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职称论文格式要求: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五十--张杨的内部准备(西安事变系列之十四) - 涅瓦河边 - 萨沙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4:45:14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随着局势的变化,连一向落后的杨虎城也下定决心和中共合作反蒋,由此张杨彻底决定和中共的合作关系。既然大方面已定,那么下面需要做的就是:1.尽快打通和苏联的援助补给线。2.获得国内军阀实力派的支持。3内部整训,培训一批愿意反蒋的军政干部和士兵,同时得到陕西群众支持。

打通苏联的地面援助线谈何容易,在陕北苏区四面都有重兵围困的情况下,乐观估计至少要1936年下旬才能够实现这个目标。至于国内军阀实力派的支持与否,主要是看张杨的实力到底能否跟中央对抗。换句话说,只要张杨能否获得苏联的援助和支持,就勉强能够和中央对抗。如果没有苏联帮助,张杨是支持不下去的。实际上,军阀是否站在张杨那一方,就是看张杨能否打通苏联的援助线。这两点无法短期做到,那么现在可以做的就是对内部人员进行整训了。

 

为什么要整训内部?

 

这是因为张杨是军阀,军阀内部一般都是派系林立,四分五裂。他们多是为了共同的利益结合在一起,没有什么信念和宗旨,一旦这个共同利益被破坏。军阀的部下很容易倒戈,叛变和自立。中华民国从1912年以来的20多年,几乎就是军阀上演背叛,合作,再背叛的活历史大舞台。皖系,直系,奉系,西北军甚至中央军等等,叛变和倒戈不计其数,还出了很多著名的三姓家奴军阀。

大名鼎鼎的军阀石友三,吴化文都是有奶就是娘的人物。以石友三为例,他本来是投靠西北军冯玉祥做了一个马夫,后积功升至西北军一个军长。后随着国内局势变化,石友三先后倒戈投靠晋军(冯玉祥在北京政变后失败,石友三见势不妙立即投靠山西阎锡山);

西北军(回归西北军时,石友三跪在冯玉祥面前痛哭流涕才得以加入。其实不是石友三想回归,实在是阎锡山对其太刻薄,还时刻想吃掉他的部队);

中央军(冯玉祥和桂系第一次反中央作战,石友三见冯玉祥不是蒋介石的对手,随即接受蒋介石的500万银元价码倒戈);

北伐叛军唐生智(石友三和北伐叛将唐生智合作反中央,石友三还在南京江北用数十门大炮轰击城内,造成城内极为惊慌);

晋军(唐生智被中央和杨虎城击败,石友三赶忙率部再次投靠阎锡山);

西北军(中原大战中石再次回到冯玉祥麾下);

东北军(中原大战冯玉祥战败,石投靠入关的东北王张学良);

粤系军阀(石投靠陈济棠,同时被日本收买反张学良作战,结果主力被歼灭,但由此张学良调动大军入关,造成东北兵力空虚,后九一八中陷入全面不利境地);

韩复榘(再次兵败后投靠老战友韩复榘,还帮助韩诱杀了山东老军阀张宗昌);

中央军(石投靠中央军率三个旅在河北驻扎准备抗战);

中共(抗战以后石为了反对中央军,和中共合作,吸收很多中共党员加入该部,包括邓小平在内都在石部工作过);

日本(由于感到中共对其部队有野心,石友三很快反共,结果主力被八路军重创,他随即倒向另一个实力派日本。得知石友三和日本合作,蒋介石下密令给他的结义兄弟高树勋,让其严惩石友三。后高树勋将石友三诱捕,拖到黄河边活埋了)。

石友三一生不过40几岁,成为军阀时候已经30多岁,也就是说他在16年军阀生涯中先后倒戈叛变不下12次,先后跟过9个主子,几乎是一年倒戈一次。

为什么这样?说到底都是为了利益,谁给他利益他就跟谁走,也就是所谓有野心,有利益,但无宗旨!

