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关于人性麻木:中国教师地位变化的认识及所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3:25:00

中国教师地位变化的认识及所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在整个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教师的社会地位如何,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在一定的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程度,也反映出一个社会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下面就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发展变化做一个简要的回顾。

教师社会地位是指社会给予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以及社会对教师工作的认可程度,它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制约。经过相关文献的查询和整理,把中国建国以来教师的社会地位变化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 解放前后。

1、解放前,由于整个国家处于战争的动乱之中,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要办好教育是不太现实的,所以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是十分低下就是不可避免的。

2、解放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1956,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反映小学教师“三低(待遇低、地位低、质量低)”情况的简报上曾批示“应予以解决”,同年4、5月间,在教育部起草的《关于提高小学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的报告》中提出:“必须从思想上转变某些干部轻视小学教师的错误观点。根据‘按劳取酬,同工同酬’的工资原则:(1)确定小学教师的工资地位。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同等程度的其他部门人员,应当实行‘教龄律贴’的工资制度。(2)对有特殊贡献的优秀教师.给予特级待遇。(3)各类教师一律享受公费医疗待遇,应定期举行优秀教师代表会议。总结推广优秀教师的经验,提高人民教师的荣誉感,应积极提高小学教师的质量,各级党委应加强对小学教育和小学教师的领导。”以上三个措施的实施对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起到了显著地作用。

(二)文革十年。十年动乱中,反革命集团以批“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为幌子,全面否定建国后17年的教育工作。否定党对中小学教育的领导,否定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教师队伍遭受严重摧残。他们打着“教育革命”的旗号,大批“智育第一”、“师道尊严”,大肆鼓吹“读书无用论”,教师被称为“臭老九”.教师社会地位一落千丈。

(三)文革以后。

1、成功粉碎“四人帮”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发表谈话,要求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其生活待遇,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全国各地大张旗鼓地宣传“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政策,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2、1977年邓小平同志谈到了对知识分子除了精神上的鼓励,还要采取其他一些鼓励措掩,包括改善他们的物质待遇,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同时,改变了一些大中城市实行的街道管理小学的体制,改为由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领导。多次调整了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中小学公办教师实行班主任津贴制度。并要求建立一支稳定合格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并提出了从体制上提高教师地位的一些设想。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把教师视为四化建设的宝贵财富,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比如提高教师工资水平,确立教师节,颁布保障教师合法权益的法律,设立“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等。

4、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国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对优秀教师给予奖励”。我国的《教师法》专门就教师的权益、待遇作了具体规定。这为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提供了重要法律保障。

5、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进一步受到重视。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又一次得到提高,在政策上也出现了新的进展。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教育为本”的战略决策,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综上述,我国建国以来我们教师的社会地位受当时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的影响,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解放前,教师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的知识分子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是非劳动人民家庭出身,有些人即使是出身于工人农民的家庭,但是在解放以前受的是资产阶级教育,他们还是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另一方面在政治环境十分不稳定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中国的基本国情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在教育教师的发展上没有统一的认识。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相关的报告和指示中,对教师的待遇、工资地位、工资待遇提出了要求,加强了教师的教育和领导,教师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紧接着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由反革命集团发动的以批“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为幌子,否定了党最小学教师的领导和对知识分子的措施,教师队伍受到严重的摧残,教师地位一落千丈。文革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的制度如调整工资制度、班主任津贴、教师节的确立等以及与教师相关法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的颁布,保障教师合法权益的同时,一股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挂的愈大,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

直至今天,“科教兴国,教育为本”的战略决策早已深入人心,整个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围绕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开展调研,并在每年的全国政协大会上提出相应的提案、建议,通过各种渠道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献计出力,旨在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总之,教师在逐步得到全社会各阶层认可、尊重的同时,政治经济待遇越来越好,教师地位稳步提升。当我真真切切的从中了解到中国教师地位经过这样一个高低起伏的过程时,不由得产生了许多想法,中国教育的发展路充满了艰辛,教师之路发展是非常复杂和曲折的。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的时间,教师地位的变化有些我们是能感受到的,比如说社会各阶层(就拿身边人们)对教师的评价和看法来说,二十世纪末和现在人们肯定会对教师地位有不同的看法,还有工资待遇和福利,这些通过国家一些政策制度的实施我们就能感受到,哪怕我们不接触教师这个职业,所以教师地位的变化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中小学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具有独特特征的中小学生,这些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中小学教师的劳动是十分复杂的。要胜任这一工作,教师既要具备社会一般劳动力的特征,又应具有自身职业的特点,因此,应该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对基础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从战略高度认识提高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的重要意义

