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炮怎么确认成功:园林小品亭、廓、花架的概念,规划设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8:40:08

园林小品亭、廓、花架的概念,规划设计  

2011-06-15 00:09:50|  分类: 个人日记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亭
  亭是我国园林中最常见的一种建筑物。无论是在传统的古典园林,还是在新建的公园、风景游览区;无论是在北方的皇家苑囿,还是在南方的私家园林,人们都可看到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亭子,它与园中其他建筑、山水、植物相结合,装点着园景。
  亭的历史悠久。《释名·释宫》中说:  “亭者,亦人所停集也,传转也。人所止息而去,后人复来,转转相传,无常主也。”这说明,亭原是供旅人村野途中遮荫避雨、稍事停憩的简易建筑。  “十里长亭,五里短亭”是古人送亲友最后饯别的地方。古人诗云:  “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  “挽衣共嚼东西酒,折柳送行长短亭”。可见,历史上,亭是一种极富感情、极有诗意的建筑。
  亭用于园林也是较早的。《大业杂记》中就记载过,隋炀帝在洛阳修建的西苑有逍遥亭。到唐宋,园林中的亭已很普遍,明清时期更加发展。现在,我们在古典园林中看到的各种亭子,许多都是明清时期的遗物。
  《园冶》中说:  “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可见,山巅、水际、花间、林下,凡游览路程中可停之处,皆可建亭,且常以亭为题材而成景。亭’的占地面积小,最适合于点缀园林风景,也容易与园林中各种复杂的地形、地貌相结合,与环境融为一体。在北方的大型的皇家苑囿中,亭子虽不占突出的位置,不能起到控制全园风景的作用,但在一些重要的景点却少不了它。在江南的私家园林中,亭子贝常常成为组景的主体或构图中心。在自然风景区和游览胜地,亭以它自由、灵活、多变的特点,能把大自然点缀得更加引入入胜。
  亭的体形虽小,但其造型却多种多样。从平面形状看,有圆形、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扇面形等等。其中有单体的,也有组合式的,如套方亭、双圆形亭、双六角形亭、圭形亭等。从屋顶的形式看,常见的有攒尖顶和歇山顶。从亭的立面造形看,有单檐的、重檐的和三重檐的。从亭的位置看,有山亭、半山亭、桥亭、沿水亭、半亭、廊亭和路亭等。从建亭的材料来看,中国传统的亭多是木构瓦顶,也有木构莩顶或全部用石料的。建国以来,各地用钢筋混凝土建造了不少平顶的,仿攒尖顶的,仿歇山顶形式的亭,也有塑成仿竹、仿木形式的。
  亭子的柱身部分,大多开敞、通透,置身其间有良好的视野,便于眺望、观赏。柱间下部常设半墙、坐凳或鹅颈椅,供游人坐憩。亭的上部常悬纤细精巧的挂落,用以装饰。
  我国传统的攒尖顶亭、歇山顶亭的屋檐转角处都不是一条水平线,而是微微翘起,即所谓“屋角起翘”。
  各种亭的造型和比例与地区的传统、人们的习惯,以及所处的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我国传统的亭就有南式、北式之分。南方气候温暖,屋面较轻  各部构件的用料也较纤细,亭的外形显得活泼、玲珑;北方气候寒冷,屋面较重,构件的用料也相应粗壮,亭的外形也就显得端庄、稳重。南式亭的屋角起翘较高、较陡,显得轻巧雅逸;北式亭的屋角起翘低而缓,显得舒展持重。南式亭的屋面多用小青瓦,北式亭则多用筒瓦,皇家苑囿中还常用琉璃瓦。扬州的亭,其外观介于南北之间,其结构与细部的做法则兼抒二者之长。在现在的庭园、公园、风景游览区中,常见的亭的形式有:
  三角攒尖亭,如广州烈士陵园中的三角休息亭,杭州三潭印月的三角亭。
  四角攒尖亭,如苏州拙政园中部的梧竹幽居亭,绿漪亭。
  六角攒尖亭,如苏州拙政园中部的荷风四面亭和山上的待霜亭、留园的可亭、怡园的小沧浪亭。
  八角攒尖亭,如苏州拙政园东部的天泉亭、西部的塔影亭。
  圆攒尖亭,如苏州留园的舒啸亭,拙政园的笠亭。

