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活动策划:饮食“七律”---程凯---国康民健健康讲堂中医养生专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0:36:57
饮食“七律” 程凯---国康民健健康讲堂中医养生专家
健康的身体源自均衡的营养。我们需要给脾胃提供多种食物,并进行合理调配,才能让脾胃功能正常发挥,从而为身体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充足的气血。养生首先要从饮食开始!

健康的身体源自均衡的营养。我们需要给脾胃提供多种食物,并进行合理调配,才能让脾胃功能正常发挥,从而为身体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充足的气血。养生首先要从饮食开始!

用心去体会,简单的食物也可以带给您美味、营养和享受!

百年中医世家七种正确的饮食规律,让您拥有健康的体魄!

第一律:五味杂食,益于五脏,合于四时;

第二律:适量油盐的时候,也保持清淡的心境;

第三律:热不灼唇、冷不冰齿,用温暖的食物去温暖食者的心;

第四律:分清饿的是眼睛、舌头还是肚子,不要勉强进食;

第五律:用心饮食,合理搭配,专注于食物本身;

第六律:只吃七分饱,不仅为了体型,更为了健康;

第七律: 顺应节气变化,养生在每一个平常日子里……

 

第一律 合五味 五味杂食,益于五脏,合于四时;

五谷、五畜、五菜、五果

主食:或米或面。爷爷是江苏人,所以吃米饭的机会多一些。奶奶蒸米饭真有一手,用小小的铝锅(那个时代特有的器物)蒸出来,不硬不软,粒粒晶莹剔透,散发着一股米饭特有的清香。现在用电饭煲焖出来的香米饭,也很香甜可口,但却不是儿时的味道了。印象中奶奶还经常用大米、小米混合在一起的二米饭与红薯、玉米等粗粮调换口味,有时甚至还有一小碗盐煮花生或白蒸芋头……

  绿叶蔬菜:一个被用得很旧的小盆里盛放着至少两种时令的绿叶蔬菜,每样的量都不是很多。这个菜量现在看来像是剩菜,其实却不然,那是奶奶每天中午特意为我做的,一般是一盘菠菜或卷心菜等的叶菜,一盘扁豆或青豆等的豆菜。后来我才知道,这是爷爷给我定的食谱……

  肉菜:最常吃的是肉羹,就是将肉沫与鸡蛋一起蒸熟。本不觉得这肉羹有什么特别,直到上了大学,吃到食堂里一道著名且昂贵的“太阳肉”后,才比较出奶奶做菜的特色。所谓“太阳肉”,就是在调好味的肉馅里打一个鸡蛋,然后上火蒸熟即可。取名“太阳”,是因为肉是肉,蛋是蛋,界限分明,形如太阳。而奶奶却是将鸡蛋与肉沫充分混合,搅拌均匀,蒸熟后肉沫镶嵌在蛋间,使鸡蛋形成了蜂窝状的奇特结构,清浊融合,肉蛋再难分割,味道自然也就变得十分独特,回味无穷……

  佐汤:每餐必有汤,以瘦肉丁儿、蒸熟的鸡蛋丁儿、山药丁儿为主并稍加青蒜的山药汤;将土豆切丁并加蛋花儿的土豆汤;还有把青豆、蚕豆混合而煮的蚕豆汤……这些汤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口味清淡。

  水果:时令水果是每餐饭后安静小憩时的奖励。半个苹果、一个桔子、一瓣西瓜,每每让我沉醉在午后悠闲的童年时光……

 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

  五谷,指粳米、小豆、麦子、大豆、黄黍(音同鼠,即糯小米,北方叫做黄米,又叫黍子)等为代表的粮食作物。“五谷为养”,即以五谷为维持生命机体的基本食物或基本营养。何以见得“五谷”是基本的营养呢?文中对不同的食品分别用了“养”、“益”、“助”、“充”四个不同的字眼,这不全是为了避免行文上的重复,而且还有深刻的用意。它不仅讲了各类食品对人体的养益功能,而且还有主次之分。“养”是主要的,“益”、“充”、“助”是辅助的,不能喧宾夺主。