同样出自于西北军的吴化文跟他也差不多,先后跟过一堆主子,包括抗战中1943年投靠日军成为伪军上将,还面见了冈村宁次。

吴部随后参与多次日伪军对解放军的扫荡和清剿,所部1万多伪军和日军合作执行三光政策,杀了不少八路军官兵和地方干部,造成山东解放军很多地方成为无人区。但最终吴化文的下场很好,他在济南战役中率领所部96军2万多人临阵倒戈中共,导致济南被中共乘虚攻陷,算是立了大功,后被任命为解放军35军军长,下辖3个师,即103、104、105师。

有一张著名的照片大家都看过,就是解放军战士占领了南京总统府,升起了红旗。这绝对是同苏军占领柏林帝国大厦一样重要的事件,但奇怪的是谁也不知道这些战士是谁?半个世纪了都没人知道?其实这些战士就是吴化文的35军104师312团特务连士兵,他们在渡江战役中首先占领了总统府。

为什么不宣传他们?因为他们大部都是之前效忠日本人的伪军,是汉奸部队。后来又是在山东追击屠杀解放军的国军,是蒋匪军。

1949年后,吴化文有段时间住在上海养病,当时有原山东解放区群众派代表来到上海请愿,要求杀吴化文以惩其过去残害山东人民之罪行,但被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制止。

由于民愤较大,后吴化文的35军在1950年1月就被撤编,该军存在期仅仅一年,是解放军历史上生存时间最短的一个军。

 

对于自己的行为,吴化文自己倒是心知肚明,也觉得不光彩。吴化文在九十六军改编为解放军三十五军后,有一天吴在军官会议上说:“咱们过去跟妓女一样,今天跟这个,明天又跟那个,现在咱们‘从’了‘良’,嫁了个好丈夫,今后再偷人可不行了!”

 

后吴化文担任浙江省政府、省人民委员会委员、交通厅厅长,带着4个老婆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最终在1962年病逝,得了个善终。

 

石友三和吴化文的例子在军阀中司空见惯,当时民国军阀不倒戈的几乎没有。就以他们的老上级冯玉祥来说,他也先后跟过几个主子,甚至背叛直系乘机攻陷北平,囚禁了直系大总统曹锟。

 

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十七路军,也不脱离军阀部队的本质。

 

------------------石友三还放火烧了少林寺,给中国佛教事业带来巨大损失。
下面是吴化文部占领总统府的照片,大家都应该看过。




 

一盘散沙的内部

 

张学良的部下较为复杂,有遗留的奉系历史因素。

张学良在其父皇姑屯被炸死以后,手下主要是张作霖的老军官,主要是杨宇霆,常荫槐,张作相,汤玉麟,张景惠,熙洽,臧式毅等。

这些老军官如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都是张作霖做土匪时候结识的老兄弟,还结拜过,类似于三国刘备的部将关羽张飞,而杨宇霆,常荫槐,熙洽,臧式毅等人都是跟随张作霖十年以上的老部下,都是奉系的老臣子,类似刘备身边的诸葛亮,赵云黄忠马超等人。

这些老军官在张学良上台时候,基本都成为奉系核心高官或者省长一级的重要职务,但张学良对他们并不满意!

在张学良看来,如杨宇霆,常荫槐虽然能力极强,可以一手控制奉系大局,但举止嚣张,飞扬跋扈,根本不把张学良放在眼里,有当年鳌拜的势头。

张作相,汤玉麟对张学良虽然比较忠心(张一直尊称两人为大爷),但能力平平,年老昏庸。

至于张景惠,熙洽,臧式毅之流表面上或阿谀奉承或老成持重,实则军阀思想严重,各顾自己的利益,不可靠。

 

其中杨宇霆当时为奉军总参谋长,实则负责奉系军政全局的掌握。常荫槐为黑龙江省省长,是杨的心腹。

其实就现在看来杨宇霆对张学良还是忠心的,但由于张作霖在世时候对杨言听计从,对其非常尊敬,给与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在杨宇霆看来,风云人物大帅张作霖尚且这样,年轻且狗屁不通的少帅张学良更是应该把他当做父亲看待。

加上杨宇霆素来心胸狭窄,不能容人(张学良的好友郭松龄就是被杨宇霆强力排挤后被迫反奉,后兵败被杀)。在张学良执政初期,杨几乎决定奉系一切大事,很多事情只是时候跟张学良说一下。每当张学良向杨询问情况或发表主张时,杨都以斥责的口吻说:你不懂,别瞎掺和,我会做决定。同时杨以父亲身份看待张学良,对张懒惰,吸毒,好色等缺点动辄破口大骂,张学良也不敢顶嘴。甚至有一次张学良因为抽大烟没有及时去议事厅处理政务,杨宇霆居然冲入少帅府,推开卫兵的阻拦,用脚用力踹门大声叫张学良起床。张学良出来以后,杨宇霆大骂张不肖:老帅在世可不这样,混帐东西,你若这样,东北的事能干好吗?张学良忍无可忍,顶了一句:我不行,你来干吧。

杨宇霆居然接口说:你别说这种话,我能够在你身边出出主意就行了。把张学良气得当场面目铁青!

