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前十字架放到:启功先生的书法艺术创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7:26:57

启功先生的书法艺术创新

转载:人云我亦云







 

      启功临王羲之《兰亭序》

 

    这是刚刚转来的启功先生临写的“兰亭序”。

    启功先生对于传统书法理论实践里的某些东西,是烦透了的。他的书法美学理念、书法创作状态,在这个长篇临本里表现得淋漓尽致。笔势之开张、线条之直率,从头到尾都是在王羲之的庭院里耍把式开玩笑,真真是所谓班门弄斧。就其不变而言之,处处是他王羲之老人家。就其变化而言之,处处是启功自己。

    我相信,启功先生当时写罢此作,定然会释然一笑。

    启功先生被称为“当代王羲之”。有人认同,有人不认同。我倾向于认同的一派。

    启功先生一方面是传统书法艺术的忠实追随者,被公认为“小字写得很好,是当代大家”(田蕴章语)。这是没有多少异议的。启功先生同时又是传统书法艺术的革新实践者。他说:书法的革新是毫不待言的,你不革他也新。...创新、革新是有它的自然规律的。...有意的“革”是一种,自然的进步改革又是一种。(《启功给你讲书法》p8、p10)

    在书法实践中,启功先生在漫长的后半生里,面对传统书法美学理论,用“战风车”的气概和“挑滑车”力量,直来直去地掀起了一场线条革命。这本是很有争议的事情。记得大康先生曾经在大学课堂上贬称:启功线条是“一根棍儿”。说得没错儿。启功先生就是拿着这么一根棍儿拨弄过云山雾罩老气横秋的传统理论。这根棍儿最初乃是源自启功先生的精神境界的清静素朴,后来见证了他书法造诣的高明和伟大。作为陈垣高足和大学教师的启功,首先是国学大师,是吃学术饭的,本来没必要也没可能拿“书法”蒙钱混饭。启功先生当了二十多年的老右,能有登台讲课的机会已经不错了。登台讲课就要拿粉笔写字,下台回家才能练练书法。渐渐地,粉笔板书的力度融进了毛笔的神韵,反过来又铸造了毛笔书法中绵里藏针的瘦硬雄强和排闼直入。这恰恰成就了启功书法艺术上似乎是不期然而然的返璞归真的伟大创新,简单说来就是书法线条的“率直化”和“刚劲化”。或许是因为这个问题过分简单,启功先生有意无意的不作深谈。其实,这是他书法创新的第一个关键。

    与线条革命密切相关的,是文字形体结构的“开张化”。这是启功先生书法创新的另一个关键。启功书风的最重要源头乃是柳公权,他曾有诗叙述自己的学书经历:

 

    先摩董赵后欧阳,晚学诚悬竟体芳。偶作擘窠钉壁看,旁人多说似成王。

 

第一句非常浅显,是启功先生学习书法的“人之初”。事实上,清代皇族一直是以董、赵、欧三人为家法的。康熙帝崇尚董其昌,乾隆帝崇尚赵孟頫,成亲王之后崇尚欧阳询。第二句是全诗的核心所在,道出了启功书法的实底,语气是相当自得的。后两句以成亲王为标杆,而成亲王主要是学柳学欧的。启功先生可能还认真学习过清代中期的书法家杨宾(请注意这个人!)。于是,形成了启功书法文字结体的基本面貌。在这样的基础上,启功先生进一步提出了“真书结字的黄金律”。照我的理解,这个黄金律的实质乃是传统书学之“中宫”概念的更加缩小和更加收紧,从而为笔势的更加开张提供了条件,甚至必然地导致了笔势的更加开张。真书结字的黄金律乃是启功先生在书学上颇为自负的大贡献,实践价值自不待言,理论意义也是明确无误的。中国书法艺术将会永远得益于这个贡献,不管一代一代的后学者是不是能够认识到,以及是不是愿意承认。