  这里需特别说明一下,谷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其次是植物蛋白质,脂肪含量并不高。而古人把豆类作为五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符合现代营养学观点的,因为谷类蛋白质缺乏赖氨酸,豆类蛋白质缺少蛋氨酸,谷类、豆类一起食用能起到蛋白质相互补益的作用。

  五果当为助,力求少而数

  五果,指桃子、李子、杏、栗子、大枣等为代表的水果、坚果类食物。“五果为助”,即以五果为生命机体营养的补助。水果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糖类和有机酸等物质,营养丰富,还有助消化。虽不求多,但却是平衡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辅助食物。

  五畜适为宜,过则害非浅

  五畜,指牛肉、羊肉、猪肉、狗肉、鸡肉等禽畜肉食,广义上则包括了畜、禽、鱼、蛋、奶之类的动物性食物。“五畜为益”,即以五畜为生命机体营养的补益。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可以弥补植物蛋白质的吸收不足。但既然是补益,就不能成为每餐食物中的主角,应以适宜、适度为原则,食用过多则会伤及人体。

  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

  五菜,指冬葵(湖南叫葵菜,也叫冬寒菜,江西叫蕲菜)、豆叶、薤、葱、韭菜等蔬菜。吃菜讲究新鲜,各种颜色的新鲜的蔬菜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物质,有增食欲、充饥腹、助消化、补营养、防便秘、降血脂、降血糖、防肠癌等作用,能营养人体、充实脏气,使体内各种营养素更完善、更充实。

  五谷、五果、五畜、五菜这四个方面几乎把迄今为止人们饮食中的所有原料全部概括了。仔细回想儿时奶奶做的饭菜,每餐无一不是谷、果、畜、菜俱全啊!原来爷爷告诉我的饮食养生道理就是——杂食。五谷、五果、五畜、五菜,每类食物中都用了“五”字,就是告诉我们要吃杂一点,即使是主食粮食,也不能只吃某一种细粮而不吃杂粮。不同的食品,其营养成分的含量有所不同,吃杂一点是有好处的。肉类、蔬菜、果品也是一样。

五味入五脏

 酸以入肝

     正常情况下,晚11点至次日凌晨3点为肝胆主时,此时肝的疏泄功能旺盛,适时入睡休息,进入深度睡眠,可使气血充分流归于肝,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记载“人卧血归于肝”的道理一样,使肝气得养,充分发挥其促进代谢、调畅气机的生理作用。小洁“夜猫子”式的生活习惯,有损肝气,长此以往,会影响肝之疏泄功能,使人体气机逆乱,情绪抑郁暴躁,体内垃圾贮存,新陈代谢变缓,甚至诱发严重疾病。

  肝的疏泄功能是什么呢?

  在中医学里,肝被称为“将军之官”。也就是说,肝、心、脾、肺、肾这五脏之中,肝是将军,是统帅,负责谋虑和思考,负责管理身体各部门的运作,有点类似西医学中的自主神经系统,像眩晕、中风等在中医里都被归类成肝系疾病。疏泄则是指身体的疏通调节(新陈代谢)功能。我们可以把肝理解为一个物流系统的控制管理中心,负责管理身体各种物质的流通及运输。既然负责流通和运输,也就不难理解肝喜顺畅了。试想,如果你从事物流、运输行业,你会喜欢每天路上都堵车吗?而情绪、睡眠、饮食及药物等各种原因均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特别是当抑郁情绪出现时,肝受的影响尤其之大。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当你左右为难、情绪激动的时候,我们常说是肝火旺盛,其实就是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体内气的运转受阻、郁而化火的表现,就像严重的交通堵塞会引发混乱和恐慌一样。



  苦以入心


  中医所说的心,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所以也有神明之心的说法。“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出自《医学入门·脏腑》)

  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气血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心主藏神,是指心主思维、意识、精神。在正常情况下,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主宰生命活动。“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


  中医学确实认识到了脑的作用,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属于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这些在中医文献中早已有明确的论述。中医学将思维活动归之于心是依据心血充盈与否与精神健旺程度有密切关系而提出来的。气、血、津液、精等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没有气、血、津液的濡润,再高明的大脑也无法完成“思维”,而心脏运送血液以营养全身,也包括为自身提供生命活动必要的物质。大家仔细想想,当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比如发生心梗、供血不足等疾病时,一个人的神志还能完全清醒吗?

