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2018 攻击型翼卫:『煮酒论史』 说美国 道美国----一个现代帝国的传奇崛起1-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8:16:24
说美国 道美国----一个现代帝国的传奇崛起


  
  题记: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罗贯中
  话说天下大势,因利而兴,因利而衰;因利而分,因利而合。天下人事,万源归一,皆因利尔。-----潇湘观渔
  
  美国,一个仅有200多年历史的新兴国家,却迅速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最发达、军事最强大、文化最先进、世界影响最广泛的唯一超级大国,这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奇迹。探究美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探究美国强盛的原因,是世界上芸芸众生津津乐道、经久不息的话题。现在,一个不自量力的“镁粉”,试图用键盘敲写那一部群星闪耀、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帝国成长画卷。
  
  第一章 殖民地时代
  
  第一节 一本狱中诞生的世界奇书
  首先,问一个问题:美国之所以会建邦立国,其最初始、最久远的历史动因,源自于哪里?
  
  答:来源于英国?
  ----错!
  答:来源于法国?
  ----错!
  答:来源于意大利?
  ----错!
  答:来源于南极?
  ----恭喜你,更错!
  呵呵,难道来源于中国不成?
  哈哈,算你走运,答对了!
  是的,当我知道答案时,也是大吃一惊。越往深想,越感到历史真是太神奇了,太不可思议了,简直就是神秘莫测。
  原因是十三世纪,一个普通的意大利人,作了一次不普通的旅行,后来诞生了一本很不普通的奇书,引起了世界超级不普通的反响。
   这个意大利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马可.波罗。
  让时光回到1298年,那年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对热那亚的战争,结果兵败被俘。狱中无所事,乾坤日月长。马可.波罗先生为了打发无聊,和狱友兴高采烈地谈起了女人、谈起了明星、谈起了战争、谈起了政治,更谈起了他那罕为人知的东方之旅。
  巧合的是,狱友鲁斯蒂谦是一位文学发烧友。当他听到马可.波罗那前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神奇故事时,激动地向狱卒大喊:拿笔纸来,拿笔纸来!狱卒不胜其扰,丢给他一些羊皮纸。于是,一部震惊欧洲的奇书----《东方见闻录》诞生了,后来在传抄过程中改名为《马可?波罗游记》。人们争相传阅、争相印刷,轰动意大利,风靡欧洲。
根据书中叙述,早在1271年,17岁的威尼斯小帅哥马可.波罗缠着老爸,要求跟老爸闯荡天下。小帅哥当时并不知道,他这么一缠,缠出一个影响世界的历史传奇来。
  他老爸尼可罗•波罗是一个非同一般的商人,说他非凡,不是讲他做买卖发了大财,成了首富之类的,而是他机缘巧合,把生意做到了当时地球上两个最有影响力的人身上----那就是“万王之王”大元帝国皇帝忽必烈大汗和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世,成了他们之间的特使。
  十三世纪世界最大的历史事件,就是蒙古的崛起。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挥军四方,征战天下,兵锋所指,灭国无数,横扫亚欧大陆,建立起东自中国、南达印度、西抵多瑙河、北至北冰洋的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帝国。
  帝国的建立,为东西方交流扫平了道路。尼可罗带着弟弟、儿子,还有教皇致大汗的国书,万里迢迢,跋涉四年,历尽艰辛,来到上都(开平府,今多伦附近),忽必烈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
  三人远道而来,让忽必烈有一种君临天下、威服四海、和夷万邦的成就感,心情超爽。高兴之余,把他们全部留下来,封他们为巡查官,到全国各地巡视。好让西来的他们,看看大元帝国东方到底有多广、有多美、有多富。
  聪明的马可•波罗很快就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他们借巡视之机,先后到过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北京等地,中国的辽阔与富有让他惊呆了。还出使过越南、缅甸、苏门答腊。他们每到一处,都详细考察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好向忽必烈详细汇报。
  一晃就是17年。尼可罗老了,忽必烈也老了。尼可罗思乡心切,提出归国,大汗不肯。恰巧大汗须把一位公主远嫁西亚,而且必须走海路,又只有尼可罗懂航海,于是大汗万般不舍地放走了尼可罗三人。几经周折,马可•波罗回到了阔别24年的故乡。
  这本书,以欧洲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素材和情节,描叙了马可•波罗一行周游中国和西亚、中亚、东南亚等地的情况。书中的中国,拥有辽阔壮美的河山、巍峨华丽的宫殿、人口众多的城市、繁华热闹的商埠、四通八达的交通、华美廉价的丝锦、精美亮丽的瓷器、神奇瑰丽的艺术、独特自然的风俗,展现了一个地大物博、富裕文明的国家形象。书中的印度,遍地盛产香料;书中的日本,用黄金建宫殿、作地板、铺路面。这对于处于中世纪落后的欧洲人来说,简直是神话般的天堂。凡是读过这本书的人,胸中都会涌起一个强烈的愿望:到东方去,到东方去。当时的流行口号是:
  要黄金,去东方;
  要发财,到天堂。
  耶----
当然,许多人并不相信这是真的,都把它当神话书看,因为内容过于超越想象。就是马可•波罗的朋友及死党,都认为不可能是真的。他们反复问:兄弟,你讲的这些,是真的吗?
  回答始终惊人的一致:是真的,百分百。
  死党们心里的疑问还是惊人的一致:不可能。黑色的石头怎么能够烧呢?(煤)。城市人口怎么可能会有100多万呢,那不就人挤人,挤死人?(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只有数万人,杭州人口过100万)。用黄金建宫殿,天下会有这么多黄金吗?(日本传说)。马可这家伙,吹牛吹大了,吹得不好意思承认了。
  很多年后,马可•波罗老了,临终前,那帮死党围在他身边,以极端高度负责的精神,外加悲天悯人口气,进行了最后一劝:马可兄弟,你要走了我们很悲痛啊,只是还有一件事,就是那书上讲的那些事,你还是认了吧。平时说一说,吹一吹,没什么关系,我们不会放在心上,政府也不会收税。现在,你要去了,上帝明察秋毫,你还是承认了吧。不然,不然••••••万能的上帝是不会让你进天堂的。
  马可•波罗以微弱的声音回答:那全是真的。我所讲的,还不到我看到的一半。
  死党们心里一窒: 马可兄弟,你吹牛竟然吹成了钢铁战士-----至死都不悔改啊!噢,My god,全能的上帝,饶了我们这位可怜的兄弟吧.....
  但是,也有部分人坚信这是真的。在以后200多年里,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达•伽马、鄂本笃,英国的卡勃特、安东尼•詹金森和约翰逊、马丁•罗比歇等人,都是读了《马可•波罗游记》以后,惊叹于中国的繁华与富饶,痴迷于东方的黄金和香料,着了魔似地向东方探险。
  《马可•波罗游记》,就这样以它独有的魅力,为欧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世界从此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
  第二节 一个世界级的猛人
  
  所有受《马可。波罗游记》影响的探险者,都按书中所示,朝东方去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捷径。唯有一个人不同凡响,偏要向西走。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世界史上有名的超级猛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探险探险,当然就有风险,因此所有的探险家都必须是猛人。如果不发猛,心理素质不超级过硬,就成不了探险家。毕竟一踏上探险之路,就无日不小命悬于一线。
  但探险家并非一味发猛,往往也想尽办法规避风险。看看哥伦布之前的探险家就知道,所有走海路的,都尽量沿着大陆岸线走,一来不容易迷路,二来补给方便,三来遭遇大风大浪,可迅速靠岸。这样走,心里踏实得多。
  偏偏这个天杀的哥伦布,竟然猛到要横渡大西洋。这是前人想都不敢想的海路,遑论去走。一想到当时欧洲那些小小的木船,要驶向茫茫大洋,无依无靠,独力面对滔天巨浪,心里就发冷。前面何处是岸,到底有不有岸,都无法确定,就是一个老航海家,一想到这些,背脊都会发凉。
  你不得不赞叹:哥伦布,猛!真的猛!
  哥伦布可不是这样想的。他对自己的航海技术自信满满,也坚信地球是圆的,海洋那边一定是印度和中国,这是无可置疑的。更为重要的是,有两种东西在激励着他,鼓舞着他,就是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这两种东西不是爱情和权力,而是:黄金和宗教。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05 09:36:45 
回复 
  哥伦布1451年生于航海城市热那亚,正是《马可。波罗游记》的诞生地。哥伦布小时候和很多杰出人物的童年一样,看上去有点笨。眼神笨、说话笨、读书笨、手脚也笨,没什么爱好。他那造葡萄酒、兼营毛织品生意的父亲,看着这孩子有点愁,担心生意后继无人。
  直到有一天,他看到这孩子独自捧着一本书发笑,凑过去一看,赫然就是那本几代人都看过的《马可。波罗游记》。不过这不奇怪,谁看这书都会发笑。奇怪的是自此之后,这孩子老往海边跑。有次父亲跟过去,惊讶地发现,这孩子好似吃了“灵泛得乐”,一改那小笨熊模样, 突然间变得活泼调皮,在海船上跑来跑去,和那些海员十分热络。
  他不知道的是,他的儿子静悄悄地变了。原因还是那本《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真的改变了这个单纯的孩子。
  看书,有的人学富五车,皓首穷经,却是个低能儿;有的人看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其中差别犹如天地。前面那类人,看到的是知识,吸收后还是知识;后面那类人,看到的是知识,吸收后成了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意识、精神和行动,这就是“开悟”。
  小哥伦布正是在看那本大家都看过的书中,突然开巧了。书中有一种东西激荡着他的灵魂,那就是黄金。书中其它内容他只觉得有趣,而黄金却深深地盘踞在他脑海:
   “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了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他在瞬间就决定,要到中国去,找到这些黄金。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05 09:58:57 
回复 
  哥伦布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05 10:04:00 
回复 
  就像古井照进了月亮,花儿遇到了阳光,小哥伦布心里敞亮了,精气神全变了。
  要到中国去,就必须航海,这就是小哥伦布老往海边跑的原因。
  志向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此,他狂热地爱上了航海,想尽一切办法学习航海技术,找机会驾船远航历练,甚至不惜做海盗。
  当时基督教深信一个神秘预言:世界末日快到了,基督徒必须远行,发现“新天新地”,教化异教徒,自己要作“神舟”,把异教徒的灵魂运送到天国去,这样才能救赎世界。牧师要求哥伦布勇敢地去探险。哥伦布对此心领神会、深信不疑,认为去中国,是自己神圣的责任。
  1476年,26岁的哥伦布参加了一次法国海盗打劫活动,不料东西没抢着,己方船反被对方炮火击沉。同伙全部葬身海底,只有哥伦布奋力游泳,死里逃生。当他他筋疲力尽地搭上一块土地时,赫然发现竟然航海大国葡萄牙,这是他长期梦寐以求却没有机会来的地方。一切是如此的机缘巧合,让哥伦布不得不相信,这是神的安排。
  心灵一旦被神化,就会变为偏执狂。
  在葡萄牙,他如鱼得水,成了顶尖的航海专家。又找到机会远航到了英格兰和几内亚,甚至到了冰岛附近。这些经历使他坚信,横渡大西洋不是难事。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05 10:05:59 
回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他需要支持。航海探险,是一件花费很大、风险很高的玩意儿,一般人不愿冒这个险。而且,还要师出有名,这就需要一家皇室支持。当时的探险家都这么做。
  哥伦布精心制订了一个计划,信心满满地去找国王。
  他很快就回来了,因为皇宫根本就进不去。
  他一个小小老百姓,如何能见到国王呢?何况还是个外国佬。
  事实确实如此。皇宫深似海,岗哨连九重。他想尽办法,找人托关系,连门也进不去。任凭你怎么着急、彷徨、无奈、愤怒,没办法就是没办法。
  就在彷徨之际,哥伦布突然发现自己还有一件优势资源没有利用,那就是:帅。满头红发、身材高大、风流倜傥,走在街上回头率很高。如果能与贵族美眉结婚,就能与王室接触。
  他到教堂里去了。那里经常有贵族姑娘做礼拜。他瞄准一个喜欢的美眉,用超帅的体型、热情的态度、夸张的语言,发动猛烈进攻。可怜的姑娘被追晕了,不久就结婚了。
  这桩婚姻,带给哥伦布三重惊喜:
  第一重惊喜:老婆是美女。无论哪个男人,都有这个企望。
  第二重惊喜:岳父是老航海家,经验丰富,有航海日志和笔记等秘籍。
  第三重惊喜:岳父曾为葡萄牙王子服务过,被封为小岛总督。有事可直达王室。
  他不久就被引见给了葡萄牙王子。王子友好地接待了他,说会好好看看他的计划。哥伦布很兴奋,隔段时间又来跑一趟。
  一天、两天、三天……
  一年、两年、三年……
  四年之后,王子成了国王,才组织学者评价会来审查哥伦布的计划。
  学者们的看法是:这是个疯子计划。
  原因是:船只能在水平面上行驶。如果地球是圆的,海面就是球形的,船怎么能由球体低处向高处航行呢?因此,实施这个计划是可笑的。坚持这个计划的人,要么是异想天开的疯子,要么是诈人钱财的骗子。
  哥伦布同志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当时牛顿还没出生,自然就不知道万有引力。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05 10:39:40 
回复 
  哥伦布懵了。三年后,妻子也去世了,哥伦布觉得自己是世界最不幸的人。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他带着儿子离开葡萄牙,来到西班牙。费迪南国王和伊莎贝拉女王召见了他(当时西班牙是两人联合执政,统治区分列,所以历史上伊莎贝拉既可称皇后,也可称女王),对他的计划很感兴趣,责成一个由海员和学者组成的委员会进行研究。
  研究研究,当然很久。哥伦布一等就是两年,没有消息,不得不又回到葡萄牙,找新国王寻求支持。可惜此时葡萄牙有个航海家,绕过非洲好望角,打通了东行亚洲的航路,新国王对哥伦布的计划没了兴趣。
  哥伦布不甘心,发狠又向英国和法国王室兜售自己的计划,但都石沉大海,没声音没图像。
  就连西班牙那个委员会,研究了四年后,也对计划判了死刑。
  一切的一切,都没救了。
  哥伦布很悲愤、很绝望,很。。。。。。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
  西班牙女王对哥伦布帅哥的印象特别好,觉得他既然长得帅,航海计划也应该不错。她又仔细研究了计划,觉得不妨一试。她看到委员会判了计划的死刑,她就给委员会判死刑-----换一个新委员会重新评审,结果通过了!
  哥伦布一听到消息,兴奋得难以自持。面对即将从事的伟大事业,他向国王和女王提出,要求试航成功后:
  1、任命他为海洋将军。
  2、任命他为新领地总督。
  3、将来全部殖民地收入的10%归他所有。
  哥伦布提出的价码之高,让国王和女王惊讶得脑子短路,从来没有人敢如此嚣张。两位陛下第一反应就是断然拒绝。
  哥伦布再次频临绝境。
  历史的神秘就是体现在这些时候。谁也没有料到,一个不起眼的人物-----女王的财务官进言:哥伦布的要价虽高,但与这次探险的收益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女王这才反应过来,与国王商量,国王最终点头了。
  从1478年到1492年,哥伦布推销他的航海计划,整整经过了14年的努力。坚持不懈14年,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决心!苏轼曰:古之立大业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信夫。
  
 第三节 第一次航行
  
  王室很快与哥伦布签订了协议。有了王室的支持,一切都顺理成章:
  没船?好办。国王就判一位神父有罪,命令他必须提供两艘船才能赦免。神父只能破财消灾。这两艘船记在国王名下,算国王的股分,呵呵。哥伦布自己再租一艘,够了。
  没钱?好办。国王就从国库里贷款给他。另外还有人愿意入股,哥伦布自己再借一点,够了。
  没人?好办。国王知道,只要不发神经,正常人都不会去大西洋送死。他灵机一动,就赦免一批囚犯,加上国王的亲信、合伙人与哥伦布的亲友,一共88人,够了。
  哥伦布感慨万端:有国王帮忙,到底不一样,事情想不顺利还不行。他万分感激国王,特别对国王精明滑头的手段佩服得五体投地。
  历史定格在1492年8月3日,西班牙海港帕洛斯城。我们伟大的海军上将、国王钦差、未来总督哥伦布同志,衣着光鲜,昂首挺胸,庄严肃立,接受“圣玛利亚”、“王牌”、“少女”三艘船员的敬礼。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欢呼声中,哥伦布大声下令:出发!
  80年前郑和下西洋,最长的船151米(44丈4尺),哥伦布最长的船,仅比郑和的短116米,达到35米,哈哈。不要笑哥伦布的船小啦,据说这是当时欧洲最大的船。(自豪)。
  有志不怕船小,勇敢才最重要。三艘小船带着寻找中国的宏伟理想,带着攫取黄金的灿烂梦想,驶向那浩瀚无边的海洋......
  向西,
  向西,
  向西......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06 09:33:53 
回复 
  船员们滔滔不绝地讨论发财的愿景,兴致勃勃地畅想未来美好的生活。15天后,“少女”号船员就看到了绿色陆地,大家欢呼起来。
  还好,上将就是上将,哥伦布的头脑是清醒的,他告诉大家,印度没这么近,大家要冷静,要打持久战。果然,走近一看,发现所谓绿色陆地,居然是无边的海藻。
  几天后,又看见远方岛屿隐隐绰绰,大家又激动地嚎叫起来。然而,船越向前行,岛屿似乎越远,最后居然消失了。到底是黑云还是海市蜃楼骗了大家,谁都没办法弄清。
  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和危险打击下,船员们由兴奋转为平静,由平静转为烦躁,由烦躁转为疑惑,由疑惑转为恐惧,由恐惧转为埋怨。船员们不只担心能不能找到印度,更担心能否活着回去。当这种情绪达到顶点的时候,他们决定找上将要求返航。如果上将不答应,就把他丢到海里喂鱼。上将大惊,反复做思想工作,许诺将来有重赏,甚至大发雷霆,他们才按捺下心来。但过不久又闹起来,上将逼得没办法,最后宣布:
  三天,如果三天后还看不到陆地,就返航。
  大家一散,无助的上将就躲在一边,不停地向上帝祷告,请求救世主帮帮他。
  事实证明,上帝从来就是讲感情的,前提是你必须心诚。第二天,天上就飞来一只信天翁,海上飘来一截树枝。经验告诉大家,真的陆地即将出现了。
  1492年10月12日凌晨2时,一个船员终于发现了月光下的沙滩,大家沸腾了,拥抱、亲吻、疯跳、吼叫,放炮庆祝。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06 11:13:18 
回复 
  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这一刻之后,历史以它呼啸而来的力量,改变了美洲的命运,改变了欧洲的命运,改变了世界的命运。
  不过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想这么多。大家好不容易等到天亮,看到了一个美丽的山岛,然后绕行一周。哥伦布率部分人先登岸。他们发现岸上树林后有人影闪动,于是向对方举手致意,对方也举手致意;这边摇手,对方也摇手;这边点头,那边也点头;这边摇头摆尾,那边也摇头摆尾……
  对方什么动作都照着做,就是犹犹豫豫不过来。这边人拿出玻璃珠、铃铛等物,试着靠近大树。也许是铃铛声的吸引,大树后面慢慢走出几个人来,全身裸体,皮肤黑黄,头发笔直,男的矫健有力,女的健壮性感。他们抓过铃铛,好奇地摆弄。就这样,大西洋两岸的文明,第一次神奇碰撞,发出清亮悦耳的声音……
  当时所有人都不知道,这清亮悦耳的声音,竟然是美洲老主人最早的丧钟声……
  哥伦布问这是什么地方,对方茫然。这边打手势,对方也不懂。这边哇啦哇啦吼了好久,对方仿佛听懂了,拖来一头死髭蜥,说:“瓜喇哈尼,瓜喇哈尼。”
  哥伦布糊涂了,这到底是不是印度?好像与《马可.波罗游记》描述的完全不一样呀。他赶紧进行测量,证实这个岛确实位于北回归线上,那确定就是印度无疑。
  哥伦布返回船上,命令大家穿着整齐,携带武器,分批上岸。
  哥伦布一上岸,就把旗子插上新土地,跪地祷告,然后威风凛凛站起,拔剑插地,高声宣布:印度属于西班牙国王和女王,本人正式就任印度总督,本岛命名为“救世主”岛(中文音译:圣萨尔瓦多岛)。各位必须向我宣誓效忠。
  大家呼啦围起来,毕恭毕敬地进行宣誓。
  这些奇怪的仪式,吸引了很多土著人饶有兴趣地观看。
  哈,此时我们伟大的海军上将、伟大的印度总督哥伦布先生,昂首挺胸,步履矫健,威严庄重,多么神气活现,多么英明神武……这是他人生最神圣的时刻,以后再也难以找到这种感觉了。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06 11:55:36 
回复 
  哥伦布登上美洲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06 12:43:14 
回复 
  不过,他们也明白,自己不远万里而来,不是为了摆谱,而是为了黄金。于是迅速和“印度人”(中文音译:印第安人)打交道。用一些玻璃、铃铛、小铁器等毫不值钱的东西,换取印第安人身上的名贵小金饰,并急吼吼地问哪里有黄金和宝石。当地人好像说西南方有。哥伦布马上命令起航,并抓了几个土著人作翻译。
  他们考察了一系列岛屿,从土著人那里换来了许多黄金饰品,收集了很多稀奇古怪的植物,包括大名鼎鼎的烟草,但没找到传说中的黄金宫殿和黄金矿。
  圣诞节那天夜里,大家放松纵乐。不料“圣玛利亚”撞滩搁浅,外壳散架。虽然当地土著人热心帮忙,但“圣玛利亚”号还是废了。这下哥伦布有点慌:走,剩下的船载不了那么多人;留,此乃蛮荒之地。后来,他发现当地土著人热情纯朴、乐于助人,灵机一动,为什么不建个居民点呢?居民点安置一些人,其它人返航,不就解决了。
  说干就干,他们建了一个军事要塞,命名为“圣诞节要塞”(中文音译:纳维达德要塞)。说是要塞,不过是“圣玛利亚”烂船板搭起一所房子、一座炮楼,外加一条壕沟。
  如果你认为它简陋,那就是你的不对了。哥伦布们请来土著观摩,表演射击、放炮,土著被火焰和炮声吓得心惊胆战,内心崇拜不已。因此,简不简陋是相对的。相对于土著以树林作要塞,哥伦布的算是豪华的了。
  哥伦布返航时在加勒比海湾休息了一下。船员们又干起了以破烂小物品换土著金子的勾当。不料这里的土著很聪明,发现自己上当了,就冲上来爆扁西班牙人。但土著人那是西班牙人的对手,在弩箭和火枪的反击下,吓得一哄而散。
  回程中他们遭遇了海上风暴,大家拼死搏斗,三天后才转危为安。他们进入葡萄牙亚速尔群岛,向当地省长求救。谁知省长不相信哥伦布能够到达印度,怀疑哥伦布他们的金子是从几内亚偷来的。于是设计把哥伦布的一些手下骗进教堂,逮捕了他们。
  哥伦布闻讯直扑教堂找到省长,二人话不投机半句多。人,省长坚决不放,打,哥伦布没把握,只有先退。不过,哥伦布更狠。他放出消息:省长不放人,他就到其它岛上抓100个葡萄牙人带到西班牙去。省长一听头都大了,这不闹成了国际风波么?罢罢罢,羊肉没吃着,反惹一身骚,晦气,放人。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06 14:18:11 
回复 
  哥伦布第一次航海线路图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5-06 16:59:41 
回复 
  有文有图,好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06 18:39:03 
回复 
  船驶抵葡萄牙。葡萄牙国王殷勤招待了他。哥伦布毫不客气地炫耀他满载而归的财富,吹嘘他神奇的探险经历,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国王十分懊悔,肠子都悔青了。
  1493年3月15日,“少女”号胜利返回出发地-----西班牙帕洛斯港。居民奔走相告,来看稀奇的人络绎不绝。两位陛下派信使先行迎接。为了扩大宣传效果,哥伦布精心构思了回京路线:先沿着全国主要城市绕行一圈,再昂首入都。(数百年后的奥运圣火传送,不过是它的翻版。)沿途城市人山人海,热烈欢迎探险归来的神奇英雄。首都巴塞罗那全城游行,把英雄们送到王宫。两位陛下出宫迎接。看到满箱的黄金、奇异的物品、黄黑的印度人和头发花白的哥伦布,男陛下高兴得语无伦次、热泪盈眶,女陛下高兴得面色潮红、秀色无边。
  哥伦布收获的财富,相当于出发时投入成本的37倍。
  在航海探险上,西班牙始终被葡萄牙压着一筹,这次终于扬眉吐气了……
  哥伦布趁热打铁,提出重返印度,实行殖民。两位陛下迅速批准了他的计划,并确认了他的全部特权,封他的兄弟为贵族。
  哥伦布休息了一个半月。社会名流争相结交,争相宴请。哥伦布好不得意、好不快活,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候。哥伦布的成功,也引来了嫉妒。在一次宴会上,一个贵族不屑地对哥伦布说:你发现新大陆有什么了不起?其实大陆永远在那里,任何人穿过海洋,都能发现它。
  哥伦布想了想,从碟子里拿起一个鸡蛋:“先生们,你们谁能把这个鸡蛋竖立起来?”大家一一试验,都没有成功。
  哥伦布拿起鸡蛋往桌上一磕,鸡蛋就竖立在桌子上。
  其他人不服:“这不能算,你把蛋壳磕破,当然可以立住。”
  哥伦布回答:“是的,打破鸡蛋谁都能立起来。问题是之前大家为什么不敢这样想,不敢这样做呢?”
  哥伦布的话赢得满堂喝彩。
  
  第四节 第二次航行
  
  第一次航行的巨大成功,让国王和哥伦布信心爆棚。第二次航行开始,国王慷慨解囊,装备了17条大船,招募1500多人前往,船数接近原来的6倍,人员是原来的17倍。哥伦布任命弟弟迭戈为副总督。1493年9月25日,哥伦布兄弟意气风发,统帅庞大的船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哥伦布雄心万丈,他决心,不但要寻找到更多的黄金,更要在印度大陆开疆拓土,建省立邦,建设一个广袤的殖民地,把异教徒全部渡化为基督教徒,让自己的家族,世世代代成为高高在上的总督……
  哥伦布不时地眺望遥远的新大陆,他相信,庞大船队一到新大陆,留在要塞的人一定会惊喜若狂,跑过来迎接…..
  很多天以后,船队抵岸,哥伦布确实看到有人迎接。
  不过不是活人,而是…….尸体。
  哥伦布大惊失色,急速赶到要塞。眼前的一切让他目瞪口呆:要塞七零八落,一片荒芜,一个人也没有。四处寻找,才在东一处、西一处的新鲜泥土下,翻出了白人的尸首。
  一定是印第安人干的!
  哥伦布荷枪实弹,找到当地土著部落首领,愤怒地质问:这是怎么回事?!
  
  随着部落首领的叙述,哥伦布眼前展现出一幕幕令人吃惊的画面:
  原来哥伦布走后,要塞首领严格管理着40多名留守人员,不准他们随意行动。可怜这些留守人员,他们被两样东西折磨着:黄金和女人。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07 13:53:20 
回复 
  黄金是他们魂牵梦绕的东西。他们之所以冒着生命危险,远渡重洋,吃尽苦头,唯一目标就是这个东东。
  不过,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女人。是成年男人就都能够理解,作为雄赳赳的精壮男,离开女人数月之久,是多么饥旷难耐。更何况,他们现在触目所及的,不是一般的女人,而是…….裸体女人。裸体女人是男性世界里最致命的诱惑。每当看到肥硕的……扭动的…….丰满的……神秘的……,他们就血脉喷张,全身无力,头晕目眩。
  “受不了了,我要出去----”
  但每每都被要塞首领制止。几次之后,猛汉们怒不可竭,迅速恢复了囚徒本色。他们打倒首领,像一群饿虎冲出了牢笼,立马重操旧业。附近那个部落土著,纷纷躲避。他们就一路杀到另一个部落。看见漂亮女人就按倒,发现财宝就洗劫,遇到反抗就举枪。偷盗、放火、杀人,这些事原本就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做起来驾轻就熟、十分在行。
  岂料那个部落强大彪悍,部落酋长卡奥那波带领数百勇士,拼死还击,凭借人数优势,反将西班牙暴徒杀败,并回攻要塞,摧毁建筑,灭绝西班牙人。当地部落也受到殃及。
  哥伦布听完,惊讶得睁大了眼睛,简直不相信这是真的。
  不得已,哥伦布在远离此地100英里的地方,重建一个居民点,以女王的名字命名——伊莎贝拉。他开始履行总督职责,派人丈量土地,治理臣民。部下闹嚷着要去找金子,他们进入卡奥那波酋长的领地,十分幸运地发现了他们苦苦寻找的金矿山,并建立一个新要塞,保护金矿。
  
卡奥那波酋长看到西班牙人又来了,十分惊怒,扬言要进攻新要塞。哥伦布派军支援。但要塞首领吓得心惊胆战,偷偷带几个亲信,乘船逃回西班牙去了。
  首领跑了,士兵没人管制,马上变为魔鬼。他们为了寻找黄金和女人,闯入土著村寨,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卡奥那波酋长忍无可忍,联合另外一个部落,围攻魔鬼。西班牙人寡不敌众,惨败,要塞被包围一个月之久。等新援军赶到,要塞里的人死得差不多了。
  无尽的麻烦使总督大人哥伦布意识到,自己不能总是陷进去,否则会耽误为国王寻找金子的大事。
  他把管理殖民地的重任交给他的弟弟迭戈。自己率三艘船探险。他们四个月内考察了古巴、牙买加的许多岛屿,黄金没找到,人却累病了,无奈,只好回来。
  不久,听说卡奥那波酋长将联合4个部落,来围攻西班牙人。没办法,总督大人只好先下手为强,派人假装讲和,骗捕了卡奥那波。这下捅了马蜂窝,土著部落群起报复。总督大人下令全全力剿灭。双方发生大规模冲突。
  土著部落的勇敢是值得敬佩的。但木棍和石头,那里敌得过枪炮。
  “士兵们对他们扫射,像割草一样使他们一排排地倒下,并放出猎犬撕裂他们的肚子和四肢,还在灌木丛里追逐他们,把他们叉在剑与长枪上。就这样,‘在上帝的帮助下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屠杀了许多印第安人,并在随后捕获并屠杀了其他的土著人。’”------哥伦布的儿子如是说。
  看到这样的文字,心都在颤抖••••••
  西班牙人凭借先进武器,打败土著部落。对落后的对手,他们杀死一批,俘虏一批、处死一批,震慑了全岛。
  哥伦布打败了土著部落,却打不赢自己人。一些不服总督管理的人,陆续返回西班牙,不断在国王面前说,总督专权、贪污、杀人、任人唯亲。国王难以分辨,就派一位宠臣前来调查。
  哥伦布总督费尽口舌向宠臣解释事情原委,那个宠臣却一言不发,面容木然。哥伦布吓得心里咚咚直跳,后来才弄清,宠臣语言不通,根本没听懂他在讲什么。不得己,哥伦布决定亲自回国向国王汇报。第二次航行结束。
  
  
第五节 第三次航行
  
  哥伦布启程回西班牙后,他的另一个弟弟巴托洛梅率众离开伊莎贝拉,新建了一座城市---圣多明各。
  墙倒众人推。哥伦布回程路上,受尽了冷遇、白眼。他感觉像个丐帮帮主,带一帮要饭的,低眉耷眼穿行在街上,不用劳神乞讨,就能享用两边施舍的讥笑和奚落(我猜,还有飞来的鸡蛋和菜果)。哥伦布明白,他已经由传奇英雄变成了……狗熊宝宝。
  他忐忑不安地拜见国王,打算大倒苦水。两位陛下看到饱经风霜的总督,动了恻隐之心,很快冰释前疑。进而同意了总督的第三次航行计划,重新确认了总督的一切权利,并正式追封巴托洛梅为副总督。哥伦布大感意外,不由得感激涕零。
  第三次探险,没人愿意去没事找死。国王没办法,故技重施,派出一批囚犯远征。1498年5月30日,6艘小船在人们的冷落、鄙视和不屑中起航。
  向南经赤道到达南美大陆,发现有一条大河,分四道水注入大海,这与《圣经》伊甸园的描述是一致的,哥伦布判断,他们已经到了天堂边界。自感自己还不够进入天堂的资格,不敢向天堂进发。
  当他明了这一点时,他的心灵遭受重创: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这边不是印度,而是天堂边的一片“新大陆”。自己历经千山万水、费尽千辛万苦得来的结果,居然是个错误!
  (据考证,哥伦布的航海日记表明,他第三次航行时,已经知道他到达的不是印度,而是一片“新大陆”,并不是通常讲的那样,他至死都认为到达的是印度)
  他万分失望,万分痛苦。不久又患眼疾,不得不驶向圣多明各休整。
  一到那里,他发现这个休整地超刺激,因为他闯进了……地狱。
   本来,在巴托洛梅、迭戈兄弟的治理下,圣多明各井井有条,与附近土著人的关系大有改观,基督教传教事业蒸蒸日上。孰料,事情就坏在这传教上。因为出了一个“天才”传教士----弗朗西斯科.罗尔丹。
  罗尔丹本是殖民地首席大法官兼高级传教士。所谓“天才”,是指他的传教方法非常之高级。一次,他为了告诉酋长,男人如何把基督教的仁爱之义传授给女教徒,他撩开衣裤,把自己的“传授棒”插进了女弟子身体里……
  这个女弟子不是别人,正是酋长的压寨夫人。
  就是再蠢的人,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何况是精明强大的部落首长。酋长勃然大怒,去你娘的基督教,老子杀----。他率众报仇,杀向教堂和居民点,双方激战,酋长不幸失败。罗尔丹怕受处罚,谎言煽动1000多名反对巴托洛梅的人,发动叛乱。目前,巴托洛梅设法稳住了蠢蠢欲动的酋长,但叛乱者武器精良,人数不少,双方对峙。
  哥伦布听后,痛心疾首。他担心两面受攻,决心先制服土著人。于是军事屠杀开始了。经过三个月的血雨腥风,土著人被残酷镇压,岛上一片凄惨。叛乱者趁机加强实力。哥伦布无力平叛,只好议和。
  叛乱者恶人先告状,国王夫妇听到岛上的混乱状况,不由得不相信哥伦布是个杀人暴君、贪污重犯、无能总督。便派人用一副手铐,把他铐回西班牙。第三次航行结束。
  
  第五节 第四次航行
  
  年底,国王夫妇才接见哥伦布。伟大的总督涕泪四流,泣不成声。国王夫妇看到这个白发苍苍、形容佝偻的航海家,怜悯之心顿起,洗刷了他的罪名,恢复了他的权利。但没有再让他任总督,另外任命了殖民地省长。哥伦布顶着海军上将的官衔,成了一个无业游民。
  历史,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哥伦布赋闲期间,葡萄牙的达伽•马向东航行到了真正的印度,带回了大量黄金和香料。另有一名航海家在去印度途中,被海流带往南美,占领了巴西。眼看西班牙要落后,国王夫妇找回了哥伦布。
  1502年5月,哥伦布率4艘船,开始了最后一次探险。
  这次航行,从一开始就是一场噩梦:
  船队一到圣多明各即遭遇特大风暴,被刮到了牙买加;
  接着被洋流送到了古巴;
  随即又被狂风吹到了洪都拉斯;
  听土著讲东方有金子,又逆风划到哥斯达黎加。
  每天都生死一线,每天都心惊胆战,每天都筋疲力尽。
  最后颠簸到了一条不知名的大河内,在支流河口停下。他们发现当地土著有许多金子,就以土著作向导,终于找到了金矿。哥伦布被痛风病折磨,还是下令在河口建立居民点。本来万事顺利 ,不料有的西班牙人贼性不改,又干起了诈骗、偷盗、抢劫的勾当,激起土著愤怒,双方打起来了。你来我往几个回合流血死人之后,哥伦布无法立足,只好撤走。
  