    应当指出,以中宫的更加收紧、笔势的更加开张或曰开张化为核心的黄金律,与线条的率直化和刚劲化是密切相关的。在写字过程中,这实际上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侧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为表里,缺一不可。

    启功先生曾经无数次强调自己的书法是“大字报体”。从实践机会的角度说,写大字报既是小字书风向大字书风发展过渡的操练平台,也是线条率直化、刚劲化和字形开张化的实施条件,绝对不可以等闲视之的。十年浩劫之后,启功先生书名鹊起,一不留神成了当代书法大师。其后数十年来,环顾群侪,允称第一。于是乎,他的主要创新贡献反倒不在精熟的小字,而在书法线条的率直化、刚劲化和字形结构的开张化。大字小字都是如此。与一千多年来历代书法前贤的楷书行书略作比较,差异是明显的,结论也是明摆着的。这很像是一两千年来对于以书圣王羲之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一次重大创新或者刷新,要不咋说是当代王羲之呢。

    上海的卢辅圣教授有一句话发人深省:“在所有艺术门类中,书法是最依赖于形式技法而成立的特例”(《中国书学技法理论评注》序言)。这是千古不变而又万般无奈的现实。套用这个句式,我们可以进一步说:在所有艺术门类中,传统书学是具有最强大而又最永恒的规范效应甚至禁锢作用的艺术理论。请注意,在传统书法理论面前,后人似乎只有鹦鹉学舌、亦步亦趋的份儿。即使在今天,受过西方科学理念洗礼的书法理论家们,所能做的主要工作也是罗列诠释那些陈陈相因人云亦云的古代书法理念,而不能迈出雷池半步。在书法创作实践中,如果有谁懵头懵脑地试图出格逾矩,到头来还得缩回原处,否则就不是书法艺术家,徒然自讨没趣而已。什么创新不创新、前卫不前卫的,纯属异想天开胡说八道。田蕴章先生在书法教学视频中说过类似的话。这简直就是至理名言不刊之论,我赞成。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然而启功先生居然干净利落地实施了如此这般的实践创新,理论上也旗帜鲜明地宣布异见。请认真读读《启功给你讲书法》吧。这是启功先生的讲稿,兴之所至,信口闲谈,指点旧说,振聋发聩,但记录了先生的真实思想。此书原名是《破除迷信...》,一本9万字的小册子,通篇都是打破成见的扬弃,令人在陶然一笑之后肃然颔首油然起敬。

    对于启功先生的书法,我去年写过一篇诗评。文字平平,但基本观点至今未变:

 

    德学温淳为老师,浮光掠影最高枝。板书上纸成真趣,垂示雍容百首诗。

 

当时发给几位在高校研究书法的朋友。“浮光掠影”一句难免被人误解,其实是指启功先生自为谦抑的斋名“浮光掠影楼”而已。“板书上纸”一句则被认为是点到了启功先生的独特之处。实际上,这正是启功先生书法艺术的独得之秘,是对传统书学的实践创新和美学开拓。客观说来,启功先生无心插柳地实现的前无古人的创新,正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被接受,并会进一步得到更普遍的认可。这将是实践和理论上的双重公认。

    启功先生的书法创新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古人常说,书如其人。一个人的书法特征总是与其天性和阅历相联系的。启功先生创新书风的形成,必然与他的清朗率真的天生性格和蹉跎压抑的人生阅历密切相关。这方面的因素其实难以复制并且不可以学而得之。至于支持启功先生的另两个更重要的外在因素。一是“钻进去又爬出来”的漫长书法实践和深厚传统功力,二是文史大师之洞达渊深的学者胸襟和学术修持。芸芸众生,漫漫书坛,当今之世,伊谁能及?    

附记:

李溥光《八法解》:“盖一笔有一笔之法,一字有一字之法,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起止得宜,则画无不美,结构有道,则字无不佳。然结构之道,所重者,尤在笔法之精妙也。”

徐悲鸿《〈积玉桥字〉跋》:“天下有简单事,而为愚人制成复杂,愈远愈失去益远者,中国书法其一端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