  甘以入脾

  脾最主要的一个生理作用就是:主运化。

  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指当饮食水谷入于胃中后,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物质,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既然被称为水谷,水指液体的部分,谷指固态的部分,按所指不同,脾主运化的功能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指对固态饮食物的运化,即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脾的转输和散精的功能能把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并布散至全身。也就是说,营养物质是否能化生精、气、血、津液,是否能被人体所利用,全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脾的运化功能旺盛,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

  第二个方面是指对水液的运化,也被称作“运化水湿”,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是脾主运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吸收水谷精微中多余的水分,并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

  如果把肝理解为管理中心的话,脾就是人体内的物流系统。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就意味着我们身体里的物流系统工作效率大大下降,传送带失灵了,本来需要运送到全身各处的营养物质运不过去,身体里需要能量的地方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供应,疲劳感与日俱增。特别典型的一个症状就是“餐后困倦”,吃完午餐后一定要睡一会,不然整个下午都没有精神。面色也由红润变得萎黄,显得萎靡不振。

  脾的运化功能失常也意味着水液在体内停滞,产生湿邪。湿性重浊粘腻,使身体愈发困重,懒得运动。日久则聚湿生痰,这里的痰不是我们平时咳嗽而出的痰,而是指阻滞于人体经脉内的痰邪。它使水谷精微物质的输布更加失常,更加重了堆积、积聚的现象,于是浮肿、肥胖就相继出现了。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吃得很少也会长胖,所谓“喝凉水都长肉”的原因。

  辛以入肺

  “洋葱真是个好东西”,营养学家一定这么说,那我就不多说它的功效了。我要说的是,洋葱味辛,其性走窜,可宣肺,可通经,振奋卫气(所谓卫气,就是肌肤表面的一种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力量),开泄腠理(也就是毛孔),增强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洋葱使小洁可以轻松应对频繁的加班和承受不小的工作压力。

  中医理论中,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有宣发和肃降的作用。“宣发”就是向上向外,通过肺气而宣达散布气血津液以滋养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至肌肉皮毛。中医形容肺的作用“若雾露之溉”。“肃降”,就是清肃下降的意思,说明肺气宣清宜降,如肺气不能肃降时,则可能出现咳嗽、气喘等症候。

  中医理论还认为肺乃“娇脏”,其位在上,外在环境发生异常变化,或燥、或湿、或热、或寒等,就可能影响肺脏功能。所以,外邪伤人时首先侵袭肺脏,影响肺气的宣发功能则全身得不到气血津液的滋养而疲惫不堪。影响了肺气的肃降功能,则出现感冒、咳喘等肺系症状。

  咸以入肾

  相信咸味在每餐中都会存在,但还是介绍一下肾的功能吧,后面的章节也会用到这部分知识。

  中医认为肾是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又被称为先天之本。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阳,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与膀胱、骨髓、脑、发、耳等构成肾系统,在四时与冬季相应。肾最重要的一个生理功能就是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五味的作用

  酸:有收敛、固涩等作用。一般带有酸味的药物,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等作用。曰:酸收,入肝。

  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一般具有清热、燥湿、泻下和降逆作用的药物,大多数有苦味。曰:苦坚、燥,入心。

  甘: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一般滋补性的药物及调和药性的药物,大多数有甘味。曰:甘缓,入脾。

  辛: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一般发汗的药物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数有辛味;某些补养的药物,也有辛味。曰:辛散、润,入肺。

  咸: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带有咸味。曰:咸耎(音软,有平息躁动上炎之势的意思),入肾。

  其实,在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

  淡:就是淡而无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能够渗利水湿、通利小便的药物,大多数是淡味。

  涩:有收敛止汗、固精、止泻及止血等作用。

  由于淡味没有特殊的滋味,所以一般将它和甘味并列,称“淡附于甘”;同时,涩味的作用和酸味的作用相同,因此,虽然有七种滋味,但习惯上仍称“五味”。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药能治人,也能害人。