苏州名园六角攒尖的“绿漪亭”


拙政园梧竹幽居亭
  歇山顶亭在江南多不做正脊,而做成卷棚歇山,其平面可以是长方、正方,也可以是扇形。如苏州拙政园中部山上的雪香山云蔚亭、绣绮亭,平面为长方,西部扇面亭(与谁同坐轩)平面为扇形,苏州沧浪亭则是歇山四方形。
  各式重檐亭,如北京颐和园的知春亭、十七孔桥东端的廓如亭,扬州瘦西湖的钓鱼台亭(吹台)等。
  半亭多与走廊相联系,并常依墙而建,自然形成半亭。苏州拙政园中部的东半亭(倚红亭)西半亭(别有洞天)为歇山顶半亭,苏州网师园的冷泉亭是攒尖顶半亭。
  各种组合形式的亭,如南京太平天国天王府的套方亭,北京天坛公园的双环亭,颐和园的荟亭、承德避暑山庄的水心榭,北京北海的五龙亭,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等等。
  此外,各地建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亭子,有仿传统形式的,如上海天山公园建于水边的六角攒尖顶“荷花亭”,南京玄武湖畔药物园内建造的“睡莲亭”。
  近年来,各种钢筋混凝土的伞亭、蘑菇亭、平顶亭,也得到广泛应用。伞亭、蘑菇亭多为独柱式。钢筋混凝土平顶亭平面布置灵活,常与虎皮石墙、花格、景窗、花台、坐凳等组合成景。
  现代,亭的含义又引伸为精巧的小建筑,如公园里的售票亭、小卖亭、茶水亭、书报亭等等。
  亭的位置选择。亭和其他园林建筑一样,具有使用和造景的双重功能。因此,选择建亭的位置,一方面应考虑观景,即可供游人游览路程中驻足休息,眺望景物;另一方面又要使亭能点景、造景,使亭子与环境结合,形成被观赏的景物。《园冶》中说:  “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斯园林而得致者。惟榭只隐花间,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巅,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j或借濠濮之上,入想观鱼;倘文沧浪之中,非歌濯足。
亭安有式,基立无凭。”这就是说,花间、水际、竹里、山巅、溪涧以及苍松翠竹的环境均可设亭,建亭位置的选择并无限定的格式。
  常见的几种位置选择是:
  1.山地建亭
  山上建亭适宜登高远眺。特别是在山巅山脊上,眺望范围大、方向多,视野开阔,境界超然,可供游人休息眺望,也常是游人追求的目的地。
  山顶建亭能丰富山的轮廓线。北京景山五峰之巅各有一亭,中峰万春亭最高,五亭成为一组,主次分明,高耸、壮观。这组亭不仅为景山增色,而且使整个故宫的背景成为一幅美丽的图画,突出地装点了优美的城市天际线。
  山顶设亭,应斟酌亭的体重与造型,使其与自然的山形协调。高大的山常在山腰台地、山道之旁设亭。亭以山为背景,还能起到导游的作用。
  在江南私家园林中,常在假山上设亭。这些亭在丰富园林的空间构图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亭与园中其他建筑之间形成相互呼应的观赏线,成为园中景物的中心。苏州拙政园中部山上有三个亭子:雪香云蔚亭、待霜亭和绣绮亭。三亭形体各异,平面上形成一个不等边的三角形,遥相呼应,从园中各个角度都能收到较好的观赏效果。
  江南园林的面积相对较小,假山不高,亭的体量一般也较小。苏州拙政园中的雪香云蔚亭檐口高只有2.2米;苏州留园的可亭柱高2.5米,平面为六边形,每边长只1.3米。这些亭的体量虽小,但建筑开敞通透。游人置身于这种小巧玲珑的开放性空间,不仅不感到压抑,反觉周围景物更为开阔、深远。
  2.临水建亭
  水际安亭不仅能为游人提供观赏水景的佳处,又可点缀、丰富水景。其位置,或在岸边,或入水中,或驾临水上。在条件允许时,应尽可能突出于水中,以求开阔之环境。
  拙政园中部水池中央建有荷风四面亭。它一面邻山,三面环水,西、南两面架有曲桥与岸相连。亭柱上有楹联:  “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这正是其意境的写照。
  在亭完全驾临于水面之上的情况下,应尽可能贴近水面,使亭有漂浮于水面之感。
  临水的亭,其体量应视水面的大小而定。江南园林中,水面均不大,水边亭的体量也应较小,甚至有时设计成半亭,以求与环境相协调。位于开阔湖面上的亭,尺度要大,甚至可成组布置,形成丰富的层次,增加体形变化。
  3.平地建亭
  在江南古典园林中,平地建亭比较少。而在新建的公园、小游园及街头绿地中,平地建亭却是常见。亭常位于道路交岔口,路侧林荫下,花圃草坪上。平地建亭,其周围环境易于使人产生平淡无奇的感觉,因此,常借助于布石、栽花加以点缀。亭子本身的装修和造型也应新颖诱人。
  上海中山公园假山园的六角攒尖亭,以绿色亭顶配以白色院墙,墙边种植了一片竹林,亭与花架、院墙组合,体形生动别致。院墙上的景窗,使墙内外的景色互相渗透、若隐若现,虽然是平地建亭,却也引入入胜。
  平地建亭常与道路相结合。这样,亭的位置退出人流路线,选择在路侧、路口或小岔路中。有时需要适当地抬高亭的基址。

