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编小学作文课件:最新分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23:36
辨证论治

   辨证(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

辨证:即辨别证候,为治疗提供依据。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辨证、三焦辨证等方法。

一、八纲辨证

八纲:表证、里证、寒证、热证、实证、虚证、阴证、阳证

1.表证(Interior Syndrome):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卫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表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点。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阶段。

主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常兼见四肢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由于外邪有寒热之分,正气抗御外邪的能力有强弱不同,表证又分为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

 

主证

治则

常用方剂

表寒证

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明显,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辛温解表

麻黄汤

 

表热证

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浊涕,口渴。舌质稍红,苔薄白不润,脉浮数

辛凉解表

银翘散(咽痛)

桑菊饮(咳嗽)

表虚证

表证而恶风,恶寒有汗。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而无力

调和营卫

解肌发表

桂枝汤

表实证

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有力

辛温解表

麻黄汤

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组成]麻黄(9g)    桂枝(6g)    杏仁(6g)    甘草炙(3g)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桂枝汤《伤寒论》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组成]桂枝(9g)  芍药(9g)    甘草炙(9g)    生姜(9g)    大枣(3枚)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银翘散《温病条辨》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组成]连翘(30g)    银花(30g)   苦桔梗(18g)  薄荷(18g)   竹叶(12

生甘草(15g)  芥穗(12g)   淡豆豉(15g)  牛蒡子(18g)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桑菊饮《温病条辨》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绕,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组成]桑叶(7.5g)   菊花(3g)      杏仁(6g)  连翘(5g)   薄荷(2.5g) 

苦桔梗(6g)   生甘草(2.5g)  苇根(6g)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2.里证(Exterior Syndrome):病在脏腑,病位病势深重。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表证进一步发展,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而成;二是外邪直接入侵内脏而发病,如腹部受凉或过食生冷等原因可致里寒证;三是内伤七情、劳倦、饮食等因素,直接引起脏腑机能障碍而成,如肝病的眩晕、胁痛,心病的心悸、气短、肺病的咳嗽、气喘,脾病的腹胀、泄泻,肾病的腰痛、尿闭等。

 

病程

寒热

脉象

舌象

表证

新病,病程短

发热恶寒并见

舌苔薄

里证

久病,病程长

但热不寒/但寒不热

舌苔厚

3.寒证(Cold  Syndrome):寒证是感阴寒之邪(如寒邪、湿邪)或阳虚阴盛、脏腑阳气虚弱、机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可分为表寒证和里寒证,表寒证已以表证讨论,这里所指为里寒证。

表寒证-见表证。

里寒证-见脏腑辨证

4.热证(Heat Syndrome):是感受阳热之邪(如风邪、热邪、火邪等)或阳盛阴虚、脏腑阳气亢盛和阴液亏损、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可分为表热证和热证,表热证已在表证讨论,这里所指为里热证。

表热证-见表证

里热证-见脏腑辨证

 

寒热

面色

精神

四肢

口渴

二便

舌象

方剂

寒证

畏寒

苍白

倦怠

冰凉

口淡不渴

溏薄清长

舌淡苔白

附子理中丸

热证

发热

红赤

烦躁

灼热

渴喜冷饮

便秘短赤

舌红苔黄

白虎汤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

 实 热 证

虚 热 证

发病急,病程短

发病缓慢,病程长

高热,怕热,大汗出

低热,骨蒸潮热,盗汗

神昏谵语,甚则发狂

五心烦热,失眠多梦

烦渴引饮

口干,但饮不多

咳吐黄稠痰、脓痰、或咳血

痰少,痰粘,或痰带血丝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大便量少,小便黄、量少

面红目赤

两颧绯红

舌红,苔黄厚

舌红,少苔或无苔

脉洪数

脉细数

热邪炽盛

阴液亏耗,虚损内呈

多由热邪引起(如感染)

多由机能亢进所致

治以清热泻火

治以滋阴清热

5.虚证(Deficiency Syndrome):虚证的形成,或因体质素弱(先天、后天不足),或因久病伤正,或因出血、失精、大汗,或因外邪侵袭损伤正气等原因而致“精气夺则虚”。

治则:虚则补之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鉴别表

 

