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品牌调研ppt:如何战胜艰难困苦:团结就是力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6:03:21

 

   万众一心,凝聚力量

  穿越亿万年洪荒岁月,摆脱野蛮、蒙昧和无知,我们的祖先,进化为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物;

  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生离死别、战祸灾荒,他们始终坚强面对,繁衍生息至今;

  为了一个目标,一群人结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部族、乃至一个国家;

  无数个家庭、团体、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进步,成就一个个令人炫目的成功与辉煌。

  是什么力量,造就了这一切?

  是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它不是一句简单、空洞的政治口号。

  团结,协作,共同进退,凝聚力量也凝聚着人心,创造合力也创造着奇迹,创造希望也创造着未来。

  每一个善于团结的人,也必将因团结而受益,因为团结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友爱,一种慈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世界因此更美好。

  在儒家思想里,团结更上升为一种最高层次的伦理道德和普世精神--天人合一,和谐共存,人、自然、世界、万物共存共荣。

  团结,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国家与国家的距离,要想我们的明天更美好,团结就是最大的力量!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心里就一直存在着一种写作的冲动。周围发生的很多事情让人不得不深思、警醒。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这个国家,似乎已不再像记忆中那样安稳了。不管是从电台、电视台,还是报纸、杂志、网络上,你所看到听到的很多似乎都在脱离常轨。天灾人祸不断,暴力事件猖獗,天气越来越多变,股市越来越莫测……就连一斤猪肉一捆大葱的价格,也飞涨到令人难以接受的地步。这个世界,是否变得不正常了?

  这样的担忧越来越深,以至于朋友取笑我是杞人忧天。

  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个道理我也明白,可是那常在不经意间流窜过心间的不安全感,却每每搅得人坐卧不宁。

  走在大街上,依然是高楼林立,街市繁华,车如流水人如织,仿佛一切都未改变。可在这歌舞升平的表象下,你分明能感觉到一丝异动。有时候,我甚至会想,是不是自己太过敏感了?难道我也被紧张的生活感染得神经质起来?

  可是,始终按捺不住心底愈发强烈的表达欲。终于,我提笔、静心、凝神,准备把盘旋在心头已久的思绪整理汇集成书,也许这是安抚自己骚动心绪的最佳途径。

  于是,2008年初,我着手动笔写作第一章。出乎意料的是,叫人揪心的事件一个接一个地发生着。先是南方罕见的大雪灾,接下来是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中一连串让人不快的事情,以及阴晴不定的股市、楼市……

  2008年,除了将举办奥运会,也是中国改革30年的一个标志性年份。未来的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将走向何方?中国将怎样更好地融入世界大潮中、更好地崛起?一个个事关国人未来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迫切。

  古人云:创业难,守成更难。如今,安享了30年改革成果的中国人,也到了一个回顾总结和调整步伐、方向的时候了。如何才能把这么多年来保持的高增长速度继续保持下去?如何处理一个个接踵而来的突发事件?如何在面临危机、甚至灾难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容应对?

  这都需要一种精神--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

  因为,团结就是力量!13亿人合在一起所发出的能量绝对会令世界震撼!

  可是团结这个词语,在过去和现在已经被用得太多、太滥,很多人甚至已经对它不感冒了--不可否认,和平、安宁的生活,有时候会对人的精神信仰起一定的消解和弱化作用。而种种内斗所导致的内耗,也在时时影响着国家与民族的进步。

  所以我依然坚信,在和平的环境下重新提倡团结协作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中国人固有的一些劣根性,仍然是阻碍中国成为一个现代化民主国家的绊脚石。从龙应台到柏杨,从《山坳上的中国》到《大国寡民》、《中国人为什么组织不起来?》……种种佳作,无不是在对中国人和中国的前途痛心疾首,大声疾呼。本书的视角和笔触也许没有那么深刻和尖锐,但其中所包含的,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中国人怀有的一腔拳拳之心。

  因此,在书中我历数了古今中外许多国家、民族,尤其是中国,人们在面临空前的压迫和危机时所体现出来的珍贵品质:团结。同样地,对企业、组织、家庭间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也是我想大力倡导的。

  我更想尽量避免一般励志作品的写作手法,以一种凝练厚重的笔法和纵横古今的视野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从而给人以强烈的感召力和震撼力。因为,在我的心里,团结其实是一个大气磅礴的词:三军思奋,斗必十倍。面对困境,人们就只能更加同心,更加凝聚。

  然而,令很多人都始料不及的是,2008年对于中国而言,真的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份。

  就在本书进入收尾阶段时,四川汶川一带突然遭遇了一次震级高达8.0级的罕见大地震!成千上万人因此变得家破人亡,成千上万人辗转呻吟在血泪之中……

  所有人的心,在这一刻紧紧地揪成一团,那些受苦受难的同胞,那些未曾盛开就已夭折的小生命,那些痛苦到无泪可流的父母……

  第2节:万众一心,凝聚力量

  在那一刻,许多人流泪了。眼泪,为所有经受了这场旷世巨灾的人而流,更是为了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而流。

  四川这片土地上承载的苦难,难道还少吗?

  在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受外族的全面入侵有三次:前两次是蒙古和满清。那时,四川人的牺牲和抵抗是全国最惨烈的。

  到了近代,日本侵略者悍然入侵。这一次,300万川军出川抗日,死伤65万,伤亡数为各省之冠;战时,四川税收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四川农民为抗战一年要交几次粮,四川人民的抗战献金同样居全国之冠……

  如今,可敬可佩的四川同胞,在震灾面前,依然是如此坚强,坚强得令全世界动容。

  擦干眼泪,振作起来,因为,明天的路还要继续前行!

  在这种情况下,团结就是力量这个主题,又有了一种新的内涵。

  它不再是空洞的,看似与人们相隔遥远的一个书面语,真正落入了现实,与活生生的生命联系在一起。

  这一刻,愿所有的中国民众共勉。愿我们共享团结的真谛。

  开篇

  这一刻,我们都是汶川人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这是一场令所有人都措手不及的灾难。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一场高达8级的大地震,在瞬间席卷了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及其周边地区。成千上万人被压在废墟瓦砾下,上百万间房屋倒塌,那一刻,血泪浸透了这片曾经繁华富庶的土地……

  以往风景秀丽的汶川地区顿时变得一片狼藉。无数条鲜活的生命在刹那间殒落,无数个家庭经历着丧亲之痛,全中国民众为之震撼、为之落泪、为之忧心如焚。

  这是自1978年唐山大地震以来,中国经受的最大一次地震打击,也是中国近年来遭受的伤亡最重的一次自然灾害。这也是一次空前的国殇,整个世界为之震惊!

  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中国人在一瞬间变得无比团结。一场规模空前的生命接力在震区展开。在第一时刻,军队开进灾区,抢救生命成了此刻最迫切的命令。

  第3节:万众一心,凝聚力量

  面对灾难,中华民族强韧不屈、守望相助的精神再次爆发,再一次显示出那强大的凝聚力!爱心从中国的四面八方向四川灾区汇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中国上下以一种空前快速的方式把力量集中到一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再只是简单的口号,千千万万颗中国人的心在为灾区人民跳动。

  加油,汶川!加油,四川人民!从人们心中发出的祝愿,传递着一个共同的信念:坚持住,大灾压不垮四川人民,13亿中国人在为你们加油!

  不论身在中国的南方还是北方,无论身处港澳台还是欧美日,这一刻,所有的中国人都是汶川人!

  民胞物与,守望相助,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民族品质,在这一刻升华。感人的故事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此时的中国,牵动着全世界华人的心。

  灾难面前更容易凸显爱国主义热情。而中国人从来就不缺乏爱国主义,也不缺乏悲天悯人、乐善好施的情怀。爱国,就是为灾区人民献爱心,就是以自己的工作报效祖国,这就是最大的爱国!

  从几十亿到一百亿,再到两百亿、三百亿、四百亿……

  短短一个多月时间,数额空前巨大的救灾资金和物资源源不断地向灾区汇集。

  众志成城:凝聚力的试金石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诗人艾青的名句。这一刻,很多人以实际行动重新演绎着它的内涵。

  中国历史上,充满了与灾害做斗争的记录。中国的灾荒、饥荒发生之频繁,为害之大为世界罕有。自西周至清末约3000年间,共发生大灾荒5168次,平均每年1.723次。

  而中国历史上有明文记载的地震就有8137次,其中1004次为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从1303年至今,8级以上的强震共17次,加上这次,就是18次。

  因为这个原因,黑格尔甚至称中国为灾荒之国。单是地震,就成为中国人民最大的敌人。

  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在全球死亡人数大于5万人的17次大地震中,有7次发生在中国;其中死亡人数大于20万人的4次大地震全部发生在中国;全球7级以上的陆源地震,有30%发生在中国。中国平均每年因地震死亡2000-3000人。一个个数字令人心惊胆战,中国民众,难道注定与灾害结缘?

  地震,从某种意义上考验的是一个民族的生存能力,而震后自救,更成了考验一个国家凝聚力的试金石。这一次,中国,中华民族,在灾害发生后表现出的乐观、坚定、万众一心的精神令世人叹服。

  马丁·路德·金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公民本身。

  有如此善良的国民,正是我们这个民族屡经危难而始终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

  在这次罕见的大地震发生之际,人们的反应、救援、募捐……无一不见证了整个民族的凝聚力,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的确做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以下是来自媒体的报道和网友的留言,由此可见一斑。

  ※中新网2008年5月15日电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四川地震灾区视察灾情,被海外媒体广泛关注。路透社等媒体的报道让人们看到了一位亲民爱民的好总理形象,让人们难以忘怀。报道说,总理爬上破损的建筑,满含热泪地安抚流泪的孩子,手拿扩音器高声喊话。

  在四川发生强烈地震之后,他在几个小时之内迅速奔赴受灾现场,并立即投入到指挥救援的工作中。他在四川受灾最严重的现场视察,并不顾自身的危险。美联社的报道还说,温家宝抵达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后表示,党中央没有忘记这里,并指挥伤员的抢救工作。

  报道还说,在视察许多受到严重破坏的学校中的一所时,温家宝穿行于泥水、水泥碎块和瓦砾堆之间,当看到营救人员在努力挖掘两名被困孩子时热泪盈眶。

  温家宝向压在缝隙里的孩子们喊,我是温家宝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

  自2003年担任总理以来,温家宝就一直着重于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成为一名亲民领导人。他在春节的时候,到达煤矿和艾滋病村慰问,为农民工讨工钱。今年冬天他还飞往雪灾严重的地区,以身作则应对灾难。

  温家宝的执政方式让人回忆起另一位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中国领导人周恩来。周恩来也曾多次下基层考察,并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到灾区安抚当地群众。

  --摘自《国际先驱导报》

  ※我来自四川内江,距离震中汶川只有300公里。地震突袭,我们虽有惊无险,却顿感生命的渺小和宝贵,亲情和友情的珍贵,名和利的卑微,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一定能够战胜天灾,度过难关!

  --某网友留言

  ※只要人还在,一切都有可能!

  --某部退役战士陈定斌

  ※多么可怕的一场血的经历,你会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5·12。

  但也是这一天,让我们知道我们是压不垮的,中国人民是不言败的,这样的考验只会让我们更加团结,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眼泪不能解决问题,流过泪还是要站起来:拉起手,团结一心。

  还有更多被埋在废墟中的人在等待营救,对他们来说这将是一个漫长的煎熬。挺住了!同胞们!我们会用所有的能力给予你们帮助--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付出百分力量。

  第4节:万众一心,凝聚力量

  --台湾媒体报道

  ※灾难发生了,人们没有胆怯,用众志成城来形容中国人民的团结,是最恰当不过了。

  第一次眼见核定为8级的四川大地震,这一震震惊了世界,也震醒了中华民族的团结、进取,没有任何一次自发组织,会比这次的抗震救灾来得自发,来得让人感动,感动了我,感动了大家,也感动了世界。

  --网友评论

  ……

  多难兴邦,可以预见,在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后,中国人民会变得更为坚强,更加团结。

  勇敢坚韧的中华民族,必将再次以自己的决心和信心,以及愈挫愈勇、不畏艰险的品格,克服一切危难共度时艰。

  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每一次都能以其特有的勇气和毅力化险为夷,战胜困难,并在5000年后依然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靠的是什么?

  鲁迅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在大地震过后,我们重新看到了这种宝贵的民魂。

  2008年的前半年,中国经历了很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

  地震,震不倒中国人的精神,唤起的是所有人的爱心与决心。

  就如同许多媒体所评价的那样:中国的年轻一代在灾难面前迅速走向成熟。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慈善,把人们的爱与善举同国家社会的进步联系在了一起。于是,我们看到,在国殇日这一天,那么多人聚在一起,高声向世人宣告:中国没有被吓倒,中国人都是好样的!

  危机与转机同在,希望与困境共存!

  2008,汶川加油!四川加油!中国加油!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危机和灾难总会过去,愿逝者安息,生者振作,扬起头,生活还要继续。

  13亿中国人,在大灾难发生后表现出的团结和勇气令世人惊叹。可以想象,即将在北京举办的2008年奥运会,万众一心、携手共度难关的中国人,同样将给这个世界带来一届成功的奥运会。

  2008,我们热切期待着阳光和欢笑,期待奥运会能够实现一个民族的复兴,能够令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为一个神圣的理想而团结在一起。

  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和普遍价值观--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表达了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正在大步走向现代化的伟大民族致力于和平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坚定信念。

  100多年前,法国人顾拜旦把现代奥运的理念带给了整个世界。他的初衷,是借奥运的体育精神,抚平人群、国家之间因为意识观念的差异而造成的隔阂和误解。

  在体育精神面前,任何矛盾、冲突、乃至战争都将暂时让路,在奥运会历史上,这被称作神圣休战原则。

  神圣休战原则为古代奥运会的顺利举办创造了一个和平的大环境。祖先们的告诫犹在耳边回响,现代人,能否比我们的祖先做得更好?