作者:一面破旗 回复日期:2010-05-09 08:33:10 
回复 
  记号!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09 09:46:41 
回复 
  不久,他们遇到了一群想破脑袋也想不到的敌人----船蛆。它们使劲啃船,船到处是洞,到处漏水,船员排都排不赢。没办法,只好在牙买加北岸停下,并派员向圣多明各求援。幸亏有当地印第安人接济,否则只能坐以待毙。
  这次航行的奇险遭遇,让许多西班牙人感到恐惧。他们叫嚷要回去,不惜叛乱。哥伦布病卧床榻,无力制止。他们夺取10条船回航,岂料天不帮忙,大风暴把他们刮回来了。他们不好意思回归哥伦布处,另立营寨,靠抢劫印第安人度日。印第安人极为愤恨,在他们眼里,所有的西班牙人都是一样的,于是断绝全部食物接济,哥伦布等陷入困境。
  哥伦布看了看窗外的天,叫人告诉印第安人酋长:赶快送吃的东西来,否则今天晚上把你们的月亮摘下来。
  晚上,将信将疑的印第安人围聚起来,等待看哥伦布摘月亮。时候一到,哥伦布手握摘月亮的工具——沙漏计时器,宣布“开始”。果然,月亮一点点被挖掉。印第安人吓得浑身颤抖,以为哥伦布是天神,纷纷下拜,赶紧表示送吃的来。哥伦布这才宣布停止。果然,月亮一点点恢复了。(月蚀,佩服哥伦布的学识)
  后来圣多明各省长派艘小船接济哥伦布,巴托洛梅乘机平定叛乱者。很快救援人员租来一艘大船,把所有人救回。
  充满苦难的第四次航行结束了。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09 09:59:32 
回复 
  哥伦布摘月亮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09 10:49:52 
回复 
  回到西班牙不久,伊莎贝拉女王去世。哥伦布拖着病体,找到男国王,要求确认他航海探险的全部权益。男国王要他找新女王。新女王把殖民地的统治权交给了他人。
  哥伦布又享受了一回国王的精明滑头,极度失望。三年后,也即1506年5月20日,哥伦布在落寞中去世。临死前,要求把那副手铐陪葬,这是他豪迈勇毅、艰难悲壮的一生最好的证物。
  哥伦布给他的后代留下不少财产(也就是海地发现金矿后,运了不少金子回家,死时并不像人们所讲的那样贫穷潦倒),也留下一个海军上将的虚衔,继承这个虚衔的子孙不止一两代,而是惊人的18代。
  哥伦布第三次航行中有个手下,名叫阿美利哥•韦斯普奇。他写的见闻录在欧洲广为流传,以至于后人用他的名字命名新大陆为America(中文音译:亚美利加)。
  哥伦布想到东方去,但命运让他留在西方;哥伦布想英雄一生,但去世时却默默无闻;哥伦布想把探险获得的权益传之子孙,最终大失所望••••••
  可见,人可以战胜无数困难,但未必能战胜命运。
  不过,有时候想:
  如果他知道----他把天花带给了美洲,把梅毒带给了欧洲,致使疫病在全球肆虐;
  如果他知道----由他开创的屠杀印第安人的“伟大”事业,导致印第安人在400多年里,不断被奴役、被屠戮、被驱赶,从3000万减少到35万,接近亡族灭种;
  如果他知道----由印第安奴隶贩运,催生了更大规模、更悲壮的非洲奴隶贸易,白人的贩奴船使非洲人口减少了2.5亿,而幸存的黑奴只有3000万;
  他会流泪吗?他会忏悔吗?
   如果他知道----由于他的美洲之行,人们发现,《圣经》无法解释美洲的人和事,因而动摇了天主教的权威,导致了1517年开始的欧洲宗教革命;
  如果他知道----今天世界主要农作物几乎一半来自美洲,烟草成为许多国家的经济支柱,玉米导致了非洲人口增长,马铃薯导致欧洲16、17世纪人口爆炸,这些农作物对英格兰、德意志、俄罗斯的先后崛起起了关键作用;
  如果他知道----从美洲掠夺的黄金,使欧洲从西班牙开始,相继变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工业革命的发生,极大地改变了欧洲和世界经济。
  如果他知道----印第安自然纯朴社会的发现,影响了托马斯.莫尔、约翰.洛克、蒙田、孟德斯鸠、卢梭、马克思等一大批思想家,他们在此基础上,构筑了“乌托邦”、民主共和社会、共产主义等美好社会的设想,引导无数人为之奋斗,引发了全球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
  如果他知道----由于他的美洲之行,继之者不绝,致使美洲人口兴繁,国家林立,文化昌明,并出现一个超级大国----美国;
  他会高兴吗?他会欣慰吗?
  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他犯的那个西行的错误。
  你不得不承认,有的人就是不一样,连错误,都犯得那么残酷,犯得那么辉煌,改变了如此多人的命运。在一份比较权威的“世界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排名中,他超越所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以及像马克思、爱因斯坦这样大思想家和科学家,高居第九位,成为这个星球上最有影响力的巨人之一。
  
第六节 死亡式移民
  
  黄金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倒下了,还有更多的人跟上来。自从哥伦布在美洲发现金矿的消息传开后,许多欧洲探险家相继涌向美洲。特别是西班牙人数多、手脚快,占领了美洲广阔的土地。
  英国的冒险家来了,
  法国的也来了,
  葡萄牙的也来了,
  尼德兰的也来了,
  该来的都来了,不该来的……也来了。
所谓“不该来的”,是指那些情况都没弄清楚,凭着一股子浪漫想象、外加一股子莽劲,就大举投资探险的猛人,其结果当然是心想事成------亏得一塌糊涂。
  英国的沃尔特.罗利爵士就是其杰出代表。
  罗利同志英俊潇洒,彬彬有礼,才华横溢,会写诗、会撰史、会歌舞、会画画。像他这种精品男,自然还有一种看家本领----会泡妞。他泡到最著名的妞,不是班花校花,不是市花国花,而是比国花更璀璨夺目的、万中无一的、尊贵无比的、风华绝代的、名垂青史的极致佳人------伊丽莎白女王(特注:终身未嫁,处女)。女王特别迷恋他。
  伊丽莎白女王是英国史上智慧超群、才略过人的政治家,深得臣民爱戴,罗利更是忠心爱慕、心悦臣服。他发现,伊丽莎白女王多年来对西班牙、葡萄牙大发东方财,羡慕得馋涎欲滴、妒火中烧,就主动提出自己投资探险,替美女国王寻找财富,女王乐不可支,高兴地答应了。
  其实,他和哥哥早就对探险有浓厚的兴趣,哥俩曾经探过一次险。哥哥后来获得国王的特许状,尝试在北美殖民,因经验不足失败,自己也不幸葬身海底。罗利不信邪,他更换哥哥的特许状,又派了两艘船西航,顺利到达了今北卡罗莱纳的小岛----罗阿洛克。此岛气候温和,林草丰茂,适合移民。于是他们以伟大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幻想从此岛开始他们伟大的殖民事业。罗利和他的手下,浪漫地把罗阿洛克小岛及其新发现的土地,取名为“处女地”(中文音译:弗吉尼亚),作为送给伊丽莎白女王的礼物。
  
伊丽莎白一世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10 13:36:09 
回复 
  女王心花怒放,笑逐颜开,觉得罗利先生既劳苦功高,又有浪漫的骑士风度,真是可爱极了,于是加封他为骑士。
  1585年,罗利骑士满面春风,开始实施他那雄心勃勃的殖民计划。
  第一次:送105人到罗阿洛克岛,开垦“处女地”,因与当地印第安人闹翻,粮食用尽后撤走。
  第二次:送15人上岛,后来全部失踪。据说是被印第安人请去联欢,遭到暗算。
  第三次:罗利看到前两次出师不利,决定送110人,到条件较好的切萨皮克湾去建立殖民点。但这110人不肯远行,仍登上此岛。不久英国与西班牙爆发海战,洋路隔断。等三年后硝烟散尽再来人,发现110人已神秘消失。除了在树上留有“CROATOAN”几个字样外,其它踪迹全无。后来找了多次,也没找到那些人的下落。
  是饿死?冻死?病死?被野兽吃掉?被印第安人杀死?转移了?融入印第安人群体?••••历史留下一连串问号,数百年来没人能找到答案。
  罗利骑士为他的浪漫付出了代价,所有投资全部亏尽。不过,罗利从美洲发现了两样英国少见的东西----马铃薯和烟草。一天,他坐在椅子上悠然自得,学着印第安人抽烟,他的仆人从未见过,望着主人头上烟雾缭绕,还以为主人着火了,飞奔提了一桶水,劈头盖脸地泼过去……烟,当然被浇灭了。
  罗利,花了如此高额的成本,终于取得了一项笑傲青史的成就----为英国吸烟开了先河。
  
  
1603年伊丽莎白去世,苏格兰国王詹姆斯继位,是为詹姆斯一世,继续鼓励探险和殖民。罗利虽然失败,但给美洲留下更加诱人的传说:那里有广阔无垠的土地、无穷无尽的森林、遍地埋藏的金矿…..这些传说激起很多人的兴趣。当时的英国,还远不是后来强大的的“日不落”帝国,只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农业小国,多余的人正要寻找新天地。他们吸取罗利的教训,不再个人投资,而是组建投资集团,从英王那里争到特许状,筹组公司,发行股票,募集民间资金进行冒险。这样有利共享、风险共担,不会亏得一塌糊涂。
  1607年4月,伦敦集团下属弗吉尼亚公司,组织105名移民,到达切萨皮克湾的一个小岛落脚,建立定居点。并以国王詹姆斯一世的名字命名为詹姆斯敦。他们知道,初来乍到,必须坚持安全第一,既要防止野兽进攻,又要防止印第安人的袭击,他们煞费苦心地想尽各种办法,确保安全。
  第一个晚上,他们过得提心吊胆。但事实证明十分平静。第二天早上,大家高兴问好,什么事也没有。大家伐木开地,各忙各的。第三天早上,大家互道平安,道着道着,发现不对,好像少了人。一查,果然在一间临时小屋里,发现了尸体。大家骤然紧张起来。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野兽来了,但从现场看,没有野兽搏斗的痕迹;第二反应,就是印第安人干的,但也没有人为袭击的迹象,死者身上找不出受伤的地方。饿死?不可能,大家当时不缺吃的;冻死,更不可能,
  天气不冷。
  大家在忐忑不安中度过了第三天。
  第四天上,又有人死亡,死法如出一辙。大家倒抽一口凉气,大为惊恐。
  

作者:supershooter 回复日期:2010-05-11 10:38:22 
回复 
  美国的rise在于其能隔岸观火。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11 10:50:08 
回复 
  但几天后就不慌张了,因为陆陆续续有人死去,慢慢习以为常了。第一个月就死了26人。几个月后食物缺乏,死的人更多。大家除了悲哀死者,也忧虑自身。但什么都没有用,只能接受死神的摆布。到来年1月第一艘补给船到达时,仅剩38人。好在印第安人及时接济,否则可能全部灭亡。
  那些人为什么无缘无故地死去?大家一直争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首要死因可能是“水土不服”。欧洲人作为一种新物种侵入美洲,不但印第安人不高兴,就连微生物也不高兴,细菌们团结起来杀死欧洲人。
  第二个原因是食物紧缺。大家辛苦来美洲,是为了找黄金发横财,没人愿意搞生产,粮食靠万里之外的英国运送,时常短缺,大家身体虚弱,更容易病亡。
  1608年移民244名,死亡144人。
  1609年移民300名,死亡200多人。
  ••••••
  以后每次移民,死亡率都令人惊叹地超过一半。
  大家远渡重洋,是为了发财,不是为了送命。加上生产、生活极其艰难,有的偷偷溜回去。10年过后,留在弗吉尼亚的英国人仅有351人。
  弗吉尼亚公司亏损严重。
  穷则思变,公司对殖民地管理实行重大改革,那就是利用北美肥沃的土地,发展农业,救亡图存。
  但雄心壮志换来的是彻底的绝望,北美大地似乎刻意要折磨英国人:
  种粮食,失败;
  种葡萄,失败;
  养蚕,失败;
  制盐,失败。
  既然复杂的做不得,就做点简单的,捕鱼,好吧,
  结果还是失败;
  ••••••
  黔驴技穷,无可奈何,走投无路,悲愤莫名,怒火攻心••••••真是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作者:wdtyyy 回复日期:2010-05-11 10:56:06 
回复 
  没了毛主席.美国就是只真老虎!
  
  

作者:wdtyyy 回复日期:2010-05-11 10:57:06 
回复 
  美国集世界之人精,能不是老虎吗?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11 11:16:26 
回复 
  就在人们丧失信心之际,一种东西横空出世,挽救了弗吉尼亚公司,挽救了殖民地。
  这种东西就是男人的至爱----烟草。
  这还得感谢浪漫骑士罗利。他把吸烟的习惯带到了英国,成为风靡一时的时髦行为。后来又发现烟草可以做药,烟草市场迅速扩大。经过30多年的演变,英国的烟草市场蔚为可观。
  英国的烟草原本主要来自西印度群岛。弗吉尼亚有个叫罗尔夫的人,看到印第安人种植烟草,就从南美引进优质烟草,试种成功,销往英国大获其利。殖民地从此掀起了种植烟草的热潮。
  殖民地烟草出口增速惊人:
  1614年,4包;
  1618年,50000磅;
  1626年,3200000磅;
  ……
  弗吉尼亚公司趁热打铁,高招迭出,吸引人口:
  ----迅速运进牛马牲畜和相当于牛马牲畜的人----黑人,努力解决劳力问题,发展畜牧业。
  ----迅速进行土地改革。所有自费来北美的人都可以分得50—100英亩土地。由公司资助来的,为公司劳动7年后,也可得到同样多的土地。同时给管理层授予大量土地。
  ----迅速进行政治改革,成立议会,在总督领导下实行居民自治。
  ----最厉害的一招是运进女人。弗吉尼亚公司高层知道,男人嘛,“没有老婆不安心,没有孩子不生根”。于是从英国引进“年轻、纯洁而又讨人喜欢的少女”,售给移民们为妻。男人那颗骚动的心,或者叫驿动的心,得到了安定。
  这些措施,吸引了更多的人来殖民地。殖民地人口终于慢慢多起来了。
第七节 风中的公主
  
   弗吉尼亚殖民地之所以大难不死,还与一位传奇的印第安人美女有关,她就是“风中的公主”----波卡洪塔斯。
   说起印第安人,居然与中国人系出同源,都属于蒙古人种。他们是在1万年以前,从亚洲越过冰河时期的白令海峡,或者以太平洋岛屿为跳板,进入美洲的。经过漫长的迁徙演化,他们广泛分布于美洲大陆,形成了许多部落或部落联盟。到殖民时期,北美有阿塔巴斯干人、阿尔贡金人、易洛魁人、苏人和马斯科基人等,他们尚处于原始社会。
  欧洲人刚来时,印第安人把他们当做“天上来的人”,友好相待,尽力接济,多次从死亡的边缘把他们拉回。
  印第安人没有料到,他们为自己的善良将付出惨绝人寰的代价。
  很快,矛盾出来了。
  矛盾之一:土地。印第安人是美洲的老主人,他们耕作原始,每年必须换地耕猎,才能取得好的效益。所以长期以来,他们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土地乃上天所赐,不属于任何人。这在殖民者看来,是可笑的:土地当然要由个人占有,我们来美洲,就是来占领土地的。印第安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威胁。
  矛盾之二:宗教。印第安人有自己的宗教,从不强迫别人信仰他们的宗教。殖民者的天主教,则是个残忍扩张的宗教,对待异教徒,要么纳入,要么消灭,没有中间路线。
  矛盾之三:疾病。殖民者带来的天花等传染病,有时让印第安人一个部落接着一个部落死亡。印第安人因此称殖民者为“邪恶的魔鬼”。
  当然,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矛盾。但有上面三条,就已经是不可调和的了。纠纷、杀戮、战争等不可避免。双方互相提防,时刻处于剑拔弩张之中。
  弗吉尼亚殖民地正处于阿尔贡金人波瓦坦部族范围内。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11 18:30:03 
回复 
  这些印第安人,多像中国人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11 18:31:02 
回复 
  这些印第安人,多像中国人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5-11 20:49:35 
回复 
  顶一顶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5-11 22:15:48 
回复 
  殖民者一登陆,印第安人就保持谨惕,他们的同胞曾被西班牙、法国白人杀害。在他们眼里,所有的白人都是特等坏蛋。但他们武器落后,打不赢白人,最多只能骚扰骚扰。
  进入夏天,英国人的食物越来越少,詹姆斯敦领袖约翰•史密斯不得不用玻璃弹珠,向印第安人换取食物,不料印第安人突然出手,将其抓获。他十分幸运地成为第一个被活捉的白人。印第安人十分高兴,决定举行一个古老的仪式,将史密斯当作祭品,以祭祀先祖和被白人杀害的同胞。史密斯超级恐惧,全身瘫软,连哀号都发不出声。印第安人手持棍子,围着酋长载歌载舞,只等酋长一声令下,就用棍子敲碎史密斯的头。酋长波瓦坦看了看月亮,缓缓举起双臂,仰天发出一声高亢的长啸,所有的男人跟着长啸。森林里回荡着一阵奇异的鸣响。只见酋长的双手一放,棍子迅速敲向史密斯的头颅。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11 22:40:37 
回复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5-11 22:15:48 
    殖民者一登陆,印第安人就保持谨惕,他们的同胞曾被西班牙、法国白人杀害。在他们眼里,所有的白人都是特等坏蛋。但他们武器落后,打不赢白人,最多只能骚扰骚扰。
    进入夏天,英国人的食物越来越少,詹姆斯敦领袖约翰•史密斯不得不用玻璃弹珠,向印第安人换取食物,不料印第安人突然出手,将其抓获。他十分幸运地成为第一个被活捉的白人。印第安人十分高兴,决定举行一个古老的仪式,将史密斯当作祭品,以祭祀先祖和被白人杀害的同胞。史密斯超级恐惧,全身瘫软,连哀号都发不出声。印第安人手持棍子,围着酋长载歌载舞,只等酋长一声令下,就用棍子敲碎史密斯的头。酋长波瓦坦看了看月亮,缓缓举起双臂,仰天发出一声高亢的长啸,所有的男人跟着长啸。森林里回荡着一阵奇异的鸣响。只见酋长的双手一放,棍子迅速敲向史密斯的头颅
  ------------------------------------
  哈,哪里找到的资料?考我?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12 04:05:43 
回复 
   詹姆斯敦建立6个月后,食物几近告罄,只能靠打猎取食。一个叫作约翰.史密斯的青年军官,体格强壮、头脑敏锐,善于打猎,成为詹姆斯敦当之无愧的领袖。
  不幸的是,一次他外出,被土著猎手偷袭擒获。印第安人第一次抓获了白人,兴奋异常,抬着猎物从一个村庄游行到另一个村庄,一边展览,一边跳舞。几个星期以后,史密斯被带到酋长波瓦坦面前。酋长决定举行仪式,将史密斯绑在巨石上,用乱棒砸碎他的头,以祭告被白人杀害的先祖。
  就在酋长一声令下,乱棒即将落下的时刻,突然一个小小的身影,从人群中飞扑过去,保护史密斯。酋长定睛一看,惊讶地发现,那个奋不顾身的保护者,竟然是自己的女儿----波卡洪塔斯。
  酋长顿时愣住了。也许是孩子的勇敢之举,触动了他的怜悯之心,酋长一挥手,放了史密斯。
  那个女孩名叫玛托尔卡,是酋长100多个孩子中的一个,深受酋长宠爱。由于十分鬼灵精怪、淘气顽皮,被人送个绰号叫“波卡洪塔斯”,即“小淘气”、“调皮鬼”之意。久而久之,波卡洪塔斯成了她的常用名。
  12岁的波卡洪塔斯和史密斯成了忘年交,常到殖民点玩耍。她不改那顽皮天性,喜欢恶作剧。当有人要戴帽子时,突然发现不见了,过一下她变戏法似的亮出了帽子;当有人要坐下时,她把椅子抽掉,让那个人一屁股坐在地上,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特别是食品短缺时,她隔三岔五地瞒着父亲,带来大量的火鸡、玉米等食品,挽回了许多奄奄一息的生命。
  波卡洪塔斯与英国人的友谊缓和了双方的关系,双方不再像以前那样互动干戈了。 
  

作者:海鸥飞呀飞o 回复日期:2010-05-12 10:34:46 
回复 
  写的不错,我发现在天涯的热点已经由中国史转向世界史了,继续努力,希望能象明朝那些事儿一样出版热卖。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12 10:34:52 
回复 
  随着时间的推移,波瓦坦越来越觉得受骗了。原来史密斯讲是来做贸易的,不会定居,但事实刚好相反。波瓦坦酋长决定摆下鸿门宴,诱捕史密斯等头头,然后对其他人一网打尽。谁知,波卡洪塔斯当夜偷偷地将消息告诉史密斯……
  波瓦坦得悉内情后,十分震怒,将波卡洪塔斯送到偏远部落去,让她远离詹姆斯敦。史密斯因火药爆炸受伤回国治疗。英国人骗印第安人说他死了,波卡洪塔斯信以为真。
  波卡洪塔斯18岁时,已经出落成为一位美丽的姑娘。殖民者发现了公主的行踪,设计诱骗并软禁了她。然后要挟波瓦坦。波瓦坦释不得不放了部分俘虏,但是没有完全归还武器,两方陷入僵局。
  软禁中的公主接受了英式教育,邂逅了种烟草的约翰.罗尔夫,两人一见钟情。令人意外的是波瓦坦同意了这门婚事,并派弟弟和儿子参加了婚礼。婚后波卡洪塔斯更名为丽贝卡,受洗入教。一年后喜得贵子,取名为托马斯.罗尔夫。
  这桩婚姻,让双方保持了8年的和平,这便是著名的“波卡洪塔斯和平时代”。也正是这段时期,殖民地大种烟草,吸引人口,增强实力,印第安人彻底失去了赶跑英国人的机会。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詹姆斯敦,殖民地当局决定拿波卡洪塔斯作例子,向英国人证明土著可以教化,证明殖民地兴旺发达指日可待 。1616年罗尔夫夫妇携子远赴伦敦,出席了不少社交宴会,并到皇宫参加了一个假面舞会,詹姆斯一世和王后给了她特别的问候。据说波卡洪塔斯被正式封为殖民地公主。第二年初在一次宴会上,她惊讶地发现了还活着的史密斯。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12 11:11:22 
回复 
  这张地图大约是1612年左右雕刻的,是根据1608年约翰 史密斯对弗吉尼亚的描述制作出这张地图的。图中的波卡洪塔斯约12--13岁。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12 12:35:34 
回复 
  1617年3月罗尔夫夫妇启程返美,波卡洪塔斯突然病倒,几日后便香消玉殒。估计死于肺炎,下葬于英国葛文森的圣•乔治教堂
  托马斯也患病,留在英国治疗,罗尔夫独自回到弗吉尼亚。次年波瓦坦去世,他的弟弟继位。这位新酋长参加过历次与白人的冲突,切齿仇恨殖民者。1622年他发动的突然袭击,杀死三百余名英国移民,包括罗尔夫。但他们行动得太晚了,移民的数量已经够多,足以从灾难中恢复过来,并予以反击。双方零星战事不断。只是弗吉尼亚公司受此一击,彻底破产崩溃。新国王查理一世干脆宣布,弗吉尼亚殖民地收归王室管理。此后有国家作后盾,殖民地加速发展。
  22年后,新酋长也变成了老酋长,他看到来生无多,决定再度猛攻一次殖民地,尽最后一份心力。但殖民地已经强大起来了,反将土著打败,杀死酋长,摧毁大量的印第安村庄,强大的印第安联盟瓦解。弗吉尼亚彻底消除了印第安人的威胁。
  波卡洪塔斯,这个没心没肺的美丽姑娘,以她的天真和善良,帮助了英国人,却无意间成了自己部族灭亡的推手。殖民史上仅有的一点玫瑰色,居然也是鲜血染成的。可见,历史从来就不是由是善良和真诚写成的!
  对波卡洪塔斯,真的不知说什么才好。
  史密斯在1631年逝世,终年五十岁左右;四年后,年满二十岁的帅哥托马斯重返北美,继承父亲的事业,其子孙日益繁荣。如今,波卡洪塔斯成为了北美众多名门望族的共同祖先,据说好几位总统或者总统夫人是她的后裔。
  历史如风,波卡洪塔斯的故事,长留在遥远的历史记忆中闪烁,她被称为“风中的公主”。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12 13:05:42 
回复 
  自顶 第八节 一切奠基于“五月花公约”
  
  十七世纪初,欧洲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宗教改革。随着工业经济的兴起,资产阶级思想在宗教领域萌芽壮大,要求对旧宗教进行改革。英国,自亨利八世起开始改革,到伊丽莎白一世时,确立了新教的国教地位。但从60年代起,从新教中出现了更为激进的清教徒,他们主张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教义和教规仪式,清教徒由此得名。
  清教徒是当时最为前卫、最具有反叛精神的一群新新人类,凡事都与旧教势力对着干。不信你看:
  旧教主张皇权至上,他们就主张皇帝和大家一样,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至于官员和贵族,更不在话下。
  旧教主张出世修行,他们就主张入世修行,认为“世界就是我们的修道院” ,工作好和生活好就是修行。
  旧教主张神甫布道,他们就主张“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每个人都可直接与上帝交流。
  旧教注重宗教仪式,他们就反对繁文缛节,主张简单、实在修行。
  旧教远离生产,他们就崇尚创业、主张营利、肯定成功。
  旧教穷奢极欲、腐败盛行,他们就主张节俭禁欲、公正清廉、布德行善。
  可以想象,他们的这些主张,在当时是多么地石破天惊、狂飙突进。因此,当保皇议会通过《信奉国教法》后,清教徒遭到政府和教会势力的残酷迫害,逮捕、酷刑,宗教审判,每时每刻都在等着清教徒。
  
第八节 一切奠基于“五月花公约”
  
  十七世纪初,欧洲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宗教改革。随着工业经济的兴起,资产阶级思想在宗教领域萌芽壮大,要求对旧宗教进行改革。英国,自亨利八世开始改革,到伊丽莎白一世时,确立了新教的国教地位。但从60年代起,从新教中出现了更为激进的教徒----清教徒。他们主张清除国教中陈腐的天主教义和教规仪式,清教徒由此得名。
  清教徒是当时最为前卫、最另类、最具有反叛精神的一群新新人类,他们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事儿还不大,凡事都与旧势力对着干。不信你看:
  旧教主张皇权至上,他们就主张皇帝和大家一样,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至于官员和贵族,更不在话下。(猛:敢把皇帝拉下马)
  旧教主张出世修行,他们就主张入世修行,认为“世界就是我们的修道院” ,工作好和生活好就是修行。(癫:敢把耶稣拉下马)
  旧教主张神甫布道,他们就主张“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每个人都可直接与上帝交流。(狂:敢炒领导鱿鱼)
  旧教注重宗教仪式,他们就反对繁文缛节,主张简单、实在修行。(骄:敢不尊重礼节)
  旧教远离生产,他们就崇尚创业、主张营利、肯定成功。(俗:一心钻进钱眼里)
  旧教穷奢极欲、腐败盛行,他们就主张节俭禁欲、公正清廉、布德行善。(傲:敢特立独行)
  可以想象,他们的这些主张,在当时是多么地石破天惊、狂飙突进。自然,你得罪皇帝,皇帝就得罪你;你得罪耶稣,教主就得罪你;你得罪领导,领导就得罪你。因此,当保皇议会通过《信奉国教法》后,清教徒遭到政府和教会势力的残酷迫害,逮捕、酷刑,宗教审判,每时每刻都在等着清教徒。
第八节 美国精神的源泉
  
  一谈起美国,除了佩服其强大外,更羡慕其自由、民主、平等和自治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才是推动美国崛起的根本动力。那么,这些价值观来自于哪里?
  是美国人生下来就有的?
  NO!
  是美国革命革出来的?
  NO!
  是美洲殖民殖出来的?
  NO!
  是美国人自创的?
  NO!
  正确答案是:来自于宗教。是的,就是来自于那神乎其神的宗教。
  具体一点讲,是来自于英国宗教改革。
  十六世纪初的欧洲,控制天下的不是贵族、不是将军、不是国王,而是教会。罗马天主教坐断天下数百年,庞大森严,势力雄厚,导致欧洲长期处于黑暗的“中世纪”之中。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教会为了赚钱,滥用职权、诈取民财、卖官鬻爵,甚至……开妓院,其腐朽完全突破了人们的想象。大家觉得,他们比恶棍更恶,比烂棍更烂,比官员更腐败,怎么看都不像个正规宗教。
  一句老话:有压迫就有反抗。在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兴起的双重影响下,欧洲掀起宗教改革的热潮。在英国,先是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打击天主教,倡导新教,而后玛丽女王恢复天主教,罢黜新教,一反一复,引起了激烈的宗教斗争和社会动荡。到伊丽莎白一世时,她学乖了,走中间路线,既不左也不右。一方面打击天主教,确立新教的国教地位。另一方面,又保留天主教的主教制度和仪式。这样,不管是新教还是天主教剩余势力,都争相团结在伊丽莎白一世周围,成了保皇派。
  但这种妥协激怒了一群人-----清教徒。清教徒的“清”,不是指清洁,也不是清静,更不是清修,而是指 “清除”, 充满杀伐决断的意味。他们信仰卡尔文主义,觉得改革远没有到位,主张坚决按照圣经.新约的要求,彻底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建立纯正的新教教会。清教徒由此得名。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15 17:21:12 
回复 
  作为改革派,新教徒已经是当时的先锋人物,但清教徒更激进、更前卫、更另类、更具有反叛精神,属于当时的超新人类。他们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事儿还不大。凡事都与天主教旧势力对着干。不信你看:
  旧教主张政教合一、王权至上,他们就主张政教分离,教徒平等。国王和大家一样,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至于官员和贵族,更不在话下。轻轻松松几句话,就把天下至尊国王陛下拉下马来,把尊贵牛B的达官贵人拉下马来,成了和贩夫走卒、乞丐妓女平等的凡人。一个字:猛。
  旧教主张出世修行,他们就主张入世修行,认为“世界就是我们的修道院” ,工作好和生活好就是修行。在他们眼里,修行靠“体悟”,既然这样,又何必跑到修道院去呢?我上班可以悟嘛,吃饭可以悟嘛,上麻将馆、上卫生间、上床…..的时候,都可以悟嘛。只要心中有耶稣,时时处处可修行。只要工作好和生活好,就是尽一个人的本分,就是在修行。经清教徒这么一弄,平时高居云端之上的上帝耶稣,竟成了跟班小鬼,简简单单就可以打发了。一个字:癫。
  旧教主张神甫布道,他们就主张“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每个人都可直接与上帝交流。哈,要真这样,那主教大人怎么办?教士大人怎么办? 炒领导的鱿鱼,让人家喝西北风去?一个字:狠。
  旧教注重宗教仪式,他们就反对繁文缛节,认为信仰在心不在外,主张简单实在修行。这样一来,宗教的神秘感、庄重感一扫而光,想忽悠人也难了。这在旧势力看来,完全是离经叛道。一个字:狂。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15 17:45:19 
回复 
  旧教远离生产,他们就崇尚创业、主张营利、肯定成功。清教徒认为,进入天堂的人由上帝选定,个人无能为力。那么,怎样判断自己是否被上帝选定了呢?那就看职业是否成功,产业是否发展。因为职业是上帝安排的天职,人是上帝财富的托管人,是创业精神的代言人,有责任将财富增值。因此,每个教徒,都要排除万难,勇于进取,追求财富,获得非凡的成功。这在旧势力看来,这完全是一心钻进钱眼里。一个字:俗。
  旧教穷奢极欲、腐败盛行,他们就主张节俭禁欲、公正清廉、布德行善。他们限制一切纵欲享乐,将节约下来的钱投入再生产上,把赚来的钱回馈社会,发展社会事业。这在旧势力看来,简直不可理喻。一个字:傻。
  可以想象,他们的这些主张,在当时是多么地石破天惊、狂飙突进。自然,你得罪皇帝,皇帝就得罪你;你得罪耶稣,主教就得罪你;你得罪领导,领导就得罪你。伊丽莎白去世后,詹姆斯一世继位,他亲自上阵,打压清教徒。保皇派先让议会通过一个《信奉国教法》,然后以法律的名义,残酷迫害清教徒。等着清教徒的,不是逮捕、酷刑,就是宗教审判。
  但是,清教徒的主张广受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欢迎。清教徒虽然受到迫害,但势力越来越大。后来分立出来,与保皇派展开了持续不断的斗争,几十年后,还取得了与国教平等的地位。
  不过,这是后话。在取得胜利之前,我们的清教徒诸同志,日夜受到打压,日子可难过喽。其中有部分看到英格兰呆不下去,就大胆出国了,梦想迁到一个新天地里,去建设他们心中美好的宗教天堂。几经辗转,踏上了美洲的土地……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15 18:36:50 
回复 
  宗教改革家------加尔文

 第九节 五月花公约
  
  第一批登上美洲土地的清教徒,来自于英格兰诺丁罕郡斯克鲁比小镇。
  1607年,该镇清教徒约翰•鲁滨逊看到教友受折磨,十分气愤,干脆率领一班教徒分离出来,成立一个独立教派。这下更受到国教的猛烈打击。约翰•鲁滨逊一不做二不休,决定带领教徒走出国门,前往宗教自由之地----荷兰。谁知刚上船,船长就将他们洗劫一空,还将他们送进官府坐牢。到第二年才重新成行,先到阿姆斯特丹,后迁到莱顿安家。
  但是很快发现,漂泊他乡、寄人篱下的滋味并不好受。他们的孩子们日渐融入当地社会,有被荷兰同化的危险。教徒们十分着急。他们想回故土,但故土不欢迎他们;不回故土,这里又不是久留之地。
  天下之大,那里是我们的容身之所?
  要是遥远的天边,有个没有人间污浊的地方让我们呆,那该多好。
  他们总是这么幻想着。令人惊奇的是,幻想也有实现的一天!
  他们婉转打听到美洲可以移民的消息,大喜过望。迅速向弗吉尼亚公司申请特许移民的土地。教徒们没钱,就跟生意人谈判,经过艰苦努力,从70位商人手上融资7000英镑用以移民。条件是殖民地7年内的所有收入,归这些商人所有。
  这样的代价不可谓不高。
  为了生存,为了教会,代价再高,他们也愿意。
  1620年9月,36名清教徒和其他68名移民,乘坐“五月花号”轮船,兴致勃勃地奔向他们的梦想之地---弗吉尼亚殖民地。
  
 但大海和他们开了个玩笑。海风和洋流把他们送到了普利茅斯的科德角。离他们拥有特许权的土地很远很远。
  没有特许权,就意味着没保障。一上岸,就有可能被抓、被逐,甚至被杀。
  移民们闹嚷起来,互相推脱走错地方的责任,你怪我,我怪你;有的想留此地,有的想回原目的地;有的扬言上岸就分伙,各干各的。
  移民领袖想压服众人,结果被人抢白一句:你只不过是船上的临时小头目,又不是官员,你有什么权力管我们!
  移民领袖被顶得下巴掉到了地上。
  很明显,现在人心骚动,如果任由内讧发展,队伍就有可能溃散。一散伙,想在一片荒野中生存下去,那无异于天方夜谭。
  两个移民领袖想来想去没办法,只好采取他们家乡的老习惯:订契约。以此定制度、立规矩。
  大家一合计,只能这么办。
  由清教徒起草了一份《联合协议》,41个成年男人署了名。这份协议看上去及其普通、极其简单。如果除开空话套话,仅剩下2句话:
  “我们在上帝面前共同庄严立誓,自愿结为民众自治团体。为了使上述目的能得到更好地实施、维护和发展,将来不时依此而制定颁布的被认为是对这个殖民地全体人民都最适合、最方便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我们都保证遵守和服从。”
  就是这两句普通的话,体现了这样一些光辉灿烂的名词:自由、民主、法治、自治…….。这些内涵,是第一次没有势力强大的王权,和无所不在的神权的影响下诞生的。在那个特定的时刻,那群人外无强权、内无压迫,处于一种完全的自然状态,大家按照自由、平等的天性,共同讨论和签订这份协议,充分体现了人性中民主、自治、责任的光辉。
  这便是《普利茅斯联合协议》,后来被历史学家称为《五月花公约》。它是此后无数自治公约中的第一个。它所呈现出的自由与平等、民主与法治、团结与自治的理念,开启了西方现代民主政治的先河,成为美国政体发展的第一块坚实的基石,对《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人们称为美国精神的先驱。
  五月花,创造了奇迹。
  他们的奇迹,并非源于什么高深的理论,也非源于什么高尚的品德,仅仅来源于英国社区居民处理公共事务的小习惯。
  历史,往往形成于习惯,改变于偶然。
  关键是,这些社区清教徒影响比较大。
  美国,从一开始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16 19:18:18 
回复 
  五月花号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16 20:09:24 
回复 
  订完协议后,选举约翰.卡佛为首任总督,任期一年。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地方靠岸。上岸时,他们跪在地上,感激上帝让他们克服艰险,渡过大洋,找到了梦想的地方。当时正值寒冬,大雪纷飞,只派青壮年男人上岸。第二年春天才全部上岸居住,。
  幸运的是,他们来前三年内,聚居此地的印第安人,被瘟疫消灭了90%到96%(整个新英格兰沿海的居民死亡率都这么高)。他们不但没有受到印第安人的进攻,反而捡了个大便宜,因为印第安人留下了村庄和五十公顷农地,上面还有新种的谷物。还有港口可以出航。他们把这个地方也称作普利茅斯。
  清教徒虔诚地信仰上帝,但上帝并没有帮他们什么忙。他们的遭遇,与弗吉尼亚詹姆斯敦开始的移民没有大的差别,劳作辛苦,疫病流行,缺衣少食,到第二年,死得只剩下50人。
  幸运的是,附近的印第安人中,居然有个略懂英语的人,名叫斯匡托。这位先生早年曾在欧洲几个国家呆过。他主动与移民联络,送来食物,并引荐酋长,与移民签订和平共处友好合作协议。
  印第安人把种玉米、捕鱼的技术传授给他们,帮助他们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期。
  4月5日,“五月花号”返航英国,剩下的50个人没有一个愿意回国。不久,首任总督及夫人病亡,布拉德福德被选为卡弗的继承人。布拉德福德领导有方,确保殖民地平稳发展。
  据传,这年收获季节,移民们摆开盛宴,感谢印第安人的帮助,是为“感恩节”的起源。实际情况是,根本没这回事。后来的“感恩节”是由华盛顿定日子,由林肯宣布为全国性节日的,牵强附会与这批移民发生关系。
  到1640年,普利茅斯殖民地才稳定下来。五十年后,被英王威廉三世并入马萨诸塞殖民地。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16 21:30:16 
回复 
  签订《五月花公约》


作者:yangyzzheng 回复日期:2010-05-17 00:03:43 
回复 
  好文!一口气看完了!搂住赔我的流量!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5-17 08:56:01 
回复 
  值得顶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17 10:35:29 
回复 
  好文!一口气看完了!搂住赔我的流量!
  -----------------------------------------
  呵呵,感谢你。怎么个赔法?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17 11:06:19 
回复 
  登陆普利茅斯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17 11:52:10 
回复 
  自顶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17 13:45:03 
回复 
  等等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5-17 15:39:08 
回复 
  还不更新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17 18:39:24 
回复 
  清教徒逃难者纪念碑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17 23:49:38 
回复 
  美吗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18 00:41:34 
回复 
  第十节 山巅之城----清教徒殖民地
  
