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鱼贯上岸相近的词是:论家政--施爱与管教的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02:03
论家政--施爱与管教的艺术
詹姆斯o多伯森

第一章 把尊敬和责任感教给孩子

大自然慷慨地赋予了大多数动物害怕有害事物的本性,它们的存亡系于察觉某种危险并及时避开这一点上。可是慈祥的大自然老妈妈没有把蛙类保护得足够好,她忽视了蛙类预先报警系统中有一个严重弱点,有时证明还是致命的弱点。如果将一只青蛙置于盛有热水的锅中,锅下有热量一点一点地增加,蛙的典型表现是没有逃遁的倾向。因为它是冷血动物,其体温和周围的水温大体一致,体察不到有变化缓慢地在发生。当温度升至高得不得了,蛙仍然对危险不以为意,本来这时它满可以轻而易举就一跃入夷,但他却明显把心思放在别处。蒸气不祥地在它鼻子四周繚绕上升,它还是端坐在那里,心满意足地凝视着锅沿。最后,这只在热水里翻滚的蛙得到报应,死于一场不必要的灾难。这场灾难本来它轻易就可以避开。

好了,大家都知道这本书是谈父母和儿女的,并非研究蛙类。不过,人类同其小小的绿色朋友一样,也有感觉迟钝的方面。眼前突然降临的危险会使我们顿时激动不安。战争、时疫、地震、飓风都会迅速把人们动员起来。可是,若是具有威胁性的问题非常缓慢地出现,可能是长达10年或20年,我们就常常让自己"翻滚"在怡然无知中。闭眼不视渐现的灾难的最好说明就是我们对正在有条不紊地在美国青年一代之中蔓延的混乱一无所知。我们一声不吭全无抗争,被动地认可了正在渐次堕落的"青年舞台"。假若昔日的父母能够短暂地重访我们的世界,观察到如今在孩子之中占主要地位的情况,不用说,他们会被业已获准蔓延(现在还在更大范围地蔓延)的城市青少年总是吓得大惊失色,不能自禁。

怀着敌意,破口大骂年轻人,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的。许多以这种反社会、自我毁灭的方式行事的年轻人实际是迷惘的、无目的的、没有价值观念的个人。成百万的其他青少年没有攻击社会,亦不抵制传统价值,但他们同样在经历内在的空虚,找不到出路。他们迫切需要聪明的理解人的父母在他们个人的危机中拉他们一把。当然,本书的宗旨并不是谴责我们的孩子,他们是我们最重要的、富有价值的资源。相反,必须责备老一代人放任情形恶化。曾经有段时间,潮流可以轻而易举扭转,可惜我们如同怡然自得的青蛙,一定是心不在焉,无所用心。此刻对于我们来说是跳跃,还不是翻滚。甩掉我们肥胖的屁股,采取行动消除威胁孩子们的问题,正是我们父母的责任。也许我们不能拯救现今一代许多人,但是我们可能保护下一代。说到底,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怎样陷进混乱的,怎样才能脱身出来?

准确地说,我们感到的许多与现在这一代年轻人有关的困难都产生在他们的幼稚的童年时期。这样讲,并非有意把非常复杂的情形过分简单化。小孩子特别容易受到其保护人的教育(好的或坏的)的影响。的确,早年所犯的错误真是代价太大。童年生活的前四五年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这时,孩子能够被授予正当的观念。这些早年得到的观念会具有相当的持久性。然而,这些年的良机一经错过,最优的接受力通常消失殆尽,永不再复归。倘如有意使孩子谦恭和气,慧眼独具,举止文雅,那么这些品质就 应该 教授之,而不是空想;如果我们想要在子女身上看到诚实、真挚、无私,那么这些品德就应该纳入我们早期教育过程的定向目标中;如果培养彬彬有礼、有责任感的年轻公民是重要的,那么我们应该着手据此塑造。道理很明显:遗传不会赋予孩子正当的观念;孩子们会学到他们被授予的东西。不及时动手,我们就不能期望我们有意的观念和举止出现。很清楚,二次大战后的那一代婴孩的许多父母没有进行这项至关重要的传授工作。

让谁来充当妈妈和爸爸,大自然对此颇为粗心。择人的标准并不高,因为事实上,为了生孩子,犯不着去了解一点孩子的知识,年轻的夫妇会发现他们背负着照管易受影响的、无力自助的幼儿的责任,这并不是他们所想要的,他们对孩子是完全无知的。他们可能完全不懂有关管教、营养或是孩子成长与发展的原理。他们犯的各种错误肯定都不是有意的,然而恶果却不轻。也许逝去的25年中,最大最常见的缺陷,尤其是对年轻夫妇而言,是信奉:养育孩子,"爱就是一切"。显而易见,他们相信,成功地充当父母包括两个基本职责:(1)让孩子在一个真挚的感情气氛中成长;(2)满足孩子物质和生理的需要。他们满心期望,种种好的、值得的美德都会从慈爱的喷泉中涌出来。可是,正如时间所示,这不过是空想。尽管对于人类生活来说,爱是必不可少的,父母的责任却远远不止是爱。也许正因为父母深情地爱孩子,从而开始教给孩子有害的观念。离开指导,爱并不能产生自我管教、自我控制、尊重伙伴的孩子。有感情和温暖,精神才能正常,身体才能健康;然而感情和温暖并不排斥谨慎地教育和指导。

最近,在洛杉矶召开的一个心理学学术会议上,大会主要发言人说道:本世纪最大的社会祸患就是相信有了无尽的爱,就不再需要管教。他说,有一些学校管不了的青少年恐怖分子被错误地认为是涉及家庭感情问题。他们的问题被提交给教育心理学家,以便估价他们的困难,结果没有发现有什么深刻的问题,有一点却愈来愈明显,即家长从严没有要求这些孩子约束其行为和冲动。这些孩子当中,有一些是出自于溺爱家庭。

尊重他人的、有责任感的孩子产生于爱和管教适当结合的家庭中。这两种成分使用时必须适量。两者之中,缺少任何一个,往往是灾难性的。50年代曾经有过使人遗憾的失调,那时,我们目睹一种被称为"放任自流的民主"的幸福论风行一时。这种理论无限贬低父母管理孩子的责任,有时使父母们感到各种形式的惩罚均是有害的、不公平的。结果,本世纪中叶的10年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最放任的10年。那时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向遭遇到的各种形式的权威挑战,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我认为,不是这样。毫不足怪,我们宠爱的孩子遇到了难题---是我们把这一代人送上了娇惯、放任自流,爱得让人窒息的祭坛。不错,目前年轻人动乱的状况还有其他因素,但我相信,这种无政府状态的主要渊源存在于数百万美国家庭之中。

读者们可曾考虑过这样一个事实:现在这一代年轻所享受的"好时光"较之世界历史上任何时候的年轻人都要多。不管你怎样限定所谓好时光,其结论并无两样。我们的孩子比过去任何时候的孩子都享有更多的教育,更有效的药品,更多的物质产品和更多的机会。然而,他们却被描绘成为"愤怒的一代"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两种情形似乎并不相吻合。日月复日月,一年又一年,人们一直梦想着,盼望着,终有一天,扰人的大问题会得到解决:"如果我们正好不用打这场可怕的战争,那该多美!但愿我们能消除饥饿,消除这场经济萧条,消除瘟疫!"总算是盼来了,战后的1950-1970年,美国新一代诞生时,过去渴望的好事接踵而至。谁知道,这既没有带来欣欣向荣的景象,也没有带来由衷的感激,带来的反而是冲着通过奋斗提供这一切的老一代的对抗和傲慢的蔑视。这是为什么?习见的大多数答案全无正确之处。冲突的产生并不是由于老一代的虚伪。人类社会从来不乏虚伪,我们的社会里当然也有不少。但是,如果虚伪是动乱的根源,为什么以前的几代人未曾像今天这一代人这样有激烈的反应?现在是别的东西在作怪。与此同理,问题不是出于有了氢弹,不是起源于限制了言论自由,也不是由于贫穷或各族歧视。毫无疑问,所有这些因素都影响了社会,不过,年轻人动乱的根本原因还得从他们不更事的童年去找----我们既没有要求孩子们举止有礼,亦没有要求他们对其行为负责,难怪我们的一些年轻公民没有显示出这些美德。

略论管教儿童



管教儿童的方法和理论若干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个激烈争论、众说纷纭的主题。它像摆钟,时而摆向严厉的、强制性的管教,时而又摆向50年代紊乱的放任自流。是时候了,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两个极端都会在受害的青年人生活中留下典型的伤痕,而我却说不出哪个极端的危害更大。不幸的是,特定时间中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较之常识对父母的管教方法更有影响。例如,我就听说过,一位母亲仅仅因为刚6个月的婴儿在衬尿布时没有安稳地躺好,就打孩子的屁股。在我们的社会里许多诸如此类的、愚蠢的强制管教行为屡见不鲜。不过,与之相反的行为更为普遍。我知道有一家人,有4个举世无双、最无教养的孩子。这4个孩子是四邻的恶煞星,他们举止无礼,说话粗声粗气,咄咄逼人。们们在汽车间荡进荡出,擅自取用工具和机件。只要哪家人不在,这些孩子就喜欢放开龙头,任水流淌,害得四邻只是卸掉房外的水龙头旋柄。观察一下孩子母亲如何在管教他们,真有趣,不管她怎么管教,都无济于事。她管教孩子的全部方法归结起来无非是一个简单的程式:大约每隔一小时,她就冲出前门,大喊一声:"你们真让我受够了!你们这些孩子真让我受够了!"然后,掉头再回屋里。那些孩子却压根不理睬她,哪怕是抬头看她一眼都不会。倘若他们知道她在场,甚至不会互相暗示。显然,她以为她跑出房门像杜鹃闹钟一样定时叫几声,以便她工作时,把孩子们稳住就足够了。的确,这种简单管教的典型事例不难找到,而合乎逻辑、合乎情理、持之以恒的管教方法则如凤毛麟角,实属少见。

关于管教儿童的各种看法五花八门,林林总总,犹如易受惊的马群,快速地奔向各方,不易接近,而美国大众却一直受到这些见解的影响。对于怎样管理儿童,从贝西大婶到小镇企业家,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更糟的是,专家们常常是各持己见,针锋相对,互相对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原因很简单:何为好的管教理论不能由科学家经过研究来证实。这个题目太复杂,且有许多变量参杂其中。心理学家曾经遭到批评,受到奚落,因为他们不能就一种切实可行的儿童管理学说取得一致意见,但是其他学科也有其不可解决的争论。最高法院就经常产生在解释法律时分裂成五票对四票的现象。医生们就千百个医学问题激烈争论,尽管他们的病人通常并不知道这些争议存在。同样,每一学科都面对着棘手的、悬而未决的各种问题。儿童发展问题专家未能就理想的家庭管教法取得一致意见,亦不足怪。暂且不论过去的意见分歧,我完全相信,孩子的妥善管理是可以在一种合情合理的、常识性的理论中找到的。其中,有5个关键点是基本的。

1、 培养孩子尊敬父母是儿童管理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孩子尊敬父母之所以相当重要,并不是满足父母的利己主义,而是由于孩子同父母的关系是他在与他人相交时所取态度的基础。他的父母权威观念将是一块奠基石,决定着日后他如何看待学校当局、警察、法律和他最终将与之共同生活、工作的人们,以及整个社会。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一个孩子最先面临的最重要的社会相互关系,这种相互作用上的裂隙和梗阻常常可表现在这之后的各种关系上。举例来说,假使有一个孩子想要吃糖,但他的父母不答应,于是他一屁股坐在地上,高声哭叫,用头碰撞地毯。这时,当妈妈的被这种做法搅得心神不宁,说道:"好了,我的约翰,我想给你一颗糖也不妨,现在别哭了。"她这样干使约翰从动情的反应中得益匪浅。他的大哭大叫赚来了一个甜滋滋的收益。他向家庭体制挑战,并赢得了这场战斗。如果好心肠的妈妈在未来的14年中对他的抗议均照此办理,小约翰会逐渐变成坏蛋大约翰,指望所有人都像他那软弱的老娘一样满足他的要求。倘如有朝一日他被一个不那么柔顺的人断然拒绝,便有了暴力冲突的舞台。尽管这个事例有故意过分简化之嫌,但这并不影响我提供许多同样的事例来说明:早期的父母----子女关系会在以后的人类相互作用中反映出来。

