色,无论是对干部还是对老百姓,从来不摆“官架子”。无论是在游牧民的帐棚里,还是在农家田舍里,他都和人民心连心。或割麦打场,或放马牧羊,农牧民都说他是行家里手。在青海的一次农村蹲点调查中,当农牧民得知他是省上的大干部时,有人问 “他的官有多大?”回答的人悄悄说“同马步芳一样大!”农牧民们几乎一拥而起,稽首称颂他是草原上当官不像官的“平民省长”。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孙作宾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在青海高原整整工作了25年。无论是当省长,还是当图书馆长,他都为青海人民办了不少实事好事.青海的干部和群众至今仍然念念不忘这位“台上台下都是人民公仆”的老馆长、老省长。因为他的心始终是和青海人民相通的。青海的干部和群众清楚的看到,作宾在青海遭受过“反右”和“文革”两次大的折磨,吃尽了苦头。但他对个人的得失从不计较,对人民的疾苦却忧心仲仲。他一向是个坚强而“有泪不轻弹”的人。但在事关青海人民疾苦的问题上,他曾三次流了泪。一次是195 9年农村大办公共食堂时,乡里人向他反映,食堂天天吃的大锅清水汤,农民端上饭碗照影影,完全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他恨自己身处逆境,言不见省,自感愧对人民而落泪了。一次是196 1年,当他得知由于省上主要领导人的严重浮夸,造成“粮食卫星上了天,农民吃不上饭”,饿死的人以数十万计时,他痛心地失声大哭了。再一次是1978年,他将调回陕西时,在青海省委召开的欢送会上,他深情地说:“作为个人,我一无所求;作为党员,我有愧于青海各族人民。”他的眼眶湿润了。青海的历史忘不了,青海的历史不能忘。人们对他在青海领导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的精神是倍加赞许的,说青海诸多“左”的失误都与他无关。而作宾则诚恳地说:“这不是我高明,而是错误的历史把我推到了正确的一面,如果我在台上,同样会干出一些错事蠢事的!”

    作宾是个务实而勤奋的人。他坚信“勤奋可以成就一切”。五六十年代,他除了正常的工作、学习之外,在锻炼身体和学习书法艺术上,也是持之以恒,从不间断的。他不仅能够娴熟地习拳舞剑,而且在“耳顺之年”,仍然坚持长途走步,风雨无阻。他学习书法,非常刻苦认真。在他的书桌上经常摆着许多历代书法名家的字帖,一有空就利用废报纸练习,写了正面写反面,每天不写十数张不罢休。他尤其喜爱颜体,每个方方正正、苍劲有力的字迹上,都凝结着他的辛劳和汗水。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他的字果然出师成名了,被推举为中国书画研究院西北分院名誉院长、于右任书法协会名誉副会长,经常同一些书画名家切磋交流,怡然自得。有人求他题字,他都欣然应允,从不推辞。他说这是他联系群众的一个好形式、好渠道,也是他陶冶情操、奉献余热的一个好机会,所以有求必应,更不取任何报酬。有一次,有个书法爱好者请他写了几幅字,随手把500元的润笔费放在桌上说:“这是你老的劳动报酬”。作宾顿然失色,不高兴地说:“拿回去!我的字认人认情不认钱!”当这个同志把钱收回后,作宾又耐心地说:“你要我的字是尊重我,我给你写字也是尊重你,这就是翰墨铸情。今后我们之间就以书法交流增进友谊吧。”

    作宾一生为人,不仅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和教育子女健康成长。他的几个孩子大多出生在战争年代的艰苦环境里,是唱着《东方红》和《做共产主义接班人》成长的,对党和毛泽东思想有深厚感情。但作宾和老伴刘杰,从不放松对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即使在很小的问题上,他也严格要求,举一反三。解放战争中,他的大儿子在地里踏坏了农民的几株玉米苗,他立即领上孩子向农民认错,并教育孩子牢牢记住“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绝对不能侵犯的”。他住的机关院落里有很多果树,每当果子成熟时,他不仅教育孩子不能摘食,就是地上的落果,也要拾起来交公。他说“孩子从小养成了公私分明,就会终生受用。”他教育孩子除学好文化业务知识外,更注意从马列主义理论和改造世界观上下功夫。他经常提醒孩子的三句警语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世界观的改造是根本的改造”。这几乎成了每个孩子的座右铭,对他们的学习、工作和思想改造都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他的七个孩子,六个是大学或大专毕业,在不同岗位上工作都较出色。但他们都是自己走自己的路,遵循父母亲的教诲“服从组织分配,甘当一块砖,那里需要那里搬”,没有一个是“走后门”工作的。他的三女儿,有一段时间对搞医务工作不安心,想通过父亲的关系调到行政单位工作。作宾耐心地劝慰女儿说:“国家培养一个医生是很不容易的,通过你的工作给病人解除了痛苦,这是很高尚的,还是安心医务工作好。”现在他的这个当医生的女儿在20多年的默默奉献中,已经深深地体会到“能为别人解除痛苦的人就是最幸福的人。”

    作宾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保持着清正廉洁和艰苦朴素的作风。他生活简朴,饮食清淡。吃饭只要有面条、馒头、油泼辣子加大蒜,就吃得香,吃得可口。无论什么五谷杂粮,或精或粗,他都爱吃。三年困难时期,他虽然患有胃病,仍然同全家人一起摘榆钱,挖野菜,喝菜糊糊,吃菜团子,同甘共苦。他穿衣服不讲究什么质料,只要干净就好。平时穿的衬衣多处有补丁。在青海工作时,家里用的桌椅板凳,有损坏或不结实时,他修修钉钉,照常使用,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本色。他经常教育孩子饱时莫忘饿时饥。现在日子好了不能忘了过去的苦日子,要善于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他的子女,从小都养成了劳动习惯,常常在家里帮助保姆洗菜、先衣服、擦地板,没有一点儿骄娇之气。有的孩子从小学到中学,年年都是三好学生或优秀少先队员,学校也多次称赞他们的家长是教子有方的好家长。孩子们也深感父母亲崇俭黜奢,对他们目濡耳染的薰陶,正是留给他们的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让他们始终拥有一颗贴近人民的“平常心”,生活得很充实。他们更懂得这种精神财富是用父母亲的高贵品质创造的,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因而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1983年作宾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仍然壮心不已,官休志不休,名休实未休,勤勤恳恳,笔耕不辍。他先后撰写了十多万字的革命回忆录和十分珍贵的党史资料,为陕、甘、宁、青党史研究工作留下了宝贵财富。他在双目失明后,天天坚持听广播、听新闻,让秘书给他念报纸,读文件,时刻关心着党和国家大事。他风趣地说:“两眼看不见,耳朵当眼睛。多听天下事,目盲脑子清。”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作宾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的忍辱负重,顾全大局,

不计名利的坚强党性;他的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光明磊落的高尚品质;他的艰苦朴素,平易近人,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他的以诚待人,广交朋友,团结各界人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本色,都是值得人们永远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