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o有网页版吗:年末大盘点之五:走近坚守岗位职责和做人信仰的“草根”人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39:32

走近坚守岗位职责和做人信仰的“草根”人群

姚斯彦 姜春媛 韩元俊

  

因救人而受伤的刁娜被网友亲切地称为“龙口最美女孩”

打方向盘、靠边、刹车、熄火……突发脑溢血的南昌公交司机蔡敏昏迷前完成了一连串动作,公交车安全停靠,车上近60名乘客获平安。

蔡敏的“一连串动作”诠释的是一份岗位责任。正是这份简单明确的尽职尽责感动了无数网友,大家称其为“刹车哥”。

2011年,像蔡敏这样一群人,因新闻界开展“走转改”活动,他们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事迹呈现在荧屏报端,“群体性”地走到我们面前。

“最美乡村女医生”钟晶也是其中的一位。她独自坚守偏远大山的村卫生室,为当地老百姓解除病痛,把最美的青春留给少数民族群众。她的微博中这样介绍自己:“做农民的贴心人”。

他们只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劳动者,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兢兢业业地坚守在平凡岗位上,并不认为自己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

正是这份平凡普通击中了我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回望他们,我们感受到一种“螺丝钉”的精神,一种执着的力量。这种力量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

“群体性”走到我们面前的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做小事、做好事、行善举,坚守人间大爱,传递生活真谛。

他们中有带着养母上大学的女孩孟佩杰,有十余年累计捐献4000多毫升血的“熊猫姑娘”周晓娟;有火灾中奋不顾身救出老人的叶霄雯……他们的人生轨迹不同,却有着相同的情感温度。当我们忧虑人心冷漠时,当我们质疑道德滑坡时,他们走来了。

20111013,两岁女童小悦悦被汽车两次碾轧。受伤的孩子在呻吟,拾荒阿婆陈贤妹伸出援助之手。走过去、抱起来,这么简单的动作,让人性在泪光中闪耀光辉。

“泉水最清,母爱最真”。当孩子从高楼坠下,走在楼下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孩子。吴菊萍手臂骨折,受伤严重。对于这样的义举,吴菊萍却说,这只是有一种“本能”,因为她也是母亲。

当善良成为本能,当无私成为惯性,平凡的良心就有了别样的感召力,带动更多人激发善举。

龙口女孩刁娜为救受伤路人被另一辆轿车撞断了腿。事后回忆当时场景,她的叙述很简单:“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下车救人,不能让受伤的人再被车压一遍。”在车祸面前,刁娜选择了担当。拒绝冷漠,不做旁观者,她让人们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他们只是普通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奔波,也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但当他人需要时,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为他人”,播撒下拥有蓬勃生命力的爱的种子。即使走到我们的面前,我们送上“好人”一词向他们致敬时,他们也只是轻轻地说一句:这是做人的信仰。

正是这份简单明确的做人信仰击中了我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回望他们,我们感受到一种向善的、温暖的力量。这种力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或许在瞬间迸发,或许在时间长河中默默涌动。这种力量正是中国社会充满温情的丰厚土壤。

2011年,这样一个坚守岗位职责和做人信仰“草根人群”走红,说明人们都愿意相信,美好的道德情操并没有被颠覆,我们的社会仍然充满正气。

这样一个“草根人群”像一道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让我们在岁末的冬日里回望他们,也不觉得寒冷。 

 

陈贤妹在访谈现场

(11月28日,“最美婆婆”陈贤妹做客新华网访谈室,讲述“小悦悦”事件发生以来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并与网友分享交流。)

“草根”之花因何“最美”?

安传香 

 

12月17日,被誉为“最美婆婆”的陈贤妹在北京举行的“2011平凡的良心”颁奖晚会上接受奖杯

 “草根”直译自英文的grass roots。顾名思义,草之根,非但没有花的艳丽、芬芳,还深埋于地下,难以引人注目。

2011年,因新闻界的“走转改”活动,“草根”们以“群体性”的姿态走进我们的视野。“草根”之花的璀璨之美、耀眼之光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他们真的像草根一样,平淡无奇,散落生长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他们真的像草根一样,拥有最顽强的生命力,生活的困顿也不能泯灭那向善、向美的心。是的,他们只是最普通的中国人,他们没想去做惊天动地的事,也不认为自己做了惊天动地的事,面对鲜花与掌声,他们都传递出同样的声音: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我们还会去做这样的事。

最是难得平常心。坚守岗位职责、人生信仰,不沽名、不钓誉,尽力而为却又顺其自然,这就是“草根”人群给予我们的启示。正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他们,我们的事业才有根基,我们的未来充满希望。(20111220日新华网)

附录1:

公交司机突发脑溢血脚踩刹车救乘客,被称刹车哥

温美良、吴锺昊、程迪 

病房中的姜敏 

打方向盘、靠边、刹车、熄火……这是司机停车的基本动作,也是突发脑溢血的公交车司机蔡敏在昏迷前完成的最后四个动作。正是这几个动作,让公交车避开下班高峰时的车流,稳稳停在了路边,使车上近60名乘客安然无恙。

南昌公交车好司机蔡敏的故事近日在网络上迅速传递、感动了无数网友。网站、论坛、微博等处满溢着网友们对蔡敏的敬佩与祝福,大家称呼其为“刹车哥”,向其“致敬”、希望“刹车哥挺住”、祝福“好人一生平安”是网友们对蔡敏的声声呼唤和支持。

【核心网事】网络热颂公交好司机“刹车哥”

717,南昌市一名普通的公交司机蔡敏因突发脑溢血而倒在工作岗位上,昏迷前用尽全力踩刹车救了全车人。他的事迹在网络迅速传开后,被网友称为“刹车哥”的蔡敏受到了网友们的持续关注。

网民“朱兆松-”说:他在自己最危险时刻,凭意志及对社会的关爱挽救其他生命,这种人最值得我们尊敬!网友“lei121”:感动常在身边,向尽职尽责的好司机致敬!