 

张学良后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这个人就是有这种脾气,不愿意让别人控制我。谁想控制我,我就跟谁干。对杨宇霆,日本人,蒋公都是这样!

 

所以这种性格导致张学良下令将杨宇霆和常荫槐在大帅府老虎厅乱枪打死,虽然除了眼中钉,但也杀死了继郭松龄后奉系唯一可以控制大局的人才。

 

之后这些老奉系军官在九一八前后先后发生大变。日军攻打东三省时候,时任辽宁省省长的臧式毅(投降后其母自觉成为汉奸母无面目做人,自杀身亡),吉林省代省长的熙洽(省长为张作相,张父逝世回去奔丧,将该省交给熙洽代理。此人是满洲遗老,要求恢复大清),东省特别行政区长官张景惠(一个特别行政区设定,首府哈尔滨,包括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各一部)先后投靠日军,导致东北军相当一部分没有抵抗就倒戈投降,其中张景惠还成为后来伪满洲国的总理大臣。

 

而之后的热河会战中,张作相,汤玉麟表现的都非常无能。尤其汤玉麟年老昏庸,所部几乎没有做出有效地抵抗,一部率部投降,一部不战溃败。日军只用了10天就占领热河省会承德,此时汤玉麟不但不布置部队抵抗,反而截留运送到军火到前线的卡车将其搜刮的财物运走。在而张作相在热河抗战中指挥也非常失败失败,导致两个旅从热河省会承德未战逃散,这个省会仅为日军128人的一支骑兵侦查部队占领。

 

热河会战以后,老奉系军官除了投降的以外,剩下的也被张学良清除出东北军,其中汤玉麟被因为热河抗战严重失职,被政府通缉,后退隐天津租界在1937年病逝。张作相本人也在1933年退出东北军,在天津租界隐居。老奉系军官仅剩万福麟,于学忠两个军长而已。

而这两人公认为才能平庸,但在当时都对张学良忠心耿耿,所以仍然被留用。后在西安事变中万福麟投靠中央(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之前对万福麟有怀疑,曾经奉命少壮派军人黄显声为53军副军长,监视万)。除了万福麟以外,于学忠是东北军中资历最老的元老。于虽然支持张学良,授予上将军衔军长和甘肃省主席,但于能力平平,人又比较忠厚老实,实在不是一个优秀领袖的料子。

 

取代他们的是张学良扶持的新奉系军官,诸如王以哲,何柱国,董英斌,缪澄流等人。

 

这些新奉系军官的特点都是年纪较轻,都是张学良一手提拔上来的。诸如张学良的心腹王以哲军长,在1922年在奉系进入张学良组建的教导队时,仅是一个教导队第一期中尉连副,一个再小不过的角色而已。在张提拔下,仅仅6年内,在1928年王以哲成为张学良卫队师的中将师长。这种高速的提拔,在奉系内部极为罕见,可以称为史无前例。到了1931年底918以后,王以哲已经成为67军中将军长,成为东北军四大将之一,前后只有10年时间。

何柱国也差不多,在1931年还是一个旅长,到了1933年初就被张学良任命为57军军长,称为东北军四大将之一。

 

但军阀毕竟是军阀,随着时间的增长,短短几年内,这些所谓的新奉系军官很快也有了老奉系的样子。这些新奉系军官也被东北军年轻人称为元老派。

他们军长,师长通常都有自己一套班子,扶持自己的亲信排除异己,长此以往,都形成了自己一个利益团体。他们所有的行为第一位都是维护这个利益团体,也就是不可靠的。

 

对于张学良来说,他多少有些优势,就是这些军官都是自己一手提拔,互相之间没有形成大的利益团体,也就是不可能联合起来。一旦有严重问题,张随时可以将他们撤换,就如之前因为刘元峰109师被歼灭而降职的董英斌军长。

通俗来说就是分而治之,让他们无法联合起来,也就不可能联合起来将张学良推翻。但此举也有很大的问题,就是都是东北军所有事情都以张学良为核心,所有将领互不买账,只听命张一个人。

 

东北军其他人无法统帅整个部队,如果张学良本人是英明神武的明君,那么东北军就会很强。

但如果张学良是现在这样冲动短视,缺乏军政能力,身边又没有能力出众的副手,整个东北军就会一蹶不振。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就是这个道理。

这也是之后张学良西安事变后离开东北军,东北军迅速内乱的原因。

 



