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世界黑帮排名:重庆干部政绩考核出新规?普通百姓掌握半边"官帽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3:46:52
  

重庆干部政绩考核出新规 普通百姓掌握半边"官帽子"

2011年10月31日10:44         

  考核优秀名单的细微变化

  今年5月31日,对重庆的全体市管党政干部来讲,是一个心情颇为忐忑的日子。

  这天下午,市委举行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2010年度考核情况通报会。会上,对10个区县党政领导班子先进集体、30名考核优秀的区县党政正职领导,以及市级部门领导班子先进领导集体和考核优秀的市级部门领导进行集中通报表彰。

  按说这是一次每年都会进行的例会,但现场一名区县干部却称其“像一场大考”,而现在到了“发榜的时候”。

  他的心情如此紧张,源自于重庆干部考核上的新变化。

  细心的干部发现,今年获得优秀集体的区县领导班子名单,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优秀区县领导集体和优秀区县领导,不再由“一小时经济圈”内的经济强区“独霸江山”,而是出现了不少“两翼”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县。

  例如,石柱县、丰都县、武隆县、云阳县等,均获得了党政领导班子先进集体。地处渝西,经济并非最强的铜梁县,已经连续四年获得党政领导班子先进集体。

  相对的是,主城一些传统经济强区,却跌出了先进领导集体的名单。

  “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只评选10个区县党政领导班子先进集体,这个比例,要想进入优秀,还是要一点真功夫。”市委组织部考核处工作人员说。

  这个结果,在一些政绩“唯GDP论者”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

  不仅如此,细心的人还记得,在2009年市管党政干部考核中,我市最偏远的区县之一巫溪县,也历史上首次获得了党政领导班子先进集体。巫溪县委书记郑向东说:“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对干部个人的考核中,名单同样呈现出这些细微变化。

  在2010年的考核结果中,40个区县(自治县),有15名区县委书记、15名区县长被评为优秀,这个比例也并非全市40名区县委书记、40名区县长“谁都能照顾得到”。

  而石柱原县委书记盛娅农、县长冉茂忠,丰都县委书记高必金、县长黄长武,酉阳县委书记陈勇等经济相对不发达的“两翼”区县党政领导,赫然出现在优秀行列,有些还是书记、县长双双优秀。

  与考核结果相呼应的是,铜梁县委书记魏寿明、石柱原县委书记盛娅农,从副厅级干部被提拔为正厅级干部。一大批优秀的党政干部被交流重用。

  “改革目的,是让干部考核不再只是走走过场。要让干部考核结果成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市考核办一位领导说。

  那么,我市是如何让干实事、有水平的干部在考核中脱颖而出,并且做到结果令所有干部信服的呢?

  创新“三维一体”考核模式

  答案是我市在2008年推动的干部考核制度改革。

  2007年12月25日,我市召开区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市委书记薄熙来要求,组织部门要“瞪大眼睛”跟踪考核,对于那些勤政务实,为老百姓造福,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好同志,要及时向市委反映。反过来,对一些不大用心,多少年也没有改变地方面貌的干部,也要掌握和了解;对那些弄虚作假、玩忽职守的干部,更要及时向市委报告。

  薄熙来说,衡量干部要有客观尺度,绝不能干好干坏一个样。

          因此,从2008年开始,我市着手在干部考核上进行改革探索。然而,这一改革却是针对“世界上最难的课题”。

  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存根曾总结,干部考核实践中存在“五难”:

  一是业绩考核难量化。对干部的工作定性容易、定量难,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干与不干难以度量。

  二是品德考核难做实。德的考核标准空泛化、方法简单化、结论公式化。

  三是“官评官”难逗硬。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考核测评,容易使干部相互形成“利益共同体”,不仅导致考核结果失真失实,而且助长“好人主义”。

  四是“民评官”难参与。干部考核中群众参与不进来、评价不准确、意见不管用,民意调查往往流于形式。

  五是“考”和“用”难结合。考核结果大多不用,“先进”大家轮流坐庄,考核成形式;选拔干部基本不看考核结果,推荐票数反成关键,削弱了考核生命力。

  特别是全市市管干部上千名,做干部考核工作的人只有几十个,又不能“贴身”跟在这些被考核干部身边,如何能对他们的“德、能、勤、绩、廉”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制度,成为重庆干部考核改革的主要目标。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调研、考察之后,市委组织部拿出了“三维一体”的考核改革方案。

