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怎么写:情人(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4:39:55

 

        虽然情人关系不排除有肉体的结合,但情人应该还主要是精神世界里的情人。肉欲意义上的情人不是真正的情人,因为它不涉及灵魂。

(一)

本文中的"情人"不是指任何一个与你有感情的人,特指婚外的异性情人。我们首先得厘定"情人"的概念,以免产生理解上的混乱。  
   也许你尚无情人,但你不妨直面人性。坦诚地说,那不是因为你不需要,那只是由于你还未冲破世俗传统的束缚,或还没有觅得一把与你心门配对的钥匙。  
   人需要理性,也需要非理性。我的话就准备从这里说起了,因为这是本文的逻辑始基,或者叫"阿基米德点"吧。  
  婚姻是理性的,爱情则是非理性的。在非理性的激情后,爱情就进入了理性的婚姻殿堂。有人说,婚姻使爱情变成亲情。还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不过,婚姻是殿堂还是坟墓可先暂作阙疑,先且说说我所理解的婚姻的本质。我以为,婚姻中的鸾凤和鸣固然不错,但如果少了浪漫与激情,婚姻就会变成友谊——此时,附加在这种友谊上的法律效力会变成一种压力,让你不得不负起责任来。即便老婆在你眼里并不如意,两人天天同床异梦貌合神离,吵架甚至打架时有发生,她生病时你还得硬着头皮照看她。一般的友谊则不同。你去医院照顾朋友,不是因为有外在的压力,而是出于一片真诚的友情。  
   婚姻是友谊,如果这点成立,也未必就是将其降格。试想想,既然是友谊,夫妻间就得有起码的尊重与理解,而不是奴役般地使唤对方。缺乏了尊重与理解,友情就丧失了根基。事实上,婚姻这种友谊有点像美酒-经过漫长的岁月后,在暮年之际越发芬芳甘醇。
  婚姻生活单调乏味。如果双方都深深懂得婚姻像盆栽,还需要双方精心呵护,这种婚姻生活也算是蛮好,但要做到这点需要双方都有比较接近的情趣和品味。事实上,要达到这点并不容易,于是大多数人过上了忙于工作的锁务和耽于柴油米盐的平淡日子。但是,每当夜深人静入睡前与自己的灵魂面对时,你心底仍会有一种萌动的遐想或梦幻。于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当你与某位异性邂逅后,你便有了一个开始。
  情人与红颜知己或蓝颜知己,还应该有所不同。依我看,与知己交往只是柏拉图式的那种没有肉体参与的"神交",而情人关系则不应该排除肉体的结合。当激情烈火中烧时,你也不必压制自己的欲望。传统的世俗观念说它是罪恶的,但事实上那并不罪恶。生活中那样美好的东西,你没有理由拒绝它。这也是造物主的旨意。
   不过,虽然情人关系不排除有肉体的结合,但情人应该还主要是精神世界里的情人。肉欲意义上的情人不是真正的情人,因为它不涉及灵魂。这种异性在世上多如牛毛,失去了情人的内涵价值。这种所谓的情人关系实则为对情人关系的亵渎。
  婚姻因爱情而来,爱情因婚姻而去。婚姻生活充满单调乏味,爱情生活充满激情浪漫。虽然人们总在寻求婚姻与爱情的统一,但毕竟二者始终难以调和。离婚吧,你还得尽作为父母的义务,况且再婚后你又回到以前了;不离吧,无论你怎么掩饰,你的心却总是有隐隐的冲动和渴望。同时,情人关系是以双方的自愿为基础的,而不是迫于外界压力的情况下产生的。这样,情人关系的产生便具有了某种必然性的基础。


  渴望浪漫,渴望心灵的沟通都是人之天性,生活中有情人并不可耻,况且一个情人还可能改变你的人生。歌德那个老家伙,八十多年还在与小女生爱恋,想必爱情也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的源泉。据说哲学家罗素至少曾有过九个情人,连世人也揶揄他说,是情人培育出了他那些绝妙的哲学思想。萨特有个情人叫波伏瓦,她是现代女权分子的杰出代表,也是他在巴黎高师时的同学。在萨特命运多舛的一生中,波伏瓦都始终坚定地与萨特站在一起,始终没有背叛过萨特,给予萨特了以极大的支持。萨特也承认,"她是最理想的对话者,人们从未有过的对话者",足见波伏瓦在萨特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另外,蒙田还热情洋溢地赞扬过情人关系,说"如果可以建立一种自愿和自由的关系,不仅灵魂可以互相完全拥有,而且肉体也参加这一结合,男人全身心投入进去,那么可以肯定,友谊会因此而更充分,更完整。"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一言蔽之了:婚姻是法律规定的友谊,而情人关系是没有法律效力的婚姻。
  我始终认为,人的感情犹如大海一般浩瀚,一个人是根本无法完全占有另一个的全部感情。你爱妻子或丈夫,但仍然还可以爱你的同事,你的朋友,你的学生,你的尊长...爱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爱是高尚的,爱的广博也并非一种"恶"。如果你与异性有一种高尚的情人关系,我看你不必拒绝它。接受它吧,或许你的生活会因此更阳光一些,但是我得提醒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了自己对家庭的责任与义务。  

   (二)