------------------刘多荃本来是张学良卫队少校副队长,对张非常忠心,枪毙杨宇霆和常荫槐就有刘多荃参与。张学良对其也破格提拔,将其任命为105师师长,该师实则有一个军的兵力。

 

张目睹新奉系军官的现状,考虑扶持一批决定听命自己的少壮派军官。这些军官张学良希望首先必须对他绝对忠心,其次要按照红军大学的样式来培养,保证其想红军军官一样有战斗力,最后他们必须是绝对支持反蒋抗日的骨干力量。

 

在从欧洲解毒回国后,张学良就开始着手这方面工作,提拔了如高福源,白凤翔,刘桂五,刘多荃,黄显声,吴克仁等年轻军官,其中刘多荃还成为105师师长,实际有一个军的兵力。黄显声,吴克仁为副军长,白凤翔,刘桂五为骑兵师师长,高福源之流也是团长一级的军官。

但这些都不够,还需要加大新军官的数量和质量。

 

解决这个方法,张学良早就想到了,也很快付诸实践,他们产物就是抗日同志会,王曲军官训练团和学兵队。

 

抗日同志会,王曲军官训练团和学兵队

 

这个抗日同志会是一个东北军的秘密团体,在1936年7月建立,创建时只有15人,除了张学良自己以外,其他全部是张学良提拔起来的少壮派军官,包括孙铭久,应德田,苗剑秋等人,都是张学良的心腹。另外就是还有中共党员刘澜波,刘鼎,苗勃然等人。

后逐步扩大到七十多人的规模,新加入现有忠心于张学良的军官,旅长以上军官:黄显声,董英斌,常恩多,霍守义,刘桂五,高福源,吴克仁,赵毅等人,还有团长级军官:吕正操,万毅,张学文等人,还有就是一批营连军官。另外原黑龙江抗日名将马占山,张学良的好朋友杜重远,中共党员学运领袖马绍周,宋黎等人。

 

抗日同志会主席为张学良,书记应德田,行动部长孙铭久,理论部长苗剑秋,组织部长刘澜波,宣传部长苗勃然。

 

其中刘澜波,苗勃然,刘鼎,高福源,马绍周,宋黎等人都是中共党员,而马占山,杜重远,吕正操,万毅等人都是中共的支持者,所以这个抗日同志会一部分核心人物都是共产党员。

 

抗日同志会是张学良得以实施反蒋的骨干力量,一个秘密的团体,它主要负责东北军内一切秘密抗日活动。它的行动包括军官教育,学生运动,群众运动等等;同时包括一切与共产党联系的工作,包括接待保护中共代表叶剑英,刘鼎等人,负责和红军联络的电报,掩护红军在东北军内活动的干部;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张学良明确指出由抗日同志会骨干逐步代替奉系军官的元老派,实现东北军军官的换代。

 

其中最后一点也是很多东北军少壮派军官拼死为张学良效命的原因。

 

抗日同志会主要目的是培训强化张学良的亲信,所以存在的四个多月期间,先后开过多次小组会,加强内部思想工作。同时由中共在东北军宣传的干部刘澜波和刘鼎组织,张学良的亲信孙铭久,应德田,苗剑秋组织和行动。抗日同志会除了将会员训练为听命于张的骨干以外,还大力在东北军干部中进行宣传。东北军的师和团中逐步建立了抗日同志会的秘密组织,大力宣传抗日联共。

虽然抗日同志会是骨干力量,但张学良畏惧元老派的反对,也害怕规模太大被中央政府发现,抗日同志会发展的会员始终有限。很多有抗日思想的军官没有得以参加,而高级军干参加不多,排连等低级干部参加更少,因此对东北军的作用有限。

 

但抗日同志会的东北军年轻会员则包成了一团,成为一个团体。这些人年轻气盛,思想激进,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思,这些人绝对听命于张,后成为西安事变中捉蒋的核心力量,也被称为少壮派,有一定的实力。后少壮派在西安事变后和元老派激烈对抗,甚至发动了流血兵变,杀死了王以哲军长。



------------抗日同志会的领袖之一孙铭久,他也是张学良最信任的副官,在1936年仅有26岁,其后他亲手捉住了蒋介石。抗日同志会有明显的法西斯结社性质,核心会员都必须向张学良一人效忠,这也是最大的宗旨,至于抗日什么都是其次的。所以西安事变失败以后,包括孙铭久,应德田,苗剑秋在内的一批同志会核心人物先后投靠的日寇。孙担任伪山东省保安副司令,应任伪河南省教育厅厅长,苗剑秋则在事变发生之前赶赴日本,负责捉蒋的白凤翔师长投降成为伪东亚同盟军的指挥官,张学良的智囊鲍文樾任汪伪政府代理军政部长,也成为西安事变所谓抗日反降的大笑话。整个参与捉蒋的抗日同志会会员,只有刘桂五将军一人在抗战中壮烈殉国。

