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时候说什么话好:平型关战役 (的真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8:06:42

平型关战役

来源:维基百科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平型关战役 {{{partof}}}之一
平型关战役中18集团军115师机枪阵地(战后摆拍) 日期: 1937年9月20日-9月30日 地点: 中国晋东北 结果: 菇越口、铁角岭被日军突破 起因: {{{casus}}} 领土变更: {{{territory}}} 参战方 中华民国

- 中国国民党
- 中国共产党

日本帝国
满洲国 指挥官 阎锡山 板垣征四郎 兵力 国民政府军150,000人
第18集团军115师15,000人 约20000人 伤亡 国民政府军39,042人[1]+
第18集团军115师约500人 2,952人[1]+
1000余人[2]

平型关战役,或称平型关战斗,是对日抗战间太原会战(1937年9月11日至11月8日、民国26年)中的一场战役,由国民政府第二战区司令官阎锡山所领导,历时一个月(从当年9月3日制定作战计划到10月2日全线撤退),战场范围达数百里,中国方面投入兵力11个军共计十余万,历经大小战斗数十次,属中等规模战役。

共产党所称平型关大捷则指该战役的第18集团军第115师林彪部在山西灵丘县西的平型关一带配合国军作战,成功伏击日军辎重队,为平型关战役其中一段的战斗 。

目录

[隐藏]
  • 1 背景
  • 2 参战部队
    • 2.1 日本军队作战序列
    • 2.2 中国军队作战序列
      • 2.2.1 左翼
      • 2.2.2 右翼
      • 2.2.3 预备队
      • 2.2.4 守平型关
      • 2.2.5 配合作战
  • 3 战役经过
    • 3.1 广灵、灵丘间的战斗
    • 3.2 平型关战斗
    • 3.3 东跑池、鹞子涧战斗
    • 3.4 日军攻占繁峙
  • 4 影响
  • 5 平型关战斗的评价争议
  • 6 参考文献
  • 7 外部链接

[编辑] 背景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攻入中国内地,进展神速。正面战场的国军虽然全力抵御,但不敌作风彪悍的日军,屡屡后撤,士气受到严重打击。日军士气高涨,扬言“三月亡华”。8月,日军从京津发兵三路,日军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沿平绥线(北京至包头)、日军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沿平汉线(北京至汉口)和津浦线(天津至浦口)铁路线展开进攻。9月中旬,察哈尔派遣兵团攻占山西省大同后,主力沿同蒲铁路(大同至风陵渡)南下,攻向雁门关。

平型关古称瓶形寨,周围地形如瓶,在山西繁峙县东北与灵丘县相交界的平型岭下,雁门关之东。明朝时是内长城重要关隘。平型关城楼据平型岭之入口,城周长1公里余,今残高6米。平型关北的恒山高峙如屏,关南矗立五台山,两山都是陡峻的断块山,海拔在1500米以上,是晋北的交通障碍。两山之间是一条不太宽的地堑式低地,是河北北部平原与山西之间的最便捷通道。平型岭位于这条带状低地中部隆起,形势险要。这条古道穿平型关城而过,东接北京西的紫荆关,西接著名的雁门关,构成一条坚固的防线,自古就是北京西的重要藩屏。

[编辑] 参战部队

[编辑] 日本军队作战序列

日军参加战斗的部队包括华北方面军由板垣征四郎率领的第5师团和关东军由东条英机率领的察哈尔派遣兵团[3]:428

部队 指挥官 备注 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 师团长板垣征四郎  :步兵第9旅团 旅团长国崎登 后转往保定,未参加平型关作战  :步兵第21旅团 旅团长三浦敏事 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 司令官东条英机  :独立混成第1旅团 酒井镐次  :独立混成第2旅团
 ::步兵第1联队(十川支队) 本多政材
 :联队长十川次郎  :独立混成第15旅团 筱原诚一郎

[编辑] 中国军队作战序列

中国军队参加平型关作战的是第二战区部队,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9月15日,阎锡山将部队分成左、右两个地区,左地区部队为第61、34、19、35军,司令官傅作义;右地区部队为第33、17、15军,总司令杨爱源、副总司令孙楚;第18集团军、第71、72师为预备军。[3]:411