对仍处于昏迷状态的蔡敏,网友们祈祷并等待着他的苏醒。

“蔡敏一定会好起来!”网友“不仅仅是欣赏”在微博里祝愿道。“好司机,你要挺住!”网友“冷沁-Flora”说,很庆幸乘客和路人全部都安全了,希望蔡敏能早日康复!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以“EtonyMO”“淼玉”为代表的网友通过网络为蔡敏加油鼓劲。

【延伸阅读】突发脑溢血,他用已近瘫痪的右脚紧紧踩住了刹车

今年41岁的蔡敏是南昌公交六公司二车队的公交车司机,自2006年以来从事公交驾驶员岗位已经5年。作为南昌公交506路的驾驶员班长,蔡敏以其“热心、细心、耐心、诚心”成为该公交线路唯一的四星级驾驶员,年年被公司评为“优秀驾驶员”。

在蔡敏的病房里,工作刚满一年的公交司机杨云弟告诉记者,平日里同事们亲切的称呼蔡敏为“蔡哥”。在他眼里,蔡哥是个特别热心肠的人,“他技术精湛,人很朴实,我们有什么工作上的困难都会请教他,他总是全力帮助周围的人。”杨云弟说。

71718时许,蔡敏驾驶的506路公交车上坐了满满一车乘客。当走到象山路与豫章路交接口时,蔡敏突发脑溢血,在昏迷前一刻,他仍下意识打方向盘将公交车向路边停靠,右脚用力踩在刹车上。

当天1830分左右,蔡敏被送进了江西省人民医院急诊室抢救,医生在经过X光片和CT检查后确认,蔡敏在行车途中突发脑溢血,生命垂危。据蔡敏的主治医生刘诗英介绍,蔡敏能在突发脑溢血的情况下,踩下刹车并将车停好,很明确的一点是,他的驾驶习惯很好,职业境界很好,乘客安全意识已深深根植在他的脑海里。

据当时在车内一名乘客回忆,因为时值下班高峰,不仅车内的座位都坐满了,还有许多乘客挤在了过道内,车上有五六十名乘客,而车外的路两旁也有不少行人。之前根本没有发现司机有什么异样反应,车子突然紧急刹车,才发现司机倒在方向盘上。

“当时车子突然朝侧边变道,靠边就停下来了,车体虽然有点斜,但正好让开了一个车道。但如果蔡师傅没变道、没踩刹车或者错踩油门,车子在高峰时段的路中央不受控制的话,真不敢想象我们这五六十人的下场。”这名乘客回忆起来仍心有余悸。

出事前,蔡敏是家里的“顶梁柱”,妻子则是一名送报员,还有个16岁的儿子正在上学。高昂的治疗费让这个并不宽裕的家庭一筹莫展。

得知这一情况后,南昌公交总公司发动了募捐活动。南昌公交总公司院内,一条书写着“为抢救生命垂危中的506路驾驶员蔡敏,奉献一片爱心”巨大的横幅拉开了;全市每个公交调度车里,员工们自发手写内容为“拯救蔡敏、向蔡敏学习”的倡议书。通过这些活动,仅半天时间就为蔡敏一家募捐到13万余元。

南昌市公交公司表示,蔡敏所有的医药费公司将全部报销,全力配合医院医治。不但要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医治,还要努力让他不留后遗症。

【反馈链接】“刹车哥”仍未脱离生命危险 公交车司机生存现状值得关注

蔡敏的妻子田国萍告诉记者,在蔡敏昏迷的这几天里,期间仅有的三次短暂苏醒时,蔡敏问的都是“乘客是否安全,车有没有撞到人”。

刘诗英告诉“中国网事”记者,目前蔡敏仍在抢救室,大部分时候仍然昏迷不醒,未脱离生命危险期。

蔡敏的倒下,让人们的目光投向了一个特殊的人群——公交车司机。由于加班加点超时工作、长时间久坐不起及饮食不规律等因素,使这个行业内工作者普遍处于亚健康的身体状态。行驶过程中突发疾病,蔡敏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就在722日,上海市58岁的738路公交车司机朱德龙驾车时猝死。更早之前,2006222日,北京957路公交车司机曹殿亚行驶在京开高速上突发心脏病,后经抢救无效死亡。2008119日,长沙市915路公交车司机周泽良行驶过程中,突然猝死在方向盘上。

“公交车司机九成以上都有严重的胃病。此外,由于久坐不能运动,腰椎间盘突出、前列腺炎等几乎成了公交车司机的职业病。”南昌公交总公司总经理李明表示。

在工资待遇上,公交司机这一职业长期存在收入与付出不对等的情况。“中国网事”记者从南昌市公交总公司了解到,公交车司机目前的月薪是22003000元。由于待遇低,整个公交司机群体流动性很大。从需求上计算,南昌市还缺600多个驾驶员,这导致很多司机跑单班,从早到晚超负荷工作。

除了艰苦的工作环境之外,公交车司机还需要承受人们不理解时的指责。如遇到堵车或者车内拥挤的时候,驾驶员往往是乘客抱怨的最多的人。李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公交车驾驶员是一个真正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服务的工种,社会各界应当尊重并关爱驾驶员群体。