  奥运,从来都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世界人民大团结,也不是在一个月的比赛时间里就能实现的。仅仅一届奥运会,远不能消除存在于地球上的一切冲突。然而,只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弭隔阂,延缓战争、暴力的发生,奥运,就总会给人以希望、寄望与期望。

  2008,经历了一场大灾难后,如凤凰涅槃一般浴火重生的中国,经受了一次血与火的洗礼。

  北京,继续敞开怀抱欢迎来自五大洲的朋友,这一刻,所有人将见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辉煌和荣耀!

  奥运,见证着一个民族的不朽。中国,加油!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一刻,中国与世界同在!

  第5节:团结就是力量

  第1章团结就是力量

  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公民本身。

  --马丁·路德·金

  上下同欲者胜。

  --孙武

  一危机启示录:我们为什么要团结?

  经过3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人心中有些原本需要坚持的精神和信仰,似乎已被冷落在一旁,少人问津。向钱看、崇拜财富、渴望出人头地飞黄腾达,成了很多人追求的目标。被压抑多年的人性本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这本来无可厚非,也是中国逐渐开放和融入世界的标志。可是,你是否意识到危机的产生--精神危机、道德危机、信仰危机,正逐渐在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凸显?

  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凝聚力,中国人的公民意识,尤其是团结协作的意识是否需要重新树立?

  2008年的中国,危机重重却又充满变数。2008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例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过的一句话,触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这是为什么?多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年年以两位数递增、在国际舞台上声誉日著的中国,被世界各大主流媒体冠以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中国,将在8月份举办第29界奥运会的中国,空前繁荣、兴盛、强大的中国,怎么会碰到最困难的一天?

  早已习惯了和平、安定生活的中国人多少感到了一丝困惑。

  总理的忧虑为中国人敲响了警钟,接下来,困难和危机接踵而至,每一个都在考验着中国人的抗打击能力,也一再打击着中国人的自信心。

  来自大洋彼岸的次贷危机;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不断上涨的物价;通货膨胀的威胁;人心惶惶的股市;百年罕遇的大雪灾;藏独分子抵制北京奥运事件;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

  不可测的天灾人祸,一次又一次地震撼着你和我。

  未来的5年,同时也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关键时期。

  2008年,发生在中国的这些大事件,是危机,也是考验。考验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考验着社会的良知、责任心、正义感和凝聚力!

  空前的天灾人祸令13亿中国人更加团结,空前的民族困境更需要空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祖国的强大、繁荣、振兴,需要每个中国人抛开成见,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那么,什么是团结?

  团结,写在纸上,就是两个普通的汉字;喊出口,就是一个短促的词语,是什么,让人们千百年来赋予它如此深刻的意义?为什么,一听到它,人们就会觉得心底里升腾出一种劲头、一种力量,甚至是一种希望?

  在一首《团结就是力量》的老歌中,人们看到了团结的威力: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向着法西斯帝开火/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向着太阳,向着自由/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

  1943年6月,《团结就是力量》诞生在晋察冀边区平山县黄泥区的一个小村子,由牧虹作词、卢肃作曲。从1943年问世时起至今历久弥新,被传唱了60多年。

  1943年,正是抗日战争处于最紧张、最残酷,生活最艰苦的黎明前的黑暗时期。《团结就是力量》曾成为团结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号角,也为法西斯势力的灭亡敲响了丧钟!

  那时的中国,就像一条饱受欺凌、创痕累累的巨龙,任列强宰割,被日寇的铁蹄践踏……国家、民族处于最危险的关头。国破家亡、山河破碎,再不奋起,再不抗争,就将面临亡国灭种的绝境!

  曾被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欧美大国讥讽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自私自利的支那人的中国人民,被外敌侵略,被衰落的国势,被侵略者的步步紧逼激发出了潜藏已久的怒火,上下一心,全民族动员,4万万人空前团结,并肩御敌,爆发出无与伦比的战斗力!

  抗战救亡,保家卫国,为建立一个属于全民族的新中国而战!

  最终我们胜利了!新中国诞生了,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荣耀,是我们民族的一次涅槃。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中国人终于在世界面前证明了自己,我们是团结的,我们是不可战胜的!

  还有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五六十年代紧张却火热的建设热潮……

  那时的中国,虽然贫穷,虽然落后,她的人民却都怀着一份赤诚的报国之心,举国上下为着建设一个繁荣、强大的中国而不懈奋斗--被侮辱、受鄙夷的旧时代,从此一去不复返。

  即便是经历了十年动乱,中国人的信心和决心也始终存在--为了不让西方军事强国以核武器相威胁,中国科学家们克服了种种无法想象的困难,终于成功地研制出新中国自己的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

  那时的人们,纵然生活不富足,精神却是异常饱满的。你可以说,他们是理想主义的一代--国家的强大,国家的独立,是先辈们流血流汗牺牲生命也要实现的最高目标。

  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国破家亡的危险,没有外敌入侵的压力,也少了贫穷饥寒的体验。

  为生活、家庭、事业、财富、地位……人们奔忙终日。

  独善其身的人越来越多,而兼济天下的人越来越少,即使曾经有许多人在年轻时满怀热情要改造社会、改造人群,但一旦投入了生活的洪流中,却往往迫于残酷的现实而随波逐流。

  和平的生存环境,日渐开放的中国社会,的确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个体的自由。可是,一旦自由过了头,有时候,就难以令人们产生一致的目标,一些传统的社会伦理也可能遭到冷遇。

  改革开放30年,人民的日子是比以前好太多了,可是大家又不约而同地认为社会道德滑坡了,人们的精神空虚了。很多外国传媒认为中国的食品不安全,商家缺乏诚信,官员贪污成风。的确,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感叹:当今的社会,冷漠逐渐取代了热情,现实取代了理想、怀疑取代了友善……

  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重提团结,团结,这个词语似乎变得有些苍白甚至无力。

  况且,13亿人不是个小数字。13亿个人,就有13亿颗心,那么多颗心那么多个人,有什么力量能把他们聚合在一起吗?

  而当那么多的人凝聚在一起的时候,会产生多大的能量呢?

  二团结就是人多力量大么?

  能合众力,则无敌于天下。

  --孙权

  中国是个大国,这个大,不仅仅是因为国土面积大,也因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占世界总人口数量四分之一的中国,可谓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中国有句老话:人多力量大。上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时期,人们甚至喊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怎么增产,就是人多好办事、多子多福,中国的人口一下子膨胀起来,一跃居于世界首位。

  人多就一定能够团结,一定能产生超强的力量吗?

  有一个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就是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

  第6节:团结就是力量

  按照人多力量大的公理来推导,三个和尚比一个和尚应当更有水喝,为什么反而会没水喝了呢?这不是和公理相悖了吗?

  有一个关于茉莉花的传说很能说明问题。

  传说在明末清初,苏州乡下住着一户赵姓的农民,赵老汉常年在外谋生,妻子领着三个儿子在家种田。孩子渐渐长大了,赵老汉把田地划为三块分给每个儿子,都以种茶树为主。有一年赵老汉从广东回家,带回一捆花苗,只说这是南方人喜欢的花,叫什么名字,他也搞不清楚,然后随便地将它栽植在大儿子的田边。

  说来也怪,无心栽花花自开,而且开的是一朵朵白色的小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有一天,大儿子吃完晚饭后散步,惊奇地发现自家茶田里所有的茶树都沾染了小白花的香气。他不声不响地采了一筐新茶,到苏州城里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种含有香味的茶叶特别受人欢迎,很快就全部卖光了。

  这一年,赵家大儿子靠着卖香茶发了大财。他的两个弟弟知道后,找哥哥算账,认为哥哥的香茶,是父亲栽种的香花所致,所以哥哥卖茶叶赚来的钱应该三个兄弟平均分配。兄弟间为此一直吵闹不休,两个弟弟并且要强行把香花毁掉。三人争执不休,闹到最后,只能找外人评理。

  乡里有位老秀才,向来被乡亲们所尊敬,赵氏兄弟就找到他给评理。老秀才说:你们三人是亲兄弟,应该亲密无间才对,哪能只为眼前一点点利益,就闹得四分五裂呢?哥哥发现了香茶,多卖了钱,这是财神菩萨进了你家门,多好的事情,你们反而打起来,愚蠢不愚蠢?你们知道吗,财神菩萨就是香花,要是你们兄弟三人都能栽香花,都去卖香茶,大家不就和气发财了吗?!将来,你们的香花会名气越来越大,到那个时候坏人来偷,怎么办?还得靠你们兄弟齐心合力看护,团结一致才行啊!为了要你们能记住我今天的话,我给你家的香花起个花名,叫末利花,意思是说为人处世,都要把个人私利放在末尾。

  兄弟三人听了老秀才的话,很受触动。回家以后,共同栽花,和睦相处,大家很快都富裕起来了。很多年以后,苏州的末利花茶果然声名远扬。再后来,有的文人觉得这几个字字形不美,才把末利花改写成了现在的茉莉花。

  从古到今,要团结就必须摆正各方的利益,先把利益目标弄清楚了,才能让众人心服口服。

  但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利益目标设好了,往下怎么真正令众人齐心协力,大家拧成一股绳?

  毕竟,赵氏兄弟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兄弟,换作众多非亲非故的陌生人,除了利益之外,还有什么办法能让众人做到真正的团结一致?谁能保证大家现在团结今后也不会为其他原因闹分裂?

  在《淮南子兵略训》中有句话这样说: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意思是说:就是有成千上万的人,大家心不往一处想,劲不往一处使,也就相当于无人可用啊。

  这是为什么呢?

  道理其实很简单。人多力量大这个公理,还得附加一个前提,那便是--齐心+责任感。

  假如缺少这一前提,即使大家利益一致,也会产生两个厨子烧一锅汤,不是太咸就是盐没放的情况。

  这其实是旁观者效应在作祟。

  旁观者效应的根源,在于责任的分散。旁观者越多,每个人所感受到的自己肩负的责任就越小,因而为他人提供帮助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旁观者效应的提出,始于美国纽约发生的一起震惊世界的吉诺维斯案件。

  吉诺维斯案件的特别之处在于,案件持续了半个多小时,遇害者的38个邻居听到了呼救声,而且其中有许多人还看了很长时间。然而,在遇害者与歹徒搏斗的30多分钟时间里,却没有一个人救援或打电话报警,致使一件本不该发生的惨剧成为事实。

  对于这个案件,社会心理学家们分析认为:人们没有及时提供帮助的原因,在于许多人都有一种也许其他旁观者会帮助的心理--众目睽睽之下会发生如此惨剧,只是因为在场的人太多了!

  在中国,我们也常常能听到与之相类似的事件发生。

  很多时候,两三个歹徒提把刀就能洗劫一辆大客车。从人数上来说,一辆客车上的乘客至少也在三五十人,歹徒即使长了三头六臂也敌不过众人,可歹徒们为何却能屡屡得手呢?原因也在于旁观者效应。

  除了旁观者效应外,人数和力量的关系中还包含着一种社会浪费和责任分散现象(这指的是在团体作业中,个人工作效率随团体人数增加而下降的现象)。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召集了一些人,让每个人单独大声喊叫,并记录其音量;然后再将这些人编组喊叫,再记录音量。结果发现,虽然团体喊叫的总音量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增加,但个人的音量却随着团体人数的增加而降低。

  此外,法国心理学家林格尔曼还做过一个拔河实验。他组织一些青年人分别以单独、两人、三人直到八人小组的形式拔河,再用测力机测量,并记录他们在不同群体下用力的情况。得出的结论是:

  群体力量的总数低于单个力量叠加的总和--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责任分散下的内耗所表现出来的必然结果。

  人数多,有好有不好。人数太多,难免出现意见相左、众口难调的情况,从而导致不合作、不团结。

  第7节:团结就是力量

  当然,这里所说的不团结,不完全是吵架拌嘴起内讧,这毕竟是人之常情,而是说在某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团结一心,不能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

  一种信念的力量,一种民族的荣誉感,一种对国家对个人的责任感因此在缓慢的消褪。

  不团结,也就意味着一个民族没有凝聚力,也就无法成就一种大国气魄,自然就缺少了昂然屹立于世界的霸气。

  于是,当团结的对象超越了一个家庭或集体后,要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上下一心团结在一起,还必须加上几个因素:群体信念、民族精神和共同的国家意识(使命感和责任感)。

  团结=共同利益目标+责任心+齐心+信仰+民族精神+国家意识,这个方程式里,怎样做到令众人齐心,其实是最困难的。

  为什么呢?因为人心隔肚皮,就连亲兄弟都有不和的时候,更何况是各有各想法的一群人?

  下面这4个马贼的故事,很有代表性。

  三4个小马贼vsn个民团

  蚊子如果一齐冲锋,大象也会被征服。

  --萨迪

  清末民初。

  那是一个大动荡与大混乱并存的年代。

  中国这个老大帝国,正经历着种种近代文明的冲击,有血火刀兵,有苦难呻吟,当然,也有歌舞升平、呐喊纷争与各类西方学说思潮。

  天高皇帝远,中国的内陆地区,虽然正在进行着一场又一场的维新或革命,终究只是极少数人的事,在遥远的北国边疆,人们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尽管俄国人和日本人的势力在交替变换,但是,这些与普通百姓的生活似乎离得十分遥远。

  有时候,这就像是一个荒谬的悖论--你在大谈正义、独立、富强,而更多的人,其实关心的就只是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这也并不奇怪,国家大事离小民百姓的生活的确隔得远了些,当杀戮、犯罪等等不义行为变得越来越司空见惯的时候,那仅存的一丝希望就只剩下好好过日子了。

  当然,老百姓也不是那么好欺负的,纵然马贼、胡子、老毛子四处横行,却架不住人多。于是,在东北各地大大小小的镇子、屯子里,由青壮年平民组织起来的民团,就成了保卫一方安宁的生力军。

  在东北一座极僻远的屯子里,也有这样的一种民间武装组织。由于配备了精良的俄式枪炮,附近的土匪、胡子从来没能攻破这个屯子--聚集着上千口人的大屯子,简直就是一座小型的城池,四面有高高的栅墙围拢,每天有人昼夜轮班巡视。在那片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落入巡视者的眼睛,更何况是骑马挎枪的大活人呢?

