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跌途中连收十字星:道教的起源和演变(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6:46:50
关于[道教的起源和演变(下)]的字幕:
  • 我们刚才讲过,道教之所以在唐朝兴盛起来,因为唐朝姓李,唐玄宗还作过《老子》注,但是想一想如果道家它自己本身没有一定的一个教义,
  • 也没有一定的宗教信仰,它还是不行,它光靠天子、皇帝,靠统治者高兴的时候来提倡它就兴,但是它本身它怎么能传下去,它不能成系统,更不能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道教的教义和宗旨
  • 这里我们就简略地把道家的它的教义和它所信仰的宗旨简略地介绍一下,不管是哪一派都遵从这样一个教义,只是角度不同,轻重不同,这个差别而已。
  • 整个的它们的道家的宗旨,它的信仰是根据老庄的哲学南面无为清静自然采取南面无为,清静自然,这样一个原理作为它们的基本的教义,所谓南面无为,
  • 就是最高统治者你治理天下最好是“无为”,不要多多地去干涉老百姓,很自然,不要去多多地骚扰老百姓,就像垂拱而治、无为,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做,
  • 实际上你这样所收的效果,比你做了许多好事还好,南面无为。南面无为清静自然另外一个清静自然,对你个人来讲,对国家来讲,对社会来讲最好是清静自然,随着自然的形式发展而发展,
  • 自然的趋势所向而所向,这样是最好的,最和谐的,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最和谐的。道家的宗旨是以老子和庄子的学说为它的立教的基础。举一个例,《庄子》上有这么一个故事,浑沌凿窍
  • 有一个神叫浑沌,他的两个朋友和浑沌聚在一块,他那两个朋友就商量,就说这个浑沌,我们都有七窍,两只眼睛,两个耳朵,两个鼻孔,一个嘴,七个窍,
  • 唯独这个浑沌没有,就是个光脑袋一个,像个棒槌,这多不合适,那我们(要)不帮助他,每天给他凿一个窍,他说这个好,这个好,跟我们一样都有七窍。于是他这两个仙友就给他凿窍,凿了七天,
  • 结果这个浑沌死掉了。本来是要他生,要他跟他们一样都有七窍,给他凿了七窍之后反而使他死掉了,与最初的愿望正好相反,违反自然,他没有七窍他也能活,这是自然,
  • 你要违反这个自然,本来是个好意,结果成了一个不好的结果了。这个例子可以说明“浑沌凿窍”的寓意:要顺服自然我们要顺服自然,如果不顺服自然,凭自己的主观意图,那你破坏自然,
  • 你破坏自然所致的结果相反,我们从今天环保的观点来讲,那的确是很有价值的。当然在那个时候谈不上环保,还没有这个名词,可是它那个书中的意思的的确确遵从自然、顺应自然,不要破坏自然的规律,
  • 这个是很重要的。秋收冬藏,春生夏长,春天的生长,夏天的茂盛,到了秋天的收割,这是一年四季,四季规律,时间、空间就是那样,你只要掌握了规律的话,你种庄稼也好,
  • 对个人来讲都有好处,从这个例子,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南面无为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南面无为,就是做最高的统治者,你不要无缘无故地兴起一些,心血来潮怎么办就怎么办,
  • 你应该是,你最好是按老百姓安安静静,顺应他的发展就行,你无为实际就是有为,你要有为实际上就是无为,什么也没做。在道家看起来最理想的是谁呢?黄帝。
  • 你看当黄帝的时代整个的天下多太平,人民多幸福,黄帝最后功德圆满了,他的寿命尽了,成了仙了,骑着龙上了天了。
  • 你看,在人间的,在儒家的社会里面哪一个能够比上黄帝呢?尧、舜、禹、汤、文、武这些所谓圣人,包括后来的孔子都不行,他们自己虽然把国家,
  • 对国家能治好了,但是他们没有成仙,黄帝把国家也治好了,我们一切的制度、医学那都是黄帝发明的嘛,你看他本人最后也成了仙了。关于这个黄帝成仙,骑着龙上天,这些故事当然是个传说了,
  • 但是这个传说里面,我们搞历史的研究,这里面包含的有很多深刻的含意在里面,说明了中国的传统的文化,说明了道家它的要求。这是我们讲道家正是因为它的宗旨,
