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有好货写手:南平市的祠堂、庙宇、民居(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11:03:28
南平市的祠堂、庙宇、民居    开平寺 位于南平市西芹镇院口村。建于五代梁武帝开平四年(910年),明、清时期有重建或重修。坐西北朝东南,中轴线自东南而西北依次排列:山门、金刚殿、大雄宝殿、放生池。左侧依次为:僧舍、斋堂、厨房等。占地1632平方米。诗寺为佛教禅宗南宋的一个寺庙,名僧辈出。
  林重寺 位于南平市炉下乡。始建于唐大中三年(849年),初名“林重院”,元代改名为“林重寺”。寺内留有唐代莲花形柱石、北宋庆历年(1041~1048年)铁钟和刻有明“洪武年”、“庚申年”字样瓦片等。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中轴线由西南而东北,依次排列为:山门、天王殿、大雄殿法堂,法堂一侧还有观音殿、地藏殿。天井中有荷花池,两侧有僧房及左右廊,占地面积5336平方米。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8.2米,单檐悬山两坡顶、抬梁、穿斗式混合结构,九檩前步廊,金柱直径42厘米,高4.66米。观音殿梁架间有月梁、一斗三升、长雀替下加钉头拱等,早期建筑手法。该寺于1987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真君殿 位于南平市太平乡蛟坑村。始建于宋,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重修,清雍正六年(1728年)重新修整,清道光(1821~1850年)、同治(1862~1874年)再修。庙殿坐东朝西,由戏台、天井、大殿、回廊组成四合院,四周土墙,门楼为木构单楼,有飞檐、如意斗拱,门墙上嵌有石匾,阴刻“敕封真君殿”字样,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戏台为歇山顶,大殿系风火墙两坡顶,穿斗式木构架,面阔13.4米、进深33.4米,金柱直径0.30米、高4.60米。大殿上方有精美藻井,雕有神像、龙凤、瑞兽花卉等,整体八角形,由驼墩、如意斗拱等构件组成。
  南平游定夫祠 位于南平市延平区南山镇凤池村。宋游酢五代孙游严迁居延平吉溪,在凤池村开基,游严之孙游以仁等于元延祐三年(1316年)创建祠堂,后经多次大修。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十年(1830年)重建,1988年后,政府拨款及游氏后裔集资重修。祠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1197平方米,沿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门楼、花园、前厅、天井、大堂。前厅、大堂均为悬山顶,面阔5间,穿斗、抬梁混合结构。祠内完整保存元、明、清及民国各时期的修祠碑记、牌匾、楹联等。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顺天圣母庙 俗称“上塘庵”,位于南平市樟湖镇下坂村。始建于明万历年(1573~1620年),清道光(1821~1850年)、光绪年(1875~1908年)均有重修。四周高墙,前门为土筑灰墙五楼式牌楼门,中大门,内有戏台、两个边门,方形石条门框。石匾上刻有“敕封顺天圣母庙”,中轴线自北而南依次排列为:戏台、天井、前步廊、庙殿,两侧为肩楼、左右廊、两层八角钟楼、鼓楼,占地面积1212.6平方米。戏楼为十字脊嫩戗飞翼角,四条0.37×0.37米的方形石柱刻精美戏剧对联。庙殿为五开间单檐悬山,穿斗抬梁混合结构,明间上方有藻井。该建筑原先有许多精美的木装修雕刻,“文化大革命”期间散失于民间。1987年,该庙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庆堂 位于南平市樟湖镇下坂街,为临江建筑。大殿为重檐悬山式,面阔三开间,进深约十米。金柱、梁枋及铺地石板都很大。两侧为半圆形木骨抹泥风火山墙,檐下为成组的如意斗拱和彩画装饰。檐角的老角梁雕成象形或蛇头形。大殿明间廊桩刻有一幅楷书对联:“登斯台莫潦草拜几拜,履此地试仔细思一思”。福庆堂,当地俗称“连公庙”、“师傅殿”,实为蛇王庙。是古代闽越族人崇拜蛇神的原始文化遗存。
  宝山寺大殿 位于顺昌县大干乡宝山峰巅。建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由山门、前殿、天井、厢房、大殿等组成,占地365.2平方米。大殿为元代原构,明万历和清光绪年间进行局部修葺加固,悬山顶,穿斗、抬梁混合结构,台明、梁架、椽瓦、正脊等全部构件均采用花岗石,仿木构筑,面阔5间(15.5米),进深4间(12米),通高5.59米。随脊檩书“维大元至正二十三年癸卯岁七月二十八乙未良日己卯时募众鼎建上祝”铭文。