  在经过多次与胡子们的较量后,这个屯子依然固若金汤。那些被新式火器打得溃不成军的匪徒们,轻易不敢再打它的主意。

  然而,就是有人不信这个邪。从远方来了四个兄弟,原本也是穷怕了的庄稼汉,因为都有一身不错的武艺、枪法,便开始走上了落草为寇、占山为王这条路。可惜,他们实在太穷,没法招更多的兵,买更多的马。没有队伍就没有规模,没有规模人家就绝不会任由你打劫。没办法,四兄弟开始合计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聚敛钱财。

  就这样,他们把眼光转到了这个远近闻名的攻不破的却又是分外富庶的屯子上。其中的一个提议说,不然我们放火烧屯子?以此来威胁他们交钱免祸?另一个说,我就不信,这世上哪有攻不下来城池,他们防卫再严密,总也有疏忽的时候吧?不然我们晚上动手,打它个出其不意?

  经过一番商议,兄弟四个终于达成一致--出其不意偷袭屯子!

  话是好说,事儿却难做。这屯子里的民团都是屡经大敌、训练有素的战士,区区几个蟊贼,哪在他们眼里?还没等四兄弟的马驰到栅墙下面,从墙头上射出的炮火就已叫几个人心惊胆寒了。试了几次,四兄弟没有一次能够挨到屯子的边儿。

  经过这样的一番打击,大家的心都凉了。有人提议说,不如散伙回家照样种地算了。偏偏带头的二哥却是个心机细密的人,见大家都打起了退堂鼓,他提出了一个釜底抽薪的计划:威胁屯子里的人烧庄稼!

  要知道,在东北到处是肥沃的黑土地,高粱、大豆、玉米洒在地上就能成长,由这些农作物织成的茫茫青纱帐,正像是老天给这片土地的恩赐,同时更是老百姓的生存之本。塞外人烟稀少外加常年风雪不断,这里的人们所有的希望几乎都放在秋天收获的粮食上。在这个即将收获的季节,也正是民团重点守卫的时候,烧庄稼者一旦被抓住,就会被人群的怒火所淹没。更何况,这放火烧青的名声传出去,其他的土匪团伙也会看不起他们的--这也算是一条道上混的规矩。

  再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事实上,除了这条釜底抽薪之计,他们确实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没有足够强的大威慑,拥有先进武器的民团绝对不会退缩,屯子里的人也绝不会乖乖地交出赎金。可是再勒索不到钱,兄弟几个就等于走进了一个绝境。那年头,敢于出来做土匪的人有几个不是浑身热血,想凭一身本领创出一番天地?谁都知道,开弓就没回头箭。

  于是几兄弟立马行动起来,为了自己渺茫的前途再赌一把!

  这天一早,四兄弟催马扬鞭在屯子下面盘旋了三圈,接着向栅墙上虎视眈眈的哨兵喊话:三天之内交出大洋3000块,若不照办,三天之后火烧青纱帐!

  第8节:团结就是力量

  面对这前所未有的狠话,民团首领破天荒感到了几分焦虑。虽说他一生中所见过、打败过的蟊贼不少,可从未见过这么大胆又狠辣的马贼:毕竟,落草为寇的人一般都是出身低贱,其中最多的就是农民。而农民对于土地、庄稼、粮食的又格外地珍惜、爱护。不是向老天借胆,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放火烧庄稼?

  何况现在正值6、7月之交,秋收在望,一点火星就可以造成燎原之势,更别提屯子所有的田地都是连成一片的……

  想到这些,民团首领和屯中百姓的焦虑感开始慢慢扩散。在听到消息后,大家逐渐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意见,有的表示要与马贼对抗到底,有的则希望交钱保平安,还有的则干脆抱着侥幸心理。但不管怎样,到了这个节骨眼上,民团也只能加强防卫了。可是他们毕竟人手有限,屯子里的百姓又意见不合,没有充分发动起来。就算民团一天24小时轮番巡查,也必然会有漏洞出现。可是,三天过去了,一切都安然无恙。民团首领终于松了口气:毕竟就是几个不成气候的小马贼,见我们全副武装昼夜不停的巡视,就被吓怕了。

  然而,就在民团的防备心有些降低的时候,变故发生了。

  第四天拂晓,成百上千亩连绵的青纱帐变成了一片大火海--四兄弟没拿到钱,心一狠果然摸黑放起了火。此时正是天干物燥的时节,火头一旦燃起,再被南风一吹,立即蔓延开来。民团被惊呆了,屯子里的百姓更像是炸开了锅。可是,什么救火措施现在都是徒劳的,风借火势,火借风威,一时之间火焰弥天,竟把整个大地都染红了。

  屯子的庄稼被烧得干干净净,还连累了附近屯子的不少田地,引起了不少的微词和指责。这次事件影响力之大可谓震惊四方!

  四兄弟销声匿迹了一段时候,趁着人们精神有所松懈的机会,又连夜偷袭了其他几个富裕些的屯子--东北地壤特殊,耕作容易,和关内的情形有所不同,再加上耕地面积大,当时以50亩为一晌,普通的四口之家也可以耕种3~4晌田地。这样算下来,仅一处屯子拥有的耕地面积就有成千上万亩,民团防卫就算再严,也总有马虎的时候,这时,马贼们有机可乘的时候就到了。四兄弟人数又少,要在那么大的一片土地上搜寻几人,就如同大海捞针一般。

  就这样,连放了几场火,再销声匿迹几天,四兄弟各自分头行动,给几个大屯子飞帖传书:交现洋3000块,否则3天后火烧青纱帐,颗粒无归!

  本来,几个大屯子里的民团准备联合起来,可却没能真正实行。因为,当地地广人稀的条件只能使一个民团保证本屯的安全。若是联手,哪来那么多的人手?这笔经济账,人头账又该怎么算?计划就此被搁置一边。尤其是受了前几次的打击,这一次,受了损失的屯子和没有受损失的屯子之间的意见分歧就更大了,大家开始相互埋怨,闹得不可开交。

  紧接着,四兄弟又给各个屯子送去了飞帖,帖子上仍是同样的要求。百姓们知道后再也忍受不了民团的无能,纷纷要求交钱保平安。各个民团首领之间矛盾开始激化,有说不理飞帖继续加紧巡逻的,有说出重金悬赏这几个马贼性命的,也有说按马贼要求破财免灾的。争执了半天,首领们终于抵不住百姓们的苦苦哀求:再让这几个神出鬼没的马贼放场大火,那大家就等着喝西北风吧!

  白花花的大洋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流到四兄弟的口袋里。有了大洋,就意味着有了一切。很快,四兄弟添新枪购快马招新人,拉起了一支像模像样的队伍。而他们飞帖烧庄稼的战术,也屡试不爽。不但敢同民团开战,更从屯子里直接抢劫粮食、物资,成了远近闻名的一股悍匪。只是他们基本上已经用不着再纵火烧庄稼,那毕竟是不得已而行之的法子,现在只要队伍的旗号一打出来,有几个屯子还敢跟他们硬顶?

  民团的分歧和百姓的姑息就这样造就了一支无法无天的土匪队伍,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民团的实力不够强大?武器不够先进?还是土匪们太狡诈?

  有形的城墙能抵挡枪炮,但各自为阵的民团和涣散的人心,却是什么都抵御不了的,就算是区区四个势单力薄的小马贼。

  这个故事不由让人联想起一种群居的昆虫--蚂蚁。

  四食人蚁的力量

  从群体来看,蚂蚁们跟人一样也是过着一种忙忙碌碌的生活:每天总是找食物、筑巢、蚁后不停地繁殖后代、一旦有天敌来犯便群起而攻之。别看这种昆虫十分弱小,可是一旦抱成团,它们的力量却不容小视。

  在北非尼罗河流域,生活着一种长近1厘米的黑蚂蚁,别看它们貌不惊人,却有着一副大胃口,无论多大个的人或兽类,都在它们的猎取范围之内。这种蚂蚁因此也被当地人称为食人蚁。

  食人蚁的食性极杂,从地面上的各种动植物、到枯枝腐肉几乎无所不吃。

  当一个黑蚁群发现了一头野牛的尸体,就会从四面八方涌上来。几十分钟后当蚁群散去,你能见到的,就只剩一具白惨惨的骨骸了。

  而当老虎、狮子等大型食肉动物,甚至包括人,一旦遭遇到这种蚁群,如果反应不及有时同样会遭遇厄运。

  小小黑蚁,之所以能在非洲大地上横行无忌,靠的就是蚁多势众。然而,这种黑蚁却有个致命的弱点:它们不会挖洞穴居,只能在陆地上生活。

  于是,旱季的非洲大陆上常常燃起的草原大火便成了它们的灭顶天敌。

  但黑蚁们自有避火的妙法:当它们感知野火即将烧来时,不会游泳的黑蚁会铺天盖地爬向河边,迅速地背向里腿朝外一个抱一个,一层叠一层,汇聚成一个个篮球大小的蚁团向河水滚去。在被火光映红的河面上,亿万条蚁腿变成了桨,划着难以计数的蚁团向对岸滚动,而外层的黑蚁会被湍急的水流淹死,蚁团也越来越小,等到了对岸,有的只剩下垒球大小……

  上岸后它们则会迅速散开,然后排列好队伍寻找聚集地,重新开始新一轮的生息繁衍。

  黑蚁的群体虽然庞大,纪律却相当严明:进食时,当一只黑蚁咬到一口食物会快速离开把位置让给后者;大队进发时,排头和断后总是最强壮的黑蚁,对老弱病残者总有两只以上黑蚁抬着前进;当先头部队遇到危险或障碍,它们会迅速相互传递信息,立即掉头,几分钟就能够排尾变排头从而迅速逃离险境。

  能够在复杂多变的非洲大陆上生存并壮大,黑蚁只能依靠集体,它们的一生紧紧地附着在集体之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不论在个头上还是生物特性上,人和蚂蚁之间似乎根本就没有可比之处,可是,在是否能牢牢抱成一团,是否能将这种抱团精神贯彻始终方面,人有时候似乎还不及蚂蚁。

  面对悍匪,即使有最先进的枪炮,也难免被敌人扰乱军心最终导致人心的涣散,而看起来不起眼的蚂蚁,却始终保持一致。为了生存,人与蚂蚁所作的选择,往往相反。

  一般来说,人比其他生物多了更多的主动性,他(她)可以更容易地适应、改造周遭的环境。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那个故事,就暗含了这个道理。

  那些可怜的农民,出于对土地、对粮食、对生活的珍惜,选择了与马贼妥协。即便那四个单枪匹马的马贼并没有足以撼动成千上万人的力量。可是,一句恶毒的威胁却解除了屯子里那么多人的防卫,这并不是一种奇迹,其实是一种心理战术:攻心为上,各个击破。

  第9节:不甘沉沦的民族:大劫难与大复兴

  第3章不甘沉沦的民族:大劫难与大复兴

  中国的问题,稳定需要团结,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稳定需要团结,才能稳定。要使社会长期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党与人民群众钢铁般的团结。

  --邓小平

  民齐者强。

  --荀子

  团结,其实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也不是需要时喊喊,不需要时丢一边的事情。归根究底,它是一种内蕴于一个民族血脉中的力量,同时也是一种信仰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历史传承的力量。并不是只有当今需要人们的团结、合作,这种力量,根植于每一代中国人身上,无论是盛世还是乱世,国家民族统一还是分裂。

  一统一,还是分裂

  团结是一个现代汉语,并不是中国自古就有的,放在古代,它的同义词大概就是和或合了。

  这得从中国漫长的,从未曾真正断绝过的历史、文明说起。

  在中华文明史上,从夏商建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曾经出现过两次持续四、五百年之久的国家分裂。

  前者发生在公元前770至公元前221年间,自周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便丧失了对各诸侯国的实际支配权,历史进入了诸侯争霸的春秋,与七雄兼并的战国这两个持续相连的分裂时期。直到秦王嬴政扫灭山东六国,建立起强大的秦王朝,中国才再度实现统一。

  其间中国经历了约550年之久的分裂,这是最长的一次分裂期。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出现长期分裂局面,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东汉政府在它的打击下从此失去了对地方各路豪强的控制。从公元184年至589年隋灭南陈,除去晋武帝太康十年短暂的统一外,中国历史在民族之间血与火的大冲击、大碰撞中度过了长达400年左右的岁月。这次分裂在时间上比春秋战国略短,但其混乱与复杂程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数次分合,给中国人留下了一个血淋淋的教训:国家要强大、稳定,必须要统一--国土统一、民族统一、文化统一。这,就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和。而和后来也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一方面,中华文化有着大一统的追求;另一方面,却又能最大限度地包容地域性的文化并保持其个性。所谓56个民族一家亲的说法,就是由此而来。所以,无论是蒙元统治中国,还是满清统治中国,中国仍然是一个中国,差别只在于由谁来当家而已。

  共同的经济文化需要,往往是中国由分到合最强大的趋动力。地无四方,民无异国是秦朝丞相李斯当年提出的观点,至今,也是我们所努力追求的。因为,只有相对统一的环境,国家才能稳定,社会才能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我们曾经在无数的场合听到过这种说法,也许对此并没有太深的感受,可是它的确是关乎民生的大问题。

  有国才能有家,国家稳定统一,人民才能各得其所,各擅其长。

  天下大同,天下为公,不仅仅是中国古圣先贤们的追求,更是这个世界的趋势。

  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从亚洲到欧洲,从非洲到美洲,纵观历史,所有的地区,都是从一个又一个独立或是相对独立的小地区,慢慢的相互联合,然后走向大的统一或联合的。因为只有这样,地区才能稳定,历史才能前进,人民才能安定。

  第10节:不甘沉沦的民族:大劫难与大复兴

  一次次从变乱分裂中逐步走向统一的中国如此,反观欧美诸国,也莫不如此。

  但是,为什么一直领先于世界的中国会在几个世纪内就突然衰落下来了呢?经历了汉唐盛世的中国,怎么就在近代停住了前进的步伐了呢?让我们拔开历史的烟云,细细道来。

  二东方巨龙的辉煌与沉沦

  第二次大分裂终于隋朝,而隋朝却很快被唐所取代。唐朝,是一个令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的时代。梦回唐朝,也许是隐藏在许多中国人心底的梦想之一。作为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和先进的国家,它的荣光直令此前的任何一个朝代失色。纵观整个世界文明史,唐朝与世界上每一个曾经绚烂一时的王朝相比,都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前期被誉为中国封建史上的巅峰时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则代表了开放和兴盛的古中国的恢宏气度和煌煌盛世。