  即按照“工作实绩靠算账、干部形象看测评、执政效果问民意、考核结果重运用”的思路,设计了实绩考核、民主测评、民意调查“三维一体”考核模式。

  其中,实绩考核分社会发展和党建,根据市委组织部制定的各项指标打分,最终加总,占总成绩的60%。民主测评引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非党人士等对干部、班子进行评议,得分占总成绩的10%。民意调查则是将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转换为老百姓关心的生活问题进行调查,得分占总成绩的30%。

  目前这一方案已经经历3年考核实践,并在实际中逐步完善,形成了重庆干部考核的特色经验。

  考核不再唯以GDP论英雄

  考核中,实绩考核以其60%的比重成为重头戏。

  然而,实绩是什么?应该由哪些指标组成?作为被考核者,渝北区区长黄玉林介绍,以前的实绩考核很大程度上由“GDP”说了算。而现在,市委、市政府每年的重大决策部署,成为考核的主要“坐标”。市委干部考核组根据这些中心工作和党建目标来确定考核指标,算硬账确定实绩成绩。

  指着去年的考核成绩表,黄玉林介绍说,2010年全市区县第一组(主要为主城区)考核指标,共分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16分),扩大开放、外引内联(11分),城乡居民收入(10分)等10个大指标。

  10个大指标下,又分了数十项分指标。

  例如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这一项,分为GDP增长率(4分),人均GDP增长率(6分),区县辖区内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外资金增长率(6分)等。

  “一项项都很清楚,我们完成了指标就得分,没有完成就不得分,这个账是一笔硬账,没有半点虚头。”黄玉林说。

  同时,在黄玉林看来,实绩账还是一笔细账:细化后数十项的指标,一些指标例如“实际利用内资总额”的分值只有1分,“进出口总额”的分值甚至是0.5分。

  “这使我们分分必争,各方面工作都要落到实处。”黄玉林说。

  值得一提的是,从这些实绩考核指标可以看出,真正被老百姓所诟病的“唯GDP论”被彻底打破。在2010年考核中,GDP增长率仅占4分,根本不能左右考核大局。

  考核指标还体现出“避虚就实”的特点。直接考核反映工作成效的“硬指标”,类似“是否执行XX决定”、“贯彻XX文件”的发文开会、机构编制情况等“软措施”被剔除。

  “这些指标的设置,将关系着实绩考核的正确导向性。”市委组织部干部考核处工作人员说,算细账,把指标做细、做实,而不是大而笼统,在考核中就更有针对性。

  为了体现考核的公平性,市委考核组还坚持分类考核原则,对40个区县(自治县),按不同区位条件、发展基础、功能定位,分成四组考核,指标及权重各有侧重。

  例如“一小时经济圈”区县,其经济发展指标相对分值较重,对于“两翼”地区区县,其生态保护、社会发展等方面指标分值则相对较重。


        这正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区县干部为什么也能被评为优秀的原因之一。

  对147个市级部门,也根据职能职责,分为党群政法、经济民生、综合服务三大板块考核,每个部门单独设置目标考核内容。

  市委组织部考核处工作人员介绍说,改革后的实绩考核方法,一方面确保考核成绩的权威性,使所有被考核者信服;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区县围绕中心工作整体发力,在工作中不能厚此薄彼,拈轻怕重,因为丢了0.5分就有可能落后几个名次。

  民意调查:第三方机构介入考核

  在“三维一体”考核中,实绩考核之外,还有民主测评和民意调查。

  尽管2008年以来,我市在民意测评上进行了系列创新,例如注重让普通职工来评价领导干部,并创新“德”的考评,在传统正向测评的同时,抓住干部队伍带倾向性、群众反响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列出“贯彻上级部署态度不坚决、行动不迅速、学风不浓玩风浓、收受礼金红包”等10种负面现象进行反向调查等。但是考核方案3年来的具体实践中,民主测评的分值是连年下降:从2008年占总成绩的30%,下降到2010年的10%。