以“虎头旅游”为代表的网友说,公交车承担着城市主要的客运运输任务,如果公交车司机身体状况不佳,会严重影响整个公交车行业的正常运行。不仅要例行每年一次的司机身体检查,他们身上存在的职业病也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与治疗。(2011年7月26日新华网)

附录2:

为群众看病,最美乡村女医生钟晶

王橙澄 

钟晶 

个子娇小,皮肤白皙,一双眼睛大而明亮。

1982年出生于贵阳、被网民誉为“最美乡村女医生”的钟晶,前不久开通了新浪微博,简介里只有一句简单的话:做农民的贴心人。

在偏远的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龙河村,这个来自省城的“80后”女医生,独自坚守在茫茫大山中的村卫生室,为当地老百姓解除病痛,用水晶般的心,温暖着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父老乡亲。

她曾是城里的一名医生,为了追随丈夫来到农村;丈夫调走了,她却留下了,只为医治乡亲们的病痛。她就是贵州省贞丰县龙场镇龙河村卫生室女医生钟晶,网友心中“最美乡村女医生”。

“开个诊所,为群众看病”

2008年,钟晶辞去在贵阳长江医院的工作,跟随在乡镇工作的丈夫来到贞丰县龙河村。由于贫穷闭塞,当地农村妇女大都缺乏基本卫生知识,七成妇女患妇科病;老人几乎都患有风湿病,一些村民40来岁就骨骼变形、直不起腰。

有一件事对钟晶触动很大。有一个妇女结婚几年,始终没有生育,被迫与丈夫分手。最后去医院检查,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炎症导致生育受阻。然而,家庭破裂已无法挽回。

“留下来,开个诊所,为群众看病。”钟晶下定决心要在镇里开一个村级卫生室。母亲听说,一下子就急了,“你从来没吃过苦,怎么能在乡下呆得下去?家里的孩子老人怎么办?”两个月后,丈夫被调至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工作。

“走还是留?”纠结之后,她决定:留下来为当地百姓治病!钟晶从不多的积蓄中拿出2万元,办起村卫生室,这也是龙河村4000多名村民当时唯一能进行新农合报销的卫生室。

“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把你当亲人”

最初,许多村民有点怀疑她的医术。遇到不信任自己的病人,钟晶就先给他们配一天的药,告诉病人有效再来。渐渐地,“钟医生医术高、态度好”的口碑越传越远,邻村的群众赶来找她看病,外地来的建筑工人也把这里当成“固定”医疗点。

钟晶每天早上7点起床开门。很多时候,她还没开门,就有乡亲在门外等着了。如果不是急重病,乡亲们坚决不敲门,“钟医生太辛苦了,就让她多睡会儿。”

村民爱医生,医生心里也装着村民。谁家有小孩,容易生什么病;谁家有老人,老人有什么病,钟晶心里都一清二楚。

钟晶看病卖药十分便宜,记者采访的一天时间里,钟晶给病人配的药多在四五元钱,极少有超过10块的。

白天在卫生室给人看病,晚上钟晶时不时地带着药到村里去看老人。“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老人生病的时候不方便过来,所以我会常下去看看。”

21日晚上8点,记者和钟晶一起来到王汝珍老人家里。“这两天变天很快,小心不要感冒了。”钟晶把带过来的感冒药送给老人。“好多人的女儿儿媳都没你这么亲。”老人说。

“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把你当亲人。”钟晶时常说,时间长了,村民们没病也常常到她那拉家常,逢年过节又不约而同地送来糍粑、红米饭。

“除非来更好医生,否则我会坚守”

2008年到现在,从26岁到29岁,钟晶已经完全融入了这里。然而,城里长大的钟晶,一开始并非这么顺利。在龙河村卫生室,衣柜是装药的纸箱;时不时地停电,晚上要靠蜡烛或应急灯照明;没有澡堂,只能用大桶提水,蹲在大盆里洗澡。

然而,最难的是深夜出诊。去,心里突突地害怕;不去,病人在家等着治疗,让病人跑一趟也不容易。这时她只好在出诊的路上不停地和丈夫通电话壮胆。

钟晶坦言,自己也打过“退堂鼓”。但很多村民一听说钟晶可能要走,都纷纷跑来,“你要是寂寞,晚上我和女儿来陪你摆摆(拉家常)。”“钟医生,你是好医生,你要走也等我死了之后再走,你走了,以后我找谁看病?”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对她说。

村民们质朴的挽留,一次次打消了她想回去的念头。可呆在村里,常年见不到父母和孩子,钟晶有时思念得很痛苦,但她说:“可是怎么办呢,我真的放不下这些村民。”

“除非来更好的医生,否则我会一直坚守。”遥望大山,谈起今后,钟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2011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

附录3:

“90后”女孩带着瘫痪养母上大学

 

 孟佩杰 

12年,4000多个日夜,她从8岁开始照料养母,任劳任怨,不离不弃;求学期间,她不忍远离养母,带着养母上大学;为补贴家用,她没有休闲娱乐,只有找工作打零工……这个名叫孟佩杰的“90后”女孩,用了12年的时光,谱写了一个“久病床前有孝女”的感人故事,她自立自强、坚强乐观、知孝感恩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万千网民。

养母照顾了她三年,她要照顾养母一辈子

出生于1991年的孟佩杰是山西临汾隰县人,有着不幸的童年。5岁,生父因车祸去世,生母无奈将其送人领养,不久生母因病去世;8岁,养母刘芳英因病瘫痪,不久后,养父不堪生活压力离家出走,此后杳无音讯。

