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庄百盛楼层明细:高职生心理问题与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11:27:04

高职生心理问题与对策

贺志明  何如一  谌 红 蕾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131)

摘要:高职生因心理问题而休学或退学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所以,在高职生中积极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已成为燃眉之急。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障碍;对策

高职生大多处于1621岁年龄段,他们成长过程与现实环境不适应而导致心理不平衡,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所以,在高职生中积极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已成为燃眉之急。

一、高职生心理问题

高职生心理问题分阶段各不相同,就三年制高职大专生而言:一年级学生集中表现为适应新生活问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及环境的不适应,出现忧郁、焦虑,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生活过渡到相对自主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感,并兼有学习问题、环境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二年级依次为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与恋爱、自我表现与能力培养问题等;三年级则以择业问题为多,兼有恋爱问题、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问题等。调查中发现,大约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这是他们最大的心理问题。

(一)心理问题日趋严重

有调查表明,现在高职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有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16.5%。近期的一项调查表明,高职生中精神行为检出率为16%,高职生300份休学样本中,其中因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休学的占50%,据有关权威统计,有16所高校因精神疾病休学的占37%,因精神疾病退学的占64%。高职生群体暴露出的心理问题并非完全是高职院校自身造成的,很多问题是个体在所处的家庭环境,小学到高中所受的教育中积累潜伏下来的,归根到底,这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阶段性的反映,是独立性与依赖性、幼稚性与成熟性、理解性与闭锁性之间的矛盾,即一些国外专家所说的“心理延缓”或“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不同步”。

(二)心理问题日趋复杂

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曲折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新问题层出不穷,而且一些矛盾往往在与社会、经济、就业和劳动者素质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发展中得到交错性表现,种种变化因素,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往恋爱问题,以失恋或单相思居多,而今出现了网恋、同居以及性行为引发的其他心理问题。以往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方法不恰当,如今更多的是学习动机不纯和不知该学什么。此外,还有人际关系紧张、社会适应不良、自我意识模糊、价值取向迷茫等等,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问题交错在一起,形成了高职生心理问题的新特点。

(三)特殊群体心理问题特殊

特困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中国靠占世界耕地总面积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1/6的人口,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但迅速发展的经济并没有消除中国的贫困问题。相反,在经济的飞跃和社会的变革中,大幅度拉开了贫富差距。据权威统计:现在农村有3000多万人处于绝对贫困的状态,城镇也达到3000万人左右,随着入世以及改革的深入,贫困的农民及城镇失业人口可能进一步增加,在这个弱势群体中,更多的人表现为自卑而敏感、人际交往困难、身心疾病突出和问题较多,还有社会态度不良、怀有敌意等表现。另一特殊表现是“网络生”上网成瘾,甚至形成依赖或陷于网恋不能自拔,并引发种种问题行为。大量资料同时表明,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男生低,农村的学生比城市的学生问题更为严重。

二、为高职生心理健康构筑有力保障

(一)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建立一套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高职院校要尽快解决认识上的问题。第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而不仅仅局限于少数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第二,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以所谓的“调试”、“治疗”,即解决其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危机干预为主要出发点,而是着力于帮助全体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第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不能仅仅局限于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而要以课堂教育、课外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用多种途径去落实教育内容,确立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第四,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使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学院德育工作体系中的一部分,以心理科研工作带动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等机构,铺设一张心理健康三级防护网(学生成员——系心理辅导教师——院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全面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及时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二)培养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开设一门心理健康教育课

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确定研究课题,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育指导为辅的心理健康运行机制,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以及各学科门类的学生和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与辅导公选课,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中。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茶庄情调”,突出教师的人文关怀,营造温馨课堂,构建学校和谐的良好氛围,为学生设立一道坚固的心理健康壁垒。

(三)运用心理学技巧,构筑一个心理咨询平台

最好的心理医生是运用心理学技巧帮助人发掘心理潜能,解决心理冲突,达到心理健康。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积极的自我锤炼的过程。

1、激发求询者的自我责任。心理咨询只是提供一种暂时的支持系统,不断增长的自我责任才是这种支持的最终目标。

2、开发求询者的自助潜能。求询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具备有效地处理自己生活问题的能力,这些潜能只是在各种途径上被压抑或没有被利用罢了,咨询者的工作就是帮助求询者解放和开发这些潜能。

3、不给求询者贴标签。反对在心理咨询中轻率地给求询者的心理问题作出什么“症”的诊断,反对误导求询者“扮演”病人,而应重点放在“怎样”“为什么”“怎么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帮助求询者寻找具体的解决方法。

4、强化行动的成功体验。求询者内在的和外在的行动,是心理咨询过程的核心,因此,求询者在心理咨询中不仅仅是“听”,更重要的是“做”。每次咨询会话后对求询者布置“自助作业”是很必要的,即心理调适和行为训练,使其从中感受到自助自救的成功,从而一步步走出困境,走向阳光。

(四)诚恳帮助求询者,设立一个心理健康门诊

据有关调查表明,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求询者)不愿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认为去心理咨询中心没面子。即使咨询,70%也是通过电话进行。其一是对这一问题的偏见所致,其次是对自身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存在不科学的认识,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往往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和疾病归结于心情不好、一时的冲动和不快等等。针对上述原因,有必要建一个心理健康门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采取预防性原则,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以及先告知学生将面临的各种变化,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心理适应方法。同时,运用发展性原则,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经历,发挥学生的潜能。在环境的改变和适应中,要鼓励他们对自我重新定位,了解自我,认识自我,进而发展自我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