 

成立了自己反蒋联共的核心组织,之后自然就要大力进行宣传了。

 

 

张学良和杨虎城最关心的自然是内部将领的培训,他们组织了王曲军官训练团。

王曲军官训练弹在1936年5月成立,地点在西安市南郊的王曲镇。王曲军官训练团团长和副团长分别是张学良和杨虎城,团副为杨虎城大将孙蔚如,教育长为张学良大将王以哲(后王以哲回前线,就由黄显声接任)。训练团的学员是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两方面的连长以上,团长以下的现任军官,前后办了三期。其中第一期就有500人,主要是东北军军官,十七路军军官只有不到100人。训练科目为军事课,政治课和精神讲话等。

其中以政治课和精神讲话为主。开学第一天,张学良就在开学典礼讲话题题目就为《中国出路唯有抗日》,第一句就是要打回老家去指出“抗日是东北军最大使命”,以“把全(民)族所有力量拉到抗日阵线上去长期抗战”为己任,号召全军将士“宁肯斗争致死,决不束手待毙!”,全篇大力宣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而杨虎城讲话也是抗日的问题。

整个训练期间,抗日同志会的会员在王曲大力宣传抗日联共的主张,有时候甚至公开演讲。

 

为应付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说王曲军官团完全按照庐山军团训练团的样式举办,以剿共为主题。而庐山军官训练团为蒋介石领导的中央训练军事干部的组织,宣扬三民主义,国家统一,先安内,后攘外等思想。庐山军官训练团实施蒋介石“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方针,开了南京国民政府大规模训练军事干部的先声。杨虎城在1932年曾经参加过,知道这是中央收复地方军阀,强化反共抗日思想的洗脑学校。张杨通过这个方式掩人耳目!

 

除了王曲以外,张学良还秘密成立了学兵队,这是张培养新一批抗日中低级军官的组织。张学良计划由这些新军官进入东北军,充实内部新力量,改造东北军。

1936年8月学兵队成立,队长是孙铭久。学兵队有300多人,大部分是中共北平地下党介绍过去的积极抗日青年,其中很多事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积极分子,也有一部分是中共党员。

他们主要成员从北平上车,坐的是东北军运兵列车,一路不允许下车。到了西安以后,学员一下火车就带领他们去军队内部的澡堂洗个澡,洗澡后把他们带到东城门楼上,换上军装。途中没有和任何人接触,很注意保密。

中共在学兵队中不断进行宣传,收入新人,力量逐步扩大。

学兵队的体制和红军后来的抗日大学类似,学兵队半天进行军事训练,半天进行政治学习。军事训练以学习游击战争的战术为重点,并以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敌进我退,敌住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作为重要内容。政治学习此外还曾邀请刘鼎、孔祥桢等中共党员讲授“军队政治工作”、“红军的军事民主”等问题。

学兵队全部训练生活都是东门城门上,平时不允许下楼,四面都有卫兵站岗,非常秘密。当时军统特务已经发现有这个组织,但由于无法登上城楼,始终无法得到确切情报。

可惜由于到西安事变爆发只有4个月时间,最终没有培训出来。

该学兵队在西安事变以后被解散!

 

除了军官以外,张学良通过抗日同志会写了大量抗日宣传资料,发到东北军士兵手中,进行抗日宣传。

其实相比军官来说,东北军普通士兵抗日回家的意志更强。他们基本每人都在九一八事变中奉命离开东北,搞得妻离子散。以早在1935年鄂豫皖苏区,红二十五军俘虏一批东北军官兵,发给他们5块银元让他们回家的时候,很多士兵就痛哭流涕的表示自己无家可回。

到了陕北和中共交手三次,东北军士兵普遍不愿意打内战,觉得要死也要死在东北,所以也没有什么战斗力。三次交手俘虏了数千东北军士兵,当时中共给他们进行宣传,既不讲马列主义,也不讲阶级斗争,只有一句话:团结一致,打回老家去。当时大部分东北军士兵都深深认同这句话,在他们看来他们和中共无冤无仇,而且都是中国人,根本没必要拼命。而日本才是占领他们老家的侵略者,自然应该去和日本人拼。

