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效果显著的词语:为官从政讲孝道四题--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中直党建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22:39

为官从政讲孝道四题

2010年06月29日15:07  来源:中直党建网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闻名遐迩的礼仪之邦。在中国历史上,惟服孝道,发扬孝道,发展孝道,这是我国传统的美德,也是与时俱进的伦理。就孝道而言,它是历史、是文化、是道德、是底蕴、是传统、也是今日的精神文明建设。在当前,党政干部讲孝道,这不仅是做人、做官、做事的需要,也是执政的需要。对此,特作为官从政讲孝道四题。

  孝道与做人。当官先做人,做人孝为先。古人说:“孝者,立身之首、百行之源”。“凡为人之者,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此孝之心尽矣。孝道是人间各种伦理关系中第一伦理,也是立身做人的第一要求和条件,同时,又是立身为人的第一人格要素。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为人之本欤”!人若有了孝道,人格才会完美起来,才能“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才会有信、义、仁的伦理。孔子说:“孝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意思是说,孝是一切人伦理道德的根本,是人的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准则。几千年来,人们把孝道作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特别是儒家之孝,演绎成五伦之孝,推家及国,以孝齐家,以孝治国,达至和谐大同。可以说,孝道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是我国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当然也是我们为官从政的做人之基、立身之本。可以说,党政干部品行的形成,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确立,都离不开孝道这一伦理理念。

  孝道与做官。古人把“孝”谓之“大仁”,认为不孝者“必易生于祸”,还可能“败家乱国”,这些古训深含哲理,应成为我们做官从政的“法宝”。孝道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在历史上与仁爱始终结合在一起。所以,在讲孝道、强调孝道、运用孝道之时,总不忘讲仁爱,突出仁爱的地位、价值、作用。从理论上讲,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核心是“仁爱”。儒家把“仁”概括为做人的最高准则,认为其他的具体道德准则都是由“仁”衍生出来的,这种“仁”的根本含义就是爱人。孔子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强调对人要温、良、恭、俭、让。孟子继承孔子的“仁爱”思想,认为人都应有“恻隐之心”,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待别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推人及于万物,并认为仁是成之人道,不仁无以为人。今天我们讲孝道要与仁爱相结合,就是从爱人民、为人民,围绕“以人为本”去实施、去进行、去落实。离开了人民和为人民服务,任何的孝道、仁爱都是无用的,所以说,今天讲孝道,做官从政者要落实在为人民服务上。胡锦涛在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指出“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进一步为孝道,仁爱赋予了时代内容和时代意义。由孝道折射出的“仁者爱人”,彰显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理想诉求,诠释的是一个伟大民族内在灵魂的展示,是精神文明的支柱。“仁者爱人”关键在爱。爱是一种人品、是一种品德、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奉献、一种责任、一种牺牲。唯有这样做,才能体现出孝道、“仁者爱人”的时代特征、时代意念、时代要求、时代风范。

  孝道与道德。中国历史悠久,孝道源远流长。从古代的夏、商、周开始,就有系统的孝道、道德论著问世。战国时期,以孔孟之道为主要内容的儒家已成为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孝道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孝道的实质是什么呢?古人云:“孝者德之本”。不孝,则是天下大忌,是国人共讨之的逆行。《孝经》云:“五刑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功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孝道与道德,都属于伦理学理论的组成部分,它们的一致与统一,既相互彰显,又相互折射。道德高尚就有人格魅力,尤如“夏日之阴、冬日之炉,不求亲人,而人自亲之”。人一旦离开道德、脱离道德、甚而践踏道德,聪明的会变得糊涂,公正的会变得自私,文明的会变得野蛮,廉洁的会变得腐化。故古人云:“富而无德不仁,官而无德致乱”。先贤告诫我们:“立身立业,必先养德”。“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戴高乐说过:“那些具有高尚品格的人会放射出磁石般的力量,对于追随他们的人来说,他们是最终目标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做人只有讲“德”,才能安身立命;做官只有重“德”,才能凝聚人心。“诗书非药能医俗,道德无根可树人”。道德与孝道相结合、相统一,孝道就能升华道德的品位、质量,就能扩大它的范畴、领域,就能达到孝道以德为魂、以人为本,孝道就成了一种做官者的品位、人格力量、行动指南。不讲孝道的人必然缺德,缺德的人绝不会讲孝道;有德之人必然孝道,孝道之人都是以德为精神支撑。所以,党政干部在讲孝道中要深刻理解“德”的内涵,全面感悟“德”的要求,切实履行“德”的规范,不断积淀“德”的力量,经常加强自身“德”的修养,做一个以孝道行政,以官德行政的领导者、组织者、统领者、带头者。

  孝道与和谐。孟子说:“忠恕行则仁德昌,仁德昌则天地和,天地和则万物兴”。和谐是什么?和谐是事物最美好的状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春秋时期的晏子主张“和与同异”,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对中国人来说,讲修身,和就是以和为贵;讲齐家,和就是和睦相处;讲治国,和就是政通人和。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丰厚和谐文化资源的积淀,像“利者,义之和也”,“礼之用,和为贵”,“和羹之美,在地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这些亘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名言警句,早已深深地镌刻在我们民族的心灵上,融化在我们民族的血液中。自古以来,人们就向往和谐,追求和谐,称和谐为“美”、和谐为“贵”、和谐为“善”、和谐为“义”。原因是什么?就是孝道伦理精神渗透在人们对和谐的向往和追求之中。和谐不讲孝道,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和谐受了孝道品德的支撑,和谐就会变成尊重、敬养人们的行动。因为和谐是社会的态势,是人民幸福,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和谐是天地的静美,是天然的芬芳,是色彩的艳丽,是状态的有序。和谐让万物复苏,活力迸发。和谐给人愉悦,遮住酷暑,和谐可以抵御严寒。一句话说到底,“和”是百川所归之大海,是万物所依之根本,是万民所寄之愿望。和谐为什么作用威力这么大,就是和谐在每一步的发展和进展中,都伴随着孝道伦理的渗进、渗入和融化、溶解,给和谐注入了孝道的活力。新的历史时期,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孝道入手、着眼、立足,坚持以人为本,以伦理之心的爱心,去尊民、爱民、亲民、为民,在工作中努力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扩大就业,健全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维护群众权益,营造平安稳定环境;靠对人民孝道的亲和力、责任感,创新机制,深化改革,科学施政,统筹发展,搞活经济,让人民得到更多实惠。

  作者:河南省商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李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