[编辑] 左翼

雁门关一线: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副总司令曾延毅

部队 指挥官 备注 第35军
  • 第211旅
  • 第218旅
  • 第201旅
傅作义(总司令)
  • 孙兰峰
  • 董其武
  • 王丕荣
第61军
  • 第101师
  • 新编第2旅
  • 新编第6旅
  • 新编骑兵第2旅
陈长捷
  • 李俊功
  • 安华亭
  • 王子修
  • 石玉山
独立第7旅 马廷守 炮兵第3团

[编辑] 右翼

平型关一线: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副总司令孙楚)

  • 第34军:杨爱源
    • 第195师
    • 新编第2师:
    • 第196旅:姜玉贞(阵亡)
    • 第203旅:梁鉴堂(阵亡)
  • 第15军:刘茂恩将军
    • 第64师:武庭麟
    • 第65师:刘茂恩(自兼)
  • 第17军:高桂滋
    • 第21师:李仙洲
    • 第84师:高哲
  • 第33军:孙楚(自兼)
    • 独立第3旅:章拯宇
    • 独立第8旅:孟宪吉(10月1日改为第68师)
    • 炮兵第22团(炮兵司令周玳

[编辑] 预备队

  • 第19军:王靖国
    • 第70师:王靖国(自兼)
  • 第71师:郭宗汾
  • 第72师:段树华

[编辑] 守平型关

  • 独立第8旅:孟宪吉
  • 第71师:郭宗汾

[编辑] 配合作战

第十八集团军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肖华,供给处长邝任农

  • 343旅:旅长陈光、副旅长周建屏、参谋长陈士矩,政训处主任唐亮
  • 344旅: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参谋长为卢绍武
  • 独立团:团长杨成武

[编辑] 战役经过

[编辑] 广灵、灵丘间的战斗

第5师团攻占河北省阳原、蔚县、山西省(?)后,攻向山西浑源、灵丘,企图突破平型关、茹越口,与察哈尔派遣兵团进行战役协同,歼灭中国第二战区主力,打通晋北,从右翼迂回,与华北方面军主力协同,击败平汉铁路沿线的中国第一战区主力。日军在平汉线北段的进展,是与平绥线互相策应的。目的是想取石家庄攻娘子关,冀希与同蒲路南下的日军会合,再攻山西的心脏太原。山西是华北的军事生命线,山西一旦到手,华北就安处一隅,所以平汉和晋北的战争,在时间上互相呼应。中国国民革命军全力抵抗,但是兵员损失惨重。

九月中旬,日军第5师团被中国第17军截留在蔚县和平型关间,仅有一部分日军经过涞源向保定迂回。第17军在蔚县、广灵、灵邱一带抵抗日军后,就和从石家庄调来的第13军团第15军会合,退守平型关和团城口

九月下旬,同蒲铁路吃紧,日军察知雁门关国军工事坚强,于是集中力量专攻平型关。当时,山西属于阎锡山的第二战区,国军在晋北内长城一线组织了大规模的平型关战役。日军主力由涞源,另一部由广灵攻向灵邱之时,国军向平型关、雁门关、神池一线集结,目的与日军决战。中国第二战区第6集团军第7集团军退守内长城的雁门关、茹越口、平型关一线,保卫山西腹地(参见太原会战),除此,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中共第18集团军115师编入阎锡山所属第二战区急行军至晋北协同防守内长城一线。

9月20日,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攻占灵丘。22日,攻占平型关西北的“东跑池”制高点。坂垣第五师团21旅在团城口与第十七军高桂滋84师部展开持续血战。

[编辑] 平型关战斗

115师师长林彪预判日军进军路线及视察相关地形后,其指挥115师主力在平型关东北数十公里处设伏,并分出两部阻援,又采取“避强击弱”的战法,放过要伏击日军的先头部队[2]

9月24日,国民党的第6集团军给第115师送来“25日平型关出击计划”:以8个团兵力,西北出击,并诱引日军第5师团主力从当面来攻,中国军从两翼包围。第115师担任从东南方出击的任务。

25日晨,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偕同大批辎重车辆,沿灵丘至平型关公路西进。晨7时许,全部进入115师设伏地域。平型关道路狭窄,雨后路面泥泞,日军机动性大减。18集团军师抓住战机,以步枪、机关枪、手榴弹实施猛烈的火力突击,第一波攻击大量杀伤日军,并继而发起冲击。日军虽伤亡很大,但仍用车辆辎重作掩体进行反击,派出一部企图抢占公路西侧制高点“老爷庙”,掩护突围。