由此,东北军很多士兵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言论,很多人从中共处回来就成为宣传抗日的积极分子。

 

相比如火如荼的东北军内部的活动,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就差得远了。因为十七路军的情况更差。

杨虎城的十七路军骨干都是当年中秋会,靖国军的老军人,这些人之前多为土匪,民团或者老兵油子,从军本来就是为钱为权,军阀思想更为严重,内部派系林立,互相排挤,非常腐败。

杨虎城曾说:我们有些带兵的人本身眼光太小,地域观念太重,只知道用私人,甚至用些亲戚邻居来当兵,对外人一律不用。更重要的不但不用人甚至虐待他们,因此就发生不少的变故,形成很多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团体。外省人顾虑到这点不敢加入我们的队伍,本省人在外转战多年,一回到家(回到陕西),便什么成家立业,从事整理私活,对团体(十七路军)的前途不在顾虑,这是何等危险的事啊。

 

军官如此,士兵也好不到哪儿去。杨虎城自己曾说:我们的兵多半是募来的无业游民,军队裁一个兵,社会上就多一个匪,多年来的盗贼分析起成分来,多半是当兵的。

 

十七路军为老陕军,军队内部都是陕西人,没有东北军那样离乡背井的心态,也没和日军交过手,抗日思想相对较轻。而军官都是地头蛇,对中共占据陕北苏区后搞得诸如土改,肃反那些也深感恐惧,对其比较仇视。

所以随便宣传抗日联共,恐怕会遭到内部很多反对,尤其是高级军官。

杨虎城对他的部队心知肚明,他说过:我们团体内,重要干部都是过去用义气结合的,是封建底子,像张学良这样组织起来就要分裂。只能一步步的来,一点点的替换。

 

杨虎城早期曾经培养了张汉民,赵寿山,孔从洲,许权中等年轻军官,但毕竟人数较少,不能彻底改变整个十七路军。

所以杨虎城出来派出少量干部去王曲培训以外,没有任何其他培训干部的举动。

杨虎城曾经考虑让中共党员王炳南邀请一部分进步人士在十七路军内部成立政治训练班,训练中下级干部。但因为杨虎城本人顾虑很多,王炳南也因为关节炎卧床数月,这个计划直到西安事变开始也没有实现。

所以十七路军在西安事变一开始就出现归顺中央的现象,后接二连三将部队拉走。



-------------十七路军成分复杂,曾经被人攻击为兵匪不分。后在西安事变中,十七路军出现一定程度的抢劫现象,还枪杀了西安边业银行经理王德俊。后十七路军军官纷纷投靠中央,包括杨虎城最信任的王老虎王劲哉旅长。

 

中共主打的群众宣传

 

除了军队内部以外,张杨为了争取陕西的群众支持,还开始了规模庞大的群众抗日运动。

这点对于他们来说有些难度,但对于中共来说是小菜。中共以宣传起来,群众运动是他起家的法宝,无论工运,农运,学运都是他们最擅长的东西。早在1935年的129运动,在北平就有6000学生参加,最终蔓延到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杭州、西安、开封、济南、太原、长沙、桂林、重庆等城市。几乎全国范围都举行请愿集会、示威游行,或发表宣言、通电,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整个搞得天翻地覆,就是中共的杰作。

 

张杨的宣传,主要也是靠中共的两个地下组织,东救和西救。

东救骨干是学运领袖宋黎,马绍周,刘澜波等人,西救的骨干则是杨虎城的秘书宋绮云,谢华,徐彬如等人,都是共产党员。

 

东救和西救都是共产党领导,各有各得团队,宣传力量都很强。

其中西救更是有力量,主要是他们一直有杨虎城的支持。

自从杨虎城在1930年主政陕西以来,奉命武力自保,政治反蒋的政策,所以一项支持省内反蒋的教育政治势力。

当时潜伏在西安的军统中统特务向中央报告:西安教育界通匪现象严重,一部分中共和亲共人士担任高级职位,搞不好,惹恼了杨虎城不好办。

早在1931年初,杨虎城主办《西北文化日报》和《西安日报》,任命共产党员宋绮云为《西北文化日报》总编辑,老共产党员蒋听松为《西安日报》社长。其中《西安日报》为西安省政府的机关报,《西北文化日报》为先绥靖公署的机关报,都是公办的报纸,影响力很大。这两份报纸在当时非常的红,是杨虎城的舆论阵地,其中又以《西北文化日报》为最,他的总编辑宋绮云为徐州人,1927年入党,担任过徐州邳县县委书记,后由于被中央通缉才改名换姓转到杨虎城处工作。宋绮云一向很红,担任总编以后,用这份报纸宣扬中共立场。1934年元旦,全国报纸以剿匪胜利为题目,但《西北文化日报》则以危机严重的新年为题目,攻击国府政策卖国,导致国土沦丧,经济崩溃,国难当头。