  对此,市考核办一位领导表示,“官评官”毕竟存在着“靠关系打分”的现象,因此只能作为一个参考。

  与之相对,民意调查的分值比重由10%上升为30%。

  “民意调查是重庆干部考核中的一项重要创新。干部执政如何,不仅要看政绩,还要问问普通百姓。”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主任王军说,民意调查是民主政治推进的产物,架起了民意与政府执政对接沟通的桥梁。

  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受市考核办的委托,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负责进行每年的民意调查。

  王军介绍,目前我市民意调查主要采取CATI调查方法,即电话随机抽样调查。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数据库,基本涵盖了全市所有的座机电话。在民调中,电脑自动拨号系统将随机在数据库中抽取电话号码,调查员根据设定的调查问卷,向被调查者提问。

  “被调查者做的不是概念题,而是满意度选择题。”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并研究民意调查的专家,巴南区委组织部部长钱建超如此形容民意调查问卷中的问题。

  2009年,他曾专门撰文分析干部考核引入民意调查和民意调查中指标设置的问题。钱建超认为,民意调查,对被调查者而言应该是一种直观感受,例如“吃水方不方便?”“家门口的路好不好走?”等,相应考察的则是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农村道路硬化等工作,这样能得到最真实的调查结果。

  为了保证调查的客观公正,市社情民意中心还分赴各区县进行入户调查。调查中,不与当地政府打任何招呼。

  调查中,一些村干部意识到是市里在进行民调后,马上与当地乡镇联系。“只要出现这种情况,调查立即终止,调查员也马上撤退。”王军说。

  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在入户调查时,还会抽调周边区县的大学生村官跟随监督,以确保调查公正性。

  市社情民意中心所有关于干部考核的调查,全部有案可查,电话调查全部录音,即使个别地方对调查结果提出异议,在查阅备案资料和听取录音后也心服口服。

  普通百姓:掌握干部半边“官帽子”

  对于民意调查这一新事物,起初很多区县并未重视。例如璧山县,2009年在全市的综合排名是38位,倒数第三。

  “输就输在民调上。”璧山县委书记范明文说。考核结束后,璧山曾分析民调落后的原因:文体广场修了三年,没修好;农村公路不能畅通,通了路又不能通车;横穿县城的璧水河是一条臭水沟等等。

  “只埋头追求经济发展,不顾及民生不行;加大民生投入,不了解老百姓真实需求还不行。”范明文说,为此,璧山先是进行了自身的民意调查,了解老百姓最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是什么。然后投入38亿元,相当于财政的63.5%用于民生项目。


     “去年,璧山以一天一个足球场的面积推动城市绿化,绿化面积达289万平方米;一天以2栋楼的速度推进立面改造,完成140万平方米;拆掉了5400多块广告牌;半年时间,完成了73公里的璧水河整治,现在每个月向河里投放一万斤鱼,让市民免费垂钓……”说起去年一年做的民生事,范明文背得滚瓜烂熟。因为这些事直接关乎璧山在一年一度“大考”中的成绩。

  去年,璧山的民意调查成绩从38位跃升为全市第2位,增幅全市第一。加上经济发展指标为全市第一,去年璧山的综合测评获得了全市第一名。

  “为老百姓做事,老百姓自然能看到。”范明文说。

  也正因为民意调查对推动区县工作的巨大作用,三年来,其在考核中比重由10%上升到30%。市考核办表示,未来其比重还有上升的可能,甚至可能占整个考核的“半壁江山”。

  这是因为,一方面区县及市级部门是否关注民生,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另一方面,区县发展的实绩,客观上会反映在百姓生活上,其施政效果老百姓感同身受。因此,老百姓是最好的评价者。

  特别是在我市民生导向型发展路线的影响下,市考核办对干部实绩的考核也大多体现在民生上。据市委组织部统计,2010年我市干部考核指标中,有60%直接指向民生。

  由此,我市干部考核真正与民生导向发展路线紧密结合起来后,干部干得好不好,普通百姓的话语权占到了一半,这就等于把干部“官帽子”一半的决定权交到了老百姓手上。“只有服务百姓、执政为民才能在考核中取得好成绩”的理念也成为重庆党员干部的共识。(杨冰)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