  一直以来,英国向美洲移民都是零打碎敲,规模不大。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
  这个人就是约翰。温斯罗普。
  他原本是个庄园主,但一不小心没落了。
  他是个狂热的清教徒,经常受到迫害。
  因此,他渴望离开英格兰这个鬼地方,去开创一个心目中的宗教圣地。
  1629年,他听说马萨诸塞海湾公司获得了特许状,就绕过人才市场,也不参加招聘会,直接冲到该公司,毛遂自荐了。
  一进公司,他就显得非同凡响。
  他提出了一个主意:以后移民,不再一个一个地移,而要一窝一窝地移,也就是实行家庭式移民。家庭移民,自然团结一心,比游兵散勇强得多。
  大家都觉得,这个主意好。
  他还出了很多好点子。大家感到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推选他为未来殖民地的总督。
  刚来不久就成了总督,他自己都觉得好笑。
  但他终于找到了属于他的平台,一个能够实现远大理想的平台。
  1630年,他卖力地鼓动清教徒,和他一起移民美洲。去美洲,不是为了逃命,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理想:
  “我们要创建山巅之城,让全世界瞩目我们!”
  所谓山巅之城,是耶稣对耶路撒冷的称谓。也就是说,他们要开创一个完美的宗教圣地,让她成为教徒们的向往之地,让她的光芒照亮全人类。
  在他真心诚意的忽悠下,这次跟随他的移民达1000多名,坐满17条船,规模前所未有。马萨诸塞海湾公司干脆把总部也迁到北美,彻底脱离英格兰。
  登陆前夕,他还不忘鼓励移民:就好像上帝把耶路撒冷给了以色列,现在他把美洲给了我们。如果我们在事业中欺蒙上帝,让他收回对我们的庇佑,我们将成为世人的笑柄。
  事实是,上帝并没有保佑他们,不久就死了200多人。真正保佑他们的是詹姆斯敦和普利茅斯,他们吸取这两个地方的经验教训,少走了很多弯路,避免了很多失误。
  这次移民,揭开了大规模移民的序幕。举家迁移或者整个教区迁移成为最常见的形式。十年后,移民达到13000多人,居民点从7个增加到20多个。
  马萨诸塞,无可争议地成了新英格兰的中心。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19 13:10:51 
回复 
来到马萨诸塞的清教徒,是英格兰的宗教受害者。他们远渡重洋,为的是建立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纯洁的宗教社会。
  在马萨诸塞,他们实现了胸中的理想,建立了一种罕见的神权政治。
  理论上,政教分离;实际上,政教合一,所有机构都从属于教会。在公共议题上,居民可以自由讨论,实行自治;在宗教议题上,教友们保持高度一致,高度纯洁。
  内部敢放杂音的,教育;敢公开反叛的,驱逐。
  外面异教徒敢来传教的,打压;赖着不走的,消灭。
  目的只有一个:建立一个纯洁的清教徒社会。
  因为这个原因,他们由受害者,变成了施害者。
  但思想是压制不住的。罗杰﹒威廉斯就是这样一个敢于挑战权威的牧师。他说,我有意见,主要是两条:
  一条:没收印第安人土地是不对的,土地原本属于印第安人,我们没有权利没收;
  二条:政教合一是不好的。宗教控制政治,不利于自治。
  这两条意见,像两把尖刀,戳到了马萨诸塞体制的痛处。土地是他们利益的核心,政教合一是他们权力的核心。
  废除这两个核心,还让教友们怎么活?马萨诸塞还能成其为马萨诸塞吗?
  宗教领袖大怒,教徒们大怒,立法机构的同仁们同仇敌忾,一致通过处理罗杰﹒威廉斯的决议-----放逐。
  滚蛋吧,你个天杀的威廉斯,让你流浪荒野,喂狼去。
  出人意料的是,威廉斯神色自若,昂然离开。因为他不怕。
  他不怕,不是因为他是革命意志坚定的英雄。而是他知道,这里不是英格兰,是北美。
  北美,它有广阔的土地,我个纯爷们,还怕没地方去?
  他慢悠悠地跑到附近的罗得岛,向印第安人购买了一块土地,建立了一个新殖民地。他实行信仰自由,政教分离,与马萨诸塞对着干。
  马萨诸塞的领袖们气得脸色铁青,但又无可奈何。
  强权,在广阔的北美面前,顿然失色。
  威廉斯的成功让好多人流口水。那些心思灵活的的清教徙,带领农民,纷纷离开马萨诸塞,去寻求更好的耕地和自由。
  不久,就出现了康涅狄格、新罕布什尔和缅因三个新殖民地。这些人在建立政府的时候,扩大了选举权,让没有参加教会的人,也可以投票。
  广阔的北美,自由和人口,象野草一样疯长……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19 15:03:59 
回复 
  马萨诸塞的普利茅斯定居点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5-19 15:59:21 
回复 
  lz更新太慢

作者:lhypku 回复日期:2010-05-19 17:04:29 
回复 
  楼主你好,已经站内你了。
  写的很不错,加油!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19 20:02:01 
回复 
  楼主你好,已经站内你了。
    写的很不错,加油!
  ----------------------
  很感谢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20 00:31:16 
回复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5-19 15:59:21 
    lz更新太慢
  --------------------------
  对不起哦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20 06:35:24 
回复 
  A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5-20 09:33:13 
回复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5-19 15:59:21 
      lz更新太慢
    --------------------------
    对不起哦
   --------------------------------------
  别说对不起,快码字
  
  

作者:问世间脸是何物 回复日期:2010-05-20 10:26:51 
回复 
  记号,等楼主码字,长长见识。历史这样写,看起来更省力。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5-20 11:54:36 
回复 
  作者:问世间脸是何物 回复日期:2010-05-20 10:26:51 
    记号,等楼主码字,长长见识。历史这样写,看起来更省力。
  
  -------------------------------------
  哈哈哈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5-20 13:07:33 
回复 
  快快

作者:textile2002 回复日期:2010-05-20 13:51:08 
回复 
  我找的是这个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5-20 14:53:11 
回复 
  作者:textile2002 回复日期:2010-05-20 13:51:08 
    我找的是这个
  
  -----------------------
  ?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5-20 16:58:38 
回复 
  lz哪里去了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5-20 18:21:21 
回复 
  支持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20 23:32:31 
回复 
  支持
  ----------------
  谢了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5-21 08:49:43 
回复 
  lz?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5-21 11:21:03 
回复 
   lz干什么去了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5-21 15:26:34 
回复 
  ......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21 22:21:13 
回复 
  来了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22 02:41:57 
回复 
  第十一节 纽约的前世今生
  
  从欧洲涌向美洲东岸的不单是英国人,还有其他国家的人,比如说荷兰。
  1609年,一个名叫亨利•哈得逊的英国人,到荷兰东印度公司打工。受公司委派,驾着帆船到美洲东岸,看能不能找从北欧到亚洲的捷径。但他一不小心冲进一条大河,捷径没找到,反而走进了死胡同。正当他懊丧之际,却意外地发现,这里是与印第安人做毛皮生意的理想之地。当时的毛皮生意,可是个利润滚滚的行业。
  他回去告诉老总,老总大喜过望:小伙子,干得不错。那条河,就以你的名字命名-----哈得逊河。
  荷兰人迅即跟进,毛皮生意一下子火了起来。1624年,公司干脆建立一个贸易站,垄断这个行业。两年后,荷兰人大花血本,以60荷兰盾(约合24美元)的物品,从土著手里买下曼哈顿岛,建成新阿姆斯特丹。哈得逊河口地区慢慢演变为半定居的殖民地,称新尼德兰,由荷属西印度公司管理。只是此地虽然生意兴旺,但愿在此安家的人不多。开始仅有300名,10年后增至500名,到1664年亦不足9000名。而1660年弗吉尼亚已有27020人,马萨诸塞有20082人。
  新尼德兰火红的毛皮生意,让英国人垂涎三尺。不但英裔居民积极渗透,英王查理二世也虎视眈眈。他心里盘算了一下他的亲信大臣,看哪个反荷最狠。经判断,最狠的是他的弟弟詹姆斯(封约克公爵)。1664年3月,英王给弟弟颁发一份特许状,授予他从康涅狱格河西岸直到特拉华湾东岸,包括长岛、南图克特岛、马撤葡萄园岛和缅因东部在内的大片土地,范围远远大于后来的纽约。特许状还授予约克公爵极大的自治权,结果他成为北美权力最大的业主。
  1664年4月,约克公爵派出当时北美史无前例的一支强大舰队(军士450名,船4艘,哈哈),到曼哈顿岛外示威,荷兰人害怕,未加抵抗就宣布投降,英国人没放一枪便夺取了新尼德兰,把它易名纽约(新约克)。
   荷兰当然不甘于拱手出让新尼德兰。1672年,英荷再度爆
  发战争。荷兰人围攻纽约,迫使英国人投降。可是,英国在欧洲战场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荷兰只得再度交出新尼德兰。1685年,约克公爵即位成了英王詹姆斯二世,纽约随之转变为王室殖民地。
   纽约不过是英国第二次殖民浪潮的缩影。自从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以后,在短短20余年里,北美出现了纽约、宾夕法尼亚、特拉华、新泽西、北卡罗来纳和南卡罗来纳等6个新殖民地,几乎达到13个殖民地的半数。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5-22 10:09:07 
回复 
  aa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5-22 10:12:08 
回复 
  ding

作者:人生止如初见1 回复日期:2010-05-22 11:12:30 
回复 
  喜欢读书、喜欢文史、喜欢时政、喜欢音乐/交流的朋友,欢迎加群讨论,谢谢!
  群号:56904903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22 13:56:09 
回复 
  作战中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22 16:54:59 
回复 
  DD

作者:两匹狼 回复日期:2010-05-22 19:16:07 
回复 
  记号,楼主加油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5-22 19:17:35 
回复 
  问候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22 20:24:33 
回复 
   记号,楼主加油
  -----------------
  谢喽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23 02:21:25 
回复 
   问候
  ---------------
  感谢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5-23 11:35:02 
回复 
  lz那里疯去了
    
  

作者:思之言之 回复日期:2010-05-23 14:01:09 
回复 
  楼主加油!!!期待中!!!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24 01:05:46 
回复 
  第十一节 动荡与重组
  
  1640-1690年,是英国清教徒革命狂飙突进的年代。按照马克思同学的说法,这是一场了不起资产阶级革命。在这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英国两度内战,处死国王,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建立个人独裁,不久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最后发生“光荣革命”,威廉和玛丽入主英格兰。这一系列的变化令人瞠目。历史学家们反复掂量这段历史,觉得很了不起,就把革命开始的164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英国本土的革命,像海啸一样冲击万里之外的北美殖民地。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殖民地的人头昏目眩,无所适从。总体感觉一个字:晕。
  内战开始时,新英格兰的第一代移民还在。他们自然担心故乡的战火,忧虑亲友的命运。不少人返回英国,参与国内斗争。没回英国的,也很受煎熬,不知道政治上如何选边站。不过。人是有智慧的,不知道选,就不选,默不作声不表态,谁赢了跟谁,这样最安全。各殖民地的总督们,这点智慧还是有的。
  但,有个人脑袋偏缺根筋,早早宣布:我保皇,我们州赞成王党。
  大家认为,这个人没事找抽。
  这个缺根筋的人叫伯克利,弗吉尼亚总督。
  不幸的是,查理一世遭斩首。
  英国共和政权还算宽大,没追究伯克利责任,只要求弗吉尼亚悔过自新,政治上表示服从就可以了。
  没想到伯克利断然拒绝。
  伯克利之所以敢这么牛B,是因为他有坚强的后盾。这个后盾就是议会。议会非常支持他。
  英国人,你总不能把整个议会都做掉吧。伯克利冷笑。
  新政府说,既然这样,那就对不住了。
  

作者:格命小将 回复日期:2010-05-24 04:26:55 
回复 
  万恶的资本主义咋比河蟹的社会主义还好。。。不可能 。。幻觉。。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24 08:59:13 
回复 
  他们出手了。派特使和弗吉尼亚议会谈判,态度既强硬又灵活。谈判结果是:新政府给议会更大的行政和立法权力,成为“本地最高的政府权力机关”; 议会同意效忠新政府,由新政府派人取代伯克利。
  决不低头的伯克利,就这样被他的坚强后盾给“坚强”了。
  继任者不久就上任了。伯克利欲哭无泪,怆然而退。
  但是,笑到最后的还是伯克利,因为英国克伦威尔死得早,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了。
  弗吉尼亚议会一听到消息,马上找回伯克利。呵呵,政治很现实。
  王朝复辟后,为保持殖民地稳定,查理二世采取宽大政策,对过去反对英王的人全部赦免和宽恕。还授与罗得岛、康涅狄格、纽约、卡罗来纳、新泽西、特拉华、宾夕法尼亚等殖民地特许状,成为签发北美殖民地特许状最多的国王。
  乘势再起的伯克利,为防止被议会“坚强”,他吸取教训,不再单纯依靠政治理念和权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是通过联姻等方式,大搞利益交换,和本地上层人物、大种植园主结成严密的利益集团,以此夯实自己的权力基础。
  没有料到,这样做也有副作用:由于这个利益集团势力太大,
  许多政策都向他们上层倾斜,这样就忽视了中小种植园主的利益,引起他们不满。
  结果还是出事了。
  引发事端的是印第安人。
   弗吉尼亚印第安人历来不满白人扩张,但自己力量衰微。当时19个部落的武士,总共只有725人,而白人战士达13000人。印第安人没办法,只好骚扰骚扰边疆居民。
  边疆居民住不安生,很愤怒,要求当局讨伐印第安人。伯克利想出兵,但又怕麻烦,于是决定建座军事要塞防一防印第安人。
  一座军事要塞能防印第安人吗?当然不能。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24 09:24:16 
回复 
  边疆居民住更愤怒了,想不到依为靠山的政府,也这么糊弄他们。既然这样,那就只有靠自己。
   他们自己建立武装,推举纳撒尼尔.培根为头,反击印第安人。
  说起这个培根,他与伯克利是亲戚,伯克利还为他争取了一个参事职位。他是一个英国贵族,为了发财来到北美。他对印第安人袭击很有意见:土著人,有好人吗?他们专门攻击我们。对待这该死的印第安人,只有一个办法---杀,而且都该杀。
  培根希望师出有名,极力争取伯克利的授权。但伯克利认为培根擅自行动,不听指挥,不肯授权。
  培根无奈,只好顶着压力,攻打印第安人。伯克利很恼火,发布公告加以谴责,并撤销他的参事职务。后来干脆宣布他们是叛乱分子。
  嘿,这下培根脑子有点乱:自己本是平乱英雄,怎么变成了叛乱分子?
  培根等人多次交涉未果后,被逼无奈:反了,真的反了!
  他们一边攻打印第安人,一边想办法摧毁詹姆斯敦的权势集团。
  培根的行为,得到中小农场主们的支持。在议会选举中,培根当选为代表。
  但伯克利更厉害。6月6日,培根到詹姆斯敦参加议会,被其逮捕。培根不得不向总督大人递交悔过书。伯克利表示宽恕培根,恢复他的参事职位,同意有条件地授予他指挥权。
  但是,中小农场主代表和伯克利圈子外的上层分子,看不惯伯克利的跋扈,他们一起制定了许多改革性法令,取消了许多上层分子的特权,削弱了伯克利的权力基础。这届议会被戏称为“培根议会”。
   培根清楚,伯克利并没有授权的真正诚意。他担心伯克利会对他下手,因而先采取措施。6月22日带领500名随从重返詹姆斯敦,要求正式授权。
  伯克利恼羞成怒,但一时又没有军队,他暴怒地提出:培根你丫的,如果是个男人,咱们决斗,看谁赢。
  培根没这么蠢,他用枪指着伯克利:亲戚啊亲戚,我只不过要指挥权而已,你那这么执拗呢。
  面对黑洞洞的枪口,伯克利只好签发任命书,议会授权培根可以征召部队。
  哪知培根离开后,伯克利声明,培根的任命无效。
  培根听后大怒,再次挥军东进。伯克利再次宣布培根为叛乱分子。培根针锋相对,发表“人民宣言”,宣布伯克利不但是坏蛋,而且是十恶不赦的坏蛋,勒令伯克利及其同党4天之内投降。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24 10:20:05 
回复 
  伯克利组织力量反击,但一触即溃。9月19日培根攻入詹姆斯敦,伯克利心胆俱裂,仓惶而逃。
  结果马上分出了胜负。
  但胜利者不是培根。
  因为培根突然暴病而亡。
  伯克利乘机反攻。
  国王知道情况后,派个委员会安抚民心,赦免投降的反叛者。但伯克利睚眦必报,对反叛者进行清算,绞死了许多起义领导人,残杀了许多一般士兵。
  查理二世闻讯后大为震怒:
  “这个老笨蛋,在那个光秃秃的地方杀的人,比我谋害父亲时杀的人还要多。”
  国王很愤怒,议会很反对,伯克利元气大伤,权威一落千丈,英国命令他返回伦敦。
  整个事件,可怜死了那么多人,竟然没有一个胜利者。
  这期间,其他殖民地也发生过类似事件。这些事件表明,殖民地政府功能脆弱,民众对其尊重有限,一旦遇到大事,政府不能及时解决,民众就各行其是。这种形势,要求对殖民地政策和政治秩序,进行调整和改进,否则,殖民地无法稳定。
  英国“光荣革命”前后,新老国王都致力于重组殖民地,重点是吊销特许状、减少业主殖民地,收归王室直管,缩减当地议会的权力,以加强管理和控制。进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长期动荡不安的殖民地,终于基本稳定了下来。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24 11:48:10 
回复 
   万恶的资本主义咋比河蟹的社会主义还好。。。不可能 。。幻觉。。
  ---------------------------------
  哈哈

作者:两匹狼 回复日期:2010-05-24 12:36:06 
回复 
  楼主辛苦,好好休息,养好精神,尽快更新

作者:巨形瓢虫 回复日期:2010-05-24 12:43:37 
回复 
  马克思之恩格斯! 有时间再看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24 14:20:55 
回复 
  重现詹姆斯敦士兵与印第安人的战争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24 15:56:06 
回复 
  楼主辛苦,好好休息,养好精神,尽快更新
  ----------------------------------------
  有些事影响,难以按时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24 16:35:23 
回复 
  作者:巨形瓢虫 回复日期:2010-05-24 12:43:37 
    马克思之恩格斯! 有时间再看
  --------------------------------------
  欢饮新同学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5-24 18:26:45 
回复 
  宝宝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24 19:45:07 
回复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5-24 18:26:45 
    宝宝
  -------------------------
  ?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24 21:42:43 
回复 
  自顶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24 22:37:50 
回复 
  詹姆斯敦殖民定居点旧址,两名游客(左)走出兵器库大门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24 23:38:15 
回复 
  美国弗吉尼亚州詹姆斯敦殖民定居点旧址,一名小游客(右二)正在体验用木桶挑水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25 00:28:41 
回复 
  奥利弗·克伦威尔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5-25 03:20:43 
回复 
  好图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25 20:27:58 
回复 
  好图
  
  ---------------
  haha

作者:江南之翼 回复日期:2010-05-25 21:58:28 
回复 
  纽约以前叫new amterdam吧,不叫new netherlands。。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26 20:30:17 
回复 
  作者:江南之翼 回复日期:2010-05-25 21:58:28 
    纽约以前叫new amterdam吧,不叫new netherlands。。
  ------------------------------------------------------
  纽约叫new amterdam,这主要是指城市,范围仅指曼哈顿岛的城市区。
  纽约叫new netherlands,这主要是指殖民地,即后来的纽约州,当然也包括纽约市区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26 22:09:15 
回复 
  简单一点讲,就是新尼德兰(new netherlands)殖民地中,有个城市叫新阿姆斯特丹(new amterdam),1664年约克公爵攻下城市和殖民地,二者都取名纽约(new York,新约克)。

作者:eleonlin 回复日期:2010-05-26 22:21:24 
回复 
  哥伦布应该感谢,当时资助他的西班牙女王,葡萄牙没兴趣资助他这个"愚蠢"的想象,只有西班牙女王~~更要注意的是,更多亏西班牙带去天花,死了几百万的土著人~~..其实你别看美国那么强大~~,如果他的历史少去了任何一个总统,那些无能的总统包括在内~因为,他们给了时机给后来的总统~~少了一件事~~根本就不会有美国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26 23:45:49 
回复 
  ?

作者:我不是冠军 回复日期:2010-05-27 01:02:30 
回复 
  马克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27 09:09:21 
回复 
  作者:我不是冠军 回复日期:2010-05-27 01:02:30 
    马克
  
  -----------------------
  欢迎新同学

作者:洋奴都应绝后 回复日期:2010-05-27 09:19:22 
回复 
  看了伊丽莎白一世的图像
  ----------------------
  感觉她像倩女幽魂里的老女妖,可怜的印第安人、可怜的非洲人都惨死在老妖婆及其手下的小妖手里,真不知现在欧美人吹捧她不觉得无耻。
  我感觉十分恶心!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27 09:44:22 
回复 
  作者:洋奴都应绝后 回复日期:2010-05-27 09:19:22 
    看了伊丽莎白一世的图像
    ----------------------
    感觉她像倩女幽魂里的老女妖,可怜的印第安人、可怜的非洲人都惨死在老妖婆及其手下的小妖手里,真不知现在欧美人吹捧她不觉得无耻。
    我感觉十分恶心!
  
  --------------------------------
  哈哈,你是个好人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5-27 10:46:25 
回复 
  ding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5-27 13:02:22 
回复 
  快点呀,LZ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27 15:23:41 
回复 
   快点呀,LZ
  -------------------
  ......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27 19:20:58 
回复 
  有事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5-28 01:01:04 
回复 
  wuwu

作者:冰情公子 回复日期:2010-05-28 09:40:06 
回复 
  等啊,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28 10:56:10 
回复 
  对不起,这几天忙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5-28 15:21:06 
回复 
  bb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28 22:35:56 
回复 
  dd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29 23:34:20 
回复 
  第十二节 孕育与定型----土地
  
  最初踏上北美的殖民者,最想要的是黄金;黄金梦破灭后,最想要的是土地。
  土地,是地球上所有动物的生存根基,有灵性的动物,都视土地为命根子。像狗,它以撒尿划分范围;像狮子、老虎等,都用气味或者其它方式告诉同类:这块地方是我的,我的地盘我做主,谁敢侵入,小心拼命。动物同类之间往往以决斗定输赢,谁赢谁占有。这是丛林法则,也是天理。
  亘古以来,对动物个体而言,土地是仅次于生命的存在;对动物群落而言,土地是高于个体生命的存在。为争夺土地,会不惜付出部分个体生命。
  动物不凭智慧,光凭本能就知道这一点。
  人,也是这样一种动物。只是比动物更动物,争夺土地的方式丰富多了,多得让其它动物看不懂。
  辽阔的北美地广人稀,土地似乎应有尽有,初始移民应该随便可以占有。事实却刚好相反。因为所有的土地都有了主人----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没有土地个人私有的概念,却有土地部落所有的观念。部落之间,土地界限清晰得很,谁也别想打歪主意。
  外人擅闯领地,等着的是驱逐、是流血、是处死;白人如果未经同意,就落地而居,他们会惊喜的发现,远处会飞来石块和箭头,随即勇敢的印第安人冲杀过来了。
  移民们没有其他办法,只能花钱买。当然,这里的钱,不一定是纸币,也可能是玻璃、花布、杯子……只要印第安人认可,就是钱。
  要是没钱,就只能到印第安人放弃的村落旧址和废地上落脚。
  但这不是根本办法,因为移民源源不断,废地不够了,印第安人也不好哄了。
  只有一个办法:巧取豪夺。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30 00:58:04 
回复 
  为了让自己巧取豪夺得心安理得,英国人为自己找到了理由:印第安人是尚未开化的野蛮人,对上帝和基督教浑然无知,未能有效开发和利用土地,因此,这种土地是“空地”,我们有权占有,这是我们“文明的权利”。
  在这种先进的理论指导下,特许状一份接一份颁下去了,从不考虑印第安人是怎么想的。
  但是,土地被印第安部落先期占有,这是理论也无法消除的现实。
  面对现实,总是打仗也不是办法,只有购买,只要价格比想象的还便宜就行。同时,还可以辅之以祖传之秘:坑蒙拐骗。
  例如,1737年,宾夕法尼亚当局和特拉华土著部落谈土地交易。不知怎么回事,部落首领答应,宾州找个人,让这个人步行一天半,所走过的土地全部售予宾州。结果这个步行者一天半走了64英里(102千米)。天知道这人怎么会走得这么快,反正印第安人失去了特拉华河和利哈伊河之间广阔的利哈伊河谷地区。
  另外,由于疾病、战乱和灾荒,大西洋沿岸土著部落人口锐减,让欧洲人检了宝。
   殖民地内部,业主们掌握土地处理的全权。最初分配土地的方式是授地,后来才出现租佃和买卖。
   在一个以土地为生存依托和财富来源的时代,有地便是爷,地大便是大爷。人们的财富、身份、地位,基本由土地面积决定。
  授地,就是业主把土地授给他人管理和经营,自己收点相当于租金一样的费用。皇家官员、与英国或者殖民地当局关系密切的人,往往大获便宜,成为大地产占有者。有些殖民地,业主也通过这招,培养大地主贵族阶层,成为自己政治势力的根基。弗吉尼亚下院议长及其亲友,一次性获得土地100000英亩;
  弗吉尼亚与上面讲的不一样,开始还是相当公平的。1618年实行的“人头权利”,即按入境人头授地。有的人很聪明,他反复多次入境,每次都能领取一份土地;船长们更聪明,用船员们的名字冒领土地;但最聪明的要属这种人:他们从墓碑上抄写名字,用这些名字骗取土地。这些弊端同样出现在其它的殖民地。1715年以后,“人头权利”走向末路。
  租佃,就是大土地持有人开发不过来,租给其它人耕种。约占殖民地土地的30%。租佃者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怜,相反,大多数比较富裕。原因在于,租金十分便宜。一般情况下,租地还可以继承,甚至可以转让。
  买卖,是聪明人干的活。有些有眼光的家伙,利用各种途径买进大量廉价土地,然后设法忽悠移民来开发,再转卖获取差价。那些和当权者勾结的人,最有机会成为暴发户。马里兰一位律师兼官员,以每100英亩5英镑的代价获得土地,转手价格高达每100英亩30英镑,是原来的6倍。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却增加有限,大西洋沿岸竟然陷入人多地少的窘境。康涅狄格的肯特镇,第一代人土地十分宽裕,到第三代人成年时,变得十分拥挤,留下来的人陷于贫困。要想改变命运,要么办工兴商,要么外出寻找新的土地。
  100多年里,一切都在悄然变化……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5-30 23:10:09 
回复 
  jj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5-31 08:45:43 
回复 
  北美十三州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5-31 18:42:39 
回复 
  前来探望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6-01 00:34:51 
回复 
  也来探望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6-01 17:52:33 
回复 
  顶起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02 02:04:41 
回复 
  自顶

作者:戳笨de崽崽 回复日期:2010-06-02 09:04:56 
回复 
  太长了,用手机看,不划算。先作记号回去慢慢看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03 01:05:02 
回复 
   顶起
  
  ---------------
  谢谢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03 11:33:10 
回复 
  第十四节 孕育与定型----政治
  
  历史给了移民一个绝佳的机会,让他们一踏上美洲大陆,就能够摆脱旧官僚体系的影响,有机会回到人类社会纯朴的初始状态,人人平等,发扬民主,实行自治。
   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
  最初的殖民地政府,是由殖民商业公司演变过来的。公司的总督、理事会和股东大会,变成了殖民地政府的总督、参事会和民选议会,三者合称“大议会”。
  这种体制,上与英国政体相似,中与公司体制相连,下与殖民地实际相合,规模不大,专职官员少,没有给群众带来沉重负担。这样一种政府构成,是比较理想的。
  与英国本土相比,殖民地没有那个权力无限、神气活现的国王,参事会的贵族也很少,议会和主要官员由人民选出。殖民地机关对地方事务控制较弱,居民对本地事务有很大的发言权。也就是说,自治就是殖民地最大的特色。
  一切似乎都说明,这就是当时先进的民主体制。
  历史学家却告诉我们说:NO!这不是民主体制。
  殖民地人也摇了摇头说:NO!这不是民主体制。我们这么做,不是因为民主。
  殖民地自治源自英国的传统。中古时期,英国就形成了乡村自治的习惯。这种自治,不是依据民主原则形成的,而是当时有一种普遍的观念:一个人只有对与己相关的事务发表意见,才会对社区保有责任感。
  也就是说,喜欢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人,才是好同志。
  如果你对什么事都没意见,说明你根本就不关心社区,是个不讲责任、不讲大局的家伙。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03 12:24:18 
回复 
  在这种社会语境下,人们总是心里有什么就讲什么,要是不讲,心里还过不去,别人也瞧不起你。
  这和当时的东方社会是两回事。东方封建社会很多情况下,说话越多越讨嫌,意见越多越反动,真理越争越遭殃。
  所以才有“沉默是金”、“少说话多干事”、“领导一句顶一万句”等金科玉律……
  呵呵,打住,坚决打住,言归正传。
  欧洲人初到殖民地,大家为了生存,共同打拼,更需要集中大家的智慧,也就更强调大家的意见。
  “五月花公约”,就是这种共识的产物。
  但是,民众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和渠道,并不意味着实行的就是民主政治。
  随着殖民地的扩大,民众的影响力主要在村镇一级。越往上走,影响力就越小。
  到了殖民地政府这一层级,当时流行的观念是混合政体论。欧洲人自古以来就认为,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种政体,都有优点和危险:君主制有凝聚力,但容易变成专制;贵族制实行集体领导,比较理性,但可能演化为寡头政治;民主制能够反映群众意志,但有可能导致暴民政治。
  (所谓暴民政治,就是打着民主的口号,利用多数人去侵害少数人的合法权益。以一种貌似合法的手段去干不合法的事。如雅典发动民主投票处死苏格拉底、文革发动群众斗老革命等)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三种政体的长处结合起来,使权力分散掌握在不同的人手中,彼此制约,相互平衡,既能保证各种阶层的意志得到体现,又能保持政权的稳定。
   这就是三权分立的雏形。
  英国实行的是这种政体。
  殖民地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实行的也是这种政体。
  差别在于,殖民地平民的力量比较大,贵族作用式微,参事会的实际作用与英国上院也大不一样。殖民地政治的历史包袱很轻。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03 12:50:55 
回复 
  英国还有一种重要的政治习惯带到了美洲,那就是拥有选举权的人,必须要有一定的财产;没有一定的财产,就没有资格拥有选举权。
  当时的人认为,没有一定财产的人,必须依靠他人过日子,自主意志差,政治立场不稳,乃乌合之众,让这样的人搞政治,不放心。
  到了殖民地,大家认为,殖民地这么好的机会和条件,连一点财产都挣不到,这人要么是蠢,要么是懒,要么就是奴隶。这样的人,眼光有限,能力很差,哪里能从事政治。
  因此,各地规定,议会代表候选人必须拥有一定的财产。
  新罕布什尔:300镑不动产;
  南卡罗来纳:500镑不动产或500英亩土地;
  新泽西:500镑动产、不动产或1000英亩土地。
  佐治亚:500英亩地产。
  呵呵,这样一来,政治就成为有钱人的游戏。纽约的议会代表85%来自富裕阶层。
  这些事今天难以理解,当时却天经地义。
  这还只是议会代表,参事会成员的财产要求更高。有一次,弗吉尼亚下院议长想进参事会,结果总督发话了:议长嘛,人品很好,能力也强,表现甚佳,但财产不足,故建议英王任命他担任较低的职位。
  一个人贵为议长,都进不了参事会,可见财产在人的心目中是多么重要。
  此风相尚,使财富和权力实现了结盟。富人易得官,得官易致富,相得益彰。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03 13:22:23 
回复 
  日子一久,就涌现了财多势雄的精英阶层。
  这些精英和家族,把供职议会,当作荣誉和责任。把获得和垄断官职,当作毕生的理想,当作家族的使命。
  很自然,大家利用血缘关系,或者婚姻关系,扩大财富总量,以此争取官职,扩充权势。
  因此,任人唯亲,荫庇亲友,大家习以为常。那些位高权重、利益可观的官职,往往为上层人士所垄断。一些法官、议员、官员等重要职位,家族世袭,累代相传。
  弗吉尼亚的卡特、李、梅森和伦道夫等家族,不断有人出任法官。议会下院的领袖,多来自鲁滨逊、伦道夫和李等几个家族。
  新英格兰的治安法官和议员,虽然一直由民选产生,但一代又一代的任职者,都是来自四五个家族的人。
  不过,如果不把当官作为一种致富的手段,当做维持声望的手段,那么,当官就是一个沉重负担,因为那个时候官员的报酬不高,许多低级职位没有报酬。
  这样一来,许多岗位没人愿干。
  1684年,新罕布什尔总督想处罚谁,就任命他担任低级官员。让这个人一年忙到头,做义务工。
  费城有段时间市长没人当,就实行“招聘”, 年薪100英镑,结果等啊等啊,最后竟无人“应聘”。
  1747年,有个人听说要选他出任公职,他干脆躲起来。
  这就是殖民地时期的政治万花筒……
  

作者:Jason_wh 回复日期:2010-06-03 14:07:56 
回复 
  很难得的好文,先MARK一下。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03 15:27:10 
回复 
  
  
  作者:Jason_wh 回复日期:2010-06-03 14:07:56 
    很难得的好文,先MARK一下。
  
  ---------------------------------
  谢谢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03 16:24:25 
回复 
  保持殖民地原貌的威廉斯堡小镇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03 16:26:26 
回复 
  保持殖民地原貌的威廉斯堡小镇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03 17:06:27 
回复 
  这图怎么上不去?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6-03 18:55:15 
回复 
  咚咚

作者:harper321 回复日期:2010-06-03 19:08:35 
回复 
  一派胡言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6-03 23:56:40 
回复 
  一派胡言
  ---------------------
  何出此言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04 08:44:11 
回复 
  作者:harper321 回复日期:2010-06-03 19:08:35 
    一派胡言
  
  ----------------------------
  谢谢指教。不过,本人不姓胡,难以“胡言”,更达不到独成“一派”那样高的层次。呵呵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04 10:23:33 
回复 
  第十五节 孕育与定型----宗教
  
  宗教,在殖民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初到北美的人,生存环境险恶,各种考验很多,心里时刻处于紧张之中,特别需要宗教来抚慰心灵;在彷徨无计之时,还需要上帝指明生活的道路。
  是万能的上帝,让人心免于崩溃。
  因此,殖民地往往最显眼的建筑是教堂,人数最多的集会是布道会,最悦耳的声音是教堂钟声,最常见的出版物是宗教书籍。
  不同的移民,带来了不同的宗教。
  基督教衍生出来的各派宗教,有个共同的特点:坚信一元宗教观,视本派教义为惟一真理,其他教派为异端。
  这一特性源于基督教教义,因而各派概莫能外。
  开始相互之间不相容,斗争很激烈。
  一些大教派和政治权力结合起来,成为官方教会,排斥其他教派。 弗吉尼亚议会宣布国教为正统教派,要求所有牧师都遵循国教的准则,阻止清教和教友会移民进入,防范邻近天主教的渗透。
  与之相似的还有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等地。
  马萨诸塞、康涅狄格、新罕布什尔等地,把公理派定为官方教会。对其他教派予以排斥和迫害。
  1692年2月, 马萨诸塞塞勒姆镇,帕里斯牧师9岁的女儿和外甥女得了一种怪病,开始昏睡,然后尖叫,乱扔东西,有时身体抽筋,痛苦呻吟。接着,有几个女孩也如此,大人们十分恐慌。
  他们请来医生,医生却给了一个非专业的答案----这些女孩是受了巫术的蛊惑。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04 11:30:10 
回复 
  当时所谓的巫术,是指有人作法,引来魔鬼(撒旦)附身害人。
  大人们请来几个牧师驱鬼,没有任何效果。于是牧师们问女孩们:是哪个人行巫(引来魔鬼)?
  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恶魔是由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身上,再去伤害他人。幽灵只有受害人才看得见。
  女孩们恍惚间指认三个女人是女巫:一个老妇人、一个女奴、一个女乞丐。
  大人们十分震怒,捉她们去法庭进行审讯。三人否认。法庭加刑。在严刑之下,女奴承认,她看到了恶魔:有时像一只猪,有时像一只大狗,恶魔共谋是莎拉。
  可怜的莎拉被提审。随后,一个接一个清教徒变成了巫觋(女称巫,男称觋),人人自危。恐慌之下,有的人怕别人指控,干脆先指控别人。有的把自己嫉恨的人指为巫觋,逐步演变成清教徒内部对持不同意见的人的清洗活动,人数迅速增加,还向其他城镇蔓延。被控人经大陪审团定罪后,交量罪法庭判处绞刑,最后由警长执行。
  审讯过程中,单凭别人一句话,或者一些不可见的证据(如鬼魂),就定人有罪。从6月到9月,先后有19名男女被绞死,一人死于刑讯,另有4人死于羁押期间。很多人在绞刑架下仍坚称无罪,但无人相信。
  有的人无奈之下,指控狗是巫觋。结果两条狗也被走完程序,执行绞刑。
  同时,波士顿监狱里还有数百人待审,监狱外被控人数还在增加。不仅是农民、生意人,甚至牧师和教长,以至总督夫人,都受到指控。人们惊恐地发现,塞勒姆镇乃至整个马萨诸塞的清教徒,都可能送上绞刑架。
  

