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鸦聊天室:秘境追踪之古墓丽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4:44:23



秘境追踪之古墓丽影

章梅芳

 

  近来,央视10套一直在热播《秘境追踪》,其中很多的故事与考古挖掘有关。阴深的古墓,腐烂的裹尸布,零散的人骨,还有骷髅空洞的眼眶里泛着神秘的幽光,加上时不时来点恐怖的背景音乐,委实有些令人不寒而栗。每次我都在这既好奇又害怕的心情中,体味着考古发掘的神秘乐趣。当然,在我而言不仅仅是为了乐趣,还因为即将要与这个行当打点交道,而不得不去了解这古墓的世界,逝者的世界,也是考古学家的世界。当我在读《性别研究与中国考古学》时,眼前便浮现出这世界里的墓道、棺椁、骷髅、随葬品、奇妙的图案,还有考古人员的身影,虚幻地飘着,挥之不去。
  相比于《秘境追踪》,《性别研究与中国考古学》无疑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它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现,汇集了以林嘉琳为代表的一批考古学者的论文,讲述的是一个个墓葬中的性别故事。这类研究在学术界有一个专门的称谓,叫“性别考古学”。我们既可以把它视为女性主义理论向考古学领域的拓展,也可以把它看成是考古学中女性研究本身的新趋势。但无论如何,“性别”和“女性”已成为近几十年来西方考古学界的重要关键词。
  中国的考古学界也一直有着关注女性和性别问题的传统,只不过这传统在考古学家吉迪看来,属于马克思主义考古学研究模式的衍生物。它关注的不是性别本身,而是以此来讨论史前时代某个文化的独特社会模式,判断这个社会究竟是母系社会还是父系社会,进而论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变迁的基本理论。简言之,古代社会的两性问题一直未能成为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一个独立课题,而只是史前社会研究的“副产品”。
  除少数几位西方学者外,书中的大部分作者是在国外从事考古学研究的华人,他们大多是在国内读了考古学的研究生,然后再到国外去继续深造。在此,我们先且撇开深造的必要性和意义不谈,要判断这深造的效果如何,或多或少可以去看看他们是否超越了原有的马克思主义模式,真正将性别作为一个独立的考古学主题来对待?还可以看看他们的研究基于哪些基本的视角和思路?关注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些什么有意思的结论?这些正是我在阅读此书时,最为好奇、最想了解的内容。
  纵观全书,几乎涵盖了新石器时代至汉代两性问题的各个方面,涉及到从黄河中游中原地区,至西北甘青地区、长城地带以及西南的云南等不同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以此看来,它似乎的确是一部专门针对性别问题的考古学著作。然而,仅从研究的问题上看,还难以最终判定它是否已经超越了原有的研究传统。现实中,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些伪性别研究的书籍和文章,它们打着性别或者女性主义的旗号,贩卖的却是大男子主义和“贤良淑德的小女人”理论。对这本书的认真阅读却并没有让我们失望,的确可以说它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探讨了不同文化、不同墓葬中的性别问题,并且这些探讨已不再局限于“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的争论。正如林嘉琳在序言中所说,本书内容是“社会性别”(gender)意义上的研究,区分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sex),是性别考古学的基本前提。
  在关于新石器时代的研究中,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的男女葬俗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之一。研究者们在此明确强调了对史前社会男女社会角色、地位和关系进行独立研究的必要性,并对“随葬工具与性别的关系”、“合葬墓中男女的葬俗”、“男女的艺术形象及其反映的社会信息”进行了详细分析。其中,最为有趣的是对那些出土陶器纹饰的分析,那些被称为“蛙纹”的图案似乎表达了葬俗中对死亡以及男女生育能力的看法,死亡对于马家窑文化而言,可能意味着生命的再生和延续。内蒙古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中国考古学关注的另一个焦点,本书的研究独独关注其墓葬习俗中的性别角色问题,探讨了性别对埋葬方式的影响,分析了大甸子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其丈夫社会地位的关系,以及女性个人财富的来源。
  在对商代的研究中,林嘉琳的安阳殷墓女性研究,可算是典型。她详细考察并统计分析了殷墟女性墓葬的位置、形制、殉人、殉牲、随葬品等信息,尤其重点分析了妇好墓,探讨了妇好的特殊身份及商代女性之间的地位差异。
  关于周代的性别研究,内容更为丰富。宝鸡茹家庄西周弓鱼人墓葬葬礼、葬者身份与两性关系是重点之一,研究者通过墓葬资料的统计分析与青铜铭文的解读,探讨了弓鱼国男女贵族的角色地位,尤其是贵族妇女内部的等级差异。除此之外,以毛庆沟墓地、平阳墓葬、晋侯墓地的葬俗、葬仪,例如墓葬的空间位置、墓室的结构、随葬品的数量和种类、殉葬品的数量和种类等,作为分析对象,研究者们探讨了周代不同地区和阶层的男女的社会地位及其变化。
  关于汉代,有一篇相对与众不同的文章,它通过对寺庙、墓葬中西王母艺术形象的比较分析,结合文献资料的佐证,认为汉代西王母的人性化及其与东王公的配对,同汉代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变革及加强男性统治稳定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另外两篇有特色的文章共同关注的是云南东部的青铜文化及其性别问题,或探讨了马术和畜牧业与滇人男性文化的关系,或分析了女性在公元1世纪滇文化纺织业中的重要角色。
  总体上看来,《性别研究与中国考古学》以墓葬资料为主要分析对象,通过对葬俗,尤其是随葬品数量、种类与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并部分结合文献资料,专门探讨了墓葬中反映出来的性别关系与地位、性别文化与观念,它是将性别研究和考古学结合起来的有益尝试,将为中国考古学开拓一片新天地。只是从研究的思路上讲,还有些小遗憾,如能进一步结合对随葬品纹饰、图案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居住遗址、冶炼遗址的田野考察,我想有些研究结果会更有说服力。
  但无论如何,读完之后,有一点感受十分明确,性别关系是任何一个文化里社会结构的基本方面,考古学研究不能否认这是一个亟待开发的、独立的广阔领域。之所以标题为“秘境追踪”之“古墓丽影”,笔者期望的正是:在这古墓的世界里,能更多一些女考古学家的靓丽身影,更多一些对女性墓葬和性别问题的关注。


《性别研究与中国考古学》,(美)林嘉琳、孙岩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定价:78元。

 

20070513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