   拜伦说:"可怕的是,既不能和女人一起生活,也不能过没有女人的生活。"他似乎已经看到了男人的困境,但很遗憾,他并没有为男人指明哪儿才是出路。
  我信笔涂鸦地写出上面的《情人,你接受吗?》后,邀请了几位朋友读后提点意见。没有想到,朋友们对其评价近乎于一种指责:"你这不是在始作俑者,嗾使别人败坏传统道德吗?"实际上,我并不把朋友的评论视为谮言。只是话己到这个份上,眼看自己已成为诲淫诲盗的教唆犯了,迫不得已之下只好再续狗尾,以使我的想法更明澈清亮一些--借用伏尔泰的一句名言: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但一定给予我说话的权利。
  在《情》文中,我的观点非常明确:我对婚外的情人关系表示接受。对此,我丝毫也不隐晦。事实上,我也让老婆看过此文。记得她看完后,神秘地问我:"你真的想有情人?"我说:"是的,但我想我永远也找不到满意的情人。"此话到不是为了搪塞老婆,为自己开脱"罪过"。本来,天地之大,人海茫茫,我如何知道最理想的情人在哪儿呢?
  在《会饮篇》中,柏拉图通过厄洛斯的神话,表达了人的真善美统一的思想:人原来是一个完美的整体,由于"原罪"而被劈成两半,使得每一个人失去了自己的另一半,所以每个人都在渴望得到自己的另一半,以实现自身的重新完美。但是每个人只能从异性中才能找到最理想的另一半,这便是爱情--使人自我完善而达到至高的精神上的幸福。如此看来,既然人是希望自己完美,自己的另一半也必须是最适合自己的伴侣。但问题是,世人都很难在有生之年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所以我相信,大部分婚姻中的双方都不是彼此的最佳伴侣。
  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柏拉图曾问过其师苏格拉底爱情与婚姻。当柏拉图问老师什么是爱情时,苏格拉底并不直接回答,而是叫他去田里把最大的麦穗摘回来,但条件是不能回头,且只能摘一次。过了良久,柏拉图两手空空回来了。
   "看到一个麦穗比较好,我却不知道是不是最好的。所以我不敢摘,只得往前面走,走到最后才发现两手空空,我只得回来了。" 柏拉图说。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爱情。"
   又有一次,柏拉图又问什么婚姻。苏格拉底也并不直接作答,而叫柏拉图去树林取一棵树材,但条件是树材要好,且只能取一次。半晌后,柏拉图拉着一棵树材回来了。
   "这是最好的吗?"苏格拉底问。
   "我还记得让次摘麦穗的教训。这次我走了好远,好不容易看到一棵像样的树材。怕没有精力和时间了,我只得将它带回来了,也不管它是不是最好的了。"柏拉图回答道。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便是婚姻。"
  在这个故事中,苏格拉底对柏拉图并不明示,而是以两件事例让他来理解爱情和婚姻。所以,如果你想找到最满意的另一半,可能就会跟柏氏摘麦穗一样空手而归。结果,追求完美的大龄青年们抵挡不住媒妁之言的纠缠或异性的脉脉明眸的诱惑,最终像柏氏取树材一样,遇到差不多的配偶就结婚了。现实中的爱情与婚姻大概就是如此。
  我知道,情人关系与传统的伦理道德似乎有冲突。一旦你有与传统的伦理道德相冲突的行为,世人便会因为不接受而对你进行围攻。如果你问为什么要遵守传统,世人便会说因为传统好,你接着再问为什么传统好,那世人一定会告诉你:因为传统好,所以传统就好。这就是中国人崇古守常的特点。这种社会文化心理千秋不改,亘古不变。
  

       在进入现代之前,中国人的婚姻都是父母包买,可见中国人的婚姻中的真正幸福并不多。在那种讲"三纲"和"五常"的时代里,情人关系根本无法生根。我在《情》文中说的,爱情是非理性的,而非理性对于家庭有着破坏作用,中国又是个家庭结构式的国度,家庭对国家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女人必须保持贞洁,这不仅是男人的思想,而且政府还不断地给民众灌输"失身是小,失节是大"的思想--如果女人誓死保持贞洁,政府即可授予贞洁牌坊,以示嘉奖。
  尼采认为,凡是扼杀人性的道德都是不道德的,不尊重人性的传统道德只有一个特征--恶。于是,这位向传统道德挑战的战士,发起了一场向基督教道德的战争。我也以为,一种伦理道德好不好,不应是以传统为标准,而应以理性为基础,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妇人裹足与守寡,男人留辫,这些传统不都改变了吗?为什么没有强制地继承传统呢?我们不应该忽略一点:传统伦理道德有"灭人欲"的特点,人欲本是人的本性,人欲在被压抑的时候,可能会使人走向极端的。 1988年在北京长城发生过一起爆炸案件,死者二人都是有家室的人,他们的婚外情最终敌不过世俗的压力,从而他们最终选择了殉情。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妈妈也是与情人一起服毒殉情自杀的,当时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生命因传统的伦理道德而逝去,但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思考呢?在现代社会里,情人关系巳不是一种乌托邦,而是一种活生生的现实了。既然婚姻中的双方难以成为彼此最为满意的伴侣,人性又总是催促人向往完美,那么是不是就离婚?如果选择了离婚,孩子怎么办?给孩子心灵上造成的伤害谁来负责?我同意周国平的观点,即亲密不必无间。双方都是独立的主体,都应该有独立的空间,为什么非得把自己全部交给对方呢?那样高尚吗?即使这也称得上高尚,那也只是传统里的高尚,不是现实里的高尚。
  也许,你又要批判我是"反传统"了,因为我的观点与传统不一样。马克思说中国是个"家庭结构式的国家",孟子也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观念在中国是如此重要,"五好家庭"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而情人关系有悖于家庭和睦,于是我好象就成了"反社会主义"。拜托,你不必这样为我"上纲上线"地扣高帽。因为如果咱们按这种逻辑,把任何事情都给强加一个冠冕堂皇的高尚理由,很多事情就会变得非常滑稽或让人尴尬了--街头卖唱的人说,为了活跃祖国文艺,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请你捧个场吧!听到这话你真要捧场?或者乞丐行乞时跟你说,为了加快货币流通,活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你就施舍点给我吧!听了这话你真会掏空自己的钱袋来施舍?…如果你胆敢说"NO",你岂不也是"反社会主义"了?!
  我是一个冒险者。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个冒险者,而冒险注定是要付出代价的。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布鲁诺提出日心说,弄得教徒们惊恐不安,怕把上帝弄丢了;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居然还敢"越名教而任自然",提出"每非汤武,而薄周孔";马寅初提出要控制人口,这不是明摆着跟社会主义过不去?这些历史上的大人物,都为自己的冒险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是不敢与他们相比的。我作为一个冒险者,仅引来几位朋友的围啄,这代价比那些前辈来说,想来还只是微不足道。
  无论怎么讲,中国社会文化心理确实被"道德保守主义"占据了。如果"婚姻是理性的"这个观点成立,那么,苏格拉底那个被尼采称为"最稀奇古怪的等式"-- "理性-道德-幸福"--也就可换作"婚姻-道德-幸福"了。事实上,由于婚姻摒弃了非理性,单纯靠理性来获得幸福的婚姻有多少呢?于我看来,传统的伦理道德未必就好。不可否认,传统文化中有精髓,但同样也有糟粕。在还有大量人口处于温饱线以下的情况下,世人的铺张浪费却大得让人咋舌;在科技文化进步的今天,迷信却还有强劲的势头...对此应持否定态度,我想这是不容置喙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全盘保留传统文化呢?我赞成情人关系,因为这是一种"中间路线"--既不破坏家庭,也不违背人性。但是,我并不赞成太离谱的情人关系,比如哲学家罗素,任凭老婆生下情人的孩子也无动于衷。至于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会不会有很多人像罗素一样,我并不知道,因为那离我太远了。
  最后说一件与《情》文有点关系的事情,因为对此事的态度也反映出我的包容态度。最近由于《断背山》这部电影,同性恋问题被炒得沸沸扬扬。王小波先生在中国最先研究同性恋,结果他的学术成果也被批得体无完肤,就此打住不敢深入研究了。国人的"鸵鸟思维"方式注定使国人无法容忍同性恋这个社会现象,更遑论正视中国从西汉开始就有同性恋了这个事实。对于同性恋,我与史铁生持相同观点:我不反对同性恋。爱恋主要是灵魂的事,不是肉身的事;况且那是二人之间的事情(无论是否于异性之间),并不妨碍社会。社会的伦理道德对它讳谟如深,那也只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已。现在开放多了,很多人的观点是:我不危害社会,不涉及他人,你管得着吗?但是据闻,最近上海的同性恋者们要求法律承认同性恋婚姻的合法性,我对此并不表示赞成。同性恋一旦结婚,性道德的基座就岌岌可危了。至于同性之间有感情,我们管得着吗?比如,我有那么多"铁哥们",只要你愿意,你尽管说我是同性恋者好了。我知道,中国人喜欢人云亦云,思想多了些传统成分,少了些理性成分。
   还有,至于同性恋者之间的对方是不是理想中的另一半,这个问题就留给你思考了吧。


