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财第三版课后答案:张艺谋:你可以表现肉体但不能表现情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2:03:41

张艺谋:你可以表现肉体但不能表现情色

张艺谋:你可以表现肉体但不能表现情色

  Longtingfang @译言

南京大屠杀是一场人性的悲剧。它从肉体上毁灭人的存在,从精神上强暴人的尊严。为恶者当受惩罚,虽然惩罚并不能洗去罪恶。纵使当事者已受惩罚,但仍会留下无尽的恨。这个恨不一定是仇恨。施暴者一个个也已经逝去,后来的人只剩下面对历史和苍天的叩问。时至今日,这场屠杀带来的民族心灵的伤口依然如故。它也许是永远的,就像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每一场每一种每一个民族可能施行的屠杀一样。罪恶无分大小,即使是一个人被屠杀。肉体终会逝去,但它的伤痛会在精神上延续。不幸的是,它的伤痛被蒙上了情色的创可贴。

“屠杀”,英语中用massacre表达。这是一般化的屠杀。它有大批屠宰牲畜的意思,也应当是从这个意义转用于人。这样的屠杀在人类历史上一直发生。文明和善良的人会对它的罹难者抱以人道的同情心。这是一个基本的伦理问题。但是,人们与受害者之间不一定产生情感上的同理心。因为,情感需要有直接的现实关联。古时候有玛雅人的野蛮屠杀。20世纪发生惨绝人寰的卢旺达大屠杀。但是,我们都只能从人道上进行谴责。这些事件的具体受难者远在我们生活的情感之外。那么,当屠杀与情感相连会是怎么样呢?

这就是大屠杀,不可能再回用于动物的屠杀。犹太人用Holocaust专指纳粹制造的那次大屠杀。Holocaust这个词语由“holo(全)+caust(烧)”构成。在词汇的原始意义上就是指对以人为中心的一切人畜物的烧杀屠害。这种屠杀与表述者有直接的情感。所以,南京大屠杀的受难者就像我们的亲人。正因为他们是我们被害的亲人,才有很多人对日本人产生仇恨。这种仇恨是一种情感上的心理反射。虽然,它最后需要通过理性来予以认识。是的,同样的人如果亡于同族人的手,那就不会有仇恨的产生。那样的事就是没有情感关联的屠杀(massacre)。在“民族”的概念上,大屠杀的受害者是我们的亲人。

在这个意义上,西方人对massacre与Holocaust做了截然的不同对待。由于情感的存在,大屠杀的表述涉及到更广泛而严肃的伦理问题。这种严谨的区别也反映出极度肃穆的心态。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的教养问题。就像我们的姐妹母亲,大屠杀受难者的表述必须严肃用词。在世如此还不用说是遇害的亡魂,我们不允许对死去的姐妹母亲采用轻佻的话语。她们的故事也不允许随意处理。大屠杀也一定包含“奸淫”这样最为敏感的肉体问题。对于那些肉体,我们不允许自己甚至他人使用诸如“玉体”、“胴体”之类的说法。事实上,“奸淫”这样的贬义表述都应该杜绝。那是肉体与灵魂的“强暴”。

肉体,是南京大屠杀最深层的伦理与情感问题。表述它的人必须具有基本的社会教养。因为,肉体同时牵涉到更为深层而本能的情欲问题。表述者的情欲本能严厉地考验着他的基本情感与伦理。南京大屠杀同样如此,肉体的性强暴是它最为敏感而伤痛的核心话题。我小时候第一次知道这个概念就明显地体会到过那种困惑。强奸是一种罪行,但必须谨慎表述。这不是因为不文明的思想,而是为受害的亲人讳。因为,每一次面对大屠杀,每一次都是对亲人的默哀祭奠。

性是一个特别的话题。情感与伦理都不能左右它的存在。某种意义上,它的特别就在于我们的性反应不一定受我们自己的控制。比如,你看到一个妙龄女子的美丽裸体。虽然她是受害者,但是你依旧可能产生性冲动。这是人的生物本能。那些神经反射自己在运转,不一定关自主意识的事。所以,即使是南京大屠杀的强奸,我也不乏看见很是对之津津乐道的例子。这种情况我想也不必苛责,很多时候跟道德都无关。生活中嘴头的笑闹,我们很多小场合是没有道德在场的。就比如很多感官刺激的片子,它的内容就是性强暴性虐待。最近的《肉蒲团》就有这个成分。生活中,有人对你死去的女性亲人出言不逊。这时候,我们可能用理性容忍。但是,在祭奠的场合这是不可理解的。

