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盘价是一股:孔子为政思想的具体内容(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1:39:26
关于[孔子为政思想的具体内容(一)]的字幕:
  • 前面我们说到政者正也、为政以德,这两点是孔子关于为政治国思想的根本的认识和他最根本的原则。下面我们会要说到一些比较具体一点的一些关于他为政的一些具体的一些思想。第三点就是说举贤才。
  • 《论语》里边讲,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就是怎么样,老百姓就能服了?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 则民服;举枉错诸直 则民不服 ”。就是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放在那些不正直人的之上,老百姓就服了。如果你把不正直的人提拔到正直的人的上面,老百姓就不服 。
  • 还有一段又说“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 ”。你把正的人提拔起来 ,放在不正直人的之上,也能使不正直人变成正直。这就所谓的举贤才,就要把正直的人提拔起来来当政。这个要求实际上就体现了前面讲的政者正也,要正人先正己这样一个原则 。接下来说,首先的问题是要在上的当权者你要正,这样你才能够做好。那么自然就是,你在选择你的官吏的时候,那么就要按照这样一个原则,把正直的人把他提拔上来 ,把正直的贤才提到高位上,让不仁的人,把不贤的人让他离开,这样百姓才能够服从。所以这是一个,应该就是孔子讲的为政思想里边,德政思想里边很重要的一点。以后中国历代也比较强调这一点 ,就是任人唯贤吧。
  • 第四点 就是庶、富、教 ,就是三个为政的三个要求。
  • 这个话是从哪里来呢?是从《论语》里边这段话,叫“子适卫”就是孔子到卫国那个地方。“冉有仆”,这个冉有是孔子弟子,就给他帮他赶车,那么一路走了以后,孔子看到,当时情况说了一句。子曰“庶矣哉 ”。他说这个人口很多。这个 庶 是讲的,人口很多的意思。他表示很赞赏、很好。因为在当时,在古代那个时候,一个基本情况是地广人稀,所以很多的政治家他要治国的时候,不管是主张用法还是用德,还是什么。当时我们看各家各派 ,百家争鸣里边一讲政治,第一个要求是要庶 要人要多,人多以后他才能够,生产的人多才能富国,人多以后当兵的人才多,所以富国强兵基础是人口要多。这在当时的一个情况,就是治国第一的要素,就是要增加人口。所以孔子到那里一看,说这个卫国人口很多,所以他很赞赏。说“庶矣哉”。
  • 冉有就问他了“既庶矣 又何加焉?”冉有大概在当时他在做官 ,他说既然人口多了,进一步要做什么呢?孔子说“富之”,让他富起来 。冉有又说“既富矣 又何加焉?”他富了以后,再要做什么呢?孔子说“教之”。这样他就提出了三个要求。
  • 第一步庶矣哉要庶 ,庶了很好,人口很多了。第二步要让他富起来,第三步要教之 ,要进行教化。那么这可以说是提出治国的三项目标。而这三项目标里边,你看它这个次序很有意思。我们都说他 为政以德,他很重视这个治国基础,就是要进行教化,提高百姓的道德素质。可是他在排这个次序的时候,先让他要富起来,富起来以后才进行教化。就在第一步庶的基础上,先是要富,富了以后再教。这个思想是很有道理的 ,很值得注意的。他并不是脱离了民生问题,并不是脱离了让老百姓富起来这个基础,来谈这个教化 ,而是说要把教化放在民富起来的基础之上。
  • 那么在《论语》里边,像这样一个反映了他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或者讲要富民的这种思想,也还有好几处。
  • 比如说有一段话,叫做“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道千乘之国 ,就是治理一个有一千辆兵车的这么一个诸侯国,比较大的一个诸侯国,要怎么做呢?敬事而信,要很认真地去做事,要讲信用。节用而爱人,要节约开支,要爱人。使民以时 ,就是你要动用民力的时候,要注意这农时。意思就是,你要在农闲的时候 ,才去用这个动用民力,不要妨碍农民的生产。那么这里面就是,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这个都是表现了一种对民生的关心。
  • 还有一段是,哀公问于有若。有若是孔子的弟子,就是前面我们说的那个有子。哀公就问说“年饥 用不足 如之何?”遇到灾荒了,“用不足”就是我这个财政不够了,怎么办 ?有若对曰“盍彻乎 ”。有子就说,那你不如就采取一种这个彻的这种赋税的办法。这个彻的办法,就是农民收入的,你征用他的十分之一,说你是不是就用这个办法,用这样一种赋税的办法,来渡过这样一种困难。这个哀公就不理解了,说 我现在的赋是用的是叫做 二。就是说我抽了他二分之一,那他的农民收入百姓收入二分之一要交给我,交给政府,这样我还不够呢!“二吾犹不足 如之何其彻也?”二分之一都不够,我怎么能改成十分之一呢?就是哀公觉得很难理解。那么有若就回答了,说“百姓足 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 君孰与足?”有子这个话很有道理,现在也值得我们借鉴的。百姓足,老百姓他富足了,你还怕会不足吗?“君孰与不足”,你还怎么会不足呢?百姓不足,老百姓如果穷,“那君孰与足”,你怎么能够富裕呢?所以他这个思想就是一个,有一种藏富于民的思想,就是认为老百姓的生活改善。老百姓富足是国家财政、国家的财政充裕的一个基础。这个思想还是,今天来讲也还是值得借鉴的一个思想。