  紫云禅寺 又名黄岩寺,位于顺昌岚下乡郭城村郭岩山半山腰,建于后梁开平四年(910年),早期建筑毁于何年,无史料可考。明万历(1573~1620年)、崇祯(1628~1644年)年间两度重修。现有建筑群占地约7462平方米,由大雄宝殿、观音殿、天王殿、地藏殿等主要建筑组成。内有大小阁楼36间,可容纳数百人。寺内原有一尊千斤重的如来佛坐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毁失。距寺右边约百米,有1座僧尼墓穴和墓塔。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重建大雄宝殿,民国25年重建地藏殿,1978年重建观音殿,1979年重建天王殿,1981~1983年重建寺门、围墙,1984年重塑佛像46尊。1983年12月,紫云禅寺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氏宗祠 位于顺昌元坑乡九村。据《蔡氏族谱》记载,该祠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为砖木结构。内分戏楼、回廊(包括天井,面积12×12米)、后堂(面积12×14米)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祠堂大门建筑宏伟,墙上有各种砖雕人物、书画、动植物,形象逼真,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戏楼位于前厅,“文化大革命”初期,戏楼两边回廊建筑物当作“四旧”拆毁。后堂为蔡姓族人祭祀祖先的地方,保存较完整,主体建筑高约7米。中堂单檐两边各有两间厢房(上下层),地面为错缝铺砌正方形青砖。
  吴氏宗祠 在顺昌元坑乡秀水村。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该祠为土木结构,内建筑分戏楼、回廊(两边回廊,中间天井)、后堂三部分,戏台已拆除。回廊宽1.74米,天井进深7.15米。后堂建筑面积为10.4×9.6米,高约6.4米。建筑底部均铺砌青砖,梁、柱等物件均为杉木。部分构件雕刻精美典雅的动植物、文房四宝、书籍和人物图案。中厅四大柱每根直径40厘米。后堂现今仍供奉吴姓先贤延陵王季扎、三让王泰伯、唐司马佩公三幅祖先画像。1984年,吴姓集资修缮,设文化室,作为村民娱乐场所。
  建宁府孔庙 在建瓯城关仓长路,坐北朝南。始建于宋宝元年间(1038~1040年),几经毁圮重建。现存建宁府孔庙的大成殿,重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至光绪五年(1879年)落成,其内檐柱础仍为宋物,两庑及戟门为民国年间修建。孔庙内外围墙,由照壁、棂星门、墨池、戟门、两庑、拜台、大成殿组成封闭式古建筑群落,占地4688平方米。其西邻为建宁府学宫,1958年被焚毁,现改为林业医院。孔庙主体建筑大成殿为重檐歇山式屋顶,15檩抬梁式屋架,天花板为有板砌上露明造,面阔5间,总宽33米,进深4间,总长21米。大殿由34根楠木组成柱群,其中金柱、中柱直径达50厘米。檐柱略有宋营造法式,三柱侧角,柱升起。内柱之间都用横额和普柏枋作90°衔接。明间补间铺作用3朵,次间2朵。斗拱夹用平座、补间铺作、襻间铺作、转角铺作等式,柱头铺作施简单的3柱6铺作。内檐天花板及枋板均彩绘“苏式”彩画,有花鸟走兽、琴棋书画、人物故事等,造型各异。庙内存明嘉靖时浙江黄岩人符检摹刻唐吴道子所绘孔子画像、碑刻和清康熙御碑各1方。现辟为建瓯市博物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岳庙 又称东岳行宫。在建瓯城关东郊白鹤山麓,坐北朝南,占地约2000平方米。始建于东晋。历经毁圮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重建。山门已毁,前殿“岱宗隆祀”之匾尚存。顺阶而上为勾栏、主殿,东西两侧为厢房。主殿,又称圣帝殿,是该庙的主体建筑,为重檐歇山式屋顶,11檩抬梁式屋架,面阔5间,总宽28.5米,进深6间,总长22.2米。柱头铺作施清式人字斗拱,转角铺作施三抄龙头单下昂,并伴有装饰性象鼻三下昂。藻井为明袱,砌上露明造,四面托以清式如意斗拱。内檐补间铺作为3朵,下施雕工精细驼峰,造型有鹿、羊等。内檐柱础两侧对称,其中金柱、中柱础为覆盆式过渡到鼓镜式造型,具明代风格。屋面举架颇高,保留明末清初北方官式做法的风格。
  如是寺 坐落于建阳崇雒乡东南约7.5公里的莲源山。相传该寺始建于唐代咸通年间(860~874年),名崇福寺,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重建,更名如是寺。现存主殿为清乾隆(1736~1795年)、道光(1821~1850年)年间重建,坐西北朝东南,面积约300平方米。木结构,三层重檐,脊背起翘,内顶为圆锥状藻井,布满装饰性斗拱。寺内现存清乾隆年间重建碑记一方。门首有联二幅,一曰:“莲源山明水净,如是竹影钟声”,一曰:“天竺峰夕照宝莲座,唐迄今名谷显遗迹”。该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横渠祠 坐落于建阳将口镇将口村下街44号。始建于宋代,现存最早建筑为清同治二年(1863年)重建,木结构。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天井、正厅,两侧为厢房,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大门砖砌,门宽约3.75米,高约6.25米,门额正面刻书:“宋先贤张横渠先生祠”、“同治癸亥年”背面刻书:“先贤宛在”、“同治二年”、“榕城王起书”字样。天井宽约5.5米、进深约2.8米。大厅面阔三间,约7.9米,进深四间,约8.75米,抬梁式顶。两侧厢房各宽约3.1米。