同时,国军迅速越过公路,抢先占领了制高点,与公路东侧伏击部队两面攻击日军,将日军压制于“老爷庙”至“小寨村”的狭谷之中。被围日军向老爷庙反复猛烈冲击,遭中国军队顽强击退。先期进占东跑池的日军一部回援企图解围,也遭阻击。

老爷庙

晨7时许,该部日军全部进入115师主力预伏地域,该地区道路狭窄,雨后路面泥泞,日军机动性大减。115师以步枪、机关枪、手榴弹实施猛烈的火力突击,第一波攻击大量杀伤日军,并继而发起冲击。日军虽伤亡很大,但仍用车辆辎重作掩体进行反击,派出一部企图抢占公路西侧制高点“老爷庙”,掩护突围。115师一部越过公路,占领公路东侧伏击部队两面攻击日军,将日军压制于“老爷庙”至“小寨村”的狭谷之中。被围日军向老爷庙反复“猛烈冲击”,遭击退,最终进入伏击圈的日军被全歼[2]

其余115师两部成功阻档住增援的日军,其中杨成武团在腰站战斗中击退了第九旅团一个联队,歼灭日军300余人,并对撤退的日军进行追击[2]

115师缴获的部分军需物资

平型关战斗用时仅一日,115师共歼灭日军1000余人。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击毁汽车100余、马车200余辆[2]。然而据日方资料,日军在包围圈中被歼灭的日军仅有三百余人.

战斗后115师分出一部建立根据地,主力转入广阳地区进行广阳战斗[2]。10月17日,《解放》周刊刊登了林彪《平型关战斗的经验[4]》,林彪总结了12条与日军作战的经验,以供友军分享[5]

[编辑] 东跑池、鹞子涧战斗

日本第五师团的一部兵力进攻平型关失败后,关东军从察哈尔派来的兵团就在九月二十九日突破菇越口,威胁平型关的华军后方。三十日,平型关的中国军队向五台山、代县之线撤退。

战况中期,日军司令官板垣征四郎急令蔚县、涞源的日军向平型关增援,遭国军外围部队阻击于灵丘以北、以东。两军在此战斗互有伤亡,其中,日军阵亡三百余人。随后,国军集团军随后攻击东跑池的日军,但防守此线的第2战区国军作战失利,且因突入太深而被日军包围,国军团长程继贤等千余名官兵阵亡。东跑池的日军于黄昏由团城口突围。

[编辑] 日军攻占繁峙

27日,日军混成第15旅团攻占繁峙县北、雁门关以东的茹越口长城阵地。28日,中国守军第203旅反冲击失败,旅长梁鉴堂阵亡。29日,日军向二线阵地铁甲岭进攻,守军经惨烈战斗至11时被突破,第34军撤向繁峙,日军随即展开追击。中国独立第2旅受命抢占茹越口侧翼的五斗山,被日军击垮后西撤代县。29日夜,日军混成第15旅团追击部队占领繁峙县城,并袭击了正经过繁峙东进的中国第35军一部,城内的中国第34军军部退至峨口。至此,日军将平型关附近阎锡山等部阻隔在繁峙以东。当日深夜,阎锡山得知五斗山反击失败,深恐日军切断其经峨口至五台山的退路,遂命令内长城防线各部向南转移至忻县、忻口间组织防线保卫太原。30日,占领繁峙的日军混成第15旅团进占代县。中国守军从内长城防线撤退后,东面的日军第21旅团进入大营镇[3]:423-426[6]:53

[编辑] 影响

根据中方资料,中国军队毙伤日军2952人,伤亡39042人[1]。其中第18集团军115师毙伤日军1000余人,115师伤亡500余人[2]。阳光卫视的纪录片《国殇》却称,八路军只是和日军在周旋,在平型关战斗中并没有出力。[7]

1937年9月26日,115师参谋处发出告捷电:“九月二十五日,我八路军在晋北平型关与敌万余人激战,反复冲锋,我军奋勉无前,将进攻之敌全部击溃……敌军被击毙者尸横山野……”中共领袖毛泽东在大捷次日致电朱德、彭德怀:“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平型关的意义正是一场最好的政治动员”。国民政府领袖蒋中正两次致电祝贺嘉勉,国内各党派团体纷纷致电祝贺,欧美、东南亚媒体也报导了第十八集团军115师胜利的消息。[8]。后来中国共产党方面的史学界评价:“八路军首战告捷,表现出中国人民确有战胜敌人的勇气和力量,使全国人民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迟滞了敌军的进攻,打乱了它的右翼迂回计划……迫使其将进至浑源和保定的一部分兵力转移到平型关方向,从而有力地支援了平汉铁路和同蒲铁路线上友军的作战,同时也为开辟晋察冀边区根据地创造了条件。”[2]

