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嘎纳电影获奖影片:没有任何证据,古人怎么断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05:56
 

没有任何证据,古人怎么断案

  现在说打官司就是打证据,书面证据更是成为证据之王,没有证据就寸步难行,告状无门。但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古人却巧妙处理了许多疑难案件,流芳千古。

  

  呼叫鸭子破窃案

  烙掌一只也枉然

  清代的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中记载,廖腾煃巧妙地利用呼叫方法,来断定鸭子主人,传为千古奇谈。经验比知识更重要,廖腾煃呼叫鸭子侦破窃案,就是这一法律名言的有力证明。

  清朝时候,休宁县有个养鸭户,一群鸭子都丢失了,惊慌失措,便向官府报案。鸭子本身没有记号,现场也没有留下什么蛛丝马迹,这样的无头案子如何了断?当时休宁县的县令是廖腾煃,他没有知难而退,而是知难而进。他仔细询问养鸭人,最近是否有人向他买过鸭子,养鸭人说有个姓金的来过。廖腾煃就跟踪追击,派人去金家追查,果然发现他那里有一群鸭子,但金某矢口否认,说鸭子就是自己养的。

  二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不出个是非曲直来,廖腾煃便让二人分别呼叫鸭子。结果金某呼叫时,鸭子们我行我素,不予理睬。失主一呼叫,鸭子们就欢呼雀跃,纷纷而来。老马识途,明眼人一眼就看出,鸭子是谁的。因为不但人认识鸭子,鸭子也认识自己的主人。在养鸭过程中,长期呼叫,鸭子对主人的呼叫,形成了条件反射。

  金某自然也明白廖腾煃呼叫认鸭的用意。但他心存侥幸,负隅顽抗,说自己的鸭子脚掌上烫有烙印,并且捉住一只鸭子,显示给廖腾煃看。对此,养鸭人也莫名其妙,无法解释。廖腾煃却不慌不忙,沉着冷静,以提问代替回答,问金某其他鸭子的脚掌上是否烫有烙印。金某只得如实回答,说只有这一个有,别的都没有。

  廖腾煃一针见血地分析说:你是一个惯偷,偷了一群鸭子,为了防止失主认出鸭子,就在一只鸭子的脚掌上烫上烙印,但这只鸭子却不听你的呼叫,其他鸭子都没有烙印,更不听你的呼叫。习惯成自然,这并不能证明你是鸭子的主人,只能证明你是一个惯偷,挖空心思,想浑水摸鱼。

  自己的伎俩手段被廖腾煃一眼识破,金某不禁面红耳赤,只得老实坦白,交代自己偷盗鸭子,为防止失主找来,而在一只鸭子的脚掌上烫上烙印,妄图蒙混过关。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面对严肃认真的廖腾煃,金某最终罪责难逃。

  廖腾煃的负责精神令人叹服,他的推理判断更是令人信服。他在案件侦破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巧妙利用生活经验,利用鸭子与饲养人之间长年累月形成的条件反射来侦破案件。在鸭子掌部出现烙印时,并没有惊慌失措,以偏概全,而是沉着冷静,作出理性分析,让作案人心服口服。

  
  杀婴后冒名顶替

  哺乳时真相大白

  明朝时候,乌程县有个姓张的富翁,娶了原配妻子王氏。可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历经多年,王氏还是没有生下一个儿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防止断后灭门,张某便瞒着妻子王氏,在外面养了一房姨太太,竟然真的生下了一个生龙活虎的儿子,张某的心里可真是比吃了蜜还甜。

  孰料天有不测风云,王氏自己生不了儿子,却嫉妒姨太太生了儿子。明白一俊遮百丑,王氏担心姨太太因为生下儿子而后来者居上,侵犯自己的地位。为巩固自己的地位与利益,王氏竟然想出了杀死姨太太所生的儿子,让她失去儿子,消除对自己的威胁。儿子是母亲的心头肉,自己活蹦乱跳的儿子被活生生害死,自然对姨太太构成了极大的伤害,姨太太与张某都同仇敌忾,义愤填膺,到官府报案,要求惩办王氏。

