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在拉动需求的时候:提高党校理论武装的科学化水平——杨俊一教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的演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7:29:06

思想者:提高党校理论武装的科学化水平

——杨俊一教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的演讲

发布者:lee 时间:2011-12-18 07:15:00 来源:解放牛网 解放日报【收藏】[0]【评论0 查看】 【我要评论】 【发起话题】

思想者小传

    杨俊一  1958年生,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兼任上海政法学院副院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应用哲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哲学学会副会长,上海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

理论武装必须“入耳入脑入心”

    党校的理论武装,如何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是适应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需要,不断总结党校教育的经验教训,进行教学改革才实现的。根据有关记述,党校的办学方针、教学特色和学风特点,是毛泽东同志主持延安党校工作期间,通过改革才得以形成并成为传统的。

    今天主要围绕加强党学建设、提高领导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等几个问题,向各位报告我的一点认识和体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实际上,早在建党初期,党就试图通过建立党校培养领导骨干。历史表明,党校从中央苏区延安时期至今,都起着 “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阵地作用”。然而,党校的理论武装,如何真正做到 “入耳入脑入心”,是适应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需要,不断总结党校教育的经验教训,进行教学改革才实现的。根据有关记述,党校的办学方针、教学特色和学风特点,是毛泽东同志主持延安党校工作期间,通过改革才得以形成并成为传统的。

    在延安整风运动之前,很多党校、干部学校,都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一种倾向是只讲党的建设、政权建设、游击战争、白区工作等实际问题,很少讲到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另一种倾向是只讲马列主义理论、哲学、政治经济、中外历史,述说基本概念与史实,而没能将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联系起来。一句话,我们的干部学校,基本上是 “概论学校”,只讲理论不讲运用。

    针对这种现象, 1942年2、 3月间,中央对党校进行了两次改组,以彻底改造党校旧有的一套教学做法。改组后的中央党校,第一件事,就是宣布停止执行理论与实际割裂、脱节的旧的教学计划和安排,决定采用毛泽东提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具体做法是以整风运动为抓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学员的工作和思想实际,改进党的作风。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将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党校的办学方针。

    中央党校改组后曾明确宣布,其教育内容将以辛亥革命至今的中国历史为基础,以马列主义的思想方法,了解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其中包括有各个时期革命不同的政治环境,党的思想方法,党的政策,以及组织问题、军事问题,使党的建设、哲学思想等类课程,得以有机联系起来,不致再行割裂理论与实际。改组后的中央党校,废弃了以往那种 “上大课”“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为以学员自学为主,在学员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员进行认真研讨的教学方式。实践证明,这种研讨式的教学方式,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很强。

    1942年9月,学校就曾组织学员进行学风与党风问题的大论战。问题是由第八支部引起的。开始八支部一、四小组在清算某同志个人思想问题时,发生了争论,因为在小组内大家认识不能统一,于是就组织全支部讨论。经过这样反复的激烈争论,最后才形成共识,即在整风运动中不能再用过去那种 “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错误态度,而应该采用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

    在整风运动期间,中央党校明确指出,整风运动的中心就是在自己身上。强调学员必须联系自己的工作与思想,深刻检查与反省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划清无产阶级与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界限;丢掉各种思想包袱,解决与党半条心甚至两条心的问题,使自己彻底转变为与党一条心。

    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方针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比如1944年毛泽东就提出 “人家不听就不讲的原则”和“三七开制度”。他说, “从前我们杨家岭有个教员,教了年把,我问他你讲的课人家懂不懂,他说听是听不大懂,但是还要讲。我说,我们共产党要学会一个办法,就是人家不听就不讲了”。因此, “在教学方法上,教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讲课。教员不根据学生要求学什么东西,全凭自己教,这个方法是不行的。教员也要跟学生学,不能光教学生。现在我看要有一个制度,叫做三七开。就是教员先向学生学七分,了解学生的历史、个性和需要,然后再拿三分去教学生”。

干部 “缺什么补什么”

    党校理论武装的首要任务,是突出抓好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着力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党校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是加强领导能力培训,促进干部执政能力提高;而正确把握培训需求,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党校教育培训的迫切要求。

    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三十多年来,党校的 “理论武装”的基本经验,就是 “党的事业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成长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简言之, “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1977年中央印发 《关于办好各级党校的决定》,标志党校教育开始恢复建设。这一时期的党校教育主要围绕党的工作重点转移,一方面通过理论武装,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大大提高各级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党性教育,澄清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进一步促进各级领导干部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从1983年到党的十七大前后,党校教育培训大致分为 “长期教育为主”和 “短期教育为主”两大阶段:

