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方案策划与设计ppt:人格心理学漫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2:34:11
人格心理学漫谈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psytopic.com | 点击数:4057 | 更新时间:2006-12-9 | 文章录入:kezee ]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人格的时代,可是人格心理学家McClelland却说:“人格研究远未成为一门日益积累的科学,而只是众多分散工作的总称;每个人似乎更醉心于提出一个新途径”。这篇文章适合有心理学基础的朋友阅读。Psytopic成员Microwind分享了他的读书心得,提出关于人格的研究,和人格心理学本身的学科建设,不一定要纠缠在一起。Psytopic的问题是:百家争鸣与大一统,哪种更利于学科的发展,他们之间是对立关系吗?-

古今中外对于“人格”一词的定义众说纷纭,而对“人格心理学”,却有一个保守而似乎统一的定义:“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这个解释看起来毫无新意。因为把“人格”换成其他任何一个名词,比如“审美”、比如“影视”,都是完全可以成为另一个“学科”的定义方式。

定义的乏力似乎在预示着一些什么。果不其然,连教材都承认“由于人格心理现象本身的广泛性与复杂性,使得人格心理学几乎与任何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都有重叠”、“人格心理学没有专门的研究对象”。人格心理学的特色在哪呢?“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只是涉及到人格现象,而只有人格心理学才是对人格的全面系统与深入的探讨。”

人格心理学对于人格理论和研究方法,是做了比较全面的概括。教材更是辛苦地以“原欲”、“文化”、“特质”、“学习”、“人本”、“认知”和“人格”的关系为各章标题,力图在概括的时候还显出一些创新。但,全面不等于系统,罗列出来一堆理论或者范型也并非系统,即使用再新颖再有创意的标题。系统是什么?新华字典中给出的定义是“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我所查到的其他一些定义如下:“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成分的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结合在一起并具有特定功能,达到同一目的的有机整体”。其实虽然定义各有不同,但却有一个核心:相互联系,有内在关系、内在逻辑的整体。很遗憾的是,似乎“原欲”与“文化”,“学习”与“人本”等等各个要素、各个理论相互之间的联系并不多,起码并不清晰。相互之间更多只是罗列,看不出太多的关连。

认知心理学被不少人认为是21世界心理学主流的最佳继承者。让我们来简单对比一下认知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体系的不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从知觉、注意、到记忆、表象、思维、言语等。相互之间都从属于一个核心:认知过程。而且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心理的过程。研究范式为符号、联结、生态,相当清晰,背后亦有其主要哲学思想的支持,比如功能主义。而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没有专门的研究对象”,或许“人格”就是其研究内容。可是,这么宏大而又抽象且充满各种影响因素的内容,如果没有分为一些清晰的可供参考的结构,如何能研究,如何能深入?教材提到“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条件和阶段性”等,看起来像个不错的主意。可是,试问人格心理学所涉及的几大理论中,哪些严格做到了对这些维度的深入的全面的阐释?尤其是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古典和新精神分析内容相当庞杂,虽然涉及到了很多,但是更像是个人的一种猜想。纯粹思辨的,摇摆椅间想到的诸如人格结构,发展阶段等理论,即使因为惊人的天赋和直觉可能接近事实,但终究总有一种不可验证,不可再精确的嫌疑。而且,构成人格心理学核心的几大理论背后的哲学思想,不少是格格不入,相互对立的。一门学科,即使是分支学科,如果没有相对稳定的受到公认的哲学思想做基础,是不可想象的。当然,这不能完全归咎于人格心理学。其母体——心理学本身也面临这样的窘迫,突出的就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冲突。在人格心理学这个相对不成熟且研究内容浩繁的领域,更是暴露无疑。

人格心理学面临的另一个尴尬也和其罗列而非系统整合、深入各种理论有关。就是很多心理学家在人格领域的研究中,都试图提出一些新理论新看法,由于人格本身具有抽象性,涉及内容的广度和受影响的因素亦是非常可观。因此提出一个“貌似有道理的”理论,并不是过于困难的事情。在学术界,人格研究成果不断,在美国心理学会 APA 的权威刊物《心理学年鉴》中,近 10 年来几乎每年都要刊发一篇关于人格研究成果的综述。对有限的案例和数据进行分析,主要依据自己的猜测提出一些新名词新理论用以解释,这是常见的现象。这导致人格心理学中学派林立,诚如以TAT研究成就动机闻名于世的人格心理学家McClelland 所说:“人格研究远未成为一门日益积累的科学,而只是众多分散工作的总称。每个人似乎更醉心于提出一个新途径”。据调查,在美国所有心理学家中,人格心理学家占的比率很小,在APA 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分支机构中人格心理学家不到 10%。而不多的人格心理学家中,相当一部分又热衷于创立自己的理论甚至学派并给予维护,却似乎很少有人努力对各种理论进行详尽分析与整合。用“一盘散沙”来形容人格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或许并不过分。大家都如同资本主义初期跑马圈地般,似乎是急着确立自己的地盘,却很少有人在这片土地上用心耕耘。这样做的后果是人格心理学没有获得学术界的真正认可,除了前文提到的人格心理学家匮乏外,另一表现是在学院派心理学中 ,人格领域的研究一直声誉不佳。美国联邦基金会不仅对人格研究的投入少,而且国家科学院 NAS 也没有人格心理学家的一席之地。

这实在是颇为尴尬甚至奇怪的现象。一方面,现代人对“人格”越来越重视,这是不争的事实。它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谈论颇多和感受很多的,也是心理学为大众接受的最重要的途径。从心理咨询的火爆发展到职业测评的广泛应用,几乎都和“人格”紧密相连。人格心理学的开山鼻祖奥尔波特说过一句话:“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人格的时代”,或许是正确的。另一方面,人格心理学自20世纪50年代后,就似乎再也没有什么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诞生。蓬勃发展的具有众多新兴研究成果的认知心理学有些内容可能涉及人格,但终究不是以人格为核心,不能算是人格心理学领域的功劳。“现在的人格心理学却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甚至有分化瓦解的危险。”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或许就是因为人格心理学本身的不成熟。虽然人格心理学随着1937年奥尔波特的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而宣告成为独立学科,但即使真的是一门独立学科,其成熟也尚待时日。尤其是在心理学本身的成熟性、完善性待发展的前提下。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问题,需要很多心理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而我所关注的和要强调的另外一种可能情况,则是如咨询心理学般。你听过“咨询心理学家”么?或者经常听到“咨询心理学”这样的学科么?没有。但这不妨碍心理咨询的蓬勃发展。人格心理学的现状似乎有些神似所谓的“咨询心理学”。咨询的理论和实践都是在发展的,正如人格的研究和验证都是有积极进展的。但作为一门学科,咨询心理学似乎是个陌生的极度不成熟的领域。人格心理学没有如此窘迫,但有这样的趋势。也就是说,关于人格的研究,和人格心理学本身的学科建设,不一定要纠缠在一起。这是我从“咨询心理学”获得的一些启示。作为一门学科,人格心理学在积极完善自己之前,不需要有太大的野心。这不是个“人格心理学的时代”,但,有什么关系呢?是个“人格的时代”或许就够了!

参考文献:《人格心理学》郑雪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1年
《人格心理学的未来:等待“大一”》罗珊红《心理学动态》1998年第4期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与问题》 张兴贵郑雪《心理科学》2002年第6期
《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困境与出路》陈少华郑雪《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