  • 它的立教的基础老庄哲学是以老庄哲学为基础,能够成一定的理论,有一定的理论根据,所以能发展,不仅仅是依靠帝王来支持。
  • 在道教里面开始是从农民起义,太平道到黄巾起义,到五斗米教,到了张鲁的时候还成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虽然很短,有三十年吧,曾经在当时还是成为很太平的地方,后来张鲁就迁到了
  • 今天的江西龙虎山。如果仅仅只有一定的根据,如果没有一定的记叙的学者,所谓道家里面的一些特殊的人物来宣传、来发扬,
  • 道家也不能继续的发展,正是因为这样的话,道家在历代不断地就出现了许多的人物,通过理论上把它扩充、把它填补、把这些缺点去掉,吸收儒家的一些忠孝仁义理论,
  • 吸收后来佛教里面的一些组织形式,庙宇、经典这样才能够使道教真正成为一个中国有力量的一个宗教。《道藏经》就是仿照佛教里面的《大藏经》,道教里面当然是从开始创立起,
  • 不断的有人用手抄、写,用口传,一些道教的传授,道教的一些什么金丹法,内丹、外丹、画符念咒等等等等,后来就慢慢地被文字记录下来,记录下来,后来就经过一些人把它搜集起来,
  • 慢慢的越集越多越集越多,就根据这个《大藏经》,根据佛教有《大藏经》,正是因为有了《大藏经》,就有了历史的根据,所以也搜集了《道藏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道藏经》,
  • 大约是1926年,大概是这个时候,上海涵芬楼根据白云观里面所藏的《道藏经》重印,一共是112册,当然分量很大,这个是讲的册,一册里面的话包括很多很多,这些名称、包括分类
  • 我们没有必要去详细的在这里介绍了,因为那是非常复杂,一些专有名词,每一个名词解释那都要相当长的时间,《道藏经》反正有《道藏经》,不完全是根据《大藏经》有了《道藏经》,而且根据佛教的组织,佛教它有个组织形式、
  • 有庙宇,庙宇里面有主持、有度牒,他进入佛教的时候有多少仪式,它有一个组织形式。道教也采纳了也根据佛教里面的形式,也完善了自己的组织形式,正因为这样,秦汉魏晋时期——道教兴盛发展唐朝——儒释道三家鼎立宋朝——儒释道渐渐融合所以道教从秦汉里面开始,
  • 到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就慢慢兴盛起来。到唐朝的时候,就形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到了宋朝的时候儒释道慢慢就融合起来了,因为道教要发展,
  • 它不能不采取儒家的许多(东西),这是中华民族脊梁骨、民族精神,它不能不采取这些传统的文化里面的一些内容,它也不能不采取佛教里面的一些组织形式和哲学观点,不能不采取。所以说到了唐朝的时候成鼎立之势了。
  • 到了宋朝的时候有许多的中国的一些儒家的哲学家,甚而有许多知识分子来信仰道教,所以更丰富了道教里面的一些哲学内涵。
  • 在当时到元这个时候,南方比较兴盛的就是龙虎山的天师道,到元世祖的时候和其他的小道教派别统统的由天师道来领导,称为“正一道”。
  • “正一教”正一,正是立正的“正”,一就是一会的“一”,“正一教”又称天师教,又称正一教。因为张天师受到了老百姓的信仰,也受了当时的皇帝一些那个,所以说到元朝的时候
  • 就让正一教来统一南方的所有的大小道教。这个时候在北方有一个宗教慢慢地兴起来了,全真教最初叫全真教,领导人丘处机。丘处机这个人,
  • 他就把儒释道三教融合起来了,取各教的这种优点克服道教里面的一些弱点,一些不足之处,然后用儒释道的这种精神,那些与老百姓的关系,与统治者的关系等等等等,它都是融合起来了,
  • 成了这么一个,所以全真教这个创始人丘处机很了不得。在成吉思汗的时候丘处机就很出名了,成吉思汗蒙古族的首领,他那时从连年的征战,打仗,
  • 从中国北方的蒙古,一直打到西方,打到南方,灭了好多国家,打到大雪山。他知道丘处机的名声很大,就派人希望和丘处机见见面,想见面。
  • 丘处机也很高兴,他不去也不行,成吉思汗召见,第一个是他不去也不行,从他的内心来讲他也愿意,他愿意的原因是什么呢?愿意的原因他可以发展他的全真教,借成吉思汗的这样一个威望发展他的全真教,
  • 另外他也可以向成吉思汗宣传他的教义,所以他也愿意,成吉思汗也很恭恭敬敬邀请他,于是丘处机就出发了。当时的交通很不方便,走路,结果在路上走了多长时间呢?走了四年,