  伊佩霞在《剑桥插图中国史》指出:与20世纪前中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时代相比(除了20世纪),初唐和中唐时的中国人自信心最强,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或许是因为来自异邦的世界性宗教使中国同波斯以东的所有其他亚洲国家建立了联系,或许是因为当时很多士族豪门为胡人后裔,或许是因为中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镇守丝绸之路,保证了商旅畅通无阻……总之,这个时期的中国人非常愿意向世界敞开自己,希望得到其他国家优秀的东西。

  的确,唐时期的中国,已经慢慢走出了东亚一隅,进而站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成了一个引领世界文明潮流的超级大帝国。

  自唐至宋明,中国,曾经在近千年内一直领先于世界。灿烂的文明、辉煌的文化成就、繁荣的陆上、海上对外贸易……令处于世界彼端的欧洲人为之惊叹。

  这中间虽然经历了蒙元王朝的代汉而立,但事实证明,野蛮的暴力与征服终究不能长久维持帝国的统治,蒙古帝国在中国的短暂统治,即印证了这一点。相较于马刀和弓箭,汉文明包容并蓄的正统礼教传统,终究占据着上风。明朝建立后,汉文化在中国再度回复到主流地位。然而,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正处于中世纪千年黑暗中的欧洲人,也开始接触到一缕东方文明的曙光。

  13世纪下半叶,一本叫做《马可·波罗游记》(又名《马可·波罗行纪》,《东方闻见录》)的书开始风行意大利,它的影响慢慢从意大利蔓延到整个欧洲。在书里,这个叫做马可·波罗的意大利商人向欧洲人描述了一个充满异域色彩的神奇国度--中国。作者以无比向往的口吻盛赞着中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等。书中的内容,令许多人对这个遥远而神奇的国度心生无限向往。

  西方研究马可·波罗的学者莫里斯·科利思认为,马可·波罗的这本《游记》不是一部单纯的游记,而是启蒙式作品,对于闭塞的欧洲人来说,无异是振聋发聩,为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导致了欧洲人文科学的广泛复兴……

  从此,欧洲商人、传教士们源源不断地将欧洲的信息带到中国,又将这个古老、神秘的、仿佛遍布着黄金的东方大陆上一切先进文化、思想、商品带回欧洲,这是中西交通史上真正划时代的大事。他们在中国发现了新观念,发现了早期资本主义的世俗精神,中国形象也渐渐成为财富与君权的象征。

  与此同时,欧洲人开始意识到他们的家乡不但不是世界的中心,而且只是世界一个偏僻的角落,世俗中天堂就在亚洲的东部,在富强的大汗的国土(《马可·波罗游记》)。甚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远航的最初动机就是寻找那片天堂般的大汗的国土……

  三海洋时代与中国

  15世纪初的东方,由农民起义军所建立的大明王朝历经三代苦心经营,彻底驱除了蒙古残余势力。中国,这个一度摇摇欲坠的千年帝国,终于从危机中挣脱出来,重新走向兴盛。

  而这个时候的欧洲诸大国,也从落后与封闭中走了出来,资本主义商业萌芽开始在一些城市中发展、孕育。科学、技术的突飞猛更进一步打破了基督教封闭、僵化的神权体系。为了更大程度地发展自己,这些国家的君主们开始把目光转向辽阔的海洋,隔着烟波浩渺的太平洋,那个早在千年之前就已产生了高度发达文明的东方古国--中国,成了他们竞相争取的目标--那是一个多么广阔的大市场啊!

  充满着对黄金和财富的渴望的航海家们、海盗们纷纷扬帆远航,一条条新航线在这种空前高涨的探险风潮中被发现:美洲大陆、大洋洲、甚至与南极洲的发现和开发,都是这种无止境的欲望催生出来的。从此,世界历史真正进入到一个全球化时代,在海洋与海洋之间,东方与西方被一艘艘满载着货物、士兵与希望的航船连接起来。东西方两种文明的交汇、融合与激烈对抗,一点点地改变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走向。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看,15世纪中叶(明中叶)至1796年(嘉庆元年)以至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期间,中国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据统计,1522-1566年(嘉靖年间),中国的生铁产量达到45000吨,居世界第一位,而英国到1740年才达到2000吨。

  第11节:不甘沉沦的民族:大劫难与大复兴

  经济繁荣、科技进步、工商业发达、商品经济初露端倪,在明代中叶以后的中国,白银成为了主要通货,极大地便利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在这些因素的刺激下,明朝的海外贸易也一度十分发达。明朝统治者,尤其是永乐大帝,开始向往在自己的治理下,创造出一个领导世界风潮的辉煌治世,并重现盛唐时期万国来朝、四夷宾服的盛景。基于此,明统治者在对外事务中更加注重施行仁政,与海外国家广为联络,彼此间友好往来,逐渐建立了以中国为主导的亚洲诸国和平相处的局势。

  于是,在15世纪最初的30年里,分处亚欧大陆两端的东方和西方,几乎同时开始了向海洋进军的征程:东方以中国郑和下西洋为代表,西方则以葡萄牙的亨利王子沿非洲西岸探索为代表。东西方这种不约而同的动作,在很大意义上标志着人类活动的舞台开始由大陆转向盛载着更多机遇的海洋。

  换句话说,15、16世纪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1405-1433年,中国的郑和七下西洋;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美洲;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开辟了从欧洲到印度的东方航线;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进行环球航行……这些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首次从地理范围上使分散隔离的世界逐渐拉近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人类历史也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为更大程度上的商品贸易全球化提供了宽广的人文、地理条件。

  然而,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的下西洋壮举,虽使明朝与海外各国广泛建立了外交联系,并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海外贸易形式,极大地促进了中外各国经贸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却在明帝的一纸诏书中戛然而止。从此,决定未来世界走向的海洋世纪开始由欧洲人主导。

  海禁的实施,标志着远东这个庞大的帝国关闭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大门。接下来的大清王朝,虽一度有所振作,可终究因过于封闭自守而一步一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正当中国笼罩在康乾盛世的光环之中的时候;正当乾隆帝大规模营建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的时候;正当四方藩属国竞相朝贡,向大清,这个上邦大国鞠躬称颂的时候;当大清国的子民还沉浸在天朝迷梦中不肯开眼看世界的时候,世界的另一端,正在发生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变革和征伐。

  经过光荣革命的大英帝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新技术、新发明的竞相登场,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各个欧洲国家开始在全世界扩大资本市场。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法国、德国、俄国……一个个世界帝国你方唱罢我登场,在全球范围内争霸称雄,同时建立起一个以西方文明为主的世界新秩序。

  四中国输在哪一点?

  那么,中国到底输在哪一点?

  让我们从一些片段的对比中,看看18世纪的中国是怎样开始落后于西方的:

  18世纪的大清,妇女被牢牢地禁锢在家庭里,三纲五常、女诫、女则是她们终生恪守的准则。而另一些妇女儿童的命运尤其悲惨。在大清皇帝们制造的绵延几百年的文祸和文字狱中,一些特立独行之士,一些不合作、不服从的思想家遭到了令人发指的残酷镇压。有的是被凌迟或腰斩,有的死后还被开棺戮尸,而他们无辜的家眷或被流放到寒冷荒凉的边疆,或被发配给披甲人为奴、为妓。

  18世纪的法国,妇女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上流社会的妇女们无不以组织沙龙、吸引各方名流欢聚为荣。其中,杰芙琳夫人的沙龙是最著名的一个,沙龙里高朋满座,卢梭、狄德罗、达朗贝尔等著名启蒙思想家均在其列。

  1687年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出版了《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一书,该书解释了行星、彗星、月亮和大海的运动……一个世纪后,诗人华兹华斯称牛顿是在独自穿越陌生的思想海洋。

  1687年,大清,当权者以败坏风俗,蛊惑人心为罪状,禁淫词小说。

  1751年,法国,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出版,这就是《百科全书》第一卷。狄德罗主张以传授新知识和宣传新思想为目的来编写一套《百科全书》,这一主张立即得到了法国当时多位最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的支持。1751年该书第一卷出版后,直到1772年,丛书共出版了28卷。在18世纪后期,百科全书派成了启蒙运动的中心领导力量。

  《百科全书》中对人的解释是这样的:人是有感觉、能思索、会考虑,并在地球表面自由行走的动物。

  1751年的大清,一场席卷全国的文字狱悄然降临。这一年,在云南、贵州、山东等地流传着一个奇怪的手抄本:一本假冒大清著名官员孙嘉淦的附有朱批的奏折。奏本指责乾隆五不解、十大过。全国范围内的追查随即展开,无数人因此无辜入狱。

  1755年的法国,另一位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影响甚巨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去世,身后留下了《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等一系列煌煌巨著。他一生研究探讨了人类种种政治制度的优劣性,提出了权力制衡、防止暴政的策略。他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1776年,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的创立者、英国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这是欧洲第一本试图阐述欧洲产业增长和商业发展历史的著作,也成为了现代经济学研究的先驱。他对资本主义和自由贸易的论述极大地影响了后代经济学家,影响力至今不衰。

  1776年的大清,乾隆皇帝命也在着手进行一项文化、思想界的重建工作,内容却是删改旧籍。种种古籍文献中凡是涉及到南宋人书之斥金,明初人书之斥元,其悖于义理者自当从删,涉于诋詈者自当从改。

  盛世之中,往往也有哀音存在。

  关于当时赫赫盛世背后真正的社会局势、人民生活,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撰文如下:

  官吏士民,狼艰狈蹶,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支月日,奚暇问年岁?(见《龚自珍全集·西域置行省议》)

  贫相轧,富相耀;贫者阽,富者贫;贫者日愈倾,富者日愈壅。(见《龚自珍全集·平均篇》)

  官益久,则气愈媮;望愈崇,则诌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见《龚自珍全集·明良论二》)

  ……

  第12节:有一种精神叫中国

  第4章有一种精神叫中国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文天祥《正气歌》

  中国,这头雄狮,让它沉睡吧!因为它一旦醒来,将会震动整个世界。

  --拿破仑

  一堂堂中华《大丈夫》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国歌》中这催人奋进的歌词,激发了无数人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奉献自己的豪情壮志。

  从鸦片战争开始,陷入到空前家国危机中的中国人,开始遭受到一轮又一轮厄运的打击。一次次的革命和牺牲、一次次的探寻与求索。整个一部近代史,充满了苦难与危机、抗争与沉沦……

  在那些万方多难的日子里,正是中国人身上所具有的那种自强不息、愈挫愈勇、永不言败的民族感召力,最终改写了东方这个老大帝国的命运。

  从一个被贬斥为东亚病夫的日薄西山的衰老帝国,到一个焕发着新世纪朝气的少年中国,这一过程充满了悲壮与艰难,却又是如此地光荣与伟大。

  在黑暗的年代里,在与侵略者周旋的岁月里,在人们的心上,逐渐铸造起一道心灵长城。

  这,就是中国人的救亡精神。

  它是一条无形的长城,它就盘旋在每一个热爱中国的民众的头脑中、心底里、灵魂深处!那一道道沟坎,一个个烽燧,全都用鲜红的热血涂染,这是一个民族的心灵丰碑!

  孙子曰上下同欲者胜,没有众志成城的心灵长城,我们走不到今天,没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仰,中国肯定也不会是一个现在的中国。

  70年前,史学家范文澜的名著《大丈夫》,曾在抗日救亡中激励过无数热血青年和广大民众。在纪念南京大屠杀7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重温这部著作,仍能从中感受到那震撼人心的力量,中国人身上所蕴含的骨气与不屈意志是经过历史验证的,也是值得每个现代中国人汲取和继承的。

  凤凰涅槃,复从死灰中更生。

  每当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时,便是中华大丈夫们叱咤风云之际。有暴政,有不公,有侵凌,就会有他们的身影出现。这些人,也许并无经天纬地、决胜千里的谋略气魄,也许只是普通的农民、工匠、甚至是柔弱的妇女、儿童,但面临危难之时,他们却能够以一已之力抗争到底。他们所凭借的,是一腔正义之血,一个顽强的信念,甚至只是一句承诺……

  他们,可能是出身卑微,却不妨碍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伟大,他们就是民族尊严的捍卫者、堂堂中华大丈夫!

  张骞、卫青、霍去病、李广、苏武、班超等人物怀着崇高的志愿和坚决的自信,英勇无畏,为国立功;国家多难,狂澜滚滚,也正是忠臣义士砥柱中流,发挥伟大人格,英名永垂青史之时。宗泽、岳飞、陆秀夫、文天祥等人物,英勇地抗拒外族侵犯,担当着挽救国家危亡的重任,其爱国心光照史册!刘琨、玄奘、颜杲卿、张巡、许远、狄青、方孝孺、戚继光、熊廷弼、袁崇焕、史可法、黄道周等人公忠体国,为民族事业献身的杰出事迹,无不令人感奋。

  《大丈夫》中褒扬的这些志士仁人、英雄豪杰们的个人奋斗史,其实正好书写了一部自西汉至明末中国历史的忠义谱、英雄传,同时也形象地反映了两千年中华民族的盛衰荣辱。

  民众是需要鼓励的,更是需要被感召的。

  1936年,在华北危急、平津危急、日寇的疯狂侵略一天天逼近的情势下、在中华民族行将沦为亡国奴的危急时刻,旨在振奋民族精神的著作《大丈夫》一书横空出世。范文澜先生以自己的信念融入写作中,书中涌动的浩荡正气,以及杰出历史人物身上的崇高民族气节,深深感动了万千民众。

  在前言中,范文澜写道:每当外力侵入中国的时候,总有许多忠臣义士,用各种方式参加民族间悲壮的斗争。他们拼出血和生命,去保证民族的生存,是永远应该崇敬的。本书志在叙述古人,发扬汉族声威,抗拒夷狄侵凌的事迹,以唤起伟大的民族精神。书的命名,则取自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第13节:有一种精神叫中国

  《大丈夫》一问世,立刻引发了舆论轰动。

  无数热血青年走上战场,为国家、为民族、为父母而战!

