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镜像错误的命令:山东八千流亡师生台湾蒙难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21:21:19
1949年国共内战期间,山东烟台联合中学校长张敏之(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国民党党员)带领八千多名师生流亡到澎湖,澎湖驻军意欲强征学生入伍充当兵源,并对不服从命令者血腥镇压。在这次事件中,张敏之等100多人被枪决,1000多人被秘密投入大海。2000年,震动全岛的该案得以平反,有关方面在澎湖县马公岛上建了一座“七一三事件纪念公园。
    1948年11月,国民党在各战场连连溃败,山东难童学校师生在校长张敏之的带领下向上海转移。由于国民党控制区域连连收缩,学潮此起彼伏,加之南方各城市越聚越多的北方流亡青年,政府担心流亡学生会投入到反对政府的学潮中。于是,他们经上海、南京、湖南新化等地,到达广州。此时的广州,聚集着山东籍的中学师生累计达到8000人,对外总称山东烟台联合中学总校。

    这时,国民党政府决定迁往台湾。虽然这8000多学生处在求学求知、成长上进的阶段,年龄尚小,但他们客观上毕竟是一支可怕的有生力量。何去何从,处理不当,不仅决定着他们的命运,更主要地影响着时局的形势和命运。
    张敏之等和教育部部长、山东省政府省长商量,计划和前来广州开会的台湾省主席陈诚协商,举校赴台。陈诚提出了两个苛刻条件:第一,思想不坚定者,对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不拥护者要清除,此事由校长和班级辅导老师负责和担保;第二,年满17岁的学生必须入伍。
    陈诚的这两个条件,特别是第二个条件,使多数校长和学生不同意,因为17岁学生大多在念高中一、二年级,一旦入伍就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甚至连高中毕业证也拿不到。这些学生跟随校长、老师们南逃,目的就是求学,不是当兵。
    张敏之等别无选择。1949年6月22日,在张敏之的带领下,8000名流亡师生从广州黄埔码头乘上开往澎湖的 “济和号”轮船。25日晚,“济和号”轮到达澎湖渔翁岛。陈诚出于担心其中混入共产党的考虑,下令由澎湖防卫司令部司令官李振清和第39师师长韩凤仪负责审查。驻扎澎湖的39师,实际上残缺不全,兵员只有约500人。面对突然到来的8000名师生,李、韩二人根本未作考虑,就有了扩充队伍的想法。
    1949年7月13日下午两点,突然开来一批荷枪实弹的军人,并迅即将操场上的师生包围起来,所有持长枪的士兵将闪闪发亮的刺刀对着学生,正面台上还架着几挺机枪。不一会儿,韩凤仪走上台,对台下的学生们说:“各位校长、老师、同学,澎湖防卫司令部中将李司令官和我非常欢迎大家来这里,澎湖已成为反共的最重要的前线,承担着保卫台湾的重任。当前国家遭难,读书对同学们虽然很重要,但当兵保国、反共更重要,更光荣。从现在起,同学们就要从军,成为我们国军的一员!”
    学生立刻骚动起来,并叫喊道:“我们要读书,不去当兵!”还有几个学生向张敏之哭喊道:“张总校长,你怎么不要我们呀?我们要跟你读书!”不一会儿,场上枪声大作,有的学生腿被击穿,有的手被打断,烟台的李树民、唐克忠等学生被刺刀刺成重伤,还有一名学生的肚子被刺破,肠子流了出来,操场上血流成河,哭声震野。
    张敏之的夫人王培五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对当时的惨状有如下一段回忆:不断有学生中弹倒地,也有被刺刀刺伤的,在旁的学生只有眼睁睁地看着同学倒下,老师也无法搭救,只能叫大家冷静,蹲在地下不要动。那些士兵原本只挑不是致命的部位下手,但学生的哭喊与哀号声越来越大,反而更振奋和激发了残忍的士兵。学生的哀嚎声越大,他们手中的刺刀便越挥越有力,死伤也就越来越多。在枪刀子弹下,天色渐渐暗了之后,学生渐渐放弃了抵抗,只有接受命运的安排,被拆成一组一组带开了。

    山东流亡师生的求学之梦就此彻底破灭。张敏之等100多人被软禁,紧接着在当时台湾恐怖的政治气氛下被编织了罪名,投入监狱。
    1949年12月5日,由陈诚批准,并报经蒋介石同意,台湾保安司令部军法处以“涉嫌匪谍”罪,判处张敏之等7人死刑。第二天,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台湾省政府的《新生报》分别以大标题《台湾岂容奸党潜匿,七匪谍昨伏法——保安部破获兵运机构,百余匪谍一网打尽》、《你们逃不掉的,昨续决匪谍七名》,报道了张敏之等被处死的消息。

    判决书及新闻消息中罗列张敏之等人的“犯罪”事实是:

    张敏之于三十五年(1946年)冬,在青岛由匪干周孟英、刘次萧介绍加入匪党,初在文化工作研究会工作,并利用新闻记者联谊会等名义,从事吸收新闻文化界人士参加共匪工作。嗣后于三十六年(1947年)他又奉匪命令,利用训练难童及青岛自卫队等机会,从事宣传共产主义,发展组织,并任共匪胶东区执委,奉派在烟台联中领导匪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随后他又伙同邹鉴吸收5个学生,均以流亡学生为掩护,散布谣言,煽动学潮,扰乱治安,破坏“政府”。其最显著的不法行为,为烟台联中学生自烟台、青岛等地流亡上海,转赴湖南,于三十七年(1948年)间途经杭州时,张匪敏之、邹匪鉴、刘匪永祥等,领导全体学生捣毁杭州火车站。该校迁徙广州后,“政府”乃将所有流亡学生悉数拨给驻澎湖陆军第三十九师编训,冀为“国家”有用之才。该匪等竟不知洗心革面,仍遵匪方命令,潜伏军中秘密活动,阴谋破坏建军工作,并分别着手调查部队主管姓名、装备情形及要塞地形,再向香港匪方报告,被陆军第三十九师查获。报由本部将该匪犯扣押,除其余匪徒党羽另案办理外,案经审理合予判决。
    据有关史料记载,从1949年12月15日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台湾保安司令部先后从澎湖将99名山东流亡师生押到台北马场町枪决。另有尹广居、王子彝两名学生因受酷刑死在狱中。被枪决的学生中,最小的只有14岁。除押往台北枪毙的100多人外,原被软禁的有2000多学生,因实在太难罗织罪名,韩凤仪及他手下的政工人员,决定将他们中的一部分推入大海。
    据一些幸存者说,在澎湖遭软禁的学生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平时与张敏之接触比较多,二是一心求学,成绩比较优异,三是极不愿到国民党军队当兵,四是坚决不说假话,不愿诬陷张是匪谍的。李姓学生后来在其回忆文章中说:    我和十几个学生被蒙着眼睛押上船,船到海中就停下来。学生们被推出船舱,黑眼罩被取下,一道强光射下来,我抬头一望,船头上架着一挺机枪,沿着甲板站着一个个士兵,端枪瞄着学生。这时,来了一群徒手士兵,两人架着一个学生,拿出一个麻袋,快速地将学生套上,套牢后打上一个死结,再猛力往外一推,噗嗵一声就沉入水中,没有挣扎,没有喊声,船上乱成一团,但一个接一个地装入麻袋丢入了大海,短短几分钟,一个个鲜活又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张敏之的妻子带着6个子女在台湾四处流浪、乞讨,最后流落在屏东县潮州镇万丹中学,任英文教师。她在万丹中学的几年时间,尽管特务时常到校监视、查访,但她将英语教学工作做得极其出色,并成为名师,临近的潮州高中也经常来请她去教课。后来,她又被知名的善化、台南女中聘去授课,60年代又被全台闻名的台北建国中学请去任教多年,并成为岛上的知名中学教师,台湾现任领导人马英九当年在建国中学就读时,就曾受教于王培五。为了改变生存环境,孩子们大一个,她就以留学为名送往美国。她的子女也很争气,6个子女有5个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除次女张焱一人在加拿大外,其余均定居在美国,而且事业均很成功。
    王培五在台湾教育界经过近 30年的奋斗,桃李满天下,是台湾各界公认的杰出教育家。20世纪末,海内外诸多媒体报道过她的传奇生平、事迹。2008年国际劳动妇女节期间,台湾妇女、教育界的一些团体还发起了一个向她祝寿、致敬的活动。至今,她已103岁,在美国洛杉矶三女儿张鑫家安度晚年。
    据报道,王培五虽长住美国,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十分关心,对故乡山东仍有很深的感情,曾四次回乡探亲,并为家乡做过一些有益的事情。王培五及其子女们认为,对张敏之及当年在台冤死师生的最好纪念,是在张生前工作过的地方做好事。基于上述考虑,2000年,张敏之的子女以“张敏之教学基金会”的名义捐款10万美元在百年名校、山东省级重点学校烟台二中建了一座高6层、总面积3500平方米的教学实验楼,2001年7月2日此教学楼落成时,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侨联副主席林丽韫及张在美国的6个子女均出席了剪彩仪式。他们还在烟台二中设立了“张敏之教育基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2008年,台湾当局“内政部”根据各界人士、山东流亡师生冤案幸存者及受害人亲属的强烈要求,出资在澎湖县马公岛上建了一座“七一三事件纪念公园”,由台湾知名建筑设计师赵建铭设计。公园标志性建筑系一排排高度为75公分的玄武岩排列成的图案,其间夹杂一些钢柱,钢柱中间设有灯光和风铃。赵建铭说,他作这样的设计,寓意宽恕、和谐,提醒世人不要忘记“七一三”事件。
    当年的山东流亡师生中有极少数人后因各种机缘上了大学,还有几人赴美国、德国、西班牙留学,回台后官运亨通,有的做到了 “国防部部长”、“警政署长”、“总统府战略顾问”、陆军总司令、大学校长,如孙震、颜世锡、卢毓钧、王文燮、李桢林、王若愚、欧阳勋、杨其铣等人。但令人颇为遗憾的是,当年的山东流亡师生大冤案,这些上层官僚、精英们却一律禁声,无论是山东同乡会的刊物,还是台湾媒体,很少看到他们客观回忆、论述、评价这起大冤案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