共同证侯

不同证侯

治则

常用方剂

气虚证

面色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声低懒言,自汗,纳少,舌淡胖,脉无力

气短,乏力动则气急等症明显,脉虚无力

益气

四君子汤等

阳虚证

畏寒,形寒肢冷,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脉迟

补阳

肾气丸、参茸丸等

血虚证

消瘦,头晕,目眩,失眠,心悸,脉细

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手足麻木,口唇指甲淡白,舌质淡,脉细弱无力

养血

四物汤等

阴虚证

低热或潮热,颧红,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盗汗,舌红绛,质瘦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

滋阴

六味地黄丸等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获苓甘草比,食少便溏体赢瘦,甘平益胃效相当。

[组成]人参去芦  白术  茯苓去皮(各9g)  甘草炙(6g)各等分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四物归地芍与芎,营血虚滞此方宗:妇女发病凭加减,临证之时可变通。

[组成]当归(9g)    川芎(6g)    白芍(9g)    熟干地黄(12g)

[功用]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或细涩。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六味地黄益肾肝,山药丹泽萸苓掺,肾阴亏损虚火上,滋阴补肾自安康。

[组成]熟地黄(24g)  山萸肉  干山药(各20g)  泽泻  牡丹皮  茯苓(各9g)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肾气丸《金匮要略》

肾气丸补肾阳虚,地黄山药及茱萸,苓泽丹皮合桂附,水中生火在温煦。

[组成]干地黄(240g)  薯蓣(即山药)  山茱萸(各120g)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90g)    桂枝  附子炮(各30g)

[功用]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6.实证(Excess Syndrome):是由病人体质素壮,因外邪侵袭而暴病,或是因脏腑气血机能障碍引起体内的某些病理产物,如气滞血瘀、痰饮水湿凝聚、虫积、食滞等。

临床表现由于病邪的性质及其侵犯的脏腑不同而呈现不同证候,其特点是邪气盛,正气衰,正邪相争处于激烈阶段。常见症状为高热,面红,烦躁,谵妄,声高气粗,腹胀满疼痛而拒按,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或有瘀血肿块,水肿,食滞,虫积,舌苔厚腻,脉实有力等。

治则:实则泻之

虚证与实证鉴别表

 

症 状 与体 征

治则

虚证

面色白、苍白、萎黄无华

神疲

乏力

声低懒言

隐痛喜按

舌淡苔白或少苔

脉虚无力

补虚

实证

面红

烦躁

谵语

声高气粗

剧痛拒按

舌红苔黄厚腻

脉实有力

泻实

7.阴证(Yin Syndrome):是体内阳气虚衰、阴偏盛的证候。一般而言阴证必见寒象,以身畏寒,不发热,肢冷,精神萎靡,脉沉无力或迟等为主证。由脏腑器官功能低下,机体反应衰减而形成,多见于年老体弱,或久病,呈现一派虚寒的表现。

    8.阳证(Yang Syndrome):是体内阳气亢盛,正气未衰的证候。一般而言阳证必见热象,以身发热,恶热,肢暖。烦躁口渴,脉数有力等为主证。由脏腑器官机能亢进而形成,多见于体壮者,新病,初病呈现一派实热的表现。

阴证与阳证鉴别表

 

阴 证

阳 证

望诊

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蜷卧,倦怠无力,萎靡不振,舌质淡而胖嫩,舌苔白而润滑

面色潮红或通红,狂躁不安,口唇燥裂,舌质红绛,舌苔厚,甚则燥裂,或黑而生芒刺

闻诊

语声低微,静而少言,呼吸怯弱,气短

语声壮历、烦而多言,甚则狂言,呼吸气粗,喘促痰鸣

问诊

饮食减少,喜温热,口不渴,口淡无味,大便溏薄,小便清长或少

口干口苦,喜凉,烦渴引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

切诊

疼痛喜按,身寒足冷,脉沉,细、涩、迟、弱、无力

疼痛拒按,身热足暖,脉浮,洪、滑、数、实而有力。

 

二、脏腑辨证

(一)心病辨证与护理

1.心气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胸闷,气短,乏力,活动后加重,或有自汗

[护治原则]:补气安神

[方药]:生脉散

生脉散《医学启源》

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生津又提神;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组成]人参(9g)    麦门冬(9g)    五味子(6g)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2.心阳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畏寒肢冷,面色淡白,自汗,倦卧