  • 他带着一些徒弟走了四年。最后在印度的大雪山见到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也很高兴,他当然也很高兴,四年吃尽了多少辛苦,受尽了多少的折磨,最后见面了都很高兴。
  • 成吉思汗款待他,他就劝成吉思汗不要杀人,因为蒙古族征战的时候,在战乱期间杀人那是很多的,他劝成吉思汗不要嗜杀,不要一味的杀人,这个不好。
  • 成吉思汗就问他,我治理国家应该怎么样治?养民生息丘处机就回答:养民生息。休养人民的生息,让他们生存下去,生活下去,不要过度地干扰他们,养民,
  • 你这正是安抚了人民。成吉思汗听到很高兴,他说我呢?我自己怎么样呢?丘处机就回答,对于你个人来讲养民生息修身养性休养那是修身养性,你很劳苦,连年征战,
  • 到处征战太劳苦了,但是你的身体很重要,休养生息,注意你的健康。这个内容属于休养生息的,实际上是包含有这个意思在里面,成吉思汗一听非常高兴,
  • 当时就叫书记,来、来、来把这两句话记下来,传给我的后代,让他们永世遵守,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这场的会面成为历史上的佳话。
  • 我刚才讲过丘处机也愿意去,愿意去的原因他很尊敬成吉思汗,因为是一个很有武功的这么一个军事人才,另外他也想宣传自己的主张,成吉思汗也很尊重他,听说这是一个有道之士,所以两个人会面很高兴。
  • 成吉思汗这个人,的确从某些方面来讲,虽然是杀人杀的很多,但是他也很尊重人才,这点我们也不能不提及一点。过去好像成吉思汗就是杀人不眨眼,也很尊重人才。
  • 有一个国家,一个小国家被他灭了,那个国家的王子叫札兰丁,跑,逃走,成吉思汗在后面追,带着兵来追。追到一个山顶,绝路,悬崖绝壁,
  • 那山下面就是一条河,绝壁,那你追到那你不投降的话,那你就没命,可是这个王子非常勇敢,他跑上了这个绝壁的时候,下面是一条河,他拿起马鞭,把他的马一马鞭那马就从悬崖上跳下去了,跳到河里面,
  • 而且很快地就游到对岸去了,这个时候成吉思汗已经追到山顶了,本来有弓箭手,他可以命令弓箭手射箭,要一射箭的话那王子就完了,但是在这个时候,成吉思汗看见这个王子非常勇敢,他对他的弓箭手说,不要射让他走,让他过去,
  • 这个王子最后骑着马逃过了对岸,成吉思汗非常的钦佩这个年轻的小伙子真勇敢,你从这个角度来讲,成吉思汗
  • 也不是像一般的讲的又是杀人,因为他长期以来蒙古民族和汉民族的接触,也多多少少接受了许多的汉文化,他不是一天,这是长期的习惯,民间的尚往来,
  • 所以他才有这样一个气度,这个气度表现了“仁”一个统治者的“仁”,他的这种宽宏的大量。如果一个统治者没有这样一种宽宏的大量,那这个国家是很难治好的,人民是很难安全的。
  • 我们看历史上许多王在某些方面他的的确确他是吸取了中国古代许多优秀的传统的。上次我们讲到儒家的时候讲到唐太宗,他就讲过一句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他把人民比作水,一条船能够浮起来,那你不靠人民支持,那你的船就浮不起来,人民不支持你,就可以把你的船翻过来,颠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古话当然不是唐太宗说的,
  • 在唐太宗以前儒家的学者已经有人讲过这样的话,但是唐太宗是皇帝,他讲话不同,他能认识到这一点和普通人认识到这一点,它的价值不一样,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也不一样,所以从这里我们始终可看到,儒家传统精神,
  • 自从儒家取得独尊地位以后,始终在历史发展前进的路上,不管是道家,是后来的佛教都围绕着儒家来前进,来发展,虽然有斗争,
  • 但是更多的是融合。特别是到了宋朝的时候,儒释道几乎就取得了融合的地位,正是因为取得了融合的地位,所以在宋朝以后,
  • 儒家经典除了历史的这种作用以外,增加了许多哲学的内容在里面,更发挥了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异彩,这是我们不得不提到的。今天我们大致的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