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法第十六条:大庆精神永放光芒----王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7:08:02

1959年9月26日,松辽盆地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发现了大庆油田。当时,我正在前苏联莫斯科石油学院续修博士学位。我的老师、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德•米尔钦科教授将这一消息告诉我的那一刻,我热血沸腾,备受鼓舞,恨不得立即飞回祖国,投身到这场轰轰烈烈的战斗中去。
  1964年,我毕业回国后不久,时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的康世恩带我去大庆油田实习锻炼,得到铁人王进喜的言传身教。虽然在大庆的时间只有半年,但大庆人所表现出的“三老四严”优良作风,所做出的杰出成就令我十分感动,他们所表现出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成为我立志为祖国石油事业奋斗终生的强大动力。后来,我在石油工业部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领导岗位上,多次到大庆油田蹲点、调研,并3次代表石油部、总公司参加大庆油田重大活动:1986年1月26日,庆祝大庆油田5000万吨稳产10年大会;1989年9月27日,庆祝大庆油田发现30周年大会;1995年9月20日,庆祝大庆油田开发建设35周年暨高产稳产2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在多年的实践中,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大庆石油会战对我国石油工业后续发展所具有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大庆石油会战铸就的世界级大油田,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顶梁柱、我国工业战线的排头兵和我国石油工业持续发展的领跑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大庆石油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形成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石油工业战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能源,造就了石油队伍特有的核心竞争力,是石油工业宝贵的传家宝。大庆油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的贡献,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建立的功勋,是我们整个石油战线的光荣和骄傲。
  今年,是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作为一名石油老兵,回顾大庆油田的创业历程、辉煌成就和重大贡献,更是激动万分。往事历历在目,心潮难以平静,特作此文,作为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和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的衷心祝福!

一、举国之力撑起我国石油工业半壁江山,大庆油田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工业战线的排头兵

  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还从来没有像大庆油田这样,在困难的时期、困难的地点、困难的条件下,国家快速地调动、组织、动员全社会的各种资源,集中力量开展石油大会战,以最快的速度建成了世界级大油田,成为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同时形成了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是我们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的成功范例,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
  在这场石油大会战中,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主要依靠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坚强领导,大庆石油会战的成功,凝聚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血。建国之初,百业待兴,百事待举。为了扭转石油工业落后的局面,解决国民经济对能源需求的燃眉之急,1956年春节,毛泽东主席在10天时间内两次听取石油工业部汇报,提出要在全国广泛开展石油勘探,发展石油工业要“革命加拼命”。1958年,主管石油工业的中央领导人邓小平关于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提出,对大庆油田的发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大庆油田发现后,1960年,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并调集3万名转业官兵参加大庆石油会战,1964年又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亲手树立起大庆油田这面旗帜。周恩来总理曾3次考察大庆,亲自确定会战指导思想以及方针和原则,对石油会战进行周密安排部署,就石油勘探开发建设、矿区建设、职工生活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等做出了许多重要指示。在油田生产形成一定规模并不断增加时,1963年12月,周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由于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建成,中国需要的石油已经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依靠“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这时代的强音鼓舞了全国人民,震撼了整个世界。正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大庆石油会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大庆石油会战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中央批准会战后,国家经委明确表示,石油部提出要求解决的具体问题,原则上同意一律解决。国务院部、委除地质部队伍参加会战外,电力、铁道、冶金、机械、林业、邮电、商业、粮食、轻工等部门,在设备、器材、交通、通讯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会战初期,全国大约有500多家工厂企业为会战生产各种机电设备,有200多个科研设计部门、高等院校和有关企业为会战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改造技术装备等。石油部党组调集了全国各石油厂矿当时的最好设备、最强队伍,自带资金参加石油会战。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到一线主持会战的组织领导工作,成立了以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康世恩为首的会战领导小组,直接领导大庆石油会战。黑龙江省委提出“全力以赴,全力支援”的方针,做到“黑龙江能解决的,就地拍板解决;不能解决的,也要积极设法去解决”。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举国统筹,集中力量办大事。到1963年,仅用了3年多时间,就建成了年产600万吨的生产能力,一举实现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性转折,改变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落后面貌。
  此后,石油工业部推广大庆石油会战的成功经验,相继在渤海湾盆地、四川、江汉以及陕甘宁等新区开展了石油大会战,在当地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持下,迅速形成了新的石油工业基地。1978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使我国石油工业跻身于世界产油大国行列。事实证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一系列的石油会战是成功的,充分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巨大应变力、动员力和组织力,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二、坚持自主创新,敢于超越,勇攀科技高峰,闯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油工业发展之路