     (三)

   最近灵感不多,找不到话题,今天就戏侃一下“情人”,算是进行一次“公开答疑”,澄清一些问题。
  《情人,你接受吗?》是我最喜欢,也是我最好的篇目之一。自从发布以来,在点击率一直位居榜首。这些都说明,情人关系是读者们关注的敏感话题。《情》这题目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触及到他们的心弦,或撩拨他们的幽思或闺怨。我们不妨猜测一下,多少人在为情人夙兴夜寐朝思暮想啊?
  我相信,《情》可以给读者们以生活的勇气,让大家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它把大家心里想的,却又不敢言说的欲望,放到阳光的照耀之下。那颗本来就不安份的心,被我的文字搔得痒痒的,最终可能去做了一些我不知道的事。不过,我并不责怪大家,因为那是人性所为。我只是希望,受益的读者们能够回来看看我,而且不妨回贴如下:“我从中你的文字中受到了极大的鼓励,并以你的理论为武器,找到心爱的情人。感谢你给了我美丽的人生!”如果能看到这样的回贴,说明我的思想得到传播,并用以指导实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我心里该有怎样的成就感啊!可惜,至今尚未发现有这样的回贴,莫非大家忙着享受成果,成天只顾约情人玩了?这种“吃水忘了挖井人”的做法,让人不禁喟叹:唉,真是世道浇离,人心不古啊。
  《情》虽有一万多人读过,回贴发表意见的却寥若晨星。读者读后都保持沉默,只有个别大胆的人说支持。这说明了读者们的心态,一种只敢想而不敢为的心态。如果说句支持的话,旁人会以为自己不正经,自己莫名地会沾上污点。本来是“正统”人物,可是晚节不保,为回贴落得个“色”或“浪”之臭名,那又是何苦呢?若是这样,说明读者还是被传统束缚着,只是为别人而活着。
  《情》的写作,是基于我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用说理的方式来表达出的一种观点。一位朋友说,写得非常有理性,绝不是矫情或煽情之作。有几位朋友说,写得确实好,也有道理,但就是与传统道德相悖。是的,它确实与传统道德有点相悖。中国自古以来是“以社会为中心”,把社会道德强加给个体。建国后所建立的共产主义道德体系,又以“集体主义”道德为核心,所以中国社会从来就不是以个体为中心的。为了“社会与集体”的道德,情人关系一直被列为“非道德”的关系。
  个人主义代表的是西方价值,个人主义尊重个体价值。只有当个体生命受到尊重时,个人主义才会被广泛接受,一个社会才是民主社会。民主社会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个人主义也必将成为世界流。“社会为中心”与“集体为中心”的社会,将社会与集体的价值强加给个体,只能是专制社会。所以,情人关系不只是社会现象,也可纳入政治问题加以讨论,这点我在《ji女与民主》等篇目中也有所分析。当然,中国社会的发展是有过程的,世界的普世价值被中国民众接受也需要时间。
  我可以光荣和骄傲地声明,我是个人主义者。个人主义者没有什么不好,他们人性丰满,个性突出,有思想主见,会捍卫自己的权益。当然,他们往往也会支持或同情情人关系,因为情人关系的价值取向也是个人主义。那些在外面找情人的人,不管他们意识到没有,他们的价值取向也是个人主义。在这个意义上讲,那些带头找情人的人,实际上引领着社会思潮,推动着民主进程。
  上海市前任市长陈良宇跨台后,最近官方出台了文件,欲整治政府官员的腐败现状,禁止政府官员“养情人”。对于这种文件,我认为政府没有找到病根,属于本末倒置的做法。政府官员是先腐败后养情人,而不是先养情人后才腐败。陈良宇的情人有十几个,每个情人有财产几百万或上千万,这钱是如何来的呢?没有这么多钱,陈良宇能养活几个情人?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在体制上,只有好的体制才能有纯洁的官员。人都是贪婪的,正如男人都想找情人一样,这些都是人的本性使然。如果认为官员学了几个文件就纯洁高尚了,这只是一种虚妄,是忽视人性的做法。好的体制会有很多监督机构,而这些监督机构独立的,不受任何政党的领导,它只为人民服务。假如陈有了第一个情人,某报就刊登出来,他还敢有第二个吗?假如他贪污了一万,就有人报道,他还敢贪污几亿吗?一味强调“和谐”,有问题就捂住而不准暴光,必然出现比陈良宇还陈良宇的人。
  因此,对于官方的文件,我不以为然,甚至有点同情陈。他的贪污与找情人,只是人性所为,而体制的弊端又让他全部承担了。当然,说到陈的那么多情人,有几个有真情实感,这也只有陈自己知道了。不过我认为,只要是有真情实感的情人,也算是有高尚的一面,至少是有人性的一面。找情人本来没有什么,只是因为陈良宇贪污而将其败坏了。
  不扯远了,还是继续谈《情》吧。《情》发布后,好几个朋友见我如此大胆“提倡”情人关系,为其铺设“理论”基础,于是便断定我是江湖大盗似的人物,我的情人肯定一大把,说不定比陈良宇还多。对此,我的回答是:一个也没有。爱叫的狗不咬人,爱咬人的狗不叫。我能公开地发表观点,恰好说明我没有情人。况且,我平时忙于读书学习,这篇“情人理论”不过是我的“学术成果”而已。
不过,坦诚地讲,不是我不想,只是没有机会罢了。我这人吧,说好点是有点品味,说差点是太苛刻,遇上合适的人实不容易,加上我对情人的定义是包括性爱,所以更难有情人了。
  不过,我在网易也遇到过两个才女。读读她们的文字,一股书香味和女人味扑面而来。我比较欣赏她们的才情,也均表达了对她们的好感。不料其中一个并不接受我的好感,没有加入圈子就跑掉了,至今仍然“逍遥圈外”,这种突兀这举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另外一个才认识几天,这是一种朋友关系,也永远不可能是情人关系。至于说它属于什么,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拙作《雅趣不风流》。
   也有人问我,如果老婆或老公知道后会怎么样?我的回答是:只有傻瓜才会告诉老婆或老公。你是独立自主的人,有自己的空间,又何必把唯一的空间让给老婆或老公分享呢?能把家庭关系处理好,尽到自己的义务就行了。
  最后还有一类朋友,他们比较担心老公或老婆有情人,苦于没有办法杜绝。听罢,我立即开出了自己的“祖传秘方”。在《女人·男人》中,我写过自己的“三维理论”,指出“在经济、时间、空间三个方面,如果夫妻一方享有两个方面以上的自由独立,这种家庭则多半暗藏危机。”这个理论实际上是一种暗示,聪明人一看就懂。你若明白自己家里有了危机,那就赶快采取措施整顿一下吧。
  拉拉杂杂写到这里,突然感觉自己真像是江湖庸医,诲淫诲盗,教人坑蒙拐骗,又该有人要攻击我说:“你好人也当,坏人也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过,我真心地希望每个朋友有自己的美好生活。生活对于每人的意义不尽相同,且每人的价值观不同,生活方式本来就是多样化的,我只是提供自己的想法,绝不是呼吁或提倡什么。
  走自己的路,让我打车去吧。