作者:千面笑佛 回复日期:2010-06-04 12:07:55 
回复 
  3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04 12:46:45 
回复 
  塞勒姆女巫审判案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04 13:33:35 
回复 
  10月初,一个叫托马斯•布赖特的人给总督写信,批评巫觋审判草菅人命。总督猛然惊醒:是呀,塞勒姆镇不可能有如此之多的巫觋!平时好好的人,怎么会是巫觋呢。
  他命令,在审判中,那些灵异和不可见的证据,不能采信。按照这个标准,没人能“被巫觋”了。
  马萨诸塞人突然恢复了理智,停止审判,释放所有囚徒。5年后当局宣布为冤案,下令斋戒一日,向死者谢罪。1992年,即巫觋审判300周年时,克林顿政府再次就此事道歉。
  经过后人研究,当时女孩们致病的原因,可能是吃了感染了麦角菌的小麦食品。麦角菌既有毒,又能致幻,导致女孩们陆续患病,神智不清。
  巫案最引人深醒的是,当年逃到北美的教徒,居然也象欧洲迫害他们的人一样,不能容忍持不同意见的人。这种宗教纯一性的执着,变成了迫害异端的可怕动力。
  然而,北美广阔的生存空间,为非主流教派提供生存与发展之地。前面讲的罗杰•威廉斯等人,就是迁徙到罗得岛,创立新的定居地,推行信教自由。边疆地区常常成了少数教派的“庇护所”。
  马里兰、宾夕法尼亚从开始就实行宗教多元政策。
  有些殖民地为了吸引移民,也实行宗教自由,打破了主流教派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一些老殖民地,一个教派唯我独尊的做法,也遭到抵制。因为如果坚持宗教的纯一性,就必须赶走大部分居民,这对急于要开发土地的业主来说,无异于自杀。因此,只能选择宗教宽容。
  经过各教派的长期斗争,到18世纪上半叶,许多殖民地形成了众多教派并存的局面。
   宗教纷争一旦结束,其正面效应就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各教派相互合作,逐步实现了宗教本土化。宗教中蕴含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法治的思想,以及重视修养、追求财富、回报社会的人生观,深刻地塑造了北美人,对美国的独立和崛起,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04 14:13:52 
回复 
  塞勒姆的女巫博物馆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06 14:57:40 
回复 
  第十六节 第一个蜚声国际的巨人(1)
  
  时间,在静静地流淌,殖民地不紧不慢地发展着。在大多数欧洲人眼里,那里还是一片遥远的、尚在开发的贫荒之地;对那里人的印象,如果实话实说的话,那就是:土里土气的乡巴佬。
  总之,那里的人大多是没文化、没品位、充满乡野味的“乡里B”。
  直到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种印象。欧洲人开始意识到,原来,遥远的北美,也能产生人杰。
  这个非凡的人,1706年诞生于波斯顿一个手工作坊家庭。他一周岁生日,可以当作殖民地成立100周年纪念活动来庆祝,因为第一块殖民地----詹姆斯敦就是100年前建立的。
  100年,就是一个世纪。在红尘中,这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概念。不觉间,殖民地已经晃过100年了。
  不过,这家主人来到北美的时间并不长。他叫约赛亚,1682年才携妻带子,迁居北美,满打满算,不过24年。
  他祖居英格兰诺桑普敦郡的爱克顿,因为笃信清教,属于非法人士,饱受打压,不得已远走他乡。
  约赛亚据说体格健壮,天资颖悟,多才多艺,善画能歌。更难得的是多谋善断,行事果决。他不是街委会主任,但邻里间有什么争执,总请他调解;他不是领导,但当地的领导常常向他请教,听他吩咐。
  生了大胖小子,本应该高兴。但他并没有太多的兴奋。因为,生孩子是他第二门拿手的本领。第一门拿手的本领,当然是赖以为生的皂烛制造。
  之所以称生孩子是他的拿手本领,是因为他有点太能生。来波士顿之前,生了3个,之后,生了4个。第一任妻子不幸去世。续娶之后,一口气又生了……8个。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06 17:12:28 
回复 
  在波士顿24年,生了12个孩子,当然不会太激动。
  算起来,这个男孩排行第15。
  呜呜……有点晕。不讲别的,起名字、记名字,就是件不容易的事。
  约赛亚憋了半天,也想不出好名字。能够想出的,都用完了。最后没办法,偷工减料,把他哥哥的名字直接安给了孩子,取名本杰明,加上姓,就成了本杰明.富兰克林。约赛亚和哥哥,感情特好,所以在想不出其他更好的名字之后,就想到了哥哥的名字。
  也就是说,这小男孩,与他的伯伯同名。
  约赛亚还没有打住,后来又生了2个女孩。
  这个家,父母+孩子,一共19人。无论怎样,有点惊人。
  富兰克林生在这样一个大家庭,当然无法指望父母能给他太多的宠爱。
  这小家伙却很幸运,他在男孩中排名第10,被父亲当作 “什一税”奉献给教会。进教会,必须读书,小富兰克林8岁时,进了语法学校(相当于中学)。而他的9个哥哥,早早地离开家庭,去当学徒。
  就这样,小富兰克林开始集天地之精华,汇人间之灵气,勤奋好学,潜心苦炼,在殖民地百年熔炼出来的人文精神的氤氲孕育之下,把自己打造成了精美绝仑的旷世人杰----18世纪美国的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
  一般人,有一个“家”就足以欣慰一生了,他可有五个“家”。
  他被喻为“比美国人还美国人”,也就是说,他被人们公认为美国精神的代表。
  下面,让我们开始欣赏他勤奋精进的前半生,这是他非凡人生的天育之章。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6-06 19:14:06 
回复 
  沙发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06 21:35:02 
回复 
  小富兰克林一进学校就卓尔不凡,不到一年成绩窜至第一,不是班上第一,而是全年级第一,提前升入二年级。
  天下做父母的,都会为孩子的优秀而自豪。
  约赛亚却笑不起来,因为没钱。家大业不大,实在难以为继。如果这孩子成绩太好,一定会一读到底----升大学。
  到那里找学费?
  况且,书读得多,并不表明将来就会本领强、就业顺、生活好。有很多读了大学的人,最后还是一贫如洗、穷困潦倒。
  约赛亚决定,让富兰克林读职业中专----去学写字和算数。这是谋生的基础。
  又读了一年,约赛亚让他回家当学徒。在约赛亚看来,能够写字、能够算数,就可以了。谋生本领,学校不一定学得到,还得跟师傅学。
  这孩子聪明,又小,跟自己学吧,将来也好子承父业。
  10岁的富兰克林,呆在家里,学习用牛油制作肥皂和蜡烛,兼做站台先生、正堂杂役、跑街伙计。
   他一点也不乐意。不乐意,倒不是因为辍学,而是因为父亲没让他学航海。他感到,架着大船在大风中劈波斩浪,那才超刺激。
  父亲不让他去,他就在业余时间,纠集一批小喽啰,到水里玩,很快学会了游泳和划船。他天生就有领导才能,小家伙们都听他的。
    业余时间除了这件事,他就喜欢看书,而且看得惊天动地。小小年纪,就把把父亲的大部分藏书看完了。然后买来《约翰•班扬集》、《计划论》、《希腊罗马名人传》这样大人看的书来看。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06 21:56:25 
回复 
  约赛亚看着他的孩子,心里犯嘀咕:这孩子,一点都不喜欢自己的手艺,指望他继承自己的事业,恐怕靠不住。如果他也像他的一个哥哥那样,独自逃跑去当水手,那就麻烦了。我得找一样他喜欢的事让他做。
  于是,约赛亚常带孩子出去,边散步边看木匠、泥瓦匠、镟工、铜匠干活,看看富兰克林喜欢干什么。让父亲欣喜的是,富兰克林什么都喜欢,什么都干一干,做得还不错。
  两年过去了,看到时机比较成熟,约赛亚问富兰克林:
  孩子,你喜欢干那样?
  反正不管挑那样,都可以开店谋生。做父亲的很有把握。
  富兰克林的回答,差点让父亲背过去:
  爸爸,我喜欢航海。
  不行,不行,坚决不行。航海,除了危险之外,还难以养家糊口。
  两年的努力等于零,约赛亚感到前所未有的失败。
  算了,算了,你不是喜欢看书吗,那就去学印刷吧,天天印,让你看个够。
  不,我不去。
  不去?随你吧,你爱啥干啥,就是不能学航海。
  富兰克林抗拒了一段时间。但孩子就是孩子,那里抗得过大人。他想了想,印刷总比做蜡烛强,印刷就印刷吧。
  富兰克林的一生,就此与印刷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07 00:47:03 
回复 
  自顶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6-07 10:46:55 
回复 
  马克

作者:seele507 回复日期:2010-06-07 10:54:11 
回复 
  出现强人了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6-07 11:48:51 
回复 
  
  
  作者:seele507 回复日期:2010-06-07 10:54:11 
    出现强人了
  
  --------------------------
  呵呵,不敢当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07 13:14:53 
回复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6-07 11:48:51 
    
    
    作者:seele507 回复日期:2010-06-07 10:54:11 
      出现强人了
    
    --------------------------
    不敢当
  
  -----------------------------------------------
  真的不敢当,呵呵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6-07 17:53:51 
回复 
  支持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07 21:57:18 
回复 
  第十七节 第一个蜚声国际的巨人(2)
  
  根据父亲的安排,富兰克林拜师了。师傅不是别人,是亲哥哥詹姆士。詹姆士开了一家印刷所,办了一份《新英格兰报》,生意大致过得去。
  居家是兄弟,从业为师徒。两个人正正经经签订了师徒合同,一切都按市场规律和既有习俗办,合同规定,富兰克林学徒到21岁,平时哥哥负责吃穿住,到最后一年发工资。
  印刷技术并不复杂,富兰克林不久就掌握了,并且不可避免地成了印刷高手。
  这期间,最重要的是学会了写作。他依旧保持了孜孜不倦看书的习惯。没钱买书,他就借。为了按时归还,经常通宵达旦。
  开始,他对写诗感兴趣。有两首诗---《灯塔的悲剧》、《水手之歌》,得到了哥哥的称赞。哥哥建议富兰克林把诗印出来,拿去卖钱。
  富兰克林沿街叫卖,结果《灯塔的悲剧》很畅销,他很高兴。
  正当他自鸣得意的时候,一桶冷水从他的头上泼过来了。
  泼冷水的是他的爸爸: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07 22:17:40 
回复 
  “这样拙劣的几句话也能称之为诗歌?就这点水平还得意洋洋?靠写诗谋生的,有几个成功了?说得不好听,写诗的是乞丐。”
  父亲的挖苦让富兰克林一愣一愣的,不知道父亲说得对还是错。冷水一浇,富兰克林对写诗的兴趣大减。
  富兰克林结识了一个好朋友约翰.柯林斯。两个人除了爱看书,还喜欢争论,时常面红耳赤,互不服输。口头争了不算数,还写信辩论,非要争个你死我活。
  父亲无意中看到了信稿,告诉富兰克林:你的拼法和标点胜过了对方,修辞和条理方面不行,还要好好学习。
  这次,富兰克林服膺了父亲,决心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经过认真思考,他用一些很特别、很实用的方法来锻炼。
  先从书刊中挑几篇好文章,将每句话的关键词记录下来,过几天忘得差不多的时候,再根据关键词的提示,用自己的话复原文章。两相比较,看那些地方好,那些不好,发现不足,加以修正。
  不但如此,他还把散文改写成诗,直到忘记了原文,再将诗用改写为散文,然后再比较。
  经过几个来回,富兰克林的写作水平直线提升。
  后来,他钻研苏格拉底的著作,从中学习辩论之术。像苏格拉底一样,不用“一定”、“无疑”等武断性字眼,而用“我猜想”、“我料想”等商量性的语句,以谦逊的态度、发问的口气来交流,效果不错。从此,他养成谦虚说话的习惯。从减少火药味,增强亲和力,说服力反而提高了。这些改变,让他受用一生。
  

作者:wyzhang128 回复日期:2010-06-07 22:40:11 
回复 
  做个记号,写的不错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08 11:02:12 
回复 
  作者:wyzhang128 回复日期:2010-06-07 22:40:11 
    做个记号,写的不错
  
  ------------------------------
  欢迎新同学,聊奖了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6-08 11:58:43 
回复 
  等啊,楼主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6-08 17:51:13 
回复 
  看过顶起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08 17:51:58 
回复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6-08 11:58:43 
    等啊,楼主
  
  --------------------------
  呵呵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09 00:15:05 
回复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6-08 17:51:13 
    看过顶起
  -------------------------------
  再谢

作者:jqka2w 回复日期:2010-06-09 01:43:49 
回复 
  
  
  国家宝藏,好看。顶一下!!!
  

作者:jqka2w 回复日期:2010-06-09 02:05:10 
回复 
  作者:jijinxiong 回复日期:2010-05-07 18:16:31 
    LZ的意思难道是没有中国就没有《马可波罗游纪》,没有马可波罗游纪就没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没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就没有美国…
  
  遗憾的是,前面要加上没有成吉思汗蒙古就。再往前要加上没有宋朝拢不住周边国家就……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09 12:18:45 
回复 
  
  
  
  作者:jqka2w 回复日期:2010-06-09 02:05:10 
    作者:jijinxiong 回复日期:2010-05-07 18:16:31 
      LZ的意思难道是没有中国就没有《马可波罗游纪》,没有马可波罗游纪就没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没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就没有美国…
    
    遗憾的是,前面要加上没有成吉思汗蒙古就。再往前要加上没有宋朝拢不住周边国家就……
  --------------------------------------
  谢谢你,站在我一边,哈哈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09 13:08:04 
回复 
  作者:jqka2w 回复日期:2010-06-09 01:43:49 
    
    
    国家宝藏,好看。顶一下!!!
    
  ------------------------------------
  -过奖了

作者:jqka2w 回复日期:2010-06-09 15:33:03 
回复 
  厚道的楼主好,再顶一下。
  普及一下美国历史对发展中和愚昧中的中国人很有好处。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09 17:50:17 
回复 
  
  
  作者:jqka2w 回复日期:2010-06-09 15:33:03 
    厚道的楼主好,再顶一下。
    普及一下美国历史对发展中和愚昧中的中国人很有好处。
  
  ------------------------------------
  高山流水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6-09 17:52:04 
回复 
  支持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0 00:50:18 
回复 
  一天早晨詹姆士上班,发现印刷所大门里塞进了投稿。他捡起来看,发现稿子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感人,语言很有特色,确实写得不错。他拿给朋友看,大家都赞许。
  稿子的笔名是个女子名字。大家猜测,这样的好稿子,应该出自博士之手,罗德.培根的可能性最大,他经常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文章。仔细看,文风也相似。
  不管是不是,詹姆士先将它发表在《新英格兰报》上。
  自此之后,詹姆士经常在门后发现有稿子。
  这样高水平的稿子,到底是谁写的呢?这个一直念头盘旋在詹姆士心头。他对作者越来越好奇,决心弄个水落石出。
  一天夜里,他悄悄躲在门后。当发现有稿子从门缝里塞进时,他激动地打开门,一看,居然是小富兰克林!詹姆士大吃一惊。富兰克林发现门突然自行打开,门后突现一个黑影,吓得魂飞魄散。
  第二天,印刷所里的人知道谜底后,大声惊呼,对小富兰克林刮目相看,敬佩不已。
  只有一个人心理五味杂陈,这个人便是詹姆士。他一向把弟弟看成一个纯粹的学徒,一个调皮的学徒。富兰克林则认为自己不是一般的学徒,而是弟兄,哥哥应有所照顾,父亲也是这样认为的。
  矛盾就此产生。詹姆士越要富兰克林服管,富兰克林越执拗。詹姆士脾气急躁,一有矛盾冲突,就对弟弟拳脚相加。弟弟越来越把哥哥当做压迫者,心里十分不满,萌生了离开哥哥的念头。
  詹姆士担心,现在弟弟得到大家的拥戴,一定更不会服管了。
  不过稿子还是鼓励弟弟写,毕竟对报纸吸引客户有好处。至于稿酬,呵呵,没有。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0 01:54:24 
回复 
  由于《新英格兰报》经常登一些思想激进的文章,马塞诸塞政府感到头痛。后来找个碴子逮捕詹姆士。富兰克林担起了管理印刷所的重任,继续发表文章,呼吁保障公众自由权利,特别是言论自由,坚决支持哥哥。詹姆士后在亲友的营救下出狱。
  出狱后詹姆士依然固我,但也担心当局再次干涉。于是和大伙商量,决定以富兰克林的名义继续办报。为了防止牵连,就和弟弟解除劳动合同。
  当然,私底下兄弟另外签订一个合同,条款内容与老合同相似。
  但这并没有改善哥哥与弟弟不和谐的关系,弟弟时常遭打。
  富兰克林决心离开印刷所。
  公开解除合同关系,这对富兰克林是个机会,他若离开,别人不会怪他。
  他紧紧抓住这个机会。
  他料定,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哥哥不敢拿出私下合同来压他。
  哥哥发现这一苗头后,气得七窍冒烟。想不到弟弟趁自己危难之际,竟然来这么一手。
  弟弟也承认自己是趁火打劫,不过这是几十年以后的事。当时的富兰克林觉得,离开残暴的哥哥,是一件维护自由、充满正义的事。
  为了阻止弟弟离开,詹姆士与波士顿所有印刷厂老板打好招呼,要他们不要雇佣弟弟。
  富兰克林这一刻终于明白,所谓的兄弟亲情,全是扯淡,一点也靠不住。所能依靠的,唯有自己。他感到自己突然间成熟了。
  波士顿呆不下,那就走吧,到纽约去,那里有印刷厂。
  他不能公开走。因为父亲也认为要遵守合同,虽然是暂时不能公开的合同,这是詹姆士的合法权益。
  富兰克林请好友柯林斯联系到一只纽约的帆船。柯林斯告诉那船长:他的一个朋友和一个女孩干柴烈火,女方怀了孕,后来才发现这女孩不正经,朋友很后悔。现在女方父母逼婚,朋友没办法,想偷偷到纽约去躲一躲。
  那船长听后,哈哈大笑:没关系,没关系,这小子和我年轻时一样嘛。他悄悄地来就是了。
  富兰克林变卖部分书籍,凑得一点钱,偷偷地上了船。
  这个还只有17岁的少年,为了争得一个自由身,不知天高地厚,
  不畏前途生死,义无反顾地离家出走了……
    
   

作者:zctyyq 回复日期:2010-06-10 01:56:31 
回复 
  好文

作者:四季之人 回复日期:2010-06-10 01:59:06 
回复 
  ……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0 08:30:52 
回复 
  作者:zctyyq 回复日期:2010-06-10 01:56:31 
    好文
  -------------------------------------
  欢迎新同学

作者:seele507 回复日期:2010-06-10 09:25:12 
回复 
  继续支持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0 10:38:20 
回复 
  
  
  作者:seele507 回复日期:2010-06-10 09:25:12 
    继续支持
  
  --------------------
  深谢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0 15:13:55 
回复 
  作者:四季之人 回复日期:2010-06-10 01:59:06 
    ……
  -------------------
  呵呵,尽在不言中

作者:lhypku 回复日期:2010-06-10 15:27:53 
回复 
  写的很不错,刘大哥加油!!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6-10 17:59:20 
回复 
  匆匆一顶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6-10 19:53:49 
回复 
  顶一顶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6-10 23:40:20 
回复 
  第十八节 第一个蜚声世界的巨人(3)
  
    逃离原有的世界,不需要好久,只需要三天。
  富兰克林登上纽约的码头,感觉天地一新。行走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他感到终于彻底自由了。
  再见了,哥哥,没有你的日子里。我将挺直身子。
  再见了,爸爸,没有你的日子里。我将拥抱梦想。
  他坚信,自己是印刷高手,谋生不是问题。
  可现实,从来就没有这么浪漫。
  富兰克林四处打听,找到纽约印刷所老板:
  先生,你这里需要印刷工人吗?我是个熟练工哎。
  老板威廉.布拉福德和蔼的回答:小伙子,我这里人手够了,不缺人。
  犹如晴天霹雳,富兰克林怔住了。因为从波士顿开始,他就想像这里要人。他之所以敢离家出走,就是以这里要人为前提的。
  现在,这里不要人,怎么办?难道……富兰克林茫然地望着布拉福德。
  布拉福德看着富兰克林失望的眼神,笑了笑:小伙子,我儿子在费城开印刷所,最近有个人辞工,你可以去试试。
  绝望之际又生希望,富兰克林赶紧道谢。搭船去100英里外的费城。不料遭遇风暴,全身湿透,发起了高烧。好在他知识丰富,记得一个偏方,猛喝凉水,热病冷治,第二天早上高烧退去。又几经转折,才搭便船赶到费城。
    此时的富兰克林,衣衫褴褛,胡子拉渣,十分寒伧。口袋里仅剩一元荷兰币和一先令铜币(一先令=12便士)。肚子实在饿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0 23:45:50 
回复 
  了,他摸出三个便士买点面包卷。出乎意料的是,店家给了他三个很大的面包。富兰克林不知道,费城物价比波士顿低,所以一样的钱买了不一样的面包。
  三个大面包不好拿,他就左臂夹一个,右臂夹一个,嘴里咬一个,再辅之以散乱的头发、脏黑的衣裤、漂动的胡须,俨然18世纪珍藏版“犀利哥”。
  17岁,正是叛逆的年龄。富兰克林昂着头,傲然行进在街头,仿佛在向全世界公告:我就是这么酷,咋的?
  正当他以老子天下第一的神态晃悠之际,突然瞥见前面一家门口站着一个俏丽的身影。
  美女,一定是美女!
  富兰克林凑上前去。那姑娘回头一看,吃了一惊,随即哈哈大笑起来。
  富兰克林先是心里很美,因为美女回头看他了。接下来却十分难堪,他听得出,美女的笑,不是赞美,而是耻笑。
  笑他这幅男人为之心折、女人为之疯狂的尊容。
  富兰克林羞赧满面,飞也似地转向逃走了。
  第二天清晨,富兰克林收拾整齐,精神抖擞地去找新老板。
  新老板刚添了人,也不需要人手。他把富兰克林介绍给了另一家新开的印刷所,老板叫凯梅尔。凯梅尔同意了。
  老板帮富兰克林租了新住所,富兰克林把东西搬来了。他在房东的引导下,走进新屋,发现里面有位姑娘。富兰克林定睛一看,大吃一惊,这个姑娘就是前一天在门口笑他的美女。
  巧,实在是巧!
  美女名叫里德。她望着面前的帅哥,不敢相信这人与昨天那个人是同一人。
  

作者:jqka2w 回复日期:2010-06-11 00:35:23 
回复 
  哎呀,关键时刻……且听下回分解……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1 01:38:10 
回复 
  美女+帅哥,一定会拍拖。富兰克林在费城安下身后,白天做工,晚上与朋友读书,业余时间与里德谈恋爱,日子过得非常快乐。
  对家里,他心存挂念,但坚决不联系。
  他只和柯林斯通信。
  可他的行踪,还是被他的姐夫无意中获知。不久,姐夫写信来劝他回去。富兰克林回了信,表示暂不回去。
  一天,两个陌生人走进印刷所,要求拜访富兰克林。凯梅尔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来人竟是宾夕法尼亚州州长吉斯和纽卡斯尔的弗兰奇上校。他们请富兰克林出去喝一杯。
  三人拐进酒馆,边喝边谈。州长劝富兰克林自己创业,他和弗兰奇上校愿意为他招揽公家生意。富兰克林担心父亲不会支持。州长表示可写一封信,由富兰克林带给父亲,相信可以说服他。
  一个贵为州长的人,怎么会主动来找一个毫无名气的小伙子呢。富兰克林很纳闷。
  回到波士顿,富兰克林才知道,上次姐夫收到回信,碰巧正跟吉斯州长在一起。吉斯看了信,觉得富兰克林年纪不大,却器识宏阔、志向远大、才华横溢,只要在费城创业,绝对能够干成一番事业。因此,他愿意帮忙。
  父亲看了州长的信,非常激动。想不到小家伙离家不久,就惊动了州长,真是不简单啊。
  

作者:wanganghua 回复日期:2010-06-11 02:15:47 
回复 
  写的不错,我想应该算很贴切历史本来面目了。希望国人能从中读到一点基本的知识和见解。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1 02:18:37 
回复 
  富兰克林去看望哥哥詹姆士,印刷所的工人们很热情,詹姆士却很冷淡。弟弟过去的所作所为,依然让哥哥痛彻心扉。
  富兰克林还看望了柯林斯。柯林斯听了富兰克林的海吹,也很向往费城。他辞去原职,先行一步,约定两人在纽约碰头,同去费城。
   父亲思来想去,觉得富兰克林还小。创业投资不菲,如果一旦出问题,那就麻烦了。于是他委婉地回绝了州长的好意。
  富兰克林回程途中,探望了住在罗德艾兰的哥哥约翰。约翰托他代朋友收一笔债款,约35镑。
  接下来的航程十分愉快。因为他认识了两个性感女郎,相谈甚欢,关系越来越亲密。
  这时一位夫人把富兰克林叫到一边,告诉他:这两个女郎是坏人。富兰克林将信将疑。后来,船上失窃,才知道那俩是妓女,到她们的住宅一查,赃物果然在哪里。
  这件事,给富兰克林上了一课。
  富兰克林带着很多书籍,引起了船长的注意。当时拥有这么多书的人很少。纽约州州长伯内特听说后,接见了富兰克林。一个州长、一个印刷工,一起兴致勃勃谈论起书籍和作家,十分欢畅,引为知己。
  回到费城,富兰克林把父亲的信给州长看了,吉斯州长认为约赛亚太过谨慎。他提出,愿意出资金,由富兰克林从英国购机,欠资等有能力时再还。
  富兰克林被打动了,表示愿意去英国。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1 13:08:29 
回复 
  自顶

作者:jqka2w 回复日期:2010-06-11 13:46:06 
回复 
  别自顶,显得没自信效果不好。把隔几个小时发的帖子,隔半天发即可。
  平均每天发一次,也就算高产的了。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6-11 18:06:12 
回复 
  问候学习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1 22:37:23 
回复 
  作者:jqka2w 回复日期:2010-06-11 13:46:06 
    别自顶,显得没自信效果不好。把隔几个小时发的帖子,隔半天发即可。
    平均每天发一次,也就算高产的了。
  ----------------------------------------------
  哈哈

作者:wanganghua 回复日期:2010-06-12 00:11:18 
回复 
  快点发

作者:cjf3301 回复日期:2010-06-12 00:14:29 
回复 
  路过,问候一下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2 09:08:41 
回复 
  作者:wanganghua 回复日期:2010-06-12 00:11:18 
    快点发
  --------------------------------------
  人气不够,思考中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2 13:44:48 
回复 
  怎么办

作者:牛魔大圣 回复日期:2010-06-12 14:53:22 
回复 
  MARK
  -----------------------------
  凑够一百回贴,开通只看楼主。

作者:seele507 回复日期:2010-06-12 15:51:05 
回复 
  up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6-12 18:13:26 
回复 
  周末问候

作者:qiu1157 回复日期:2010-06-12 18:16:14 
回复 
  MARK....好文

作者:wanganghua 回复日期:2010-06-12 23:13:52 
回复 
  怎么没下文了?

作者:刃马刀 回复日期:2010-06-13 00:51:02 
回复 
  没了?期待更精彩的下文!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3 02:12:19 
回复 
  唔

作者:jqka2w 回复日期:2010-06-13 03:05:00 
回复 
  估计是琢磨如何包粽子,准备过端午节去了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3 09:59:55 
回复 
   MARK....好文
  
  
  ----------------------
  谢谢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3 15:41:25 
回复 
  作者:jqka2w 回复日期:2010-06-13 03:05:00 
    估计是琢磨如何包粽子,准备过端午节去了
  --------------------------------------------------
  呵呵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3 18:05:25 
回复 
  去英国,不是想去就可以去的,往返伦敦的船,一年只有一次。富兰克林只好等几个月。
  本来,能够去英国,他内心是欢悦的。但是,有些事,没有来由地就发生了。
   他没有料到,最好的朋友会和他分道扬镳。
   柯林斯自小和富兰克林是同学,一起比试口才交过锋,一起拉开弹弓打过鸟,一起脱光裤子游过泳,关系铁得比兄弟还兄弟。上次富兰克林离家出走,柯林斯失去伙伴,落落寡欢,时常以酒解忧。几个月后,居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如愿以偿成了酒鬼。酒鬼很敬业,天天喝;不久上了瘾,天天醉;但功夫尚浅,天天疯。疯完了就去赌,短短几个月,柯林斯完全换了一个人。他们从波士顿到纽约,柯林斯就是以这种方式,让自己过得很刺激、很过瘾、很爽快。
  难过的是富兰克林,路费、酒钱、赌资、房租,样样由他一个人垫出。因为柯林斯早就没钱了。富兰克林也没多少积蓄,不得不动用帮弗农收回的债款。
  如果万一弗农要钱,我该怎么办?富兰克林想想就心惊肉跳。
  问题不单单是钱。柯林斯找工作,没那个企业愿要一个酒徒赌鬼。
  富兰克林还悲哀地发现,两个人慢慢玩不到一块了。柯林斯时常酒后发脾气,近乎乖戾。一次,几个年轻人在河上划船,轮到柯林斯划时,他却不肯,讲出的理由匪夷所思:
  我不划,我要别人把我划回去。
  这个“别人”,大家都知道,是指富兰克林。
  其他人见他这样横,不想闹得不高兴,就劝富兰克林划一下算了。
  富兰克林见柯林斯蛮不讲理,也扛上了,坚决不肯。
  柯林斯:快划,不划就把你扔到河里去。
  说完,他真的走向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见过不讲理的,但没见过这么不讲理的。一股无名业火直冲的脑门,只见他抢先一步,抓住柯林斯的腿,头朝下脚朝上,直接丢入水中。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3 18:08:13 
回复 
  众人先是傻眼,而后拍掌欢呼。
  对待恶行,就要有这种雷霆手段。
  任由柯林斯在水中扑腾,直到他筋疲力尽,呼爹喊娘,才拉他上船。
  此后,两人时常争吵不休。
  还好,柯林斯后来找到一份家教工作,地点在西印度巴巴多斯群岛。
  临别之际,两人友好分手。柯林斯答应拿到工钱就还债。只是一去无音讯,象一颗石头丢进大海一样,无影无踪。
  朋友走了,富兰克林和里德美眉的恋情迅速升温,欢快相随,形影不离。
  富兰克林用情很深,里德美女也深情以报,二人海誓山盟,迫不及待要结婚,否则,情不自禁,要出大事了,呵呵。
  拣个好日子,富兰克林斗胆向准岳母提亲。
  做妈妈的只知道两个小家伙玩得好,却不知道女儿芳心已许。看到富兰克林来提亲,妈妈吃了一惊:如今的小孩真的不一样,谈恋爱象男人跑步----好快啊,我们跟都跟不上。
  不过她很快冷静下来。做妈妈的,其实时时刻刻都在为孩子考虑,包括终身大事。何况自己的女儿是美女,早就有考虑过千百回了。
  -----孩子,我女儿还只有18岁哦,结婚有点太早,还是缓缓吧。
  -----不,伯母,18岁,不小了,人家16岁就……
  妈妈知道,人家16岁就生孩子了。她看到富兰克林态度坚定,心中暗喜,知道他是真爱女儿的。论长相,这孩子够帅;论为人,这孩子踏实;论学识,这孩子不错。但是还有一样不行。因此,下面这句话才是实质性的:
  听说你要到英国去,行期不远,不如等你回来再说。到那个时候,你办厂开业,再娶亲,不是更好吗?
   言外之意就是,你还是个两手空空的无产阶级,想让我宝贝女儿跟着你成为贫下中农,做梦去吧你。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3 18:10:15 
回复 
  众人先是傻眼,而后拍掌欢呼。
  对待恶行,就要有这种雷霆手段。
  任由柯林斯在水中扑腾,直到他筋疲力尽,呼爹喊娘,才拉他上船。
  此后,两人时常争吵不休。
  还好,柯林斯后来找到一份家教工作,地点在西印度巴巴多斯群岛。
  临别之际,两人友好分手。柯林斯答应拿到工钱就还债。只是一去无音讯,象一颗石头丢进大海一样,无影无踪。
  朋友走了,富兰克林和里德美眉的恋情迅速升温,欢快相随,形影不离。
  富兰克林用情很深,里德美女也深情以报,二人海誓山盟,迫不及待要结婚,否则,情不自禁,要出大事了,呵呵。
  拣个好日子,富兰克林斗胆向准岳母提亲。
  做妈妈的只知道两个小家伙玩得好,却不知道女儿芳心已许。看到富兰克林来提亲,妈妈吃了一惊:如今的小孩真的不一样,谈恋爱象男人跑步----好快啊,我们跟都跟不上。
  不过她很快冷静下来。做妈妈的,其实时时刻刻都在为孩子考虑,包括终身大事。何况自己的女儿是美女,早就有考虑过千百回了。
  -----孩子,我女儿还只有18岁哦,结婚有点太早,还是缓缓吧。
  -----不,伯母,18岁,不小了,人家16岁就……
  妈妈知道,人家16岁就生孩子了。她看到富兰克林态度坚定,心中暗喜,知道他是真爱女儿的。论长相,这孩子够帅;论为人,这孩子踏实;论学识,这孩子不错。但是还有一样不行。因此,下面这句话才是实质性的:
  听说你要到英国去,行期不远,不如等你回来再说。到那个时候,你办厂开业,再娶亲,不是更好吗?
   言外之意就是,你还是个两手空空的无产阶级,想让我宝贝女儿跟着你成为贫下中农,做梦去吧你。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3 18:13:14 
回复 
  嗨,先发的看不到,再发,重了

作者:wanganghua 回复日期:2010-06-13 20:53:46 
回复 
  写的不错,可以出书。就是不知道真实性怎么样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3 21:56:56 
回复 
  作者:wanganghua 回复日期:2010-06-13 20:53:46 
    写的不错,可以出书。就是不知道真实性怎么样
  ----------------------------------------------------
  谢谢鼓励。故事都是有来由的,我只不过用现代语言复述了一遍,真实性是比较可靠的。
  你觉得那个地方最不真实呢?或许我可以解释一下,呵呵

作者:wanganghua 回复日期:2010-06-14 01:24:00 
回复 
  只是有所担忧罢了,一部轻松幽默中学习新知识的佳作,毕竟难得啊。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4 02:02:20 
回复 
   准岳母的话,像六月的冰水,浇了富兰克林一个透心凉。现实让他回到了原点:没有本事,没有事业,什么也免谈。原以为山盟海誓、情真意切就可以结婚,到这时才明白,自己根本还没有获得结婚的资格。
  这不是准岳母刁难富兰克林,当时的社会确实是这样:男人没有企业,免谈结婚。(当比较大的官,或者有土地也可以)
  他日益盼着早点去英国,早点买来机械办印刷厂。
  航期近了。富兰克林焦急地等吉斯州长的信。州长承诺出资,钱由他英国朋友掌握,富兰克林凭州长的信,去找他的朋友取钱。州长一次又一次答应写信,但又一次又一次往后推。直到上船前,州长的秘书告诉富兰克林,信已经送到船上。富兰克林和伙伴拉尔夫登船后,向船长要信,船长说到英国靠岸的时候给他。
  快上岸时,船长让富兰克林到船上信袋里去找。富兰克林翻了半天,没有发现托他面交的信,只看见一封是写给皇家印刷所巴斯克特的,估计可能就是这份。富兰克林拿了它,直奔目的地。
  他按地址找到一个文具店,店老板拆信看后,愤怒地说:“哼!这是列德斯顿写来的,他是个骗子。”
    说完,把信退给了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听后,大惊失色,震在原地半天都说不出话来。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州长没有写信,意味着州长是个骗子!意味着富兰克林两手空空来到伦敦,不要讲买设备,就连生计都成问题。
  这无论如何都难以让人相信。
  顷刻之间,富兰克林万丈雄心等于零。
  

作者:wanganghua 回复日期:2010-06-14 04:16:38 
回复 
  顶下睡觉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4 09:46:43 
回复 
  作者:wanganghua 回复日期:2010-06-14 04:16:38 
    顶下睡觉
  ---------------------------
  呵呵,节日好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4 12:22:34 
回复 
  作者:刃马刀 回复日期:2010-06-13 00:51:02 
    没了?期待更精彩的下文
  ---------------------------------------
  欢迎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6-14 18:12:21 
回复 
  55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4 20:03:23 
回复 
  第十九节 第一位蜚声世界的巨人(4)
  
  想什么都无意义,眼前最要紧的是找工作,解决起码的生存问题。要回费城,也得先攒路费。
  毕竟有技在身,富兰克林很快被一家印刷所雇佣。
  伙伴拉尔夫就没这么幸运,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生活全靠富兰克林接济。
  两个人初到伦敦这样的大都会,被花花世界迷住了。钱不多,但不妨碍一个结了婚的人,带着一个处男,涉足娱乐场所。年少轻狂,流连声色,乐不思蜀,拉尔夫忘记了妻儿。富兰克林也不遑多让,只给里德美女写了一封信,还是讲短期内无法回美洲的。也许是准岳母的话太伤人心,也许是花花世界太温柔醉人,印刷工帅哥把恋人丢在脑后。
  远方的爱情,抵不住有声有色的眼前人。
  不久,拉尔夫和一位女房客同居,经济压力大升。城市找不到工作,拉尔夫离开伦敦,到乡下当教师。他时常写信给富兰克林,一方面请他指点指点诗作,另一方面请他照顾照顾女友。
  拉尔夫的女友漂亮大方、聪慧活泼、谈吐风趣,富兰克林接触日久,不觉沉醉。他一方面在金钱上给予照顾,另一方面还想在身体上给予照顾,不料被严厉拒绝。富兰克林十分尴尬,后悔莫及,得出结论:
  冲动是魔鬼。
  拉尔夫知道后,愤怒绝交;所欠款项,一笔勾销。
  想不到这样也好,富兰克林少了一个穷朋友,也少了一份负担,可以积攒一些钱了。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6-15 00:11:38 
回复 
  dd

作者:河_蟹竖着走 回复日期:2010-06-15 00:20:04 
回复 
  你这就算完了?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5 08:40:08 
回复 
  作者:河_蟹竖着走 回复日期:2010-06-15 00:20:04 
    你这就算完了?
  ------------------------------------
  还早得很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5 12:53:18 
回复 
  1725年下半年,富兰克林跳槽离到了一家更大的印刷所——瓦茨印刷所。他忽然发现,自己进了酒鬼屋。这里50个工人,人人好喝啤酒。一天喝6次,每人每次一品脱(1 英制品脱= 568毫升)。相当于现在中国1瓶。也就是说,每天喝6瓶之多。
  富兰克林不喝,成了另类,被笑称“喝水的美洲人”。
  据说喝浓啤酒可以增加力气,喝后两只手可捧一版铅字上下楼。然而,不喝酒富兰克林一出场就令人惊绝:他可以提两版铅字上下楼。
  几周后,富兰克林调到排字间。一进去,工人们要他交一笔酒友协会会费,富兰克林不肯,因为他在印刷间已经交过了。
  你不交,那好嘛。
  富兰克林稍一出去,回来就会发现,自己辛辛苦苦排好的铅字搅得稀乱。
  再出去,回来发现自己的印刷品页次颠倒了。
  富兰克林忍着一肚子气,问:到底是谁搞的鬼?
  回答:不是什么人搞了鬼,而是鬼搞了人,这里经常闹鬼哦。
  富兰克林猜到是怎么回事,很愤怒,坚决不交钱。
  又一次从外面回来,发现自己好不容易做好的排版打破了。
  富兰克林怒吼:“你们到底要干什么?”
  回答:“这不是我们干的,是魔鬼干的,它喜欢刁难不交会费的人哦。”
  晕,富兰克林彻底服了。
  他一交会费,工人们呼啦围上来,顷刻成了兄弟。
  富兰克林得出一个结论:“跟经常相伴的人交恶是愚蠢的”。
  富兰克林工作认真,排字异常迅速,经常完成急件任务,老板很喜欢他。结果工资上涨,生活大大改善了。
    富兰克林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志趣相投,友情渐深。友人提议和他一起,边打工边游欧洲,富兰克林正想看看大千世界,非常赞同。
  富兰克林把这个计划讲给老朋友德纳姆听。德纳姆却劝他不要去。德纳姆讲他即将回费城开店经商,想请富兰克林作店员,替他管帐、簿记、守店。只要干得好,将来提拔富兰克林,让他发财致富。
  德纳姆一番话,帮富兰克林打开了一扇新的希望之门。富兰克林早就想脱离印刷行业,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和前景,他同意了。
   1726年7月,富兰克林跟随德纳姆,登上了返回故乡的航船。
  
  
  
  

作者:wanganghua 回复日期:2010-06-15 14:17:07 
回复 
  难道是现炒现卖?还是有所诡计。

作者:yandeming1234 回复日期:2010-06-15 15:23:42 
回复 
  富兰克林的自传我看过,是这么回事。楼主转述的很有意思,可读性很强。思想性也很强。之前开头和中国扯上关系,有点拉得太远了。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5 16:40:28 
回复 
  作者:wanganghua 回复日期:2010-06-15 14:17:07 
    难道是现炒现卖?还是有所诡计。
  
  
  -----------------------------------------
  ?