  大庆人以“两论”为指导,立足地下,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把创新建立在自主的基础之上,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从大庆油田生产实际出发,依靠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的聪明才智,实行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三结合,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一流的勘探开发技术系列,其成果与“两弹一星”并驾齐驱共同载入我国科技发展史册。
  大庆人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更敢于超越权威。大庆油田正是摆脱了“中国陆相贫油论”的思想束缚才发现的;大庆油田的开发是面对外国专家认为大庆油田原油凝固点高、含蜡高,又黏又稠,难以有效开采的怀疑论点,自强不息,刻苦钻研,借鉴前苏联等国外开发实践经验,独立自主地编制实施了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第一个大型油田开发试验区的开发方案——“146”开发方案,取得了油田早期内部注水保持压力开采的成功。上世纪80年代,经过近20年探索与试验形成的以聚合物驱油为代表的三次采油技术准备大力发展时,世界有广泛影响的权威性石油研究机构却认为技术上有风险,经济上不可行。大庆人不盲从、不信邪、不放弃,对聚合物驱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并对矿场试验效果进行合理预测,得出了大庆油田应用聚合物驱可提高采收率10%的论断。1996年,在大庆萨尔图油田,聚合物驱实现工业化生产。自此,聚合物驱应用规模逐年加大,大庆油田进入水驱和聚合物驱并举开发的新阶段。如今,聚合物驱年产油量已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三次采油产量突破1亿吨,大庆油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三次采油基地。
  大庆人敢于超越极限,探索实践前人没想到、没做到的事情,并经过不懈努力取得成功。大庆油田发现后,由于受到构造找油思想的局限,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勘探没有大的发现。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大庆油田科技人员解放思想,超越前人,突破了构造找油的框框,发展和完善了向斜区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在原来认为不可能储集油气的构造低部位寻找含油砂岩,在凹陷区寻找岩性油气藏,从而实现了三肇凹陷、齐家—古龙凹陷含油大连片,新增各类石油储量15亿吨以上,使大庆油田步入第二个储量发现高峰期。目前,通过不断超越、推进理论和技术创新,大庆油田已迎来石油勘探第三次储量增长高峰期。
  大庆人超越自我,在成功面前永不停步。大庆油田开发,到目前油田综合含水已达90%以上,主力油田采收率已突破50%,对于陆相沉积的砂岩复杂油田来说是属于世界一流的开发水平,采收率高于世界油田平均采收率15个百分点。但是大庆人并没有就此停步,为了打造“百年油田”,除继续改善扩大三次采油规模外,还成功自主研发出国产表面活性剂,三元复合驱技术、泡沫复合驱油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正在研发微生物采油等四次采油技术,还能将油田采收率进一步提高。这确实令我这个老石油为之动情,表示钦佩,坚信他们一定能够成功。
  大庆油田实施“应用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自主创新战略,做到“科技超前15年储备,超前10年攻关,超前5年配套”,在开发实践中,形成一整套世界领先的非均质多油层大型陆相砂岩油田勘探开发地质理论及配套技术,大大丰富了世界石油科学技术宝库。大庆油田发现50年,累计取得科技成果8200多项,其中国家级120多项,国家专利2300多项。累计生产原油20多亿吨,占全国同期陆上原油总产量的40%以上;上缴利税第一,连年荣登中国纳税百强榜首,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年产石油5000万吨以上连续稳产27年,“十五”期间年均油气当量仍然保持在5000万吨水平,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三、大庆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永远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大庆精神的培育和发扬。1990年2月25日,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的江泽民同志来到大庆考察。我陪同考察,目睹总书记一下火车顾不上休息,就风尘仆仆地看望铁人王进喜的家属。又驱车百里,登钻井平台,访生产车间,看生活设施。他说,这里到处洋溢着体现中国工人阶级风貌的大庆精神。他把大庆精神概括成四句话,即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简称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并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学习大庆精神。这对我本人和整个石油战线都是一个极大的教育和鼓舞。

  (一)大庆精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能源,一旦被广大群众所拥有,就能成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法宝