[护治原则]: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组成]:桂枝、炙甘草、龙骨、牡蛎。

[功效]:补益心阳,潜镇安神。

[主治]:心阳虚烦躁证。症见心悸,烦躁不宁,怵惕不寐,多汗,舌淡,苔薄,脉虚浮。

[临床运用]:本方现代可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神经衰弱,心脏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精神抑郁证、心肌缺血等属上述证机者。有报道用本方治疗老年中风、反复发作荨麻疹;加钩藤、天麻、地龙、半夏并随症加减治疗老年中风;加减治疗心律失常,阳虚气弱者加炙黄芪、太子参、檀香、丹参;阳虚水泛者加炙黄芪、泽泻、防己、益母草等;气阴两虚夹湿热者加太子参、苦参、牡蛎等;阳虚寒凝者加全瓜蒌、薤白、细辛等均取得良好效果。

3.心血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失眠,健忘多梦

[护治原则]:养血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

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

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及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

[组成]人参 茯苓  玄参  丹参  桔梗  远志(各15g)  当归 五味  麦门冬

天门冬  柏子仁  酸枣仁(各30g)  生地黄(120g)

[功用]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心悸怔忡,虚烦失眠,神疲健忘,或梦遗,手足心热,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养血除烦清虚热,安然入睡梦乡甜。

[组成]酸枣仁 (15g)    甘草 (3g)    知母 (6g)    茯苓 (6g)  川芎(6g)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虚烦失眠,心悸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

4.心火亢盛证

[临床表现]: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尿黄,便结

[护治原则]:清心泻火

 [方药]:心火下移于小肠--导赤散

        心火扰动心神--朱砂安神丸

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味共,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组成]生地黄  木通  生甘草梢  竹叶各等分(各6g)

[功用]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心经火热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朱砂安神丸《内伤伤辨惑论》

朱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怔忡不寐心烦乱,养阴清热可复康。

[组成]朱砂(15g) 黄连(18g) 炙甘草(16.5g) 生地黄(4.5g) 当归二钱半(7.5g)

[功用]镇心安神,清热养血。

[主治]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失眠多梦,惊悸怔忡,心烦神乱:或胸中懊侬,舌尖红,脉细数。

5.心血瘀阻证

[临床表现]:心胸憋闷或刺痛,痛引肩背,口唇青紫

[护治原则]: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赤芍枳壳草,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痨。

[组成]桃仁(12g)    红花(9g)    当归 (9g)    生地黄 (9g)    川芎 (4.5g)

      赤芍(6g)   牛膝(9g)   桔梗(4.5g)   柴胡 (3g)  枳壳 (6g)  甘草(6g)

[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紧。

(二)肺病辨证与护理

肺病常见的病位症状有:咳嗽,气喘,胸闷或痛,咯血等。

1.肺气虚证

[临床表现]:咳而无力,动则气短,神疲乏力,或有自汗,易于外感

[护治原则]:补益肺气

[方药]: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玉屏风散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固表敛汗效特灵。

[组成]防风(30g)  黄芪、白术(各60g)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2.肺阴虚证

[临床表现]:干咳少痰,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盗汗,颧红

[护治原则]:滋阴清肺止咳

[方药]:百合固金汤

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草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组成]熟地  生地  归身各(9g)  白芍(6g)  甘草(3g)  桔梗(6g)  玄参(3g) 

贝母(6g)  麦冬(9g)  百合(12g)

[功用]滋养肺肾,止咳化痰。

[主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咽喉燥痛,头晕目眩,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3.风寒犯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痰稀白,恶寒,微热,喉痒,鼻塞流清涕,无汗

[护治原则]:宣肺解表止咳

[方药]: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伤寒论》

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组成]麻黄(9g)   芍药(9g)    细辛(6g)    干姜(6g)    甘草炙(6g)   

桂枝(9g)  五味子(6g)  半夏(9g)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4.风热犯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痰黄稠,鼻塞,咽喉肿痛,身热恶风,口微渴

[护治原则]:疏风清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银翘散

桑菊饮《温病条辨》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绕,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组成]桑叶(7.5g)   菊花(3g)      杏仁(6g)  连翘(5g)   薄荷(2.5g) 

苦桔梗(6g)   生甘草(2.5g)  苇根(6g)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银翘散《温病条辨》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组成]连翘(30g)    银花(30g)   苦桔梗(18g)  薄荷(18g)   竹叶(12g)