作者:wanganghua 回复日期:2010-06-15 16:52:39 
回复 
  就是希望速度快点,太慢了!

作者:楼主鸡鸡冻了 回复日期:2010-06-15 18:08:43 
回复 
  留名
  下次继续看
  
  

作者:刃马刀 回复日期:2010-06-15 20:18:56 
回复 
  支持楼主,希望更新快点,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5 20:33:55 
回复 
  一回到费城,富兰克林和德纳姆就紧张开店,两人性情相投,情同父子,生意见好。小伙子不久就学会了生意行当,心情超愉快。
  谁知高兴没多久,两个人同时病了。德纳姆竟一命呜呼。
  富兰克林病好了,发财致富的梦想,却瞬间破碎。
  梦碎还受得了,有个消息让他心碎----女友结婚了,新郎不是他。
  21岁的大男人,又一次成了无业无妻的游民。
  老雇主凯梅尔闻知,找上门来,愿意加工资、提职位,请他回锅当工头。因为凯梅尔新开了一家文具店,一个人照顾不过来。
  富兰克林无路可走,不得不再次委身印刷业。
  富兰克林原本技术了得,现在作为“海龟派”,身怀首都学来的绝技,随便露两手,就让工人们惊为天人,纷纷尊他为师。
  富兰克林得意洋洋了半年,好日子就结束了。原因是凯梅尔发现,工人们已经学会了首都来的技术,觉得没有富兰克林也行。自己的生意不是很好,让富兰克林拿这么高的工资,划不来。
  心变则意变,意变则态度变。富兰克林的一举一动,过去让凯梅尔越看越中意,现在越看越扎眼。
  唔,得想个办法••••••撵走他。
  有一天,街上传来一声巨响,富兰克林好奇,伸头窗外看看怎么回事。凯梅尔正巧看见,他故意高声大叫,指责富兰克林不该管闲事。富兰克林怒不可遏,两人争吵起来。引得工人、邻居纷纷前来看热闹。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5 21:13:51 
回复 
  凯梅尔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吵得更欢了。
  看看火候已到,凯梅尔宣布解雇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声称,早就想走人。
  晚上,工友梅莱迪斯把富兰克林的东西送过来了。他十分钦佩富兰克林,向老工头献计:凯梅尔的印刷所现在经营不善,肯定会倒闭,我们不如见机而起,一起来办印刷所。
  富兰克林:我早就想办,只是没钱呢。
  梅莱迪斯:钱我爸爸出,你负责技术,利润平分。
  富兰克林:好!
  富兰克林开出一张设备清单,交梅莱迪斯他爸去购买。
  买设备需要一段时间,富兰克林无所事事。于是和几个朋友建立一个团体----“共读社”。宗旨是多读书、读好书、共讨论,交流和切磋知识。参加共读社的人越来越多,活动也丰富多彩。
  比如每月一次河边聚会,每年一次歌声餐会。大家结识新朋友,探讨新知识,建立新友谊。富兰克林始终是灵魂人物,在他的努力下,共读社活跃了30多年。
  一天, 他惊讶地收到凯梅尔的信。
   亲爱的富兰克林:我们是多年的老朋友,不该为一时的气话分道扬镳。过去都是我的错,现在我们都很想念你,恳切希望你能回来工作。
   富兰克林笑笑,丢在一边。
  梅莱迪斯劝富兰克林,还是回凯梅尔店里工作,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再则,还可以掌握行情嘛。
    富兰克林回去才发现,凯梅尔要印新泽西印纸币,需要富兰克林铸造铅字,制造雕版。
  富兰克林还和凯梅尔到伯林顿跑了一趟,做成了这笔生意。
  期间富兰克林结识了州法官爱伦、州议会秘书萨穆尔•布士特尔、议员爱瑟•皮尔逊、约瑟•库柏和测量局长爱瑟•迪科。这些人对富兰克林的未来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1728年初,新设备运抵费城,富兰克林和梅莱迪斯双双辞工,自己开业。
  富兰克林站在街头挺了挺胸,顾盼自雄,大声呼喊:
  啊---,我当上老板了----
  
  
  
  

作者:tang1949 回复日期:2010-06-15 22:58:03 
回复 
  更新速度太慢了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6 00:12:34 
回复 
  第二十节 第一位蜚声世界的巨人(5)
  
  在这个世界上,想当老板很容易,想发大财不容易。
  1728年,小小的费城,文化氛围不浓,却有三家印刷所。富兰克林合资一家,老主顾凯梅尔一家,布拉福德一家。
  同行是冤家,竞争不可避免,三国演义就此上演。
  最有实力的是布拉福德,他是邮政局长,固定为官方印刷法律、公文、宣言、讲话等业务,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凯梅尔虽说生意一般,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比富兰克林新开的强。
  富兰克林正确分析了形势,比硬件比不上别人,那就比软件。他发现自己有三大优势:一是写作高手;二是有“共读社”那帮狐朋狗友;三是自己精明过人,比凯梅尔开明,比布拉福德开放。
    事实很快证明这是对的。
  不久,共读杜一位朋友为富兰克林揽到一笔生意,富兰克林想办法印得又好又快,给外界留下好名声。
  看到布拉福德办了一份《美洲信使周报》。富兰克林也计划办一份,但暂时没本钱,一时办不了。由于一个朋友不慎泄密,凯梅尔抢先一步宣布办报。
  富兰克林得知后,气愤难掩。
  怎么办呢?经过苦苦思索,想出一条妙计。
  他和同党一起写一些有趣的文章,接连在布拉福德《美洲信使周报》发表,把读者吸引到这份报纸上。
  凯梅尔的《宾夕法尼亚报》问世后,文章无味,少人问津,江河日下。9个月后,凯梅尔破产,把报纸卖给富兰克林,把印刷所卖给徒弟大卫.哈里,跑到巴巴多斯去了。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6 01:09:55 
回复 
  对手布拉福德就没这么简单了。他身为邮政局长,命令邮差不得邮递《宾夕法尼亚报》。富兰克林傻眼,只得暗中贿赂邮差送报。
  《宾夕法尼亚报》一出场就很惊艳,它字体清晰、印刷精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富兰克林又把笔杆子舞得梨花飘雪、落英缤纷,不但宾夕法尼亚州,连马萨诸塞州的头面人物和议会,都吸引住了。报纸订户迅速增加。
  一次,布拉福德把议会的请愿书印得十分粗糙,富兰克林抓住机会,主动重印,给每位议员寄去一份。两相对比,高下立判。富兰克林议会中的朋友乘机提议,下年度州政府的文件交由富兰克林承印。
  富兰克林开始发了。
  富兰克林外斗胜了,内和却出了问题。
  合伙人梅莱迪斯技术不精,象写文章这种高级竞争手段更是不会,因此业务全由富兰克林操持。梅莱迪斯无事就喝酒赌博,影响形象。朋友们都劝富兰克林和他分手。富兰克林不忍,毕竟没有梅莱迪斯父子,就没有自己的今天。
  
  按照合伙协议,梅莱迪斯父亲负责设备费用。但老先生付了100镑后便没钱了,还欠一个商人100镑。商人向法院起诉,印刷所赔不起,面临倒闭。这时,共读社的朋友向富兰克林提出,愿意帮忙垫付款项,条件是富兰克林单独经营。
  富兰克林不忍提出散伙,事情拖着。直到形势危急,富兰克林才对梅莱迪斯说,如果你们父子能够垫付钱款,自己愿退出,离开此地。
  梅莱迪斯没办法,只好承认,他父亲确实没钱了。只要富兰克林愿意归还父亲投资,承担相关债务,再给他一点路费,他愿意退出,去北卡罗来纳务农。
  两人就此好聚好散。富兰克林成了印刷所的唯一老板。
  
  

作者:wanganghua 回复日期:2010-06-16 01:19:34 
回复 
   嘀咕一下

作者:zctyyq 回复日期:2010-06-16 01:32:37 
回复 
  jihaoi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6 09:58:01 
回复 
  再说那个从凯梅尔手里买下印刷所的哈里。他一当上老板,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吃要吃好的,穿要穿好的,玩要玩好的,钱没赚多少,反而欠了一屁股债。只好步凯梅尔后尘,到巴巴多斯去了。
  到那里他继续办印刷所,反聘师父凯梅尔当工人。可惜最后仍然失败,卖掉了设备,回宾夕法尼亚当农夫去了。接手的人继续雇用凯梅尔。几年后凯梅尔在巴巴多斯去世。
  三国演义变成了两雄争霸。
  
  1730年,州议会通过发行纸币的议案。因为富兰克林在发行纸币的问题上,出书写文章,做了大量的宣传鼓动工作。议会决定,由他来承印纸币。不久,朋友又帮忙揽到了承印纽卡斯尔的纸币、政府法律和选票的生意。富兰克林从此生意兴隆,获利丰厚。
  至此,富兰克林压布拉福德一头。
  一天,富兰克林忽然想起伦敦曾有一份杂志。受此启发,他决定办一份《大众杂志》。布拉福德闻讯后,抢先宣布要办《美洲杂志》。两人激烈竞争。不想费城市场有限,双双失败。
  富兰克林筚路蓝缕,小心创业,终成规模,并向外地扩展。
  从1733年开始,陆续在南卡罗来纳、纽约、马萨诸塞、北卡罗来纳、乔治亚等地,与人合伙办了一系列分店。他的店子甚至还出口,分布到了中美洲的安提瓜、多米尼加 、牙买加等国。
  哈,我们的穷小子富兰克林,终于长成为一个跨国大老板。
  1736年,富兰克林离家十年后衣锦还乡,返回波士顿探亲,顺路到新港看望哥哥詹姆士(他的印刷店从波士顿迁到了新港)。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两人冰释前疑。富兰克林还带养了一个侄子,培养成了合伙人。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7 00:02:52 
回复 
  富兰克林的人品和才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称赞。1736年,他居然鲤鱼跳龙门,当选为州议会文书,一脚踏入政治圈。而他的对手开始走下坡路。1737年,北美邮政总代理发现布拉福德管理不善、帐目不清,免除其费城邮政局长职务。接位的恰巧又是众望所归的富兰克林。
  两雄争霸,富兰克林完美胜出。
  邮政局长的报酬不多,但十分有利于办报打广告,富兰克林收入猛涨。
  心有不甘的布拉福德,在报上登文攻讦富兰克林,给后者挑起了一场纠纷,但大势底定,效果甚微。
  至此,三国演义剧集正式播完。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7 11:23:47 
回复 
  第二十一节 第一位蜚声世界的巨人(6)
  富兰克林的事业屡经考验,感情也一破三折。
    回到费城,闻知里德美女已经结婚,犹如遭到晴天霹雳,痛悔不该把女友丢在脑后。
  后来听说里德和丈夫并不和谐,早早分居。不久她那丈夫躲债躲到西印度群岛去了,杳无音信。里德郁郁寡欢,离群索居。富兰克林更加内疚,心里明白,造成里德不幸的罪魁祸首就是自己。富兰克林不但骂自己是美洲第一混蛋,还骂自己是留过洋的国际级混蛋。面对如今局面,他无可奈何。
  作为邻居和老朋友,富兰克林偶尔到里德家走走,但见一次面,就难受一次。
  富兰克林和梅莱迪斯合伙开业后,一个房客看到小伙子不错,就热心做媒,介绍亲戚家的女儿。一来二去,瞧着眼顺,双方想想年纪也不小了,还是结婚吧。
  女方父母是精明人,他们向布拉福德打听印刷行业的前景。布拉福德当然不会说竞争对手的好话:
  哦,你们问印刷行业赚不赚钱,这个吗,我不好讲。你们还是去问凯梅尔和哈里吧。
  女方父母心里顿时凉了一大截。如果印刷业赚钱,他们干嘛跑到巴巴多斯去?
  凑巧的是,富兰克林按照当地习俗,和媒人商量女方嫁妆的事。富兰克林提出,印刷店还有些债款,希望女方带点资金过来,尽快还清。真是哪壶不开提那壶。
  女方父母迅速决定,不能让孩子往火坑里跳。要是富兰克林失败了,难道要让女儿跟着倒霉鬼,也跑到巴巴多斯去?因此托媒人回复:我家穷,没这么多钱。
  这场婚事就此告吹。女方父母庆幸自己英明果断。
  很快,他们发现自己错了,想补救,但富兰克林对此事再也提不起兴趣。
  情意不深的爱情,经不起挫折。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7 11:43:11 
回复 
  受到打击的富兰克林再一次放纵自己。
  事实证明,这只不过是饮鸩止渴。经历的女人越多,内心越寂寞。
  千帆过尽皆不是,回到心灵深处,还是只有一个人----里德。
  这一切,逃不过一个人的眼睛。
  这个人,就是里德她妈,富兰克林曾经的准岳母。准岳母象很多父母一样,为自己的精明后悔莫及。后悔不该给富兰克林出难题,后悔不该劝女儿另觅新枝,后悔……
  想想女儿现在的境况,真是一地鸡毛,无从收拾。
  好在机会还是来了。里德父亲过世后,家里没了男人,有事没人拿主意。妈妈就经常请富兰克林来,商量事情。
  情人相见,分外眼红。来往次数多了,一对老情人那里控制得住。三句旧情话,九滴新眼泪,就让感情迅速恢复。
  里德家里出现了久违的欢笑声。
  自然而然想结婚。只是里德无法离婚,她那死鬼丈夫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等无所等,就不等,1730年9月1日,他们结婚了。
  黛博勒.里德变成了黛博勒.富兰克林。婚后不久,新女主人发现嫁给了两个男人,因为家里平白无故多了个小男孩。这孩子的来历无人讲得清。后人有的说,这是富兰克林婚前混乱感情生活的副产品;也有的说,这对老情人是奉子成婚。
  不管怎样,有情人终成眷属,婚姻生活比较美满。富兰克林老时还这样评论他的真命皇后:
  “她是一个善良而忠实的伴侣,大力帮助我照料铺子,我们在一起兴旺起来了,我们一直总是相互安慰体贴。”
  这就是现代90后小女生所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
  ----这么说,是否有点肉麻。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7 15:20:43 
回复 
  作者:wanganghua 回复日期:2010-06-16 23:04:51 
    分了页,但却没内容。你到底在干什么呢?
  --------------------------------
  节日里,来了一屋客人,陪着玩,呵呵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6-17 20:52:57 
回复 
  顶顶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6-17 21:13:20 
回复 
  mark

作者:刃马刀 回复日期:2010-06-17 23:23:48 
回复 
  也顶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刃马刀 回复日期:2010-06-17 23:25:59 
回复 
  快切入正题,写美国史吧,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wanganghua 回复日期:2010-06-17 23:29:53 
回复 
  看来你真的准备长篇大论,光一个富兰克林就如此篇幅。或许他确实对美国立国初期影响很大,但对于美国之所以开自由民主平等的历史性先河前奏交代的似乎有所欠缺吧。所谓前因后果啊。不是指教,纯粹是无聊发言。希望不会打乱你的立论思绪。

作者:wanganghua 回复日期:2010-06-17 23:36:43 
回复 
  楼上的想要快速全面的了解美国史;《一口气读完美国史》这本书或许不错。就算是左派也会为美国之所以有今天而感到唏嘘不已。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8 01:13:12 
回复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6-17 20:52:57 
    顶顶
  --------------------------------------
  欢迎兄弟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8 01:29:05 
回复 
   看来你真的准备长篇大论,光一个富兰克林就如此篇幅。或许他确实对美国立国初期影响很大,但对于美国之所以开自由民主平等的历史性先河前奏交代的似乎有所欠缺吧。所谓前因后果啊。不是指教,纯粹是无聊发言。希望不会打乱你的立论思绪。
   -----------------------------------------------------
  谢谢,我的本意是,以富兰克林前半生为标本,让人了解殖民地发展的真实的社会生活画面,不知这样可否
  

作者:jqka2w 回复日期:2010-06-18 03:06:55 
回复 
  这样的史记风格很不错。一个作者的作品只能坚持一个风格,不可能中途变更弄的不伦不类的。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8 09:06:32 
回复 
  作者:刃马刀 回复日期:2010-06-17 23:25:59 
    快切入正题,写美国史吧,
  ----------------------------------
  谢谢
  现在写的就是,殖民地的历史很重要,大家希望看到的自由、民主、博爱,其实在独立革命以前就打下很好的基础。只是我第一次写书,不一定达到了写作意图。
  殖民地初稿出来后,想对其进行修补,使大家想了解的自由、民主显得更鲜明、突出
  恳切期望多提宝贵意见,提得越多,就越有利于写作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6-18 09:50:49 
回复 
  探望老友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6-18 10:28:45 
回复 
  顶顶兄弟

作者:wanganghua 回复日期:2010-06-18 10:54:09 
回复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8 01:29:05 
     看来你真的准备长篇大论,光一个富兰克林就如此篇幅。或许他确实对美国立国初期影响很大,但对于美国之所以开自由民主平等的历史性先河前奏交代的似乎有所欠缺吧。所谓前因后果啊。不是指教,纯粹是无聊发言。希望不会打乱你的立论思绪。
     -----------------------------------------------------
    谢谢,我的本意是,以富兰克林前半生为标本,让人了解殖民地发展的真实的社会生活画面,不知这样可否
  ~~~~~~~~~~~~~~~~~~~~~~~~~~~~~~~~~~~~~~~~~~~~~~~~~~~~~~
  说实话,我目前从你写的富兰克林的生平中无法深刻的理解到我想要的那些东西。当然,这只是我想要的,不一定是楼主的目的;或者你有更好的打算。期待你的下文,虽然有点八卦,但挺遭人喜欢的,你;懂得人们的心思。哈哈

作者:260728774 回复日期:2010-06-18 11:43:19 
回复 
  马克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260728774 回复日期:2010-06-18 11:53:54 
回复 
  马克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wyzhang128 回复日期:2010-06-18 12:23:54 
回复 
  做个记号,楼主辛苦!

作者:seele507 回复日期:2010-06-18 16:28:03 
回复 
  mark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8 17:37:14 
回复 
  作者:260728774 回复日期:2010-06-18 11:43:19 
    马克
  -------------------------------------
  欢迎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8 19:09:26 
回复 
  作者:wyzhang128 回复日期:2010-06-18 12:23:54 
    做个记号,楼主辛苦!
  
  
  --------------------------------
  谢谢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8 21:33:51 
回复 
  第二十二节 第一位蜚声世界的巨人(7)
  
  一个一年之内就能考全年级第一的小孩,自然是个天才的苗子。拥有天才癖的人,总是对奇怪的事感兴趣,对复杂的事感到好奇,一旦喜欢上什么事物,这事物就在劫难逃,会被天才人物穷追不舍。许多事物的秘密,就是这样被天才人物死磕出来的。
  富兰克林自小对万事万物怀有浓厚的兴趣。约赛亚带他看工匠,无意中把他引入百科之门。各种东东他都喜欢尝试,经常在家里做些小实验。
  这种天性,贯穿他的一生。
  青年时代发奋读书,偶尔搞搞科学观察,但迫于生计,难有余暇从事科学活动。直到他成为大老板后,空余时间多起来了,才有精力探究日常生活碰到的事物。他觉得其乐无穷。
  最先取得成效的,居然是一般人想不到的消防。别人看到火灾,总是急吼吼喊救火,至于怎么救才好,没人认真想过。富兰克林就不一样,人家天才就是天才,硬是作个课题来研究。研究来研究去,愣是出成果了。
  1735年2月,他在自家办的《宾夕法尼亚报》上发表《论保护城市不受火灾》的文章。市民见了文章后,大声叫好。不久,就有30人自愿跟从富兰克林组成救火队。后来,消防队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了,费城想发大火灾也难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1744年4月,他发起组织“美洲哲学学会”,尽可能把各领域的杰出人物集合起来,交流知识,研究科学。会员中数理化、文史哲的专家都有。
    1748年开始,富兰克林童心大发,观察起蚂蚁、鸽子、天气、空气和光线来,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结论。还制作了美洲第一根弹性导尿管,发明了省柴取暖炉。别人把他的炉子稍作改进,大赚其钱。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6-18 21:47:45 
回复 
  晚上顶,美利坚故事也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8 22:26:53 
回复 
  1755年,富兰克林父子和塔斯克上校等人到马里兰乡下去。路上刮起一股小旋风,漩涡越卷越大。富兰克林象看到外星人一样好奇不已,目不转睛地盯着旋风。风越转越远,没等其他人反应过来,富兰克林已经脱离队伍,撒丫追风去了。他的儿子也飞奔跟了过去。塔斯克上校目瞪口呆,惊讶地看着父子俩跟着旋风,穿马路、过小溪、跨田野,冲进树林。风刮到哪里他们追到哪里,扎扎实实追了3/4英里(约1.2公里)。直到旋风演变成了小型龙卷风,担心半空中的树枝掉下来砸头才停止。塔斯克又好气又好笑,没想到一个年近五旬、地位尊崇的人,居然这般孩子气。
  
  富兰克林良久回身,还抑制不住好奇心,问塔斯克:
  “上校,这样的旋风在马里兰常见吗?”
  塔斯克无可奈何地笑答:“不,不常见。这次旋风,是我们特地拿来招待富兰克林先生的。”
  
  在富兰克林之前,欧洲人发现了电。但电到底是什么,还不清楚。电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神秘得很。更加激起了富兰克林的好奇心。1746年开始,他沉迷于电学实验。进过不懈努力,他就得出了惊人的结论:电是一种以一定比例存在于一切物质中的要素。他把超比例存在的电称为正电,低于比例存在的电为负电,并用正号“+”和负号“-”来表示。这在电学研究上,是一项远超前人的巨大贡献。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他提出,天上的雷电也是电。不信可以做实验证明:在房屋顶上树一根20多英尺高的尖铁竿,当雷雨云经过时,铁竿会把电传到铁竿底部。1750年,他正式向英国皇家学会提议进行雷电实验。
  

作者:wanganghua 回复日期:2010-06-18 23:00:00 
回复 
  先顶下帖子吧。等待中.....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8 23:37:41 
回复 
  雷电,亘古以来就是令世界胆寒的神秘力量。每当乌云电光一闪,一声炸天裂地的巨响破空而来,人类会吓得心惊胆颤。电光有时候还会击毁房屋、杀死人畜、点燃火灾,大家对这一神秘力量惊恐不已,对之顶礼膜拜。
  
  很显然,这是天神在发怒。除了天神,谁也没有这么巨大的威力。
  现在居然有人提出,闪电打雷这种伟大的神的力量,竟然是一种实验室里能够发现的电学现象,这近乎是发神经。
  
  用这样一种简单的方法去研究那可怕的雷电,这好比是小孩子过家家。
  
  英国皇家学会就是这样认为的。而且认定,只有美洲那种贫穷落后的蛮荒之地,才出产这样的傻B理论。
  
  墙内开花墙外香。富兰克林的理论在法国激起了大众的兴趣。国王也高度关注。1752年5月10日,科学家们在巴黎郊区用40英尺的铁竿实验成功。这一成功震惊了法兰西,轰动了欧洲,富兰克林成为家喻户晓的大科学家。
  
   富兰克林还不知道法国已经试验成功。6月份,他和儿子,用风筝飘入乌云,进行接电试验,获得成功。
  
  他还突发异想,在自家烟囱安上铁杆,下面连线入地,接上两个小铜铃铃,每当乌云压顶时,小铃就会响起来。
  
  此后,小铃响了很多年。
  
  受此启发,发明了避雷针。
  
  当然,富兰克林最富创意的想法是:用电杀鸡。用电击,牛都可以杀死,火鸡肯定不在话下。
  
  1750年圣诞节前,富兰克林抓了一只火鸡,立马放电。顷刻之间,只见富兰克林轰然倒地,那只鸡安然无恙。
  
  鸡没触电,人触电了。
  
  富兰克林几分钟内失去了知觉。
  
  好在未出人命,富兰克林后来苏醒了,到第二天早上,肩上还感到有点麻木。
  
  富兰克林的贡献,在当时的人的眼里是一种奇迹。哈佛大学、威廉和玛丽学院授予他硕士学位。后悔不迭的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金奖。他成了世界级名人,人们称他是“盗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9 00:59:32 
回复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6-18 21:47:45 
    晚上顶,美利坚故事也
  -----------------------------
  谢谢

作者:jqka2w 回复日期:2010-06-19 01:34:03 
回复 
  1750年圣诞节前,富兰克林抓了一只火鸡,立马放电。顷刻之间,只见富兰克林轰然倒地,那只鸡安然无恙。
  
  搞笑呀……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9 09:32:16 
回复 
  慢慢

作者:小学生阿萌 回复日期:2010-06-19 09:43:52 
回复 
  有趣精彩的美利坚史记!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6-19 12:41:33 
回复 
  绅士是什么东西
  
   富兰克林的仆人是个黑人,他问富兰克林:“主人,绅士是什么东西?”富兰克林回答说:“这是一种生物,是一个能吃、能喝、会睡觉可是什么也不做的有生
  命的东西。”过了一会,仆人跑到富兰克林身边说:“主人,我现在知道绅士是个什么东西了。人们
  在工作,马在干活,牛也在劳动,唯有猪只知道吃、睡什么都不干。毫无疑问,猪便是绅士了。”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6-19 13:38:47 
回复 
  富兰克林当时正在一家书店任经理。这时一个人走了进来,问一本书多少钱?“一美元!”服务员回答。那人接了一句:“太贵了,把你们经理请来。”服务员把富兰克林请来了,那人说:“能不能便宜一点?”富兰克林回答:“两美元。”那人气愤说:“刚刚还一美元呢!”富兰克林说:“因为你浪费了我的时间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6-19 18:18:11 
回复 
  前来学习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9 18:47:51 
回复 
  作者:小学生阿萌 回复日期:2010-06-19 09:43:52 
    有趣精彩的美利坚史记!
  -------------------------------------
  谢谢

作者:ywr1989 回复日期:2010-06-19 21:59:11 
回复 
  期待下文…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19 22:40:13 
回复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6-19 18:18:11 
    前来学习
  ------------------------
  惭愧

作者:刃马刀 回复日期:2010-06-19 23:27:04 
回复 
  嗯,继续支持楼主!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20 01:14:47 
回复 
  作者:刃马刀 回复日期:2010-06-19 23:27:04 
    嗯,继续支持楼主!
  -----------------------------
  谢谢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6-20 10:34:26 
回复 
  真实山姆大叔

作者:永不辜负1 回复日期:2010-06-20 13:58:59 
回复 
  美国崛起有着他的必然性,LZ重点写他们制度的形成这点很不错,
  没有富兰克林也一样会出一个富绿克林的

作者:爱你的云淡风轻 回复日期:2010-06-20 14:50:47 
回复 
  为lz惊世骇俗的结论先mark一下

作者:g26j05l69 回复日期:2010-06-20 15:35:46 
回复 
  ??????????????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20 16:48:16 
回复 
  作者:爱你的云淡风轻 回复日期:2010-06-20 14:50:47 
    为lz惊世骇俗的结论先mark一下
  ----------------------------------------------
  惊世骇俗?是指?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6-20 17:54:15 
回复 
  頂頂
  

作者:海鸥飞呀飞o 回复日期:2010-06-20 20:15:30 
回复 
  抽点时间,来看看潇湘观渔的美国史。

作者:极地裸行 回复日期:2010-06-20 20:44:08 
回复 
  记号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极地裸行 回复日期:2010-06-20 21:23:58 
回复 
  记号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20 21:57:41 
回复 
  作者:极地裸行 回复日期:2010-06-20 21:23:58 
    记号
  ---------------------
  谢谢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21 00:11:05 
回复 
   第二十三节 第一位蜚声世界的巨人(8)
  
  之所以花一定的篇幅写富兰克林,主要是想通过他的前半生,展示殖民地真实的社会生活图景,揭示一个清教徒的典型人生。
  
  富兰克林的一生,是深受清教思想影响的一生,是诠释美国精神的活标本。了解了富兰克林,就可以理解美国人的基本价值观。
  离家出走----崇尚自由;
  勤奋自学----注重知识;
  印刷高手----热爱职业;
  严守合同----遵法守信;
  努力创业----追求财富;
  婚后专一----重视家庭;
  科学研究----乐于创新;
  节欲修德----珍视荣誉。
  
  其中最后一点,前述不详,下面扒一扒。
  
  一个人的成长与成熟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克服自身天性中的弱点,转变成为越来越适应社会规则的过程。
  
  富兰克林的青少年,也有一些出格行为。人不风流枉少年,人不出格枉少年,人不激狂枉少年,这些他一个都不少。但他20岁时,就有朦胧的自我主权意志,感到要在社会中谋求发展,就应具备一定的道德意志准则。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感到道德的重要。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他发现,自己取得成功的首要原因,不是才干,不是运气、不是吃苦耐劳,而是品德。不然的话,为什么自己每遇困难之时,总是有人相助,逢凶化吉?
  

作者:wanganghua 回复日期:2010-06-21 00:13:25 
回复 
  作者:永不辜负1 回复日期:2010-06-20 13:58:59 
    美国崛起有着他的必然性,LZ重点写他们制度的形成这点很不错,
    没有富兰克林也一样会出一个富绿克林的
  ~~~~~~~~~~~~~~~~~~~~~~~~~~~~~~~~~~~~~~~~~~~~~~~~~~~~~~~~~~
  这句话太TMD经典了。或者可以这么说:没有华盛顿,还会出现一个“花生豆”。事实就是这样,我认为。
  
  其实我觉得富兰克林在美国历史上并不特别突出,至少对美国以后的发展并没有至关的作用。乔治.华盛顿的禅让,托马斯.杰斐逊倒是对美国后来的发展,特别是民主自由体制发展有着极特别的贡献,而这正是今日美国强大的源泉。

作者:wanganghua 回复日期:2010-06-21 00:25:09 
回复 
  楼主的注明确实很有必要,不然一般人确实很难理解你特写富兰克林到底是为了什么。毕竟看文章懂得去联想的人并不特别多。而这个时代需要全体的认知爆发。我想楼主写作多少会有普及知识的目的吧?

作者:wanganghua 回复日期:2010-06-21 00:28:47 
回复 
  关键是你写得又很搞,大家实在没心思再去揣测了。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21 09:27:04 
回复 
  作者:wanganghua 回复日期:2010-06-21 00:28:47 
    关键是你写得又很搞,大家实在没心思再去揣测了。
  ------------------------------------------------------
  哈哈,谢谢,怪我以前前面没说明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21 10:39:34 
回复 
  是的,关键靠道德。无论何时何地,得道者多助。道德品行,真是太重要了!
  大约从1733年,即26岁起,富兰克林开始有彻底的道德自觉,希望活在世上不犯任何错误。他想起了对哥哥的乘火打劫,想起了对恋人的负心,想起了少不更事时的放纵……他深感愧疚。他下定决心,摒弃非善之心,改掉非良之习,培育大道德行。
  富兰克林的爸爸是清教长老会门徒,妈妈是波士顿清教教会会长的女儿。打小开始,他受清教思想影响比较大。不过,随着阅历的增长,他发现,宗教重视仪式甚于内容,有的教义与实践有距离。后来干脆不去教堂做礼拜了,自己结合实际,探索适合生活实际需要的道德标准。
  他归纳出13种自己应该遵守的品德:
    一、节制。食不过饱;饮酒不醉。
   二、慎言。言必于人于己有益;避免无益的聊天。
   三、条理。东西安放在固定的的地方;处理日常事务当有一定的时间。
   四、果断。当做必做;决心要做的事应坚持不懈。
   五、俭朴。用钱必须于人或于己有益,切戒浪费。
   六、勤勉。不浪费时间;每时每刻做些有用的事,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动。
   七、诚恳。不欺骗人;思想要纯洁公正;说话也要如此。
   八、公正。不做不利于人的事,不要忘记履行应尽的义务。
   九、适度。避免极端;人若处罚你,你当容忍。
   十、清洁。身体、衣服和住所力求清洁。
   十一、镇静。勿因小事或普通的事故而惊慌失措。
   十二、寡欲。除了为了健康或生育后代起见,不常举行房事,切戒房事过度,伤害身体或损害你自己或他人的安宁或名誉。
   十三、谦虚。仿效耶稣和苏格拉底。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21 10:44:44 
回复 
   上面13条,看起来简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向善之心,人皆有之,但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彻底做到呢?
  
  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单枪匹马冲锋陷阵的英雄,可以看到战胜千难万险的伟人,可以看到临刑视死如归的勇士,可以看到勤奋工作的楷模,但很难看到能够管好自己、不犯任何错误的人,除非他是和尚、教士等专业人士。
  
  问题是富兰克林是红尘中打滚的人物,而且是个钱财越来越多、官职越来越大、名声越来越高的人物。钱权名,无不充满诱惑和陷阱。
  
  要时刻管好自己,以德正身,不犯错误,真是比登天还难。
  但富兰克林就是富兰克林,他下决心做到!
  
  他知道,一下子全做到很难,但要怎样做,才能行得通呢?
  
  正当他苦苦探求之际,忽然看到了一本书——《大学》。中国古代的“四经”之首。从中他发现了自己的知音----孔子。
  
  孔子,他老人家多么有水平啊,几千年以前就讲出我的心里话: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正心”、“诚意”和“修身”,这不就是 “道德的艺术”,道德修养之法?
  