  我搞了一辈子石油,体会最深的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溶入到石油人的血液里,使石油队伍成为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英雄队伍。
    一个油田也许可以开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油气矿藏作为不可再生的能源,采一吨就会少一吨,终会枯竭。但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是永远不会枯竭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精神,就能孕育人才、创新技术,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实现永续发展。
  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内涵的大庆精神是革命战争年代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在新时期的传承和弘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大庆石油人迸发出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使整个世界都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上世纪50年代末,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用石油卡我们的脖子,妄图将年轻的共和国扼杀于摇篮之中。面对石油工业基础薄弱,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石油的严峻形势,在中国遭遇连续3年的自然灾害,国际援助中断,国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挫折的情况下,大庆4万多名会战大军以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为指导,在“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的松辽大地,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睡觉、过冬都成问题的情况下,自己动手挖土打夯建“干打垒”;在每人每天口粮不足的情况下,挖野菜充饥,开荒种地,发展农副业生产;缺少吊装车辆,就人拉肩扛装卸钻井设备;没有水开钻,就凿冰取水,用桶拎、用盆端;施工缺器具,就土法上马,修旧利废……正是这样,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会战大军发扬“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英雄气概,克服了会战中一个个困难,胜利地将会战推向前进,谱写出“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英雄壮歌。
  在会战年代,从铁人王进喜,到王、马、段、薛、朱“五面红旗”,到百名标兵,最后整个会战出现了“一旗高举万旗红”的局面,正像职工所描述的“一面红旗红一点,五面红旗红一片,面面红旗迎风飘,红遍松辽大油田”。每名标兵都是一面旗帜,凝聚了广大职工巨大的力量,以历史罕见的速度建设成了大油田,使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大庆精神不仅在大庆生根、开花、结果,而且在整个石油战线和海外队伍中继续发扬光大,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创造新的业绩。“新时期铁人”王启民以“宁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的雄心壮志,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大庆油田。他面对表外储层“没有工业开采价值”的业内论断,和同伴们历经7年研究摸索出开发表外储层技术,突破了低贫油层的开采禁区,相当于为大庆增加一个地质储量7.4亿吨的大油田,为大庆油田实现长期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石油科技楷模”苏永地能在数万平方公里的非洲含油气区准确确定探井与评价井井位,成功率达到80%,以刻苦钻研精神,用知识和能力在海外树立了中国石油人的良好形象,受到海外同行的称赞。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光芒照耀下,在国内各油田,在海外的合作国家里,中国石油类似的英模人物还有很多很多,数不胜数。
  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进行的塔里木石油会战,是在历史新时期继承发扬大庆石油会战的光荣传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陆上石油发展战略的重大行动。在当时全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大形势下,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提出了“两新两高”的工作方针,运用市场运行机制,采取甲乙方合同制方式,从全国石油企业调集作业队伍并利用地方后勤力量进行石油大会战。会战应用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与大庆会战有所不同,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仍然是塔里木石油会战精神的主旋律。塔里木盆地面积56万平方公里,33万平方公里被流动沙漠所覆盖,号称“死亡之海”。这里人烟稀少,交通困难,气候恶劣。石油工人作业区往往是没有生命,没有绿色,甚至听不到声音,到处笼罩着“进去出不来”气氛的茫茫沙海;周边的山区地势险恶,人称“刀片山”,被视为“勘探禁区”。在这里进行勘探寻找的油气层大多埋藏在4500米以下,地质情况极其复杂。在这种挑战极限、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中,是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把来自四面八方的石油队伍包括当地的各民族人民凝聚在一起,团结在一起。会战职工发出了“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的豪迈誓言,克服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把会战不停地推向前进。我记得,会战之初,总公司决定从大庆调来一批骨干组成采油队伍开发轮南油田。在轮南油田投产时,在戈壁荒滩上,在烈日酷暑下,我对他们讲了这样一段话:“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依然要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才能取得胜利。我们参加塔里木会战的每一个职工都像大庆人一样,是开天辟地的人,是一个个大写的人!”今天,塔里木石油人以“艰苦奋斗、真抓实干、五湖四海”为内涵的塔里木会战精神,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用人少、效率高、效益好的新路子,在世界油气勘探开发难度最大地区之一的塔里木盆地建成了全国第四大油气田,成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工程主要气源地之一。目前,全盆地油气产量当量已接近3000万吨。塔里木石油人正满怀信心地向建设“第二个大庆”的目标前进。

(二)大庆精神具有的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了石油队伍特有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石油走向国际