8岁的孟佩杰从此承担起了侍奉瘫痪养母的重任:每个月俩人就靠养母微薄的病退工资生活;孟佩杰每天在上学之余要买菜做饭,替刘芳英洗漱梳头、换洗尿布、涂抹三种褥疮药膏……

“那时候,她人还没有灶台高,每天就踩在小凳子上生火做饭,不知道摔了多少跤,但从没喊过疼。”刘芳英说,“一开始她分不清各种蔬菜,就自己编口诀‘长长的青葱圆圆的蒜,扁扁的豆角绿油油……’;有时家里没钱了,她就自己出门去找街坊邻居借。”转眼间12年过去了。

刘芳英“很庆幸”当年收养了孟佩杰:“当时想收养孩子,但又觉得与5岁的孩子不易培养感情,后来经不住孩子生母的一再请求,决定收养她,没想到这成了我一辈子最正确的决定。”说起往事,说起12年来孟佩杰遭的罪,刘芳英泣不成声:“我照顾了她三年,她却要照顾我一辈子,我下辈子还给她做母亲,我一定报答她。”

“我只不过是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

孟佩杰的中学同学、大学同学杨姣姣说,从中学到大学,孟佩杰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她什么时候都是小跑着,一路小跑着去上学,一路小跑着回家照顾养母,经常跑得气喘吁吁,面红耳赤。“孟佩杰妈妈病倒后,又要生活又要治病,为补贴家用,她一有时间就上街帮人发传单,原来白白的女孩生生地晒成了‘黑姑娘’。”

照料养母生活起居是孟佩杰每天耗时最长的“必修课”。刘芳英瘫痪后大小便失禁,为了尽可能避免弄脏床单被褥,孟佩杰就在褥子上铺上塑料布,塑料布上又铺上床单。即便如此,洗尿布、衣裤、床单仍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课”。

另一项必做的“功课”是帮助养母做康复训练。去年,临汾一家医院听闻孟佩杰感人故事后,将刘芳英接入医院免费治疗。为配合医院治疗,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200个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30分钟……长年瘫痪在床的养母排便困难时,孟佩杰就用手指帮她一点点地抠出来。

说起这些年的不易,孟佩杰不觉得有特别之处。她说:“我只不过是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

拿工资第一件事给养母买红烧肉

从不乱花钱的孟佩杰,对自己很小气,对养母却很大方。她省吃俭用下来的钱给刘芳英买衣服,而自己穿的多是亲戚朋友家孩子不要的旧衣服。在其他同龄女孩纷纷开始化妆打扮的时候,孟佩杰梳着最简单的学生头,把有限的钱都用在了日常开支和养母身上。“我少买件衣服,少吃顿好饭,妈妈就能多买些好药,少遭点罪。”

一次同学过生日请吃饭,孟佩杰舍不得喝饮料,就把自己那瓶悄悄地装起来,找了个借口提前离开,急匆匆地跑回家给养母喝。2010年暑假,孟佩杰冒着酷暑在街上发广告传单,挣了1300多元钱,拿到工资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了养母爱吃的红烧肉和猪头肉回家,看着冒着热气的肉和变得黑黑瘦瘦的女儿,刘芳英泪流满面;孟佩杰偶尔会买鸡腿给养母改善伙食,自己却从来不肯吃一口,还说:“挨着鸡屁股呢,我不喜欢吃。”(2011年11月28日搜狐网)

附录4:

最美“熊猫姑娘”11年献出4000毫升救命血

朱国亮 黄文新 

 

周晓娟在工作中

4000多毫升,这是她11年无偿献出的血量,比她现在身体里流淌的血液还多。

3‰,这是她拥有的稀有血型在汉族人口中的占比,如果再按照A、B、O、AB单型来区分,那是万分之几的概率。

“熊猫之家”,这是她创建的QQ群,她通过这个群,继续她认为的“平常事”,帮助他人也帮助自己。

周晓娟,一个平凡的“80后”姑娘,一个体重只有约50公斤,却累计捐献了4000多毫升“熊猫血”的姑娘,一个善与美在血液里流淌、传递的姑娘。在网上,她被称为最美“熊猫姑娘”。

11年献血4000多毫升,她是献血“救火队员”

周晓娟最近一次献血是在今年925日,一个和她拥有同样稀有血型的孕妇分娩前需要备血,血液中心通过电话联系周晓娟,她爽快地答应了。

甘肃省血液中心的记录显示,这是她11年来第14次献血,其中13次献全血,1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目前累计献血超过4000毫升。

周晓娟体重约50公斤。甘肃省血液中心体采科副科长南党斌告诉记者,按照她的体型,周晓娟11年来献出的血量,比她现在身体里流淌的血液总量还要多。

王水珊是甘肃省血液中心血源招募科副科长。周晓娟在多次献血以及献血者联谊活动中,与王水珊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所有的献血者中,她并不是献血次数和献血量最多的,但她的血却因稀有而更显珍贵,往往是救命血。”王水珊说,“更让我感动的是,她并没有因为血型稀有而不献、少献,相反,她更像一个‘救火队员’,总是有求必应,有时我们甚至舍不得召唤她,总是想把她留到最需要的时候。”

周晓娟的血型为RH阴性A型。甘肃省血液中心血源招募科科长薛双林介绍,在汉族人群中,拥有RH阴性血型的人仅为3%,而A型、B型、O型、AB型的大概比例为3︰3︰3︰1,因此,如果同时考虑ABORH血型系统,那么在汉族人群中,像周晓娟这样的血型占比仅为万分之几。

