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涨多少会涨停:中国儒学初步(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25:31
关于[中国儒学初步(六)]的字幕:
  • 一般孔子的政治理念,
  • 有三个字,叫庶、富、教。
  • 恕是多了,人口多了,
  • 那么当时的政治稳定、清明,
  • 老百姓都过来了,
  • 所以孔子再一次经过魏国的时候,
  • 冉有为他驾车,
  • 他们看到的是人口多了,
  • 表明这个地方政治稳定,
  • 或者清明,
  • 或者人口繁衍很正常,
  • 那么孔子很欣慰地说,“庶矣哉!”
  • 人多了,多才多艺的冉有,
  • 请教孔子说,
  • 人多了以后又怎么样呢,
  • 他说富之,使老百姓富起来,
  • 富了以后怎么样,要教之,
  • 所以庶、富、教
  • 这是我们的执政之道。
  • 然后孔子所重视的
  • 是民、食、丧、祭,
  • 老百姓的生生死死和他的祭祀,
  • 还讲“养民也慧”,“使民也义”,
  • “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 这都是他的
  • 所谓“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 “不患寡而患不均,
  • 不患贫而患不安”
  • 这是都他的一些政治的理想,
  • 社会的理想。
  • 此外我们知道孔子的思想,
  • 特别强调他的一些,
  • 比方说他的天道观念。
  • 他重视的这个天的看法。
  • 他有宗教神性意义的,
  • 或主宰意义的“天”的看法。
  • 有形而上的“天”的看法,
  • 有道德意义里的“天”的看法,
  • 有自然之“天”的看法,
  • 有偶然命运之“天”的看法,
  • 所以他的天命观,天命论,
  • 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 人之为人,
  • 不能没有这样一个超越的向往,
  • 不能没有终极的最后的关怀,
  • 那么支撑生命的一个信仰、信念,
  • 那么孔子他有这样一个信念。
  • 首先我们看命运之“天”,
  • 司马牛他说人家都有兄弟,
  • 我独没有,
  • 当时的独子是受人歧视的,
  • 子夏说了,“商闻之矣,
  •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 其实卜商子夏这里说的是,
  • 不只是一个命运之天。
  • 他还是讲的是,
  • 如果我们君子能够修德进,敬德,
  • 对人有礼,
  • 那么四海之内都是你的兄弟,
  • 所以他讲的是
  •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 你看就是在子夏所说的,
  • 所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 这种命运之天的意蕴中,
  • 他也不是听命于这个命运,
  • 所以他说我们君子修德,
  • 我们就有很多朋友,
  • 四海之内都有我们的兄弟,
  • 那你何患,
  • 何必担忧你没有兄弟,
  • 但在这个意义上,
  • 天可能是命运的天的意思。
  • 还有自然之天,
  • 比方说孔子说:“天何言哉!
  •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 天何言哉?”
  • 那这个意义上来讲,
  • “四时行,百物生”的这个天道,
  • 这是一个,
  • 今天我们所说的自然之道。
  • 另外孔子也讲过道德义理的天,
  • 他讲“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 魏国的政治家 一个小人,
  • 要孔子去巴结他,
  • 好像不巴结他,那不行,
  • 在魏国行不通。
  • 孔子说,我得罪了上天,
  • 得罪了老天,
  • 那我怎么样地祈祷,
  • 怎么样地巴结也是没有用的。
  • 司马相魋要杀他,
  • 他说“天生德于予,
  • 桓魋其如予何?”
  • 你相魋,你桓魋拿我怎么样呢?
  • 这些都是道德义理的
  • 一种天论意向。
  • 另外还有一种
  • 是自然之天和道德义理的天,
  • 交叉整合的这样一个天,
  • 比方说,“大哉!尧之为君也。
  •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 焕乎,其有文章!”
  • 老百姓这样地如此地歌颂尧,
  • 尧又是以上天为法则的,
  • 那么这个天它既有自然之天,
  • 也有道德义理之天的一种整合,
  • 还讲:“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 这也是这样一个天的印象。
  • 另外是保留了
  • 宗教神性的意义的天,
  • 他说,“吾谁欺,欺天乎!”
  • 我欺负谁呢,我欺负老天吗?
  • “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 他诅咒,
  • “不怨天,不尤人,
  • 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 “下学,学人事;
  • 上达,达天命。
  • 我既学人事,人事有吉有凶,
  • 我不责备人(不尤人)。
  • 上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
  • 故我不怨天也。”
  • 不埋怨老天
  • 那么孔子在匡地,
  • 被匡人以为他是阳虎,
  • 把他拘禁起来了,关起来了。
  • 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 周文王死了以后,
  • 文化不就在我的肩上吗?
  • 不就在我这里吗?
  • “天之将丧斯文也,
  • 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 天之未丧斯文也,
  • 匡人其如予何?”
  • 周文王死了以后能不能文化?
  • 华夏斯文的传续
  • 不就在我的肩上吗?
  • 舍我其谁?
  • 老天如果誓要断送华夏斯文的话,
  • 那我作为后人,
  • 我怎么能够袭得前面的文化呢?
  • 老天既然不肯中断华夏的斯文,
  • 那匡人又拿我怎么样呢?