  此前那些嘲笑中国人是东亚病夫的西方列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一度落后、衰败的民族。

  二谁是东亚病夫?

  中国人,特别是清末民初时代的中国人,曾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被人称作东亚病夫。那时,许多中国人好吸食鸦片,身体瘦弱不堪。给很多洋人的印象是:孱弱、愚昧、好面子兼缺乏信仰。

  不独是近代,300年来,中国形象在西方人眼中多数是蒙昧、未开化的,有时甚至是作为西方的一种对立面出现的。

  前文曾提及的英国使节马戛尔尼勋爵,在他的出使中国日记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在中国这样一个妇女被禁止抛头露面的国度里,充满着粗俗的亲近、低劣的玩笑、露骨的引喻,赌博盛行,将女人的小脚塞进婴儿的鞋中,华夏帝国是一个古老、狂热、产生一流战争狂人的国家……

  黑格尔在1807年出版的《精神现象学》中认为:中国处于人类意识和精神发展进程开始之前,而且一直处于这一进程;中国是一个极古老的专制国家,在自身的发展道路上陷于困境,把自己同周围不断变化的世界隔离开来;中国只有在他人的逼迫下,经过被筛选之后,才能被带入历史进程之中。

  爱默生则认为中国已经成为历史进程中虚弱的一方,中国是一个屈服于西方统治的、寂静的、停滞的、一成不变的、女性的国度。

  1858年,英国的《笨拙》杂志在4月10日号上刊登了一幅丑化中国人的漫画和《一首为广州写的歌》,缩影式地反映了当时西方流行的印象与看法:中国人长着小猪眼,拖着大猪尾/一日三餐:鼠、狗、蜗牛与蚰蜒/炒锅里面玩把戏,中国人狡猾、撒谎而又胆小,令人作呕……

  翻开有关资料,你可以发现,西方人在与中国交往过程中,一方面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具备了诸如勤劳刻苦、坚韧顽强、隐忍宽容、孝悌仁爱、节俭持家、知足常乐等优良品格。另一方面,也认为中国人身上存在着许多致命的弱点或缺陷,如死要面子、漠视时间与精确、拐弯抹角、狡诈无信、守旧僵化、敌视外族、缺乏同情心和公益心、相互猜疑、麻木、胆小懦弱等性格特征。

  这些认识和印象,固然存在丑化和误读的成份,但你不得不承认,其中也不乏切中肯綮,比较可取的善意批评。

  中国人竟是这样的么?一些较早开眼看世界的学者文人开始对自己的民族进行反省和拷问。

  有谁曾想到:首先把中国人称作病夫的,其实不是外国人,而是中国人自己。

  早在1895年,严复就在天津《直报》上发表的一篇题为《原强》的文章中写道:

  盖一国之事,同于人身。今夫人身,逸则弱,劳则强者,固常理也。然使病夫焉日从事于超距赢越之间,以是求强,则有速其死而已矣。今之中国,非犹是病夫也耶?

  1905年,著名小说家曾朴写作小说《孽海花》时,用的笔名是就是东亚病夫。在他们看来,这样的称呼,其实是对中国人的一种警醒:再不振作、再不奋发图强,中国人就会沦为可悲的任人宰割的病夫、羔羊了!

  然而,无论是严复还是曾朴笔下的东亚病夫,都没有引起国人的强烈反应。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

  当时的国民政府派出了一支140余人的代表团,申报了近30个参赛项目。可是,中国运动员除撑杆跳高选手进入复赛外,其他人均在初赛中即遭淘汰,最终全军覆没。空手而归的中国代表团自然沮丧之极。可是,谁也未曾料到,还有一个更大的羞辱正在等待他们。

  当代表团在回国途中经过新加坡时,当地报刊上发表了一幅讽刺中国人的外国漫画: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蓄长辫、长袍马褂、形容枯瘦的中国人,用担架扛着一个大鸭蛋--鸭蛋旁边写了四个大字东亚病夫!

  这个屈辱的称号从此成为每个中华儿女心中永远的痛!

  这个侮辱性的称号伴随了中国人近半个世纪!

  为什么当我们在电影中看到功夫巨星李小龙飞起一脚将题着东亚病夫的匾额踹得粉碎时,心中会涌起一股莫名其妙的激动?为什么一提到晚清民国,我们就会摇头叹息?

  谁是东亚病夫?

  中国人难道注定要被人看不起么?

  说到底,东亚病夫一词的含义,身体不强壮只占一小部分,更多的则是思想和精神上的残缺。

  曾经像一盘散沙的中国人,在受尽欺凌后,开始觉醒,开始奋起直追,开始再造山河,再造民族魂!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有过这样一段的论述: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是世界上最为坚韧的民族。所谓的四大文明古国,其实大多名不副实。所谓埃及,所谓两河流域,所谓印度,在历史长河里,被人灭掉了n次,雅利安人,犹太人,阿拉伯人,莫卧尔人,你来我往,早就不是原来那套人马了,文化更是谈不上。只有中国做到了,虽然有变化,有冲突,但我们的文化和民族主体,一直延续了下来。几千年来,无论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绝境,什么样的强敌,从没有人能真正地征服我们,历时千年,从来如此。这是一个有着无数缺点,无数劣根性的民族,却也是一个有着无数优点,无数先进性的民族,它的潜力,统计学和经济学计算不出,也无法计算。

  第14节:有一种精神叫中国

  是的,不论中国人身上是否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为人所诟病的毛病、缺点,不论是鲁迅批评的阿q精神也好,柏杨痛骂的酱缸文化,丑陋的中国人也好,无论如何,一些在民族血脉中流淌了5000年的高贵素质千载相沿,从未曾断绝过。

  虽然有内斗、有不合,但是每当涉及到国家领土、主权、荣誉等问题时,中国人民乃至海外华人总是那么地团结一致,坚韧得令人不可思议。

  三川军传奇:从窝里斗到共御外侮

  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

  --唐式遵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掷地有声的话,不知激励过多少人慷慨赴国难。

  抗日战争,是扭转中国命运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人经历过的最惨烈的一次战争。数千万的伤亡数字,令山河变色,无数人为之泪下。

  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党派利益和政治斗争暂时被抛在一边,国共两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联合。关于八路军、新四军的英勇战斗,我们已经了解得很多。可是,你可曾知道,在国民党军队中,曾有那么一支部队,它不是国民党嫡系部队,甚至还曾跟着蒋介石打过内战,围追堵截过长征中的红军。就连这支军队的内部,也是派系林立,彼此之间屡起战端。

  然而,就是这么一支外人看来散兵游勇组成的、擅长窝里斗的军队,却在国难之际放下争斗携手共御外侮,以极差的装备和从不言败的意志,击溃了日军的无数次进攻,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世功勋。

  这支300万人组成的大军,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川军!

  说到川军,还得从清末民初说起。

  宣统二年,清政府废绿营,在全国建陆军三十六镇(师),四川因地域广大兼控康藏地区,因而成立了十六、十七、十八三个镇。同时,成立武备学堂、陆军小学、官军学堂、陆军速成学堂、陆军讲武堂等,来培养中下级军官,这些学堂毕业的学生后来多数成为川军中的骨干,其中的优秀者还曾被派遣出国深造。

  在辛亥革命中,各省纷纷独立,惟独四川先有革命党人在重庆成立大汉军政府,后又有人在成都成立蜀军政府,这种情形是各省中绝无仅有的。而在护国之役以前,川军编为五个师,尚可统一号令。

  护国之役之后,川军分裂,以坐镇重庆的熊克武为主的一派,倾向孙中山先生,另有一派则依靠北洋政府势力与其争夺。历经多年作战,川军内部几经分裂组合,四川境内逐步形成了以刘湘、刘文辉、赖心辉、刘存厚、邓锡侯、杨森、田颂尧等为代表的几大势力。

  北伐战争后,川军各部先后易帜换上了国民革命军的旗号。刘湘为二十一军,刘存厚为二十三军,刘文辉为二十四军,邓锡侯为二十八军,田颂尧为二十九军,杨森为二十军。然而,改旗易帜并未结束川中的内战。

  在各派当中,又以刘湘、刘文辉这二刘实力最强,此二人都是四川大邑人,而且刘文辉还是刘湘之叔。二刘合兵一处,击败了刘存厚、赖心辉,瓜分了两人的地盘,最后四川形成了刘湘、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四巨头分治的局面。

  1932年,还想逐鹿中原的刘湘又开始了动作,他先取得了蒋介石的支持,秘密联络川中各部,接着向叔父刘文辉开战。经过泸州、宜宾、成都、荣县、威远等一番血战,被自己的侄子逼得走投无路的刘文辉败走西康。

  这样,刘湘就当上了四川省主席、川军总司令。

  从1912年成都省门之变开始,历时23年,历经大小400余战的四川内战才算基本结束。

  四川的局势刚刚稳定,中国的局势又发生了逆转--抗日战争爆发后,四川这片天府之国也陷入了全民抗战的狂潮之中。

  此前,川军好打内战的声名远扬海内,然而,面对欺负到家门口的日本侵略者,川军将领们却再也坐不住了。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第二天,刘湘即电呈蒋介石,同时通电全国,吁请全国总动员、一致抗日。1937年8月7日,刘湘飞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会上各方主战主和犹豫不决。刘湘见状慷慨陈词近2小时:抗战,四川可出兵30万,供给壮丁500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

  回成都后,他即于8月25日发布《告川康军民书》,号召四川军民全国抗战已经发动时期,四川人民所应负担之责任,较其他各省尤为重大!

  川军各路将士纷纷请缨参战,川军将领杨森曾经说了这样一段话,代表了川军将士的心声:我们过去打内战,对不起国家民族,是极其耻辱的。今天的抗日战争是保土卫国,流血牺牲,这是我们军人应尽的天职,我们川军决不能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要洒尽热血,为国争光。

  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在四川省各界欢送出川抗敌将士的集会上,川军将领唐士遵赋诗明志,以此诗表达自己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

  为了以决死抗战一洗川军好打内战的恶名,刘湘抱病亲率十万川军出川抗日。1937年10月15日,刘湘被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任集团军总司令,孙震为副总司令。省政府秘书长邓汉祥等人,劝多病的刘湘不必亲征,留在四川。刘湘说: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

  第15节:有一种精神叫中国

  带病出征的刘湘,却在抗战前线吐血病发,于1938年1月20日在汉口去世。死前他留有遗嘱,语不及私,全是激勉川军将士的话: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川军将士果然不负他的希望,前后出川的300万将士,在抗战中赢得了硬战、血战之师的美名。然而,川军也是牺牲最大的,因为是杂牌军,军队的装备补给都是最差的。

  打内战时的川军,很多人是吊儿郎当双枪将(破枪加鸦片烟枪),被认为是当时中国最糟的军队,不堪一击……现在,百万人出川作战的川军,军纪严明,沿途鸡犬不惊,深受各地民众赞誉。

  出川后,川军第43军第26师和川军第20军首先在淞沪战场浴血奋战。据老川军何聘儒先生回忆:26师装备极差,一个连仅有士兵八九十人,只有一挺轻机枪和五六十支步枪。有的枪使用过久,来复线都没有了,还有少数步枪机柄用麻绳系着以防失落,武器之窳劣,可以想见。

  尽管日军飞机大炮狂轰滥炸,伤亡惨重,战士们却誓与阵地共存亡,前仆后继,毫无惧色。26师官兵英勇顽强鏖战七昼夜,多次击退日军进攻,被誉为参加淞沪抗战的70多个师中成绩最好的5个师之一。但是,26师付出的代价也极为惨重,全师4000多人,这场仗打完后仅剩下600多人!

  在内战中恶名在外的20军杨森部,这次也在淞沪抗战的前线立下赫赫战功。

  1937年10月15日,804团奉命收复失掉的阵地。团长向文彬率部当夜恶战,夺回了阵地,但全团官兵只剩120余人!

  在闻名中外的台儿庄战役中,川军122师师长王铭章率部驻守滕县。日军主力板垣师团猛攻滕县不下,以重炮飞机猛轰,炸毁城墙,王铭章亲自指挥巷战,不幸遭机枪扫射壮烈牺牲。王师长殉国后,所部官兵逐屋抵抗,战至最后一人,城内伤兵不愿做俘虏,以手榴弹与冲进来的敌人同归于尽。

  滕县一役,122师5000余人几乎全部伤亡,但也毙日军4000余人。在滕县以北的界河、龙山一带布防的131师陈离部也伤亡四五千人。

  川军的巨大牺牲换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后来,台儿庄战役总指挥李宗仁将军在回忆录中感慨道:如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川军以寡敌众,写成川军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曾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的何应钦曾写过《八年抗日之经过》一书,书中记载的数据令人震撼:抗战8年中,四川(包括西康省及特种部队和军事学校征的10万余人)提供了近300万人的兵源充实前线部队,占全国同期实征壮丁1405万余人的五分之一还多!四川出川将士伤亡人数约为全国抗日军队的十分之二,其中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伤亡总数共计64万余人,居全国之冠!

  从成军之时起,川军,事实上就只是各路军阀的私人卫队。

  就个人而言,他们也许从来就没有感受过国家对他们做过什么。但他们却明白,打内战、窝里斗,乃是一个军人最大的耻辱!

  他们也许曾横行乡里、也许曾鱼肉百姓,但在投身和融入维护国家独立和捍卫民族利益的战争中时,他们真正体会到了一个军人的使命和荣誉!

  为了身后四万万的同胞,他们纵然战至最后一人也决不后退!

  川军,以其独特而无愧于国家民族的功绩,彪炳千秋!

  第16节:凝聚力:大国崛起的秘密武器

  第9章凝聚力:大国崛起的秘密武器

  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奥斯特洛夫斯基

  四帝国兴衰2000年:团结才是硬道理!