  刘氏家祠 位于武夷山市五夫镇,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初建时,祠址在府前村,与屏山书院并列。元初毁于兵燹。清光绪六年(1880年)移建现址。祠堂历代均有修葺。祠门上方嵌刻“宋儒”、“刘氏家祠”石雕,门楼砖雕艺术精湛,古风犹存。祠内深20余米,因年久失修,门已倾斜,内院雨漏较严重。1992年12月,经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朱氏宗祠 位于武夷山市星村镇黎新大源自然村。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后裔为祭祀朱熹等先祖所建。该祠坐落于村中,四面土砖墙围筑,主殿、门楼均木结构,宽13米,深25米,系清代建筑。1992年12月,经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连氏节孝坊 坐落于武夷山市五夫镇,原是刘家民宅门面。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门楼坊额嵌有“圣旨”,“旌表吏员刘观赐妻监生刘经文母连氏节孝坊”字样。面壁砖浮雕有人物故事、祥禽瑞兽等,工艺精湛。内部屋宇梁柱壮实,窗花梁托雕刻精巧,整座屋宇门坊保存较完好,既为清代建筑,又带有明代风格,是研究地方建筑艺术的实物资料。民国21年12月,经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粤门楼 位于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村西南部的城村古汉城遗址上。门楼上镌刻“古粤”两字题额。门楼坐北朝南,面积约72平方米,城墙砖及砌法、路面均为明代风格。清代及民国曾修缮。1984年,维修东墙及楼顶。1984年3月1日,经崇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村百岁坊 位于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华光庙前。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4年),是朝廷和地方政府为庆贺城村当地村民赵文旺百岁寿辰而建的。现存构架为清乾隆年重修。全木结构,歇山式门楼屋顶,一楼三门式梁架,檐下施“人”字如意斗拱。面阔3间7.9米,进深5米,楼高约8米,梁柱屋架保存尚好。近年进行维修,按原形尺寸、字样复制两面坊上牌匾。两面牌匾原物现暂存当地居民处。一面匾曰:“盛世人瑞”,上款“万历四十七年为崇文里百岁耆民赵文旺立”,下款“钦差福建道督理粮饷魏时应”;另一面匾曰“四朝逸老”,落款为:“福建监察御史李林云、建宁府知府□□□、建阳县知县□□□”。1994年,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邵武李纲祠堂 位于邵武市区李纲路。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朱熹在邵武讲学时倡建,并撰建祠碑记,题匾“一世伟人”,书联“至策大猷,奠宗社于三朝;孤忠伟节,垂法戒于万代”。始建址在军学讲堂之东;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移建于樵溪书院;明正统四年(1439年),复建于府学大成殿之东;成化六年(1470年),迁建樵溪四曲之滨;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复建于今址,为古“昭阳八景”之一的“五曲精庐”。清乾隆、道光年间及民国时期,曾数度修葺,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祠内尚存宋高宗、宋徽宗御笔手书二匾,明学士王直、柯潜撰重建碑记2方。198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堂现辟为李纲纪念馆。
  宝严寺大殿 位于邵武市新建路。唐大顺元年(890年)创建,始名兴会寺。五代梁龙德元年(921年)易名再兴寺。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改名宝严寺。元延祐年间(1314~1320年)和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两度重修。原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经堂、方丈室、僧舍、花圃等建筑。现仅存大雄宝殿,坐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木构,重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各5间,通高18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殿内立柱36根,明间四金柱的莲花石础为唐、宋遗物。梁上楷书“大明嘉靖拾贰年癸已岁贰月贰拾贰日己卯吉时重新鼎建”和“上祝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题记。金柱间梁和额枋上均置扁形普柏枋。梁栿彩绘人物、花卉、龙凤纹饰,至今色彩艳丽,画面清晰,系明代当地画家严宗儒、上官伯达手迹。此寺是研究闽北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二十二军军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率部解放邵武,县苏维埃政府即设于此。现辟为邵武市博物馆。198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峰寺 位于浦城县水北街乡曹村。始建于唐代,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建。寺坐南朝北,现存山门及正殿,为明、清重修,占地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3.9平方米。正殿重檐歇山顶,正脊中有陶制宝葫芦,鸱尾呈鱼形大口吻。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内檐如意斗拱叠架,假昂起装饰作用。柱网排列规整,面阔3间,进深4间。柱础饰圆形莲瓣纹,刻“明成化拾捌”、“寿炎”等字。内有《云峰禅寺碑记》1块。
