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时音乐铃声3.0使用:本性法师:“长寿”企业的生存密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0:22:23

本性法师:“长寿”企业的生存密码

2011年12月19日 09:06
来源:新华报业网 作者:释本性

 
 

据调查,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是40~42年,一般跨国公司的平均寿命是10~12年。在中国,百年企业本就凤毛麟角,能够实现经营状况良好的更是少之又少。

细数近百年的企业发展史,每一场经济波动,都会给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而今,在外有欧债危机,内有成本压力的形势下,众多企业更是齐呼在夹缝中生存愈发艰难。

与此形成对比的则是众多香火鼎盛的宗教活动场所,在延续了千百年发展后,依然安静地屹立在世界各大角落,其信徒遍及大江南北。

问题不禁随之而来:为什么延续千年的寺庙比比皆是,而传承百年的企业却不多见?在佛教千年不朽的神秘面纱下,有什么能为企业探索常青的生存密码指点方向?

文化支撑

有统计显示,1520年以前,全世界创办的组织里面,到现在仍然以同样的名字、同样的方式、做着同样事情的只剩下85个。其中70个是大学,15个是宗教团体。

可见,有精神文化贯穿始终的组织才会经久不衰。

“正是文化之魂成就了佛教绵延的生命。”应英语培训连锁机构美联国际之邀赴深圳主讲“禅文化与人生境界、企业精神的助力与提升”课题而刚回福州的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福建省开元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福州开元寺方丈释本性大师向本报记者剖析了深邃的佛家文化。他认为,佛学文化设立的前提在于它有着四个有层次、阶段性的愿景,既有神圣的终极目标,又有触手可及的初级目标。“这是架构整个佛学的基础所在。”

这个目标架构对于企业来说同样有效。

一位创业者曾说过,没有目标地工作,10年后你会发现自己还是原地踏步。为此,企业不仅要制定目标战略,而且要明确近期目标、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等层次性和阶段性。

“如此企业才不会因终极目标的遥远而放弃,也不会因为初级目标的易得而丢失了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不少中小企业虽然目标明确,但是缺乏长期的目标战略。对此,释本性认为:“终极目标也许看起来空旷遥远,但是必须存在。唯有这样,企业才会有一个终极的追求方向。”

当然,任何文化都需要一种有形的方式来落地,所以佛教自创办以来,遍布经书、典藏。企业也如此,一套完整的企业文化理论体系,也需要化为书籍、录像、展示馆等有形的东西。“这个虽然看起来是很形式,但是它能灌输员工的思想。人们不停的浏览记忆后,会不自觉的被熏陶,产生一种责任感和上进心。”

制度创新

仅有文化的支撑还不够,不少“老字号”企业虽然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面对市场的经济冲击时,依然摇摇欲坠。究其原因,大多受限于企业无效而陈旧的管理制度。

据了解,佛教从创建伊始,就建立了一套完整而严密的组织体系:方丈之下有24序职、24列职、24杂职,一般寺庙设有4大堂口、8大执事。有一系列的戒律、清规,纪律严明,上下明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还“随犯随制”——一有问题产生,随即制定制度进行制约。

“‘规矩’非常重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不是一句空话。”

释本性认为,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行为准则、规章制度来规范和指导员工的日常工作。

但是,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企业制度订立时非常完满,但是一年过左,大家都忘得差不多了。为此,企业不断强化员工对制度的认知就显得非常重要,甚至这种重要性不逊于制度的订立。这也是为什么佛教每半个月要“诵戒”一次的用意所在。此外,释本性还认为企业还需要建立权利监督和制约机制,防止权利的过度集中。更重要的是,要对体制不断进行创新:在白热化的竞争中,行业在不断洗牌,不进则退,这是现实问题。“大家总认为佛教传统而保守,其实它非常讲究创新,也正是这种创新,才让佛教不断地适应着千年来的变化,让佛教这个金字招牌日久弥新。”释本性认为,仅以服装为例,佛教传入中国后,同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创新了印度早期偏袒右肩的服装,演变至如今的中式汉服。在理论上更是如此,如今的中国佛教,完全是中国化的佛教,慧能大师创立的顿悟禅学便是典型一例。

企业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组织,也需克服其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惰性,对其进行不断的改组"翻新",从而适应各种竞争的需要。

凝聚团队

在寺庙管理中,和尚虽然面临四处化缘、天气恶劣等艰难的环境,但对寺庙的忠诚度依然不减。反之,相对于寺庙这种“打不走的和尚”,企业更多面临的却是“留不住的员工”。

那么如何保证员工的忠诚度、凝聚力、执行力?这是所有企业需要思考的。

释本性认为,员工的忠诚度从企业选择人才的那天就要开始抓起,考核方向要以尽职、忠诚为主。“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可重用,一个有德无才的人可培养,但一个有才无德的人则需慎用。”

人才起用之后,要着重培养他们的包容心和慈悲心。在后期的人才管理上,则要非常重视“和”。“人类是感受气氛的动物,每个人彼此谅解互相沟通,会渐渐地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久而久之,企业将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佛教就有著名的“六和”精神——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而执行力则更多地要在员工的上进心上下足功夫。

不少企业负责人都有过这样的困扰:一方面是能力出众的新员工,一方面是有相当资历的老员工,如何平衡他们之间的利益?在这一点上,寺庙组织两序上"排资论辈"的管理制度能给予很大的启发和借鉴。“通俗点说,就是对能力出众的人给予权利,对元老资格的人给予荣誉。这样即能提高新员工的上进心,又不扼杀了老员工的积极性,这样的企业智囊团才能时刻保持朝气蓬勃。”

这种朝气还体现在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补充中。“就像寺庙会定期组织僧人安居学习,与选人云游参学一样,企业也要每年组织员工培训与让部分员工外出学习,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这不仅为员工的能力加分,也对为企业留住人才助推了一把力。”“此外,我不认同‘顾客是上帝’的说法。”释本性认为,员工才是直接生产产品、提供服务的人,如果企业不能生产出最好的产品和提供最佳的服务,又何谈拓展市场、吸引顾客呢?“从这个环节与角度来说,员工才更符合企业上帝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