生甘草(15g)  芥穗(12g)   淡豆豉(15g)  牛蒡子(18g)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5.燥邪犯肺证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咯血,喉痒,口、鼻、唇、咽干燥

[护治原则]:清肺润燥

[方药]:桑杏汤

桑杏汤《温病条辨》

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口渴又身热,清宣凉润燥能祛。

[组成]桑叶(3g)    杏仁(4.5g)    沙参(6g)    象贝(3g)    香豉(3g) 

栀皮(3g)    梨皮(3g

[功用]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主治]外感温燥证。身热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者。

(三)脾病辨证与护理

1.脾气虚证

[临床表现]:食少纳呆,腹胀便溏,气短乏力,面色萎黄

[护治原则]:补气健脾

[方药]: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组成]莲子肉(500g) 薏苡仁(500g)  砂仁(500g)  桔梗(500g)    白扁豆 (750g)

      白茯苓(1000g)  人参(1000g) 甘草(1000g)  白术(1000g)    山药(1000g)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2.脾阳虚证

[临床表现]:腹胀纳少,大便稀溏,或下利清谷,腹痛喜温喜按,四肢欠温

[护治原则]:温阳健脾

[方药]:附子理中丸

理中丸《伤寒论》

理中丸主温中阳,人参甘草术干姜,原为脾胃虚寒设,后人衍化许多方。

[组成]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各90g)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1.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3.脾气下陷证

[临床表现]:脘腹重坠,食后益甚,脏器(胃、子宫、直肠、肾等)下垂

[护治原则]:益气举陷,补中健脾

[方药]: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劳倦内伤功独擅,气虚下陷亦堪珍。

[组成]黄芪(18g)  甘草(9g)  人参(6g)    当归(3g)    橘皮(6g)    升麻(6g)

柴胡(6g)   白术(9g)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4.脾不统血证

[临床表现]:各种出血,伴食少纳呆,腹胀便溏,神疲气短乏力

[护治原则]:健脾摄血

[方药]:归脾汤

归脾汤《正体类要》

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组成]白术  当归  白茯苓  黄芪炒  远志  龙眼肉  酸枣仁各(3g) 人参 (6g)

木香(1.5g)  甘草(1g)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5.胃火炽盛证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口渴喜冷饮,口臭,牙龈肿痛

[护治原则]:清泻胃火

[方药]:清胃散

清胃散《脾胃论》

清胃散中当归连,生地丹皮升麻全;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

[组成]生地黄  当归身(各6g)  牡丹皮(9g)    黄连(6g),夏月倍之  升麻(9g)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四)肝病辨证与护理

1.肝气郁结证

[临床表现]:情志抑郁,两胁胀痛,胸闷喜太息,或“梅核气”

[护治原则]:疏肝解郁

[方药]:四逆散、柴胡疏肝散

四逆散《伤寒论》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和抑郁厥自除。

[组成]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各十分(各6g)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1.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2.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柴胡疏肝散是四逆散去枳实,加陈皮、枳壳、川芎、香附而成方。

2.肝火上炎证

[临床表现]: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急躁易怒,胸胁灼痛

[护治原则]:清肝泻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组成]龙胆草(6g)  黄芩(9g)  栀子(9g)  泽泻(12g)  木通(6g)    当归(3g)  

生地黄(9g)  柴胡(6g)  生甘草(6g)  车前子(9g)  

[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主治]:1.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经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3.肝阳上亢证

[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腰膝酸软

[护治原则]: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

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龟板赭茵从,龙牡麦芽膝草楝,肝阳上亢能奏功。

[组成]怀牛膝(30g)  生赭石(30g) 生龙骨(15g)  生牡蛎(15g) 生龟板(15g)

生杭芍(15g)  玄参(15g)   天冬(15g)   川楝子(6g)  生麦芽 (6g)

茵陈(6g)    甘草(4.5g)

[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主治]类中风。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面色如醉,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眼渐形喁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元,脉弦长有力。

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天麻钩藤石决明,栀杜寄生膝与苓,夜藤茯神益母草,主治眩晕与耳鸣。

[组成]天麻(90g)  钩藤(12g)   生决明(18g)  山栀   黄芩(各9g)

川牛膝(12g)   杜仲  益母草  桑寄生  夜交藤  朱茯神(各9g)

[功用]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头痛,眩晕,失眠多梦,或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4.肝胆湿热证

[临床表现]:胁肋胀痛,口苦纳呆,黄疸

[护治原则]:清热利湿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伤寒论》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清热利湿总相宜