因为10多次无偿献出“熊猫血”,周晓娟的事迹披露后,在网上,很多媒体和网民将她赞为“熊猫姑娘”。不过在她个人看来,这只是“平常事”。她说:“我有这个资源,能帮助别人,对自身也没什么损害,何乐而不为。”  

多次挽救陌生生命,却从不与被救者联络

周晓娟第一次献血是在2000年,那时她才19岁,在甘肃省一所中专学校就读。

“第一次献血,没什么目的,也不是响应谁的号召,就是听献了血的同学说,符合一定条件就可以献血,于是就去了。”周晓娟回忆说。

那时,这个来自农村的朴实姑娘,还不知道自己的血型是稀有的RH阴性。直到2007年,甘肃省血液中心召集献血者联谊,她才知道自己是特殊的少见血型。

知道自己的血型后,周晓娟有些意外,但是这没有影响她继续献血。

“她一直和我们保持着联系,住宿、工作地址变动,尤其是手机换号,都主动告知我们,怕我们联系不上她。”王水珊说,“我们曾建了一个库,纳入了600个像周晓娟这样拥有RH阴性血型的人,但一半以上已难以联系。”

周晓娟家庭并不殷实,父母务农,还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她毕业后,在一家民营图书发行公司工作,收益也不丰厚。然而,她从来没有想过,用她稀有的血型去为自己争取点什么,她甚至从未主动联系过那些身体里流淌着她稀有的血液的人。

“至今,只有一个接受我输血的患者与我有联系,其他人我都不知道是谁,我也不想联络他们,我不想让他们有负担,觉得欠我人情。”周晓娟说,“我只是做了点‘平常事’,我不想因为我帮了别人一点小忙,就一定要别人来帮我、感谢我。”

然而,王水珊这个血源招募工作者知道,周晓娟这个平实、不善言语的姑娘所说的“平常事”一点不平常,她献出的每一滴稀有血液,对那些病危的陌生生命而言,是再多的黄金、白银都换不来的。有好几次,都是病人已生命垂危,等待她来应急。

周晓娟第一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就源于一个危重病人,急需输注A型RH阴性血小板。那是200810月的一天下午,她正在上班,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她有些迟疑,但经过核实是甘肃省血液中心提供的电话后,她当即同意愿意捐献机采血小板。

之后,她放下手头的工作,前往血液中心接受体检。体检合格后,第二天一早又去献血。这是她第一次,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次成分献血,捐献的是一份血小板。在工作人员的热情服务中,她的血液流经密闭的血细胞分离器,经过循环分离出病人需要的血小板。

“这个过程比献全血复杂,时间长,需要一个多小时。虽然捐献过多次全血,但机采血小板还是第一次捐献,当时心里多少有些怕,由于紧张在采集过程出现了一些不适的感觉,不过还是坚持下来了。”周晓娟说。

如今说到这一切,周晓娟口气很轻松,但那毕竟是第一次,看着自己鲜红的血液沿着不同的透明塑料管线,流入三个密封的塑料袋内,最后部分血液又流回自己的身体,想不紧张都难,而这却是为了一个此前从未谋面、今后可能完全不联系的陌生人。

创建“熊猫之家”,她帮助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女儿多次献血,做父母的免不了要担忧。周晓娟的父母和大多数父母一样,因为对献血知识了解不多,担心女儿营养跟不上,并不是很赞成周晓娟一次次地献血。

“为了避免爸妈担忧,我现在一般不跟他们说献血的事。”周晓娟说,“但我明白,只要到血液中心的采血点,按照相关的规定献血,对身体不会有任何损害。献了这么多次,目前我还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适。只要有人需要,身体条件允许,我想我还会继续。”

2010年,这个细心的“80后”姑娘,还利用甘肃省血液中心搞献血者联谊活动的机会,留下有着相同血型的献血者的QQ号,创建了一个QQ群--“熊猫之家”,利用网络来为大家服务。

周晓娟说:“所有人都健健康康,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但现实中,人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病痛、灾难。建立这样一个QQ群,一旦谁有困难,可以多一条路径求助,平常在一起聊聊天,也能促进大家互相帮助。”

“熊猫之家”QQ群创建之初,只有10来个成员,主要是RH阴性A型血的网友,现在已增加到30人左右,不仅有RH阴性A型的,还有RH阴性B型、O型血的网友,另外还有几位是甘肃省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这里已是他们的一个重要工作平台。

工作中,她只是一个小职员;生活里,她是一个不起眼的姑娘。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血液里却流淌着纯真的善与美,她的血是无偿的,她的善是不求回报的。也正是这一点,她感动了许多网友。

在搜狐网上,名为Lyqsdcn的网友评论说:“平凡的女孩,伟大的女孩,这才是美丽的女孩!”网友“安逸小家”说:“你是微笑着的天使,深深祝福,幸福快乐!”