  (二)廊
  廊在园林中应用也很广泛。特别在古典园林中,  有的建筑,前后设;,有的建筑,四周围廊。廊可使分散的单体建筑互相穿插、联系,组成造型丰富、空间层次多变的建筑群体。
  廊除了能遮阳避雨供游人休息以外,其重要的功能是组织观赏景物的导游路线。同时,廊也是划分园林空间的重要手段。廓实质上相当于一条带屋顶的园路。廊的柱列、横楣在游览路程中形成一系列的取景边框,增加了景深层次,助长了园林趣味。廊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廊在园中可以独立成景。
  廊的形式。按平面形式分,有直廊、曲廊、回廊;按结构形式分,有两面柱的空廊,一面为柱一面为墙的半廊,两面为柱中间有墙的复廊;按其位置分,有沿墙走廊,爬山廊,水廊,桥廊等等。
  空廓 从立面上看,空廊的檐下只有柱,无墙、无窗,开敞而通透。在廊的柱间带设坐凳栏杆,供游人休息。空廊常用于两侧景物都比较丰富的地段。
  半廊 半廊即单面空廊。廊的一面为柱列,另一面沿墙或附属于建筑物。在沿墙的一侧常开各种漏窗或洞门,随宜取景;空敞的一面则朝向主要景物。
  实际上园林中的空廊和半廊往往交替出现,两种廊结合起来,在平面上形成迤逦曲折的曲廓。廊的曲折可使游览路线延长。曲折的廊常与墙构成各种形状的小院。院中可栽花布石,添加小景,使立面与空间更加卓寓,这是园林中常用的造景手法之一。南京瞻园东部昀曲廊,苏州留园中部的曲廊,皆如是。
   复廓 复廊是两道并列的半廊的复合体。复廊的两面都可通行,中间隔墙上设漏窗。用复廊不仅可以分隔空间、分隔景区,而且可以通过中间墙上的漏窗使这一景区与另一景区相互联系。苏州狮子林修竹阁东侧的复廊,从怡园锁绿轩到南雪亭之间复廊都是使用漏窗显示景象的空间层次并预示复廊另一侧的景观。沧浪亭的复廊,既是园内、园外景色的过渡,又将园外的水与园内的山联成一气。
  爬山廊 爬山廊常建于地势起伏的山坡上,把山上、山下两地的建筑物联系起来,其造型随山势而高低变化。北京北海濠濮涧有爬山廊,其平面为曲尺形。廊所经之处,山石环绕,树木茂密,环境清幽,山与廊相衬,颇富自然情趣。
  复道廊。复道廊也称双层廊,有上下两层,用以联系不同高程的建筑或景物。扬州何园(寄啸山庄)内有双层廊,它曲折延伸,回绕于各厅堂、住宅之间,从复道廊上可多层次观赏园林景色。