  然而,曾经不可一世的大帝国罗马帝国,最终也亡于分裂,只不过,这个过程比起迦太基来要更加复杂,也更加漫长。

  中国的东汉时期,原本一直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的匈奴势力受到严重削弱。在与东汉军队的数度大会战后,匈奴余部分裂为南北两部。其中的南匈奴降汉,而北匈奴则在汉军的追击下一路向西迁往中亚草原。4世纪时匈奴人出现在顿河草原,375年征服东哥特人,迫使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境内。这场规模空前的民族大迁徙,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分裂。

  这时的罗马帝国,在经过数百年的繁荣后,因为极度扩张和社会风气的奢靡败坏等诸多因素已渐渐走向衰落。

  同迦太基人一样,为了补充兵员以控制广大的疆域,罗马皇帝征集了大量外族雇佣兵加入罗马军团,以至公元4世纪时,日耳曼人已成罗马军队的主力。雇佣军首领的权势也在日益增加,后来甚至连罗马皇帝的废立也操纵在他们的手中。

  可是,在一些自诩血统高贵的罗马人看来,这些蛮族只是些上不了台面的野蛮人而已,他们唯一的用处就是会打仗。

  从公元376年西哥特人进入帝国境内起,这些所谓的蛮族便一直不断地与欺压他们的罗马人发生突。公元395年,罗马帝国皇帝因不堪各路蛮族侵扰,为便于管辖而将帝国一分为二--东、西罗马帝国正式分裂。

  分裂为两半的罗马,开始重蹈迦太基覆国的老路。

  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在经历过潮水般的蛮族入侵之后,已经奄奄一息。曾经强盛一时的帝国无可奈何地走向了生命的终点。不朽之城--罗马,早已失去了它曾经照耀整个西方世界的光彩:人民在逃亡、公用设施被遗弃,连帝国的行政首都被搬到了拉文那。

  公元408年,哥特人占领了罗马的港口,断绝了罗马的粮食来源。罗马人为了凑足5000磅的黄金贡品,甚至将金质的神像都熔化了。收到这些贡品,哥特人才允许罗马人出城买粮食。

  公元410年,哥特大军再次围攻罗马城。哥特王阿拉里克向士兵们宣布:攻进罗马,可以任意抢劫三天!这样充满诱惑力的许诺让贫困的哥特士兵们振奋不已,哥特大军开始疯狂地攻城。

  这一刻,罗马陷入了最悲惨的境地:由于帝国中心的转移和各行省的先后失守,公众和私人的财源已经完全断绝。罗马城居民战栗着打开大门,从城墙上观望他们的房屋葬身在野蛮入侵者的火海当中。三天三夜的洗劫,四面八方的大火,使巍峨的庙宇,壮丽的宫殿化为一片焦土。

  曾经统治大半个世界的高贵的罗马人,现在像狗一样被拴在一块儿,被翻山越海拖到遥远的奴隶工场去。意大利平原很快变成了一片水流污浊、空气中充满疫病的荒原。

  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图卢斯被废黜,西罗马帝国正式灭亡。这个曾一度称霸地中海,称霸欧亚非三大洲的奴隶制大帝国,终于在奴隶起义和外族入侵下覆没了。

  这一年,距离罗马灭亡迦太基整整622年。

  又经历了千年之久,同样源自于中国北方的一支突厥人的后裔,建立起了一个强盛的帝国--奥斯曼帝国。隔着一道窄窄的海峡,突厥人的目光盯在了已陷入四分五裂境地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身上。终于,在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统治时期,奥斯曼土耳其人开始进攻当时欧洲的政治文化中心--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

  公元1453年,拥有千年历史的古都君士坦丁堡陷落,从此更名伊斯坦布尔。

  罗马帝国最后的余晖,就这样消失在了地平线的尽头。

  如果当初不闹分裂,如果罗马人还保有先辈们不屈不挠的意志,也许,历史所记载的会是另一种结局。

  帝国兴衰2000年,团结才是硬道理!

  五四海一家:犹太国传奇

  一个民族,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拯救自己,如果它自己做不到,别人的援助也无法帮助它。我们希望唤醒人民的自立意识,而不应当激发任何不成熟、不健康的愿望。

  --犹太记者赫茨尔在瑞士巴塞尔首届犹太人大会上的发言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历经无数劫难和迫害的犹太民族,终于重建了他们的国家。

  作为一个民族,犹太人大概是世人公认最会挣钱的民族,他们的经商天赋令世人称道。曾经有句名言说:全世界的钱在美国人的口袋里装着,而美国人口袋里的钱由犹太人掌握着。的确,占美国全部人口1%的犹太人占据了美国40%的财富,5个犹太财团聚合在一起就可以控制世界黄金市场……

  作为一个民族,犹太人也是世界上最智慧的。全球各地的犹太人口加起来也不过占世界总人口的0.3%,但是犹太裔诺贝尔奖得主的比例却高达11.6%。截至2001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累计为600多人,而其中犹太人竟有129人。

  一大批世界顶级的巨匠:哲学家马克思、弗洛伊德、斯宾诺莎、弗洛姆;艺术家毕加索、海涅、门德尔松、卡夫卡、卓别林、斯皮尔伯格;科学家爱因斯坦、玻尔、费米、柴门霍夫、奥本海默……都有着犹太人的血统。

  在美国,60%以上的一流作家、80%以上的科技精英、30%以上的大学教授、20%以上的律师都是犹太人。

  作为一个民族,在两千多年里没有祖国、没有自己的政府,漂泊流浪在世界各地,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没有被任何寄居地的东道主民族所同化,并坚持把自己的文化传承下来的,仍然只有犹太人。

  犹太民族也是人类历史上命运悲惨的民族,除了历史上无数次的残酷迫害外,仅仅在二战前后的数年中,就有600万犹太人被纳粹屠杀。

  这个民族的历史悲怆得令人动容。

  犹太民族最早的发祥地在西亚的巴勒斯坦,那时,他们被叫做希伯莱人。后来,希伯来王国分裂为两个小国家,即以色列和犹太王国。

  这个民族在诞生之初就处在古埃及、巴比伦、希腊、波斯和罗马等相继兴起的大国的环峙当中。从早年在极度饥荒中迁至埃及,到一度成为法老的奴隶,再到几百年后艰辛建立国家,犹太民族屡遭灭国之祸。

  公元前63年,罗马帝国侵入耶路撒冷,占领了巴勒斯坦。犹太人发起的多次武装起义均遭到血腥镇压。为了彻底解决犹太人,罗马人居然把耶路撒冷夷为平地,犹太人也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失去了他们的国土与家园。此后的一、二百年间,约有100~150万犹太人被杀,余者被驱逐出巴勒斯坦,迁至阿拉伯半岛或西亚其他地区,以及北非和欧洲--犹太人开始了漫长的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

  这一去,就是2000年。

  国家虽然灭亡了,但犹太人的信仰却没有动摇。流浪到世界各地的他们仍然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教义,保持着自己的文化,形成了一支独特的、没有自己的土地、没有自己的祖国却异常团结的民族。

  然而,他们的流浪之路走得异常的艰辛。

  随着发源于犹太教的基督教渐渐覆盖了整个欧洲大陆,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成为生息在欧罗巴大陆上为数不多的异教徒。尽管基督教提倡宽容,可是基督徒们在日常生活中却总是对异教徒犹太人横加迫害。

  第17节:凝聚力:大国崛起的秘密武器

  在基督徒中甚至流传着这样的口号:干掉一个犹太人,以拯救你的灵魂。犹太人成了威胁基督世界健康的一颗毒瘤:抓、打、关、杀、侮辱犹太人成为一种正常社会形态。犹太人被人称为猪,随时随地可以被处死。

  这样的情景整整持续了19个世纪。

  19世纪后叶,歧视迫害的犹太人的风气在欧洲大陆继续传播。

  在这种情况下,犹太人意识到,要想保住本民族不被消灭,犹太人除了复国,已经没有路了。于是,一个叫利奥·平斯克的医生1881年写了一本小册子《自我解放》,首次提出了建立犹太国家的主张。这一主张的第一个实践者则是记者出身的西奥多·赫茨尔。

  1894年,法国发生了著名的德莱斐斯事件:在法军参谋部工作的一名军官德莱斐斯,被当局当作德国奸细被判刑。无辜的他倾尽全力也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仅仅因为他是一名犹太人!

  这在全欧洲犹太人中引起了很大震动,维也纳《新自由日报》驻巴黎的特派记者赫茨尔,详细调查采访了德莱斐斯事件。

  在德莱斐斯事件的采访过程中,赫茨尔听到的看到的尽是犹太人被歧视和迫害的悲愤与泣诉:不要妄想能改变自己的身份!作为犹太人,走到哪里都不会有人真正的尊重你,即使你再有钱,受的教育再高!

  赫茨尔本身也是犹太人。他早期的思想是:只要犹太人尽力接近并融入基督教社会,对犹太人的歧视迫害就会消失。可是,残酷的现实终于令赫茨尔改变了自己的想法:犹太人最终不可能融入基督教社会,要改变犹太人的悲惨命运,只有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

  他明白,只有分散在各处的族人联合起来,才能壮大力量,才能摆脱那种走到哪里都受人排挤的困境。于是,他以《犹太人》这本小册子全面阐述了犹太人复国的主张,其影响巨大而深远。

  这之后,几乎全世界的犹太人都认为,建立一个能庇护自己的国家,是避免种族灭绝的唯一出路--复国是犹太人在绝望中最后的自救之星。

  而2000年来对一个神、一本书、一种信仰的忠诚,最终孕育成四海一家的犹太一体观。

  然而,复国之梦的实现却是那么地艰难。正在犹太人呼吁团结建国的时候,迫害、驱逐犹太人的风潮却在二战时期的德国达到了顶点。

  在希特勒宣布对犹太民族实行种族灭绝之后,前前后后有600万犹太百姓遇害,其中包括100多万儿童。波兰国内原先居住着350万犹太人,战后逃生的只有7.5万人;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原先生活着近36万犹太人,战后幸存者只有1.4万--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犹太人被屠杀!

  二战结束后,从德国集中营里解放出来的几十万波兰犹太囚徒,成了无家可归的人。除了几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外,由于战争的破坏,别的欧洲国家也无力收容他们,唯一欢迎他们的地方,就是位于巴勒斯坦的犹太社区。

  1947年,联合国承认犹太国家的成立,给两千余年的犹太迫害史划上了一个句号。

  1948年5月,以色列共和国在巴勒斯坦成立。

  此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回家,来自中国、印度、中近东和北非的犹太人也陆陆续续地返回到以色列。

  独立当初,犹太人的人口只有65.5万,到了1978年,增加到了365万人。

  今天的犹太人不仅是一个确定的种族,更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四海一家的文化观,不但鼓励着以色列之外的犹太人重返故土,更鼓励以色列国内的犹太人捍卫故土、热爱祖国,促使以色列这个僻处沙漠中的小国开始了惊人的经济腾飞……

  是什么支撑着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走到今天?是什么令这个历史纵贯5000年、散居5大洲的文明延续、发展至今?

  共同的信仰、希望与民族凝聚力,是种种疑问的唯一解答。

  正如以色列国歌所唱到的:

  我们的希望尚未散失,这两千年的希望,在我们的土地上作个自由人,在锡安和耶路撒冷的土地上……

  六他们不是沉默的大多数

  由剑得到的,亦将因剑而失去。

  --甘地

  对于大多数看过电影《甘地传》的人,可能都不会忘记其中那冲击人心灵的一幕:

  一队队印度人,手无寸铁,迎着军警的棍棒走上前,一批被打倒在地,另一批接着跟上,队形丝毫不乱。这是真实的历史,反映的是第二次不合作运动中的食盐长征中的史实。这个镜头比甘地自己纺纱织布更有非暴力不合作的经典意义。

  1930年4月6日,在海边,甘地俯身抓起一把海盐--以此号召印度人民用海水煮盐,自制食盐,抵制当局的食盐专营法。此时已是60岁出头的甘地身体力行,和他的78位弟子们一道,从印度北部阿默达巴德城修道院出发,步行400公里到海边煮盐。一路上,日晒风吹,蚊叮虫咬,甘地却毫不介意,沿路向群众宣传,发表演说。经过24天的徒步旅行,到达海边时他身后的队伍已有上千人,这件事被人称作食盐长征。

  此时,具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古国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已经有百年之久了。

  英国殖民当局最初抱着看热闹的心态,但当看到势头越来越大以后,又急于挥舞警棍去镇压。但打倒一批,接下来便有人顶上去。鲜血浸透了人们脚下的沙地,印度妇女们在一旁默默流泪,却始终保持沉默。终于,被印度人决绝的态度吓住的英国警察退后了。

  第18节:凝聚力:大国崛起的秘密武器

  当在场的记者把这一消息传遍世界后,全世界人民看到了甘地的跟随者的克制和严格的纪律,以及他们为维护民族尊严所付出的血的代价。这时候,英国当局此前一直宣称的印度人素质低下、不配享有自治等言论,立时化作了赤裸裸的谎言。那一刻,可说是号称文明世界代表的大英帝国最为斯文扫地的时刻。

  甘地,出身于印度一个古老的家族。在印度这个等级森严、种姓界限分明的社会,这种优越的出身使他有机会到英国接受高等教育。这种教育使甘地认清了印度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和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屈辱现实。他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于是,还在国外时,他就开始从事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

  大学毕业后他在南非作律师。非凡的智慧、超人的胆识和坚强的意志使甘地不仅成了一名出色的律师,还成了印度侨民反对种族歧视斗争的领导人。因此,当他回到印度时,便顺理成章地成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

  印度是一个有悠久宗教传统的国家,佛教和印度教的影响十分深广。这两种宗教教义繁复,有一点却是共通的:它们都反对任何暴力,主张以忍让和和平的方式解决一切争端。

  甘地是一个虔诚的教徒,笃信教义。因此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争取印度民族独立解放的方式: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包括两部分内容:非暴力抵抗和与英国殖民者不合作的态度。