(四)

        有朋友问我,你怎么最近越来越离谱了?前阵子是好象是在为范美忠说话,怎么还在又来鼓吹搞情人?还开始写起《沉重的肉身》那样的“色情”故事了?你是不是有毛病?现在怎么有点不着调了?
    昨天我跟朋友聊起情人话题,他建议我创建“情(人)学”——红学,鲁学都有,加一个情学也不为过吧?朋友说,你就做中国情学的创始人吧,在日后的研究中还有望成为“情学泰斗”。我相信,只要有人愿意加入我的“情学研究会”,对情人的研究就可持续深入下去,并会有更多的情学文章问世。
    确实,我的文字好象偏离了主题。从表面上看,范美忠正在风口浪尖上承受着诟骂,而我的生活却日益糜烂起来,居然大张旗帜鼓地搞起情人来了。范美忠若要知道,肯定会骂我不够仗义的。
    我在《我在捍卫什么》中称,如果当事人不是范美忠,我也可能会站出来说话。有朋友问道,如果当事人是贪官污吏,你会站出来说话吗?对此,我的回答是:会的。朋友们并不知道,我褒扬过很多坏事(比如嫖妓),批判过很多好事(比如捐款)。我也捍卫过很坏人,如腐败分子陈良宇、大地主刘文采、龌龊的妓女等等。只要你真正懂得我,就会明白我会捍卫些什么了。
    关于范美忠,我一直认为他不是普通教师,而是知识分子(我早有文说过,教师不是知识分子)。作为知识分子,他必然会有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会让他产生社会责任感,会让他为不能挽回的历史负责,会让他变成牛虻去激活社会这个巨兽。所以,范美忠这次的事情,我倒认为是正常的,因为他骨子里有种潜意识 ——激活社会这头巨兽。这次事件的方式上,也许大家认为有点不妥。不过,也许大家并不知道他骨子里的那种冲动——一旦有了这种冲动,方式上也许就被忽略了。范美忠自愿成为一种教育资源,一个试验品,所以他勇敢地走上了手术台。不过,众人拿起各类手术刀,随意将他暗藏的意图肢解,使整个事件成了娱乐,让他本人也以“范跑跑”的艺名进入了娱乐圈。对此,我只有喟叹:民众没有启蒙,又来了个后现代,有什么办法?萨依德不喜欢利奥塔解构宏大叙事,就是因为东方没有经过启蒙运动,还没有宏大叙事的确立,却又得面对不确定、解构、反讽等。这样,在中国启蒙的宏大叙事尚未确立,范美忠的意图却被国人弄进了“跑跑之歌”加以嘲笑。
    捍卫个体价值,维护个人尊严,这是个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而个体主义必然走向民主社会。纵观世界,情人关系在民主国家中要普遍一些,连希拉克、克林顿这些国家领导人物也有情人,希拉克甚至还跟情人一起上电视!(克林顿因莱温斯基事件被弹劾,主要是因为民众的观念问题。美国人不是反对情人关系,而是认为总统的生活与政治才能有关,这跟法国民众不一样)在中国,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不容许有情人出现的,情人关系也仅局限于一些文人墨客与艺妓之间而已。在朱大可的《流氓的盛宴》中,我曾看到一位与男人私通的女人被凌迟处死的图片,你要知道,《大明律》要求凌迟必须是3347刀!那真是惨不忍睹啊!这样的严刑,一般人是不敢去尝试的。


    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范美忠有着深刻的民主意识,不会没有个体主义价值观。凡是属于个体主义价值取向的社会现象,人体主义者都会持赞同和同情的态度,他们也会同情情人关系或同性恋——因为,宽容是自由主义的重要内涵。不过,他们可能只是为其提供理论支持,而不一定非要自己去搞同性恋。
    作为一个战士,范美忠刺激了社会。他频频地在媒体亮相,宣扬自己的价值观,这是搞的阳谋。为了紧密配合范美忠,我就搞阴谋——鼓吹情人理论,号召国人找情人。我跟朋友说,既然官方不搞民主,咱们就在民间搞民主。怎么搞呢?那就通过号召国人找情人,传播个体主义价值观,藉以达到强化国人的民主意识的目的。这样看来,无论是范美忠的阳谋,还是我的阴谋,只是殊途同归罢了。作为民主人士,都会通过自己的方式言说和传播民主思想。瞧见没有?我在以自己的方式为范美忠敲边鼓,对吧?
    我说民主你别怕,因为民主是《十七大》的核心问题。经济的发展促成了中产阶层的形成,而这个阶层必然会有更多的政治诉求。这种情况下,民主建设应该放在社会政治的重要日程上了。《十七大》报告提出民主建设,说明中共高层已经意识到这点了。所以,我们传播民主思想,宣扬个体主义,可以说是在我党的指示和号召下进行的。如果这点成立,相信我党也不会反对以个体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情人关系了(把情人当家禽养的政府官员,也太过分了吧?)。这在逻辑上不会有什么错误吧?
    本文纯属调侃,你尽可付之一笑。笑后有无思考,也是你自己的事了。

 (五)