    “长期教育为主”阶段开始于1983年。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干部队伍 “四化”的需要,中央3月印发了 《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决定》,提出了党校教育正规化的一系列新规定。 “短期教育为主”阶段开始于1987年。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央党校 《关于改革中央党校工作的报告》,改革的基本精神是进一步强化党校对领导干部 “理论武装”职能。根据中央要求,党校开始了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各级党校停止了1-2年制培训班的招生,开始由培养后备干部的学历教育为主向短期轮训培训现职领导干部为主的转变。在这一阶段,党校围绕着 “理论武装”的根本要求,强化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通过改革进一步明确,党校是轮训培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坚持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阵地,是干部党性锻炼的熔炉。 2000年召开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提出,党校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加强理论武装、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党性修养的教学布局。

    从 “准国民教育系列”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转变,一方面,是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对干部知识结构要求变化的反应;另一方面,是干部队伍结构变化对党校教育培训需求变化的反应。

    2010年,全国党校系统进一步明确:党校理论武装的首要任务,是突出抓好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着力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党校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是加强领导能力培训,促进干部执政能力提高;而正确把握培训需求,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党校教育培训的迫切要求。

    在此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改革创新的举措。如干部教育培训的 “主力军”与 “方面军”要分工合作。一方面,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把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培训机构等优质培训资源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引入竞争择优机制,鼓励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之间开展适度、有序的竞争;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的培训项目,向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开放;逐步实行 “经费跟着项目走”、 “经费跟着干部走”的经费管理方式。还要结合干部成长规律的特点按需施教,实现由按级别设置班次为主转向按类别设置班次为主,由一般性轮训为主转向专题培训为主,由中长期学制为主转向短期学制为主,由课堂讲授式教学为主转向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教学为主,由组织调训转向自主选学与组织调训相结合,由专职教师转向专兼结合。

    这些新举措,特别是竞争机制的引进、自主选学的实施、兼职队伍的充实、培训经费跟着干部走,等等,实际上对党校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闭门造车”到“开门办学”

    党校 “教育”的本质,是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党校 “培训”的本质,是 “执政能力”或与执政相关的领导能力的培训。

    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钱伟长同志有一句名言, “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指出,要 “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谋划和推进改革,突出干部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培训需求导向,真正做到科学发展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成长缺什么就补什么,更好地为科学发展服务、为干部成长服务”。

    结合这两句话,我体会,可以把新时期党校教育培训的职能定位为:党的执政需要什么,党校就教和学什么,简言之, “执政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专业”。这也是 “党校姓党”的根本要求。其意义有三:其一,执政党的需求必须转换为干部的决策和执行能力,才能实现其长期执政的目的。而党校围绕 “组织需要”在实现这一转变中肩负重要的职责。其二,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干部成长规律之一,也是从事实际工作的广大干部提高治国理政的素质和能力的根本要求。党校的教学体制和机制、内容和方法,必须围绕学员这一根本要求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其三,以学员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切实加强理论武装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学习效果满意不满意作为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是党校理论武装规律的必然要求。因此,如何改变 “改革纲要”所指出的 “干部教育培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党性教育比较薄弱”等现象,必须要深化改革、转变模式、进一步在理论武装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

    2008年以来,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的特点之一,就是干部队伍的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无论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还是年龄结构,都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能同日而语。以我校第三十四期中青班 (厅局级后备班)为例,年龄45岁以下的占72%,本科学历以上的占 99%,硕博研究生学历的占48.9%,高级职称的占46.5%。与此相适应,干部教育培训也出现了四个方面的转变或趋势。

    第一,教育模式由学历教育向 “后学历教育”转变。党校不同于高校,其特殊教育规律是 “后学历教育”或 “成人继续教育”,但由于受上世纪学历教育的影响,现在党校教研部门的设置还与高校类似,并带有浓厚的学科门类的色彩,特别是有学科点的单位,更是如此。党校也不同于市场化的培训机构,它不是人力资源投入产出的教育产业组织。但另一方面,党校的教育培训又与高校和培训机构有许多相同的教育形式。党校 “教育”的本质,是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党校“培训”的本质,是 “执政能力”或与执政相关的领导能力的培训。明确党校的 “教育”本质,就会明确党校的 “专业”;明确党校的 “培训”本质,就会自觉地向高校、培训机构乃至政府官员开放,即所谓的 “开门办学”。