食物何尝不是如此。用对了,五味益五脏;用得不对,五味亦可伤及五脏。

肝被称作将军之官。既然是将军,就一定孔武有力。想象一下将军身着铠甲、手持利刃的威武之姿吧,代表着肝之性刚强、喜动、喜条达舒畅,所以肝又被称为“刚脏”,其性易亢易急,在志为怒,怒而气急易使肝气受伤。而甘味有缓急的作用,为了缓解肝易亢易急的将军之性,可以适当多吃些甘味食物,特别是在阳气生发、肝气旺盛的春季,更加适宜。由此,确立了春季饮食养生的一个原则:多甜少酸。
  

五脏之中,心为君主之官,主神志、主血脉。心是皇帝啊,高高在上,发号施令,是五脏六腑的总头儿。虽外表看起来很威风,实际上它却禁不起伤害,一定要好好地被保护起来,这是其性喜软的一面。同时心也像所有的君主一样,喜欢听高兴的事儿,故在志为喜,而喜则气缓,过喜使心气涣散致神志失养。皇帝昏了头,没了规矩,不在宫殿里处理国事,反而到民间乱跑,整个国家也就失去了主心骨儿。对人体来说,“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而酸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心气旺于夏季,故夏季时节应适当多吃些酸味食物,以收敛易耗散的心气,避免心神受伤。由此,确立了夏季饮食养生的一个原则:多酸少苦。

脾又是什么官儿呢?中医理论认为脾与胃关系密切,均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负责受纳、腐熟,也就是消化,脾负责转输运化,也就是利用。一个管加工、一个管销售,搭配工作,所以将二者合在一起,称为仓廪之官。既然是贮存粮食的地方,当然喜燥而恶湿,而苦味就有燥湿的作用。在长夏季节,湿邪当令,脾胃易被湿邪所困,此时应适当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苦燥健脾。甘味虽有滋补之功,但脾胃受湿所困时,滋补就变成了滋腻,反而有碍消化。由此,确立了长夏季节饮食养生的一个原则:多苦少甘。

肺居心之左右,好像辅佐君王的重要大臣,被称为相傅之官。功能上两者也是相得益彰:肺主气,心主血,气与血相伴而运行于人体经脉之中。气为血帅,推动血的运行,血为气母,载气而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气与血难以分割,也说明了心与肺的密切关系。人体气的运行,除了怕阻滞不通外,还怕气逆不降,此时肺气不得收敛而易出现咳嗽、气喘等气机上逆的症候。而苦味有下降的作用,特别是在肺气主时的秋季,应适当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苦降宣泄肺气。由此,确立了秋季饮食养生的一个原则:多苦少辛。

最后来看肾。前面我们介绍了,肾藏精、主生殖、主骨生髓。肾中之精,其性轻灵,为先天之精,秉受于父母,宜封藏起来并使之充实,才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强壮,故肾又称为先天之本、作强(使身体强壮)之官。精属阴,水之性,所以肾中精气最恶燥。燥可伤精而致肾精亏虚,而辛味有润养的作用,因此在肾气主时的冬季,应适当多吃一些辛味食物,以滋阴润燥。由此,确立了冬季饮食养生的一个原则:多辛少咸。

合五味,不仅要求将五谷、五菜、五畜、五果等不同营养的食物杂食,还要让五味与相应的脏腑相宜。这种相宜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更要考虑到五脏的病理状态、季节时令的变换等因素加以灵活运用,才能真正起到滋养作用。

心,好像一国的君主,主宰全身的精神活动;

  肺,如同协助君主的宰相,调节全身的气机;

  肝,好比统率军队的将军,运筹谋划;

  胆,不偏不倚而能决善断,最为“中正”,好似国家的法制机构;

  膻中(亦称心包),包蔽在心脏外面犹如贴近君主的近臣、使臣,表达君主喜乐的意志;

  脾胃,能受纳运化水谷五味,供养全身,犹如国家的钱库、粮库一般;

  大肠,功主传导,使水谷糟粕变化成形而排出,是国家或城市的排污系统;