[组成]茵陈(18g)    栀子(12g)    大黄(6 g)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五)肾病辨证与护理

1.肾阳虚证

[临床表现]:腰膝冷痛,形寒肢冷,小便清长,男子阳痿,女子宫寒不孕

[护治原则]:温补肾阳

[方药]:金匮肾气丸

肾气丸《金匮要略》

肾气丸补肾阳虚,地黄山药及茱萸,苓泽丹皮合桂附,水中生火在温煦。

[组成]干地黄(240g)  薯蓣(即山药)  山茱萸(各120g)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90g)    肉桂  附子炮(各30g)

[功用]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2.肾阴虚证

[临床表现]: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盗汗,形体消瘦

[护治原则]:滋养肾阴

[方药]: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六味地黄益肾肝,山药丹泽萸苓掺,肾阴亏损虚火上,滋阴补肾自安康。

[组成]熟地黄(24g)  山萸肉  干山药(各20g)  泽泻  牡丹皮  茯苓(各9g)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3.肾不纳气证

[临床表现]: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息更甚,腰膝酸软,神疲乏力

[护治原则]:纳气平喘

[方药]:参蛤散

参蛤散

【组成】蛤蚧1对、人参9克。研末,每服1~2克,每日2~3次。

【功用】补肺肾,定喘嗽:用于肺肾两虚之咳喘气促、言语无力、声音低微者。常用来治疗支气管哮喘、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的喘咳。

4.肾虚水泛证

[临床表现]:周身浮肿,下肢尤甚,尿少,咳逆上气,动则喘息

[护治原则]:温阳化水

[方药]:真武汤

真武汤《伤寒论》

真武汤壮肾中阳,苓芍术附加生姜,少阴腹痛寒水聚,悸眩润畅急煎尝。

[组成]茯苓(9 g)  芍药(9 g)    白术(6 g)  生姜(9 g)    附子(9 g)

[功用]温阳利水。

[主治]阳虚水泛证。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

5.膀胱湿热证

[临床表现]:尿频,尿急,尿痛,尿黄,或有发热腰痛

[护治原则]:清热利湿

[方药]:八正散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翟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组成]车前子  瞿麦  萹蓄  滑石  山栀子仁  甘草炙  木通  大黄(各500g)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三、脏腑兼病辨证

1.心脾两虚证

[临床表现]:失眠,健忘多梦,食少纳呆,腹胀便溏,神疲乏力

[护治原则]:补益心脾

[方药]:归脾汤

归脾汤《正体类要》

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组成]白术  当归  白茯苓  黄芪炒  远志  龙眼肉  酸枣仁各(3g) 人参 (6g)

木香(1.5g)  甘草(1g)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2.心肾不交证

[临床表现]:心烦,失眠,腰膝酸软,夜尿频,足冷

[护治原则]:清心火,温肾阳

[方药]:交泰丸

交泰丸

【组成】生川连15克 肉桂心1.5克

【用法】上二味,研细,白蜜为丸。每服1.5~2.5克,空腹时用淡盐汤下。

【功用】交通心肾,清火安神。

【主治】心火偏亢,心肾不交,怔忡,失眠。

3.肝肾阴虚证

[临床表现]:腰膝酸软无力,视物昏花,五心烦热,急躁易怒,眩晕头痛

[护治原则]:滋养肝肾之阴

[方药]: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六味地黄益肾肝,山药丹泽萸苓掺,肾阴亏损虚火上,滋阴补肾自安康。

[组成]熟地黄(24g)  山萸肉  干山药(各20g)  泽泻  牡丹皮  茯苓(各9g)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4.脾肾阳虚证

[临床表现]:五更泻,下利清谷,腰膝冷痛,形寒肢冷

[护治原则]:温补脾肾之阳

[方药]:四神丸

四神丸

【组成】肉豆蔻(生用)60克 补骨脂(炒)120克 五味子60克 吴茱萸120克

【用法】上药为末,加红枣50枚,生姜120克,切碎,用水煮至枣熟,去姜,取枣肉和药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70丸,空腹时服。

【功用】温肾暖脾,固涩止泻。

【主治】脾肾虚寒,大便不实,饮食不思,或食而不化,或腹痛,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现常用于慢性腹泻、肠结核等属脾肾虚寒之久泻或五更泄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