  杀人偿命,欠钱还债。为了防止罪行败露,王氏想出了冒名顶替、张冠李戴的计策,花重金从邻居家买来一个相仿的婴儿,谎称就是姨太太所生的儿子。

  为了弄假成真,王氏还花钱买通了姨太太的父母,让他们为自己作证。反正人死不能复活,又有白花花的银子,姨太太的父母便人在曹营心在汉,敌我不分,到堂作证,将这个冒名顶替的婴儿认做外孙儿。因为没有什么鉴定技术,孩子大小又差不多,谁是谁非,竟然难以判断。

  当时的县令是于文傅,为查明真相,思来想去。他觉得血浓于水,金银的力量毕竟有限,经过耐心说服动员,姨太太的父母终于作出如实证明,打开案件突破口。不过他们的证言反复不定,还不能作为定案证据。于文傅又顺藤摸瓜,找来邻居妇女,细心讯问,她也作了老实坦白。案件审理准备就绪,只等待开堂审判,一见分晓。

  审理时,于文傅命人将婴儿抱来,让姨太太给他喂奶,他哭哭啼啼,不愿吃奶。又将邻居妇女传唤到堂,那个婴儿竟然大哭嚎喊,嗷嗷待哺,奋力扑向邻居妇女。将婴儿放在邻居妇女怀里,婴儿竟然哭啼之声戛然而止,如饥似渴,心满意足地吃起奶来。作为妇女,作为母亲,见此情景,王氏明白其中的意义,知道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罪行败露。只得老实坦白,交代自己嫉妒杀人,偷梁换柱,妄图逃避法律处罚。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王氏最终难逃法律的惩罚。

  当时根本没有亲子鉴定技术,但于文傅能知难而进,开动脑筋,抓住婴儿对母亲哺乳的依恋这一本能特征,巧妙设置情景,让案情真相大白,昭然若揭,其机智断案,千古流芳。

  
  匿名信栽赃陷害

  书法赛抓获真凶

  明朝武宗正德年间,清江县令殷云霁以善于破案闻名一时。

  一天,有人报告,朱铠被人用刀子杀死在文庙里面。究竟是谁杀死了朱铠?经过多方调查,捕头们把目标锁定在朱铠的一位邻居身上,因为他与朱铠素有过节,冤家路窄,杀人的嫌疑最大。

  无巧不成书,就在此时,县衙收到了一份匿名信,信中明明白白地写着,朱铠的那位邻居,就是杀死朱铠的凶手。

  捕役们为找到杀人凶手兴奋不已,马上向县令殷云霁作了汇报。令衙役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对于这个特大喜讯,县令殷云霁却好像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根本不像衙役们预料的那样,雷厉风行,立即调兵遣将,去捉拿匿名信所写明的杀人凶手。就好像朱铠被杀案根本就没有发生。

  不仅如此,县令殷云霁还正事不办,干起了歪门邪道,竟然组织衙役们搞起了书法比赛,说是要选出字写得好的人,予以提拔重用。

  衙役们尽了十二份的心力,绞尽脑汁完成了书法作品,交给县令殷云霁。对于衙役们上交的书法作品,县令殷云霁的确认认真真地进行了分析研究,紧接着就传唤一个名叫姚明的衙役到堂。姚明还以为是自己的书法作品出人头地,被县令殷云霁慧眼识英才,兴冲冲地跑到大堂,等待奖赏。没想到,县令殷云霁却一声当头棒喝,大声质问姚明,你是如何杀死朱铠的。这给了姚明一个冷不防,惊慌失措之下,只得一五一十地交代了杀人经过,说自己见朱铠带钱到苏州做生意,因为贪图他的钱财而谋财害命。

  杀死朱铠的真凶被捉拿归案,人们才理解县令殷云霁的破案高着。原来他看了匿名信,就怀疑是栽赃陷害,而匿名信能越过层层关口送到县令手中,就怀疑是官府衙役所为。而通过外围调查,姚明与朱铠交往过密,存在犯罪嫌疑。但是,匿名信只有通过笔迹鉴定,才能圈定嫌疑犯。为避免打草惊蛇,才故意将案件冷置不管,等到衙役们解除防备心理后,才通过书法比赛识别真凶。
据《上海法治报》 现代快报2011年9月1日 星期四第A40版:完全披露 http://kb.dsqq.cn/html/2011-09/01/content_1203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