在1999年,江泽民同志就曾指出:“要为教师多办实事.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努力改善教师的待遇。”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要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才能更加自觉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新世纪,确保少出文盲和杜绝新文盲的产生,缩小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及边远地区的经济文化差别,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同时,世界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科技知识与成果日益深入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知识的生产、创新与利用在经济活动中日益占有主导地位,所有这些都对我国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考验。在压力、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形势下,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必须受到高度的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让我国的基础教育担负起历史的重任。

回顾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就会发现,当基础教育受到重视时,教师的地位就会受到重视,当教师的作用受漠视、地位低下时.我国的基础教育也是被漠视的时候。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所以,保证整个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重视教育和教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保证基础教育“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

2、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大力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经济待遇

总体上来说我国对教育经费的投入还远远不足,近几年才占GDP的3.5%左右,和一些国家相比,差距不小。据统计,“十一五”前四年(2006—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52937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37285亿元,占经费总投入的70.43%。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达16502亿元(2005年为8419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达12231亿元(2005年为5161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05年的2.82%提高到3.59%。

近年来,尽管我国教育经费有了很大增长,但相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教育投入仍然不足。一是当前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和国际相比处于较低水平。2008年我国人均教育经费为160美元,不到2006年世界人均教育经费400美元的一半,不到经济合作组织国家人均1800美元的十分之一。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04年世界平均为4.7%,我国2009年仅为3.59%。二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2012年达到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仅能满足基本需求。三是政府财力与教育责任不匹配。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各级政府的教育事权划分格局并没有随财力结构的变化作根本性调整,一些财力薄弱的县级政府无力承担法律规定的教育责任。。四是社会资金投入教育的水平偏低。2008年我国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27.9%,但其中学杂费等收入占23.2%,社会捐赠仅占0.7%,民办教育投入只占0.5%。社会投入教育的水平偏低,和政策鼓励不够有直接关系。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制约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义务教育经费这几年虽有较大增长,但目前保障还是低水平的。所以增加教育经费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在教师工资待遇方面,近些年来的思路是正确的,把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提高到国民经济的十二个行业中的中上游水平。鉴于目前中小学教师实际人均工资水平仍位居国民经济12个行业下游水平.加大教育投入,真正使中小学教师的实际人均工资水平位居国民经济12个行业的平均中等水平,就需要大大地补偿这个差额。要解决中小学教师经济待遇问题,仅仅采用一些暂时性的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是不能凑效的。必须从完善现行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入手,变目前由地方政府负责筹措和多渠道筹措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按比例负责筹措义务教育经费.以地方政府为主的新模式。以加强中央对于义务教育的统筹监督职能。同时也必须建立法律监督机制,来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

另外,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种趋势,在校的老师在校外办各类补习班、培训班,而且愈演愈烈,似乎作为一个教师有两个工作场所,我们试想,一个老师在学校授课,本来压力就大,而且在学校的非工作时间去补习班,在两头工作未免精力分散,在学校的教学质量怎么能够保证?甚至有的老师将校外的班作为主课,把注意力集中在校外,当然不排除一些尽职尽责的老师,切实为了孩子的学习,校内校外都尽职尽责,特别能干的。这些当中老师办补习班的目的,我想大部分的原因是增加社会收入,提高生活水品。假如,国家切实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满足教师的一定需求(当然是有合理的限度),这种现象会不会有所该改变呢?我想应该会的。

3、提高教师队伍本身素质

由于中小学教师队伍本身职业特点所造成的行业门坎低,容易被“替代”

也是造成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不稳定的一个原因。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高