1935年10月蒋介石赶到西安部署对陕北苏区的围剿,《西北文化日报》则故意以“将委员长飞抵西安”为题目,暗示蒋委员长掉了脑袋,一时间该报纸被抢购。

宋绮云敢这么做自然是有原因的,国民党陕西省党部的中统负责人宋志先曾经亲自带领特务来逮捕宋绮云,但《西北文化日报》名义上的社长是杨虎城的心腹陈子坚。陈的身份是西安绥靖公署办公室主任,实则也是老资格的共产党员。陈得知宋志先来抓宋绮云,亲自出面让特务们抓他。当时西安还是杨虎城的地盘,中统特务不敢得罪杨虎城的心腹,只得走了。

宋志先后来抱怨说:江西是共匪集中所在,但那里红是红,白是白,工作比较好办。西安这里不少人做的是国民党的官,吃的是国民党的饭,但说的确实共产党的话,甚至做共产党的事,红白不分!

中央为了制约这两份报纸,派出中央人员邱元武赶赴西安办了《西京日报》,宣传中央的言论,包括剿共和消灭军阀统一中国的思想。杨虎城对这份报纸非常痛恨,他多次找邱元武进行劝说,希望他不要宣传这些。但邱元武信奉三民主义思想,加之有国府中央支持,对杨虎城劝说根本不为所动。

杨见此种情况决定杀一儆百,找了几个十七路军的特工将邱元武暗杀。杀鸡吓猴,从此以后西安亲中央势力不敢在公然对抗杨虎城。

张学良这边在1936年6月18日也主办了《西京民报》,其总编由中国共产党党员陈翰伯担任,该报的宗旨是宣传东北军复土返乡、团结抗日思想。

1934年中共从上海派来谢华和徐彬如等党员来到西安,并且在1935年10月建立中共西北特别支部,后有成立了西北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西就会,宋绮云担任宣传部副部长。杨虎城对西救会给与默认,并且尤其领导十七路军的抗日宣传工作。这些有丰富经验的老共产党员加入西北军宣传机构以后,该部的力量更为强大。西救会逐步发展到下属二十三个组织,并且和陕北苏区接上了头,直接受毛泽东周恩来领导。

 

 

国府对陕西文化界通共早有耳闻。

1931年蒋介石特地派来中央教育高官李范一来担任陕西教育厅厅长,并且撤换了一批西安的校长和教师,试图宣传中央的立场。但杨虎城随即暗中支持中共组织西安学生发生大规模学生运动。学生们上街游行示威要求李范一下台,并且列出十大罪行。李毕竟是个文人,从没见过这种场面,急忙向杨虎城报告学生中有共产党煽动,要杨虎城派出军警捕捉惩办。

杨虎城冷冷的回答:教育不是李先生负责的吗?我如何插手?你说有共产党,有什么事实根据吗?李范一大惊之下赶忙向杨虎城辞职回南京。杨虎城随即任命自己手下的亲共人士李白龄接任教育厅长,立即将李范一任命的校长教师全部撤换,还安插了一批亲共人士为校长。

 

在1933年国民党大佬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国府教育界位置最高的官员,传说蒋纬国的生父)在西安对学生演讲,提出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这些学生都是接受中共宣传的亲共积极分子,他们根本不听戴季陶的言论,反而群起攻之将其围住要殴打。后戴季陶在随行人员保护下狼狈逃走,但坐车却被学生放火烧了。由此戴季陶大怒,将西安情况汇报给蒋介石,蒋也非常不满,认为西安教育文化节实在太差,没法不整顿。

1933年3月蒋介石亲自约杨虎城在石家庄见面,蒋说:你行伍出身,读的书少,不知道古今兴衰全在用人的得失。以后用人的事,要多加考虑,你那里还有些不三不四的人,回去要好好查查。

杨虎城此时情况不太好,进入甘肃部队被蒋介石瓦解,损失了一个师的兵力,只得表面上听从蒋介石的说法。

后蒋介石在1933年再次派来中央的周学昌担任陕西教育厅厅长,杨虎城没有拒绝,但对周极为冷谈。周比李范一狡猾一些,他老老实实做官,对于南京的命令,知道杨虎城反对的,他一律不敢执行。由此昏昏庸庸的在西安混了几年,蒋介石知道周学昌有苦衷,也没有给与催促。