必须尊敬父母还有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如果你想要你的孩子在十来岁时承认你的价值,那么在他孩提时代,你就必须值得他尊敬。当一个孩子15岁前就能够完全蔑视父母,那么他便会养成一种对父母的自然的鄙视。"愚蠢的老娘和老爹!我已经可以任意摆布他们了。不错,他们爱我,可我确实觉得他们怕我。"也许,孩子不会说这种话,可每当他耍聪明胜过成年的家长,打赢了对抗战时,他势必这样觉得。以后,他一定会更坦率的显露他的放肆。他的父母不值得他尊敬,父母提出的任何事情,他都不想要认可;他们的看法,他一概加以反对。对于身为基督徒并且想让孩子接受上帝这一要领的父母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要让孩子接受上帝,他们必须先使孩子接受父母。倘若他们不值得孩子尊敬,那么,无论是他们的宗教、他们的道德,还是他们的政府国家,抑或是他们看重的任何事情都将得不到尊敬。这就成为"代沟"的基础。隔阂并非产生于交流失败,我们使用的语言是大致相同的。马克o吐温有一次谈到《圣经》时说:"烦恼我的不是我不理解的事情,而是我理解的事情!"同样,我们两代人间的种种别扭与其说是产生于我们语言的误解,不如说是产生于交流中我们完完全全的理解之处。上代与下一代的冲突渊源不能互相尊敬,因而带来了许多痛心的恶果。
在决定何时施行惩罚以及对孩子的不妥行为该动多大的肝火时,尊敬这个问题倒不失为一个有用的工具。首先,父母应该决定,违背父母意愿的行为对父母的身份来说是否构成了对父母的权威的挑战。是否惩罚要由这个估价来决定。举例来说,假设小沃尔特在起居室里调皮,摔倒在桌子上,打碎了许多昂贵的瓷杯和小饰品;或者假设他把自行车弄丢了,或把爸爸最好的锯子弃在屋外,遭雨淋。这都是孩子们常有的、不负责任的举动,应该如此看待。也许父母应该让孩子干活以赔偿损失----当然要视孩子的年龄和成熟程度而定。然而,这些事例并不构成对权威的直接挑战,它们并不是出于目空一切的存心对抗。依我看,打屁股还是应保留,用于孩子(10岁以下)口出"我不干!"或"住嘴!"的狂言之时。如果孩子要想试试这种硬着脖子的反抗,你最好将这从他身上打掉,疼不失为一种绝妙的纯洁剂。当鼻对鼻的对抗在你和孩子之间发生时,与他谈论服从是美德并不是时候;把他关进房间去噘嘴生气也不合时宜;等到不幸的、疲惫不堪的老父亲下班,闷闷不乐地回家再作处理,亦不妥当;当日的冲突应及时解决。你明明说清楚了什么是坏言坏行,孩子却偏要越雷池,谁会取胜?谁的勇气更大呢?家里谁是主人呢?如果你不能一锤定音,向孩子回答这些问题,他势必加紧催逼,三番五次再出些事,要你回答。这正是孩提时代最大的谜:孩子想被大人管,却坚持父母自己去赢得管理的权力。
霍洛韦先生有一个叫蓓基的十来岁的女儿。一天下午,他神情绝望地来找我,诉说了来意。他们夫妇从来没有要求蓓基听命于他们或对他们表示尊敬,她从小就不守规矩。霍洛韦太太很自信,以为蓓基终有一天会变得好管一些,结果这种好转始终没有来临。这个孩子从童年起就全然不把父母放在眼里,她总是满脸不高兴,桀骜不驯,自私自利,拒绝合作。霍洛韦夫妇未曾想到他们有权要求女儿,因此,他们对她和蔼地微笑着,佯作没有注意到。随着蓓基蓬勃发育,进入青春期,他们想要保持宽宏大量的态度日渐困难。她老是作对,不无厌恶地嘲笑全家人。霍洛韦夫妇一点不敢拂她的意,因为她会不出意料勃然大怒,大发脾气。他们是感情讹诈的受害者。他们以为用钱可以买来她的合作态度,给她在房间里安了专用电话。她谢都不说一声就接受焉。,头一个月费用即达86美元。他们以为办舞会会能讨她欢心,霍洛韦太太不辞辛苦,把房子装扮起来,准备好吃食饮料。到了预定的那晚上,一群十来岁的乌合之众流里流气、骂骂咧咧地拥进房来,竟在到来时把家具陈设打得稀烂。时至晚上,霍洛韦太太说了点什么,惹恼了蓓基。当时,霍洛韦先生不在家,等他回到家,发现妻子躺在浴室里,身下是一汪血泊,那蓓基居然把她打倒在地,任她无依无助,躺在那里,自己却无动于衷地在后院与朋友们跳舞。霍洛韦先生向我详述这场令人发指的家事时,眼里饱含着泪水。那时,霍洛韦太太还依旧躺在医院里,凝思做父母的失职。最大的悲剧还不是已发生过的事,而是这个问题的恒久性;没有什么简单的疗法能够根除业已烙在这三个不幸的人生活中的伤痕。他们在蓓基童年时期低估了尊敬父母的重要性,为此,他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关于管教不适当的危险性,业有很多人著文提出忠告,对这些忠告示我们应该给予注意。如果父母生硬地非要施行反复无常的、不怀爱心和(或者)任性的惩罚,就会毁掉孩子。我当然无意推崇这类惩罚。然而,如果你采用下列技巧,就绝不会给孩子造成永久性的损害----事先充分认识各种禁忌,明确什么是可接受的行为,什么不是。当孩子无情无义,决意要以傲慢的态度跨越这些既定的界线时,好好地治治他,让他为自己的行为后悔。另外,随时都要表现出爱心和感情,显示出善意和理解。管教与爱绝非对立物,两者互为函数。父母自己必须认识到,惩罚(如上所述)不是针对孩子的,而是为了孩子。对于不听话的孩子,父母的态度是:"我爱你甚笃,不能任你如此行事。"对于年幼的孩子,可以用下面一段话清楚地将信息传送给他:"有一只小鸟和它的妈妈住在一个窝里。小鸟的妈妈要出外去找虫虫儿吃。它告诉小鸟,妈妈不在时不要出窝。可是小鸟不听它的话,蹦出窝,落在地上,结果叫一只大猫吃掉了。我要你听我的话,是因为我知道什么对你好,正像小鸟的妈妈对小鸟一样。我要你呆在前院里,是因为我不想让你跑上街,被汽车撞着。我爱你,不愿你出什么事。如果你不听我的,我只揍你的屁股,好让你记住这有多重要,明白了吗?"

我自己的父母对于良好的管教方法有着非同一般地认识。她颇能宽容我的淘气。在大多数问题上,我发现她做得合情合理。我从学校回家晚了,只须解释一下延宕的理由就万事大吉;我没有做作业,我们就坐下来,就补救方法达成某种协议。但是,在有一件事上,她是彻头彻尾地不让步----她不能容忍"无礼顶撞"。她知道回嘴、"顶嘴"是孩子最强有力地反抗武器,必须予以阻止。我很小就懂得了,倘若我言语不恭,想要犟嘴的话,最好至少站离10或 12英尺 远,保持这个距离才能避免被她能捞在手里的任何东西打着。有一次,她用一只鞋狠揍了我;还有几次,她随手抓了一条皮带来打我。我懂得了要远避开,以免被打着的重要性。那一天可谓铭心刻骨。当时,我大约离她 四英尺 远,我向她顶嘴,这个错误可谓代价昂贵了。她转身去顺手抓个东西来打我。她的手落在了一件衣服上,然后踅回来,朝我挥舞那件可恶的衣服。就是现在我仍然听得见那件衣服在空中飞舞时发出的嗖嗖声。我胸脯上受了预料中的一击,接着便是劈头盖脑的衣带、衣扣,把我的腰紧紧裹住。她有力地打着,给我一顿好揍。从此以后,我若狂言乱语之前,都要谨慎地退后几步。
作为单方面要求,尊敬难于达到,它必须是互相的。一个母亲,如果不尊重孩子,她就不能要求孩子尊重她。她应该尊重孩子的自我,而绝不能作贱它,或者使他当着朋友们的面丢脸。通常,惩罚应该避开旁观者的幸灾乐祸,避开好奇的眼光来进行,孩子不应受到无情的戏谑。他的强烈感情和要求即便是傻里傻气的,也应该得到公正的估价,应该让他感到父母"的确很关心我"。自我尊重是人性中最脆弱的东西;一个非常小的偶然事件就足以伤害它,而要重新树立自尊则常常十分困难。批评孩子时,好挖苦、好讽刺的父亲很难期望得到孩子真心的尊敬。孩子们也许怕他而掩饰住他们的蔑视。可一到他们长大成人,报复十之八九便会迸发。"自己未过河,先别嘲弄短吻鳄",孩子们是深得这条格言的睿智的。因此,一个凶恶狰狞的父亲可以暂时把全家恫吓住,但是如果他不尊敬家庭成员,那么,等到他们步入成人之初,有了安全感,他们便会报以敌意。
如果不是更早的话,一般来说,孩子满15个月,母亲就会看到孩子向她的权威性挑战。蹒跚学步的孩子是世界上法律和秩序最顽固的对头,他可以把烦恼的妈妈的生活搞得痛苦不堪。他以天真无邪的方式表现出他的可恶、自私、贪得无厌、狡猾和破坏性。喜剧演员比尔o科斯比一定在幼童的手里吃过一些亏。据说,他就说过:"给我200个活蹦乱跳的两岁孩子,我就能征服全世界。"15个月至30个月的孩子不愿意受到任何限制和约束,也不习惯于掩盖自己的主张。他憎恨每一次强加给他的午睡,上床时间对他来说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折磨,使人一想走它就泄气。他见到什么,就想玩什么,易碎、昂贵的装饰吕尤甚。他喜欢把尿撒在裤子上,而不用便壶。他坚持用手拿东西吃。在商店里,他一能挣脱开来,照例会尽小胖腿之力,跑得飞快。他拧小猫的耳朵,把它提起来,被抓挠了,又会尖声大叫,以示抗议。他要妈妈成天不离左右,从早到晚地陪他还玩耍。学步之年的孩子确实是一只老虎!即使他的父母事无巨细,管教得当,仍照会发现他很难控制,因此,他们不应该指望会使两岁的孩子举止像成年人一样。控制而又有耐性最终会成功地安抚住这个小霸王,但八成是在他四岁之后。话又说回来,不幸的是,孩子对权威的态度会在学步之年遭到严重的损害。溺爱逗人喜爱的小胖胖的父母总是不敢冒险招惹他生气,因而会丧失并永不可复得的对他的控制。
我曾和一个母亲谈过。她有一个13岁的孩子,这孩子极难管束,完全凌驾于父母的权威之上。他不到午夜两点或更晚,绝不回家。母亲的每项要求,他都有意违抗。我问她,是否能告诉我这个问题的由来,因为我正确地估计到,这种失控由来已久,绝非一年半载的事。她说,她清楚地记得,这是怎样开始的。那时,她的儿子尚不满3岁,她把他抱进他的房间放在小床里,同往常一样,他朝她脸上吐唾沫,表现出他惯常的对睡觉的态度。她试图向他解释不要向妈妈脸上吐唾沫的重要性,谁知话未说完,又被一阵射来的唾沫打断。这位母亲被告知,所有的对抗都能由爱、理解、讨论来解决。她擦擦脸,又开始解释,这时,这孩子又准确无误地吐出一阵唾沫。这一次,她开始恼火了,揍了他,但不够狠,没能打掉他的另一次瞄准。她还能做什么呢?她掌握的理论并没有提供体面的方法来解决这场使人难堪的挑战。结果,她气急败坏地冲出房间,而那小征服者则朝关上的门吐唾沫。她输了,他赢了!她说,从那晚上之后,她再也没能占着她孩子的上风!父母输掉了与孩子的初次遭遇,在以后的冲突中就难于取胜了。那些从未赢过,那些太软弱,工作太劳累、太繁忙因此不得不输的父母是在犯一个代价高昂的错误,等孩子步入青春期,这个错误就会显露出来。梦魂萦绕,使他们不得安宁。若是你不能使一个5岁的孩子把玩具从地上拾起来,你就不可能在孩子步入青春期这个一生中反抗最烈的时期施行任何程度的有效控制。重要的是,要懂得青春期是此时期之前的训练和行为举止的浓缩和集大成。12岁以前的任何不安定因素都可能进一步恶化后在青春期爆发。解除十来岁的定时炸弹的最佳时间是在它爆发前的12年。也许我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是发生在自他们出生以来,父母对他万事皆错的那些造反性强、满怀敌意的十来岁孩子身上。这些少年仇恨父母,父母却不知为何,因为他们全心全意地爱他们。由于青年时期是天然造反的年月,对抗性会倍增。他们与父母的关系早已达到了凝固的阶段,不大可能再有变化。心理学家看待了这个问题如同医生看晚期癌症一样:"我现在没法治了,已病入膏肓。也许我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一些痛苦。"
我必须指出这样一个事实:有一些反抗行为在起因上和上文谈到的"挑战性"反抗大相径庭。孩子的对抗和执拗的不听话可能是出于受挫、失望或被人拒绝,必须将对抗和不听话视为提醒注意的警报。也许,父母最为艰巨的任务就是区分这两类截然不同的动因。在孩子的抵抗行为中总是含有给父母的信息,父母在作出反应之前必须译解这个信息。这一信息经常是以问题的形式表达的:"是你作主,还是我作主?"对于这种问题,适宜给予有力的回答,这样就可以阻止孩子将来推翻家庭的合法领导。另一方面,长子长女的对抗性表现在说:"那个又哭又叫的奶娃弟弟可把我难住了,我没人爱了,从前,妈妈多喜欢我,现在却没人要我了。我恨所有的人。"当反抗含有这样的意思时,应该迅速行动以平定其动因。最成功的父母是能看透孩子的心思,视孩子之所见,思孩子之所思,体察孩子之所感的人。父母若不能掌握这一本领,就会老是以有害的方式作出反应。例如,一个两岁的孩子在睡觉时大哭大闹,父母就必须弄清他想要表达些什么。如果他的确是害怕房间的黑暗,那么适当的反应就应该有别于他只是抗议要他睡觉的情形。作父母的艺术包括译释含于行为之中的真正意义。
重申一下,管教孩子最要紧的目标是得到并保持孩子的尊敬。如果父母不能完成此项任务,生活就将变得相当复杂,这是千真万确的。

