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贷网唐军的妻子:【易经解谜】15.易经是如何体现正名求实的观点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06:08:27




【易经解谜】15.易经是如何体现正名求实的观点的?
    

 

正名求实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经济学中,是一个最为著名学术观点。它的主要理论,就是任何人都要行公、持正、用中、讲和、当位、有度。因为,持中即庸,就是功德。特别是对于执政治国者,更必须如此。所以,《黄帝经·经法》曰:“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静,至静者圣,无私者智,至智者为天下稽……使民之恒度,去私而立公”。管仲云:“为人君者,中正而无私;为人臣者,忠信而不党”①。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②。又说:“政者,正也”。正,就是公、平、中、正、信,各安其位,文明而有序。中庸,就是功;执法无度,则乱;越距,为不法。

 

这些哲学思想,都是“道生法”的法哲学思想在社会政治、经济层面中的一种持正、持中、有序的具体化体现:法律、社会伦理道德,是依据客观存在着的自然规律而制定的,因此,它并不代表某个个人或社会某一阶层人的意志和利益,而只体现公平、公正,以及社会有序发展的自然法则;法律的制定,必须有度,无度则难以具体操作实施,不能具体实施的法律,就形同虚设而无用;依据客观自然规律而制定的法律、法规、社会伦理道德,是需要执政治国者去具体实施的。正因为如此,这就要求执政者必须执法公平、公正、时时要“去私立公”。这便是“政者,正也”的理论根据;而要使整个社会做到公平竞争,有序发展,治国者就要上下各安其位,言行不越距,尽心而尽职。

 

这些基本思想,追根溯源,都来自《易》经。那么,《易》经又是如何体现正名求实的哲学观点呢?现在,我们就来举例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第一,利用爻位将正名原则作了蕴涵

 

在六十四卦中,除了《乾》、《坤》作为统摄全篇的纲领性两卦外,其余六十二卦之中,都没有纯阳爻、纯阴爻组成的卦画。每一卦都有六个爻位,《易》经的立卦原则就是:以奇数位为阳爻之正位,这样,凡一、三、五爻是阳爻之正位。所以,不论任何一卦,凡一、三、五爻位为阳爻的,就是“当位”。如果是阴爻,就是“位不当”;凡二、四、六偶数位,为阴爻的正位,无论在那一卦中,凡二、四、六爻是阴爻的,就是“当位”。凡二、四、六、爻出现阳爻的,就属於失位不正,就是“位不当”。

 

 

第二,以卦象从爻位而作解说

 

此举《比》卦先作一个分析。《比》卦,是由《坎》上《坤》下而构成。这样,除了九五一爻为阳爻外,其余一、二、三、四、六爻,都是阴爻。九五之位象征君位,这个卦象,就如同大君建立一个很大的一统邦联之国,远近各路方国之君都来比附相亲,进行朝拜、辅佐大君一样。因此,就命卦名曰《比》。《象传》的“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说得比较正确。这样,卦辞、爻辞,就都以比附者而作说。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其卦辞、爻辞的“正名”原则——也就是《易》经中“当位”与“不当位”的意义蕴涵:

 

《比》卦的卦辞是这么说的:“《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此卦辞中的“原筮”二字,是后加进去的,其原卦辞应该是“《比》:吉。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将此卦辞变成现在通俗之语,其意为:大君主建立了一统之国,各方诸侯都来比附辅佐而相亲近,这是很吉利的事。但是,原意就是前来臣服辅佐,而又永远守正不叛的,就无咎;对于那种拿不定主意,既慑于其威,不得不来附而辅佐,又态度不恭,迟迟而至者,就会有凶災。如禹会诸侯于会稽,防风氏迟到而被杀,就是这样的例子。

 

