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关系管理小故事:电子书--《12位中国著名商人的财富传奇:中华商圣》第33节:2.苦心经营,生财有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2:28:45
电子书--《12位中国著名商人的财富传奇:中华商圣》
作者:濮阳华子    来源:本图书馆藏书
第33节:2.苦心经营,生财有道
2.苦心经营,生财有道
沈万三究竟是怎样发家致富的?万三蹄有人认为沈万三发家致富最科学的应该是来自于“分财说”。有传言说,沈万三年轻的时候结识了一个叫陆道源的南方巨贾。这个陆道源不仅富有,而且喜欢交友,乐善好施。当时,沈万三正为他管账治财。后来陆道源看破红尘,将万贯家财慷慨地拱手送给沈万三。由此,沈万三便一跃成为“江南富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论?主要是因为在杨循吉的《苏谈》中有一篇有关《陆道判捐资》的记载,文曰:“元时富人陆道源货甲天下,为甫里书院山长,一时名流咸与之游处。莫年,对其治财者二人以赀历付之”,“所谓二者,其一即沈万三秀也”。而且,在《周庄镇志》第六卷的《杂记》中也记载有:“沈万三秀之富得之于吴贾人陆氏,陆富甲江左……尽与秀”等语。于是,人们便得出这样的结论:沈万三之所以能够发家致富,缘由就是分到了富家的巨财。事实果真如此吗?在明都穆辑录的《吴下冢墓遗文》中,有一篇墓志铭,上面是这样说的:陆德原字静远,长洲甫里人。家资千万,良田千亩。曾捐资修建了长洲县学,并且在家乡兴办了甫里学院。官方曾将其提升为山长,后调任徽州教授儒学。而后,他又在徽州出资修建了州学。后来,陆德原在回苏州购置木材时,不幸病逝。其有一子二女,子八岁,长女待嫁,次女不足百天。根据历史学家考证,陆德原也就是陆道源。由此可见,陆道源不但没有出家当道士,而且还有幼小的子女,更无分财赠人的迹象。所以说,沈万三的财产来自于“分财说”,很可能是一种谣传。与“分财说”相比,“垦殖说”、“通番说”和“高利贷说”似乎更可信一些。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沈万三是通过勤劳、胆识、智慧的三结合才发家致富的,这才是最科学、最合理的说法。大部分的历史学家都同意这种说法,并认为这三种方面相互结合,缺一不可。根据许多史料上的记载,元代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是个荒年,自然灾害遍及大半个中国,而且江浙一带又流行起了瘟疫,恰恰沈万三就在这个时候降生了,真可谓生不逢时。但是,沈万三的父亲沈佑颇具眼光,他看到东垞人少荒地多,政府又奖励开荒。沈佑便举家从湖州的南浔迁到了苏州的东垞,即现在的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在这里,全家人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垦殖,终于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地主,庄田广达一千三百多亩。东垞西边的周庄原本是小村落,后来经过沈家的开发逐渐形成了集镇。于是,沈佑全家就由“农”转“商”了,成了地主兼商人的富户。但田种得再多也只是个土财主,所以一直也没有成为真正的巨贾富商。沈佑去世后,儿子们分了家。老大不见记载,估计是早早亡故了,老二沈真迁往嘉定安定,老四沈贵搬到白蚬江北的黄墩。沈万三的兄弟从小就随父种田,没有文化,却都生财有道,日后也都成了当地的首富。兄弟迁居之后,排行老三的沈万三(即沈富)留在了周庄的银子浜,他一方面管理着东垞的庄田,另一方面则开始经营镇上的买卖。在兄弟中,沈万三最富有经济头脑,他对自己分得的庄田进行精心的经营管理,使得财富有了更大的积累。此时朝廷又开放了私人对外贸易,主要贸易对象是高丽、日本和南洋等地。于是,沈万三便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凭借天然便利的交通,将江浙地区深受海外欢迎的丝绸、茶叶、瓷器、工艺品等源源不断地贩运出去,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据《吴江县志》记载,至正十九年,元朝向张士诚征粮,张士诚于次年海运11万石粮米北上,沈万三协助张士诚从海道运送粮米到了燕京。当时,张士诚举兵起义,做上了大周国的皇帝。但是,张士诚成立的大周国实在是太小了,只有苏州一带的一些州县。因此,只好依附于元朝的袒护,每年都要向元朝进贡大量的粮物。虽然此时沈万三正在巴结张士诚,但张士诚大批地运粮北上,必然也会划拨给沈万三一些银两作为舟船费用,这足以让沈万三大赚一笔。从张士诚选用沈万三大批运粮北上一事,可见当时的沈万三对海运已是熟门熟路的了。此时拥有了巨额资财的沈万三,又开始做起了放贷收利这一资本经营的新项目,使自己富上加富,迅速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人称“江南财神”。在现代社会,经营者就是企业的灵魂,他的决策往往直接决定企业的命运。沈万三可谓是一个经营的奇才,他从土地垦殖开始,苦心经营,机智行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出色的“经营管理”才能。并且,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他又大胆开始了“竞以求富为务”的对外贸易活动和放贷收利,这更加速了他财富的积聚。因此,沈万三不仅仅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古代名商的经营风范,还为现代的经营者提供了一个杰出的典范和先例。
上一页         返回书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