1938年12月29日,彭德怀在重庆签呈:

1.在八路军任主力地区,有权指挥该地区内一切部队

2.请增拨造弹机、医药救济费

3.部队已由四万五千人扩为十二万人,请予由原来三师改编为三军,并增拨经费至一百万元

4.请委原来三个师之副师长萧克、聂荣臻、徐向前,分任热冀察、晋冀察及津浦北段游击司令,即为此三区之最高指挥官[9]

[编辑] 平型关战斗的评价争议

  • 中国国民党认为:林彪在平型关一役仅战一日,未依中央指挥切断日军运输线,并未确实达成支援、配合国军一线作战的辅助角色,使敌人援军(日军驻蔚县42联队二个大队)随后又加入战场(115师26日撤离)[10]。115师仅袭击小股辎重队,对于正与国军血战中的日方主力视而不见,未依国府中央指挥脱离战场[11],之后又违反国民政府军委会规定:“战况之报道不得公布国军番号”。

民国26年8月24日中华民国战时军律:

第一条 不奉命令无故放弃应守之要地,致陷军事上重大损失者。死刑。

第二条 不奉命令临阵退却者。死刑。

……

第八条 敌前反抗命令,不听指挥者。死刑。


  • 中国共产党认为并没有得到国军的有效配合,根据战场形势判断,不得不撤离。并因此导致敌人援军随后加入战场。
  • 平型关战役一个月后蒋中正则在日记中留下[12]

1937年10月25日:

共产党之投机取巧,应切实注意。此辈不顾信义之徒,不足为虑,吾当一本以正制邪以拙制巧之道以应之。

[编辑]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中华民国国防大学编,《中国现代军事史主要战役表》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军事历史研究部等 编,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ISBN 7-80137-315-4。“抗日战争时期”卷36-40页、“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战斗总览”卷179页。
  3. ^ 3.0 3.1 3.2 郭汝瑰, 黄玉章.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 ISBN 9787214030344,ISBN 7214030349.
  4. ^ 《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的杰出典范-林副主席文选》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无产阶级革命派 编,1968年8月载
  5. ^ 《战功卓著的军事家、开国功臣;祸国殃民的历史罪人:林彪元帅》中华网[1]。
  6. ^ 日本防卫厅研究所战史室(著), 齐福霖(译). 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征求意见稿), 第一卷第二分册.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 第5辑. 中华书局. 1981年5月.
  7. ^ 《国殇》全景纪实片. ,《国殇》
  8. ^ 王健民.中国共产党史稿,第一编.1965年.
  9. ^ 引用错误:无效标签;未为name属性为中國大陸12卷的引用提供文字
  10. ^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中国国民党史委员会,1980年
  11. ^ 民国26年8月24日,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战时军律施行条例”、“中华民国战时军律”.文海出版社.中国全面抗战大事纪.第一辑8月份第39页.沈云龙主编
  12. ^ 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时报文化,1994年,第211页,ISBN:957-13-0962-1
  • 《平型关战役与平型关大捷》徐临江,冰点特稿第545期,2005年6月1日《中国青年报》
  • 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抗日史》
  • 黎东方.远流出版.细说抗战.第39页
  • 近代中国出版社.中国现代史辞典,1987年6月
  • 杨奎松. 关于平型关战斗的史实重建问题(修订)[2]


