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鲁迅值多少钱:邓小平对后世中国领导人的 十点警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1:01:12

                   一代伟人  邓小平对后世中国领导人的

                                 十点警告

                       警告一 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
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1986 年P161~162)



                  警告二 如果搞两极分化,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


        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 1990 年P364)
        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吸取历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1987 年P229)


                   警告三 如果改革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1985 年P123)
        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1985年P139)
         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
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

                       警告四 20世纪末,就应突出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
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

                   警告五 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

        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
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4 年P65)        对内经济搞活,首先从农村着手。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
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翻两番,很重要的是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 1984 年P77~78)

       警告六 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

         这种“一切向钱看”、把精神产品商品化的倾向,在精神生产的其他方面也有表现。(《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1983年 P43)
        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85年P145)
 

                警告七 如果教育问题解决不好,就会误大事,应要负历史责任

        我们多次说过,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


        ……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包括一些高级干部,对于发展和改革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或者口头上承认教育重要,到了解决实际问题时又变是不那么重要了。……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
         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并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干实事。(《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1985 年P120~121)  吧    
       

                           警告八 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

       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
谈话要点》1992年P380)
 

              警告九 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形势。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改革,而且应该把它
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在听取经济情况汇报时的谈话》1986 年P160)

        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
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事情要人来做,你提倡放权,他那里收权,你有什么办法?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1986年 P164)要得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包括上层建筑领域的政治体制的改革。(《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坚持改革开放政策》1987年 P202)

        警告十 政治体制改革会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障碍


        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
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障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政治体制改革……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



           ……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

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关于政治体制改革》 1986
年P176~177)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的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到千千万万的人,主要是涉及广
大干部,不仅是我们一批老人。(《改革的步子要加快》1987 年P237~240)       ———   摘自《邓小平文选》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恢复邓小平党政军领导职务的决议。邓小平在会上讲话,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指出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      他从早到晚陷在疾病的折磨中,难得有这样的表情露出来。黄曾见过这样的病,那是很折磨人的,有些人会呻吟,有些人会叫喊,可是“他是个非常坚强的人”,黄琳说,“我能体会他临终前还是比较痛苦的,但一声不吭。就是这样,而且我觉得他很平静。”



       1978年11月,邓小平出访新加坡,在机场上受到李光耀总理的欢迎。他有时候昏昏沉沉地睡着,有时候异常清醒。还是不说话,他已经不再评价别人,也不再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黄觉得他一定明白自己已经病入膏肓,问他还有什么话想说。他在1992年说了那么多话,现在总该再给中国人留点什么吧?黄这样想。可是那几个星期他没有再谈那些话题,他淡淡地回答:“该说的都说过了。”


        1978年3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当选为政协主席。2月7日正是正月初一,老人没有回家,病房的医生和护士也没有回家,都在近旁房间里守着,一呼即来。他的亲人坐在沙发上,意识到情况严重,全都默然不语。整座楼一片寂静,就像是死神已经降临。警卫秘书张宝忠想起应该互道“新年快乐”,就把大家聚到一块儿。众人举起酒杯,说不出一句话,唯有泪千行。“希望咱们医务界,在新的一年里能创造奇迹。”张在心里这样说。


        1978年9月,邓小平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向金日成主席赠送雕花瓷瓶。可惜没有奇迹,九十三岁的老人又挺了十二天,到2月19日,呼吸功能都已经衰竭,只能借助机器来呼吸。


       1979年1月底至2月初,邓小平和夫人卓琳出访美国。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对美国的访问。图为邓小平和美国总统卡特在白宫阳台上。      |      医生赶紧向政治局报告,按照规则,还应向新闻界公布消息,可政治局觉得不能惊慌失措,尤其不能危及大局的稳定。在中南海的工作人员都没有看出什么异常,上午乔石按原计划主持了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了三个条约和两个协定。前一天,李鹏还会见了美国前参议员贝内特·约翰斯顿。


        1980年春,邓小平与孙辈在北京家中。卓琳带着全家人来向他告别。四天以前,她就写信给江泽民,转告“邓小平的嘱托”: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设灵堂,解剖遗体,留下角膜,供医学研究,把骨灰撒入大海里。现在,她心里明白这是最后的告别了,只是非到别人说出来,她是不愿意让这种可怕的想法在脑子里面形成的。当时她只想说:“老爷子,我在喊你!你听见了没有!”可是他什么也听不见了。劳累的一生已经终止,战斗的日子已成往事。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那时是21时08分。当晚京城晴空万里,皓月当空。


        1980年春天,在中南海瀛台,邓小平老俩口高兴地观看儿孙们比赛划船。最先向遗体告别的是他身边的那些工作人员。“眼睛一闭,总觉得首长还在办公室坐着,音容笑貌老是摆脱不了。”王士斌说,“说实在的,就是跟家里人一样,跟自己父母一样。”另一个人是黄琳:“他的角膜也贡献出来了,遗体也捐作医学研究,最后,骨灰也撒到祖国的大海里去了。”说着说着就又哭起来,“他什么都没有留下,所以我想只能是把他默默地装在我们心里。”



       1981年10月,邓小平会见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主席阿拉法特。 他的确什么也没有留下来,秘书接到命令,把他留下的衣物全都烧了。他们带着他的内衣、外衣、鞋子和袜子,来到一座锅炉房,把这些东西一一投进炉膛,烈火青烟中,看到一件带着窟窿的内衣,眼泪再次掉下来:“这么伟大的一个人物穿着破了的衣服,谁能相信啊!”

       1981年6月,邓小平在华北某地观看北京部队和空军部队举行的大规模军事演习,检阅陆海空军部队。宣武门大街上的新华社夜班值班室,得到了那份早就准备好的讣告。一阵混乱之后,大家终于想起该做什么,于是立即中断正常的新闻,把那份讣告播发出去。那天深夜,睡觉晚的人如果打开电视或者收音机,都能听到播音员的哽咽的声音。



        1981年6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讲话。这次会议通过了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统一了全党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      |      第二天凌晨,全世界都知道了。播音员在电台和电视上哀声宣告,一遍又一遍,几百个城市里面,哀乐一刻不停,公共汽车全都披着白花和黑色丝带。香港的三十八个地铁站,哀乐持续了十分钟。一列火车正从香港九龙出发驶往广州,忽然汽笛长鸣。


        1982年邓小平与胡耀邦在人民大会堂交谈。在北京,三○一医院附近的五棵松路口,成了人们聚集的地方,市民知道他的灵车将从这里走过,就在那里等着。“我一定要送送他。”一位八十二岁的老人一边抹泪一边说。有一帮年轻人竖起了一面旗帜,上面写着:“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1983年6月,邓小平会见港澳知名人士霍英东(右一)、何贤。事后知道这是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央民族学院的学生,他们人人手捧邓小平遗像。人群中还有个人名叫方子青,是天津武清县的一个农民,他和妻子乘汽车,转火车,赶了一百二十公里路来到北京,直奔这个路口,站下就不走了,说是来给小平同志送行。“是他让我们吃饱了穿暖了。”他哽咽着说。


         1984年12月,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举行签字仪式。图为邓小平会见来华参加签字仪式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24日,星期一,早上9点34分,一辆面包车驶出医院,载着灵柩,披着黑纱,在警车护卫下,缓缓西行。街两边站满人群,灵车一过,悲声四起,蓝天忽然阴云密布,哀乐徘徊在都市上空。



                    1984年4月,邓小平会见美国总统里根。

        1984年夏,邓小平、卓琳在海滨浴场。这时邓朴方正坐在海边的轮椅上,十几年前他还是个游泳好手。



                     1986年10月,邓小平会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