  其内容主要包括:辞去英国人授予的公职和爵位;不参加殖民政府的任何集会;不接受英国教育,以自设的私立学校代替英国统治者的公立学校;不买英国货,不穿英式服装,自己纺纱织布;不买英国公债,不在英国银行存款,等等。

  在英国殖民者看来是一群沉默的、有着奇特宗教信仰却只会内斗的印度平民,在这场全国范围内的沉默示威的运动中,表现出了一种空前强大的力量--印度整个国民经济陷入瘫痪之中,工人不肯上工,商贩停止交易,交通瘫痪、商业瘫痪、社会生活停滞……

  印度不同种姓的人民在这一时刻,表现得异常的团结:婆罗门、刹帝利、吠陀、首陀罗四大种姓的人们为了一个目标而携手奋斗;连一向不和的印度教徒、伊斯兰教徒、锡克教徒也捐弃前嫌,并肩战斗。

  沉默中的亿万印度百姓,显示出绝对的精神优势。这种沉默中蕴含的力量,令英国殖民政府为之胆寒。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1930年的食盐长征中达到了高潮。这一年,英国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了食盐专营法,垄断食盐生产,任意抬高盐税和盐价,引起了当地人民强烈不满。甘地和他的信徒们在海边坚持了三个星期。每天清晨,他们先在海边祈祷,然后,打来海水蒸煮、分馏、过滤、沉淀。劳动是艰苦的,对于因多次进行绝食斗争而疾病缠身、已经60岁高龄的甘地来说更不轻松。但他自始至终参加劳动,直到被捕入狱。

  印度各大报也纷纷对甘地的食盐进军进行了广泛报道。沿海各地民众纷纷响应甘地的号召,自制食盐。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者的斗争。罢工、罢课、游行示威,请愿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殖民当局十分惊恐,他们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其他领导人,并下令取缔国大党。

  甘地被捕的消息传开,犹如在油锅里加进了水,顿时举国沸腾。数万名自愿者要求与甘地一同坐牢。当局逮捕了6万多人,此举更加激怒了人民。不久,各地爆发了武装起义,有的地方宣布独立,建立自治政权。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正脱离非暴力的轨道,走向暴力革命。

  英国殖民当局吓坏了,他们想起甘地的非暴力主张,便改变了策略。

  1931年1月,殖民当局释放了甘地,撤销了取缔国大党的禁令。随后又与甘地达成了协议:甘地改变不合作态度,停止不合作运动,而当局则释放政治犯,允许沿海人民煮盐。这就是《甘地-艾尔文协定》。

  《甘地-艾尔文协定》只是满足了印度人民部分的要求,印度依然没有获得独立。在甘地和其他一些志士的努力下,印度民族独立的运动依然进行着。

  在为祖国独立解放而奋斗的同时,甘地也为了消除种姓制度、消灭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纷争而努力奔走。他周游全国,到处进行演讲,常常为此而绝食。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位身体消瘦、神情疲倦而坚毅的老人冒着生命危险,调解两个教派的争端。

  功夫不负苦心人。1947年6月,印度次大陆上建立了两个独立的主权国: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和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巴基斯坦。

  经过长期的斗争,印度人民终于获得了独立。尽管印巴分治的结果令甘地痛心,可谁也不能否认,甘地所号召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另一种方式展示了人民的力量,善与正义的力量。

  第19节:天下一家:We are the world

  第11章天下一家:wearetheworld

  世界是我的祖国,人类是我的同胞。

  --l·加里森

  一地球村与世界公民

  我不是雅典人,或希腊人,而是世界公民。

  --苏格拉底

  早在二千四百年前的雅典时代,苏格拉底已经指出自己在地球上的公民身分(earthlocality)。这种超前的认知与自我觉醒,使他拥有了一个无限宽广的视野和热爱智慧的生命。在当时的希腊神权时代,这是一种超越时空的认识。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西方冷战结束,一个新名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类的生活中,它就是全球化。

  1967年,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在《媒介即信息》一书中首次提出:随着广播、电视和其他电子媒介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地球村的概念由此产生。

  世界公民,全球化,地球村,这些概念连在一起,构成了21世纪最初的形象: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像是一个大村庄,住在其中的人,每一个都是世界公民。国家、政治形态、宗教信仰、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并不能抹煞一个事实,全球化的世界在塑造新一代的全球化精神,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了一切。

  有人为全球化叫好,有人对全球化抗议;有人赞美全球化是阳光,有人诅咒全球化是阴影。众声喧哗,不绝于耳。

  还是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说得最实在:(各种各样的)讨论并不是关于全球化好还是不好,她已经在那儿了。关键是怎样对付她。

  全球化的含义是多层次的,比如经济的层次、环境的层次、军事的层次、社会与文化的层次和政治法律的层次。从制止战争,维护和平,反对恐怖,禁止毒品,保障人权,保护生态,控制人口,到缩小贫富差距,防范金融危机,防止高科技犯罪,维护普世价值,规范全球伦理,都已经不是某一个民族国家可以单独解决好的问题。

  地球村的概念也同样意味着全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而不只是两百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大拼盘。

  2001年11月10日,中国入世成功,表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不可逆转地融进世界体系之中。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中国人,都可能感受到了一个事实--我们与世界联系得越来越紧密,甚至我们本身就在创造着世界的进程,改变着世界历史。

  我们都是世界公民,我们每一个人对于整个世界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众人的合力,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

  既然身为一个世界公民,就必须具备与前人不同的全球意识。

  这个世界,正在因为科技的进步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之间的距离也因此变得不再那么遥不可及。于是,任何发生在世界彼端的灾难、战争、饥荒,也都因着记者们的报道,电视画面、网络媒体而鲜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会发现,和平、繁荣、发展的背后,种种灾难并没有消失。

  全球化,也许只是一部分人的全球化。

  二战争、灾荒、罪恶……人类苦难的根源

  人们一方面在为人道、为慈善、为和平奔走。另一方面,战争、灾荒与犯罪等等丑恶却在世界的许多角落蔓延着。每一个有良知、有正义感的人都在为消灭它们而努力,可你不能否认,它们确实存在。也许,就发生在现在,就在你的身边。

  和谐、美好、幸福与和平是人类永恒的憧憬,然而在往昔的岁月里,战争、瘟疫、海啸、地震、洪涝、旱灾、饥荒,还有恐怖主义的烟尘,太多的苦难与悲剧一次次地侵害着人类的家园,也扰乱了人们美好的梦想。其中为祸最烈的就是战争。

  战争,在《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阶级与阶级或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

  有人说战争是政治斗争的继续,有人说战争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之别。但从破坏的角度看,不论正义的也好,非正义的也罢,战争即屠杀,战争即破坏。对生命的大规模的屠杀,一个社会全方位的毁灭性的破坏。

  战争,伴随着文明的出现而出现,与人类如影随形般的走到了21世纪。据哈罗德·拉斯韦尔统计:在17世纪,欧洲各大国有75%的时间在打仗,在18世纪,这个比例变成了50%,19世纪是25%。

  如果把小规模冲突包括在内,各大国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在打仗。甚至像美国这种以和平自夸的国家,在它200余年的历史中,也只有20年左右,它的陆军或海军不是在某个时候、某个地点处于作战状态。

  中国历史上,这种兵荒马乱的现象更是触目惊心。从春秋战国起至1911年,中国人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年月是在战乱中度过的。

  陶元珍在《中国历次的统一和分裂》一文中,对此做过详细考察,认为中国历史上共出现了9次大的分裂期。分裂意味着动乱,意味着战争,意味着屠杀,意味着破坏。中国的历史,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次战争、动乱、灾荒、重建中的循环中一路走来的。其他国家的历史,也无不充斥着战争。

  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是致命性的,一个朝代接着一个朝代在战乱中倒了下去,然而,真正受战乱之害的恰恰总是民众这一弱势群体。数千年来的战乱迫使他们发出了宁为太平犬,不做流离人的悲叹。

  20世纪,也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世纪。发生在20世纪的130场战争,共造成1.2亿人丧生--这个数字超过了1900年前历次战争中死亡人数的总和!到1993年初为止,估计全世界共发生了48场种族战争。美国历史学家鲁道夫·j·鲁梅尔在1994年出版的《因政府而死》一书中估算了一个数字:在20世纪单是种族屠杀的死难者就达1.7亿人。

  其中最惨烈的一幕发生在1994年4月7日。

  从那一天起,非洲小国卢旺达开始了长达100天的种族大屠杀,共有80万图西族人和胡图族温和派死于胡图族民兵的弯刀、锄头、大棒和步枪之下。卢旺达大屠杀的速度,五倍于当年纳粹用毒气残杀犹太人的速度。

  第20节:天下一家:We are the world

  国际社会为之震惊!联合国将4月7日定为卢旺达大屠杀的国际反思日。

  除了战争,饥荒和疫病也无时无刻不在侵扰着人类社会的安定和安宁。发生在非洲大陆上的饥馑、死亡、赤贫、干旱……无一不在震撼着我们,看到同类身上所背负的沉重枷锁,人们的良知与同情心受到前所未有的诘问。

  对于很多人文主义者来说,20世纪没有多少东西是值得夸耀的。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悲哀地叹息:垂垂已老的二十世纪像它的幼年期一样毫无进步。

  波兰女作家辛波丝卡也发出过这样的质疑:

  我们的二十世纪比从前更好?/但这从来没有验证/……/太多的似乎不该发生的事/已经发生。

  16世纪,荷兰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提出了一个永恒的疑问:人们彼此之间是否比我们更能和平相处?他们是否以比我们更合宜、更宽容的态度彼此相待?

  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在内的无数次热战、冷战以及人类对自己同胞的各种不人道的行为,使得20世纪的人们对于先辈们提出的疑问无言以对。

  然而,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却是人类一以贯之的追求之一,虽然这中间经历过无数次的挫折和伤痛。

  爱与慈悲,能够让诚心助人者的生命充满力量和高尚美好的意义。也正是这种对世界万物的博爱与悲悯,这种人类最高贵仁慈的行为,帮助人类征服了生命的种种艰难困苦,得以生存延续至今。

  显现在灾难中的仁爱之心和人性之美,引领人类走出迷茫。也将数不清的民族、种族、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荣辱与共。这也是最伟大而高贵的人性闪光点,世界,因为那些超越国界的爱心而变得更加温暖、更加富于希望。

  三wearetheworld

  1985年,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苏丹、毛里塔尼亚等国遭遇到严重的旱灾,造成严重的粮食短缺,上百万人死于饥荒。据估计,当年非洲有1.5亿人受到饥饿的威胁。

  消息传来,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众多国家和组织、个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救援饥饿的非洲人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英国和美国举行的由民间发起的生存援助音乐会。1985年1月28日,在洛杉矶举行了规模空前的援助非洲的大义演,在场的歌星和工作人员手挽手同声高唱这首大会的主题歌《天下一家》(wearetheworld),当时的情景感人至深。

  这首主题歌是歌坛巨星迈克尔·杰克逊和莱昂内尔·里奇连夜赶写出来的。

  当这首歌的小样被制成磁带分寄给美国几十名歌星时,其中还附有迈克尔·杰克逊所写的一段话:如果将来你们的后代问起,他们的爸爸妈妈为人类面临饥荒做了些什么?你们可以骄傲地回答他们,你们做了应做的贡献。

  herecomesatimewhenwehearacertaincall我们听到了一声召唤,

  whentheworldmustcometogetherasone全世界必须团结在一起!

  therearepeopledying不断有人死去,

  oh,anditstimetolendahandtolife是时候向这些生命伸出援助之手,

  thegreatestgiftofall生命是世界上最珍贵的。

  wecantgoonpretendingdaybyday我们不能日复一日地幻想,

  thatsomeone,somehowwillsoonmakeachange总有别人会一瞬间让世界改变。

  wereallapartofgodsgreatbigfamily我们都是上帝大家庭的一员,

  andthetruth我们都知道,

  youknowloveisallweneed我们需要的就是爱。

  wearetheworld,wearethechildren天下一家,我们都是上帝的孩子。

  wearetheoneswhomakeabrighterdaysoletsstartgiving我们要创造光辉灿烂的明天,所以现在我们就要付出。

  theresachoiceweremakingweresavingourownlives这是我们的选择,我们在自我拯救。

  itstruewellmakeabetterdayjustyouandme要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要靠你和我。

  well,sendemyouyourheartsotheyknowthatsomeonecares用心帮助他们,他们会知道还有人关心,

  andtheirliveswillbestrongerandfree他们的生命会更坚强,更自由。

  asgodhasshownusbyturningstonetobread上帝把石头变成面包来给我们启示,

  andsoweallmustlendahelpinghand所以我们必须伸出援助之手。

  whenyouredownandoutthereseemsnohopeatall当你沮丧绝望,就看不到任何希望。

  butifyoujustbelievetheresnowaywecanfall但是如果你坚定信念,我们就不会失败。

  well,well,well,letsrealizethatachangecanonlycome要知道只要团结在一起,

  whenwestandtogetherasone世界才能改变。

  团结在一起,世界才能改变,天下一家,我们都是上帝的孩子。所以,遇到灾难,人们不能坐视不理,因为天下一家,因为我们都是上帝的孩子!

  这首歌推出后,很快传遍了全世界,几天之内唱片销量突破100万张,所收入的5000万美元也全部用于救助非洲灾民。

  第21节:天下一家:We are the world

  无私的爱,能融化冰雪,也能打动人心。也许,你和我也将碰上同样的情形,当有人在远方因为病痛和灾荒而流离失所、辗转呻吟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如果将来你的后代问起,他们的爸爸妈妈为人类面临灾荒做了些什么?你也可以骄傲地回答他们,我付出了,我没有置之不理,我尽了最大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吗?

