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联平台官网:中国学者为什么很难拿诺贝尔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6:51:09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又开始公布了(见诺贝尔奖官方网站),虽然今年的化学奖里有一位华裔学者钱永健,但他毕竟不是中国人,也不是中国培养的科学家,更何况,加上台湾的、海外的,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也只占获奖总人数的极小部分,与中国悠久的文明历史极不相称。虽然诺贝尔奖本身并不重要,也不应该是每一个科研人员追求的目标,但它毕竟反映出了我国科研工作的落后。诺贝尔奖提名委员会有它的偏见(中国历史上也确有过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成就,比如人工合成胰岛素,蛋白质变性复性理论等),但我们自己仔细看看,能拿得出手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确实寥寥无几,不得不令人深思。

   彼箱子不想在此讨论中华文明思维模式和近代历史造成的种种影响,因为历史毕竟是过去式,讨论它与事情的解决并无多大帮助,也更不是某些人要自惭形秽的理由。做为科研人员,彼箱子在这主要想谈谈国内外中国科研人员当前的处境,理一理思路,也许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有些助益。当然,目的不是为了拿奖,而是为了提高国家的整体科研水平。

   先说海外中国学者的现状吧。他们工作努力,也很聪明,但大部分还是有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不足,绝大部分学者都要为自己的生存发愁,要维持身份,要养家糊口,要为老板完成课题任务,真真能做到当老板的又有几个呢(不做老板是拿不了诺奖的)?而且,即使做了老板,这些人也只占世界顶尖科学家里面的极少数,他们也同样面临很多诸如获取科研经费和发展社会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他们面临的各种生存压力别人很难想象。科研这东西需要潜心去耕耘,要能静下心来反复思考和尝试,在某一领域积累大量的研究基础。如果连生存都成问题,这样的群体又能有多少人潜心研究,更何况他们要浪费多少光阴来适应国外体制呢?积累也就慢了一截。再说了,很多人在国外,学到的是技术,却没学到他们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合作模式,当然更不知道如何利用里面很多软性的运作机制。这些东西别人不会告诉你,大家也不会注意。所以,虽然很多著名杂志上有中国学者署名为第一,可是他们并不一定会写文章,原始思路更可能是老板的,自己也就做做实验顺藤摸瓜入了行,但不一定知道该如何去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即使有一些绝顶聪明的学者,他们可能有突破性的研究思路,可是却不懂国外生存法则,拿不到经费,爬不上大老板的位子,那些想法又有什么用呢?事实上,中国人决不笨(钱永健虽不是中国人,但他毕竟由华人的基因组成的,至少表明中国人不笨,这个结论大家不会反对吧),有思想的人很多,但就是缺乏成功所需要的其它几个因素。看看彼箱子前面关于成功的函数公式就明白,成功本来就非常难,光聪明是不行的。打个比方,假如彼箱子设计实验寻找一种新的蛋白质结构,如果成功的话,它可能会在蛋白质结构研究领域开一个全新的窗口,将来更可能设计出全新的抗癌药物等等,意义重大,可能不亚于钱永健博士研究的绿色荧光蛋白。可是,想法归想法,没做出来之前等于没有(连专利都是不能申请的),做得比别人晚了一步也等于零,连亚军的头衔都不可能有的。因为科学只承认第一,只看最后的综合结果。所以,彼箱子先要做老板,要能争取到足够的研究经费,而且还要赶在别人之前就把它做出来,这些与原创性思维有关系吗?更何况,这美国的研究经费申请也是黑幕重重,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菜叶谁会理你?你要是傻帽,把自己的想法写进申请书,你就被潜规则了都不知道(有例为证,美国有位大财阀就相信有思想的人可能就在蹲在青菜堆里出不来,所以最近特别设立百万美元大奖,收集研究肿瘤的良策,只要有好想法就行)。这科学就是这样残酷,你能想得到的,过几年,别人也会想到的,所以就别做梦务那个虚。中国学者要拿奖,目前还是要靠人海战术,等到大量的中国学者当上了老板,研究的触角足够宽,总会有几个幸运儿。所以,没必要上升到中国人思维问题,自惭形秽批自己老祖宗那个文化不行,这个教育太糟。

   国外尚且如次,国内的生存压力更是没法说,吃的是草,想挤出奶来很难,再挤厉害点,就是血了。虽然经济发达了,科研经费有了大幅提高,这是好事,但投入的资金仍然严重偏低。科研本来就是高风险投入,看起来好像是送钱给科学家玩玩兴趣爱好,但从长远来讲却是拉动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基础。低投入必然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连生活都成问题的科研人员能有心思好好做研究吗?加上社会上拜金主义盛行,连“傻得像博士”这样的话都能在主流媒体和社会上大行其道(是不是每个人都该扪心自问一下),这些默默奉献的学者心里能有多痛苦,又有谁明白?另外,以文章数量做为考核标准,本身就违反科学研究的运行规律,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没多少人重视原创性思维。即使那些想认真做些研究的实验室老板(我就有好几个这样的朋友回国了),也可能因为社会关系或生活等问题,纷纷从政,确实浪费人才。加上人才频繁外流和断层,缺乏良好的学术传统和必要的思想交流,绝大部分人也就跟踪国外热门课题,如何保持应有的学术积累?这样能做出重大研究成果吗?所以,彼箱子特别佩服研究神州飞船和国防研究的那些科学家,他们是真真的默默奉献,却没有人去歌功戴德。中国近期真要出什么大成果,可能就靠他们这类人。那些没做过研究,唧唧歪歪批评这批评那的文人骚客,能指望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