    在前文中,我为情人关系做了辩护。一些朋友看后很支持,也有朋友看后不同意。不过,我无法强迫别人同意我的观点,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并照此追求着自己的生活。我要表达的是,你的选择就是最好的——这不是说你的选择比他人的好,而是说你的选择属于你自己,所以你的选择才是最好的。
    在现实中,有些家庭并不幸福,离婚却难以实现。我有个朋友,他跟妻子商量好离婚后,结果孩子却爬到阳台上,扬言如果他们离婚,她就从楼上跳下去,吓得他俩赶紧闭嘴。婚姻不幸福,又不能离婚,而每个人却都希望幸福,也有权利追求幸福。这个矛盾该如何解决呢?
   个体主义价值观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如果一方有情人,也从情人关系中找到了幸福,那么他(她)就追求到了属于自己的东西。当然,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在有情人后,他(她)也不能忘了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双方不幸福,而又都不赞成情人关系,这种情况就是“同归于尽”,宁可牺牲自己的幸福,也不让对方有幸福。这种情况下的婚姻,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所以,要么双方觉醒,共同维护婚姻,或双方都宽容一点,留给对方一点空间。如果说,你老公找情人背叛了你,那么我倒要反问一句:你给了老公他所需要的东西吗?如果你给了,老公也不会找情人。同样地,如果你老公给了你需要的东西,你也不会找情人。
    我的网龄差不多十年,网上遇到过不少的人。在前文中我说过,不是我不想有情人,而是遇到的人不合适。我对情人的要求很高,她必须是才华出众、情趣高雅和漂亮性感。换句话说,我找的是一个尤物。如此苛刻的我,要找到理想的情人是不容易的。但是,我并想不虚伪地否认有找情人的想法,也绝不将责任与义务视为大于权利。只要有合适的情人,理论上讲我还是会考虑的——我有这个权利。只是,实际的可能性不很大。这其中的原因除了我比较苛刻外,还有另一个原因:我在生活中已经有了情人——老婆。
    我跟老婆结婚十几年,也经历了一些变化。关于家庭与婚姻,我思考过很多,也曾给老婆讲过,让老婆看过我的文字。最初的几年里,双方都忙着带孩子,沉浸在天伦之乐之中。不过,孩子慢慢长大后,我开始有了一种失落感——最初爱老婆,然后爱孩子,现在孩子长大了,老婆也看惯了,最后才发现没有什么让我爱的了!此时,婚姻有了裂缝,我们口角时有发生,彼此也不爱搭理。我感到,柴油米盐的日子让婚姻快要走到尽头了。这时候,我跟老婆开诚布公地谈了多次,明确地指出,婚姻再这样下去,会出问题的,我们必须要改变它——如果你不注意,到时候别怪我。老婆领会了我的精神,开始配合我着力进行一些改变。从此,我们的乏味生活开始有了些情趣。这几年里,我们有时候出门旅游调剂一下,甚至互通短信“谈情说爱”。老婆也开始懂得,要维持生活情趣,需要花一些心思和精力。她开始主动买性感内衣,发型时而变换一下,也学着将旧衣服搭配着穿,不断给我一种新鲜感。这几年当中,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爱老婆了,因为她已扮演了三个角色:妻子、情人和性伴侣。老婆给了我所需要的一切,我作为一个男人也完全知足,并认为自己算是比较幸福。

 有朋友看完前文后问道,如果你老婆有情人怎么办?如果我老婆真有情人,说明我没有做好,此时我首先会反思自己。同时,我的价值观也告诉我,老婆也有追求幸福的权利,那么当我不能给她幸福时,我就会提出离婚,把追求幸福的权利还给她。如果离婚因什么受阻,我对老婆就只有一个请求了:有情人时别告诉我。在理智上我会理解她,只是心里会觉得不舒畅。反过来讲,如果我有了情人,我也不会告诉老婆——我不认为我做错了,只是我不愿让她不高兴罢了。
    总的来讲,婚姻中最重要的是双方要意识到,婚姻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自然进入“疲软”状态。如果双方认识不到应该为维护婚姻共同努力,那么婚姻就会每况愈下。这种状态持续久了,一方可能会有新的想法。如果你有情人,我是比较理解的,但你大可不必告诉对方。如果你不希望对方找情人,那就从今天开始,好好营造一个浪漫幸福的婚姻吧。
    情人不一定在婚姻外,也可以在婚姻内,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努力了。

                         (六)

记得有句西谚说,“仆人眼里无伟人。”它的意思是说,仆人与伟人的距离太近,可以看到伟人的短板,所以仆人不会觉得主人有多伟大。其实,伟人只是在某个领域有突出成就而已,而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或超人。人们觉得他伟大,那是因为人们与他有一定的距离。

 距离意味着不了解,能让人产生一种朦胧美,使人们会觉得对方很了不起。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禁不住用想像的美取代了不了解的区域,从而把对方想像成完美无缺。一旦没有了距离,美感就消失了。有时候,我们会听网友说起见面的事。网友之间的见面,对于很多人来说,第一次也就是最后一次。因为在网上说话,对方高谈阔论,专讲怪名词,莫不给人以很高深很有品味的感觉。此时,一种朦胧的感觉就会在你的头脑里出现,你也就会把对方想像成英俊潇洒的美男子。如果没有看照片双方就见面了,你才发现对方不是他自称的“花季男人”,而只是个佝偻着背、衣着蓝缕的老男人,你想像中的美感就会烟消云散了。浪漫以梦想的、想象力的思维习惯为特征。从这点来看,网络中的距离可以产生浪漫,而浪漫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伟人的身上,有跟普通人一样的缺点或毛病,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伟人还可能卑鄙的一面。陈景润长期呆在房间里从事研究,经常是几个月不洗澡,他的身上常有跳蚤。李敖的前妻胡茵梦说,李敖霸占过朋友的古董,此事让她一直心存芥蒂,也为日后的离婚埋下伏笔。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固然精妙,可谁知道他长期赖房东的钱不给,房东死后还偷着乐,甚至在日记上写下“房东已死,此帐已了”?只不过,伟人的缺点与卑鄙鲜为人知,只有仆人或妻子知道罢。

 伟人都是如此,更何况我这样的小人物了。有朋友问我,你在妻子眼里是什么样的呢?各位有所不知,在老婆眼里,我看似道貌岸然,实际上浑身上下都是缺点。毫不隐晦地说,我的毛病特多。比如,我睡觉之前有时不洗脚——因为我觉得麻烦,浪费我的时间。老婆要求我洗,我说我忙着自己的事,困了就直接睡吧。有时,我会将双脚放在茶几上,看书或电视,旁边放着满是茶垢的茶杯——老婆要洗掉茶垢,我不准洗,说那是我的“茶龄”的见证!在家里,我的书是到处乱扔,枕头边,沙发上,马桶边,都是我的书。老婆收拾,我不让。有时候她背着我收拾了,我要用一本书时,在原来的地方却找不到,如果她记不得放到哪儿去了,此时我会有点生气,免不了骂她几句。此时,我还有什么了不起的呢?在老婆眼里,我根本就不如其他男人。

这里,我还想顺便说说老婆的思想问题。李敖在讲到胡适的妻子时,颇有抱怨地评论说,思想者的老婆没有思想,这是很不公平的。思想者最好找个有思想的老婆,这样更有利于传播老公的思想。对于这个观点,我倒是完全赞成的。我老婆天天呆在家里,不知我头脑里想着什么。有时候,我也会笑着说,“老婆,老公死时你都不会知道老公头脑里有些什么。”不过,经过我的“启蒙”,老婆近年来也有了些进步。