  大云寺 又名大寺,位于浦城县盘亭乡柳墩村浮盖山麓。始建于武周时期,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重建。寺坐北朝南,门向东开,中轴线依次有前、正、后殿,两侧为廊屋,占地1200平方米。悬山顶,有八角献柱4支,中为木质,以砖围砌,直径80厘米,高4米,正殿面阔3间,进深4间。明崇祯三年(1630年),徐霞客曾游此,有《浮盖山记》。寺保存完整。
  宋贤真夫子祠 位于浦城南浦镇龙潭门22号。现仅存主厅。原建于宋宝庆三年(1227年),又名“西山精舍”,清咸丰八年(1858年)毁于火,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主厅为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式木结构。面阔3间,占地面积180平方米。现为民居。
  真德秀故居 在浦城仙阳街。始建于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清咸丰八年(1858年)毁于火,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宅坐北朝南,中轴线依次为花墙、天井、前厅、天井、正厅,两侧有侧门、厢房及土墙,占地面积935平方米。两厅均硬山顶、穿斗式结构,正厅面阔3间,前厅悬清代吕佩芬匾额《西山真先生旧宅》。1982年维修,保存完整。
  梁章钜故居 位于浦城南浦镇花园弄。始建于清代,民国时期修整。故居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有南屋和东西厢,北为土墙。大门开于南屋东侧,拱形门檐。南屋两层,砖木结构。东西厢平房,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内有花园,有小河卵石铺砌成几何图案的小路。此外,尚有古井、荷塘。梁侨居浦城时,购宋状元章衡花园改建而成,定名“北东园”。现为民居。
  罗汉寺 在松溪县河东乡大布村,始建于五代十国闽龙启二年(934年),原名罗汉院。明洪武间重建改为罗汉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再度重修。该寺大殿梁柱仍完好,经省博物馆古建筑专家鉴定为仿宋建筑。
  杨源英节庙 位于政和县杨源乡杨源村。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始建,现存大殿为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戏台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建,大殿面阔3间,进深14.2米,抬梁穿斗混合式构架。戏台重檐歇山顶,八角藻井,壁上绘四平戏剧情故事。1992年,政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千柱厝 在建瓯川石乡川石村,为民居建筑,传说有千根立柱落地而得名。建于清康熙初(约1622年)。整体建筑布局由三座宅院和一处院场组成,形成方块形布局,占地面积达15亩(1万平方米)。房屋全是土木结构封闭式瓦盖平房,与一般民居相似。第一座住宅由横三进二六幢厅组成,各厅都是由木构架、板壁前廊、大厅两厢、后廊组成住宅单元;横排三厅间隔封火墙,进深间隔空2米空间,四围高墙;前墙内外双重,间隔六米空间;外墙大门一,石门框、双扇厚板门;内墙相连,三座厅前各设进出大门。住宅围墙两边各宽5米,构筑厨房等附属建筑,又筑围墙与外界隔绝。第二座住宅在第一座住宅后,由两进厅和后院组成。厅两厢是鸳鸯房,后院筑有木构二层“走马楼”和假山、花圃。第三座住宅在第二座住宅右边,前厅、后仓库共两座建筑,围墙右侧宽5米,有厨房等附属建筑,又筑围墙与外界隔绝。院场在第三座住宅前,分别有晒场、鱼塘、菜圃和水井,并筑有亭阁。住宅间隔4米,有卵石道相通,要道口设门楼,住宅内重重封火墙、子孙弄和门洞连结贯通,防火、防盗和通道成系统。石板铺砌天井长5米、宽4米,加上前后座房屋间隔空间,采光、通风和排水设施功能也比一般民居好。
  考亭书院石牌坊 坐落在建阳西郊考亭村。明嘉靖十年(1531年),由巡按福建监察御史蒋诏及巡建宁道佥事张俭所立。石构4柱3间5牌楼结构,高约10米,宽约8.6米。坊顶正、背两面嵌“思荣”及“考亭书院”匾。“考亭书院”四个字传为宋理宗御笔。枋柱间雕刻麒麟、飞凤、仙鹤等瑞兽祥禽及仙居道士等人物象,造型古朴。1966年,西门电站建成蓄水,牌坊下半部被库水淹没。1983年,由县文物部门将其迁至附近坡地保护。198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梅大夫第 位于武夷山市武夷镇下梅村。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建,邹氏宅第。4纵3厅4进,前有歇屋两列。门楼砖雕精美。右后院造一花园,称“小樊川”。左侧二纵为“施政堂”。规模较大,布局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