“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王水珊说:“从长远而言,不管是献血,还是为稀有血型者创建一个QQ群,周晓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为自己增加了一份人生的保险。”

周晓娟笑言,现在她最主要的“任务”是把自己嫁出去,QQ群的管理、扩充,还需要甘肃省血液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但是,即使将来成家了,生儿育女了,只要条件允许,她个人的献血之路还会继续。

4000多毫升,这是她11年无偿献出的血量,比她现在身体里流淌的血液还多。

3%,这是她拥有的稀有血型在汉族人口中的占比,如果再按照A、B、O、AB单型来区分,那是万分之几的概率。

“熊猫之家”,这是她创建的QQ群,她通过这个群,继续她认为的“平常事”,帮助他人也帮助自己。(2011年11月16日新华网)

附录5:

平凡英雄叶霄雯:火中救人的“最美姑娘”

顾春 邹倜然 

 

叶霄雯

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出了个“最美姑娘”,她叫叶霄雯。这个平凡、单纯、快乐的小姑娘,在716日凌晨突如其来的大火中临危不惧,救出两位老人,成为当地人心目中的“最美姑娘”。

“人命才是最重要的”

远远地看到叶霄雯,她正在废墟上走动。正值花样年华的她,有着一头秀丽的长发。自从火灾后,叶霄雯只要有空就会拿着一个塑料脸盆,在这片废墟上用心翻找,希望还能找到那些她最珍爱的东西的残迹。

“为了救人,自己的东西都没来得及抢救出来,你后悔吗?”

“我读书读了这么多年,知道哪个轻哪个重,人命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只顾着去抢自己的一点东西,人就是有再多的东西也不值钱了。”

深达30多厘米厚的黑色灰烬凝重地铺在老房子的废墟上,静静讲述着那场大火发生时的情景。

716零时10分左右,叶霄雯家因为电线起火引发火灾。

“着火了!”第一个发现火情的叶霄雯在惊恐中大叫了起来。她一边叫醒妈妈,让还没缓过神来的妈妈把熟睡的弟弟抱出去,一边迅速跑去关掉墙上的电闸。眼看着大火开始向周边蔓延,叶霄雯想到邻居家的两位老人,毫不犹豫地冲进邻居叶火高家,几乎是凭着本能,她拉着老人跑出火场。

接着,叶霄雯又和妈妈一起跑向了邻居太婆何金凤家。因为还有钱在房间里,老人使劲拉住门框不肯出来,叶霄雯果断地和妈妈一起将老人抬了出来。刚走出房门没多久,二楼便坍塌下来,烈火瞬间吞噬了老人的整个房间。

“走在屋子里只觉得全身被烤得生疼。”叶霄雯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但是在大火面前,我绝不能退缩,我必须要把他们救出来。”

“最美姑娘”带来感动

叶霄雯的事迹,深深感动着大家。

叶霄雯家临时寄宿的市口村小学旧校舍一下子热闹了起来,人们纷纷赶到这里,看望这位“最美姑娘”。村民们给叶霄雯一家送来了衣服、大米、蔬菜、猪肉等。而妈妈打工所在的公司老总刚下飞机就赶到市口村,代表公司送上1.2万元现金。

在网络上,叶霄雯更是成为了点击热词。网友们纷纷留言赞美这位英勇沉着的90后。

网民“论谈庆元”说:“这就是青春的榜样,90后也是好样的!这种朴实的美胜过所有的浓妆艳抹,不带半点虚伪的成分,为17岁的青春赞叹!”松阳本地网友“雾海”更是组织了14名网友,带着鲜花和2000元钱,一起去看望霄雯。

“大家都关心我们,让我觉得很温暖。”叶霄雯说,“这么多人来看我,挺难为情的。不过,我还是挺感激的,觉得心里暖洋洋的,困难都变小了。”(2011年09月07日《人民日报》)

附录6:

女童被撞无人问津 拾荒阿姨施援手称对得起良心 

陈贤妹 

13日下午530分,广东佛山南海黄岐镇广佛五金城,天空渐暗,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

两岁的小悦悦(化名)刚从幼儿园回来,妈妈收衣服去了。像往日一样,小悦悦一个人在家门口的巷子里玩耍着,厄运突然降临,一辆迎面驶来的面包车猛然加速,将悦悦撞倒卷到车底,右侧车轮从悦悦胯部碾过。司机停了一下车,又加油门开走了,后轮再次从悦悦身上碾过。

痛苦的悦悦已无力大声呼唤妈妈,更无力挣扎。一个目击者从她身边走过,看都没看她一眼。又有两名路人从悦悦身边经过,同样漠然不理。这时,一辆小型货柜车开了过来,司机好像没有看到地上的悦悦,再次从她身上碾过。此时的悦悦已经一动不动。接下来的5分钟更像一场噩梦,有十多位路人从悦悦身边走过,每个人只是看了看,没有人伸出援手,哪怕是打个电话求助。路边的店铺里似乎也忙得不可开交,没有人出来看一眼。就这样,先后18人从悦悦的身边走过。

生死关头,一位身材矮小的捡垃圾阿姨发现了悦悦,她立刻放下手上的麻袋,试图扶起悦悦,但悦悦已经瘫软。阿姨只好把悦悦从路中间挪到路边上,然后向四周呼救。仍然没有人出来,阿姨向巷子里跑去,几秒钟后,悦悦的妈妈跑过来,惊慌失措,她抱起血泊中的悦悦,疯一般地冲向了医院。

目前,悦悦毫无意识地躺在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重症监护室,她的眼珠没有任何活动迹象,面部肿胀,瞳孔散大,处于深度昏迷状态。

ICU的彭医生说,小悦悦为特重度颅脑损伤,接近脑死亡,预后很不好,最乐观的估计是植物人状态,目前仅凭机器和药物维持呼吸和心跳,“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据彭医生介绍,最致命的是第一次被车猛烈撞倒后头部着地造成大脑减速伤。

昨天,佛山警方通报称,事发当晚9时,民警抓获了第二辆肇事逃逸司机蒋某。昨天下午,第一辆肇事车的司机胡某投案自首。目前,两人已被刑事拘留。

不怕被冤枉 救人最重要

对话拾荒阿姨

小女孩惨遭碾轧的地方广佛五金城位于黄岐,运输车辆不时穿插其中,使商铺间本不宽敞的道路更显拥挤。就在这条店铺林立的小街上,没有人出手帮助在血泊中痛苦挣扎的小悦悦,直到那位捡垃圾阿姨出现。这位阿姨叫陈贤妹,今年58岁,身高仅一米四多,体重不到40公斤。

记者:请讲一下你个人的情况?