2、 沟通的最佳时机常常出现在惩罚之后
使父母与孩子贴得更紧的,莫过于父母在遇到对抗性的挑战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在孩子是"有意寻衅",完全明白他是咎有应得时,尤其如此。任何别的方法都不可能像显示父母权威这样容易建立起孩子对父母的尊重;激战停止后,孩子常常会显示出他的柔情。因此,父母不应该害怕冲突,或者在冲突发生时退缩。父母应该事先就把这些冲突视为重要事件,因为它们提供了同孩子谈话的机会,这些谈话在别的任何时候是无法进行的。大可不必狠狠地打孩子,不到他们不屈服不罢手;对孩子来说,有点疼就很管用了,但是,也不能打得太轻,一定要打得他真正地哭叫才行。经过一番激情渲泻后,孩子往往想依偎在父母的怀里,这时,父母应该张开温暖、慈爱的双臂欢迎他。这时,你就可以以心换心同他谈谈了。你不妨告诉他,你多么爱他,他对你是如何重要。你可以向他解释他为何受到惩罚,下一次应怎样避免。这种沟通是其他管教措施,包括罚他站墙角、没收他的玩具救火车等等所办不到的。
我曾经试图把良好的管教艺术教给一位母亲,她有一个15个月的女儿。她向我讲了一件事,正好说明了预期的结果。巴特勒太太告诉小苏西不要跑出后门,而小苏西决意不听妈妈的话。当时,天上正飘着毛毛细雨,巴特勒太太不让她出去,因为她光着脚。小苏西的妈妈去外面拿点柴火,并告诉她在门厅里等候。这孩子很小就学会了说话,所以她明白话的意思,可她还是一摇一摆地走过了天井。巴特勒一把抓住她,把她带回了屋,更严厉地重申了命令。那知她刚一转身,小苏西又跑了出去。这一次,妈妈用小树叶在她小小的腿上戳了几下。苏西的泪水止住后,不等巴特勒太太在壁炉边把劈柴放好,她就伸出双手扑过来,叫道:"爱我,妈咪。"没说的,妈妈充满柔情地搂住孩子,哄慰了15分钟,给她讲听话的重要性。
惩罚之后施以父母温情是相当必要的,这样等于告诉了孩子,父母否决的不是孩子其人,而是孩子的行为。现实治疗理论的创始人,威廉o格拉瑟在谈到管教和惩罚的不同时,清楚地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区别。"管教"是针对坏行为而发,孩子愿意承受其后果而无恨意。相反,孩子把惩罚则看作是针对人本身而发的,因而对之深恶痛绝。惩罚是父母个人强加给孩子的,是一个人想要伤害另一个人;它是一种敌意,而不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专家们大谈体罚(打屁股)会有伤害感情的危险时,却没有能说明这两种重要方法的区别。固然,格拉瑟对惩罚一词的定义本书没有采用,但他所表述的概念还是极其重要的。无庸置疑,在矫正孩子方面存在着错误的方法,常犯的主要错误是使孩子感到自己无人爱,感到孤单而不安全。防止孩子产生这些误解的一条最好保证就是在管教过程中有一个充满爱的结尾。

3、 管理而不唠叨(这是可能的)
朝着孩子大声嚷叫和唠唠叨叨可能成为习惯,而且是一个徒劳无益的习惯!你是否曾对孩子呵斥过:"我再说最后一遍,只此一回,下不为例?"父母往往用愤怒来促使孩子行动,而不是用行动来促使孩子行动,这是无济于事的。请看下面一个例子:
八岁的亨利坐在地板上,玩游戏,妈妈看看表,说道:"亨利,快9点了(多说了30分钟)了,把玩具收起来,洗澡去。"亨利知道,妈妈也知道,她的意思不是要他去洗澡,她的意思只是要他开始考虑去洗澡。这个命令空无内容,如果亨利乖乖照办,她准会晕死过去。约10分钟后,妈妈又开口了:"好了,亨利,天更晚了,明天你还得上学。我要你把玩具收起来,进浴缸去!"这次,她还不是真要亨利照办,亨利明白。她真正的意思是"洗澡的时间快到了,亨利"。亨利拖着步转了转,堆起一两个盒子,表示他听见了。接着,他坐下来,又玩了几分钟。6分钟逝去了,妈妈又发出一道命令。这一次语言变激烈了,还夹带着威胁:"听着,你这小鬼,我说过要你动起来,这不是说着玩的。"在亨利听来,这意味着他必须收拾起玩具,慢慢地向浴室门走去。要是妈妈快步紧逼,他就不得不火速完成这一任务。可是,倘若妈妈在采取照例的最后行动之前心里走一下神,他就满可以再享受几秒钟的暂缓时间。
你瞧,亨利和妈妈在演着一场独幕剧;双方都知道剧规,知道对方扮演的角色。全场戏程序化,计算机化,并按脚本进行。不论何时,妈妈要亨利行其所不欲,她必定一步一步地通过虚张声势的怒气向前推进:先是平心静气,尔后才是涨红脸庞,威胁恐吓。他不达到怒火中烧,亨利就犯不着动弹。这场把戏何等拙劣!妈妈是靠徒有其名的威胁来控制亨利的,无怪乎她不得不整天发怒。她与孩子的关系遭到污染,每天睡觉前她都是昏昏沉沉,头疼脑涨。她永远没法指望孩子迅速听话,要燃起怒火,使孩子相信非服从不可了,至少得花她5分钟。
而用行动来促使孩子行动不知要好多少。有数以百计的手段可以带来预期的反应,其中有一些与疼痛有关,另一些则是对孩子给予奖励。奖励(贿赂)的使用在下一章讨论这里姑且不谈。轻微的疼痛照样会完满地驱动孩子。父母应该拥有一些使孩子愿意合作的办法,而不是简单地要他服从----因为告诉了他该做什么。对于那些想不出办法的人,我愿意建议一种方法:有一块肌肉隐蔽在紧靠在脖子底部,解剖学上叫作斜方肌,用劲挤压它,它就会向大脑输送信息:"这样疼,不惜代价避免再度发生。"疼痛是暂时的,不会带来伤害。当孩子不理睬父母要他做的事时,就应让他知道妈妈有一个管用的力量源泉。我们还是转回来谈亨利和妈妈间的那个睡觉问题吧。她理应告诉他,他还有15分钟玩游戏,接着,明智的做法就该是上好闹钟,或是烘箱定时嗡鸣器,以便15分钟后发声。大凡人,孩子也罢、成人也罢,都不会喜欢在做事时被突然打断。时间一到,妈妈应冷静地叫亨利去洗澡。倘若他不是立即就动,就该挤压他的斜方肌。亨利一旦知道这一步会不可避免地接踵而来,他势必会赶在有恶果产生之前挪步。
读者之中,可能有一些人会认为故意地、有预谋地向招人疼爱的小家伙施加小疼小痛是一个恶劣而缺乏爱心的建议。我请求这些怀疑论者听我把话说完。看看别的办法吧。一方面,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是没完没了的唠叨,争吵不休。当孩子发现父母永无休止的话语后面并没有什么威胁时,他就不再听他们讲了。唯一能引起他反响的信息是那些火冒三丈、怒气冲天的话,这意味着叫叫嚷嚷还得继续下去,而孩子则反其道而行之,去折磨妈妈的神经,损害父母----孩子关系。这些口头呵斥的最大缺陷在于,父母到头来往往还得求助体罚。结果,父母不是以一种冷静、审慎的态度来施以管教,而是极不冷静、沮丧地动手打孩子。这样揍孩子,全无道理。如果父母的态度是充满自信心的安详,那么这种情况会以迥然不同的方式结束。妈妈轻柔地、略带礼貌地说:"亨利,你知道不听我的话,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现在我还看不出今晚到底有何理由为了得到你的合作,我非得弄疼你。但是,你若是执迷不悟,我就会揍你。蜂鸣器响时,告诉我你的决定。"孩子可以选择,服从妈妈愿望的好处显而易见。她无须吵嚷,也不必威胁要儿子短命,更不必烦恼,她毕竟是发号施令的人。当然,以后的几个月里,孩子不时要想看看她是否仍然操着指挥权,如有必要,母亲不得不干两三次,以证明她可以使之疼痛。不过,至于两种办法之中何种更少疼痛,更少上下等的敌意,我看是无庸置疑的。
斜方肌是一个意料不到、妙用非凡的小疼小痛之源,实际上它是特意为学校教师而创造的。在无数成人和孩子互相对峙的冲突中,它都可以发挥作用。几年前,我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我从一家杂货店出来,门口站着一个弓腰曲背,约摸75岁至80岁的老人。有四个孩子,很可能是九年级的学生,正围着他,跑着兜圈子。我出门时,正逢上其中一个孩子把老人的帽子碰落并盖住了老人的眼睛。这群孩子看着老人柱着杖的狼狈样子,哈哈大笑。我跨到这可怜的老人面前,建议孩子们另寻他人去折磨。他们一边骂我,一边溜达开去。我进了车,开走了,约15钟后,我又回来取我忘了拿的东西。一钻出汽车,我又看见那四个孩子从附近的一个五金店冲出来,小店主人紧跟在后面追出来,摇晃着拳头,抗议地大叫。尔后,我发现,他们撞倒了店里的货架,让听子、盒子撒落一地。他们还取笑店主是犹太人,嘲笑他那肥胖的身躯,我相信这伙男孩见我来时,他们以为我自信是罗宾汉第二,是无辜者的保护人,被压迫者的朋友。这帮小魔王中的一个迎面朝我跑来,挑衅地瞪着我。他只有我个头的一半高,但他显然并不害怕,因为他毕竟只是孩子。他说道:"你敢指责我!看我会不会去告你!"我的双手颇大,显然此刻正派用场的时候。我两手抓住他的双肩,对准他的斜方肌使劲挤压。他抱着脖子无力地倒在地上。他的一个朋友说道:"我敢说,你是个教师,是不是?"四个人都逃开了。当天夜里晚些时候,我接到警察局的一个电话,说这四个男孩骚扰那条街区的商人和顾客已有数周。他们的父母不想与当局合作,警察也不知道对这些袭击该如何处理。我想,没有任何方法能比此类青少年寻衅横行而不受惩罚的例子更能姑息、纵容青少年的犯罪了。
学校管教与家庭管教并无多大差别;在这两种环境下,管理孩子的原则是相同的,只是方法有别。教师也罢、童子军领队也罢、娱乐队队长也罢,如果是试图用自己的怒气来控制一伙孩子,就会成天烦恼沮丧。孩子们摸准离他采取行动之前有多长时间,然后他们照例会把他推至界限。也许教师或团体领导人能犯的最荒谬的错误就是采用孩子们并不讨厌的管教措施。举例来说,我认识一个教师,她总是始而大叫大嚷,终而哀求她的学生与她合作。当他们乱成一团,完全不能掌握时,她就拿出她的最后一手:爬上讲桌,使劲吹哨子!这下孩子们可高兴了!她重约二百四 十磅 ,孩子们在吃午饭和休息时就策划怎样把她逼上讲桌。她无意中给孩子们的不守秩序发了奖品。他们的态度颇似那个哀求狐狸不要把它扔进荆棘丛的兔子哥哥,他们要的恰恰正是这个。
千万不要以为违纪的孩子认识不到他在违纪。我认为,对于反抗大人的权威这一点,大多数孩子是颇有分析力的;他们思考在先,仔细掂量可能带来的后果。若是力量太悬殊,正义会取胜,他们自会择善而从之。这一特点已在成百万个家庭中得到证实。在这些家庭中,孩子把父母中的一方逼得忍无可忍,而对另一方则像个可爱的小天使。妈妈呜咽着说:"里克很听爸爸的话,可他却根本不睬我。"里克早已观察到了惹妈妈比惹爸爸更安全。
总而言之,父母必须认识到,最为成功的控制技巧是那些能够控制孩子的技巧。小疼痛正是其中的一种。对孩子说得再多,也无济于事。"杰克,你干吗不拣对的干?你几乎从来没干过好事。儿子,我拿你怎么办才好?可怜可怜我吧,看来我老是非得收拾收拾你才行。我怎么也不明白你干吗不照教你的那样做。哪怕是一次,仅仅一次这样做了,你也算对得住你的年龄"一月复一月,一年又一年,杰克忍受着这些无穷无尽、喋喋不休的唠叨。幸运的是,老天总算赋予了杰克一条途径,借此他可以躲开它。住在铁路旁的人久而久之对火车开过的声音竟可以听而不闻;同样,杰克发现对付他周围那些全无意义的嘈杂,最好办法是闭耳不听。如果合作对个人有明显的好处,杰克(和他所有的同龄人)都会很乐意"拣对的干"。