  小肠,受盛化物而有泌别清浊的消化作用,将有益的收纳,将无用的向下传递,是排污系统之前的处理系统;

  肾,所藏精气使身强矫健,多智灵巧,主管着经济建设;

  三焦,功主通调水道,是国家的水利调度部门;

  膀胱,所处位置最低,为全身水液会聚之处,通过气化作用而使小便排出体外,像水库一样可以蓄水、排污、放洪。

五味不当,亦可伤人

中医的“合五味”并不是简单地把五味放在一起杂食,即使是这样,也要五谷、五菜、五果、五畜合而食之,而不是只把多种蔬菜混合食之。

每一种食物都有其自己的性与味(这部分内容在后面我会详细讲到)。杂食时讲究相宜,食物的性味与五脏要相宜,食物之间也要相互搭配和谐。搭配不当,可能起不到滋养补益脏腑的作用,甚至还有相克相反的有害作用。这与五行生克的规律有关。

  不光食物搭配不当有可能引起相克相反的有害作用,某一味的食物摄入过多,同样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这也与五行生克的规律有关。

咸味入肾,过度食咸则伤肾,水邪盛而乘心火,心在体为脉,其华在色,心伤而血脉凝涩而流行不畅,血行缓慢,血液黏稠而致瘀,瘀血色青或黑,改变了正常红润面色。这与高盐饮食和血瘀症密切相关的现代研究竟然完全吻合!
  苦味入心,多食苦味则伤心,心火乘肺金,肺在体为皮,其华在毛,肺伤则皮肤枯槁而不滋润,毫毛也会发生脱落。

辛味入肺,多食辛味则伤肺,肺金乘肝木,肝在体为筋,其华在爪,肝伤则筋脉拘急,爪甲枯槁。

  酸味入肝,多食酸味则伤肝,肝木乘脾土,脾在体为肉,其华在唇,脾伤则肌肤就会出现坚厚皱缩的变化,嘴唇上的皮肤也会开裂掀起。

  甘味入脾,多食甘味则伤脾,脾土乘肾水,肾在体为骨,其华在发,肾伤则骨节疼痛、头发脱落。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药能治人,也能害人。

食物何尝不是如此。用对了,五味益五脏;用得不对,五味亦可伤及五脏。关键就在一个字上——“合”,也就是相宜。五味与五脏要相宜,五味与四时变化要相宜,五味之间也要相宜,五味在食量上还要相宜。看来“合”字的学问可真不少。

第二律 宜清淡 适量油盐的时候,也保持清淡的心境;

清,对应着油;淡,对应着咸和重。过食油腻或口味过咸过重之物,对脾胃都是伤害。而相对于清淡饮食来说,要使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的情志“清淡”就更加难了。的确,光有清淡的饮食,没有清淡的心境,又有何用?

喝温水

要多喝温水,这样可以加快胃肠道的新陈代谢,减轻大量肉类食物和酒对肝脏、脾胃的危害。如果嫌水没有味道,那么喝茶也可以清除胃肠道的油腻,使胃肠道尽快恢复到正常水平。不过如果是刚吃完饭,那么注意一定要1~2小时后再喝,否则只会加重胃部负担。

  吃水果

  煎炸或甜点在制作过程中都免不了与油腻“亲密接触”,多吃自然容易伤害脾胃。煎炸食物容易引起脾胃热滞,导致便秘或腹胀;而甜点吃得过多也会导致脾虚生湿,造成虚湿积滞,引发腹泻。对于消化功能失常的人来说,水果相当有效。这里首推橙汁和木瓜,因为它们都有去热滞的作用,因此,你不妨多喝几杯橙汁,或吃木瓜,还可以用菊花加点蜜枣泡水喝,即香甜可口,又对肠胃有益。需要注意的是:同喝温水一样,如果刚吃饭,那么也要等1~2小时后再饮用。

  食绿色蔬菜

  很多人在面对自己喜欢的饭菜时都吃得很多,或者在长久吃不到“大餐”后猛然“开荤”,以为这样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其实正相反,很多膳食纤维都在你的大鱼大肉中流失了。因此要特别注意膳食纤维的补充,要多吃新鲜蔬菜,少吃肉,以补充足够的纤维素。