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提高其专业技能的“含金量”,提高中小学教师

的资质标准,建立教师职业准入制度,也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的有效途

径之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质量

我觉得定期对老师做一些方面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请优秀的老师做报告,可以请一些专家做讲解等等。目前的三级师范变为两级师范的做法就是一个正确的思路,条件成熟时可以施行专业学习后的师范院校深造制度.正在进行的教师培训也正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良好办法。

(2)建立教师岗位制度提高职业准入的“门槛”

八十年代初期和中期,教师队伍的建设面临很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经过努力虽有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符合、合格教师的补充渠道不畅,教师队伍的学历起点偏低,合格教师数量不足,因此,国家决定“必须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将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重心从低水平地解决教师数量需求转移到结构调整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上来。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特定职业许可制度。只有依法取得教师资格,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的人员才能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这种措旌是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的重要一步,从入口处严格管理,把住“入口关”,优化教师队伍,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地位,从制度上保证消除“替代”现象。

近年来,“考证热”正在风靡流行,当然教师资格证也是其中之一,在大学里,只要想考教师资格证的同学都能去考,而且还有些办证的机构,只要你报名缴费之后,参加培训,就能拿到教师资格证,拿到教师资格证意味着什么?很简单的道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教师职业的“门槛”急需合理的规划。

(3)完善教师培养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来源主要是通过从师范院校这一渠道补充.师范院校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功不可没。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更为需要高质量的、具有广博知识的、适应现代化教育、具有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仅仅通过师范院校这一途径培养教师,显得单调。目前,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体制在发挥时代所需要的师范教育功能和作用上已不及过去迅捷有力。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在教育内外部发展与变化的巨大挑战下,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体制日益暴露出许多问题与局限。教师培养方式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所以多渠道培养教师,势在必行。

今近年来免费师范生、西部支教、特岗教师等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措施的实施,一方面不仅在教师的培养开拓了渠道,而且也是一种新形势下的教师培养体系。我相信这在未来的教师的培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做出巨大的贡献。

4、教育去行政化,防止本末倒置

这几年关于教育有一个热词“教育去行政化”,那什么是“教育去行政化” 呢?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学校是一个教育和科研学术联合的组织,不应被教育行政之外的干预太多,究竟应该让谁来管理学校?大家首先一定会让教育家来管理学校。谁是教育家?这是要经过实践考验和检验的,行政级别是不能说明某一个领导就是教育家,因此往往行政级别很高,但对教育是一个外行,这种人是管理不好学校的。

过去有“读书做官论”,现在也还存在,这些人在任何行政机构谋取职务之后都不会把工作做得很好。相反权利就是在这种情形下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权力的过分集中,并缺少监督之后,腐败的问题就必然会出现。教育行政是不能缺少的,教育行政是一门综合科学。譬如,绩效工资,这是从现代行政管理学中提出的激励制度。今天之所以教师的绩效工资正面意义不大,而反面意见不少,什么原因?很简单,掌握权力的行政管理人员不懂得如何去激励教师的积极性,而是总是想到自己的腰包如何先鼓起来。结果好事情办不好,还是属于教育行政管理的问题。

最后说说为什么应试教育越演越烈?我觉得政府教育部门用升学率考核学校的成绩,就违反教育规律,又促成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被忽视的是“因材施教”,这也是本末倒置的,属于行政干预过度。

综上述,从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等几个方面着手来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当然还有其它一系列的措施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与美国和日本等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家相比,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还有许多欠缺的地方。如美国是当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教育地方分权制最彻底的国家,具有代表性,奥巴马上台后,多次强调提高教师地位。日本是东方经济大国,与中国有相近的文化传统,日本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比较高的,所以教育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是一个循序渐渐的过程,也将任重而道远。

一个国家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教育,一个国家的未来离不开教育,当我们意识到由教师地位引发的一系列思考的时候,就能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地位的连锁反应。一个国家教师待遇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国家教师的待遇与地位,最终取决于政府和社会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对教师劳动的理解,以及政府为此所制定的法规及采取的相应措施,所以只有形成国家、社会、政府的合力才能切实的发生一些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教师地位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所改观,教育的事业的发展将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