4 、不要用过分的物质主义使孩子饱和

且不论大萧条年代如何困苦,那时至少有一个问题比现在易于回答。对于孩子的物质要求,我怎能拒绝呢?那时要父母告诉孩子,他们买不起孩子想要的一切,是很简单的一件事,爸爸只能勉强保住桌上的面包。可是,到了这个物质丰裕的年代,父母的任务就困难多了。要鼓起前所未有的勇气,才说得出:"不行,我不给你买布娃娃"。而那时说"对不起,你知道我们买不起那个布娃娃",则不需要什么勇气。孩子们要贵重玩具的欲望已经被玩具商花费成百万美元的电视广告精心的激发出来了。这些商品工艺卓绝,喷气式飞机、电动怪兽、自动步枪,其大小造型与真的丝毫不差。小顾客坐在电视机前,张大嘴巴,完全被迷住了。五份钟后,他发动战役,到底花了爸爸14元,外加电池钱和税款才算完。麻烦在于,爸爸能买得起这个新物品,就算不用现金,至少也可能用他的魔幻般的信用卡。如果本街区有三个孩子买了值得羡慕的玩具,妈妈和爸爸就会感到一种压力,甚至有一种过失感。他们觉得自己自私,因为他们自己就曾耽于类似的奢侈。假如父母有足够的勇气抵制孩子的强烈要求,孩子还可绕道而行----众所皆知,祖父祖母是极易"上当"的。就算孩子不成功,父母或祖父祖母没有给他买他要的,也有一个一年一度万无一失的来源:圣诞老人!小孩要圣诞老人给他带那样东西来时,父母便身入陷阱,无法逃脱了。他们能说什么呢?"圣诞老人买不起"吗?难道圣诞老人会忘记他,让他失望吗?绝对不会。圣诞老人自然会赶着雪橇,带着玩具来的。
有人会问:"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不应让孩子享受盛世的果实呢?"当然,我不否认,孩子应有一定数量他热望的东西。但是许多美国孩子被过量的东西淹没了,这对他们有百弊而无一利。人们常说,繁荣盛世远比逆境考验人,对此,我颇表赞同。如果孩子觉得他理应想要啥就要啥,想何时要就何时要,那就没有什么比这样更能使受惠而无感激之情了。瞧瞧孩子怎样在生日晚会上或是在圣诞节撕开一大堆礼品包装纸,是很有教益的。孩子仅仅扫了一眼,就把贵重礼物一件接一件地扔到一边。如此缺乏热情与感激,把孩子的妈妈急坏了。于是,她说:"咳,马文!你瞧这是什么!一个小录音机!这下该对奶奶说什么呢?去好好抱一抱奶奶,你听见了吗,马文?上奶奶那里去,搂住她,亲亲她。"马文说不定不会对奶奶说一番亲昵的话。他不动弹是因为事实上,轻易得来的这些奖励无价值,尽管买来这些东西是人是花了不少钱的。
拒绝给予孩子他想要的一些东西还有另一个原因,虽然这听起来使人摸不着头脑,但实际上你给他太多,则正好剥夺了他的欢乐。关于这个原理,我有一个极好的例子,这在每年的感恩节时可以在我家明显地看到。我们家有福,请了几个天下最了不起的厨师。每年一到感恩节,他们就"大显身手"。传统的感恩节正餐包括火鸡、豌豆、热卷、两种色拉、还有六至八种其他菜肴。我们在餐桌上的交流举止并不雅观,但颇为壮观。大家一直吃到不舒服才罢手,根本不为餐后甜点留下余地。接着,苹果馅饼、重油蛋糕、鲜饮料送上桌来。看起来,我们似乎一口也吃不下了,可我们还是又吃开了。末了,吃得胀鼓鼓的,全家开始摇摇晃晃地离开餐盘,去找一个地方躺下。再过一会,大概是下午3点钟,腹内的压力开始减退,大家就把糖果糕点散开。到了该吃晚饭的时间,没有一个人感觉饿,但我们习惯于一日三餐。火鸡和夹心卷摆好了,吃完了,又送上一份馅饼来。这时,人人吃起来眼色茫然,心不在焉;既不想吃,又不喜欢吃。这种可笑的仪式要持续两至三天,直至一想到食物就觉得恶心。一方面,吃饭通常提供生活的最大乐趣之一;另外一方面,食欲被过分满足时,吃东西又失去了它应有的欢悦。
欢悦产生于强烈的需要得到满足之时。没有需要,就无所谓欢悦。对一个渴得要命的人来说,一杯清水远甚于金子。将此理推及孩子身上,尤为明显。如果你从来不让孩子想要东西,他永远不会享受品尝到得到此物的欢欣。如果你在他会走之前就给他买小三轮车,在他能骑这前给他买自行车,在他会开之前给他买小车,在他知道钱的价值之前给他买钻石戒指,他接受这些礼物时就不会有多少欢欣之情与感激之心。这样的一个孩子永远没有机会朝思暮想,切切渴望得到某个东西,这该是怎样的一种不幸啊!他完全可能失望得要用工作去争取,这样,同样一个本来只是乏味无趣的东西,就可能会变成珍贵的战利品或财富。我建议你给与孩子暂时剥夺的刺激,这于他乐趣更多,于你花钱5、避免爱得过分,亦避免控制太紧

管教过分的后果不言自明。如果父母过于严厉,事事干涉,孩子会饱尝蒙耻受辱之苦。家庭的气氛冰冷呆板,孩子永远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他事事不能自主,个性被父母权威的铁蹄任意蹂躏,持久的依赖性、来势汹汹的敌军意和精神变态都会从这种难以忍耐的重压下生产。而另一方面,最大限度的放任自流同样是悲剧性的。在此种情形下,孩子从襁褓时期开始就是自己的主人,他以为世界是围着他那个任性的帝国为中心旋转的。他往往瞧不起他身边最亲近的人,不尊重他们。家里全无纪律,骚动不安,他的母亲往往是本街区神经最紧张、意气最消沉的女人。孩子尚幼小时,母亲只有留在家里,因为不论她把这个小捣蛋带到哪里,她都会感到难堪。倘若这种混乱能育出健康的、令人放心的孩子,这番艰辛还算是值得,不幸的是,孩子通常会因这种无纪律的环境而吃尽苦头。本书开篇就强调了教养孩子时过分放纵的方法带来的危险和社会恶果。但我并不想由此而引起父母做得过火,从而在另一方面铸下大错。两个极端均是灾难性的,只有适中才是安全的,而这个适中有时则难于把握。
缺少爱和爱得过分对孩子均无闪处。完全无爱(排斥)势必从感情上,有时还从生理上,毁掉孩子。没有爱,没有触摸,没有照料,婴儿常会夭折。这个事实早在13世纪就被人们注意到了。当时,腓特烈二世用50个婴儿做了一项试验。他想知道,如果没有机会听到人说话,这些孩子会说什么样的语言。为了完成这个令人纳闷的研究项目,他派奶妈给孩子洗浴、喂奶,但禁止她们爱抚、搂抱或对他们说话。结果,试验失败了,50个孩子无一遗漏,全部夭折了。新近做的数百项研究表明:出生第一年期间的母亲--孩子关系对孩子显然是生死攸关的。没有爱的孩子无疑是万物中最悲惨的。
无爱对孩子有极坏的影响,这一点广为人知;过分的爱或"超级慈爱"亦有危险却鲜为人知。就连一些德高望重的专家,如卡尔.门宁格博士就没有认识到过分的父母之爱的危险。他认为,从来没有孩子是被爱毁掉的。被毁掉的孩子是那些被弃置而不加理睬的孩子;或是因其调皮,被可能招致的惩罚吓坏了孩子;再不就是被迁就迷住的孩子。尽管我很尊敬门宁格博士,但我还是不能同意他的看法。我相信确有一些孩子是被爱宠坏的,眼下的美国人是有史以来最看重孩子的,许多父母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全部梦想、全部心愿、全部未酬之志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这种理论的登峰造极便是溺爱子女。我曾同一个母亲交谈过,她热切地对我说,孩子是她唯一的幸福源泉。漫长的一生中,她大部分时间会在前厅窗前,注视着她的三个女孩玩耍;她担心她们会受伤,或需要她的帮助,或者把自行车骑上街。虽然她的夫君怨声载道,可她还是牺牲了对他的责任。她从没有时间打扫房屋,在空口站岗是她唯一的职责;那些可能伤害她的爱女的潜在威胁意使她惶惶不可终日。
对慈爱的父母来说,孩子生病或遽然有险总是难于忍受的,然而即使是最小的威胁也会给慈爱子女的父母带来巨大的不安。不幸的是,惯于溺爱的父母并非唯一的受苦人,孩子常常亦是受害者。理论上已证明,气喘病经常发生在被"爱得连气都透不过来"的孩子身上,虽然这之中的关系还没有最终确定。溺爱的其他后果还少有探测,惯于溺爱的父母很难让孩子去承担一些合情理的风险,而实际上,这些风险是孩子成熟起来的必要前奏。同样,上一节谈到的物质问题在父母双方或一主溺爱孩子的家庭中更为严重。感情晚熟是溺爱常有的另一后果。
我已经尽力说明,管得过紧和爱得过分都是有害的。另外一个在社会中经常发生的不幸情形也值得一提。这种事出现在对控制孩子有不同意见,而父母双方各自代表一个极端的家庭中,情形不外乎是一个熟为人知的模式:爸爸很忙,完全陷在工作之中;他早出晚归,回家还带着一包工作。也许他还经常出差。碰上他偶然在家并且不工作的时候,他总是精疲力竭;他一屁股坐在电视前看球赛,不愿意让人去打搅他。自然,他管孩子的方法十分严厉而没有同情心。他经常发火,孩子学会了避开他。与此相反,妈妈没有一个外部世界以从中获取个人乐趣,家庭、孩子是她喜悦的源泉。事实上,这些已经代替了从她结婚始就消失殆尽的浪漫情火。她忧心冲冲,为孩子的爸爸对孩子缺乏爱和温柔而担心。她感到,她应该偏向另一方向,以便补偿他的严酷。当孩子们没吃晚饭就被父亲送去睡觉,她便偷偷给他们送去牛奶和小甜饼。逢上孩子的爸爸出外,她就成了家中唯一的权威,结果家里占优势的基调是松松散散,放任自流。她太爱孩子,不敢冒险去管孩子。于是,父母两的权威象征相互作用、互相矛盾,而孩子则夹在他们之间受教育。孩子对父母两人皆不尊敬,因为他们各自破坏了对方的权威。据我的观察,这些权威自我毁灭形式之中常常埋下了反叛的定时炸弹,等到孩子进入青春期,炸弹就会爆炸。我所知道的大多数充满敌意、咄咄逼人的少年人都出自于这种自相对立的家庭。
如果我们要想养育出健康、有责任心的孩子,我们就必须力争找到爱和管的"中点"。

第一章小结

为了不致误解,我想从反面强调一下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要你的家庭气氛严厉、苛刻、压制成都性;我亦非建议你每天早晨伴着孩子吃火腿和鸡蛋时打他一顿屁股,或者逼迫着孩子双手并拢,两脚交叉,规规矩矩坐在起居室里(孩子好似钟表,应该允许他们不停地跑跳);我也不是建议你把你的小孩造就成小大人,好让你在朋友面前卖弄你教子有方,或者随意惩罚孩子,在他们明明不知道有错时,大声申斥,扬手打他们;我同样不是建议你脸如寒冰,拒人于千里之外,从而把你的自尊和权威孤立起来。这些父母常用的战术并不能培育健康、负责任孩子。相反,我是向你推荐一个简单的原则:遇到对抗性挑战时,一定要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当孩子发问:"是谁主事"时,告诉他;当他轻声咕哝:"有谁爱我"时,把他搂在你的怀里,让爱充满他全身;用尊敬和尊严待他,并期望他如此待你。于是,你便能享受到称职父母所能有的天伦之乐了。

