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物资准备策划:汤恩伯和豫中会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0:50:00
点击:65694  回复:1589

作者:白马啸西风2008 回复日期:2010-08-17 10:51:45 
回复 

  登封挫敌——2
  
  此时110师团的西面正是第四集团军的防地,如果该集团军能出动兵力威胁110师团侧背,密县的围攻肯定会大大改善。尽管有不少人以第四集团军在老虎关的战斗为辞来为其推脱责任,但是这个理由是完全最站不住脚的,无论是第四集团军还是压根就不支持反攻行为的蒋鼎文,都不愿出力反攻。对于第四集团军而言,越过他的防区帮助汤恩伯反攻,显然是没事找事,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田,比什么都重要。
  
  鉴于阅读顺序的原因,详细情况会在以后的叙述中提到。
  
  而禹县一带的29军,在带着“固守禹县”紧箍咒的情况下,汤恩伯也不敢放开让29军偕同围攻密县。而在此后的战事中,汤恩伯既想反攻又要固守的情况多不胜数,如果不拘泥于一城一池的得失,他此时可以控制的至少还有两个军,然而他却不能用来调配。
  
  禹县决战的命令,对于汤恩伯来说,即是紧箍咒,更是噩梦。
  
  就这样,日军的一个师团在密县一带牵制着国军最精锐的两个师,其他的部队却只能待在各个城池里看。而对日军在新郑集结兵力进行第二波攻击的准备,即不能反攻试探,也不能侦查获知。
  
  说到这里,我们在来看一看此时日军的动向和准备情况。
  
  当第四师和日军225联队在登密之间交战的时候,其62师团已经沿京汉路西侧挺进到禹县北面的大槐镇,37师团中路纵队226联队24日夜攻占了和尚桥,其右纵队227联队也于24日晨占领了长葛。独立混成第七旅团则推进到新郑东南地区(见图)。
  
  110师团继续据守密县以及西北面山地,掩护其主力部队的西侧。
  
  从20日开始,日军二线部队迅速的在郑州附近集结,其坦克第三师团22日渡过铁桥后隐蔽于邙山头的山沟里,而骑兵第四旅团则集结于郑州东北一带待命。在洛阳北岸的27师团忽然撤销佯攻,向黄河铁桥集结渡河(见示意图)。需要提到的是,在连续的急行军以及天气的突变(22、23日天降暴雨)的情况下,在渡河的过程中,27师团被冻伤2000多人,冻死数十人,成为此次会战中最倒霉的部队。以后大家还可以看到,在长台关的大雨中,这个师团在一次被冻伤冻死2000人,非战斗减员竟然达到了4000多人,师团长竹下义晴也因此被免职。按照日方公布的资料,这个数据超过了整个豫中会战的战斗伤亡数。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来,日军的意图很明确,原先的一线部队110师团、62师团掩护平汉路西面侧翼安全,二线部队和部分一线部队(37师团、独立混成第七旅团)以绝对优势拿下许昌,并迅速南下郾城,然后右拐包抄嵩山地区的国军(见图)。
  
  在这样的情况下,13军与110师团在密县反复拉锯,却不得进退。蒋介石和蒋鼎文,却依然抱着禹县决战的方案不放。29军已经北上禹县,连副长官部的预备队78军也开到襄城一带。但是日军没有按一战区之前所想的深入密县登封的山地,也没有向禹县一带主攻。密县诱敌的计划没有成功,禹县决战的计划也在等待中。此时日军的主力部队已经全部渡过黄河,反攻几乎已经不可能——当然,一战区此时还不知道这样的情况。
  
  实际上,日军全部渡过黄河以后,一战区已经没有选择了,除了放弃平汉线,退守嵩山以及伏牛山一带,利用天然反八字地形阻击日军外,几乎没有任何的办法了,最佳的反攻时间已经过去。可悲的是,一战区却不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了这样的处境。
  
  到此为止,日军的第一阶段进攻基本结束了。我们来看一看日军统计的伤亡情况以及对国军的基本评价:
  
  统计战果:
  
  截至26日止,已查明的主要战果及损失如下:
  
  遗尸:2,477具 俘虏 503人
  
  缴获:野炮1 山炮4 迫击炮4 重机枪17 轻机枪28 步枪735 掷弹筒7 自动步枪38
  
  我方损失:死:141人(其中军官12人)
  
    伤:368人(其中军官14人)
  
  注意伤亡比——1:6。
  
  对此阶段国军的评价:
  
  (1)敌军斗志一般旺盛,我军发起冲锋以前,坚持抵抗,并且屡次进行反攻。在正面战斗时抵抗尤其顽强,但受到侧后方攻击时则易崩溃。
  
  (2)高级指挥官的部署极为迅逮,各部队的行动大致能按命令执行,部队彼此之间也能保持良好的联系。但初期受到我军突然袭击,似乎发生了混乱。
  
  (3)敌军之撤退,特别是将重武器逐渐后撤阻止我军追击的方法,均极巧妙,在撤退时一定要进行反攻或炮击。
  
  (4)大量使用手榴弹,使用地雷则较预料为少。
  

许昌战役前日军集结动向1



许昌战役前日军集结动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