为什么会有这样“后夫凶”的卦辞呢?这就是从爻位和爻象上说的:在第一爻,本来是奇数位,奇数阳,其爻应该是阳爻符号,而在此卦中,它却是个阴爻符号。凡阴性事物,不主动,而主静。这样,联系到“大象”是大君建大邦而大会万方诸侯之象,那么,就会有思想犹豫、态度不端、行动迟缓、虽不得不来比附辅佐,但却有损於大君威严者。对於这样的“比附”者,就会有凶灾。这种假设之辞,就是依第一爻的爻位“正名”哲理蕴涵而说的。

 

《比》卦的第二爻,是阴爻之正位,这一爻的实际符号也正好是阴性符号,这就是“当位”。所以,其爻辞就说:“比之自内,贞吉”。用现在通俗的话说,就是:来与大君比附相亲,臣服而辅佐,因为是发自内心的意愿,其所走的是人间正道,所以就吉利。

 

第三爻,其爻位数为奇数,按《易》经立卦原则与“正名”意义的蕴涵,本应为阳爻符号而为当位。但《比》卦此爻亦为阴性符号,这就出现了“不当位”的问题。因此,六三爻辞就说:“比自匪人”。“比自匪人”并不是向土匪、强盗所比附而相亲,而是指结党营私、朋比为奸。这也是按爻位的正名原则而作的假设之语。果真如此,其不吉利是必然的。

 

第四爻,是阴爻正居阴位,故其爻辞就说:“外比之,贞吉”。其中的“外”字,是依六二爻的“内”字相对应而作评出现的。同时,以内卦为事物变化之内因,主以行为之主体,而第四爻则是外卦之属,与之相比,亦为“外比”。“贞吉”之意,就是“守正则吉”。

 

第五爻,是阳爻居阳位,其爻辞为:“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这句话的意思说,“辅助王者,是明显的亲比。王者出猎从三面驱赶而网开一面,失擒於向前逃走的禽兽,当地居民不报告,王亦不加责备。这是吉利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说辞呢?这也是依爻象而来:八卦中的九五爻象征帝王之位,这一阳爻之上,又是阴爻的两短画,这就有了王者“三驱”而猎之象,其爻辞即据爻象而来。

 

第六爻,虽然以阴爻居阴位,但此卦是依诸侯比附勤王而作说的,超越了“九五”以象帝王之位的上一爻,也就不能死搬爻象教条,而作有损卦象所涵道理之说。由此,再往上比附就无首而难“比”了。因此,其爻辞就说:“比之无首,凶。”

 

 

第三,《易》经全书的解说

 

《易》经全书都强调“中正”、“行正”、“中行”、“行中”、“在中”、“正中”、“中道”……如《乾·文言》:“刚健中正,纯粹精也”;《讼·彖传》:“利见大人,尚中正也”;《屯·象传》:“虽磐桓,志行正也”;《泰·象传》:“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复·六四爻辞》:“中行独复”。《象传》:“中行独复,以从道也”;《临·象传》:“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坤·象传》:“黄裳元吉,文在中也”;《需·彖传》:“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夬·象传》:“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公、平、中、正,所体现的,就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中道”。“中国”之称,就是“行中道之国”的一种简称。而绝不是后世帝王们以自己为中心的、“夜郎自大”式的“天下之中”荒唐解释。

 

     在中国古典哲学之中,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公、平、中、正呢?这是由事物所存在的阴阳互引、互动、互渗、互依、互根、守恒规律所决定的。倘若阴阳失恒,便失去了互感、互动的原动力,如此,事物便失去了活力、乃至於生命力。事物一旦失去了生命力,它非但不能够继续发展,而且还要走向灭亡。此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道理之所谓。中医治病的调理阴阳使之平和,就是严格遵循了这一个客观自然规律。

 

治病与治国的道理一样,治理国家亦同样是运用行政权力来不断地调整公与私、买与卖、供与需、生存与发展、当前与长远等各种阴阳关係,使之保持平衡,使之永远处在一个良好的阴阳互感、互动状态之中。这就是科学的理政观,科学的发展观。当然,社会的公平、公正,也就是最大的亲民和民主观。

 

——————————

①  《管子·五辅》。

②  《论语·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