我曾说过,婚姻是理性的。婚姻将情人变成亲人,同时也将爱情变为了责任。婚姻因爱情而来,爱情却因婚姻而去。很明显,亲人不是情人。亲人离你太近,对你的全身了如指掌。你挖鼻孔,搔脚丫,骂脏话,一切的陋习,亲人都会知道。情人关系却不同,它是有距离的关系。这种距离,才是产生美的必要条件。

我曾有位朋友,深得距离美之理。他曾扬言,他只与外地女人结婚。我问他为何,他说,“小别胜新婚嘛。”后来,他果真与外地女人结了婚。婚后他每周回家一次,与妻子的激情与浪漫长年不减,深深感受到了婚姻的甜蜜与幸福。至今,我仍然膺服于这位朋友的睿智的预见。

民国十一年,徐志摩正式向夫人提议离婚,他告诉她,“他们不应该继续他们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他提议“自由之偿还自由”,并认为这是“彼此重见生命之曙光,不世之荣业。”老师梁启超劝阻未遂,他终于离婚。不过,他和夫人离婚后相互之间通信更勤,感情反而比离婚前更好了。对于这种距离美,不知徐志摩当年有何感慨。

你在婚外若有情人,一定会觉得对方很美,很有吸引力。此时,你应该注意与情人保持适当距离,使其给人若隐若现的感觉。你也应该知道,约会的频率不应过高,经常见面会加深了解,最终让美感消失。如果你头脑发热,用情人取代了老公/婆,这就会犯了大忌,违背了距离美的规律——结婚后不久,你就会发现,自己爱着的情人结果可能连原来的老公/婆都不如。

亲人眼里无西施,情人眼里出西施,最根本的问题就在距离上。从逻辑上讲,如果你懂得“距离产生美”,那就不妨与老公/婆保持距离吧。亲密无间不是好事,它会破坏距离产生的美感。只有保持一定的距离,亲人才能变成情人。

(七)

资产阶级一词,来自于法文bourgeois。它最早指村镇上的居民,后来又指商人、银行家等有闲钱而成天碌碌无为的人。中世纪时,bourgeois开始指贵族与农奴之间的社会阶层,成为现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bourgeois还有一个音译词,叫“布尔乔亚”,即“小资”。
    从经济收入上看,小资阶层属于中产阶层。美囯是一个以中产阶层为主的国家,中产阶层以上的人占总人口的80%(极穷者和极富者各占10%)。相比之下,中国的中产阶层目前仅占总人口的10%,而且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里。我认为,在现在的中国,股民大多是中产阶层。首先,股民就是手里有余钱的人,炒股只是他们闲得无聊时玩的游戏。其次,有资料表明,中
国的股民现在大约有一亿多,占总人口的10%左右,这恰好与中产阶层的人数大致相当。
    布尔乔亚有个典型的特点,就是追求浪漫。什么是浪漫?浪漫就是在精神和情感上的幻想。我以为,中国人应该警惕这种精神追求。柏拉图把肉体与精神分割开来,认为现实就是洞穴,只有走出洞外才能见光明。

    黑格尔认为,促使人以极大的热情去行动的因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理想”,布尔乔亚的理想就是寻求完美的爱情。第二个是“原动力”,即人类的需要、本能和激情等。婚后,爱情成为亲情。布尔乔亚们往往会在感到生活的乏味,梦想着激情为生活带来的刺激与新鲜。

    看看包法利夫人。在丈夫外出行医时,她喜欢在家里读一些关于浪漫爱情的书籍。书读多了,她便开始梦想,有机会便在外面跟男人浪漫。最后,她终于发现浪漫是不可靠的,她也为这些浪漫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故事结束时,查理死了。他们家只剩下12法郎,女儿也去工厂当了童工。包法利夫人的遭遇,说明布尔乔亚容易只看到光明,而忘记了现实,结果陷入了柏拉图哲学式的危机。
   在《伤逝》中,鲁迅讲述了一个浪漫故事的终结。子君与娟生的私奔,却没有一个完善的结局,最后二手终于分道扬镳。其实,鲁迅是在写自己的故事。他对许羡苏一直有好感,而许羡苏对他也是敬中有爱,但二人始终没有走到一起。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他若真是与她结合了,结局必会像涓生与子君那样以悲剧告终。既然如此,还不如不结合。后来,才有了他才与许广平的结合。看来,鲁迅还是理智的,他用
理性拒斥了柏拉图哲学。
   布尔乔亚阶层也是小康阶层。既然
是小康,衣食无忧且不说,而且手里还有一笔闲钱用于各种投资。不劳而获地坐收渔利,使中产阶层日子
越来越清闲,头脑越来越喜欢幻想。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布尔乔亚必将日益增多。这也说明,中国人正在进入“浪漫”时代。
    包法利夫人的浪漫,结果却只有辛酸。在我们的现实中,辛酸故事可真不少。我曾读过一篇寻人启示的博文。原来,作者的老婆跟网友聊上后,便与网友私奔了。作者多日寻不着老婆,只有用博文来寻人。在文中,作者对老婆一往情深,对她千呼万唤,甚至说“只要你回来,我不会怪你,我原谅你的一切”。这种疯狂的浪漫,实在是可怕,也很耐人寻味。我们也可以说,疯狂的浪漫,
就是情感被柏拉图绑架后的结果。
    因特网产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个中国经济开始起步的时代。网络是半真实的虚拟世界,网络交友使人们相互之间有距离感,这就使得人们非常容易幻想。这种幻想的结果,就是寻求浪漫——神魂巅倒地搞网恋,甚至是疯狂地见网友。

    因特网的出现,当然是科学进步的结果。这个科技成果,尤其对于女人来说是福音,因为女人天性很高,尤好幻想浪漫,网络似乎更适合她们。她们也比较矜持含蓄,不会明说她喜欢你。她们更不喜欢付出,只是无事时找你闲聊。当你做有事要做时,女人表现上会郁闷半天,然后醋劲十足地写点“你的QQ为谁闪亮”之类的文字。其实,她只想俘获你的心。可能的话,她还想要你为她买些贵重礼物。对于这样的女人,你要警惕自己跟她一痴迷,同时也要认识到结果只会是一无所获。一句话,女人只是想跟你在网络中进行柏拉图精神之恋。
    刘若英唱过《为爱痴狂》,曲调确实优美。不过,布尔乔亚们别把“为爱痴狂”奉为宗旨,也别问对方“敢不敢像我这样为爱痴狂”。高唱着《为爱痴狂》,为痴情而疯狂,这会是非常危险的。当然,疯狂的浪漫及其随它而来的痛苦,都可能成为艺术的源泉。但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只能
是生活的一部分。当生活只有激情时,生命就会迅速地地烧去,生活也就难以是幸福的了。
    布尔乔亚们寻求浪漫,一定要当心中了柏拉图的毒。如同精神与肉体不可分割一样,现实与理想也是不可分割的。

(八)