  此后,富兰克林不再以耶稣为典范,而孔子为楷模,培德修身,完善自我。
  
  受此启发,他完善了修炼办法。
  他把13条美德登册列表,规定自己每星期严格遵守其中一条,每天检查,遵守得好就通过,不好便打黑点记录,下次改正。依次而行,13周完成一个“道德疗程”。完成一条后,再向下一条进攻。
  富兰克林就是用这样一种简单而又艰巨的办法,每天和自己搏斗,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使自己的道德修养越来越完善。
  

作者:Javier_Zanetti 回复日期:2010-06-21 10:45:45 
回复 
  留个记号
  壮哉,我大美利坚!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21 11:17:17 
回复 
  他还根据道德要求,热心公益,办了一座大学,同时积极捐款建医院、修教堂。
  不但个人如此,富兰克林还想到了国家。他发现,国家由无德之人统治,肯定会出问题;由有德之人统治,才会健康发展。
  那么,何不成立一个由有德之人组成的党派,由这样的党派治理国家?
  富兰克林一想到这一点,感到很激动,觉得这个想法真是太好了。他把这个党命名为“联合道德党”, 打算自己有空的时候来组党,并写一部《道德的艺术》,作为“联合道德党”的基本信条。
  富兰克林对自己的规划很满意。不过,他一直很忙,没有时间来成立这个党派。
  富兰克林还每年编写一本历书----《穷理查年鉴》,在年鉴的空白处,写上自己创作的格言,比如:
  ----庸人最大缺点是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
  ----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懒惰,比操劳更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闪亮的。
  ----失足可以很快弥补,失言却可能永远无法补救。
  ----绝望毁掉一些人,而傲慢毁掉了许多人。
  ----挥霍无度的人,等于将自己的前途抵押了出去。
  ----争吵是一种游戏,但没有任何一方获胜过。
  ……
  这些格言,充满人生智慧,富含生活哲理,语言隽永,朗朗上口,结果大受欢迎。富兰克林的《穷理查年鉴》,战胜其他人编的历书,连续畅销25年。许多人除了《圣经》,就喜爱看这份年鉴。当时美洲人正在努力摆脱过去的清规戒律,这些格言成为殖民地人共同追求的价值观,为构建社会新道德,塑造美国新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枪枪带血 回复日期:2010-06-21 12:38:17 
回复 
  留个记号慢慢看,总觉得美国不应被冠上帝国这一名头!之所以能在现代条件下一直强大,正因为不是帝国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21 13:24:36 
回复 
  作者:枪枪带血 回复日期:2010-06-21 12:38:17 
    留个记号慢慢看,总觉得美国不应被冠上帝国这一名头!之所以能在现代条件下一直强大,正因为不是帝国
  
  -----------------------------------------------
  有道理,是想改名

作者:wanganghua 回复日期:2010-06-21 13:53:30 
回复 
  他归纳出13种自己应该遵守的品德:
      一、节制。食不过饱;饮酒不醉。
     二、慎言。言必于人于己有益;避免无益的聊天。
     三、条理。东西安放在固定的的地方;处理日常事务当有一定的时间。
     四、果断。当做必做;决心要做的事应坚持不懈。
     五、俭朴。用钱必须于人或于己有益,切戒浪费。
     六、勤勉。不浪费时间;每时每刻做些有用的事,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动。
     七、诚恳。不欺骗人;思想要纯洁公正;说话也要如此。
     八、公正。不做不利于人的事,不要忘记履行应尽的义务。
     九、适度。避免极端;人若处罚你,你当容忍。
     十、清洁。身体、衣服和住所力求清洁。
     十一、镇静。勿因小事或普通的事故而惊慌失措。
     十二、寡欲。除了为了健康或生育后代起见,不常举行房事,切戒房事过度,伤害身体或损害你自己或他人的安宁或名誉。
     十三、谦虚。仿效耶稣和苏格拉底。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21 16:20:11 
回复 
  作者:Javier_Zanetti 回复日期:2010-06-21 10:45:45 
    留个记号
    壮哉,我大美利坚!
  --------------------------------------
  呵呵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6-21 17:47:07 
回复 
  探望、学习

作者:极地裸行 回复日期:2010-06-21 19:43:43 
回复 
  学习 受用 感谢楼主共享精神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21 21:12:07 
回复 
  作者:极地裸行 回复日期:2010-06-21 19:43:43 
    学习 受用 感谢楼主共享精神
  --------------------------------------
  呵呵,不用谢,能光顾这里,作者就满心欢喜了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21 21:44:52 
回复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6-21 17:47:07 
    探望、学习
  -----------------------------
  谢

作者:cayou米吐 回复日期:2010-06-21 22:04:52 
回复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6-21 22:56:18 
回复 
  来美丽坚玩玩

作者:zctyyq 回复日期:2010-06-21 23:18:58 
回复 
  学习了~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22 00:48:32 
回复 
  作者:zctyyq 回复日期:2010-06-21 23:18:58 
    学习了~
  
  --------------------------
  欢迎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22 07:31:33 
回复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6-21 22:56:18 
    来美丽坚玩玩
  -----------------------------
  呵呵

作者:63710820 回复日期:2010-06-22 09:32:49 
回复 
  楼主继续,等着你更新呢。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6-22 12:21:59 
回复 
  玛瑞克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6-22 17:51:34 
回复 
  静等更新

作者:梁晓燕 回复日期:2010-06-22 18:00:51 
回复 
  美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帝国和超级大国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6-22 19:20:46 
回复 
  密码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22 21:02:18 
回复 
  作者:梁晓燕 回复日期:2010-06-22 18:00:51 
    美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帝国和超级大国
  ---------------------------------------------------
  呵呵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23 01:08:45 
回复 
  第二十四节 大觉醒运动
  十八世纪开始,美洲大地的宗教热情减退。许多第一代拓荒者,以建立纯洁的宗教社会为己任。到了第三代以后的孙子们,则以发财致富为己任。孙子们说,上帝啊,我不是不信你,只是我太忙,请担待一下,呵呵。
  
  钱,是他们最大的追求,至于宗教所宣扬的来世该怎么办,到时候再说吧。
  
  第一代拓荒者的宗教,充满对欧洲宗教的反叛,显得生机勃勃、创意十足。可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也逐渐演变成新的教条,与充满活力的北美社会相比,有点脱节,激不起大家的热情,去教堂的人越来越少。富兰克林之所以不再进教堂做礼拜,主要原因就是,宗教,已不能给他以新的启迪。
  
  再则,欧洲的启蒙思想传入美洲,伽利略、牛顿、洛克、孟德斯鸠、伏尔泰的作品,拥有大量读者。科学思想的传播,对神乎其神的宗教,无疑一个巨大的打击。
  
  宗教,眼看就要危险了。
  
  但是,一场席卷美洲的宗教大觉醒运动,改变了这一切。
  
  大觉醒运动起源于欧洲。18世纪20年代末,欧洲两位牧师渡海来到美洲,他们以奋兴方式来传道。奋兴,其实就是兴奋,是指采取充满激情的传教方式,让教徒们兴奋起来,以激发他们的宗教热情。
  
  在他们的启发下,美洲涌现两位天才传教家----爱德华滋和怀特菲尔德,前者点火,后者燎原,掀起了巨大的宗教狂热。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23 02:12:10 
回复 
  怀特菲尔德毕业于牛津大学,拥有卓绝的演说能力和表演天赋,他布道时轻易就能调动听众的情绪,犹如指挥一场交响乐。他声音洪亮,口才极佳,善于表演。他走到哪里,哪里就燃起兴奋的烈火。
  
  在布道中,他强调上帝无处不在,个人要悔改重生,倡导严格的道德和敬虔的生活。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就不是人,而是动物或野兽。只有时刻反省,认真悔改,灵魂才能得到拯救。
  
  有一次,怀特菲尔德到费城演讲募捐。富兰克林恰巧也在现场,他不太信教,因此决定,任由怀特菲尔德摇唇鼓舌,自己就是不捐钱。
  
  可是听着听着,富兰克林觉得牧师讲得不错,心软了,就掏出口袋里的铜钱捐了出去。演讲中间,忍不住又把口袋里的银币掏出来了。结束时,他感到牧师讲得实在是太好了,就把口袋里的五把金制手枪全捐了。
  
  呵呵,连不信神的大科学家都被打动了,可见怀特菲尔德的演讲是多么地扣人心弦。
  
  事实也确是如此,牧师走到哪里,那里座无虚席。搬到野外,也人满为患。在波士顿三天,听讲的人达到19000人,超过了当时波士顿的人口总数。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23 09:25:36 
回复 
  牧师的演讲水平,比“百家讲坛”的那些个专家高多了。他是当时的流行乐坛,不,流行讲坛当之无愧的天皇巨星!
  
  有一次户外讲道,暴风雨即将来临。一般来讲,应该散场躲雨。可是,怀特菲尔德却指着乌云,充满激情地说:
  
  “看,那人类生命的象征,此时从这里经过,让我们暂时看不见天堂的光明,但它很快会过去。听众们,当你们的生命像乌云一样逝去时,你们将会在哪里?”
  
   一道闪电亮眼,他指着闪电高声说:“看!那是耶和华愤怒的一瞥! ”
  
  当一声巨雷炸响,他作出聆听的样子,说:“听!那是上帝满怀怒气经过时发出的声音!”
  
   当雨来时,他以手遮脸,跪下来祷告。暴风雨过去,天空出现彩虹。他站起来指着彩虹大声说:“看那彩虹,赞美那创造彩虹主……它用荣耀包围着天堂,它是至高者的手所画的弧!”
  
   他的布道演讲,就是这样借景喻情、生动活泼,回荡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令听者如痴如醉。
  
  有人请求出版这篇讲道,怀特菲尔德回答:“好呀,只要你能把闪电和雷声一同出版。”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23 09:53:13 
回复 
  有一个人对他说:“我来听你讲道的时候,我的口袋里装满了石头,打算打碎你的脑袋。但是你的讲道战胜了我,打碎了我的心。”
  
  牧师们的演讲不单单是打碎了谁的心,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鼓动追随者,为了上帝要独立思考,作出抉择,一旦选择便应义无反顾,坚决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不必考虑社会的影响。
  
  从此后,许多人“特立独行,似乎世上再无他人存在。”
  
  “无论何处,人们变得神高气傲,不可一世。对邻居,对亲友,哪怕是最亲近的人,特别是对牧师,更是万般挑剔,毫无慈爱之心;呜呼!”
  
  就这样,大觉醒催化了北美殖民地价值观念的变迁,人们开始怀疑教条和权威,“促使人们敢于批评那些自以为是的达官贵人,抗议对宗教自由的限制,怀疑正统权威的既成真理。……它还要求限制国王的意志和政府权力的专断。”
  
  大觉醒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埋下了自我价值和思想自由的种子。一种全新的个人主义精神出现了……,个人至上、身心自由,一时奉为时尚。
  
  后来,一个新英格兰的妇女说:大觉醒给我们带来的后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书籍和数不清的私生子。
  
  大觉醒运动还产生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影响:殖民地北、中、南之间第一次发生广泛联系,13个曾经相互隔绝的殖民地,开始联合起来了。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26 14:19:45 
回复 
  第二十五节 三国逐鹿
  
  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历时120多年,在美洲东部建立了13个殖民地。
  北部新罕布什尔、康涅狄格、罗德岛和马萨诸塞4个殖民地工商业较为发达,统称“新英格兰地区”。
  中部宾夕法尼亚、纽约、新泽西、特拉华4个殖民地以农为主,号称“面包殖民地”。
  南部弗吉尼亚、马里兰、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5个殖民字盛行种植园奴隶制。
  其他国家也没闲着。随着英国控制东部,法国人也控制了北部和中部,西班牙人控制了南部和西部。
  这样,美洲的东西南北中,都名花有主。
  但名花的主人并不满足。面对广阔无垠的美洲,三个国家口水直流,都想独占。但他们也清楚,自古以来,国家之间的土地之争,从来就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假如你硬是要讲道理,道理也只有一个:拳头!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当然,三国打仗,不单单是为了美洲。美洲不过是欧洲战场的延伸。三国在欧洲打得不过瘾,就扩展到美洲来了。美洲,也是大碗里的一块肥肉,人人都想得而吃之。
  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打仗来解决。为此,几个国家打了四场战争,死嗑了110年。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26 16:00:53 
回复 
  第一场,是1689-1697年的奥格斯堡联盟战争,在北美叫做“威廉王之战”。话说纽约总督唐甘,垂涎于法国殖民地----新法兰西内的动物毛皮,鼓动英国商人深入圣劳伦斯河谷和大湖区,找土著部落去交易。法国人自然不答应。唐甘心生一计,和易洛魁人联手,对付法国人。新法兰西总督也不是吃素的,1687年他先拿易洛魁的塞尼卡人开刀,杀鸡儆猴。此举正中英国人下怀,他们于是向易洛魁人提供武器,唆使他们围攻蒙特利尔,双方不断发生战斗。1689年5月,欧洲爆发“奥格斯堡联盟战争”,北美的零星冲突扩大为规模型战争。开始,英属殖民地受“光荣革命”影响,取胜的少,失败的多,后来才慢慢扭转秃势,双方成拉锯状态。1697年9月,欧洲交战各方签约休战,美洲也罢兵。
  第二场,是1702-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北美称作“安妮女王之战”。英国想阻止法国人继承西班牙王位,扼制法国在美洲的扩张。和前一次一样,双方仍以小股武装,与印第安人结盟,互相袭击定居地和军事要塞。在南部,英国人又和西班牙人干上了,几度袭击佛罗里达和圣约翰斯河一带,迫使西班牙人退守佛罗里达半岛。在北部战线,新英格兰人几次打到罗亚尔港城下,但就是攻不进。1710年,英国派正规军和北美民兵协同作战,猛攻罗亚尔港,终于攻下。次年7月,英国组织5000名士兵和多艘战船,大规模进攻加拿大。不料出师不利,8艘战船在圣劳伦斯河人海处触礁,战事遂罢。此次战争,英国人夺取了罗亚尔港、阿卡迪亚、纽芬兰和哈得孙湾。法国和西班牙虽败,但并未动摇根基。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26 19:02:20 
回复 
  第三场,是1739-1748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北美称是“乔治王之战”。1739年英国对西班牙宣战,但初战规模不大。l744年欧洲的战争升级为“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法国加入。北美英法之间刀枪再举。新英格兰民兵用游击战术打得法国正规军灰头土脸,次年6月攻取路易斯堡。1748年各国订立《亚琛和约》,英国把路易斯堡归还给法国,法国把盂加拉湾的马德拉斯换给英国。
  
  第四场,是1754-1763年的七年战争,北美叫做“法国人和印第安人之战”。此战前夕,欧洲各国关系复杂。英法两国互掐,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海上霸权;普鲁士和奥地利之间争夺霸主地位;普鲁士扩张与俄国西进针尖对麦芒。于是,各国根据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原则,划派结盟。
  一派是英国一普鲁士同盟。
  一派是法国一奥地利一俄国同盟。
  双方为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进行了一场长达七年的大规模战争,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卷入。战场遍及欧洲、地中海、北美、古巴、印度和菲律宾等地,对18世纪后半期国际战略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争的起因(或者说借口),居然来自于北美。
  《亚琛和约》签字以后,法国人加紧在俄亥俄地区活动,修建了若干要塞,直接威胁宾夕法尼亚和弗吉尼亚,在英属北美引起不小的震动。1753年,弗吉尼亚当局派出一个愣头青军官,带人去和法国军队相抗,取得了一些小小的胜利。但在一次战斗中,愣头青军官兵败投降,签订了投降书。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26 20:06:12 
回复 
  兵败投降,在那个时代很正常。不正常的是,投降书签出了问题。
  此前,愣头青军官的土著部下杀了一个战俘。但法国人说这个战俘不是战斗人员,而是使节,是想与英国人谈判的使节。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当时西方人也信奉这一点。
  投降书中又提起了这件事。愣头青军官不认识法文,大笔一挥就签了。
  这下可好,等于承认杀害使节。
  你既然这么不要脸,连使节都杀,那好,我就宣战。
  法国人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对英战争。后来其他国家也加入,结成两大同盟,杀作一团。
  这个愣头青军官犯了这么大的错误,自己却一无所知,还屁颠屁颠地回去,向长官汇报自己的英雄业绩去了。
  这个小军官,可不是一般人,后面会大书特书。
  1755年,爱德华•布拉多克率英国军队抵达北美,兵分四路,攻击俄亥俄地区法人要塞。孰料出师不利,布拉多克兵败身亡。英军一路溃退至费城。一些和英国结盟的土著部落,纷纷倒向法国。英军情势越来越艰难,几度易帅,但无胜绩。
  1756年,威廉•皮特接掌英国政局,决意扭转北美战局。他不惜财力,出钱出人出船出计划,全力支持对法作战。1759年,英军凭借海军优势,水陆合围魁北克,进行猛烈炮击。9月初发动总攻,两军在城外的阿伯拉罕平原上激战。15分钟后,法军溃败,英军乘势攻人城中。此战是非激烈,两军主帅重伤而亡。次年9月,英军攻克蒙特利尔。法国人胆寒,节节败退,不得不从北美撤军。
  持续一百多年的三国美洲争雄,以英国的全胜而告终。
  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各国签订《巴黎和约》。法国正式将加拿大割让给英国;西班牙把佛罗里达让给英国,从法国得到新奥尔良和路易斯安那作为补偿。至此,英国获得了密西西比河以东、墨西哥湾以北的整个地域,成为北美霸主。
  可谁会知道,这,竟成为英国悲剧的开始。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6-26 21:13:35 
回复 
  美了美了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26 22:24:06 
回复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6-26 21:13:35 
    美了美了
  -----------------------
  谢了

作者:wanganghua 回复日期:2010-06-27 00:02:18 
回复 
  可谁会知道,这,竟成为英国悲剧的开始。
  ~~~~~~~~~~~~~~~~~~~~~~~~~~~~~~~~~~~~~~~
  悲剧开始了。围观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27 10:45:14 
回复 
  作者:wanganghua 回复日期:2010-06-27 00:02:18 
    可谁会知道,这,竟成为英国悲剧的开始。
    ~~~~~~~~~~~~~~~~~~~~~~~~~~~~~~~~~~~~~~~
    悲剧开始了。围观
  -------------------------------------------------
  哈哈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6-27 16:02:28 
回复 
  办不办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6-27 18:29:47 
回复 
  学习,支持。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6-27 20:58:40 
回复 
  perfect

作者:xyisman 回复日期:2010-06-27 21:06:44 
回复 
  lz回复了,激动ing。lz带来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受教了。比如三权分立起源于综合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种政体的优缺点。拥有选举权的人,必须要有一定的财产;这样英国的政治习惯。美国精神源自于清教徒的教义(我原来一直以为到美国去的都是囚犯等暴力分子,想不通他们如何建立了美国这样的自由圣地,这样一解读,真是有豁然开朗的感觉)。lz这些观点是原创的吗?猜测一下,lz是法律专业的吧,并且对历史还特别熟悉。这些观点是很惊人的发现,很专业前沿的论文呢?

作者:zctyyq 回复日期:2010-06-27 22:43:16 
回复 
  jihao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28 09:56:04 
回复 
  作者:xyisman 回复日期:2010-06-27 21:06:44 
    lz回复了,激动ing。lz带来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受教了。比如三权分立起源于综合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种政体的优缺点。拥有选举权的人,必须要有一定的财产;这样英国的政治习惯。美国精神源自于清教徒的教义(我原来一直以为到美国去的都是囚犯等暴力分子,想不通他们如何建立了美国这样的自由圣地,这样一解读,真是有豁然开朗的感觉)。lz这些观点是原创的吗?猜测一下,lz是法律专业的吧,并且对历史还特别熟悉。这些观点是很惊人的发现,很专业前沿的论文呢?
   -------------------------------------------
  呵呵,这些观点,有的是原创,有的不是。
  要写以前少有人写的历史,需要看很多资料,化较大的精力进行思考和提升,然后按自己的理解写出来,过程比较辛苦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28 10:31:41 
回复 
  
  
  作者:zctyyq 回复日期:2010-06-27 22:43:16 
    jihao
  
  --------------------------
  欢迎

作者:极地裸行 回复日期:2010-06-28 11:08:38 
回复 
  记号 加油楼主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28 14:01:57 
回复 
  好的

作者:qunhunter 回复日期:2010-06-28 17:22:12 
回复 
  手机党顶你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6-28 17:46:05 
回复 
  问候、支持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28 20:08:25 
回复 
  作者:qunhunter 回复日期:2010-06-28 17:22:12 
    手机党顶你
  
   手机登录掌中天涯每天送积分:wap.tianya.cn
  --------------------------------------------------
  大为谢谢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6-28 21:00:27 
回复 
  ok

作者:小学―未毕业 回复日期:2010-06-28 21:05:27 
回复 
  顶下楼主

作者:wanganghua 回复日期:2010-06-28 21:57:32 
回复 
   -------------------------------------------
    呵呵,这些观点,有的是原创,有的不是。
    要写以前少有人写的历史,需要看很多资料,化较大的精力进行思考和提升,然后按自己的理解写出来,过程比较辛苦
  ~~~~~~~~~~~~~~~~~~~~~~~~~~~~~~~~~~~~~~~~~~~~~~~~~~~~~
  向战斗在文化工作第一线的同志们致敬!你们辛苦了.......你们辛勤的付出,将成为国人民智开启的第一声航笛。

作者:wanganghua 回复日期:2010-06-28 21:58:44 
回复 
  或许我应该加上一个“新时代”。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29 00:38:19 
回复 
  作者:wanganghua 回复日期:2010-06-28 21:58:44 
    或许我应该加上一个“新时代”。
  --------------------------------------------
  过誉了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29 09:20:40 
回复 
  作者:小学―未毕业 回复日期:2010-06-28 21:05:27 
    顶下楼主
  
  
  -----------------------
  谢谢

作者:wanganghua 回复日期:2010-06-29 09:55:58 
回复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29 00:38:19 
    作者:wanganghua 回复日期:2010-06-28 21:58:44 
      或许我应该加上一个“新时代”。
    --------------------------------------------
    过誉了
  ~~~~~~~~~~~~~~~~~~~~~~~~~~~~~~~~~~~~~~~
  进步有时候总是缓慢的,它确实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打开一扇窗,缤纷的世界才能进入囚民的眼。

作者:disciples 回复日期:2010-06-29 10:24:23 
回复 
   清教徒领袖约翰·温思罗普曾放言:“我们将抵达那山巅之城,最终为万众瞻仰。”清教徒当时为躲避欧洲大陆宗教迫害而不远千里飘扬过海前往美国,在温思罗普看来,好比上帝把耶路撒冷许诺给以色列人,美洲大陆是上帝许诺给清教徒的圣地,因此,他们如果在已经着手的事业中欺蒙上帝,使上帝收回目前赐予的庇佑,他们将成为世人笑柄,天下丑闻。之后,里根总统在离职演说中,更是进一步将美国称为“A shining city upon a hill”—— 山巅闪光之城。在这种植根于宗教的使命观的影响下,美国被建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并致力于以自己的思想和制度影响和改造世界。
   耶酥见到众人,便登上山头坐下。待门徒们四周聚齐,他便开始训导:
   你们好比是世上的光。山巅之城,无法隐藏。没有人点亮灯,用碗将它盖住;而是把它放在灯台上,为屋里的每一个人发光。同样,你们的光要在人前闪耀,让他们看到你们的善行并因而赞美你们的在天之父。
   清教徒们认为自己的使命是创建一个“山巅之城”(a city upon the hill),让世人景仰、仿效,以拯救旧世界,以赞美主的大能。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29 12:01:48 
回复 
  赵晓弟兄在“持守与超越——从抗震救灾到基督徒社会使命”一文中写到:
  
  我们相信神爱中国!神已为中国预备了一艘无形的五月花号船只,呼召中国那些有异像,被异像所吸引,被使命燃烧的,他的孩子们上船。上船干什么?就是祝福中国,让中国社会有一个更高的标准,让中国社会成为新的山上之城!然后,祝福整个世界,去完成大使命!
  
  约翰·温思罗普曾说过:“我们将抵达那山巅之城,最终为万众瞻仰。”
  
  温州教会中国教会是山巅之城,地位非常崇高,在上帝救赎计划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必然会吸引全世界人的视线,也就是说举世瞩目。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6-29 12:53:14 
回复 
  快点哦,等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6-29 17:07:49 
回复 
  等地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6-29 17:34:25 
回复 
  学习支持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6-29 21:26:29 
回复 
  hello

作者:qunhunter 回复日期:2010-06-29 21:43:34 
回复 
  还没更新啊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wanganghua 回复日期:2010-06-30 00:40:43 
回复 
    温州教会中国教会是山巅之城,地位非常崇高,在上帝救赎计划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必然会吸引全世界人的视线,也就是说举世瞩目。
  ~~~~~~~~~~~~~~~~~~~~~~~~~~~~~~~~~~~~~
  什么意思?没听说过。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30 00:54:12 
回复 
  第二章 独立时代
  
  第一节 乔治三世
  
  “七年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英国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按道理,接下来似乎要歌舞庆祝、大封功臣。可是,以威廉.皮特(史称老皮特)为首的政府有功人员,非但没有因功受禄,反而全部失业----遭到清洗。
  
  遭到清洗的远因很复杂,近因还是这恼人的“七年战争”。
  
  1714 年安妮女王去世,辉格党上台执政。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他们控制着政府和议会,顺便把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变成泥塑木偶。
  
  一朝权在手,便把腐败行。辉格党政府与议会,贪污受贿、卖官鬻爵、裙带关系、操纵选举等司空见惯。全国上下意见越来越多。
  
   “七年战争”战果辉煌,但代价不菲,国家债台高筑,1763 年国债已达13.2 亿英镑。打仗要死人,兵源很快不足,政府横下一条心----抓壮丁;老百姓也横下一条心----骂政府。
  
  但是,有一类人超喜欢打仗,他们希望“七年战争”打成“八年战争”或者“十年战争”,时间越长越好。这类人想必大家很熟悉----那就是人世间“骨骼清奇、万中无一”的绝世高手们----大资本家。
  
  打仗,对老百姓而言,是负担沉重、死人翘翘;对大老板而言,是财源滚滚、欢乐今宵。国际战争,为资本家们开拓了空前广大的殖民地市场。
  
  在他们眼里,战争是件让人兴奋的事。
  
  打,给我打,不停地打。灭了法国,灭了德国,灭了西班牙……灭了古巴,灭了印度,灭了菲律宾……把世界全灭了,这样整个地球都是我们的市场了,天下所有人都得买我们的产品,哈哈。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30 08:13:34 
回复 
  自注:上文倒数第二行的“灭了德国”,应为“灭了普鲁士”。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30 09:20:32 
回复 
  老皮特还是理智的,胃口没他们那么大,他只是要坚决打趴法国。他也忍不住小小地豪言一把:
  
  “不是要(把法国)打得跪下,而是要彻底打翻在地!”
  
  原因很简单:法国是英国商业和海上霸权最可怕的敌人。
  
  与之相反,另外一类人非常痛恨战争。这类人就是贵族地主们。他们虽然可以做到“我的地盘我作主”,但作出来的全是农产品,商业获利有限,战争负担很重。他们也和老百姓一样怨声载道,迫切要求和谈、停战。
  
  他们把这一切乱象,归咎于资产阶级政权,归咎于党派制度。他们怀念起王权时代的的美好时光来。
  
  国王掌权的时候,战争喊打就打,喊停就停,多干脆爽利。不象党派执政,一点豆大的事,都要争个你死我活,让人气得死。
  
  对,还是君主专制好。纵观历史,自古以来地主是政治航船上的主人,而资本家只是乘客,党派更是一种政治罪恶。只有君主和地主贵族,才适合执政。现在,国王不应信奉党派,而应作为万民之父进行统治。如今,只有国王才能把国家从当前的毁灭状态中拯救出来。
  
  王政思潮由此死灰复燃,渐渐风行。
  
  该死的“七年战争”,就这样让社会矛盾尖锐,让政治波诡云谲。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30 11:01:55 
回复 
  有个非同一般的人,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长期等待的机会,终于到了。
  
  是时候了,民心可用,该出手了。
  
  乔治三世!
  
  乔治三世早年丧父,其母是德国公主。她不停地向王子灌输君主思想,经常告诫儿子“要像国王”。 乔治三世因此从小立下大志,要做一位强有力的君主,干一番大事业。决不能再像乔治一世、乔治二世那样,做别人手中的提线木偶。
  
  他一直在等待重掌权柄的机会。1760 年11 月,他在王政思潮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登上王位。机会,终于来了。
  
  他首先利用“七年战争”引起的不满情绪,笼络人心。在1761年的议会选举中,大肆贿赂,击败辉格党。老皮特和财政大臣双双辞职,辉格党寡头统治崩溃。次年依靠托利党,以标得(也称布特)为首,建立了由国王亲信人物组成的政府,史称 “国王之友”政府。乔治三世随后清洗异己,把辉格党人和反对停战的官员,统统赶走。
  
  指挥“七年战争”的官员们,打败了法国,没料到也把自己打败了。
  
  标得是乔治三世自小以来就混在一起的亲信兼监护人。由标得组阁,乔治三世确立了自己的绝对权威。
  
  好了,掌了权,接下来就得收拾“七年战争”这摊子事了。这是乔治三世上台后,遇到的第一件大政事,一定要办得漂亮,才能威服人心。
  乔治三世与标得迅速组织和谈,签订《巴黎和约》。为了让议会批准条约,他们故技重演,大肆贿赂议员,一票200 镑,一个早上就花去2.5 万镑,半个月之内就收买了议会的大多数人。
  表决之日,老皮特还心有不甘,神情激昂地发表了长达3 个半小时的长篇演说,极力反对媾和,但表决结果无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
  319 票赞成:65 票反对
  
  条约获得通过,战争结束了。
  
  第一件事就办得这么圆满,乔治三世信心倍增。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30 11:39:46 
回复 
  战争结束了,问题没结束。
  
  第一个问题:印第安人起义。“七年战争”让美洲印第安人深受其害。1763 年,西部印第安人在庞提亚克率领下,发动了大规模起义。乔治三世和标得反复商量,拿钱去安抚,财政上没钱。怎么办?只有拿土地。
  
   10 月,英王颁布诏令,宣布禁止 13 个殖民地向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地区移民,将西部土地保留给印第安人。
  
  果然,印第安人的起义消停了。这样一来,英国还可以减少北美驻军数量,大大节约了一笔开支。
  
  这件事又办得这么圆满,乔治三世不得不相信自己是英明的。
  
  第二个问题:债务。战争欠下了巨额经费。政府财政的亏空高达1.4亿英镑,这个数字十分惊人。不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难以正常运转,国家发展都会受到影响。
  
  该由谁来买单?
  
  高官们讨论来讨论去,想出了最绝妙、又是最简单的一条好计:收税。向谁收?当然向全社会收。
  
  1763 年初,标得政府宣布征收苹果酒税。
  
  他没料到,此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七年战争”已使大家不堪重负,现在还来增税,这完全是混蛋,是暴政。
  
  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贵族地主,此时罕见地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把标得当作共同的敌人,进行猛烈攻击。
  
  攻击来攻击去,标得没啥事,地位稳如泰山。毕竟,要还债务,就得收税。无论哪个上台都得这么做。
  
  这种攻击不凑效,那就换个口味重的。大家就影射标得与乔治三世的妈妈----当朝王太后曾经有一腿……
  
  碰到这类问题,任何人都是越辩越黑。标得开始焦头难额。
  
  有人向标得建议,不要在英国本土收,向殖民地收,这样社会意见就少一些。
  
  标得思考了一下,然后笑了笑,说了意味深长的一句话:还是让比我更大胆的人去收吧。
  
  随后,标得辞职,转型成为幕后指挥员。
  
  借他的吉言,一个比他更胆大的人,果然走马上任了。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6-30 13:03:29 
回复 
  哈哈

作者:轩辕猛虎 回复日期:2010-06-30 14:52:42 
回复 
  刚看了个开头就看不下去了
  美国成立的动因竟然来自中国,楼主真能忽悠。
  首先马可波罗只是一个在欧洲局部战争中战败的阶下囚,他的话可信度有多大是个疑问,而且已经有很多历史学者认为他的话大部分都是在吹牛皮。
  再者,蒙古鞑子统治中国时期是历史上最黑暗最愚昧的时期,生民百遗一,鞑子们在中国推行不折不扣的灭绝汉族人的政策,哪里称得上是富庶华贵呢?
  还有,众所周知,美国的立国之本来自于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这在杰弗逊的文章里明明白白的写着,而你却大谈一些毫不相干的东西,真是拿无知当有趣。
  奉劝楼主还是停笔吧

作者:曹立仁 回复日期:2010-06-30 16:46:42 
回复 
  楼上有话好好说嘛。
  
  俺觉得楼主写的挺好的。
  
  马可波罗游记是否可靠,和哥伦布本人是否因此对东方充满向往,没关系的。
  
  大家所信以为真的“真理”,后来有许多被证明是愚昧的,嘿嘿。
  
  美国的立国思想,为啥是来自法国的卢梭?嫩这么说,根据是什么?杰弗逊说乐些啥?
  
  一般认为,万恶的米国,是卢梭那些欧陆思想,完全相反的。独立宣言,那狠明显,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传统的体现。
  
  政治思想的渊源,是万恶英国的John Locke,再有,当然是楼主所说的新教传统。
  
  大家在这里玩耍,互相鼓励比较好,嘿嘿。

作者:透过骨zI的傲 回复日期:2010-06-30 17:09:46 
回复 
  呵呵,先顶顶,慢慢看。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30 17:21:18 
回复 
  
    首先马可波罗只是一个在欧洲局部战争中战败的阶下囚,他的话可信度有多大是个疑问,而且已经有很多历史学者认为他的话大部分都是在吹牛皮。
  ---------------------------
  吹不吹牛皮,其实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有《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马可。波罗吹一吹,对欧洲的影响更大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30 17:24:14 
回复 
  再者,蒙古鞑子统治中国时期是历史上最黑暗最愚昧的时期,生民百遗一,鞑子们在中国推行不折不扣的灭绝汉族人的政策,哪里称得上是富庶华贵呢?
  ------------------------------
  相对于当时马可。波罗的故乡而言,东方的发达比他们那里高几个量级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30 17:28:07 
回复 
  还有,众所周知,美国的立国之本来自于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这在杰弗逊的文章里明明白白的写着,而你却大谈一些毫不相干的东西,真是拿无知当有趣。
  -------------------------------
  孟德斯鸠和卢梭的影响,后面会写到。还有洛克等人。不过,孟德斯鸠和卢梭出生时,殖民地许多民主选举措施已经定型了。他们的影响远远比不上英国的传统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6-30 17:29:36 
回复 
  支持

作者:曹立仁 回复日期:2010-06-30 17:41:19 
回复 
  给楼主科普一下,认同卢梭那些法国愚昧邪说的,是绝对的非主流。
  
  建国时期,主要是汉密尔而顿那些人,鼓吹“精英政治”,鼓吹强有力的大政府的。
  
  而整个米国的传统,是和那些完全相反的。
  
  是英国的保守传统,小政府。
  
  汉密尔顿坚持要建立的联邦中央银行,也没能维持多久。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30 17:43:17 
回复 
  美国成立的动因竟然来自中国,楼主真能忽悠。
  ---------------------------------------------
  美国人讲历史,都是从哥伦布讲起。哥伦布想东航,受《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最早、最大
  
  你知道吗,西方许多东西,是受中国的启发而产生或者完善的。比如文官制度等。
  明朝以前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只不过很多人不知道而已

作者:曹立仁 回复日期:2010-06-30 17:48:00 
回复 
  米国建国时代的政治体制的来源,直接的雏形,是殖民地时代。
  
  1。 两院制,和强制的义务教育,那是John Winthrop开创的马萨诸塞。
  
  2。 政教分离的世俗政权,也包括议会代表选举错开,以避免形成勾结势力,是被马萨诸塞迫害的,浸信会的Roger Williams,他们逃离马萨诸塞,开创的罗德岛。
  
  3。 贵格会开创的宾夕法尼亚,是“自由”思想传统的发扬光大之地。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30 17:49:55 
回复 
  作者:轩辕猛虎 回复日期:2010-06-30 14:52:42
  ----------------------------------
  谢谢你的关注,还请你多提宝贵意见。你的意见对于打开写作思路,是大有好处的

作者:Eymon 回复日期:2010-06-30 18:07:50 
回复 
  mark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30 19:44:22 
回复 
  作者:曹立仁 回复日期:2010-06-30 17:41:19 
    给楼主科普一下,认同卢梭那些法国愚昧邪说的,是绝对的非主流。
    
    建国时期,主要是汉密尔而顿那些人,鼓吹“精英政治”,鼓吹强有力的大政府的。
    
    而整个米国的传统,是和那些完全相反的。
    
    是英国的保守传统,小政府。
    
    汉密尔顿坚持要建立的联邦中央银行,也没能维持多久。
    
  ----------------------------
  曹将军厉害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6-30 20:40:50 
回复 
  美帝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6-30 21:47:15 
回复 
  作者:Eymon 回复日期:2010-06-30 18:07:50 
    mark
  ---------------------
  欢迎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6-30 23:59:33 
回复 
  西望楼主又一天

作者:zctyyq 回复日期:2010-07-01 02:08:44 
回复 
  jiayou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1 02:34:47 
回复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6-30 20:40:50 
    美帝
  ----------------------
  呵呵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1 10:22:12 
回复 
  作者:zctyyq 回复日期:2010-07-01 02:08:44 
    jiayou
  -------------------谢谢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1 16:33:09 
回复 
  宝宝

作者:轩辕猛虎 回复日期:2010-07-01 17:26:09 
回复 
  我说话可能有些过激,楼主海涵。不过,来自英国传统的说法还是不能让人信服,虽然从来没认真读过美国历史,但在学生时代曾认认真真读过杰弗逊的独立宣言,也曾学习过权利法案,实在找不到半点中国的影子。至于英国的文官制度,它建立之初正值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打败满清之际,怎么让人相信来自于一个腐朽帝国的科举制度呢?事实上,英国文官制度建立起来的是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而科举制度最终造就的是一个腐朽昏聩、贪权牟利的蛀虫集团。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1 17:52:53 
回复 
  不过,来自英国传统的说法还是不能让人信服,
  ----------------------------------------------
  在那些著名思想家诞生前,我们所关心的公民自治、民主选举、三权分立等,已初具雏形,这些主要受英国传统的影响比较大,当然,建国时进行了完善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7-01 18:29:20 
回复 
  先顶后看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1 19:16:28 
回复 
  但在学生时代曾认认真真读过杰弗逊的独立宣言,也曾学习过权利法案,实在找不到半点中国的影子。
  ---------------------------------------
  这两个东西,没中国半点事。主要受洛克等人的影响大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1 20:22:14 
回复 
  至于英国的文官制度,它建立之初正值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打败满清之际,怎么让人相信来自于一个腐朽帝国的科举制度呢?事实上,英国文官制度建立起来的是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而科举制度最终造就的是一个腐朽昏聩、贪权牟利的蛀虫集团。
  -------------------------------------------
  这个嘛,你百度一下,就知道了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7-01 21:43:52 
回复 
  看拍砖

作者:照心不灭 回复日期:2010-07-01 23:13:13 
回复 
  不错

作者:hero2160 回复日期:2010-07-01 23:36:08 
回复 
  历史,往往形成于习惯,改变与偶然。
  妙!!!!!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2 01:46:16 
回复 
  第二节 殖民地的愤怒
  
  接标得班的人叫乔治•格伦维尔,也是“国王之友”圈子中的人,和乔治三世、标得等人的关系很铁。
  但不管怎么铁,他组建的新政府,依然要面对债务问题。
  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只能开源节流。节流好说,就是精简开支少花钱。关键是如何开源。
  要是能够开动印钞机,大把大把地印票子,那该多好。只可惜,那时候英国还没有纸币。
  其实,乔治三世也好,标得也好,格伦维尔也好,都清楚,开源,并没有什么新奇的办法,无论你采取何种措施,最终还是要落到企业和老百姓头上。说到底,还是只有一个法子----收税。
  本土肯定是不能再收了,否则,闹事会愈演愈烈,吃不完兜着走。事实上也确实不宜再收了,当时英国本土的税负高达20%。这么高的税负,已经是罕见的了。
  那就只能向殖民地收。
  格伦维尔们又考虑,殖民地到底可不可以收?
  经过深入研究,他们惊喜地发现,可以收!原因是各殖民地并不穷。特别是北美殖民地发展很快,已经不再是印象中的穷荒之地了,到处可见“相当好的城市, 富足的村庄, 宽广的田野”, “这里所有的居民看起来都吃得好, 穿得好, 住得好”。如果弄个负担不重的税种,北美人应该承受得了。收到的税主要用于北美防务和公共管理,道理上也讲得通。
  再则,殖民地的内部税向来很轻,人均不过3先令,而英国本土人均达12-18先令,是殖民地的4-6倍。
  既然这样,那就收吧。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2 07:15:19 
回复 
  那么,开征什么税好呢?格伦维尔们又鸭子划水---一下一下地去研究。他们知道,向殖民地征税,可得小心。历史上曾经多次有人建议,向北美加税,但深谙北美情况的各届首相,没有同意。因为北美向来有这样一个特殊传统:
  
  英国政府有权在殖民地征收关税。但征收内部税,则必需殖民地议会批准。任何未经本地议会同意的税收,均不得强收。
  
  殖民地居民就这么牛。
  
  面对这样的牛地牛人,还是小心为上,免得激发矛盾,无事找烦恼。
  
  所以历史上殖民地只收点代役租和关税。关税好理解。那个代役租,是指业主授给居民土地,居民向业主所支付的“劳役、佣金及地租”。早期居民有钱的交钱,没钱的交物(农产品),没钱没物的就出力做工代替(劳役)。后来以交钱为主,这就是代役租。
  
  这代役租有多重呢?很轻,通常每100英亩土地才交2至4先令,几乎是象征性的。业主还不敢加码,一加码,居民就跑到别的殖民地去了。这样就形成了轻徭薄赋的传统。
  
  格伦维尔们知道代役租不能加,就在关税上打主意。他们发现,殖民地海关管理混乱,走私严重,关税大量流失。如果加强管理,打击走私,调整税种,一定能带来可观的收益。
  
  这个发现太重要了,格伦维尔们一阵兴奋。
  
  格伦维尔向议会提出向殖民地增税,他的动议,深得英国朝野许多人士的拥护。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2 10:27:29 
回复 
  1764年,英国政府正式颁布《种植地条例》,一般称《糖税法》,对殖民地外国糖蜜税,由过去每加仑6便士减为3便士。为弥补西印度群岛种植者的损失,将外国所产食糖关税从每112磅5先令提高到1镑2先令;禁止外国朗姆酒输入北美;对直接进口的葡萄酒课以高额关税;对咖啡、靛蓝、纺织品等外国商品征收新税。
  
  英国朝野左看右看,上看下看,觉得这些税负担不重,又主要是针对外国产品,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但是,他们高兴得太早了。
  
  食糖在北美是一项大宗走私商品,新英格兰的商人十之八九是走私商人。《糖税法》的实施,不仅影响走私商人,而且提高了进口物资价格,进而带动企业生产原料涨价和居民物价上涨。
  
  《糖税法》的实施,打击了一大片。
  
  同年,格伦维尔政府还颁布了“通货条例”,禁止北美殖民地发行纸币。
  
  由于北美以农业为主,工业品主要靠英国输入,这样对英贸易形成了巨大逆差。北美用货币购买英国工业品,天长日久,出现硬币荒。殖民地曾发行纸币,以供流通和偿还英国债务。但这种纸币经常贬值,英国债主很不满,所以政府干脆颁布该法令,禁止北美殖民地发行纸币。
  
  这样一来,北美居民手里更加没现金,许多人无法还债,或者缺乏流动资金投入生产,因此失业、破产的很多,沉重地打击了殖民地的经济。
  
  面对这样的脑残政策,北美居民不反抗,不闹腾,那是无法想象的!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2 11:19:08 
回复 
  当《糖税法》酝酿之际,北美就开始请愿了。公布后抗议之声此起彼伏,响彻北美。马萨诸塞等8个殖民地议会通过了抗议书。
  
  但是,抗议无效!法案继续执行。
  
  北美闹腾一下,是可以理解的。格伦维尔经常面对英国的抗议闹事者,这是民主社会常见的批量产品,因此他不以为意。
  
  他在意的是《糖税法》实施后的收益如何。
  
  结果让他非常失望。
  
  原来估算,每年收益可达4.5万英镑。实际远低于这个数字。就是到了1768 —1771 年间, 每年进口糖蜜关税还仅有1.4万英镑。
  
  其原因是,法案的实行并没刹住走私,偷漏税依然严重。格伦维尔们对这点估计不足,可能相隔遥远,也不太清楚实际状况。
  
  收入这么少,与预期目标相差太远。要实现预期目标,还得另想办法。
  
  格伦维尔绞尽脑汁,想到了印花税。这个税覆盖面广,收益应该不错。
  
  他先征询几个殖民地驻伦敦代理人的意见,试探试探可行性。他强调,殖民地和母国拥有共同利益,理应和母国一起分担防卫责任。
  
  他说的没错,很有道理,几位代理人无法反驳。
  
  后来只有康涅狄格总督跳出来反对,说印花税是内部税,没经殖民地议会同意不能收,否则会引起不满,影响双方发展。
  
  这样软绵绵的话,等于没说。
  
  收税会引起不满,难道这点我还不清楚?格伦维尔想了想:仅有不满算什么大事,这说明可以收。不收,债务怎么办?
  