[编辑] 外部链接

  • 平型关战斗中十八集团军115师敌我形势图
  • 平型关军用地图
  • 高伐林:平型关的回声
  • 国民政府军委会对平型关战役的复查报告(节录)
  • 高伐林:平型关战役留下的思索
  • 《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第545期:平型关战役与平型关大捷(徐临江)
  • 对日军"民夫"问题的探讨
显示▼隐藏▲ 查 • 论 • 编 中国抗日战争 主要 人物、战区、战役、战果、死亡者、罪行 1931年
-1936年 九一八事变 · 日军入侵满州(黑龙江战役–江桥抗战–辽宁战役–哈尔滨保卫战)
一二八事变 · 绥靖满州国 · 热河战役 · 长城战役 · 内蒙古战役(绥远抗战) 1937年
-1938年 七七事变 · 国共合作 · 平津作战 · 南口战役 · 淞沪会战 · 太原会战平型关战役–忻口战斗–娘子关战役–太原战役) · 南京战役 · 南京大屠杀 · 徐州会战(台儿庄会战) · 兰封会战 · 重庆大轰炸 · 武汉会战(万家岭战役) · 广州战役 1939年
-1941年 南昌会战(修水会战) · 随枣会战 · 第一次长沙会战 · 桂南会战(昆仑关战役) · 1939年-1940年冬季攻势(五原战役) · 枣宜会战 · 百团大战 · 豫南会战 · 上高会战 · 晋南会战 · 第二次长沙会战 · 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2年
-1945年 浙赣战役 · 鄂西会战 · 滇西缅北战役(密支那战役–松山战役–龙陵战役) · 常德会战 · 豫湘桂会战[豫中会战长衡会战(第四次长沙会战–衡阳战役)–桂柳会战] · 湘粤赣战役 · 豫西鄂北会战 · 湘西会战 其 他 中日关系 重要战场二十二次会战加粗显示 显示▼隐藏▲ 查 • 论 • 编 中国抗日战争中共主要战役战斗 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 第二次中日战争 — 大日本帝国大本营 华 北 山 西 西北 平型关战斗 · 晋西北七城战役 · 晋西北1940年夏季战役 · 晋西北1940年冬季战役 中 广阳战斗 · 沁源围困战 东南 神头岭战斗 · 晋东南1938年战役 · 晋东南1940年战役 太岳1943年秋季战役 · 晋绥区1945年夏季战役 河 北 中 易涞战役 · 易满徐战斗 · 陈庄战斗 · 冀中1939年冬季战役 · 冀中1940年反全面“扫荡”战役 · 冀中青纱帐战役 · 冀中1940年冬季战役 · 冀中1941年夏季战役 · 冀中1942年春季战役 · 冀中五一战役 东 冀东五次反围攻战斗 · 冀东反伪治安军战役 · 冀东1942年春季战役 · 冀东1944年冬季战役 南 冀南1939年春季战役 · 冀南1941年秋季战役 破袭平汉铁路战斗 · 北岳1939年冬季战役 · 北岳1943年春季战役 · 北岳1943年冬季战役 太行山 太行1939年夏季战役 · 太行1941年冬季战役 · 太行1942年春季战役 · 太行1942年夏季战役 · 太行1942年秋季战役 · 太行1943年5月战役 河 南 漳南战役 · 卫南战役 · 林南战役 · 八公桥战斗 · 第一次豫北战役 · 豫南战役 山 东 陆房战斗 · 鲁中战役 · 鲁南战役 · 沂蒙山反铁壁大“扫荡” · 胶东1942年春季战役 · 清河区1943年夏季战役 · 第三次讨伐吴化文部战役 · 渤海1944年秋季战役 · 滨海1944年夏季战役 · 讨伐赵保原部战役 · 讨伐厉文礼部战役 晋察冀反八路围攻战役 · 晋察冀1938年秋季战役 · 百团大战 · 晋察冀1941年秋季战役 · 晋察冀1945年春夏季战役
冀鲁豫1943年秋季战役 · 冀鲁豫1944年夏季战役 · 冀鲁豫1945年夏季战役 · 晋冀鲁豫1945年秋季战役 日方部队 华北方面军1军 · 12军 · 43军 · 驻蒙军 · 蒙疆军 · 华北治安军 中共部队 八路军(第115师 · 第120师 · 第129师 · 山东军区部队 · 晋绥军区 · 太岳纵队 · 冀南军区部队) · 晋察冀军区部队 · 冀鲁豫军区部队 · 冀中军区部队 ·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 华 中 安 徽 庐无战役 江 苏 讨伐李长江战役 · 盐阜苏中战役 · 苏中反“清乡”斗争 · 淮海1943年夏季战役 · 苏中1944年攻势作战(车桥战役-苏中1944年夏季攻势苏中1944年秋季攻势) 华中1945年春季作战 · 华中1945年夏季战役 日方部队 日本六方面军(17师团 · 59师团 · 60师团) · 日本二方面军 · 李长江部 中共部队 新四军(4支队 · 第1师 · 第2师 · 第3师 · 第4师 · 第5师 · 第6师 · 第7师) · 华南游击队 主要交战加粗显示,表示日军在华扶植部队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9%B3%E5%9E%8B%E5%85%B3%E6%88%98%E5%BD%B9”5个分类: 1937年中国战役 | 抗日战争战役 | 山西历次战争与战役 | 忻州历史 | 繁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