随着情人关系在国内浮出水面,我针对学术界已有红学、鲁学的现状,几年前创建了情人学(简称情学),对情人关系展开了深入研究。不久,我又在情学的基础上,创建了“情人政治学”,揭示了情人关系背后的政治蕴义,为推广“情人理念”做了一些开创性工作。为了将情人关系进行到底,现特成立中国情人协会(简称“中国情协”)。现将有关要求及事宜公布如下:

协会宗旨:

 积极广泛地开展找情人活动,努力使情人关系成为普遍现象。以个体主义的价值观对抗、瓦解和取代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为使中国社会早日进入民主社会尽一份责任。

入会要求:

    只要对情人心驰神往者皆可入会。入会者必须认真学习情学相关理论,同时也要积极投身入社会实践当中去。

组织方式:

    不用填写申请,不用缴纳费用,不用相互串联。思想观念与本协会保持同步更新即可入会。

活动方式:

    个人与集体相结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成群活动,但必须是地下活动。

活动原则:

    坚持不骚民、不扰警的原则

理论基础:

 基拉德的“三角欲望”的原则认为,人们想要什么,便会追求什么。但要实现这点,还必须有中介过程。如图所示:

在这里,人们产生欲望必须通过某种媒介。媒介就是“我”要人们有“欲望对象”的桥梁。比如,人们本来不想买什么,却抵不住广告的狂轰滥炸,开始认为自己需要什么,从而最终买回了自己并不需要的商品。

 问题是,如何使人们产生找情人的欲望呢?这就要求会员努力学习,不断推出情学的最新成果,同时以撩拨人心的话语方式,使人们认为自己需要情人。也就是说,会员要起好桥梁作用,为那些渴望找到情人的人牵线引路。对于那些冷淡的人,会员做工作时尤其要耐心指导和劝诱。

协会圣经:

1、福柯《性史》

2、李银河的性学著作

3、大官人《情人,你接受吗?》和相关文字

4、李书崇《性文化史纲》

会员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不断创新情学理论的同时,也要加强活动力度,扩大活动范围和影响,为早日实现“人人有情人”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活动的成果归已所有,本协会拒绝参加成果分配。会员若不坚持地下活动的原则,对于任何违法乱纪的活动,本协会对会员的行为概不负责。

创造美好生活,从今天做起,从我做起。

中国情人协会

    2009年1月

(九)

 上网多年,不知道网恋和知己的界线在哪儿。有时候,我也会交上几个好朋友,不过,我还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网恋。异性之间的知己必定有感情,但这是不是一种爱情呢?如果是爱情,是否意味着不能对外?

爱情并不一定是自私的,或者说,爱情不能是狭义的。爱是崇高的感情,它应该属于全人类,甚至是整个自然界。也许,你会问:这种感情能否入家庭?对此,我的答案是“NO”。

我曾多次主张过,夫妻或恋人之间并不一定要“亲密无间”,那样反而会影响到和睦的关系。本来,双方共同是主体,都有自己的空间和自主,何必要亲密无间呢?也许你要问,一旦双方都有自主的空间,会不会带来一些问题呢?

几年前,我在聊天室曾遇到过一位北京的女性。由于我们之间没有利害关系,她将她的隐私让我分享了。我了解到,她二十九岁,跟一位四十多岁的男人已经有六岁的感情了。乍一听,我以为她成了别人包养的“二奶”,她却说她们之间是平等的,从来没有肌肤之亲,而且他总是催她快成家,全然是以大哥的身份。我问平时你俩出去吃饭,又是谁买单呢?她说她俩轮流买单。我问这感情算是什么感情,她说反正是美好的那种。我问你们会不会结婚,她说永远不会。“你不明白,爱别人是幸福的,被爱也同样是幸福的。”她这样说。后来她又告诉我,这种现象在北京很普遍,很多未婚女性在外面都有“老男人”。

可见,只要处理得当,并不会带来问题。比如故事中的男人,他有自己的空间,在为家庭肩负起责任的同时,也不妨碍喜欢那个女孩。

对于故事中的现象,有人可能会持批判态度,而我却是表示理解。本来,女性天生柔弱,想找个靠山爱自己也在情理之中。那些年龄稍大的男人,沉稳气质比较明显,俨然有父亲或大哥的风度,也就可能成为女性们的“优选”。同时,现代生活的节奏很快,尤其是在大都市里,加上文化层次都普遍较高,所以都市人的精神需求是比较高的。面对工作和生活压力,每个人在心底都会有种呼唤,在情感上有所寄托。上面故事中,二人都知道不可能结婚,但却都乐意保持这种“暧昧”关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双方均有这方面的精神需求。既然这种情感是美好的,而且也是两人之间的事,外人就无权横加指责了。

上面故事中两人的关系,说成是恋爱也好,或是异性知己也好,我觉得都无关紧要。我不知道如何区分网恋与异性知己,因为这二者有时候完全是一码子事儿。我以为,只要是双方都觉得是幸福的,这就够了。“爱我所爱,无怨无悔”,这才是幸福的人生。

如果你在婚外的空间里,发现一个值得你爱的异性,那就大胆去爱吧。对此,我没有意见,完全支持你,因为“爱与被爱都是幸福人生的一部分”。中国的个体是细胞,受环境影响,西方的个体却是单子,能独立自主。这就造成了了中国人特别看重周围的言论,最终为别人而活,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幸福而活。所以,不用过多顾虑文化传统,在很多时候,文化传统只是中国人为自己套上的枷锁。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意味着可以对一切价值进行重新评估了。

(十)