  收!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2 11:56:53 
回复 
  1765年3月,格伦维尔政府颁布《印花税法》,规定:
  
  写公文、办执照,要贴印花,交税;
  
  定契约、签合同,要贴印花交税;
  
  报纸、杂志、书籍、广告单据,都要贴印花交税;
  
  连死人立遗嘱,也要贴印花交税;
  
  否则无效!不准流通!
  
  印花税涉及如此之广,影响如此之大,几乎覆盖了所有居民。大家平白无故多了一种税,当然不肯服从。有的欠税,有的抗税,有的逃税,有的拖税,就是不交。
  
  乔治三世、格伦维尔估计可能有些反应,但没料到有这么大的反应。毕竟,他们计算过,这个税说起来很大,实际很轻,人均仅有1先令。
  
  人均负担1先令,这算个多大的事,值得这么瞎咋呼吗?
  
  收,继续收!
  
  领导总是比群众聪明,格伦维尔们就这么认为。居民闹事,早在他们的预料之中。为了防止闹大,他们想出了个“妙招”,颁布《驻兵条例》。规定北美驻军如果住房不够,可以占用公房和民房,老百姓必须无条件提供食宿。
  
  看起来这与收税毫无关系。但实际情况可能是:谁不交税,军队就会住谁的房子、吃谁的饭,不单让你全家住不安生,还要把你家吃穷,看你还敢调皮不?
  
  这下可惨了。
  
  殖民地居民用脚趾思考,也知道怎么回事,愤怒得无以复加。
  
  在北美人眼里,英国政府成了欺压殖民地的暴政策源地,军队成了侵犯人民自由的暴徒集团,税官成了不择手段的地痞无赖。
  反了,咱小老百姓反了!
  
  北美十三州,燃起了熊熊烈火。
  

作者:jg2010 回复日期:2010-07-02 15:02:45 
回复 
  支持

作者:CVN_77 回复日期:2010-07-02 15:06:51 
回复 
  up,不是一般的牛,尤其是那个驻兵条例,真绝了。这让我想起欧洲的绅士战争,那个时候一群牛人到欧洲大陆开打,最重要的不是打不打败敌人,而是在战场上活下来,然后拼命吃光喝穷对方的给养,然后让对方怪怪投降。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2 16:58:46 
回复 
  作者:jg2010 回复日期:2010-07-02 15:02:45 
    支持
  ------------------------
  欢迎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2 19:58:00 
回复 
  作者:CVN_77 回复日期:2010-07-02 15:06:51 
    up,不是一般的牛,尤其是那个驻兵条例,真绝了。这让我想起欧洲的绅士战争,那个时候一群牛人到欧洲大陆开打,最重要的不是打不打败敌人,而是在战场上活下来,然后拼命吃光喝穷对方的给养,然后让对方怪怪投降。
  
   --------------------------------
  哈哈,有趣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7-02 21:00:49 
回复 
  美国,上帝的邻居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2 21:52:21 
回复 
  谢谢

作者:redyy007 回复日期:2010-07-02 22:41:19 
回复 
  美国的历史充分说明只有民主,国家才能长盛不衰,
  专制帝国只是萤火之光亮得一亮罢了。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3 00:52:46 
回复 
  是的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7-03 11:10:31 
回复 
  要革命了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7-03 12:48:15 
回复 
  狂顶

作者:西伯利亚西 回复日期:2010-07-03 15:07:42 
回复 
  写的不错,追上大部队了. 不知楼主是否每天固定更新?望告之时间好接着学习.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3 17:14:54 
回复 
  作者:西伯利亚西 回复日期:2010-07-03 15:07:42 
    写的不错,追上大部队了. 不知楼主是否每天固定更新?望告之时间好接着学习.
  
   -------------------------
  大多数时间每天会更新,但工作太忙时,难以保证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3 19:24:35 
回复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7-03 11:10:31 
    要革命了
  ---------------------
  是的,进入独立前期了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3 23:16:50 
回复 
  第三节 哈佛三英
  
  1764年英国政府颁布《糖税法》后,北美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大受影响。其中北美首富约翰.汉考克受到的影响尤其大。
  
  首富,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应该是个大腹便便、精明成熟的中老年人。但这个首富汉考克,当时却只有27岁。
  
  27岁的首富,可能吗?那时候没有一本万利的房地产业可干,也没有增长超速的信息产业可营,更没有一夜暴富的股票可炒,他凭什么成为首富?
  
  答案是继承。他老爸是首富。
  
  他老爸还不是他的亲生父亲,真实身份是他叔叔。
  
  他叔叔托马斯.汉考克是马萨诸塞州的一位奇人。他从学,靠惊人的毅力,自学成才,当上了哈佛学院教授;他从业,从书铺伙计做起,靠经商成为北美首富;他从政,当选为波士顿议会的召集人,成为当地最有权势的人。
  
  这样的人真是罕见。
  
  但人生不可能事事圆满。托马斯善于生财,却不善于生人,年纪一大把还没有一男半女。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开放,一任妻子无生,可以换个试试。那时大多数人对待婚姻还是比较严谨的,结了婚就是结了婚,很少越位的。
  
  眼看万贯家财后继无人,他时常长虚短叹。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3 23:20:32 
回复 
  汉考克的生父是马萨诸塞布伦特里镇的一个普通牧师,在汉考克7岁时过世。小汉考克跟着寡母过日子,十分艰难。但他聪明伶俐,仪表出众,叔叔很喜欢他,提出过继给他做儿子。开始母亲不肯,但几个月后想通了。因为根据当地风俗,孩子年满21岁,还可以认祖归宗,仍然做她的儿子。
  
  小汉考克就这样不幸跌进了钱罐里,从一个穷小子一跃成为大富豪的宝贝少爷。命运,真是太宠爱他了。
  
  后面的事情理所当然,小汉考克先进拉丁文学校,再到哈佛,17岁毕业进入家族企业历练。此时的汉考克英俊帅气,对工作充满热情,在社交舞会上光彩夺目。
  
  继父越看越中意,越看越高兴,决定送儿子进剑桥留学。他的目标,是把继子打造成一个百分百纯金版的高品质接班人。
  
  汉考克自此常住英国,吸收母国的人文学养,结识首都的各式人等,享受都市的繁华生活,乐不思蜀,一呆就是十年。
  
  他有个很铁的朋友,叫约翰.亚当斯,比他大两岁,是邻居。两人的生父都是牧师,关系很好。两个小家伙自小混在一起,一块结伴钓鱼虾,狼狈为奸偷果子,精诚团结捉松鼠,相互比拼爬高树,齐心协力打群架,关系真的不一般。
  
  亚当斯当然没有汉考克那么幸运,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家之子。他没有一位富豪叔叔,也没有哪位首富请他做养子,所以他只能过着不穷不富的日子。他与汉考克的性格不同,有点独立、有点反叛、有点怀疑和探索精神。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4 01:09:11 
回复 
  父亲对他期望很高。希望他加劲读书,成为一名出色的牧师。但是,小亚当斯一碰到拉丁文,脑袋就发懵,吵着不愿学,并向父亲抗议:我们说的是英语,干嘛要学拉丁文,拉丁文一点味道也没有,我看着就头晕,根本不适合我……
  
  父亲又好气又好笑,对儿子说:约翰,既然拉丁文不适合你,那就去试试耕地吧,或许那适合你。
  
  父亲本意是吓唬吓唬小家伙。谁知小家伙听后欣喜若狂:哦也,终于不要学拉丁文了,犁地去哦----
  
  经过一天半的艰苦劳作,他终于发现,在这个世界上,还真的有比学拉丁文更难、更辛苦的事。从此,他刻苦学习,15岁也进入哈佛,成绩比死党汉考克还好,获得的奖学金也多。
  
  但他那种怀疑和批判精神一直没有丢。别人读书,只是死记硬背抄笔记。他拿着课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分析其内容、批判其观点。欧洲赫赫有名的哲学家马基雅维利,别人崇拜不已,小亚当斯却把他的著作批得漏洞百出。
  
  为什么有的人那么优秀,就因为他们敢于批判。
  
  哈佛毕业后,面临择业。父亲要他去当牧师。他照例怀疑:当牧师真的有那么好吗?
  
  他所看到的牧师,总是不厌其烦地重复清教祖宗----卡尔文的论调,日复一日地主持同样的宗教仪式,十分乏味,令人窒息。人的一生竟然要这样度过,一想就不寒而栗。
  
  牧师,不当。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4 09:41:58 
回复 
  亚当斯选择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地点还在离家60英里以外的地方。他不顾老父失望的眼神,骑着马雄赳赳、气昂昂地跑了。
  
  一上岗才知道,做老师,好处是可以保持思想独立,讲课可以自由发挥,缺点是报酬不高、声望一般,关键是看不到可供挥洒的空间,自己满腹才学无处可用。
  
  换岗。
  
  这一次,他选择了律师。新英格兰移民最初并无法律这个行业,居民全凭宗教和道德维持社会和谐。后来进入到实际利益冲突后,仅靠自由、平等、博爱是不够的,于是法律行业应运而生。不过,那时的律师,主要不是为钱而工作,而是为了良心、道义、公理。为钱而作律师,那是亚当斯孙辈以后的事了。
  
  做律师,亚当斯如鱼入水,十分快活。用法律扶持弱小、维护公正,使他的良心能够经常大爆发;法庭上用犀利的言辞批驳对手,用鲜明的观点战胜对手,使他那善于批判的特长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一场场慷慨激昂的官司打下来,他感到彻底的畅快、非同一般的爽。
  
  他马不停蹄地处理财产、税务、遗嘱、盗窃、私生子之类的案子,赢得了很好的名声,成为远近闻名的律师。
  
  如果没有后来的事,他也许做律师到老,然后写几本书告慰一生。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4 23:12:19 
回复 
  是啊,谁能够料到,脚下的土地会独立?即使料到了独立,又有谁能敢断言,自己将来会做国王(总统)呢?
  
  1764年,首富托马斯.汉考克去世。27岁的约翰.汉考克回美继承庞大的家业,总财产高达35万英镑。即使当时的英国名城曼彻斯特,还没有超过50万英镑的富翁。
  
  27岁,一个不大不小的年龄。如果经历了生活的艰难,这个年龄的人应该基本成熟了。汉考克呢,反正他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一个非常大的人了。父亲打好了基础,自己就应该有更大的作为。
  
  他的目光,越过波士顿,眺望更远的地方……
  
  要干更大的事业,必先积累人望。
  
  他一回来,就突然蜂拥而来许多意料之外的朋友。有的是老相识,却很难讲是朋友;有的见面不过两三回,对方却坚称是真正的老友;有的从未谋面,也讲是朋友----因为他是老首富的朋友,所以也是新首富的朋友。
  
  他们先是对老首富的去世表示沉痛哀悼,深情地回忆老首富乐善好施的壮举,然后大夸新首富是个智慧卓异的天才,是个才干超群的东家,是个前途无量的精英,是个扶危济困的好人……,直到再也夸不下去的时候,每个人无一例外地顺便提到一件小事:能不能借点钱?
  
  虽然,汉考克从对方一开口,就知道结尾,但还是喜欢听这种语言,没有什么音乐比这个更动听。享受过后,都尽力地帮人达成最后那点小心愿。
  
  钱,对汉考克而言,并不是大问题。
  
  从此,人们流传着少东家乐于助人的动人传说。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5 02:01:54 
回复 
  非但如此,他还为了帮助穷人就业,投资造船。当地的民兵卫队也在他的资助下,服装、武器全部翻新,他自然当选为指挥官,上校军衔。
  
  他把真正的老朋友一个个接来,共享富贵,其中包括亚当斯。他看到亚当斯并不富裕,就盛情提出,请亚当斯做自己的法律顾问,给予丰厚的报酬。
  
  亚当斯爽快的答应了,还拍了拍首富的肩膀:老朋友,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一定坚定地维护你的利益。
  
  凭这份关系和报酬,亚当斯迅速跻身上层社会。
  
  几番动作下来,汉考克的声誉日隆。
  
  一天,汉考克到亚当斯家里,见到一位中年人。还没开口,汉考克就感到此人有一种天生的高贵气质,不怒自威,极富尊严,全身洋溢着才华横溢的气息。亚当斯介绍,这是他的远房堂兄----塞缪尔.亚当斯。汉考克早闻其名,无缘结识。交谈之下,这位塞缪尔.亚当斯果然言谈非俗。汉考克感到相见恨晚,热情邀请他斯到家里去做客。谁知塞缪尔.亚当斯婉言谢绝了。
  
  别人钻破脑袋都想巴结的首富,在这个人眼里,居然无足轻重。这更让汉考克钦佩。
  
  可是不久,塞缪尔.亚当斯也向汉考克借点小钱。汉考克照例静静地等待对方赞美,谁知这个借钱者直截了当,并无半句谄媚之词,仿佛借钱理所当然,反倒让汉考克感到一种不借不行的压力。
  
  再次让汉考克钦佩不已。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5 08:35:32 
回复 
  整理版?我怎么不知道?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7-05 11:28:45 
回复 
  有整理版,看起来更舒服

作者:jinmai3l 回复日期:2010-07-05 13:01:29 
回复 
  一个流氓无赖帝国的崛起或许更合适。

作者:367013214 回复日期:2010-07-05 14:36:32 
回复 
  很好
  可以出书了。适合科普。

作者:西风凋碧树2010 回复日期:2010-07-05 14:39:26 
回复 
  支持一下。。。
  问好!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5 15:30:39 
回复 
  作者:jinmai3l 回复日期:2010-07-05 13:01:29 
    一个流氓无赖帝国的崛起或许更合适。
  
   -----------------------------------------
  个人感觉,在世界这个舞台上,先进文明+流氓无赖=竞争力,哈哈

作者:zctyyq 回复日期:2010-07-05 17:33:34 
回复 
  个人感觉,在世界这个舞台上,先进文明+流氓无赖=竞争力,哈哈
  
  是啊~哈哈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7-05 17:55:49 
回复 
  看望好友,前来报道。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5 20:51:24 
回复 
  谢谢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7-05 21:27:27 
回复 
  巡帖,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6 01:56:02 
回复 
  1772年,塞缪尔.亚当斯出生在一个制酒商人之家,也是哈佛高材生。在哈佛时,就开始探索人生的意义,得出结论:有意义的人生,就是追求社会正义的人生。他接受了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政治哲学,服膺人生平等、天赋人权、契约政府、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宪法高于一切等理念。
  
  但是,在他十七岁时,家里发生重大变故。那年英国议会通过决议,在殖民地取缔私人银行,他父亲因此一夜之间变得 一贫如洗。此决议还剥夺了塞缪尔.亚当斯所有继承的遗产。
  
  (为了和约翰.亚当斯相区别,塞缪尔.亚当斯以后称塞缪尔)
  
  塞缪尔猝不及防,受到严重打击。
  
  自此之后,他头脑里时常思考一个问题:英国凭什么可以统治我们?几个小岛组成的国家,怎么能够管理美洲这样一块大陆?那些对殖民地一知半解的英国议员,怎么能够代表北美?
  
  随着思考的深入,他发现这一切竟然是这样的荒谬:一个小国统治一个大洲,根本不存在什么理由,也不需要什么理由。
  
  既然这样,根据人人生而平等的道理,北美人应该和英国人平起平坐;根据天赋人权的理论,每个人的权利不容剥夺;根据契约政府的原理,一旦政府侵犯人民的利益,人民有权推翻它。
  
  英国政府为了一方私利,公然侵犯美洲人权利,这样厚颜无耻的政府,应该推翻它!
  
  塞缪尔自此萌生了反抗英国的念头。这个念头牢牢扎根在心里,主宰着他的思想和行为。他狂热地喜欢上了政治。
  

作者:qunhunter 回复日期:2010-07-06 06:51:27 
回复 
  塞缪尔的观念什么时候能在中国生根发芽?深入人心啊?我心向往!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qunhunter 回复日期:2010-07-06 07:27:15 
回复 
  塞缪尔的观念什么时候能在中国生根发芽?深入人心啊?我心向往!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6 10:49:31 
回复 
  他的哈佛硕士毕业论文,就是《论殖民地人民是否可以合法地抵制英国法律》。慢慢地,造反,成了他的精神支柱;独立,成了他的人生目标 。
  
  造反,并不是说想造就能造。塞缪尔从哈佛毕业,想造反都无门,还得先就业。母亲要他做牧师,父亲要他做律师,他却决定进入一家财务公司上班。公司其他人一门心思忙生意,他却天天谈政治、谈自由、谈独立。没多久,公司老板就请他走人了,理由很简单:“我要的是商人,不是政治家”。
  
  父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奇怪,不相信一个哈佛高材生,连一个小岗位都拿不下。
  做父亲的又提供一次机会,给宝贝儿子一千英镑,让他经商。塞缪尔大大咧咧地把一半贷给朋友,一半自己花。自己的一半很快就花完了,贷给朋友的一半也血本无归。父亲死后,塞缪尔继承了三分之一的房产和一家酒厂。他全心全意地把酒厂经营得破产。
  经商不成,就去做公务员吧,负责收税。结果不到一年,税账上少了八千英镑。有人怀疑他贪污,他解释说,他所负责的税区遭受了大面积火灾,所以少收了八千英镑。这个理由勉强在理,但还是被解雇了。
  岁月蹉跎,一晃40多了,还一事无成,怎么想都对不起哈佛这个响当当的名头。
  为何干什么都不成功呢?
  原因是他的心思根本没有放在这些方面。他的才智、他的热情、他的精力,主要放在政治上了。
  
  他知道,要反抗英国,光凭自己不够,还必须大造舆论、建立组织、积蓄力量。他和朋友办了一份政治周刊,替辉格党宣传。还成立了一个地下辉格党组织,名曰“罗亚九君子”,由八名工人和他自己组成,经常开会搞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当英国政府颁布《糖税法》的消息传来,他眼睛一亮,十分激动。他凭直觉感到,属于自己的时代到了,实现梦想的历史性机遇---终于来了!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6 12:47:08 
回复 
  作者:qunhunter 回复日期:2010-07-06 06:51:27 
    塞缪尔的观念什么时候能在中国生根发芽?深入人心啊?我心向往!
  
   手机登录掌中天涯每天送积分:wap.tianya.cn
  ----------------------------------
  哈哈,有同感的人很多

作者:367013214 回复日期:2010-07-06 13:54:24 
回复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6 12:47:08 
  
    作者:qunhunter 回复日期:2010-07-06 06:51:27 
      塞缪尔的观念什么时候能在中国生根发芽?深入人心啊?我心向往!
    
     手机登录掌中天涯每天送积分:wap.tianya.cn
     ----------------------------------
    哈哈,有同感的人很多
  -------------------------------+
  一百年前就有人这么想了,但这土壤可以长出什么果?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7-06 16:49:54 
回复 
  作者:367013214 回复日期:2010-07-06 13:54:24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6 12:47:08 
    
      作者:qunhunter 回复日期:2010-07-06 06:51:27 
        塞缪尔的观念什么时候能在中国生根发芽?深入人心啊?我心向往!
      
       手机登录掌中天涯每天送积分:wap.tianya.cn
       ----------------------------------
      哈哈,有同感的人很多
    -------------------------------+
    一百年前就有人这么想了,但这土壤可以长出什么果?
  
  -----------------------------------------------------------
  酸果

作者:慢一步说话 回复日期:2010-07-06 16:52:50 
回复 
  我对美国的精细历史并不知情,所以进来看看以丰富仅有初中水平的美国历史认知,我不怕被人误导,我也只能在里面摘几朵花罢了。我想在这里感知到更多的人文情怀,以人文的视角来看待历史,改变人对世界的全面认知,我以为是现代中国最需要的东西。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7-06 17:27:29 
回复 
  天天看、天天顶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6 18:58:34 
回复 
  我对美国的精细历史并不知情,所以进来看看以丰富仅有初中水平的美国历史认知,我不怕被人误导,我也只能在里面摘几朵花罢了。我想在这里感知到更多的人文情怀,以人文的视角来看待历史,改变人对世界的全面认知,我以为是现代中国最需要的东西。
  ---------------------
  认识真实的世界,认知真实的历史,是我写作的原始想法

作者:seele507 回复日期:2010-07-06 19:19:57 
回复 
  up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7-06 21:16:50 
回复 
  美国,历史的宽度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6 23:27:21 
回复 
  也是

作者:梁光宏 回复日期:2010-07-07 09:41:36 
回复 
  一个令人向往的国家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7 10:53:42 
回复 
  哈哈

作者:qunhunter 回复日期:2010-07-07 11:34:57 
回复 
  楼主快点更新…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7-07 15:04:02 
回复 
   楼主哎,快点喽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7-07 15:18:25 
回复 
  楼主哎,快点喽

作者:暴力小浣熊 回复日期:2010-07-07 15:22:45 
回复 
  看看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你丫丫闭嘴 回复日期:2010-07-07 16:16:31 
回复 
  楼主今天再挤点出来撒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7-07 18:08:56 
回复 
  继续顶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7 23:49:16 
回复 
  第四节 行动
  
  《食糖法》的颁布,受冲击最大的就是汉考克这样做海上贸易的商人。
  
  过去,老汉考克和海关关系好,一年拿个2000英镑左右,打点一下,就不要交税了。现在,查得比过去严多了。
  
  虽说执行《食糖法》并没有完全杜绝走私,收入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是,与以前相比,海关税收增加了30倍,英国食髓知味,查得更欢了。
  
  汉考克犯愁了。根据新税法计算,每年要交的税,高达3.75万英镑。
  3.75万英镑,今天怎么看,都觉得数字不大。在当时,却是一笔不折不扣的巨款。
  
  1754--1763年,英国在北美13州的总支出,平均每年也只有30万英镑,这可是包括“七年战争”战时费用在内的额度。可见3.75万英镑是一笔多大的巨款。
  
  马萨诸塞1690-1702年几次发行纸币,总量也只有8.2万英镑,由此也可以推断3.75万英镑是个什么概念。
  
  汉考克这个北美首富,总家当也只有35万英镑,这是多年辛苦积累的结果。现在一年的税收就超过其十分之一,你说不心痛那是不可能的。
  
  怎么办?如果公开抗税,肯定不妥。于是他暗中避税,办法就是走私,不让你海关查到,看你怎么办。
  
  但是,这个办法在塞缪尔眼里,是不入流的。走私,只能走一时,不能走一世。要抗税,得用光明正大的方法。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8 02:18:54 
回复 
  那么,用什么办法好呢?
  
  如果你直接讲,我不交就是不交。那好,查税的警察正找不到抗税典型。你敢抗税,那我抓的就是你。运气好的话,你还可以欣赏大英帝国本土监狱的室内风光。
  
  如果你讲,税太高,我不交。那好,税务官员就会义正词严地反驳你:这点税率也算高?冒搞错吧,税率可是比过去降低了。
  
  如果你讲,我是北美人,干嘛要交这么多的税。那好,有关领导就会耐心的教育你:交税,是我们大英帝国所有子民应尽的义务。帝国本土的子民,税额占到年收入的5%--7%,而北美,这个比率不到1.5%,这是伟大的国王陛下给予殖民地人民的无上恩惠。
  
  #¥%……&*,无言以对了吧。
  
  塞缪尔,关键时候体现出他的关键价值。他反复琢磨《食糖法》,看能不能找到破绽。但是,《食糖法》是经过起草--审议—征求意见--辩论—通过等环节制定而成的,千人看,万人议,千锤百炼,那里还有破绽?
  
  塞缪尔破绽没找到,却从《食糖法》的序言里,得到一个启示:既然此法是经过议会审议批准的,但议会里没有北美代表,那么,这项法律就没有体现北美13州的民意,因而,殖民地人民可以不执行。
  
  塞缪尔把他的发现,浓缩成一句很精练的话:“无代表,不纳税。”
  这样就把抗税与民主权利挂起钩来,明明白白提醒殖民地人民,我们抗的不是税,抗的是英国的侵权行为。
  
  经这么一转换,明明是不愿交税的龌龊行为,变成了维护自由民主权利的神圣行为。由一个财税管理问题,转变为一个政治问题。
  

作者:JamesHu68 回复日期:2010-07-08 02:19:17 
回复 
  记号

作者:qunhunter 回复日期:2010-07-08 07:41:12 
回复 
  无代表 不纳税!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qunhunter 回复日期:2010-07-08 07:42:23 
回复 
  被代表 也纳税!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刃马刀 回复日期:2010-07-08 09:28:27 
回复 
  支持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梁光宏 回复日期:2010-07-08 10:25:14 
回复 
  戴3块表,更要纳税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8 10:28:20 
回复 
  作者:JamesHu68 回复日期:2010-07-08 02:19:17 
    记号
  ----------------
  欢迎新同学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8 12:31:22 
回复 
  作者:梁光宏 回复日期:2010-07-08 10:25:14 
    戴3块表,更要纳税
  -------------------------------
  哈哈,哈哈

作者:fengtao0797 回复日期:2010-07-08 14:58:30 
回复 
  记号

作者:蛊惑浪子 回复日期:2010-07-08 15:29:48 
回复 
  。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8 16:53:30 
回复 
  作者:蛊惑浪子 回复日期:2010-07-08 15:29:48 
    。
  ---------------
  欢迎

作者:qunhunter 回复日期:2010-07-08 19:39:37 
回复 
  LZ都什么时候更新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TYvay 回复日期:2010-07-08 19:45:14 
回复 
  拿分走人。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8 22:17:51 
回复 
  “无代表,不纳税”这句口号,迅速传遍了北美13州。北美人在这句口号的启发下,更加觉得抗税无罪,维权有理,对英国的“暴政”义愤填膺。
  
  这件事还勾起了许多人对英国的新仇旧恨。长期以来,英国推行十分精明的“重商主义”政策,努力向国外多出售商品,少买进商品,这样总是收大于支,金子银子就源源流入,国家因此越来越富强。
  
  英国对北美一样毫不留情,也采取这种政策,要求北美发展农业,为英国工业配套;然后向北美倾销工业品,导致北美经济依附英国;农产品价格比不上工业品,这样英美之间的贸易,北美一直吃亏,货币大量流入英国,极大地影响了北美的发展。
  
  更令人恼火的是,英国硬性规定,北美销往欧洲的所有商品,必须由英国转口;北美从欧洲进口商品,也必须由英国转口。进出口商品还必须由英国船运送。完全是一种拦路打劫、欺行霸市的行为。
  
  为了对抗这些无理政策,北美人大兴走私。但是,早在1761年,英国为了查处走私,发布法令,准许有关人员进入船只、住宅和企业进行查抄。波斯顿商人受气不过,聘请律师阿提斯打官司。阿提斯在法庭上断然否定英国议会有权发布这样的法令,指出议会对殖民地的权力是有限的。他的话从北传到南,在群众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还有许多压制北美发展的政策和行为,让北美人窝火。
  
  现在又来个可恶的《糖税法》,英国,你好霸道,好无理,好无耻。
  
  抗议,坚决抗议!坚决抗议英国政府的暴政!
  
  前文已述,这些抗议,对英国政府决策没太大影响。影响的是殖民地人民的思想和情绪。殖民地人觉得受了很大的冤屈,而且有冤无处诉,悲情意识迅速传遍了北美13州。人们的心头,不由燃起了怒火。
  
  汉考克对塞缪尔的主意,大为叹服。塞缪尔这个政治精怪,难得地笑了:呵呵,这算什么。事情,才刚刚开始呢。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9 00:31:22 
回复 
  塞缪尔.亚当斯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9 03:02:25 
回复 
  “无代表,不纳税”的口号传到英国,格伦维尔内阁嗤之以鼻:没有代表就不纳税,这是什么理由?凡是帝国公民,都要交税,这是公民起码的义务。再说,对代表权不能狭隘的理解嘛,议会里的每个议员,并非只代表选他的那群选民,而是整个帝国全体人民的代表,因此,所有国民都在议会得到“实质性的代表”。 英国许多地方,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在议会也没有代表,难道他们就不用缴税?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格伦维尔政府决定加税,以弥补《食糖法》的税收缺口。这次,他们选择了印花税,这个税种已在英国本土实行多年,现在向殖民地推广,殖民地应该没有理由反对;再则,这个税覆盖面广,大家一视同仁;同时,这个税很轻,大家都承受得起。
  
  基于这些考虑,格伦维尔政府颁布了《印花税法》。
  
  塞缪尔闻讯,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机会又来了。他知道,上次《食糖法》只是开了个头,点着了火。现在,要借助《印花税法》这起东风,把星星之火,烧成燎原之势。
  
  要实现心中理想,就必须把民怨搞大,把声势搞大。越大,越能为争取独立创造条件。
  
  格伦维尔千考虑、万考虑,就是没料到遥远的北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还有个名叫塞缪尔的人,用心险恶,借抗税鼓动民愤,暗暗把民意向叛乱方向引导。
  
  塞缪尔冷静地观察形势,判断《印花税法》刚颁布时,是顺风扇火的最佳时机。于是他迅即发表了一个反对加税的宣言,痛斥英国侵犯殖民地人民权利的罪恶行径,重申“无代表,不纳税”的严正立场,大义凛然地宣布,绝不屈服于英国的暴政。
  
  这个宣言,进一步挑动了人们的神经,增旺了群众的怒火。马萨诸塞一下子就有三十七个城镇通过了这个宣言,不久北美六百多个城镇通过了该宣言。
  
  殖民地从各个角度批驳了“实质性代表权”的理论,申明英国议员不可能能够代表北美居民的利益:
  “他(指下院议员)了解我们,我们了解他吗?不。我们能对他的行为加以限制吗?不。他有保护我们自由和财产的义务和兴趣吗?不。他熟悉我们的情况和需要吗?不。那么我们还能期望从他那里得到什么呢?除了增税,什么也不会有。”
  
  

作者:qunhunter 回复日期:2010-07-09 05:43:10 
回复 
  塞缪尔为什么没被请去喝茶?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9 09:01:50 
回复 
  作者:qunhunter 回复日期:2010-07-09 05:43:10 
    塞缪尔为什么没被请去喝茶?
  ---------------------------
  此时,英国政府还不太清楚有个塞缪尔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7-09 11:43:43 
回复 
  已阅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7-09 12:49:19 
回复 
  等待

作者:g26j05l69 回复日期:2010-07-09 16:13:38 
回复 
  luguo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7-09 17:03:34 
回复 
  先顶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7-09 17:42:55 
回复 
  支持、学习、问候。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7-09 20:21:53 
回复 
  再抽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09 20:56:03 
回复 
  谢各位光临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0 00:09:39 
回复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7-09 20:21:53 
    再抽
  ------------------
  哈哈

作者:老鹰ABCD 回复日期:2010-07-10 06:38:41 
回复 
  楼主别理睬那些小人的嫉妒性攻击干扰,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梁光宏 回复日期:2010-07-10 07:44:43 
回复 
  记号啦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0 13:12:23 
回复 
  谢谢啦

作者:梁光宏 回复日期:2010-07-10 16:07:39 
回复 
  谢谢木有用,更新是王道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7-10 18:21:58 
回复 
  天天顶

作者:wp08050125 回复日期:2010-07-10 18:27:14 
回复 
  写得不错,就是更新太慢。楼主要多多努力!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7-10 19:06:02 
回复 
  绿卡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0 19:37:54 
回复 
  大家批来批去,骂来骂去,越批越理直气壮,越骂越理由纷纷。最后骂出经验出来了,形成了一整套有利于殖民地的大道理----“权利话语”,它将征税和人的自由与权利联系起来,把英国的政策斥为侵害北美居民权利的暴政。其内在逻辑是:
  
  英国人民自古以来就享有与生俱来的自由和自然权利,北美移民将这种自由和权利带到了殖民地,北美居民和英国人一样享有它们。税收是人民向政府的一种捐献,必须由人民自己同意,这是人民的基本权利;英国议会没有北美代表,不能代表北美人民的利益,只有殖民地议会才有权征税;现在,英国未经殖民地议会同意,就向北美居民征收印花税,侵犯了殖民地居民的自由和权利,必须加以废止。
  
  哈哈,歪理重复100遍,就修正成了正理。殖民地发文件也好,开会也好,游行也好,都用这个逻辑对抗英国佬。“自由”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大家都以“自由”为旗号,占领论战制高点。
  
  但是,无论殖民地如何舆论鼎沸,乔治三世和格伦维尔仍然老神在在。毕竟,这些民主国家的高层领导人,日常要面对的就是口水仗,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民主嘛,不就是围绕议题,你争我骂,吵够了然后投票定输赢。
  
  何况《印花税法》的口水仗主要阵地在北美,国王和首相大部分听不到、见不到。
  
  吵吧,你们吵吧。要化解债务,收税才是王道。
  

作者:西伯利亚西 回复日期:2010-07-10 21:45:03 
回复 
  楼主辛苦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fengtao0797 回复日期:2010-07-10 22:00:26 
回复 
  记号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0 22:55:11 
回复 
  可他们没料到,《印花税法》得罪了殖民地所有的人。由《糖税法》引起的不满,由“无代表,不纳税”这个口号唤醒的维权意识,由“权利话语”形成的自由逻辑,此刻得到快速放大。工厂老板、商人、种植园主、记者、律师、教士、农民等等,无不义愤填膺,到处高呼“要自由,不要印花税”。
  