  • 所以“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 所以你看,
  • 孔子以这样的斯文传续
  • 而自命,而承担,
  • 所以在孔子的天命论里边,
  • 并不是我们的
  • 以前的教科书所说的,
  • 什么宿命论,命定论,
  • 完全不是这样的,
  • 一个有高度信仰的人,
  • 上天的崇拜,上帝的崇拜,
  • 高度信仰的人,
  • 他才有这种定力,
  • 颠沛流离之中,
  • 坚持自己的信念,
  • 知其不可而为之,
  • 像孔子一样的,
  • 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 有杀身以成仁。”
  •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 有杀身以成仁。
  • 所以我们看即使是在形式上,
  • 好像是臣服于、匍匐于天命之下,
  • 被过去的教科书写为所谓宿命论,
  • 命定论的孔子,
  • 其实他是有大信仰。
  • 他对于民间的小信仰,
  • 怪力乱神,存而不乱,
  • 但是他对上天、上帝
  • 有最高的信仰和敬畏。
  • 所以他才能够承担,
  • 才能够有这样的大力、怨力,
  •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 救民于水火之中,
  •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 儒家的这些信念,
  • 他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
  • 这就是孔子论天,孔子论天命,
  • 他所带来的一个极度的,
  • 我们思想上要有一个
  • 非常博大的一个常宇,
  • 才能领受、领悟像耶稣基督,
  • 像穆罕默德,像佛陀,
  • 像孔子这些世界文化的伟人,
  • 他们既是文化学者,
  • 也是宗教领袖。
  • 所以我们的文化源头,
  • 有孔子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 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尊重的。
  • 所谓“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 所谓“道之将行也与,命也;
  • 道之将废也,命也。”
  •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
  • 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 这都是孔子的。
  • 我们武汉大学校训有弘毅,
  • 弘毅这两个字就取自曾子,
  • 《论语·泰伯篇》
  • 所记载的孔子的爱徒,
  • 像孔子四十多岁的曾孙,
  • 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
  • 任重而道远。
  •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这种人道、论道、承担,
  • 来弘大,
  • 来完成天赋给我的使命,
  • 而且用我们的弘大刚毅的品格
  • 来成就自己。
  • 所以这是死而后已的这种精神,
  • 这都是孔子天命论中的
  • 题中应有之义,
  • 这就是超越精神,
  • 超越之天,
  • 宗教性的归属感的这个天,
  • 道德之天,
  • 道德义理的次序和法则的天,
  • 自然之天,
  • 自然变化过程和规律的天,
  • 偶然命运的天这些不同的含义中,
  • 孔子的天的含义
  • 最终的是超越性、
  • 道德性这样的天,
  • 所以这个里面有很多的东西
  • 我们可以来了解,
  • 所以在1973年,
  • 长沙马王堆帛书出土的懿传之中,
  • 孔子说他不占,
  • 孔子的占有80%的准,
  • 但是他不占,
  • 他说我是观其德懿,
  • 他把我们向占士,
  • 他把我们传统中的周易,
  • 《易经》以前的传播的占士,
  • 夏商周文化中,
  • 使巫之士的这些东西,
  • 他把它做了一个道德性的转化,
  • 他说我后起逐步矣,
  • 对于逐步巫士来说,
  • 我后于他们,
  • 我是观其德懿尔,
  • 所以我们看
  • 他是以道德伦理、仁义,
  • 作为福报和吉祥的根据,
  • 这样主动性操之在我,
  • 而不是他者。
  • 所以对于超越的他者,
  • 自然的他者,社会的他者,
  • 孔子他还是有很多很多的
  • 仁与它们之间的一种关联性,
  • 他强调祭祀的重要性,
  • 他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 “吾不与祭,如不祭。”
  • 他很重视祭祀上天,
  • 祭祀山神、树神、自然神,
  • 祭祀祖宗神灵的重要性,
  • 他要亲自去祭祀,
  • 虔诚地祭祀,
  •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 但是他消解了鬼神迷信,
  • 至少是存而不仁,
  • 敬鬼神而远之,
  • 他不“语怪、力、乱、神”
  • 但是他很有理性,
  • 同时他也表明了
  • 他的最终最后的根源性的信仰,
  • 他是没有丢掉天、天道,
  • 天命的信仰,他没有丢掉。
  • 唯其如此,他才表现的有一种
  •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这样的精神。
  • 这就是他的一生的
  • 一种生命的途程。
  • 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他十五岁立志向学,
  • 学不只是学知识,
  • 学还有学道德,
  • 学做人,学做事,
  • 三十岁在社会上站立,
  • 懂得礼,懂得规范。
  • 四十岁没有困惑,
  • 所谓没有困惑是不疑惑,
  • 他是有坚定性的,有定力的,
  • 五十岁懂得天命,
  • 到50岁的人,
  • 也许今天我们现代到50岁的人
  • 还不能够有自主性。
  • 还在受外在的力量的诱惑或左右。
  • 那么他觉得50岁的人,
  • 已经是有一个生命体验的人,
  • 有一个阅历的人,
  • 那么这些人
  • 已经不再被外在的力量所左右,
  • 那么他可以有定力、有操守,
  • 60岁什么话,反对他的话,
  • 各种刺耳的话都能够听得进去,
  • 叫耳顺,耳顺之年,
  • 到70岁是真正的自由,
  • 自由不是无法无天,
  • 自由是从心所欲,
  • 但是不逾大的规矩,
  • 这是孔子他的生命的途程。
  • 从孔子的生命途程中,
  • 我们可以体验到
  • 这样一位中国文化的代表者,
  • 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平俗的一个人,
  • 他的一生,
  • 平凡的一生中有不平凡的事业,
  • 所以这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
  •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所讨论的,
  • 《论语》以及孔子的
  • 思想的一些内涵。
  • 好,我们休息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