 

 

所以在杨虎城主政几年内,西安文化界亲共现象很明显。在西安宣扬反对内战,反对中央之内是自由的,街上可以买到亲共的报纸,甚至学校中看以看到马列主义的书籍。

 

但发展到了1933年春,又发生了天大的事情。当时中央在西安设有国民党陕西省党部,这是国府名义上在西安党一级最高权力机关,是中央在陕西的权力象征。省党部里面有大批中统特务,负责搜集情报,打击亲共反中央力量,尤其负责抓捕共产党员。

中统在1933年活动频繁,并且在各学校发表公告禁止学生阅读马列等中共书籍。由此中共再次组织一部分学生冲击省党部办公室,将其全部砸毁,还搜出了省党部委员的一个大烟灯(当时西安抽烟片的人很多),学生将烟具举着上街游行!冲击党部时候,十七路军负责站岗的卫兵未予组织,而中统特务在当时并没有什么武装,人数也少,更不敢开枪,无力对抗人数众多的学生。

冲击省党部等于冲击中央政府,是天大的事情。省党部的中统负责人找到杨虎城告状,杨却说:学生闹事,全国皆然,我看南京闹的更厉害。蒋委员长都拿学生没有办法,我能怎么办?

中统负责人只好走了。杨虎城随即对身边秘书说:打一下他们也有好处,这些太嚣张了,不打不行。

 

省党部其实好惹的,他们随即将这个情况报告蒋介石,说杨虎城煽动学生冲击省党部,大逆不道。蒋介石认为需要给杨虎城点教训,在消灭杨部进入甘肃的力量以后,蒋在1933年底没有通知杨虎城,直接将其陕西省主席职位撤掉,安排邵力子接任。

杨虎城措手不及,也算吃了一惊,由此杨没有再敢于搞如此直接对抗中央的暴力行动。

 

 



----------------宋绮云出名是因为其子小萝卜头宋振中,他和夫人徐林侠及他们8个月大的幼子宋振中在1941年被逮捕(当时宋夫人抱着孩子,宋夫人也是共产党员)。8年牢狱生活后,他们三人在重庆被军统特务处死,同时被处死的还有杨虎城父子,都是用匕首刺死的。

 

在西救会成立的同时,张学良手下的高崇民,共产党员宋黎(当时名义上是张学良的秘书),刘澜波等人组织了东北救亡会,简称东救会,负责东北军方面的宣传。

东救和西救会合作,在1936年连续多次举行大规模群众运动。

 

5月西救会组织大游行,但由于被军统特务侦查得知内幕,当场被捕二三十人。西北剿总参谋长,也是蒋介石派出监视张杨的晏道刚向蒋介石报告到:近破获共匪伪省府,捕获要犯二十七人,并炒出反动刊物若干,均极力诋毁中央反对剿匪。

 

杨虎城得知后,命令十七路军宪兵营给与保护,该宪兵营很多中共党员,营长金闽生就是共产党员。平时他们集会由军人保护,之后的游行中一律由宪兵队穿便衣给与保护。

张学良则派出副官孙铭久的学兵队学员,由他们穿便衣保护游行。

这些军人身体强壮,受过军事训练,一般警察根本不是对手,所以之后的游行都很顺利。

918纪念日召开抗日大会,并且组织了大游行。

10月10日双十节期间,两会又组织了群众大会,批判国府亲日媚日,并且再次举办游行。

10月下旬,两会组织追到鲁迅先生大会,攻击国府政策,举办更大规模游行。西安军统组织武装警察进入会场试图驱散群众,学生不退,双方对峙。结果张杨派出部队迫使警察撤退,游行得以继续举行。这是张杨公然支持两会的明显表示。

到了12月9日是129运动一周年纪念日,两会组织的群众运动达到高潮,动员十几万人参加,直接参加游行的就有1万多人。游行队伍甚至准备步行去临潼华清池向蒋介石示威,后被张学良拦阻(张准备捉蒋,不想打草惊蛇)。该次活动为张文彬负责,张文彬是毛泽东的秘书,派到杨虎城处做代表的。运动的指挥部就安排在杨虎城参谋长王根生家里,所以军统中统特务没办法查。

 

这么大张旗鼓的搞,想不被中央得知是不可能的。

 

中央潜伏在陕西的特务对此作出一系列的反应,并且直接导致张杨和蒋介石的关系急剧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