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仙人指路怎么破:“心桥”工程促社区和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7:30:39
口区凉城社区推进“心理服务进社区”

“心桥”工程促社区和谐


日期:2011-12-14 作者:徐晶卉 来源:文汇报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编者按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区居民的需求呈现多样性、复杂性,政府提供统一模式的社区公共服务时常不能满足居民需求。因此,本市社区街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虹口区凉城街道在每个居民区均设立一个心理服务点,招募具有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志愿者,培训、考核后为居民提供优质的心理服务;闵行区虹桥镇红春社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引进“第三方”管理的运作模式以及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浦东新区沪东新村街道通过建立预警机制、引导业主民主自治等措施,有效改善旧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徐汇区天平街道针对辖区内医院周边社会治安突出的问题,探索“病友之家”管理模式,规范医院周边的房屋出租管理和就医环境秩序;嘉定工业区以项目化管理打造多元化的社区服务,有效地将政府、社区、居民、辖区单位、社会组织等结合在一起。
    
    老龄化社会带来的老年心理危机、代际关系错位引发的两代冲突、贫富差距导致的心理失衡、就业困难产生的焦虑抑郁情绪……社会转型过程中,人就像一台机器,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社区开展心理服务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如何寻求一种有效的方式来缓解心理压力、解决现实问题成为社区街道迫在眉睫的难题。
    
    从2005年开始,虹口区凉城街道启动了“心桥”工程,在每个居民区设立心理服务点,引入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让心理服务走进每个矛盾滋生点,及时解开居民心中的“疙瘩”,收效明显。
    
成功干预“自杀危机”
    
    汶二小区的“兄弟姐妹情”联谊会是一个为独居老人搭设的交流平台,韩老先生是这里的常客,如今看起来开朗热心,可谁能想到他曾经徘徊在自杀的边缘?
    
    原来韩先生的爱妻2006年不幸辞世,老人一下子变得沉默寡言,更摆脱不了内心的自责,因为韩先生曾说过“我们老夫妻俩,如果谁的身体不好,干脆早点死,不要拖累别人”,他觉得正是这句话促成了恶果。有一次在联谊会,韩先生突然问起“吃安眠药死是不是没有痛苦”这个问题,碰巧在一边的“心灵港湾”志愿者杨国英吓出一身冷汗,顿时意识到老人可能有自杀的念头。杨国英立刻通过和联谊会其他老人共同疏导的方式,说服韩老先生去医院就医,经医生诊断,韩先生有轻度的忧郁症,经过服药治疗很快恢复了生气。
    
    这是一起“自杀危机”干预行为,能如此成功地“化险为夷”,还要多亏凉城街道“纵横交错”的心理服务网络。凉城街道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街道特有的“心灵港湾”工作站设有咨询师、服务中心网、热线、华东师大心理健康门店的全方位系统,引进了297名“心灵港湾”志愿者,其中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91名,不乏来自各大院校的专家教授、专业机构的咨询师、中小学校的心理老师。这些志愿者分布在全街道27个居民区,建立起一个复合式的心理服务网络,覆盖到社区方方面面。
    
    正是这样的渗透力,每次社区居民出现了“风吹草动”,志愿者们都能迅速出手相助,成功干预“自杀危机”。水电小区的小李年仅16岁,却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抑郁情况,每当夜深人静时,就会出现自杀举动。“心灵港湾”志愿者郑国英获悉后主动上门服务,通过摸底谈心,郑国英认为小李的情况必须立刻去医院。由于治疗及时,小李的情况终于稳定下来。据悉,从2005年“心桥”工程启动以来,凉城街道已成功干预了36起“自杀危机”,其中非凉城社区的来访群众15起,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81岁。
    
分级疏导模式“强有力”
    
    心理问题非常庞杂,到达自杀程度的严重心理疾病患者毕竟不多,更多时候,社区居民在生活摩擦中造成了形形色色的“心理堵塞”,这些不大不小的心理问题,就像血管堵塞,放任不管,会不断恶化。
    
    凉城街道全面考虑到这种情况,建立了分级疏导模式,将社区群众的心理问题进行分类,分别予以不同的服务。记者了解到,此模式共有三级台阶。对于有情绪困扰和一般心理问题的社区居民,由经过初步心理知识培训的“心灵港湾”志愿者负责早期疏解服务,以“聊天+咨询+辅导”的方式帮助“心理问题者”克服心理异常。当志愿者觉得“力不从心”时,则进入专业疏导服务,由心灵港湾总站安排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专家进行心理疏导。如专家诊断认为服务对象存在严重的心理疾病,有必要采取进一步干预措施,则由具有国家心理咨询资质的志愿者或心理咨询公司专职人员负责进行面对面诊疗服务,必要时由以医疗机构为主体的团体志愿者接手,转入医院治疗。
    
    这三级台阶均有强有力的支撑体系。街道成立了凉城心理服务协会,吸纳社会团体单位会员69家,个人会员188名;成立了心理学校,建立由32人组成的心理服务讲师团;还与2家专业心理咨询公司、华东师大认知与科学学院、区精神卫生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此外,街道每年投入1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心理服务保障。
    
    正是由于专业的分级疏导模式,2005年起,凉城街道成功解决各类心理障碍和疾病500余起,化解邻里纠纷、夫妻矛盾8500余起,帮助200多名青少年摆脱网瘾,引导1381名“2030”青年转变就业观念,走上工作岗位。
    
    本报记者  徐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