    第二,体制模式由组织调训向竞争合作、开放选训转变。以往对党校培训轮训干部主渠道的定位理解得较窄,“主”容易被误读为 “总”。虽是一字之差,但 “总”有 “垄断之嫌”。就今天干部教育培训的需求结构来看,党校不可能 “包打天下”,只能 “做强主业、开放办学”。做到 “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辩证统一,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就做强主业而言,党校的传统优势是思想政治理论和党性教育,实际上也是党校学科结构中的强势学科。许多党校的一级学科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政治学理论。就开放办学而言,关于新知识的教育培训,高校具有学科优势;关于党的中心工作形势和任务以及对策研究,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院和专家型的政府官员更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势。以上海的实践来看,近两年干部自主选学的七所高校,推出的专题都是本校的优势学科或特色学科,如复旦的 “公管”专题、同济的 “城建”专题、华师大的 “心理”专题、华政的“法治”专题等等,效果都很好。它表明,党校与高校等教育培训机构客观存在着优势互补的关系。实际上,选学竞争的结果,最大的受益者,是各级领导干部。

    第三,目标模式由 “章节目”的教学单元向教研咨一体化的教学模块转变。长期以来,党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是专题讲授。这种以 “教学单元”为主的教学模式,尽管近几年来有所修正,但本质上仍是延续高校的教学单元模式,与这些教学单元对应的是学科化或专业化的教研部。如果是长学期制,其还有一定的意义;如果是短学期制,这种教学单元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更重要的,如果是能力培训,则需要综合知识或跨学科知识的综合培训来实现。从而,教育培训 “人才口径”的变迁必然要求从“单元”向 “模块”培训方式转变。以此为依据,教学模块的设计就需要模型化,对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式结构乃至师资专兼职结构等等,其约束都是刚性的,而不能 “有什么教什么”。

    第四,学制模式由长学制的教育职能向短学制的培训职能转变。据我的经验和体会,党校的教育培训是有周期和分阶段的。一般地说,五年一个周期,五年一个主题报告,一次全会一个热点或焦点,构成一个小阶段。以此为依据,党校的教育培训的学制,就应以“短学制、多轮次”为宜。如果学期太长, “五中全会”的精神还未学完,“六中全会”的精神又下来了。可想而知,与 “全会精神”错位的教育培训,其效果不会太好,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不会太强。

    如何在一个为期四周的班次中,同期满足四个方面的需求,即国家需求、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自我成长的需求,且得到学员的认同,不是一件“拍脑袋”的事。不仅要有充分的前期需求调研,还需要优化我们的教学结构,充分发挥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开门办学。

    以 “做强主业、开门办学”的理念为指导,必然形成专职与兼职师资互补的结构。近年来我们根据不同班次的不同需求,在师资专职与兼职结合上做了一些探索。几年来师资专兼的结构比大致是: (厅)局级班专兼师资比是3比7;中青班 (局级后备)专兼师资比是6比4;处级班专兼师资比是7比3。操作下来,效果很好,或基本符合干部教育培训特殊规律的要求。

    我们认为,所谓教研咨一体化的操作定义,是 “教学出题目、研咨做文章、成果进课堂”。教研咨一体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 “教” ,但核心在“研”。研究的角度决定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研究的深度决定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这方面的教训是,切忌“一卡通”,或 “录音机”。以教学为中心的教研咨一体化,要求讲题的核心观点要能兼容讨论的追问,换句话说,不仅能自圆其说,而且在输入相关变量的条件下,还能兼容并蓄。

    一般地说,党校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所谓针对性,更多的是就讲题内涵的 “问题意识”而言。问题的提出如果不能 “解渴”或浅尝辄止,针对性要大打折扣。针对性在讲授式或研讨式的教学中,占较大权数。而实效性更多的是就教学的手段、方式方法而言的,如,关于某个能力培训的专题,如果仅仅 “君子动口不动手”,简言之, “没学会”,所谓的能力还是 “纸上谈兵”。近年来,党校的教学也吸纳了培训机构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如案例教学、桌面推演或角色扮演,以及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不是现场参观,本质上是 “经验教学”,即经验悟道,举一反三)。实践证明,这些新引入的教学培训方式,很受各级领导干部的欢迎。

    目前,党校教育培训的技术支撑体系,已经由传统桌面推演的能力培训,发展为以教学软件为技术平台的实训室教学的电子培训系统。尽管在这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就一些培训项目,如 “面对媒体实训室”和 “应对突发事件管理实训室”的使用情况来看,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当前金融市场模拟、领导心理压力调适、电子政务、情景仿真实训室等,也已进入开@#$@*&证阶段。相信,效果会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