问与答

下面是在个别调研中,由父母或各种与我交谈过的小组提出来的一些问题。其中大部分选自实况录音,代表着寻求答复的常见问题。
1、我的孩子在家里很听我的话,但是只要我把他带到公共场所,比如饭店,他就变得难管了。这时他会当众使我为难。这是怎么一回事?我该如何纠正他?
答:在公共场所,父母的管教系在众目睽睽之下,所以许多父母不愿意当众惩罚或纠正孩子。他们在家要求孩子行为端正,而当周围全是些不熟识的成年人时,孩子是则"安全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发现孩子观察到了什么。他认识到公共场所是个庇护所,在此他可以为所欲为;父母因其自我克制,反而无计可施,这种情况的解决方法十分简单:当孩子决意当众捣蛋时,抓住他的手臂,把他带离公共场合,然后像在家中一样惩治他。孩子由此会明白,同一原则放之各处皆准,庇护所毕竟不是真的那么安全。

2、我们经常听到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流的重要性,如果你压制了孩子的反抗行为,他怎能道出敌意和不满呢?
答:应该让孩子对父母说任何话,包括"爸爸,我不喜欢你"或"妈妈,你对我不公平"。假如这些真情实感是以恭敬的态度道出的,就不应该压制。在这一点上,可接受与不可接受的行为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只要孩子想要表达强烈的感情,哪怕是不满和敌意,也应该予以鼓励。但父母应禁止孩子开口骂人或赤裸裸的忤逆。"爸爸,你当着我朋友的面伤害我的感情,你对我不好",这是可以接受的;"你这个白痴,我朋友在场,你干吗不住嘴",这显然不可接受。如果以上述第一句话的方式合情理的讲出来,爸爸明智的做法是坐下,尽力理解孩子的看法。如果爸爸认识到自己错了,应该宽宏大量,向孩子道歉;如果爸爸是对的,他就应该平心静气地解释他为何要那样做,并告诉孩子下一次他们怎样才能避免冲突。在不牺牲父母尊严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和孩子交流的,也应教会孩子如何陈述他的满。

3、你认为孩子被惩罚或挨揍之后,可以允许他哭多久?应有一定限度吗?
答:是的,我相信应该有所限制。只要眼泪代表着感情的真正释放,就应该允许他流。但是,哭泣很快就从内心的伤感变成了御外的武器或抗议的工具,被用来惩治敌人。真的哭泣通常延续两分钟或更短,但也可能延续5分钟。在此以后,孩子不过是借此报怨,其变化可以从孩子的音调和音强来分辨。要是我,通常是再给他几下,要他停止这种抗议性的哭。在对抗性不那么尖锐时,亦可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开,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止住哭泣。

4、放任自流这个说法是相对的,请解释一下你如何理解它?
答:我用这个术语,指的是缺乏有效的父母权威。结果导致孩子行为无分寸。"放任自流"意味着孩子的无礼、不听话以及由于缺乏成人引导而造成的全面混乱。

5、你是否认为应该要求孩子在家里说"谢谢你"和"请"?
答:完全应该。要求孩子使用这类词语,是为了提醒孩子,这不是一个"张口就要"的世界。即使孩子的母亲为他做饭,为他购物,给他种种物品,孩子也必须以一定的态度上的责任作为回报。正如我上文所述,必须教育孩子懂得感谢,其教育过程应从基本礼貌开始。

6、我有一个3岁的孩子,我从未打过他的屁股,因为我怕那样会教会她去打别人,从而使她变成一粗暴的人。你认为我是错了吗?
答:我相信你是错的。可是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父母自己言行粗暴,就可能在孩子身上播下敌意和进攻的种子。孩子无意或有意地做错了事,父母就大叫大嚷、破口大骂并动手打孩子,他们就会成为孩子模仿效法的榜样。这种暴力与适可而止的惩治有天壤之别,但如果孩子攥紧拳头低下了头,他就是铁了心要和父母较量了。如果父母作出适当的反应(打在他的屁股上),他就给孩子上了重要的一课----这与大自然的教训方法不谋不合。想想生活中疼痛的意义吧。假定两岁的彼得在拉桌布,桌上的一瓶玫瑰花被拉到了桌的边缘并翻下来,砸到了他的鼻梁上,彼得觉得疼痛难忍。这疼痛就会使他明白拉桌布是危险的;同样,如果他把手臂紧贴在滚烫的火炉上,他马上就会明白火是应该小心对待的;如果他去拉小狗的尾巴,他的手背上就会留下一排整齐的齿印;妈妈不注意时他翻过高椅的靠背并滚下来,于是他懂得了地心的吸力。在这三四年间,他时而被撞肿、擦伤,时而被抓破、烫疼,这些教会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些经历会使他成为一个凶暴的人吗?不!与这些经历相关的疼痛教会了他避免重犯类似的错误。上帝创造了疼痛这一机能,旨在使它成为教育孩子的最好手段,慈爱的父母可以而且应该使用同样的方法教会孩子懂得,在社会上什么是危险而不该做的事。如果彼得的父母不使用这一方法,彼得不但不会变成一个好人,反而很可能变成一个粗暴的人。因为他处处自私自利、不服管教、寻衅惹事,发展下去等他尝到苦果时,已为时太晚了。

7、你刚才谈到设立界限的问题,我们对孩子的行为真需要加以限制吗?
答:那是当然的,我搞了这么多年的儿童工作,对此确信无疑。知道界限在哪里会给他们一种安全感。或许举个例子会讲得更清楚些。设想你自己在科罗拉多大峡谷上开车。大桥悬于空中,离谷底有好几百英尺,而你是初到此地,所以开车时很紧张。我认识一个小家伙,看见桥下的景象,他充满了恐怖,说道:"哎呀,爸爸,如果你从这儿摔下去,会马上被摔死的!"现在假设桥的两边都没有护栏,你会把车往哪能儿开呢?桥的正中间!即使你不打算去撞桥边的护栏,你知道它们在哪儿,你心中也会感到安全多了。这种事情对儿童也是如此。在进步教育运动早期,一位热心的理论家决定把幼儿园四周的围栏拆掉。他以为去掉了孩子们视野中围住他们的栅栏后,他们会觉得有更多更大的活动自由。殊不料,当围栏拆除后,孩子却全都挤到了院子中间。他们不但没走出院子,连院子边缘都没敢去。
在确定的界限中有一种安全感。当家庭气氛恰到好处时,孩子就会处于绝对安全之中,除非他有意找麻烦,麻烦是绝不会找他们的。只要他不越出界限,他就欢欢喜喜、自由自在,并得到大人的认可。如果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家庭中的"民主",那我赞成;如果这个"民主"意味着没有界限,放任孩子为所欲为,那我将毫不动摇地反对它。

8、如果说蹒跚学步的小孩子对一切规定的违反是出于本能的话,他不听话该不该受罚呢?
答:对蹒蹦学步的小孩子不能够、也不应该动辄打屁股、扇耳光。他们常常惹麻烦是因为他们出于本能的欲望想要触摸、撕咬、辨尝、嗅闻或打碎他们能抓到的一切东西,可是这一"四处伸手"的行为并非有意生事,而是一种极重要的学习方法,所以不应加以阻止。我见过一些父母成天打他们两岁大的孩子,只因为孩子想要探索他周围的一切。这种对正常好奇心的压制对孩子是公平的;把一件可能对孩子产生诱惑的小玩意儿放在他面前,孩子拿了又因此惩罚他,这显得不合情理。如果他那胖乎乎的小指头坚持要触弄摆在书橱下格的瓷杯,那么用件别的东西引开他的注意力远比因他的固执而揍他要明智得多。蹒蹦学步的孩子一般不会拒绝一个新的玩具----他们注意力可以以惊人的速度转移到另一个不那么容易弄坏的玩具上,母亲应预备一些好玩的东西,以备急需之用。
那么什么时候才应该给蹒蹦学步的孩子一点轻微的惩罚呢?在他公然对抗父母命令时!叫他过来,他却往反方向跑;把牛奶打在地上;该睡觉时他却尖声乱叫、大发脾气;打他的朋友----诸如此类的都是应该被阻止的、不可接受的行为。即使在此情况下,为除掉他的恶习而死命地打屁股也是不必要的,在他的头上轻轻敲一下或拍打一下他的手掌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只有在他死命对抗时,才应打他的屁股。
我觉得重新强调一下前面已讲过的如下观点十分必要:孩子蹒蹦学步的这几年于他对未来的权威所采取的态度至关重要,应该耐心地教会他服从,却不应奢望他像成人一样行动。
9、有时我和丈夫对管教孩子的方式有不同的看法,于是我们便当着孩子的面争论怎样管教最好。你认为这样有害吗?
答:是的,我认为有害。你和你丈夫应该同意照对方的决定办,至少在孩子面前应这样。怎样做更合适,可以迟些时候再讨论。如果你们俩相互驳斥对方,就会使孩子觉得正确与错误是凭人意而定的。
10、我和丈夫离了婚,所以管教孩子的事就落到了我一个人身上。你给我建议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呢?
答:绝无两样。家庭情况虽各有别,良好管教的原理却无丝毫变化。如果只有一个人(就像你),事情的确变得要难些,因为当孩子们不听话时没人给予你支持。你既得当妈妈,又得当爸爸,这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孩子们不会因你不利条件而体谅你,你必须要求他们尊敬你,不然你就得不到他们的尊敬。
11、你认为父母们开始更看重管教了吗?放任自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吗?
答:大多数对孩子持纵容态度的父母们目睹了自己的失败。不幸的是,这些父母很快就要成为爷爷、奶奶了,人们从他们的教训中已得不到多少益处了。最使我担忧的是,现在即将成年的这一代人可能使用的管教方式。这些年轻的父母中有很多人从未见识过良好的管教方法,全无楷模可依。除此之外,他们公然宣称任何30岁以上的人都不可信,因而堵死了他们自己的最好的知识来源。他们的孩子尚未生下来,后果如何,会有场好戏看。