  水廊 水廊驾于水面之上,能使水面半通半隔并能增加水源的深度感和水面的辽阔感。苏州拙政园西部的波形廊从“别有洞天”入口连系了“倒影楼”和“卅六鸳鸯馆”两建筑。该廊曲折起伏,凌水如波,自由别致。
  其他还有叠落廊、桥廊。北方还有在廊柱间装花格、窗扇的称暖廊
  廊一般为长条形建筑物,从平面和空间上看,都是相同的建筑单元“间”的连续和发展。  “间”的有规律的重复,有组织的变化,形成韵律,产生美感。廊的布局要求当是:  “宜曲宜长则胜。”,  “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园冶》 )。
  廓的造型宜轻巧玲珑,思太高或开间过大。苏州园林中的廊,净宽为1.2-1.5米左右,柱距3米左右,柱径约15厘米,柱高为2.5米左右。新建的公园或小游园中的廊,为适应大量游人活动的需要,其宽度可加大到2.5-3米,柱高3米,柱距3-4米。
  廊柱间常设坐凳、栏杆,,过去多用砖砌矮墙,上铺砖板,现在也常用水磨石坐凳或做成鹅颈靠椅。
  廊顶的形式。在古典园林中,廊多做成卷棚坡顶。廊的梁架较简单。沿墙走廊的顶多采用单坡式,厅堂周围回廊的屋顶则和厅堂屋顶做成一体,内部常做成轩。复廊的顶为两坡顶,内部天花也做成各种轩式。北方廊的顶面多用筒瓦,南方多用小青瓦,内部多不设天花而暴露结构。北方的廊内还常施以彩画做装饰。新建的廊也有用钢筋混凝土平屋顶的并在挑檐及檐口处作些装饰。
  廊可结合展览功能,布置各种展览,如书法、篆刻、书报、绘画、花鸟、盆景等。例如;上海建有金鱼廊,南宁有中草药展览廊等。廊还可与其他建筑相结合,产生新的功能,如小卖廊、游船码头廊等。

  (三)花  架
  花架可以说是用绿化材料做顶的廊。它和廊一样,可为游人提供遮荫驻足之处,可供观赏并点缀园内风景。和廊一样,它有组织空间、划分景区的作用。花架能把植物生长与人们的游览、休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它具有接近自然的特点。花架与廊及其他建筑物结合,可把植物引伸到室内,使建筑融于自然环境。
  花架的布设位置与廊相似。此外,尚应考虑周围环境及土壤条件,使其便于植物的生长及管理。
  花架的造型宜简洁轻巧,开敝通透,装饰及花纹不宜过多、过繁。某些采用平屋顶的园林建筑物,如在挑檐处做成花架的形式,则在阳光照射下能产生光影效果。
  花架按其建造材料分,有竹花架、木花架、钢花架、石柱花架和钢筋混凝土花架。钢筋混凝土花架当前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其构件的断面,除有特殊要求者外,均可按建筑的要求决定。
  本讲中提供的亭、廊和花架设计图,大部分为组合形式。其中有的是传统的具有江南园林建筑风格的未构亭、廊(图68);有的是既有传统的风格,又采用了新材料、新结构。亭顶的基址,有平地的(图70,72);有坡地的(图71);有临水的(图88,89),有跨水的(图73,74);也有随地势起伏参差错落的(图68)。
  亭顶的形式,有传统的攒尖顶、歇山顶(图68);有仿江南民居的两坡顶(图79,82);另外也有四坡顶(图83,84)折板顶(图85)和薄壳顶(图87,88)。其中有些亭廊采用了钢筋混凝土平顶形式,与虎皮石墙、空窗、花格、花台、坐凳等进行组合(图73,75)。
  图中的亭廊都是为各种小游园设计的,体量较小。如需应用于视野开阔的大空间中,则应根据不同的条件改变相应的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