  进食粗粮

  油腻吃多了,主食就要以粗粮为主,多喝粥和汤,比如小米粥、面条汤、疙瘩汤等,不妨配点咸菜。这些汤汤水水都具有良好的“清火”作用,让早已“不堪重负”的脾胃得到休息调整。常言道“好吃不过饺子”,推荐食用素馅饺子,小麦粉擀出来的饺子皮含有丰富的纤维质,馅又包含多种蔬菜,再加上使用蒸、煮之类的烹调手法,自然不用担心油脂,一举多得。

  另外一个调养的方法就是经络按摩,以加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让油腻尽快远离身体!

  揉中脘

  首先找到胸部正中两乳间膻中穴的位置,用力按下时可以感觉到下面是硬硬的胸骨,继续向下循按,不远处会感觉到胸骨的末端消失,中脘穴就位于这个位置与肚脐中央的中点处,刚好位于人体胃脘部。将掌根置于此,稍用力按下,轻轻揉动5~10分钟,可促进消化,缓解胃胀胃痛症状。

  通胃经

  屈膝,沿髌骨向下循按,可以清晰地摸到胫骨。距胫骨外侧边缘一中指宽处就是足阳明胃经小腿部的循行线。在这条线上,髌骨与髌骨下方的韧带(髌韧带)外侧凹陷内是犊鼻穴,自犊鼻向下约一掌处(四指并拢为一掌),即为胃的下合穴足三里,再向下一掌为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再向下一掌为小肠的下合穴下巨虚。便秘时,按压上巨虚穴多有明显的酸痛或刺痛感。

  通胃经,即通畅足阳明胃经小腿部气血,可自犊鼻沿胃经循行线自上而下点按,反复操作10次后换另外一条腿继续治疗。遇明显酸痛或刺痛感处,不管是不是穴位所在,均要停留片刻,改点按为先点后揉,即用力点按10~15秒后,稍放松力量揉1分钟,然后再继续沿经脉向下点按。

  通胃经,每日治疗次数没有限制,工作之余、茶余饭后,均可自助按揉,有助运化,促进吸收,排毒养颜,延年益寿。

  点丰隆

  取犊鼻至外踝尖的中点,旁开胫骨外侧边缘两中指宽处即是丰隆穴。先用拇指用力点按丰隆约半分钟,使局部出现明显酸胀感,然后稍松力,改点为揉,揉约一分钟,重复点揉8~10次。有空时即可点揉,不拘时间。

清淡二字其实有两层含义,简单地说是饮食养生原则。少油少盐。而更深层次的含义则是情志,中医讲七情致病为内因,情志问题会导致许多疾病。而在情志上,清与淡分别代表着清心寡欲和淡泊名利,说白了就是欲望不要太多,不要把挫折看得过重。正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养心为重。

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感情是一种本能的表现,无论喜、怒、哀、乐,抒发感情起着协调生理活动的作用。如果不能充分疏泄愤怒、悲伤、忧思、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那将对你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甚至会引起疾病。但是,如果情志波动过于持久,过于剧烈,超越了常度,则将引起机体多种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此时的七情,便成了致病因素。中医讲“喜怒忧思悲恐惊”,所谓的七情致病,不单取决于情志本身,更取决于人们对感情的态度和使用感情的方式。

七情之中,“怒忧思悲恐惊”六情属恶性刺激,只有“喜”属于良性刺激。它为心志,笑为心声,笑是喜形于外的体现。经常保持喜悦、乐观的情绪,对健康是有好处的。

恐则伤肾、怒则伤肝、喜则伤心、 思则伤脾。

七情与气机

  七情损伤,使脏腑气机紊乱,血行失常,阴阳失调。不同的情志变化,其气机逆乱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怒则气上:气上,气机上逆之意。怒为肝之志。凡遇事愤懑或事不遂意而产生一时性的激怒,一般不会致病。但如暴怒,则反伤肝,使肝气疏泄太过而上逆为病。肝气上逆,血随气升,可见头晕头痛、面赤耳鸣,甚者呕血或昏厥。肝气横逆,亦可犯脾而致腹胀、飧泄。飧泄又名水谷利,大便呈完谷不化样。若克胃则可出现呃逆、呕吐等。由于肝肾同源,怒不仅伤肝,还能伤肾。肾伤精衰,则现恐惧、健忘、腰脊软等症。肝为五脏之贼,故肝气疏泄失常可影响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而导致多种病变。