论家政--施爱与管教的艺术(第二章)
詹姆斯o多伯森


第二章 神奇的工具


前一章,我们讨论了父母对孩子反抗性的"挑战行为"应该采取的正确反应。本章,我们将把注意力转到在无对抗行为的情况下对孩子的引导。父母在很多情况下都想增强孩子的责任感,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母亲怎样才能使她的孩子定时刷牙,收拾好他的衣服并在饭桌上守规则呢?怎样才能教会他更好地花钱呢?父母应该做些什么才能消除他那些(诸如哇哇乱叫和显而易见的懒散)讨厌的坏习惯呢?对孩子的拖拉习惯有解决的办法吗?孩子上述的表现并不涉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直接对抗,因而不能使用前一章所讲的带有暴力性质的方法。孩子的不成熟和幼稚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些就惩罚他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公平的。精明的父母可以用一个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为行为控制而设计的理论中最令人拍案叫绝的理论叫作"补强法则"。这是由第一位教育心理学家e.l.桑代克很多年前提出的。它之令人拍案叫绝是因为它立竿见影,卓有成效。桑代克这个具有独到见解的法则经b.f.斯金纳的具体实践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斯金纳阐述了这一法则的最有效力的一些必要条件。简言之,补强法则就是:"能得到满意结果的行为将重复出现。"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对他的行为所带来的结果感到满意,他就想重复去做那件事。一天,萨莉穿了一件新衣服,于是,男孩子们对她殷勤周到了。这样,她就想一而再、再而三地穿那件新衣服。潘乔打网球,用这把球拍时赢,用那把球拍时却输了,以后他就更喜欢用那把使他打赢了球拍。这个法则极为简单,可它对人的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下面我们就将详细讨论这一法则运用于孩子们时的一些要素。
1、必须马上给予奖励
如果想要让奖励发挥出最大的功效,就应该在令人满意的行为发生后的短时期内提供奖励。父母们常向孩子提提供在长时期内才能兑现的奖励,于是常常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告诉9岁的乔伊只要他在学校里好好用功,7年后当他16岁时便给他买一辆汽车,如果这样说,是不会有什么收益的。父母们常向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许愿,只要他们今年在学校里表现好,明年夏天就带他们到姥姥家去玩。这诱惑虽大,可他们一般不会因此而在学校里更守规矩。在七月里告诉玛丽,只要她能保持她的房间整齐干净,到了圣诞节就给她买个新的玩具娃娃。可玛丽对这是不会感到满意的,大部分孩子都不够成熟,他们没有足够的精神包容力,不可能日复一日地在心中储存这个长期目标。时光对他们来说总是流得太慢,结果就是那个目标似乎永远不易企及,他们便也没心思再去考虑它了。给动物奖励应该在它的行为发生后约二秒钟内提供。虽然比起动物来,孩子可以等得更久,但奖励的力量仍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弱。
儿童孤独感是一种与儿童精神分裂症类似的严重失调证。运用即日补强治疗此症已取得了成功。儿童孤独症的患者不与他的父母或别的任何来往,他没有语言,行为希奇古怪,不可控制。一些专家认为儿童孤独症是由早期孩子与其母亲间的交往困难引起的,我不能接受这种假设。所有的迹象表明,病因是患者系统的生化机能失调。病因或这或那,反正儿童孤独性极难治疗。患者既不开口说话也不与你交往,医生怎奈何得了他?从前的治疗方法都无甚疗效,令人沮丧,于是研究者们使用奖励的方法做试验,在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儿童孤独症患者正在接受这一试验。目的是要鼓励他们开口说话。起初,只要患者发出了任何一种声音,他的嘴就会得到一块巧克力糖;他发出咕哝声、呻吟声和嗥叫声也会得到类似的奖励。下一步是对他发出的特定的元音的奖励,当教了他发"欧"时,他发出的类似乎"欧"的声音都可得到奖励。随着治疗的推进,他最后被要求发某些物品或某些人的名称,并由此得到奖励。然后又教他有两个词的词组以及更为复杂的句子结构。运用这个简单的方法,患者被教会了说不少的话;与此同时,同样的方法还被用于教患者对他周围的人作出反应。他被放进一个小小的、里面一团漆黑的箱子里,箱子上有一个可浮动的木窗。医生坐在箱子外面,面对着从窗口往外看的患者,只要患者看看医生,窗子就会开着,每当他的精神一涣散,开始左顾右盼时,滑动窗就会落下来,把他关在漆黑的箱子里几秒钟。虽然我没听说过患有严重儿童孤独症的孩子被成功改造成了一个正常人,可这种治疗方法确使一些患者变得较易于开口、较易于与人交往了。这一成功的关键在于患者的好行为得到了及时的奖励,带来了令人愉快的结果。
在教会孩子的责任感时,及时补强法则是父母可望得到的最有用的方法。父母们常因孩子们的不负责而怨声载道,可他们却没有意识到孩子们的不勤奋、不用功是学来的。人所有的行为都是后天的----好的反应和坏的反应全是学来的。孩子学着笑、玩、跑、跳;他们也学着呜呜叫、恃强凌弱、板脸噘嘴、打架头殴、大发脾气和调皮捣蛋。他们的万能的老师是补强。孩子重复做那他认为是成功的行为。孩子可能处处与父母合作,帮忙做事,因为他对那行为在父母身上产生的效果感到满意;也因为这个原因孩子可能含怒不语板脸噘嘴,父母在孩子身上发现了不好的苗头时,应该让好的行为成功、坏的行为失败以培养孩子好的品质。
下面是马尔科姆医生和我设计的适用于4-6岁孩子的方案的步骤。具体使用时可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懂事的程度作相应的修改。1、下面的图表上列有父母可能希望孩子做的事和尽的责任,所列的14个项目是一般孩子平常未达到的,但若适当地使用奖励可使之显得更有趣(不单是件该做的事)。及时补强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钥匙,每天傍晚都应在完成得很好的行为那一栏打上彩色(最好是红色)圆点或五星,也可以用彩色软笔将那一栏填满。这当然应由孩子自己来填。
2、一天之中,孩子每做了一件好事就应给他一个便士作为奖励。如果一天之中有三个项目未做,这个便士就不能给。
3、孩子每天最多可挣到14便士,父母便可以趁机教他怎样管理他的钱,向他建议这钱他每周只能花10-20便士(全部挣满时)可这样用:叫孩子捐10便士给教堂或慈善机构,最后他每周还可储存大约35便士,这存下的20-30便士可长期存下去,日积月累,用作他想干的事或需要的东西的花费。
4、下述表格并非一成不变,孩子一旦养成了挂好衣服、给小狗喂食或刷牙等习惯,父母就应在表中换上新的任务、行为。每月都应换一个新表,孩子可以对此表格提出建议。

1 2 3 4 5 6 7 8 9 10.........29 30 (每月天数)
1、我自觉地刷了牙
2、我睡觉前收拾了我的房间
3、我自觉收拾了我的衣服
4、我自觉地喂了鱼
5、我自觉地倒了垃圾
6、我今天听了妈妈的话
7、今天听了爸爸的话
8、我今晚做了祷告
9、我今天待小弟弟比利很好
10、我今天吃了维生素片
11、我今天说了"谢谢""请"
12、我昨晚上床前没抱怨
13、我今天给狗喂了干净水
14、今天我吃饭时我洗了手并一喊就坐到饭桌旁





除了教孩子负责任这一主要目标外,这一方法还可以收到一些额外的效果。比如说,孩子学会了计数,懂得了应为正义的事业捐款,明白了节省的意义并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感情冲动,最后,他还懂得了钱的意义以及该怎样明智地花钱。孩子的父母也将从中得到极大的益处;一个有4个孩子的父亲使用了这个方法后告诉我,他家噪音大大地减少了。
补强法则如此灵验,那为什么未被更广泛地使用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令人十分遗憾:父母们不愿用奖励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因为他们认为这是行贿受贿的本源。由于这一哲学观念上的误解,我们最切实可行的教育手段被人们弃之一旁。我们整个社会都建立在补强法则之上的,而我们都不愿将此法则运用于那些最需要补强的人---孩子。作为成年人,我们每天去上班,于是到了星期五我们得到一张工资支票;因此,我们每天早上按时起床得到了定期的奖励。勇敢无畏的兵士被授予勋章,功成名就的实业家也被授予奖章,退修职员被赠予手表。这些奖励使认真负责的努力不致白费。资本主义空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勤奋努力和自我约束得到了物质上的奖励;而社会主义的最大弱点正在于没使用补强法则----既然不可能得到什么特别的利益,人们何必再去奋斗呢?我在军队中短期服役时最令我厌恶的事情就是没有补强:不管我干得多卖命我都无法晋升,除非我混够了一定的年龄;我薪水的多少不取决于我的能力或工作效果而得由国会决定。这种制度是对动力的扼杀,可惜一些父母似乎觉得这也最适合于孩子们。他们指望小马文凡事有责任心,只因为这样做是高尚的。他们要他仅仅为了自我约束的缘故而拚命工作、努力学习,而他是不会买这个帐的!
与之相反,试想一下我推荐的"行贿受贿"的方法吧。你怎样使你那5岁的孩子去做列于上述表格中的事呢?最为常见的方法是唠叨责骂、叫屈诉苦、乞求恳请、尖声吼叫、威胁恐吓以及惩罚。反对使用奖励的母亲可能每天上床前都觉得头昏欲裂,并诅咒发誓再也不生孩子了。她不想以这种方式鼓励实利主义,可以后她终会给孩子钱。孩子自己从未有过钱,所以现在他不知道该怎样合理地存钱、花钱。妈妈给他买玩具的钱是妈妈的钱,他并不十分珍视。最重要的是,他没学到自我约束和个人的责任,而小心地运用补强法则是有可能学到这些的。
我观察过两家以上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的使用,从中可以看到利弊。达伦的父母认为,作为家庭的一员,达伦负有某些责任。因而对他在家做的事并未给以奖励(报酬)。达伦嫌恶他的工作,因为他的努力并未使他受益,工作对他来说只是件不得不忍受的事情。星期六到了,该他打扫汽车间了,他会慢吞吞地、步履沉重地走进那灾难区,目光呆钝地望着眼前这令人心灰意冷的工作。结果不难料想,因为他完成没有动力,工作干得糟而又糟,他的懒散草率招来爸爸对他的申斥责骂,这更使他觉得倒霉无趣了。达伦的父母对他并不吝啬,他们给他买他所需要的东西,甚至还给他零花钱,城里举行交易会时,他们还另给他5元钱。他们的礼物与他的工作、他尽的责任未挂上钩,这些钱就未能成为他的动力。达伦一天天长大,他对工作持厌恶的态度,他的父母无意识地补强了他的不负责任。
布赖恩的父母持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布赖恩在日常家务事以外所做的事情应该得到报酬,倒垃圾、整理他的房间这类事是不能给奖励的,可他星期六在院子里干活却可以得到钱。这一小时的工资是个可观的数目,完全可以与他在外干活所得的工资相比。他早早地起床,对后院的杂草发起攻击,他数数钱又干,看看表又干,干了又数数钱。有时,他匆匆忙忙从学校赶回家,抢在天黑前再干一两个小时,他在银行为自己立了个帐户,对这血汗工钱他很珍视,从不乱花。布赖恩在邻近的孩子们中间享有很高的地位,因为他的身上随时都有钱。他并不胡乱花这些钱,可他什么时候想花,什么时候就可以花。这可是个也不起的权力!有一次他从银行中取出了他所有的钱,将其全部换成了崭新的一元钞票。然后他把这28张钞票摆在食具柜最上一格的抽屉里,漫不经心地展览给达伦和他的另一些身无分文的朋友们看。他获得这一地位的秘诀是工作和责任感。他学会了工作、懂得了应有责任感。他父母从不乱给他钱。他们给他买衣物和必需品,可他自己买玩具和他所喜爱的东西。从经济的观点看,布赖恩的父母花的钱并不比达伦的父母花得多。他们只是让每个便士都与他们希望孩子做的事挂上了钩。两种方法比较,我认为他们的方法更具成效。
如前所述,知道什么时候使用奖励、什么时候使用惩罚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并未说在孩子向父母的权威提出挑战时使用奖励。比如妈妈说:"到这儿来,露西"露西嚷道"不!"这时如果露西听了妈妈的话,妈妈给她一块糖果,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因为妈妈实际上因露西的挑战而给了她奖励。如果对直接对抗的情况下应如何作出反应还弄不清,那我建议读者再回头读读本书的第1章。奖励不能用于取代权威,在对孩子进行管理时奖励与惩罚各有其用,颠倒使用将会带来不幸的后果。

2、奖励并非一定是物质的
我女儿3岁时,我开始对她进行一些学前教育(包括字母表)。我的计划是,每天傍晚吃过饭后给她授课,并给她一些点心(少许的巧克力糖)作为促进她学习的动力。一天傍晚,我正坐在地板上教她几个新字母,突然外面传来一声猛烈的碰撞声。全家人立即冲出去看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是个少年人在我们那静谧的街上把车撞坏了。他没有受伤,但他的车被撞得一塌糊涂。我们把水喷洒在冒着烟的车上,防止正在滴漏的汽油燃烧起来,并不得已给警察打了电话。忙碌停当,松下一口气时,我们才发现我们的女儿并未跟着我们出来,我回到书房,发现她正在拚命地吞食我放在袋子里的 2磅 巧克力。她至少已塞了 1磅 巧克力在她的嘴里,她脸上、鼻子上、额头上也全沾满了巧克力。她见我进去,赶紧把另一把巧克力往她那金花鼠似的嘴里塞。从这次经历中我明白了用物质补强,或者至少是可吃的东西补强的局限性。
任何被看作令人满意的东西都可为一个人行为补强。对于动物,最有效的奖励是能满足身体需要的东西;而人却以更深层次的、能满足他的心理要求的东西为动力。比如说,一些孩子宁可得到一句发自内心的赞扬而不愿要一张10元的票子,特别是这个成人的赞许是当着别的孩子的面说的。孩子以及年龄各异的成人不断地寻求着包括家的欲求、社会的承认和自尊心在内的精神上的需要。除此以外,他们希望找到刺激、理性方法的鼓励、愉乐消遣以及各种乐趣。
多数孩子与成人企望在与交往中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既然我们依赖于我们的伙伴,希望从他们那儿确信我们被爱、被尊敬、受到他们的欢迎,我们就很渴望知道他们对我们怎样想、怎样说。其结果是,语言的补强可以成为促进人的行为的最为有力的原动力。
试想一下下列评语对我们的巨大效力吧!
"菲尔来了,他是学校里最爱吵闹的家伙。"
"路易丝真是个大笨蛋!她在班上从来没答对过一个问题。"
"乔会因为击不中而退场,他总是这样。"
听了这些刻薄的评价,被谈及的孩子会觉得钻心似的难受,从而在以后改弦易辙。菲尔可能会变得沉默不语、离群索居、极易害羞难堪;路易丝可能会对学校的功课更无兴趣,使老师觉得她懒惰不用功;乔可能会放弃棒球和其他体育运动。
我们成年人对于我们的同伴的这类闲谈也是同样敏感的。观察一下我们在朋友们(甚至敌人)的不甚经意的话语面前是如何的脆弱是极富喜剧性的。"你长了几磅,对吧,马莎?"马莎在当时可能做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可晚上回家后,她会在镜子前照上15分钟,第二天一早就会开始全面的节食。
"拉尔木的年龄和你差不多,皮特。我看他有46岁或48岁"。皮特只有39岁,他一听这话,脸上顿时失去血色。这所产生的对自己容貌的担心可能会使他决定在下月买副遮秃头的假发。
我们的听觉器官对这类关于我们自己的评价比任何别的话题都更敏感,我们的自尊感与价值感也出于这些说话者无意的信息。

我们对社会反馈有依赖性,可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对周围的人对我们影响的程度都茫然无知。下次读者若在进行三人谈话时,我建议你稍事歇息,观察一下那个此时没开口说话的人。听者一般不会(极少有例外)被动地、木头似地站在那儿。他很可能会向谈话者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从而显示出谈话者的观点在听者方面的反应。谈话者在天南地北地闲扯时,听者要么在频频点头、微笑默许、咕哝着"嗯嗯"以及"对,是这样"。要么可能在用别的姿势表示不赞同。对这些针对他的观点作出的评价,谈话者不会无动于衷,他会根据听者的反应调整他的谈话。听者方面的热烈反应会使谈话者谈话的兴致更浓。如果他在谈论一个有争议的或他觉得不自在的话题,那位可能会"兜着圈子寻求"附加的补强,他会说:"你觉得是这么回事吗,杰克?"于是听者变成了谈话者,他反倒得到了反馈。社会行为对这类发生于日常谈话中的语言补强有极大的依赖性,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也是如此,足智多谋的父母懂得如何利用这一令人愉快的动力源泉。
语言补强应贯穿于父母----孩子关系的全过程。我们的父母们在教育孩子时用了太多太多的"不许",这带有太多的强制性。我们应该更多地奖励那些我们觉得满意的行为,即使这种"奖励"仅仅是句出于真实的赞辞。聪明的父母时时不忘孩子对自尊和被人接受的需要,因而能在满足这些重要的需要的同时教会孩子有价值的思想与行为,举几个例可能会帮助理解这点:

母亲对女儿:你这画的色彩用得很好,我很喜欢看这种雅致精巧的图画。我准备把它挂在门厅里的布告牌上。

母亲当着儿子的面对父亲杰克说:你注意到了没有,今晚唐把他的自行车放在停车房里了。他从前总是把车停在外面,直到我们提醒他才放进去。他现在变得负责多了,你不这样认为吗?