我们成人是有理性思维的。在需要理性的场合我们自会运用。当你看到那个妙龄裸女勃起的时候,你没有道德上的原罪。因为,你依旧会理智地为她伸张正义。你在正式地向他人表述的时候,你也许会夸赞她的美,但不会使用轻佻的话语。就像色情表达多用“胴体”,这时的你可能仅仅选择使用“身体”。同样你会考虑“妙龄”与“芳龄”的选择——它们有一个不能使用,或者都不能。

现在,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就面临这样一个基本的教养问题。它的影像存在“表述”上的问题。因为,大屠杀的题材涉及特殊的情感与伦理因素。同时因为,这部电影预设与置身于主流而正式的的语境。它不是感官刺激性的A片,也不是小众边缘化的《新金瓶梅》。电影《新金瓶梅》用色情套道德说教,《金陵十三钗》用祭奠亡灵套情色。二者之间很难找到划然相断的界线。其实,《金陵十三钗》的强奸镜头还并不严重涉嫌情色。它的情色鲜明地表现在与暴行无直接相关的情节上。如果这是一部祭奠亡灵的影片,那么它是不妥的。这就更像情色电影《新金瓶梅》还要套上道德说教。这不是是不是大屠杀的问题,其实只要是针对亡灵就当如此。这好比一篇祭文用六朝艳体写成。一篇祭文,无论它的女主角是如何的人,都不应该使用香艳的言辞。何论香艳,“玉体”这种欣赏角度的表达都不能够采用。如果你真的舍不得丢下“玉体横陈”这种大写意的美丽意象,那不妨另拍一部《金瓶梅》。但是,《金陵十三钗》的情色意象也正集中在“情色赴难”的情节上。这是相当轻佻而恶劣的表述。烟花“亲人”的“代难”是这个大屠杀故事的核心。但是,影片却让作为亲人的我们看见美丽的“情色”。纵使赴难者自己无畏地说无非又是一场“快活”,但是我们也不能够如她所言表述情欲的美。这是可耻的,就算我们看见了肉欲的美,都当闭上眼睛,何况“情色”。情色是对肉欲的美化表述,但是它包含着赏识欲求的姿态。更何况,肉欲本身就是呈现者与观看者之间的一种关系存在。如果你非要对这种“情色”视而不见,如果你非要“自净其心”,那么难道你还会容忍把《金陵十三钗》拍成色情片。试问,你难道这就是你连仇恨都会产生的心态?

强奸一定是个肉体话题。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景象不可表述。但是,你看到的与你表述的是两回事。港版《黑太阳之南京大屠杀》还讲述一个和尚被迫“强奸”一个女孩。同样,这个和尚体验的与他表述的是两回事。在表述那个事件的时候,他这个亲历者用情色的方式同样不可接受。肉体的不一定是情色的。小时候,我看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屠城血泪》。那个“雪白大腿”的强奸镜头让我第一次无比震撼。这个震撼包括性的体会和认知,特别是听到的呻吟。同样,我不能够情色地表述这个情节。我不能使用“雪白的大腿”,甚至“呻吟”。

对于性的受难,真实的场景可能是肉体的,也可能是性感的。即便它能够直接触发性欲,但它首先都不会是情色的。情色,一定是一种主观表述。最为关键的是,这种表述的核心是对“情欲”的认同并美化。说句不好听的话,那些实施强奸的日本人看到十二钗向他们“献身”前无比优美的情色场景,会不会觉得她们很美,而我们很贱。特别是大屠杀这种人类“罪恶”题材,它最起码得让施害者“严肃”下来。亲人都要把她美丽的身体献给行恶者,可你还在赞美她本人肉体与人类情欲的美丽。这种表述是违背伦理的,最让人不解的是它其实违背人类情感上的心理本能。你一边认同这种情色的表述,一边却能够仇恨行恶者。这真是咄咄怪事,只能说你是另一种行恶者。同为强奸题材,老版的《唾弃你的坟墓》表述得真实而直接。它描述的女主角是一种真实的性感。所以,那部片子能给人对罪行的真实而直接的体认。《不可撤销》对强暴的表述则非常现代而沉重。它的表述对观者的效应简直是反性欲,更别提情色的。情色,是一种赏玩欲求的态度,是情人般的视角。即便著名的《索多玛120天》各种极端的性罪行都有。它异化般的画面却有如哲学冷酷,犹如一种黑暗的控诉。