  • 还有一段话。孔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有国,就是讲诸侯国。有家,是讲儒大夫的那个他自己的领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个字也应该说是有可能是传的这个有错。不患寡而患不均,应该是 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应该是 不患寡而患不安。就是你不怕穷 ,而怕不均。也不怕人口少,而是怕不安、怕不安定。那么这里边就是,这个话就是 ,不患贫而患不均。这也是一个对一个经济上的一个政治,对民生的一个考虑。这里这个 均,不是一个平均的意思,不是讲平均主义。这个 均 的意思就是,要调剂,让他能够合理 ,不要不至于贫富悬殊。是这意思。最怕的是怕不安定,他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那么你这样子就会出问题。所以这也是对民生的一种关心。
  • 这是讲的第四点,就是庶 富 教。说明就是《论语》里边,讲的就是反映的这个儒家的这样一个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中间,就表现了一种对民生的一种关心。
  • 再一个 第五点是取信于民。就是一个政权,你要能够稳定,最重要的,你要取得百姓的信任。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 《论语》里边讲“子贡问政”,子贡问怎么样治理国家。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回答,你要解决三个问题,一个是 足食。这讲的经济生活上面,要粮食要充足。足兵,要有足够的军队。民信之矣,要有老百姓要能够信任。那么子贡又问了,说“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你提出这三个要求,但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我只能满足两个,要去掉一个,那么先去掉哪一个?孔子说“去兵”。那么子贡又问,说“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剩下两项了,还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 ,那么先去哪一项?孔子说“去食”。然后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就 足食、足兵、民信 这三者,是你为政应该做到的。有了这三者你就可以,这个国家就可以比较稳定,可以发展了。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面,要去掉怎么办 ?那么首先去掉兵,其次去掉食,最重要的你要保证有信,老百姓的信任。说自古谁,自古皆有死,从来总是会有死的这种事儿 ,哪怕你粮食不够了,但是民无信不立。如果没有老百姓,老百姓没有对你的信任,你就没有办法。
  • 所以这一章里面强调的是,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这是孔子治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当然了 到后来的发展,就是说后来发展。那么孟子就提得非常明确,叫做“得民心者得天下”。所有以前的一些王朝所以灭亡 ,原因在什么?原因就在它失去了民心。失去了民心,你就失去了天下。得了民心,就可以得天下。那么这就是说,老百姓的信任是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就一个政权它的基础,一个政权稳固的基础,最重要的是在于百姓的信任。如果真的有百姓的信任,哪怕是条件非常艰苦,它能够坚持 能够维持 ,能够克服种种的困难。但是如果一旦失去百姓的信任,那顷刻之间它就可以瓦解,就可以灭亡。所以叫做 民无信不立 。
  • 在《论语》里边,在别的地方也有还有些话,也反映了这个思想。比如说 说 叶公问政。子曰 “近者说 远者来”。这治国怎么治国呢?他要让 近者说(悦) 远者来 。你近处的人,对你这个施政,觉得很高兴、很喜欢,你所做的这些,大家都觉得很高兴。远者来,在远处的地方,他没有得到你这个好处 ,没有体会到你这个政治非常好,但是他听说了,他就会主动地投奔过来。就是听说,了解你这里比别的地方好,他就愿意来。那么这也是就是说,能够做到这个地步,也就得到老百姓的一种信任。大家都觉得你这儿好,在你治下的人觉得很好,就很高兴,不在你治下的都愿意来投奔,这也体现了这样一个取信于民 这样一个思想。
  • 还有讲的“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但这个就已经超出了为政的范围。前半句是跟为政有关系的。这个 君子,就讲你的这个一个当政的人,你取得信任了以后,然后你再去“劳其民”,就让老百姓来处理做一些事情。如果没有取得信任,你就让他做这个做那个,那么他就会觉得你是不是对他一种“厉己”,觉得对他非常的,在摧残他,对他一种很,要用一种很繁重的劳动来残害他,他会觉得这样。但如果取得信任以后,他就会很愿意的来做这些事儿。“信而后谏 ,未信则以为谤己也”。那么对于在上的人,你要取得信任以后,你才能给他提意见。谏嘛,就是在下的人 给在上的人提意见叫谏。如果你没有取得信任,你给他提意见,你本来你是好意,(他)看到他有些不对的地方,你跟他好意提一提,他会觉得你在那儿骂他,他会觉得你在那儿诽谤他,或者是以为你在那儿专门挑他的错、出他的洋相。这就是讲的要取得信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当然在后面这句话,已经是超出了他的为政的这样一个范围。它是涉及到一个一般的 ,比如对上级领导,对在上的人的一个态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