父亲对儿子说:我在计算所得税时,你一直安安静静地,谢谢你,儿子。你很能替别人着想,既然我的事做完了,我这会儿也就空了,我们干吗不计划一下下星期六到动物园去玩呢?

老师对中学学生说:这道题你证明得很好,我没想到这个问题的那个方面。我很欣赏你要看问题时的独创性。

母亲对小儿子说:你今天一上午都没吸吮你的大拇指,我很为你感到骄傲,咱们来看看今天下午你能坚持多久不吸。

父母对他们并不欣赏的行为也表示赞扬是不明智的。如果孩子做的一切都能挣得一个热烈的拥抱或赞许地在背上的一拍,妈妈的赞许就会渐渐地变得毫无意义。过滥的赞许会使她的补强贬值。即使是最调皮捣蛋的孩子也会为得到一句发自内心的赞辞而做好事,关键在于我们应善于引导。

b]3、通过补强而学到的行为在奖励很久不出现时也会消失
未得到补强的行为终将消失,这是个绝对真理。这个被心理学家称为"灭绝"的作用对希望改变孩子的习性的父母与老师大有帮助。动物世界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极为有趣的灭绝的实例。比如狗鱼,这是一种身体硕大的鱼类,它眼球暴突、极爱吃鲦鱼。如果把它和一些小鲦鱼放进一水箱里,它很快就会把小鲦鱼吃得一干二净,可当我们在水箱中间插进一块玻璃,将它与小鲦鱼分隔开时,一件有趣的事就发生了。狗鱼看不见玻璃,在追食小鲦鱼时它会结结实实地撞在玻璃上。一遍又一遍,暴眼狗鱼的头都撞在玻璃上。它的行为没有得到补强,却被慢慢地灭绝了。最后,它泄气了,放弃了它的尝试。它明白它不可能吃到那些小鲦鱼。这时我们可以把小鲦鱼取出来,小鲦鱼在它们不共戴天的死敌四周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却安然无恙。狗鱼不再企图吞食它们了。它知道它该怎么做,毕竟鲦鱼是不可企及的。小鲦鱼----这些狗鱼酷爱的美食----在它的鳃边嘴旁冲来撞去,而我们的暴眼狗鱼却饿得要死,坐以待毙。
灭绝还被用于马戏团的大象,以阻止它在晚上用它无可比拟的力量拉扯系在它脚上的链条。在大象还很小的时候,它的脚被系上链条,链条的另一端被固定在完全不可动摇的水泥柱上。幼象不断地扯动链条,但无济于事,于是它的逃跑行为便被慢慢地灭绝了。以后只需一根绳子和随便一根柱子就足以束缚住它了。
如果你想除掉一个不好的行为,你必须首先弄清它关键性的补强,然后撤掉这个补强。让我们把这一原理运用于儿童中常见的一个问题:孩子为啥不用正常的声音说话而是呜呜乱叫呢?因为他的父母补强了他的呜呜乱叫!3岁的卡伦好好说话时,妈妈太忙了,顾不上理她。卡伦成天咿咿哑哑地讲话,她妈妈对她的话不闻不理;当卡伦发出刺耳的、使人不愉快的声音时,她妈妈才停下来,看看出了什么事。卡伦的呜呜乱叫带来了结果,她正常的说话却没有结果,于是她学会了呜呜乱叫。为了灭绝这一恶习,我们应该颠倒一下补强。妈妈可以说:卡伦,你呜呜乱叫,我听不见你说什么。我的耳朵很怪,它们听不见呜呜乱叫。这样告诉他一两天之后,妈妈对她的呜呜乱叫不应作出任何反应。当卡伦用正常声音说话时,妈妈应立即对她的要求作出反映。如果运用得当,我敢担保,这种补强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人们的学习全是建立在这个原理之上的,而其结果是确信无疑的。当然姥姥和茨伯特叔叔也可能继续对你竭力根除的行为补强,并使之持续下去。
老师应学会同样的方法驯服课堂上的哗众取宠者,首先断定这一行为的动机:略有些科学常识的人都可看出,通常大声嚷叫的人总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一些孩子宁可被人看作讨厌鬼,而不愿被人完全忽视不顾。对于他们,无人问津是再痛苦不过的事情。理想的药方是先消除他们的哗众取宠行为,然后再满足他想要得到人们承认的需要。我曾和一个六年级的叫拉里的小学生打过交道。他调皮捣蛋,在课堂里从未闭过嘴,他一会装疯卖傻,一会妙语连珠,一会又喧嚷胡闹,使整个课堂乌烟瘴气,不得安宁。我和他的老师在教室中偏僻的一隅设立了一个隔离区。坐在那儿,他除了课堂前面以外什么也看不见。从那以后,拉里捣蛋就会受罚,在那个隔离区上一星期课。这样就卓有效地消除了以前的补强。当然,在隔离区,他也会故伎重演,可他看不见他的同学们对此作出的反应。另外,他每爆发一次,都会延长他在隔离区里呆的时间。就这样,拉里在那里呆了一个月,他的恶习总算被根除了。回到班上后,他的老师立即对他的合作给予奖励。他被派去做重要的工作(当传令员、卫士等等),并用他的进步而得到了表扬,效果出奇得好。
一些学校对表现最差的学生实行了一种更完善的教育方法(也就是说,被开除的不是孩子们,而是他们的坏行为!)那些在课堂上不能与老师合作的学生被分到特别班,每班12至15人。这些学生们被置于"系统排斥法"之下。他们的父母被告知,若想让他们的孩子在公立学校呆下去,那么,在上课时间学校通知他们时,他们就必须到学校来把孩子接回家去。学校又告诉学生们,他们每天早上可以来上学,但只要他们违反了一条硬性校规,如上午9时1分,集合排队,他推了别的同学;或者下午1时15分,甚至马上就要解散了,他才赶来,他们都会被送回家去。哪怕是违纪一次,当天也会被送回家,决不原谅,尽管第二天早上他照样可以来上学。虽然传统上人们都认为孩子们讨厌上学,可这些学生却讨厌老呆在家里,白天回家,电视里只有妇女节目,节目单调乏味,再加上又处于妈妈那充满敌意的目光之下(她不得不停下她的工作到学校去接她那顽皮的孩子)。在这种严格管教的环境中,顽皮的行为很快就被消除了。孩子们向校规挑战,得不到丝毫好处。以糖果或其他东西为奖励的补强被大量地提供给学生们,以鼓励他们的读书学习。我曾在一个特别班与一个被称为洛杉员神经治疗院里最调皮捣蛋的孩子谈过。在特别班学习4个月以后,他又能回到公立学校的普通班学习了。
根除有时是在无意之中进行的,对4岁的马克就是如此。他动不动就发脾气,给他父母带来不少烦恼。父母愈不希望他恶作剧时,他就愈是捣蛋。家里来了客人,他即使不当面大闹,也会在上床时发作。在饭店里、教堂仪式上或其他公共场所,马克都会重操故技。任性胡闹,他的父母对儿童管教颇有见地,他们在这小反叛者身上使尽了十八般武艺:打他的屁股,罚他站在房角里,罚他早早上床,羞辱他,责骂他.......,可全是枉然。马克依旧周而复始地使性子,发脾气。最后,他们恼怒之极,无计可施了。一天傍晚,马克的父母在起居室里读报纸。在此之前,他们说了句使他发怒的话,于是他大发脾气,滚倒在地。他尖声号叫着,用头撞击地毯,双脚乱踢,两个小胳膊横七竖八地乱舞。他们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所以未采取任何行动,只是继续看报。小坏蛋马克绝没想到他们会这样,他爬起来,看看父亲,重又滚倒下地,开始第二幕。他父母还是没作出反应。马克的号叫突然停了下来,他走到母亲身边,摇摇她的手臂,然后栽倒在地,开始第三幕。他们还是没有理他。他很明显地感到自己独自在地上耍赖打滚显得很傻。从此,他不再乱发脾气了。回想起来,马克使性子发脾气的补强显然是对他父母的操纵。他一发脾气就能使这两个强有力的大人心烦意乱、极度不安。使性子发脾气通常是一种挑战性的行为,只需适度地打上一次或若干次屁股就能消除。对一些孩子(如马克)来说,打屁股本身就是一种补强的形式。对于马克,就如对一个放火狂,有人观看他究竟能造成多大的混乱本身就是一种鼓励。
马克的父母只一个回合就消除了他的恶习。但就一般情况而论,这需要花更长的时间,了解一种行为在没有补强的情况下,渐渐消失了特定速度是极为重要的。让我们再想想鸽子检查无线电真空管这一例子吧。刚开始学的时候,它认不出废品,慢慢地它就能认出越来越多的废品。鸽子最终能辩认出所有的废品了,只要每成功一次,它能得到补强(谷子),它就会继续准确无误地干下去。假设补强被撤消了,鸽子们能毫无差错地拦截废品,但持续不了多久,很快,它就会漏过若干个废品。如果它继续毫无所得地干下去,它对它的工作就会越来越分心,越来越觉得没意思,到收工时,它可能会漏过大部分,甚至全部废品。然而,到了第二天,它可能又会像从前一样工作。今天被消除的行为很可能在明天又出现。这种重现叫做"自然性复苏"。每天这一行为都会重现,但精确度一日不如一日,而消除却一日强似一日。这一原理对纠正孩子的坏行为非常重要。被消除的行为重又出现时,父母或老师不应感到气馁----彻底地消除一个行为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消除原理一直被用于帮助人们戒除不好的习惯。例如帮助戒烟者戒烟就有一种方法。为达到戒烟的目的,实验者必须除掉抽烟者从吸进香烟雾中所得到的乐趣(补强)。于是实验者在抽烟者面前安放一根管子,里面发发出极浓的、发了霉的烟草的烟雾。吸烟者每吸一口香烟,管子里就会迎面冒出一股霉臭刺鼻的烟雾。于是吸烟者一想吸烟就会联想起迎面向他喷来的霉味刺鼻、令人作呕的烟雾。据报道,经过这样治疗后,至少有一半的人对吸烟怀有极大的厌恶情绪。
消除原理也能用于帮助孩子克服一些不必要的畏惧。有一个3岁的小女孩怕黑,她母亲为此很担忧。虽然开着照明灯,玛拉的寝室也敞开着,可她还是不敢一人呆在房间里。每天晚上她执意要她妈妈坐在那儿陪着她直到她入睡,这既费时间又不方便。如果玛拉偶尔在夜里醒来,她会吓得叫人来陪她,显而易见,这孩子绝不是在装模作样,她的确是被吓坏了。父母在表现自己的惧时应谨慎小心,因为他们的孩子惊人的敏感,日久天长,他们也会有同样的畏惧。关于这一点,还要补充一句,善意的戏弄有时会带来同样的问题。孩子走进一间黑屋子,你突然从门后"哇"地一声跳出来,他从这玩笑中学到了一件事:黑暗并不总是空空无人的!至于玛拉,她为什么怕黑还不清楚。但我认为她无意强化了这个问题。在她处理玛拉这一问题时,她表现出了她的忧虑,于是玛拉就会认为,她的惧是有道理的:"连妈妈都在担心呢。"这孩子的畏惧越来越大,在没人伴随时,她连一间灯光暗淡的房间都不敢进。就是这个时候,孩子被带来找我。我建议让她母亲告诉玛拉,她准备帮助她看明白黑暗中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仅仅给孩子谈谈,通常是无结果的,不能消除他的畏惧,而让他看明白他是安全的,未受威胁的都很有帮助)。她买了袋糖,端了把椅子坐在玛拉寝室的门品,然后打开玛拉寝室的灯,并告诉玛拉如果她能在她那间关着的卧室里呆上一会儿(10秒钟)她就能得到一块糖。这第一个步骤并不怎么危险,所以玛拉很喜欢这个游戏。如此重复了几遍后,她妈妈叫她走进关了灯、敞着门的卧室,等她妈妈(坐在她完全看得见的地方)数10下后再出来。玛拉完成了这一任务,又得到了一块糖。如此重复几遍后,再让她走进半敞着门的卧室和只留着一道缝的卧室。最后,玛拉已有勇气走进完全关着门,熄了灯的卧室,等她妈妈数完10下才出来。她知道,只要她愿意,她马上就可出来,而妈妈给她说话时语气宁静、充满自信,她呆在黑屋子时时间渐渐加长了,这没带来恐惧,却带来糖果----这个孩子最为喜爱的东西,她的勇气得到了补强,而畏惧却被消除了。她的恐惧的链条被打断了,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健康的态度。
对消除方法的使用是无限量的,这有待于父母或老师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精神。改变一个行为最好的方法是除掉它的补强而对其取代物给予奖励。