是的,“仇恨”与情色各是一个东西。它们之间本身不存在矛盾。把它们一同表述的人也没有矛盾,那只证明你不是一颗“亲人”的心。这就像你非要写一篇艳情版的祭文,即使不是为你姐妹母亲。唯一的问题只是:你的情感是不真实的。所以,观者从《金陵十三钗》中体验到的正义感是一种“伪真实”。如果它还要转述为爱国或民族感情,那是可疑的。是的,也许你的某一种感受为真,但仅仅还是感受。这种无意识的感受,它应当先被你自己质疑。行恶者当年在南京犯下肉体的罪行,即使我们目睹那肉体的现场,但我们也会理智思维并表述。张艺谋用“情色”再一次屠宰了亡魂的尊严,同样我们也会理智思维并表述。所以,你可以表现肉体,但不能表现情色。你也许只是在表现衣裳,但还是不能表现情色。你也可以这样拍,但最好定位于感官刺激的XXX片。所以你可以看这部片子,但不能认同它的情色。

对于人类,这是一个基本的情感与伦理问题。它不需要逻辑。对于我们自己,这仅仅是一个基本的教养问题。它没有逻辑好说。这是最基本而永恒的事。这个世界上一直发生着屠杀。最后我们看看其他民族的人是怎样可能地“表述”屠杀的。他们会有怎样视角的“目光”?今天我们最熟知的另一场应该是二战时的犹太人大屠杀。大屠杀的电影,最知名的则当算《辛德勒名单》。一般而言我们非常认同这部片子。但是,即使如它也饱受争议。它的每一个镜头都受到严苛的检视。同时,犹太委员会拒绝斯皮尔伯格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内部拍摄。是的,这是出于对亡灵的真正尊重。无论你的片子有多大意义,都不会高于亡灵。《辛德勒名单》也有肉体镜头,但画面仅仅是肉体的。再如果做个不可能的假设,即使《辛德勒名单》也合理营造一个“妓女代难”的故事,它应当不会出现“情色”的“目光”。电影的制作和我们的观看,我们都在用“目光”去看。对于亡灵,影片应该是一次精神的“服丧”。我们的目光则应当是“默哀”的注视。注视中,作为亲人的我们没有杂念,也不可能有。情色的杂念那是不可接受的无耻。驱走杂念都不行,因为那意味着你心中有杂念。是的,影片注定是事后的默哀,不是当时现场。行恶者要她们献身被“奸淫”,这是莫大的耻辱。而你,为什么要无耻地用情色的姿态描述她们的肉体?

这里有一篇我们都应该好好看一看的文章:《大屠杀的目光伦理——西方电影的大屠杀话语及其困境》(点击)。看看它,再去看看《金陵十三钗》。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去“理性”,看看别人怎样可能的心态和视角。“大屠杀的电影话语建构史上,有一场非常著名的争论。”这场争议针对的却只是“一个平移镜头”(电影《卡波》)。是的,屠杀语境中主人公自杀,我们不应该置身“平移镜头”的目光中。主观化的“平移”是一种他者心态而非亲人。它也是一种赏视化的观照,处理成纯粹的艺术。我们亲人肉体的耻辱难道可以纯粹的艺术化?这是“道德的卑劣”,其实我觉得这是比缺德还严重的无耻。而且,恰恰因为这是一种无意识而也许更可耻。这不是苛刻,也不需要苛刻,因为我们在“精神服丧”,在“默哀注视”。同样,我们也应该如此去看待《金陵十三钗》,否则你也许感情真诚,但顶多就只像一个言语轻佻、打扮性感而出席葬礼的人。否则,我们在十三位亡灵的墓前都还在回想那情色的一幕幕,还在惊慌地克制自己不要勃起想入非非。你如果的确想要深刻地表现人性。那请你“使用”一个“屠杀”的语境好不好,而不要是“大屠杀”。那样也许在情感上还可以接受一些。最后,“金陵十三钗”这个片名也是不妥的。它的确很美,但明显有悖肃穆。纵使它有千万种使用,唯独这里需要谨慎。

所以这个片子你可以看,也可以欣赏甚至性冲动或者仇恨的冲动。但是,你一定要回到理性,当然不是“情色”的理性。自然,《金陵十三钗》是儿童不宜的。这并不是因为它的情色而成了限制级。而是,儿童没有充足的理性思维。他们几乎一定无意识地接受,从而污染了心灵。所以,这部片子在国内我们自己看看也许还行,大不了视之为小众的感官片。但是,如果它还要正儿八经拿给其他民族的人看到,说句刺激人的话,特别是拿给今天乃至1000年后的日本人观看,他们会有如何的生理心理反应——当然请保持理性,shishi大片的观众——是的,犹太人拍的大屠杀能够让德国人肃穆而静,我们这个片子能够吗?拿给他人观看,那就从没有教养变成沦丧,然后成为笑话——其实,更悲哀的是,有教养的人都不会笑话这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