陈贤妹:我是广东清远阳山人,跟着孩子在佛山生活。白天,我给一家小公司做饭,下午就出去捡垃圾卖点钱。

记者:能讲一下你救小悦悦时的情况吗?

陈贤妹:那天下午,我正在五金城里捡垃圾,远远看到一个小孩儿躺在路上,就赶忙走过去。我走到女仔旁边,听到她“啊啊”的叫声。我把孩子抱起来,看到她一只眼睁着,一只眼闭着,流着眼泪,嘴里和鼻子都在流血,后脑勺也在流血。我想把她抱起来,但孩子软绵绵的,马上就瘫了下去。我不敢用力,便把孩子拖到路边,喊路过的人帮忙,没有人理我。

记者:视频里看你一直在喊,你在喊什么?

陈贤妹:我问旁边的几家店铺,这是不是你们的小孩?他们说“不知道”。后来,我看到了悦悦妈妈。

记者:救小悦悦时你是怎么想的?想没想到可能会被冤枉?

陈贤妹:我不怕,平时见到老人摔倒我也会扶,总要有人去帮助。救人最重要,毕竟还是个小孩。当时虽然天很暗,但不可能看不到小孩,她就躺在路上,我远远地就看到她了。

昨天,拾荒阿姨在佛山广为传播,大批记者赶来采访陈贤妹,这让种了一辈子田的她“吓了一跳”。“有些风言风语,我们听了心里很不好受。”陈贤妹的儿媳说,她听到有人说婆婆是“想出名、炒作”,听到这些话,她心里很难过,“难道做好人就这么难?”(2011年10月17日京华时报)

附录7

“最美妈妈”吴菊萍,做回真实的自己!

胡舰航 李忠 

 

吴菊萍

由杭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与杭报在线共同开展的“走近勇士、延续精神”见义勇为勇士走访活动,近日迎来了最后一站——走进“最美妈妈”吴菊萍的家里。她见义勇为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在经历了人生的一次重大变化后,我们试图还原一个生活中真实的吴菊萍。

妞妞的未来,比她的获救更重要

一个下着小雨的下午,我们如约来到吴菊萍所住的小区。吴菊萍一脸笑容地招呼我们进屋,屋里还有她的母亲带着小外孙轩轩,看到我们带着相机,吴菊萍连忙对着镜子梳理了一下头发。

“想问什么?那件事的过程要不要再说一遍了?”早已面对过无数次采访的吴菊萍一直微笑着的脸上,还是略带了一丝羞涩,正在此时,母亲递过来一袋温热的中药,她眉头微皱,一口气喝了下去:“这药是骨伤医院开的,喝了快半年了,习惯了也不觉得苦了。”话题就此打开,她轻松地说:“我的伤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只是臂腕处弯曲幅度还不能太大,因为近半年没运动,手臂的肌肉肯定会有点萎缩的,力量明显不足了,现在抱儿子抱不过三分钟,手臂就有点吃不消了,后面得加强康复训练才行。”

比起自己的恢复情况,吴菊萍似乎更在意的是小妞妞的状况,从她口中得知:小妞妞的恢复情况还算比较乐观的,由于年纪小,完全恢复的可能性也非常大,希望这么大的伤害最好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因为住在同一个小区里,所以两家人也经常会见面,小妞妞嘴很甜,看到我就叫“干妈妈”,在这件不幸的事情中我也有幸多了个可爱的干女儿,真的蛮开心的。

当聊到这件事对自己家人的影响时,吴菊萍坦言:我们全家对这件事的发生以及近半年来所经历的一切,完全能够平平淡淡地对待,原来是怎样生活的,现在还是怎样生活着。倒是出院后回家休养的这几个月里,除了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外,我有了更多的时间与儿子在一起,好好享受着做妈妈的幸福。平时在小区里散散步,左邻右舍见面也是跟以前差不多地打个招呼。相反,她希望这件事不要给年幼的小妞妞的心灵留下阴影,影响她的健康成长:“我个人有个想法,那就是希望媒体不要太多地打扰到妞妞平静的生活,让她在康复、长大的过程中渐渐忘却这次伤害,这才是对她的最好的关爱,她的未来,比她的获救更重要。”

“最美妈妈”,承担的是一份社会责任

当问及如何看待自己的见义勇为行为和所引发的轰动效应时,吴菊萍平静且谦虚地回答说:“也许跟别人下河救人、火场救人、勇斗歹徒等见义勇为的方式相比,像我这样徒手接空中坠落的孩子,救人的方式比较特别一点;也许因为我是个刚做妈妈不久的女人;也许是因为社会上流传着一件件老人摔倒无人扶、救人反被诬告等有违道德伦理的不和谐事件等等,一大堆因素吧,我出自本能的行动,一下子被推到了这样的高度,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吴菊萍从母亲手里接过儿子抱着说:“刚开始,我还躺在医院里时,这么多领导来看望我,很有受宠若惊的感觉;还有那么多媒体接连不断地来采访我,让我讲经过、谈感受,想想这事有必要这么大动静吗?后来,自己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是因为这个社会、这个年代,正呼唤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传统美德的回归。所以‘最美妈妈’的称号,其实并不代表我吴菊萍个人,而是代表了人们期望每个人都能像母亲对待孩子一样去关爱、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吴菊萍先后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年度法治人物“2011最美中国人”等荣誉称号,问及如何面对这么多了不起的荣誉时,吴菊萍依旧淡定:“我真的觉得给我的荣誉太多了,每一次站到聚光灯下,我就当自己是在承担一份社会责任。在我后来参加的一系列授奖活动中,结识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道德模范、见义勇为勇士等先进人物,了解了些他们的先进事迹,与他们常年坚持不懈地助人为乐做好事相比,我这瞬间的一接真的算不了什么,我这一接也许无法复制,而他们的事迹才是我们所有人都可以学习、效仿的榜样……”