    启蒙运动,确立了人类的理性。欧洲开始形成一种共识,即牛顿的物理学定律不仅可用来解释宇宙,而且还可以用于伦理学和政治学。这样,理智一跃成为高于一切的东西。随着理性的节节胜利,非理性和教会的节节败退,整个欧洲到处是秩序、安宁和雅致。殊不知,此时暗流涌动,昭示着一场暴风雨悄悄来临——一次反理性、兴人欲的思潮的兴起。事实上,自从启蒙运动以来,人类一直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左右摇摆。理性压抑了情感时,非理性必然爆发出其力量;而当非理性泛滥成灾时,理性必将出来为之收场。
   十八世纪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叶,德国知识分子在法国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下,掀起了一场文学革命,以表达他们摆脱封建束缚、解放个性和建立合乎自然的社会秩序的新时代的要求,这便是“狂飙突进”。克林格尔写过一部《狂飙突进》剧,运动名称由此而来。“狂飙突进”未能发展为一场社会政治运动,却促进了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给了封建专制秩序以猛烈的一击。从其核心思想来看,它是启蒙运动的继承和发展,也揭开了浪漫主义的序曲。
   浪漫主义是反理性的,只会出现在启蒙运动之后。以赛亚·伯林曾指出,浪漫主义的特点是“承认意志以及这个事实;世人并不存在事物的结构,人能够随意塑造事物——事物的存在仅仅是人的塑造活动的结果。由此,浪漫主义反对任何把现实再现为某种可供研究描写学习与他人交流的形式,换言之,就是那些科学方式再现现实的企图。”浪漫主义还坚持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活,摆脱别人的束缚,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浪漫主义的这些特点,使存在主义继承了其衣钵。
  “狂飙突进”中,有一部最有价值和影响的作品,这便是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维特反对封建习俗,渴望真正的爱情,要求个性自由,但他却四处碰壁,不幸的爱情又给了他沉重的打击。维特无可救药,不可避免会走向自杀求得解脱。一般认为,小说反映了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合乎自然的社会秩序和平等的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这本被认为是反传统的书,赞美了自杀的行为。据说,许多青年模仿了自杀行为。
    我却以为,文本可以进行多角度解读。《少年维特的烦恼》既是浪漫主义文本,同时也是反启蒙文本。我曾说过,婚姻是理性的,它产生秩序与冷漠;爱情则是非理性的,它带来激情和混沌。法官女儿绿蒂与维特相爱,维特只能让她跟别人结婚,最后走向暴力、冲突、骚动和无序。维特之死,标志着非理性与理性之战的结束。
    死亡,是浪漫主义的宿命。维特的故事中,一位农夫被解雇,原因是他大胆地向女主人表示了爱情;另一位青年爱恋绿蒂,丢了工作后发疯,又杀死了一个农夫......整个故事充满着死亡,恰好再次印证了赛亚·伯林的观点:“浪漫主义是原始的、粗野的,它是青春,是自然的人对于生活丰富的感知,但它也是病弱苍白的,是热病、是疾病、是堕落,是世纪病,是美丽的无情女子,是死亡之舞,其实就是死亡本身。”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情人为爱而死呢?

   柏拉图写过一个神话,对理性与激情作了一个比喻:人是车夫,灵魂是马车,由二匹马拉着。一匹马高贵冷静,受过良好训养;另一匹马卑劣狂躁,堪称野马。在这个故事中,柏拉图用高贵的马指理性,玩劣的马则指冲动的欲望。人要驾御好这辆马车,确实非常困难。
    柏拉图没有解决的问题,是人类永恒的问题。理性与非理性的抗争,看来会永远伴随人类永远,因为人类可以无限地朝神性发展,却永远无法摆脱兽性。这种矛盾如何解决呢?
    不过在我看来,答案早已有了——只有情人主义才能调解理性与冲动的矛盾。在理性的婚姻生活之余,拥有一份激情与冲动的爱情,这是否是人们追求的幸福生活呢?又算不算是最完美的解决方案呢?如果是,我就称之为“情人主义”了。假如说笛卡尔开创了理性主义,尼采开创了非理性主义,那我就调和了两种矛盾,解决了二者之间一直以来的“非彼即彼”的争执。理性与非理性,婚姻与情人,原来是可以共存的。这样的话,我就为情人关系,这个人类的古老社会现象,找到了理论话语的支撑,为今后人们的情人关系,奠定了哲学基础。
    山巅上,一位红衣主教为人类在布道。他左手挥动引魂幡,右手举着混天大旗,时而手舞足蹈,时而念念有词。片刻,他停了下来,指着远方大叫道:“我为人类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了!我的法眼已看见,一千年后人类将是一个情人合法化的社会!家庭结构将会松散,情人与夫/妻将会和谐相处!”
    这位红衣主教,便是情学创始人,人称“情学泰斗”的大官人我啦!


                                (十一)


人需要两种生活,精神生活和世俗生活,这是人性决定了的。假如说婚姻生活是世俗生活,那么情人关系主要属于精神生活。只有世俗生活的人,难有精神上的愉悦。当单调的婚姻生活熄灭了夫妻内心的激情的火焰时,婚姻生活也就坠入深渊,其境界或层次处于低水平。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有精神追求是必然的,也属正常范围。可见,情人关系在现实中的存在,有着其独特的理由。
     情人关系虽有存在的理由,人们却不易把握好这种关系。在情人与婚姻之间,人们往往不左即右。在刚体验到幸福后,结果却是品尝到苦果。那么,应该如何把握好这种关系的“度”呢?
     情人关系属于精神世界,意味着情人关系不能太现实。因此,情人最好在你心里,而不是现实中。 双方没有利害冲突,交流也十分坦诚。对方不必把一切奉献出来,因此你只能感受到对方的阳光一面。当双方将阳光奉献给对方,双方的生活必然随之阳光。每日的工作生活尽管乏味,你的内心里却可以拥有一份甜蜜,心情可能也会随之阳光。

    诚然,爱到深处时,你可能想到再婚。可是婚姻意味着,令人愉悦的精神生活可能会遭到破坏。除非你能将再婚后的生活处理到位,否则再婚后剩下的只有世俗生活,你的婚姻又回到从前的状态。本是纯洁的情人关系,最终又变成具有浓厚功利色彩的世俗生活。
    问题还不止限于情感的变化。开始时,双方没有利害关系,感情也是纯洁的,你只需用心感受对方的阳光。再婚后,你不得不将对方的一切照单全收,包括他的陋心、疾病等一切阴暗的一面。对方作为情人时,你可能喜欢其风趣幽默,对其秃头可能并不介意,若对方成为丈夫后,你却可能开始计较或看不顺眼了,甚至厌恶之情油然而生。你的情人欠债50万,这并不影响你们之间的感情,因为这跟你没有关系,你没有义务和责任来帮他还。只要双方真诚交流,这也就足矣。若是你再婚,那笔巨债便成为你的,你就只得起早贪黑拼命挣钱来还债。    
     思念是一种幸福,但思念不应太浓烈,那样你会每天平添焦灼,整日神魂颠倒恍兮惚兮,甚至是为爱疯狂走火入魔
。淡淡的相思最好,有对方不多,无对方不少。相爱时对方不是你的负担,分手时对方也不是你的损失。真诚相处时的阳光与温情,在分手时不会成为痛苦与沮丧。实践证明,情感上的事,最好不要全身心投入。否则,受伤的只是为爱疯狂的人。
    每个人都权追求自己的幸福,有权利再有心爱的人,夫妻双方也不是对方的私人财产。当婚姻面临问题,而你的努力无效,确认对方无法给你幸福时,你就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当然,你可以选择离婚,但若种种原因使离婚未果时,你则可以选择拥有情人。
    尽管受到道德的种种非难,
情人关系总的来讲是美好的,让人向往的。然则,道德总是摧残人性的,或是压迫强者的。传统的婚姻道德,只是为了维持社会稳定。说到底,也就是维护封建统治。即使你的婚姻不幸福,封建专制制度也要求你恪守婚姻。可见,传统道德的本质是压迫和剥削个体的。
    总之,承认个体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是对人权的尊重,也是民主的基础。随着民主进程的推进,情人关系必将更为普遍,最终从为社会成员之间的普遍关系。对于情人关系,我们必须有正确的认识,这样才有助于将它处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