  喜则气缓:气缓,心气弛缓之意。喜为心之志。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表现为健康的状态。但是喜乐无极,超过正常限度,就可导致心的病变。暴喜伤心,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乏力、懈怠、注意力不集中,乃至心悸、失神,甚至狂乱等症状。

  悲则气消:气消,肺气消耗之意。悲忧为肺之志。悲,是伤感而哀痛的一种情志表现。悲哀太过,往往通过耗伤肺气而涉及心、肝、脾等多脏的病变。如耗伤肺气,使气弱消减,意志消沉。可见气短胸闷、精神萎靡不振和懒惰等。

  悲忧伤肝,肝伤则精神错乱,甚至筋脉挛急、胁肋不舒等。悲哀过度,还可使心气内伤而致心悸、精神恍惚等。悲忧伤脾则三焦气机滞塞,运化无权,可现脘腹胀满、四肢痿弱等。

  思则气结:气结,脾气郁结之意。思为脾之志。思考本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若思虑太过,则可导致气结于中,脾气郁结,中焦气滞,水谷不化,而见胃纳呆滞、脘腹痞塞、腹胀便溏,甚至肌肉消瘦等。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思虑太过,不但伤脾,也可伤心血,使心血虚弱,神失所养,而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多梦等。

  恐则气下:气下,精气下陷之意。恐为肾之志。恐,是一种胆怯、惧怕的心理作用。长期恐惧或突然意外惊恐,皆能导致肾气受损,所谓恐伤肾。过于恐慌,则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可见二便失禁、精遗骨痿等症。恐惧伤肾,精气不能上奉,则心肺失其濡养,水火升降不交,可见胸满腹胀、心神不安、夜不能寐等症。

  惊则气乱:气乱是指心气紊乱。心主血,藏神,大惊则心气紊乱,气血失调,出现心悸、失眠、心烦、气短,甚则精神错乱等症状。

  注意:惊与恐不同,自知者为恐,不知者为惊。惊能动心,亦可损伤肝胆,使心胆乱,而致神志昏乱,或影响胎儿,造成先天性癫痫。

        第三律 吃暖食

热不灼唇、冷不冰齿,不仅仅是饮食养生的原则,也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原则。温暖的食物所温暖的也不仅仅是脾胃,还有食者的心。

倒水的学问

夏季炎炎莫贪凉

滚烫入口伤内脏

食物的寒热温凉

第四律 饿才吃

养成饮食规律固然重要,但没有食欲时,勉强进食或过分强食,脾胃亦会受伤。

你饿了吗

几种特殊的饿

你吃了吗

饿瘦不如“补”瘦

美丽不是“饿”出来的

第五律 讲卫生

我们只顾着要求做饭菜的人要注意卫生,却忽略了自己吃饭时的心境。用心去体会,简单的食物也可以带给你美味、营养和享受,也许这正是食物要告诉你的。食物也有性格,需要你用心来倾听,也需要你用心来搭配。

专心于饮食本身

食物也要你用心

食物搭配的学问

第六律 七分饱

有句俗语说得好:欲得小儿安,需得三分饥与寒。其实成人也是一样,太饱伤胃、太饥伤脾,吃饭以“七分饱”为宜,不仅是为了保持美好的体型,更是为了健康。

三分饥

七分饱

控制食量有点难

第七律 食有节

选择与人体相宜的食物,合理搭配,适量而止,避情志所扰,远寒热刺激,这是饮食的节制;一日三餐,规律进食,顺应四时,饿了就吃,这是饮食的节律;少盐少油,饱而不食,食而不言,这是饮食的节约。

除了吃什么、怎么吃、什么时候吃、吃到什么程度外,饮食还要注意节气的规律。

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附 篇

五谷类

五果类

五禽类

五菜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