拥抱改变,做回真实的自己

当谈及在见义勇为时如何保护自己时,吴菊萍认为:“见义勇为首先应该是无私的,当机立断的,就像我当时在决定要接住这个孩子的时候,除了常识性地脱掉了鞋子、略蹲下身体外,根本没有时间去盘算孩子掉下来的冲力有多大,也没能想到更好的办法,只有坚决地伸手去接接看。”

“可能是一些负面的消息被强化甚至夸大、误导了,让很多原本善良、乐于助人的人们误认为现在的社会风气有多么坏而不敢出手相援,那就真的糟糕了!现实生活中毕竟还是好人多,好事多的!那些见义勇为的人和事迹才是真正需要广为宣传的主旋律!”

吴菊萍甩了甩抱儿子抱得有点累的双手,开心地告诉我:“现在这件事情已经慢慢平静下来了,等过了春节,我的手也应该恢复得差不多了,就该去上班了。离岗半年多,也还不知道回去后能不能很快适应,我会怀着完全平复的心情,按着‘拥抱改变’的公司理念,去面对属于我的工作。我就想踏踏实实地把工作做好,做回真实的自己。”(2011年12月16日杭州日报)

附录8:

山东“最美女孩”刁娜

——“一条腿换一条命,值了”

徐锦庚 杨松涛 

 

自发赶来探望的市民向刁娜(左)献花

“这是社会捐赠给我的,你们更需要,快拿着……”“不能收,真的不能……”

1111,在山东省龙口市人民医院,因救人被车撞伤的龙口姑娘刁娜在出院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坐着轮椅,去看望她救下的王园园,把社会各界捐给她的1万元善款转赠给她。

连日来,24岁的刁娜在滚滚车流中勇救伤者的故事迅速传开,在网上她被称作“最美女孩”。刁娜的义举,让一场有着流血和受伤的悲剧,有了温情的结局:受伤者、施救者、肇事者三方因此结缘,相互鼓励共渡难关。这一刻,让人感受到了善良的力量,也激发着全社会向善的力量。

1023临近傍晚,龙口市飘起了细雨,骑电动车下班的王园园在通海路富龙搅拌站附近被撞倒在地,头上、身上都是血。

刁娜和丈夫开车经过此地,看到了倒在路中央的王园园。“这里车来车往,司机一不留神可能会再次撞上她。”为了避免受伤的王园园遭受二次伤害,两人立刻停车施救,打手势、喊话,指挥过往的车辆绕开王园园,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几分钟里,10多辆车在刁娜的指挥下绕行。天渐黑,丈夫刚上车去拿提示牌,就听到“砰”的一声,他赶紧下车,发现刁娜被一辆轿车撞倒在地。

经诊断,刁娜右腿严重骨折。被及时救治的伤者王园园,虽然脑部、耳膜和肋骨等多处受伤,但因抢救及时,已脱离了危险,而刁娜为此付出了一条腿重伤的代价。

这起车祸打破了刁娜平静的生活。

“一下子来这么多的媒体,我很不适应。”突然面对数十家媒体的轮番采访“轰炸”,刁娜表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说我‘以身挡车’有点过了”。刁娜解释,“当时看到车祸有人受伤后,我在路中间距离受伤者10多米,疏导过往车辆,防止受伤者再次受伤,突然一辆吉利轿车要强行超前面的车,一眨眼的功夫,车已经来到我面前了。”

在刁娜的病房,有一位中年女子跑前跑后地忙活,起初我们以为她是刁娜的亲属,经询问之后才知道,她是肇事者的母亲杜女士。她对记者说:“当时,天阴得厉害,我儿子因对面车开大灯刺眼看不清误撞了刁娜……她伤成这样,我心里很过意不去。”

杜女士说,如果不是刁娜挡在面前,儿子的车要是撞到已经受伤的王园园,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刁娜是个好人,我儿子伤了她,我们全家必须无条件地补偿她。”

在刁娜养伤的日子里,杜女士顾不上照顾怀孕的儿媳,代白天要上班的儿子天天来刁娜病房送饭陪床,她的儿子和丈夫也多次来医院看望、道歉。杜女士的行为感动了刁娜的家人:“她也很不容易,我们已原谅肇事司机了。”

王园园的丈夫戴勇业,更是对刁娜的义举感动不已。“刁娜成就了我们一个完整的家庭,那个时段是车流高峰期,如果不是刁娜,后果真是不堪设想。”戴勇业说,他的母亲在家照顾3岁的孩子,他自己要照顾妻子,没有时间天天来看刁娜,但他们永远忘不了刁娜的救命之恩。

“这种事情每个人都能做,就看有没有心!”说起将社会善款转赠给王园园时,刁娜再一次重申自己的观点,“我就是一个普通人,做了一件普通的事情。”(2011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