  1991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提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战略”,国际化经营战略是其中之一。面对海外特殊多变的环境和众多国际竞争对手的挑战,经过千锤百炼的铁人式队伍,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气魄,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石油舞台上纵横驰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使中国石油不断赢得新的突破,海外石油事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
  我记得1993年10月,总公司中标第一个海外油田开发项目——秘鲁塔拉拉油田,在这个被西方石油公司认为已到了废弃边缘的百年老油田上,再现了当年大庆石油会战的光荣传统。合同签订不久,中方就从中国天津港发出了在施工作业中急需的2万吨设备和器材。抵达秘鲁港口后,100多名中国石油职工利用当地的运输车辆,硬是连续奋战10个日日夜夜,将物资运往仓库和场地,并五五成行地摆列整齐。这使第一次见到中国石油工人的当地同行,对中国石油队伍所表现出的雷厉风行的作风和极高的工作效率感到惊奇和钦佩。更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在塔拉拉油田中方合作6、7两个区块内分布着大多数已废弃并被沙土掩埋的5000多口油井,中国石油人硬是用锨挖镐刨,找到600多口井,使死井复活。同时,认真研究地下尚未被利用的可开采储量,并打出了3口日产千桶的自喷油井,使油田产量从原来日产800桶上升到7000桶。这一成果在秘鲁石油界引起了轰动,被秘鲁媒体评为“20世纪秘鲁石油界最大的新闻”。秘鲁是中国石油走出国外的“桥头堡”,也是培育在国外进行合作的人才基地。从这里走出来的200多名职工相继走上了海外合作项目的新岗位,其中10多人成长为高层领导者。
  在苏丹,中国石油人也显示了强大的战斗力和很高的工作效率。1996年,当苏丹经济发展急需石油的时候,中国石油与苏丹合作,在前人已有的工作基础上,迅速扩大了地下可供开采的石油储量。他们克服了自然条件恶劣等诸多困难,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帮助苏丹将已发现的油田高质量、高速度地建成了年产1000万吨的原油生产能力。只用了11个月时间,建成了一条被苏丹人民称之为“生命线”的长1506千米的石油长输管道。从设计到投产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建成一座被称为“非洲大地一颗璀璨明珠”的年加工250万吨的炼油厂。这样的建设速度和施工质量,在中国国内也是罕见的。中国石油帮助苏丹从无到有建立起上下游一体化、技术先进、规模配套的石油工业体系,使苏丹从石油进口国变为石油净出口国,不仅造福了苏丹人民,也为中国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在苏丹大地上树立起被中苏两国领导人赞誉为“中苏合作的典范”的丰碑。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物探局)的海外作业队伍也是海外创业的一支铁军。1993年,作为工程技术队伍,物探局率先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打开了局面。但在当时几乎由世界一流的西方地球物理公司垄断的沙特物探市场却无法进入。那时,沙特人对中国物探技术和能力知之甚少,对来自中国名不见经传的BGP还信不过。他们不服输,不泄气,不退却,下定了“即便中东石油市场是铁板一块,也要撬个缝进去”的雄心壮志。我们的石油物探队伍正是凭着这样一股劲,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打开了沙特物探市场的大门,成为沙特国家石油公司的主要合作伙伴。目前,BGP在沙特物探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其他几家大公司,跃居第一位。
  目前,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遍布苏丹、哈萨克斯坦、叙利亚、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等全球29个国家,拥有70多个油气合作项目,初步建成非洲、中亚、美洲、中东和亚太5个海外油气合作区,基本形成了勘探开发、管道运输和炼油化工与销售上下游一体化的完整石油产业链。中国石油在海外的事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实现了与所在国政府和人民互利共赢、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三)大庆精神是石油工业战线的传家宝,要世世代代传下去,不断发扬光大

  胡锦涛总书记十分重视大庆油田的发展,指示要“珍惜大庆光荣史,再创大庆新辉煌”。早在1996年3月21日,胡锦涛在中南海接见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大庆油田负责同志时指出:大庆的历史功绩不仅在于为国家生产了大量的石油资源,而且还在于为国家造就了一支英雄的工人阶级队伍,培养输送了一批领导骨干和科技骨干;不仅在于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在别人卡我们脖子、国家十分困难的时候,用石油支撑了共和国的经济大厦。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中培育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2009年6月26日,在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前夕,胡锦涛总书记专程到大庆油田考察。他指出,大庆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他勉励石油人要继承铁人事业,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再立新功。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根”就扎在中国石油这片热土上,我们要倍加珍惜。我们有责任将这个“根”维护好,使她“根深叶茂”,使广大干部员工在重温光荣历史中增强责任感,在学习优良传统中汲取精神动力。大庆油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提出建设“百年油田”,油田正承担着与50年前同等重要的历史使命,继续为国分忧,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努力。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把大庆精神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传家宝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让大庆精神永放光芒。
  1989年9月27日,我在庆祝大庆油田发现30周年大会上以《大庆精神永放光芒》为题发表了讲话。今天,我仍以《大庆精神永放光芒》为题发表纪念文章,因为我坚信:作为民族精神组成部分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不会因时空变化而消失,只会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地丰富和发扬光大。让我们高擎大庆精神的火炬,让光荣传统在新的事业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时代光芒,照耀中国石油在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伟大实践中胜利前进。

(作者系原石油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现任世界石油理事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