4、补强对父母和老师也产生作用
不仅孩子与动物以补强为途径学习新行为,就连成人也根据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孩子常常借着对他父母的一些行为进行补强和根据他们的另一些行为而反过来改变他们,下面是一些实例:
妈妈和爸爸决定带他们的孩子到诸如迪斯尼游乐园一类的激动人心的地方去,孩子们表现得好极了,他们又可爱又乐于合作,这有意无意地"补强"了他们父母的行为。在一些非常极端的例子中,我曾见过孩子们冷静自若地操纵其父母并对他们喜欢的事情进行补强。
妈妈管教她8岁的女儿时,女儿说:"你再也不爱我了。"大多数的孩子都知道他们的父母急于要让孩子们感受到他们的爱,所以他们便用这个微妙的问题来消除他们将受到的惩罚,并能经常旗开得胜。
老师说:"该学习生理卫生了,请把你们的生理卫生书拿出来。全班同学一齐呻吟:"噢,不!"对于一些老师,这种没有补强的情况是极难忍受的,以后在他们的课程中,生理卫生这门课便被取消了。类似的情形在高等学校也时有发生。我知道这样一件事,一所大学的哲学研究生班正在学习补强的原理。学生们决定拿他们的教授来作个实验。这位教授有两种教学方法:一是照着备课本教,学生们觉得枯燥无味、沉闷少趣;可是,如果他们能让他即兴讲授,比如回答他们的问题时,他渊博的知道立刻就使课堂妙趣横生了。一天学生们课前商量好给他的即兴教学以鼓励,消除他的拘泥形式的教案教学。只要他照着备课本讲,他们就把脚在地上拖来拖去,望着窗外,呵欠连天,或交头接耳;而当他即兴发挥时,他们立刻表现出最大的兴趣,专心致志地听讲。教授自然而然地作出了反应,他改变了他的教学方法,采用了即兴发挥的方式,虽然直到期末他才知道他是被学生们操纵了。
父亲对他的孩子们没多少耐性,动辄发火。每当他们辜负了他的希望时他总要大声嚷嚷。向他们发脾气,这似乎能使他们听话一些。他的大声嚷嚷得到了补强,可是他渐渐成了一个动辄大吼大叫、吵吵嚷嚷的父亲。
甚至成年人也相互补强,在谈话中对他的喜爱的话题给予鼓励。举个例子,玛莎与哈里在谈话,但哈里对所谈的话题毫无兴趣,为此他觉得玛莎也是个惹人厌烦的人。他掩饰不住自己的没精打采,止不住要打呵欠,他压了又压,总是压不住,最后等到玛莎一转过脸,一张嘴,一眯眼,呵欠总算打了出来。玛莎转回脸来时正好看见了那个被压制的呵欠留在哈里眼角的眼泪。她还发现了别的一些迹象,包括哈里的心不在焉和呆滞的目光,或许玛莎无意识地就明白了她的话题使哈里觉得乏味了,于是她便可能尽快地停止谈话或者至少换个话题。如果她不是过于呆板,她就会发现哈里方面完全未发现任何补强并就此作出反映。我们以类似的方法"告诉"别人我想谈什么问题。
本节的要点很简单:父母们应当知道他们自己对补强的反应,并且确实弄清自己是否把握住了学习的局势。

5、父母常常对不好的行为补强,并且削弱他们认为好的行为
或许本章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偶然性的补强。让孩子不好的行为成功就是给予了这行为鼓励。这是一个极易犯的错误。例如,假定威克尼夫妇准备今晚请客人来家吃饭,所以他们7点就打发3岁的里基上了床。他们知道和往常一样,他会又哭又闹,可还有什么别的法子呢?到时候,里基真的又哭又闹,开始只是小声哭闹(没能成功)后来逐渐升高,形成了一个高强度的尖叫。最后,弄得威克尼太太非常难堪,只好让里基起来。孩子从中学到了什么呢?他若想起床就得拼命,使劲闹。为此,威克尼夫妇必须做好准备,迎接明天的另一场眼泪汪汪的战斗,因为里基今晚的方法使他获得成功。
贝蒂是个喜好争辨的10来岁的姑娘。她从不愿接受一个"不"字,总要争辨到底。她父亲说,实际上,只有当她在家时,她才想家。每当她母亲确定不了她是否要让贝蒂去参加社交联欢会或球赛时,她就会先告诉她,她不能去。说了这个"不"字以后贝蒂的母亲还有机会仔细考虑,但她并不马上好好想想是否该说"可以"。她常常改变主意,从否定改到肯定,但反转过来,从肯定走到否定就难了。然而,这告诉了贝蒂些什么呢?她可以看出,"不"实际上意味着"或许"。她越是死命地争辨、抱怨,她就越有可能得到那个她想得到的"可以"。许多父母犯了同贝蒂母亲一样的错误。他们让孩子争辨、绷着脸发脾气、噘嘴、砸门或是讨价还价,最后到底占了上风。父母在没有慎重地考虑好一个问题前不应该轻易决策。而一经决定,他们就应牢牢地坚持自己的立场。如果孩子明白了"不"意味着"绝对的不",他就不可能浪费精力将此案子提交更高级的法庭了。
史密斯夫妇结婚10周年纪念日到了,他们准备到饭店去庆祝一番。他们准备妥当,正待动身去时,他们5岁和6岁的两个孩子因为被留在家中而开始嚎啕大哭。史密斯先生对补强的原理略知一二,所以他拿出糖来,告诉他们只要不再哭就给他们吃糖。不幸的是,史密斯先生补强的不是不哭不闹而是汪汪泪眼。下次他和史密斯太太再出门,孩子们为了得利又得哇哇乱哭了;为再次得到糖果,哭鼻抹眼泪是必不可少的。其实略作变动就可彻底改变这种情形。史密斯先生应在泪水落下来之前告诉孩子们只要听话就能得到糖果。
7岁的阿贝想让全家注意他,可苦于没有一个好办法。一天吃晚饭时,他母亲对他说:"把你的蚕豆吃了"他怒火冲天地答道:"不!我不想吃这些臭蚕豆!"全家人都目瞪口呆地望着他----这正是他梦寐以求而不曾得到的东西。如果阿贝的母亲说:"你要是把你的蚕豆吃了,我就给你好吃的东西。"那他就更巩固了他的挑战的成功----这种挑战便会在以后重新出现。
婴儿的哭叫是种重要的交流形式。从他们的哭声中,我们得知他们或是饿了、累了,或是不舒服了、想解大小便了。虽然我们不想完全阻止婴儿的哭叫,但我们可以通过将此行为的补强降低到最小限度而使他们不至于小题大做、动辄流泪。如果每次一哭就立刻被抱起来或被轻摇于摇篮,他很快就会感觉到眼泪与大人的关照间的关系。我女儿哭时,我总要在她的育儿室门口站上四五分钟,等上一会才走到她的摇篮旁哄她一会。我这样做补强的是她哭后的耐心等待而不是她的哭叫。
很明显,父母必须对他们允许成功的行为采取谨慎的态度。他们必须自我约束、必须要有耐心,以保证补强所得的结果是好的而不是坏的。下面是人们提的一些问题以及我作的答复和提出的建议。

(1)你在前面提到你不赞成对10来岁的孩子还打屁股。我有一个14岁的儿子,他总爱故意捣蛋。他四处乱扔他的衣服、拒绝帮助做任何家务事,而且没事就把他的小弟弟弄哭。要是你,你会做些什么使他能听话呢?
答:给他一些零花钱。这钱能成为你的一个极好的工具你能用它从他那里激发出一点动力。假定每周给他两元钱。如果他违反了你所制定的规则,你可从中扣掉一些钱。比如,他每扔一件衣服在地上就会被扣除1角;他每故意惹他弟弟哭一次就会被扣除2角钱。每到星期六,你就把上周的钱(除掉被扣除的部分)给他。用此方法就可达到塑造孩子行为的目的:让他有一个服从的原因而不是让他为了服从而服从。
(2)对于怎样使一个5岁的孩子承担责任,你举了一个很明确的例子。你能否详细谈谈该怎样才能激发一个懒惰的10来岁的少年承担义务的动力呢?
答:补强的原理特别适用于10来岁的少年人,因为在人生的这一特别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奖励对他们是极有吸引力的。对于许多少年,懒惰是个难以避免的事实。他们的不勤奋与对事情的漠不关心有其生理的根源:他们的能量被大量地用在迅速的成长之中。另外,生理功能的变化也需要身体的重新调整。在这几年中,他们可能会一觉睡到正午,起床后也是拖沓懒散,整天无所事事。如果说有什么方法可以成功地给他们那懒散的电池充上电的话,那就很可能是各种形式的奖励。
在对一个16岁的孩子实施补强时,如下步骤可供仿效:a、 判定对他来说什么是最为重要的刺激物。对大多数刚办到执照的少年来说,在约定的某个晚上把家里的汽车拿来开上两小时是值得全力以赴的(如果他还不怎么握得稳方向盘,那这将是有史以来代价最大的动力诱发物。)另外,如上所述,给零花钱也是一种有用的激发动力的源头。在这个丰足富有的时代里,男孩子们需要很多的钱,光是和海伦、海伊斯库约会一次就可能花去他20元,甚至还多。买件平时不易得到的时装也是一种动力诱发因素。给他们提供方法以挣得奢侈享受要比与之相对的哀诉、哭泣、恳求、抱怨与纠缠更令人愉快。妈妈说:"你当然能得到滑雪衫,不过你得自己去挣。"双方一旦确定了称心如意的动力诱发物,自然而然地就可以过渡到第二步。b 、签定协议。达到上述目标的一个好办法是使用"合同"。父母孩子双方可拟定一个书面草案并在上面签字。通常可以采用计分制,借此在合情合理的一段时间里达到预定的目标。在有外人作为仲裁人的情况下进行一段时间的谈判是必要的。让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协议:马歇尔需要一个盒式录音机。他可以用它来听音乐,上课 时录 老师讲的课(这倒未必如此),并在舞会或社交联欢会时放音乐。要过10个月才是他的生日,所以他现在穷得叮当响了。他需要的录音机大约得花40元。他父亲同意给他买一部录音机。如果他能挣得1万分(可能需要6-10周才能挣满)。他挣得分数的方法很多,其中不少可以预先定出,但在出现新的可能性时还可以在于分数表中添加:
1、每天早上理好铺,收拾好房间:50分
2、每学习1小时:150分
3、在家里或院子里每干1小时活:300分
4、早晚准时到厨房吃饭:40分
5、照看小弟弟或小妹妹(每小时):150分
6、每周洗一次车:250分
7、星期六早上8点钟起床:100分
父母们还可凭借想象力填上别的一些项目。
马歇尔采取合作态度可以得分,但他若采取抵制的态度,就应该失分。他每做一件不好的事就应被扣除50分,甚至更多。(然而,扣分必须适可而止,否则整个方法就会失败。)对于特别好的行为还可给附加分。c、本方法的第三步包括确定一个提供及时奖励的方法。在孩子向终极目标前进时,这一措施对于维持他的兴趣很有必要。可以绘制一幅含有一个寒暑表的图表,并在下边标上分数刻度。图表顶端是1万分,还有一幅盒式录音机的图画。每天傍晚应算出一天的总分,并把寒暑表上代表水银的红线向上伸展。如果马歇尔对他想买的东西改变了主意可以改变总分以适应新的形式。最为要紧的是,如果孩子没有挣得足够的分数,就不能让他得到不应得的东西。因为那样做会使以后的补强方法失去作用;同样,孩子挣够了分数后拒绝或推迟给他应得的东西也是不明智的。
上述方法不是绝对的,必须根据孩子懂事的程度和年龄而定。令一个孩子欢欣鼓舞的东西可能对另一个孩子是一个侮辱。本原理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使用方法必须因具体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