  1985年7月13日,另一场名为拯救生命的大型摇滚乐演唱会在英国伦敦和美国费城同时举行,目的也是为了非洲饥荒募捐。

  13日中午,演唱会先在伦敦威姆布莱体育场开幕,72000人出席了开幕式。两小时后,美国费城约翰·肯尼迪体育场的音乐会也宣布开始,共有9万人观看了演出。演出一直持续了16个小时,并通过全球通信卫星网络向140多个国家播出了实况,估计总共吸引了近15亿的电视观众。

  非洲大陆上发生的惨像,深深打动着明星们和观众们的心。义演募集到的救灾款共8500万美元,全部用于救济非洲饥民。

  全世界100多位著名摇滚乐歌星参加了这次义演,他们之中有鲍博迪伦、保罗·麦卡特尼、布鲁斯·斯普林斯廷、蒂娜·特纳、艾尔顿·约翰、迈克·杰克逊等著名歌手。

  这一天,整个世界都洋溢着无私的感情。

  这场大型摇滚乐演唱会的组织者、爱尔兰籍歌星鲍勃·格尔多夫无限感慨地说,这不是一次流行音乐会,也不是一次电视演出,而是对人的拯救。

  格尔多夫事后回忆说:义演前的好几个晚上,我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极度的担心和各种古怪的念头折磨着我,使我痛苦万分,浑身浸透了冷汗。我们同任何一位歌星都没有签订合同,我们有的只是他们答应来的允诺。

  但是,那些被人们普遍认为行为颓废、作风荒唐的摇滚歌星们都来了,他们紧密地团结起来,共同完成了这一历史的壮举。在演唱会上,摇滚歌星们最后齐声高唱起音乐会的主题歌《我们是世界》,以表示他们共同的心愿:

  天下一家,我们是上帝的孩子,我们是创造光明的人,让我们伸出救援之手,我们在拯救自己的生命……

  wearetheworld。是的,我们同属一个世界,人人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的是一样的鲜血,我们具有的,是同样的喜怒哀乐。

  除了自己所属的民族、国家之外,我们每一个人同样也是地球的一份子。救助他人同时也就是拯救自己,唯其如此,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超越国界的爱心和关怀,拉近了每一个为时空所阻隔的人们的心,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生物--人来说,我们不仅属于生物学意义的同类,更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男女老少、兄弟姐妹、家人朋友。

  梁启超说过:慈悲,慈谓与人同喜,悲谓与人同忧。对于一切众生,恰如慈母对于爱子,热恋者对于其恋人,所有苦乐,悉同身受……

  正是这种所有苦乐,悉同身受的博爱和慈悲,造就了人类与众不同的崇高与伟大--人类无私的奉献和扶助弱小的本能,构成了人性中最高贵的品质。

  大爱,必然是超越了种族、民族、性别、国籍的,这是人类本能的对于同类的怜悯和关爱,也是人类在地球上生存至今而没有被生存竞争所淘汰的根本。守望相助、民胞物与,互相扶持着走过无数风雨沧桑的人群,因此变得更加坚韧更加无私。

  六大爱感动世界

  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这是一场俄、英、法三国为争夺殖民利益而引发的战争。由于英军后勤保障能力差,伤病员的救治混乱不堪,加上霍乱蔓延,致使前线的伤病员大量死亡。

  在前方发回英国的报道中,记者愤愤不平地写到:法国伤兵有修女照顾,俄国伤兵有修女慈悲团照护,英国为何没有修女照顾伤兵!

  南丁格尔--世界上第一位女性护士,在看到这样的消息后立即给当时的作战部长海伯特的夫人写了一封信,表示愿自费率领四十名护士赴战地救治伤员。她的义举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很快,一支由专业医务人员组成的护士团成立了。南丁格尔和她的38个伙伴们立即去到当地的英军医院参与救援伤员。

  英军的医院院址,原是土耳其的驻军营房,建筑因陋就简,设备更是奇缺,整个医院肮脏破乱、缺医少药、混乱而无秩序。因为预定要收容2500位伤患,因此所有走廊里都变成了病房。这些走廊全长达4英里,病床拥挤不堪。加上通风不良,医院里臭气四溢。一到雨天走廊就变成了污泥塘,而晴天时则是沙土袭人,外加老鼠乱蹿,环境极为恶劣。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病人每天只能分配到500毫升水。由于床位不足,许多病人干脆就睡在地板上,被子也不够用,有的竟以帆布代替,许多伤兵宁可不用。由于燃料缺乏,膳食供应更不及时。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大批伤兵感染了痢疾、霍乱,在死亡线上挣扎。

  最初,医师们不愿这些女护士们打扰自己的工作,他们主张没有医师指示,护士们不能涉足病房。

  在一连4天被拒之门外后,南丁格尔愈发感到必须行动起来挽救人命!

  她开始组织护士们自己动手改善伤兵的饮食,换洗肮脏的衣服,为伤员清理伤口。三个月下来,她和伙伴们竟整理好一万多件衬衫!为了收容80多名新伤患,她甚至得自己出钱支付紧急修理病房的费用……

  第22节:天下一家:We are the world

  南丁格尔的积极服务精神,终于化解了军医们的敌视心理,更赢得了伤患的敬爱与信任。她们那一切以抢救生命为第一要务的忘我精神,和日以继夜的不间断护理工作,使医院逐渐走上轨道,她和她的队员,更成了伤员心目中温暖与爱心的象征。

  在她的努力下,英国伤兵在前线的死亡率由百分之四十降为百分之二。这项成就使英国朝野大为振奋,民众们对于这位传奇般的女性更是赞誉有加。

  这一切,并没有改变她的工作。为了更多地抢救生命,她经常在克里米亚半岛上奔波,甚至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前线访问。黑暗、寒冷、危险,她全然无视,将个人安危完全置之度外。这种高度负责任的敬业精神,使英军大为振奋!

  可是,由于过于劳累,她却不幸感染了克里米亚热。

  南丁格尔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连医师们也认为已无法救治。明知自己的病情距离死亡已经不再遥远,但她仍在不停地写、写、写,指示各项事务。南丁格尔抱病工作的消息传到斯库塔里医院后,所有伤兵为之落泪。当时在克岛的战地司令官拉格兰将军急忙赶来看她,并将她的状况报告伦敦。

  医生让她返回英国休养,但南丁格尔始终坚持留在克里米亚--她心里很明白,如果她一走,自己和伙伴们付出的所有努力很快会化为乌有。

  幸运的是,到了1855年7月,她逐渐恢复了健康。然而,她仍然坚持留在克里米亚照顾伤员。

  在南丁格尔的努力下,军队的护理工作逐渐扩展,卫生教育工作也一步步在军队中推广起来。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寒冷的冬夜,每天晚上,她必然手提一盏油灯,到病房巡视病人,给予每个病人全心全意的安慰与关爱。

  凡她所到之处,伤兵们甚至会因为感激而俯下身去亲吻她的影子!

  这一幅人类爱心战胜死亡的温暖画面,因美国著名诗人朗斐洛创作的《提灯女郎》一诗而传遍世界。

  寒冷潮湿的战壕,

  饥饿冰冷的营地。

  那些在战场上受伤的士兵在枯燥的医院里遭受痛苦。

  回廊沉闷,地面冰凉而又坚硬。

  瞧!在那充满不幸的房间里,有一位提灯女郎,

  穿过那发着微光的幽暗,轻快地走过一个又一个房间。

  缓慢地,仿佛在梦中的极乐世界,当她的影子落在模糊的墙上时,那些无言的患者侧身去亲吻它。

  好像天堂中的一扇门被打开,然后又突然关上。

  这幻影来了又去,那盏灯在发光继而又熄灭。

  在英格兰的历史长河中,

  她的话语和歌声已成为过去,

  但那盏灯的光透过过去的那扇门,始终照耀着。

  这提灯女郎将屹立在这块土地的伟大历史中。

  ……

  战争终于结束了,等到最后的病人离开了营区医院后,南丁格尔才启程回国。最后离开斯库塔里时,南丁格尔特意来到英军墓地向为死难的同胞告别,在他们的墓前,她发下誓言:只要我此身存在,就一定会为拯救更多人的生命而奋斗!

  此后的一生,她都在实践着这个壮严的诺言。

  得知她将要回国的消息,英国举国上下准备以英雄凯旋仪式欢迎她的归来。但她不愿宣扬自己,因此化名史密斯小姐,悄悄返回了伦敦。

  1856年8月7日,她独自返回李哈斯特老家,使家人大吃一惊。次日清晨,村中的教堂响起一连串的钟声,以此来向这位女英雄致敬。

  在当时英国人的观念中,与各式各样的病人打交道,是非常肮脏而危险的。人们对于医院、护理这样的字眼一向避而不谈,因为这都是些很可怕、很丢脸的事情。由于医疗水平落后,加上战争频仍,在1844年以后的英国,医院几乎就是不幸、堕落、邋遢、混乱的代名词。是南丁格尔的努力,改变了这一切。

  之后,南丁格尔在伦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她成功地把护理工作从污水般的社会底层提升到了受人尊敬的地位。在她的努力下,护理学成为一门科学。她的办学思想由英国传到欧美及亚洲各国。

  瑞士银行家邓南在她的影响下,于1864年在日内瓦成立了国际红十字会……

  南丁格尔,成了英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更成为全世界医务工作者的楷模。她那无私无畏的爱,超越隔阂、穿越古今,抚慰着一个个受伤的心灵。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精神,人类的未来,才充满希望和光明。大爱无言、大爱更无疆,在许多时候,意识形态和各种各样的隔阂阻碍着人类之间的交流,而爱与慈悲却能征服一切差异。

  然而,人类并不是这个星球唯一的主人,我们不得不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一个地球。当我们给其他生命带来幸福与安乐时,就是在为了自己未来的快乐做努力;而当我们伤害其他生命时,有多少人意识到,我们正在伤害自己的将来,子孙后代的未来?

  七地球:人类共同的家园

  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表的《2006年地球生命力报告》指出,人类过度地消耗地球资源,已使地球达到了所能承受的极限。人类如果按目前的速度继续对地球进行掠夺式的攫取,40多年后人类要养活自己至少需要两个地球。

  英国政府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公布研究报告说,如果忽视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环境继续恶化,人类有可能再次面临类似上世纪30年代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和衰退。而且,环境恶化将导致粮食减产,届时会有数以亿计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还会有数亿人成为洪灾受害者。

  第23节:天下一家:We are the world

  中国科学家也用观测数据表达了自己的忧虑。2006年10月29日,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综合观测站站长康世昌研究员说,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纳木错近30年来湖区面积已由1920平方公里扩大到1980平方公里,仅2005年一年湖面就长高了60多厘米,今年又上涨了20多厘米。纳木错如同其他当地的环境介质一样,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是很明显的。

  地球生态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空间,但是,人类无所节制的生产消费行为却在严重地改变着甚至是恶化着生态环境。

  据估计,目前,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要消耗大约45-85吨自然资源,在经济发达国家每获得100美元收入需要消耗300千克自然资源。由于人类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不仅使许多重要矿产储量在明显下降,还造成了土地沙化、退化,森林面积减少,草地草场遭到破坏,物种灭绝等后果,这些问题反过来又直接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在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所著的《难以忽视的真相》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难以忽视的令人惊骇的环境真相:

  最近200年的人口增长是对之前1000年人口增长模式的颠覆。人类人口用了一万代人的时间才增长到20亿,随后人口数量就如同坐火箭一样,在短短的一代人的生存时期里,从20亿将飙升到90亿。

  人口数量急剧上升导致了对食物、水、能源,还有对地球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这给许多生态系统脆弱的地区带来了不可承受的压力,比如说森林,特别是热带的雨林。例如,亚马逊流域正在遭受无与伦比的破坏。

  很多新技术只是给了我们新的力量,却并没有给我们智慧和思路来正确使用这些力量。例如,如果我们过多的改变水流航道,而不顾及大自然的规律,河流有时就会断流,在流到大海之前就干涸了。

  ……

  前苏联曾经一度从阿姆河和锡尔河两条河中调水灌溉棉花田,这两条河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们是咸海的重要水源。如今,整个咸海基本上已经消失了。

  全球变暖在一个人的一生当中也许显得相当缓慢,但与地球的历史相比,这一进程的速度简直是闪电般的。现在,它的脚步越来越快了,以至于我们在有生之年就能看见水锅中泛起了气泡。

  当然,我们毕竟和青蛙不一样,不必等到水烧开了才明白身处险境,我们人类有能力拯救自己。

  今天,气候变暖危机将我们团结起来,我们要负起责任,探讨未来的发展问题,做出正确的决定,纠正错误的政策和行为。如果任由错误继续,我们留给子孙后代以及全人类的将会是一个退化、萎缩、敌对的星球。

  我们要使21世纪成为地区环境恢复生机的时刻。让我们抓住危机中并存的机遇,释放创造力,发扬创新精神,不断激发灵感。这些是人类生来就享有的能力,选择在我们手中!责任在我们肩上!未来由我们开创!

  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人类的历史--所有的胜利和悲剧,所有的战争,所有的饥荒,所有有意义的人类进步--都发生在这里。

  人类能否继续在地球上生存?未来的地球能否继续承载人类的文明?

  这是一个道德问题。

  让我们行动起来,为了人类共同的未来!

  其实,早在19世纪中叶,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文中就针对美索不达米亚居民大量毁林造田导致土地沙化荒芜的做法发出过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据科学家统计:我们这个地球上平均每天就有1到3个物种灭绝,这就意味着每年都有近千个物种永远告别这个蓝色的星球。

  面对这种状况,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长此下去人类在地球上必定会越来越孤单,最终连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怎样改善环境,还人类一个青山绿水的家园?

  全世界的人都在行动,这已经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问题了。

  发生在中国汶川的大地震,背后是否也有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等原因在起作用?

  正如《圣经·传道书》中约翰·堂恩所言:

  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刷掉一个土块,欧洲就少了一点。如果一个海角,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庄园被冲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绝对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鸣。

  拯救人类家园,需要国与国之间、不同肤色的民众之间消弥成见通力合作,共同保护环境、保护绿色、保护我们每一个人。

  警醒世人的钟声已经敲响,人群之间、国家之间,是风雨同舟互依互助还是各自为政孤军作战,取决于人类本身。

  我们看到各种民间组织奔走呼号的身影,我们也看到各国政府在做努力,然而,这一切还远远不够……

  团结,这一刻,世界所需要的仍是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拯救地球。

  因为,团结创造希望,凝聚精神,产生和谐。

  更因为,团结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