  大家都想,要抢在11月正式生效前废除《印花税法》。
  
  塞缪尔以无比精准的历史感,判断出这是提升抗英水平的天赐良机。现在,舆论已成,民愤昂昂,嘴巴仗已打到顶点,必须采取行动,激化矛盾,把斗争推向新阶段。
  
  塞缪尔似乎天生就是一个反王,他像船长一样,用一双强有力的手,暗暗操纵反叛(革命)这艘巨轮的航向,而知道的人不多。
  
  他之所以这么沉稳有力,手段百出,是因为他精心准备了20多年。
  
  现在,他清楚,搞革命,君子不但要动口,更要动手。 目标就是那些印花代销商,手段就是无事生事。
  
  8月14日,塞缪尔安排“罗亚九君子”俱乐部,带领一群波士顿市民,举着马萨诸塞印花代销商安德鲁•奥利弗的模拟像,上街耀武扬威地游行,将模拟像挂在一棵树上(后来被命名为“自由树”)。总督伯纳德看着太不像话,令人去取下,谁知手下不敢去,因为群情激忿。担心如果硬闯的话,可能模拟像未取下,自己的小命先被别人取了。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0 23:37:39 
回复 
  总督一看局势不对,紧急召集参事会商量对策。对策未想出,游行队伍已到市政厅门前。人们对着总督突然高呼三声,并配上满眼的蔑视和愤恨。总督一帮人吓得心惊肉跳。
  
  接着游行人员推倒奥利弗的店铺,打破住所窗户,烧毁模拟像。后来破门而入,搜寻奥利弗本人,幸好他早已溜之大吉。
  
  首席法官带一帮人前来劝解民众,话没讲几句,石块已经飞来,法官大人赶紧撤下,再也不敢出头。
  
  总督命令民兵指挥官,召集民兵来维持秩序。民兵指挥官不久回报:总督大人,没有一个鼓手敢击鼓传令。
  
  总督大人一脸错愕,束手无策。
  
  第二天,奥利弗惊魂未定,一群人却找上门来了:
  亲爱的奥利弗,你还是辞去代销商职位吧。否则的话,你本人没问题,但你的房子马上有问题;你现在没问题,但不保证将来没问题。
  
  话说到这个份上,奥利弗还敢怎样,赶紧表态:一定辞职,一定辞职。
  
  其实他尚未任职,几个月以后才收到任命书,但这份任命书已经成了废纸一张。
  
   初战告捷,塞缪尔十分满意。但也仅仅是初战,还需掀起风潮。
  
  于是,波士顿的群众暴力活动日甚一日。民众一到晚上就举火为号,高呼“自由和财产”的口号,冲击支持印花税的官员,有的拆房,有的烧火,有的闯入地窖,把人家珍藏的葡萄酒喝光……
  
  最倒霉的是一个名叫托马斯•哈钦森的人,他本人不赞成《印花税法》,但有人说他拥护此法。这下可好,他家大门被斧头砸开,一帮人闯入,恣意洗劫,凡不能搬走的东西全部砸毁,房屋也被拆得稀烂,结结实实遭了一回无妄之灾。
  

作者:慢一步说话 回复日期:2010-07-11 00:20:14 
回复 
  用舆论引导民众,挑起情绪,走向暴力,策略是何等的高明,这正是我们当下所需要的,人才呀!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1 01:24:08 
回复 
  呵呵,这是冠绝一时的高超谋略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1 07:59:24 
回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波士顿民众的反抗活动,很快向四周扩散。许多殖民地后来居上,反抗活动更加热闹。
  
  罗得岛的纽波特市,一乱就是3天,印花代销商的房舍惨遭毒手。总督想调民兵维稳,结果一个也调不到。因为多数民兵也加入了游行队伍,少数没加入的,拒绝服从命令。
  
  有的同志可能会问:为什么不调警察叔叔呢?呵呵,那个时代还没有警察呢。
  
  塞缪尔看到北美反抗活动此起彼伏,笑了。
  
  但他并不满足,他知道,抗议活动虽然热闹,但可能不会持久。要持久推动活动,需要建立组织。现在大家都行动起来了,建立组织的时机也成熟了。
  
  塞缪尔发现,《印花税法》如果真的实施的话,对汉考克这类走私商人,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因为即使走私,也要签合同、写货单、立字据,这些都要贴印花才生效。一贴印花,走私行为就会曝光。一曝光,人、货、税三样老底会揭开,汉考克们就难逃严惩的命运。
  
  建立组织,先可以从这些人开始。这些人钱财多、影响大、危机感强,适合成立相应组织。
  
  他找到汉考克密谋:现在大家都想对抗税法,民意如火,民心可用。我们应该带头建立组织,把大家联合起来,才能壮大力量,决不能再游兵散勇单打独斗,否则,无法对抗强大的政府。
  
  汉考克深以为然。不过,汉考克认为建立组织的目的,就是抗税。而塞缪尔的目的,则深远多了,而且不可告人。
  
  汉考克出面,首先找到那些走私商人,再联络社会上其他人,在他的极力鼓动下,成立拒绝进口商品联合会,集体抵制商品进口。
  
  汉考克还告诉英国的生意伙伴,《印花税法》不除,我的生意欠款,一分也不付。有样看样,其他人也纷纷这么做。
  
  纽约的抗议者从汉考克成立拒绝进口商品联合会这件事上得到启发,成立了抗税组织----“自由之子”社。反过来,波士顿又受此影响,也成立了“自由之子”社。跟着奥尔巴尼、纽波特、普罗维登斯、诺福克、新泽西、马里兰和北卡罗来纳等地,纷纷成立类似团体,他们彼此协商,协同行动,成为抵制运动的组织者。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7-11 11:35:11 
回复 
  顶顶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7-11 12:59:05 
回复 
  仰望民主

作者:梁光宏 回复日期:2010-07-11 14:17:48 
回复 
  仰望民主而不得之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7-11 15:57:48 
回复 
  呵呵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7-11 19:29:07 
回复 
  学习、问候。

作者:qunhunter 回复日期:2010-07-11 21:46:13 
回复 
  每天到此两回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2 00:35:04 
回复 
  哈哈,压力大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2 03:03:46 
回复 
  第五节 反《印花税法》的胜利
  
  “自由之子”社的同志们,闹事闹出了味道,闹出了激情,成天寻找攻击对象。他们所过之处,再也没人敢做印花代销商,没人敢赞成印花税。凡是赞成印花税的就是敌人,凡是反对印花税的就是朋友以此划线,一分为二,没有中间路线。
  
  塞缪尔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但他也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自由之子” 攻击的对象都是小人物。这不够,得攻击大人物,才更有影响力。
  
  攻击大人物,不是一般人敢做的。大人物在人们心目中,地位尊崇,能量很大。平时大家敬仰还来不及,哪里还敢去攻击。
  
  塞缪尔明白,不打倒权威,革命就不会深入。打倒权威,要得有人带头示范,才能打破这份心理禁忌。
  
  这种事,找别人不一定能成。关键时刻,还是自己上。
  
  1765年8月,波士顿的居民惊讶地从《波士顿纪事报》看到,人神共愤的《印花税法》,竟然是波士顿总督大人出的主意,是他向英国政府建议制定的。
  
  这还得了,闹了半天,原来总督大人才是北美人民苦难的根源,是殖民地一切乱象的罪魁祸首。
  
  总督吃里爬外,是十足的坏蛋,是十恶不赦的大坏蛋。这样的坏蛋罪加一等。
  
  打倒总督!打倒总督!
  
  晚上,一群义愤填膺的造反派冲进总督家里,总督吓得仓皇而逃,结果屋内被砸的稀巴烂。
  
  第二天,总督对着《圣经》起誓:自己与《印花税法》的颁布一点关系都没有。相反,我历来都强力反对印花税。
  
  总督的话音未落,第二天报纸上又登出,造反派那天晚上在总督家抄到了证据,事实无可辩驳的表明,总督就是《印花税法》始作俑者。
  
  但证据是什么,谁也没看到。总督不明不白地成了冤大头。
  
  报纸上的文章是塞缪尔写的,这份报纸是汉考克资助的。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3 11:45:04 
回复 
  自此之后,刮起了反权威的风潮。“无论哪个殖民地,所有敢于为印花税说好话的人,无论他的才能和品德从前得到多么大的尊敬,也不论他拥有何种财富、关系和影响,都遭到普遍的蔑视和羞辱。”
  
  就连德高望重的富兰克林家里,也受到恐吓。当时富兰克林作为宾夕法尼亚驻英代表,虽然反对印花税,但看到法案已经通过,无力挽回,就推荐北美自己人作税吏。他的政敌乘机散布流言,说是他促成了印花税法案的通过。费城人不明就里,以为富兰克林站在英国一边,扬言要烧掉他的房子。吓得夫人里德在房子里构筑工事,备置火药,准备与来犯者拼了。
  
  各地的头面人物、王党分子,都谨言慎行,变成了缩头乌龟,唯恐“一失足成千古恨”。
  
  塞缪尔成了远近闻名的抗税英雄。不久当选马萨诸塞州议会议员,他的舞台急剧扩大。过去,他只能立足波士顿,闹腾马萨诸塞;现在他可以立足马萨诸塞,闹腾13州。因此他变得更加雄心勃勃。
  
  果不其然,他进入州议会不久,就向议会和总督建议,向 13州倡议召开会议,共同讨论印花税问题。
  
  总督是国王任命的,当然站在英王一边。他觉得,13州围绕印花税法闹得不可开交,确实有必要一起坐下来,好好讨论这个问题。他估计,各地派来的代表,都会是有身份、有影响的人物,这些人大部分忠于帝国,服膺国王,头脑冷静,应该会从帝国大局出发,赞成印花税。
  
  于是,他支持议会发出倡议。各地果然纷纷响应。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3 11:48:14 
回复 
  1765年10月7日,9个殖民地的28位代表在纽约召开大会,未派代表的四个州也致书赞同。组织会议的马塞诸塞总督以为大家会支持英国,谁知大会异口同声,一致反对《印花税法》。
  
  会上,克里斯托弗.加兹顿第一次提出了“美利坚人(Americans)”的概念。他呼吁,在这个大陆上,不应该再有人自称新英格兰人、纽约人,大家都是美利坚人。这个说法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于是,美利坚民族的概念正式诞生了。
  
  让马塞诸塞总督略感欣慰的是,大会并不赞成暴力抗税,主张用合法途径废除《印花税法》。
  
  大会进过热烈讨论,通过了《权利与自由宣言》和有关决议,宣称:除了殖民地议会自行决定的税收外,在北美殖民地的土地上不曾有、也不可能有任何合法的税收。
  
  等于是斩钉截铁地宣布:《印花税法》是非法的!
  
  会议正式申明了 “无代表,不纳税” 的原则,并分别向英王、议会上院、议会下院递交了请愿书,要求废除印花税法。
  
  平地一声惊雷。
  
  过去,各殖民地基本各自为政,很少联系。这次不但正式联系了,而且在反对印花税法上,保持高度一致,喊出了美利坚人的民族认同,形成了对抗英国的统一意志,对英国统治提出了有力挑战。
  
  这个会议,吹响了分离英国的第一声号角。 虽然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塞缪尔看到会议如此成功,心里甚感欣慰地,他的强烈地感觉到,北美13州对抗英国,已经共识初成,难以逆转;而他心中的宏愿----追求独立,第一次呈现出无限的可能性。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3 13:31:01 
回复 
  但是,这次会议的代表是过于乐观了。他们主张温和抗税,首先就过不了民众关。民众已经群情激愤,对一些温和派代表极其愤怒,都千方百计找他们的麻烦。新泽西议会议长一回到家乡,就遭到民众的强烈抗议,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被迫退出了议会。
  
  不过,无论塞缪尔和各殖民地如何呐喊折腾,在英国议会眼里,无异于自说自话,根本没有动摇帝国议会实施《印花税法》的决心。
  
  1 1月1日《印花税法》正式生效。
  
  殖民地人把这一天当作悲悼日,各地钟声长鸣。所有需要使用印花的活动,全部停顿。法院不开庭,船只不离港,报纸不出版。许多地方爆发大规模骚乱。纽约代理总督的马车、纽约市长的住宅,被愤怒的民众烧毁。
  
  后来公共活动虽然恢复,但都不贴印花,真正是抗争到底!
  
  打击英国议会决心的,是英国本土人。原因是北美掀起抵制英货运动后,英国对北美贸易急剧下降,严重影响了英国经济,造成大批工人失业。诺丁昂有 1000 工人失业,曼彻斯特每 10 个 工人中就有 3 个被解雇。企业老板们没办法反对北美人,就只好反对《印花税法》。
  
  特别是北美商人和企业主扬言,印花税不除,欠款不还。这些欠款可不是小数字,高达400万英镑,超过当时英国和平年份国家财政预算的一半。这些欠款不还,许多英国老板将遭遇灭顶之灾。
  
  英国老板闹起来,那就不是北美人可以相比的了。北美人再闹,也有大西洋隔着,帝国大佬们依然可以度着方步、气定神闲地上下班。英国老板不一样,一闹起来就可以冲到眼前,愤怒的唾沫可以直射大佬们脸上,帝国大佬们不得不正眼相看。
  

作者:ywr1989 回复日期:2010-07-13 13:46:21 
回复 
  期待下文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3 16:58:05 
回复 
  1765 年 7 月,格伦维尔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失去乔治三世的信任,下台。辉格党人罗金厄姆入主政府,他是工商业资产阶级的代表,自然主张取消印花税法,但议会贵族地主们强烈反对。
  
  最强硬的是已下台的标得和格伦维尔,他们是《印花税法》的始作俑者,竟然提出派兵去北美,强制执行《印花税法》。要知道,历史上从没有派兵镇压过自己的北美同胞。
  
  只不过,他们的强硬强错了地方。现在,局势最危急的地方,不是北美,是英国本土。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城市,成千上万的失业者游行示威,高呼要进军伦敦,取消印花税法。
  
  对他们,谁敢派兵?
  
  面对强大的民意,许多议员的态度发生转变。不变,下次选举可能被选民抛弃。于是议会决定,对是否取消《印花税法》进行一次听证。
  
   1766年2月13日,听证会正式登场。会议人员共有三方:
  
  反对废除《印花税法》的一方
  赞成废除《印花税法》的一方
  殖民地代表富兰克林
  
  双方向富兰克林提问,富兰克林负责回答。通过一问一答,来弄清,到底要不要废除《印花税法》。
  
  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关键性听证。前面殖民地和英国本土闹了那么久,只是个基础。现在要在这次听证会上,对《印花税法》的存废,作出最后的判断。双方胜败,就此一搏。
  
  成败系于一身,富兰克林承受千钧重压。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7-13 17:43:15 
回复 
  沙发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3 17:49:36 
回复 
  提问者都在挖空心思。
  
  反对方千方百计提出一些复杂刁钻的难题,想让富兰克林当众出丑,从而揭露出殖民地无理取闹的自私面目来。
  
  赞成方则想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富兰克林阐明殖民地“无代表,不纳税”的立场及其原因。
  
  双方交替提问。表面上只是一些问题,实际上由于这些问题内容广泛、刁钻古怪、政治性强、十分敏感,回答稍有不慎,就会跌入万丈深渊。
  
  每一个提问,都蕴含排山倒海的压力,向富兰克林涌来。
  
  但是,在强大的压力面前,富兰克林十分镇定。他以其广博的知识,和对问题的深刻理解,机智准确地回答了30多个提问,回答讲究策略、充满睿智、绝不丧失原则,听者无不动容,征服了所有人的心。连反对方都为之倾倒,感觉到自己的提问象小学生一样幼稚,而富兰克林象导师一样充满智慧。
  
  这次听证会,彻底击垮了反对方的信心,包括格伦维尔在内的决策者,都感到废除《印花税法》,只是个时间问题。
  
  富兰克林为他的同胞赢得了巨大的胜利。
  
  富兰克林把这次听证,写成文字稿在美洲报刊发表,人们阅后欢欣鼓舞。宾州总督、市长和300名绅士,及其穷人,为富兰克林干杯。富兰克林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
  
  最后时刻到了。1766 年 3 月 17 日,表决日,英国下院坐满了议员。比议员更多的是商人和工厂老板,他们挤在大厅四周,高呼口号,手拍桌子,声音充满震撼力。
  
  在这种情况下,还敢捍卫《印花税法》的人,要么是死硬分子,要么是笨蛋。
  
  结果毫无悬念,废止《印花税法》。
  
  北美人一闹,《印花税法》就废除了,这对英国来说,是件很没面子的事。
  
  为了维护国王和政府的权威,议会紧接着颁布了“公告令”,申明英国议会和国王,有权在任何情况下制订管束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法律法令,北美殖民地应臣服于议会和国王,无权自己制订法律法令。
  
  废除《印花税法》消息传到北美,所有人沸腾起来了,到处开展庆祝活动,象过节一样热闹。
  
  

作者:seele507 回复日期:2010-07-13 19:35:00 
回复 
  up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3 20:55:02 
回复 
  乔治.格伦维尔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7-13 21:54:10 
回复 
  马克

作者:西风凋碧树2010 回复日期:2010-07-13 23:30:42 
回复 
  呀,一下子写这么多,佩服呀。
  
  潇湘兄真行呀。。。
  
  

作者:西风凋碧树2010 回复日期:2010-07-13 23:31:46 
回复 
  再顶。。。
  
  
  

作者:zctyyq 回复日期:2010-07-13 23:47:35 
回复 
  ding

作者:ll28asd 回复日期:2010-07-14 03:11:23 
回复 
  
  说美国 道美国----一个现代帝国的传奇崛起
  
  迅读网 整理版:
  http://xunread.com/xunlook.php?id=a39b4041-1e0c-42fa-86f8-71ceeb602e92
  

作者:D508N86 回复日期:2010-07-14 05:01:12 
回复 
  记号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4 08:34:57 
回复 
  作者:西风凋碧树2010 回复日期:2010-07-13 23:30:42 
    呀,一下子写这么多,佩服呀。
    
    潇湘兄真行呀。。。
  ---------------------------------
  惭愧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4 09:28:55 
回复 
  广告?哈哈

作者:fengtao0797 回复日期:2010-07-14 10:28:42 
回复 
  记号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4 11:04:58 
回复 
  谢咯

作者:梁光宏 回复日期:2010-07-14 12:15:27 
回复 
  楼主有考虑过出书吗?

作者:西风凋碧树2010 回复日期:2010-07-14 14:06:41 
回复 
  来溜溜。。。
  
  

作者:忘了那些事 回复日期:2010-07-14 16:04:01 
回复 
  有点意思,水品很高,历史的确切性不敢妄加评论但LZ的文采很吸引人。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4 17:08:33 
回复 
  作者:梁光宏 回复日期:2010-07-14 12:15:27 
    楼主有考虑过出书吗?
  
   ----------------------------
  有几个出版社联系过,但我工作较忙,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完成,在时间上不敢作保证,所以,以后再说吧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4 18:05:18 
回复 
  作者:忘了那些事 回复日期:2010-07-14 16:04:01 
    有点意思,水品很高,历史的确切性不敢妄加评论但LZ的文采很吸引人。
  -------------------------
  谢谢夸奖,里面的历史故事都是有来由的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7-14 20:59:50 
回复 
  顶老美个肺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4 22:45:51 
回复 
  呵呵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5 00:28:42 
回复 
  第六节 波士顿惨案
  
  《印花税法》废除后,北美的法院恢复开庭,船只正常运行,报纸继续出版,老百姓也从激昂状态平静下来,回归常态,各自谋生,该干嘛干嘛。
  
  只有一个人充满失望,这个人是塞缪尔。他原以为可以借抗税掀起滔天大浪,甚至暴动。可是老百姓只是抗税,并没有其它意思,更没想过闹独立。他们并不认为母国不可爱、国王有多坏,仅仅认为是几个邪恶的大臣想钱想坏了脑壳,出台一些脑残政策,弄得天下民怨沸腾。
  
  好了,现在恶法废除,请大家举杯,祝:
  
  伟大祖国万岁无疆!
  国王陛下永远健康!
  
  塞缪尔放眼望去,没有几个知音。连报纸也称“自由之子”是“英王陛下的忠实臣民”、“英国宪法的真正朋友”。
  
  恶心!
  
  自己竭尽全力暗中兴风作浪,到头来仍旧风平浪静,好像什么也不曾发生。
  
  失望,很失望,是真的很失望。
  
  失望了一阵后,塞缪尔仍然做他的马萨诸塞州议员。直到有一天,他忽然间意识到,不对,在风平浪静的表面下,北美居民和英国之间,滋生了显著的对立情绪,这和以前发自内心的忠顺和低眉顺眼的服从,有了天壤之别。
  
  这个发现,让塞缪尔突然增强了信心。
  
  斗!战斗!继续战斗!
  
  现在找不到理由发动老百姓,那就先把议会的控制权夺过来。
  

作者:西风凋碧树2010 回复日期:2010-07-15 01:00:28 
回复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7-14 20:59:50 
  
    顶老美个肺
  
  --------------------
  鹦鹉学舌一下:
  
  顶老美个肺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5 01:59:54 
回复 
  他又和其他人一齐行动起来了,联络发动议员,推举激进派议员做议长,不再对英国政府和总督低三下四。他的动议得到多数议员的赞同。
  
  选举结果正如塞缪尔所料,激进派领袖奥蒂斯被推举为议长,自己因为有写作长才,被推举为书记(类似于秘书长)。
  
  他俩正高兴,一记闷棍打晕了他们----总督伯纳德否决了议长名单。
  议员们感到愤怒,继而改选奥蒂斯的追随者托马斯.库欣为议长。总督找不到否决的理由。
  
  接下来的参事会选举,议员们还总督以颜色----总督的支持者全部落选,包括曾经的副总督,另外选举了6人待批。
  
  这次轮到总督愤怒,他坚决拒绝这6人进入参事会。
  
  议员们威胁总督,要扣他的工资。(殖民地议会掌握财权,总督、官员和公务员的工资受议会控制。)
  
  双方就这样分庭抗礼、剑拔弩张,闹得不可开交。
  
  话分两头,英国。
  
  废除了印花税法的的罗金厄姆政府,不就也遭到了国王的废除,原因是罗金厄姆不是 “国王之友”圈子中的人,不受乔治三世信任。
  
  在乔治三世的邀请下,老皮特同“国王之友”派的格拉夫顿.诺思组成新政府。但老皮特健康不佳,不久辞职,大权落入诺思手中
  。
  诺思一上台,身在下院的格伦维尔,冷不防向若思提出了一个爆炸性问题:
  
  你敢不敢再对北美征税?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5 08:18:32 
回复 
  冷不防向若思提出了
   ----
  
  应为“诺思”

作者:zgwsy 回复日期:2010-07-15 09:07:16 
回复 
  LZ继续呀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5 10:12:05 
回复 
  格伦维尔清楚政府债务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征税还是征税,关键是敢不敢向北美征税。这里面隐含着极大地政治算计,关系到政局稳定。 诺思回答:敢! 他明白,不能回答“不敢”。 这倒不是说,回答“不敢”就不够男人。而是这个回答,根本就不是个胆量和威信问题,更是个政治支持的问题。 如果他回答“不敢”,那好,议会中的地主贵族们,马上就会反对他。 没有这些人的支持,这个首相就不那么好当了。 为了拉拢地主贵族们,诺思早就考虑,把英国地主的土地税,从 20% 降至 15% ,其差额由北美征税弥补。 诺思手下的财政大臣叫唐森,此人脑瓜子灵活,他看到殖民地官员,总是受当地议会欺负,动不动要扣工资,很不爽。于是他设想由英国政府给殖民地官员发工资,钱从殖民地收税解决。 现在,他看到首相表态,想从北美征税,感觉遇到了知音,十分高兴。他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收税政策,经议会批准后向殖民地颁布。 颁布不久后,他就去世了。 他幸好去世了。 不然,当他看清楚自己到底做了什么,引起了什么样的巨大后果,即使做鬼,良心也不会安宁。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5 10:13:44 
回复 
  格伦维尔清楚政府债务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征税还是征税,关键是敢不敢向北美征税。这里面隐含着极大地政治算计,关系到政局稳定。
  
  诺思回答:敢。
  
  他明白,不能回答“不敢”。
  
  这倒不是说,回答“不敢”就不够男人。而是这个回答,根本就不是个胆量和威信问题,更是个政治支持的问题。
  
  如果他回答“不敢”,那好,议会中的地主贵族们,马上就会反对他。
  
  没有这些人的支持,这个首相就不那么好当了。
  
  为了拉拢地主贵族们,诺思早就考虑,把英国地主的土地税,从 20% 降至 15% ,其差额由北美征税弥补。
  
  诺思手下的财政大臣叫唐森,此人脑瓜子灵活,他看到殖民地官员,总是受当地议会欺负,动不动要扣工资,很不爽。于是他设想由英国政府给殖民地官员发工资,钱从殖民地收税解决。
  
  现在,他看到首相表态,想从北美征税,感觉遇到了知音,十分高兴。他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收税政策,经议会批准后向殖民地颁布。
  
  颁布不久后,他就去世了。
  
  他幸好去世了。
  
  不然,当他看清楚自己到底做了什么,引起了什么样的巨大后果,即使做鬼,良心也不会安宁。
  

作者:ll52674 回复日期:2010-07-15 10:24:29 
回复 
  ll52674@126.com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5 11:01:35 
回复 
  作者:ll52674 回复日期:2010-07-15 10:24:29
    ll52674@126.com
  ------------------------------
  是不是要我做点什么?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5 12:52:03 
回复 
  诺思勋爵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7-15 14:49:55 
回复 
  诺思勋爵有点丑

作者:helpman 回复日期:2010-07-15 17:06:26 
回复 
  没茶税盐没有美国..
  
  印度也不会搞独立..
  
  日不落国很会拿石头砸自己的脚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7-15 17:41:25 
回复 
  探望学习

作者:seele507 回复日期:2010-07-15 18:16:00 
回复 
  mark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7-15 19:38:49 
回复 
  传说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5 20:14:44 
回复 
  谢谢

作者:拍拍熊打肉山 回复日期:2010-07-15 21:22:25 
回复 
  一晚上看完 不过瘾啊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5 22:49:26 
回复 
  一个晚上就看完了?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5 23:33:34 
回复 
  作者:helpman 回复日期:2010-07-15 17:06:26
    没茶税盐没有美国..
    
    印度也不会搞独立..
    
    日不落国很会拿石头砸自己的脚
  ---------------------------------
  哈哈,那确实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6 01:48:22 
回复 
  唐森同学提出的一系列收税政策,史称《唐森税法》。该法规定,对输人殖民地的纸张、玻璃、铅、颜料、茶叶等物课以关税。预计年收可达3.5--4万英镑。这笔钱的用途和印花税相似,主要用于殖民地管理、王家官员薪俸和防卫开支。
  
  取之于北美,用之于北美,让北美人没话说。诺思和唐森都是这样想。
  
  只是他们的想法太天真。
  
  真是搞不明白,有《印花税法》的前车之鉴,诺思和唐森咋还要这么干呢?
  
  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不是聪明绝顶,就是愚笨如猪。
  
  北美人一听到《唐森税法》出台,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印花税法》才废除,各地闹事才平息,英国政府就好了伤疤忘了痛?人可以有点弱智,但也不能弱智到心醉神迷的程度。
  
  不得不佩服诺思内阁是税收敢死队,不踩到地雷绝不甘心。他们为了确保自己能够踩到地雷,他们采取了两条有力措施:一是授权海关官员,为查处走私,可以进入住户进行搜查;二是设立海关事务委员会,负责任命和管理海关官员的,不受北美影响;在哈利法克斯、波士顿、费城和查尔斯顿设立海事法庭,有走私案件可以直接审理。
  
  正如大家所料,北美大地愤怒了。
  

作者:相思不惜梦 回复日期:2010-07-16 07:10:14 
回复 
  顶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6 09:46:26 
回复 
  欢迎相思不惜梦同学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7-16 11:42:44 
回复 
  盼望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6 13:14:35 
回复 
  老皮特---查塔姆勋爵


作者:梁光宏 回复日期:2010-07-16 13:21:03 
回复 
  顶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6 15:06:23 
回复 
  谢了

作者:freechang 回复日期:2010-07-16 16:09:44 
回复 
  mark

作者:拍拍熊打肉山 回复日期:2010-07-16 17:08:35 
回复 
  这个 看书比较快 更新更新 天天顶

作者:拍拍熊打肉山 回复日期:2010-07-16 17:11:18 
回复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6 01:48:22
  
  1点诶 LZ夜猫了 再顶

作者:至尊笨 回复日期:2010-07-16 17:33:36 
回复 
  看看疖子咋出头的?

作者:拍拍熊打肉山 回复日期:2010-07-16 17:44:54 
回复 
  作者:至尊笨 回复日期:2010-07-16 17:33:36
    看看疖子咋出头的?
  
  
   疖子 啥东西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7-16 20:05:58 
回复 
  华盛顿

作者:西伯利亚西 回复日期:2010-07-16 21:26:05 
回复 
  无更新,还顶帖.

作者:西风凋碧树2010 回复日期:2010-07-16 21:36:03 
回复 
  顶一下。。。
  

作者:西风凋碧树2010 回复日期:2010-07-16 21:37:20 
回复 
  呀呀呀,可以回帖了。。。
  
  

作者:西风凋碧树2010 回复日期:2010-07-16 21:40:11 
回复 
  来看看潇湘兄,,,
  
  

作者:西风凋碧树2010 回复日期:2010-07-16 21:41:48 
回复 
  今天的文文呢,潇湘兄。。。

作者:qunhunter 回复日期:2010-07-16 21:43:52 
回复 
  楼主速度啊,照这速度什么时候能写完啊,美国建国史还长着呢。每天来看看,期待楼主更新。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zctyyq 回复日期:2010-07-16 22:20:21 
回复 
  jihao

作者:fengtao0797 回复日期:2010-07-16 23:46:42 
回复 
  再记号,更新太慢

作者:aquarius_3000 回复日期:2010-07-16 23:47:52 
回复 
  好文,期待更新…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月映长河 回复日期:2010-07-17 00:08:47 
回复 
  今天才发现,收藏慢慢看,先顶!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7 00:39:32 
回复 
  在千万个愤怒的人当中,有一个人拂衣而笑,这个人相信大家知道是谁了----塞缪尔。他唯恐北美随着《印花税法》废除而归于平静。这下,巨大的机遇又来了。经过这么一折腾,他得出一个结论:英国的大臣既邪恶,又愚笨,时不时会给北美来一棒,把人民敲得哇哇叫。呵呵,革命,不愁没机会。
  
  既然老天给予机会,那就甩开膀子干吧。
  
  有这么一个人和他培养出来的激进派合力折腾,马萨诸塞议会自然勇立潮头。
  
  1768年1月,议会率先向国王呈递请愿书。
  
  塞缪尔故技重施,又谋划向其它各州扇风点火。他起草一封“传阅信”,痛斥英国议会知错犯错,无视北美 “无代表,不纳税”的正当要求, 再次侵犯殖民地人民神圣的宪法权利和自然权利。呼吁各州团结起来,共同反抗罪恶的暴政。
  
  马萨诸塞议会如获至宝,迅速通过了这封“传阅信”。
  
  总督伯纳德发现后大吃一惊,他知道这封信一旦发出去,北美13 州又会发生“大面积森林火灾”,后果不堪设想。他强硬要求议会,必须撤销这个决议。
  
  议会本来就和他势同水火,这次对他的要求同样付之一笑。
  
  伯纳德雷霆震怒,使出霹雳手段----解散议会!
  
  他下定决心,坚决消灭动乱之源!
  
  此举震惊北美。
  
  弗吉尼亚、新泽西、马里兰、康涅狄格、新罕布什尔、宾夕法尼亚、罗得岛、特拉华、纽约和北卡罗来纳,一个接一个声援马萨诸塞,争先空后地向英国递交请愿书。
  
  伯纳德开始还很佩服自己的魄力和胆略,可他很快发现,自己不幸已淹没在口水之中。
  
  原来的“自由之子社”,发现“生意”来了,再度活跃起来。与之相对应,还成立了“自由之女社”,妇女也动员起来了。
  
  在汉考克等人的带头下,殖民地商人采用老办法对付《唐森税法》:停止输入英国货物,号召居民不用进口商品。一时间各港口的进口量剧减。
  
  
  

作者:梁光宏 回复日期:2010-07-17 01:32:19 
回复 
  顶

作者:梁光宏 回复日期:2010-07-17 01:33:42 
回复 
  为什莫不能发言捏

作者:seele507 回复日期:2010-07-17 05:12:02 
回复 
  up

作者:拍拍熊打肉山 回复日期:2010-07-17 12:48:01 
回复 
  顶

作者:wanganghua 回复日期:2010-07-17 12:56:16 
回复 
  写的真的不错,可读性好强。应该出版

作者:浮云飞舟 回复日期:2010-07-17 13:02:01 
回复 
  笔名好,选题也厉害,学习了

作者:浮云飞舟 回复日期:2010-07-17 13:03:24 
回复 
  笔名好,选题也厉害,学习了

作者:至尊笨 回复日期:2010-07-17 16:02:01 
回复 
  和那个俄国往事一同关注。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7-17 18:14:01 
回复 
  周末愉快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7-17 20:33:51 
回复 
  美孚

作者:西风凋碧树2010 回复日期:2010-07-17 20:41:11 
回复 
  快乐周末,潇湘兄。。

作者:西风凋碧树2010 回复日期:2010-07-17 20:42:24 
回复 
  作者:wanganghua 回复日期:2010-07-17 12:56:16
    写的真的不错,可读性好强。应该出版
  
  
  ----------------------------
  深表赞同啊

作者:杯酒释军权 回复日期:2010-07-17 21:09:38 
回复 
  第四页

作者:拍拍熊打肉山 回复日期:2010-07-17 21:21:54 
回复 
  分页不

作者:华南华北 回复日期:2010-07-17 21:33:15 
回复 
  看看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7 22:33:57 
回复 
  欢迎各位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8 00:53:32 
回复 
  为实施《汤森税法》而成立的北美海关委员会,其官员开始还雄赳赳、气昂昂,摆出一副牛B样,想为大英帝国大干一场。可波士顿群众象凶神恶煞一样,对他们“横眉冷对千夫指”。官员们赶紧缩进军舰,或者军事要塞。呵呵,眼前令人惊恐的现实告诉他们,还是少若事为妙,小心保命。
  
  派官员行不通,就派军舰。北美人再闹,也只能在陆地上瞎咋呼。对军舰,只能喊喊,没办法大闹。
  
  1768年6月,军舰“罗姆尼号”驶抵波士顿,一个海关官员登舰向首长汇报,说他在“自由号”商船查走私的时候,被商船上的人强行软禁。对方警告他,如果将走私的事情泄露,他的生命就会幸福地结束。
  
  首长听了十分震怒,指示坚决要扣查“自由号”。
  
  “自由号”不是一般人的,而是北美首富汉考克的。汉考克不是一盏省油的灯。他发动群众, 围攻“罗姆尼号”,砸碎窗户,威胁海关官员,要求他们返还船只。
  
  海关官员好不容易下死决心,狠狠地整一整汉考克。他们估计单凭自己力量不够,就找到马萨诸塞总督,双方联手,起诉汉考克走私葡萄酒,并开出一张5.4万镑的巨额罚款单.
  
  一群暴民聚集在海关官员的房屋边,砸碎窗户,要求返还船只,否则有你好看的。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9 08:14:31 
回复 
  但这些行动没有吓倒海关官员。总督和海关官员横下一条心,决心竭尽全力整垮汉考克。他们知道,波士顿之所以在全美闹得最凶,就是这个可恶的汉考克在带头。要平息动乱,必须擒贼先擒王,只有把首富制服了,才可以控制局势。
  
  平时要整汉考克,没抓住什么大的把柄,想整没办法。这次人赃俱获、事实如铁、板上钉钉,看你汉考克还翻得了天。另外,许多王家官员受尽了闹事者的欺辱。这次一定要狠狠整整闹事者的头,方出一口恶气,刹一刹闹事者的威风。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巨大的变故,汉考克、塞缪尔、亚当斯紧张会商对策。
  
  对策就是一文一武。文,就是法庭辩护,据理力争;武,就是千方百计激化矛盾,让老百姓群起攻之。
  
  1768年11月,海事法庭审理汉科克走私案。亚当斯作为首富法律顾问,理所当然担负辩护责任。
  
  这事怎么辩呢?毕竟,走私抓了个现场,要认证有人证,要物证有物证,事实不容否定。这事摆在一般律师面前,要辩护真的无从下手。
  
  亚当斯就是不同凡响,他作出了精彩绝伦的辩护。你看看他的辩护逻辑:
  
  马萨诸塞是王家殖民地,不是英国政府的殖民地,它和英国本土一样受英王统治。在英王之下,两地地位平等,互不统属。
  
  因此,英国法律未经殖民地同意,在殖民地没有效力。
  
  汉考克之所以运送这些英国禁止的货物,是因为他从未同意英国的法律有效,所以汉考克不构成走私。
  
  海事法庭是英国政府设立的机构,没有权力管辖殖民地事务。就连这场审判,也是非法的!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19 08:16:45 
回复 
  亚当斯一番宏论,逻辑严谨,符合事实,别出心裁,振聋发聩。此论一出,海事法庭的法官们面面相觑。英国政府对殖民地是否有管辖权,不是他们所能判定的。
  
  除了法庭抗辩,塞缪尔也发挥议会的影响。当时司法工作者的工资由议会决定,法官、检察官们也不得不考虑自己的营生。
  
  到了这个地步,案子审不下去,只有撤了。
  
  亚当斯的庭审辩护,被塞缪尔安排在报纸发表。亚当斯关于殖民地和英国本土在英王之下地位平等的观点,极大地启发了人们的思维。殖民地人更加认定,英国侵害了北美人的自由和权力。
  
  由此,群众更加理直气壮、义愤填膺地冲击司法机构,侮辱王家官员,波士顿的局势几乎失控。
  
  

作者:浮云飞舟 回复日期:2010-07-19 12:50:42 
回复 
              好好顶贴,
              凡有好帖,浮云总会驾一叶飞舟前来探望,拜读!
              
              好好顶贴,
              凡有好帖,浮云总会驾一叶飞舟前来探望,拜读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7-19 18:36:41 
回复 
  探望老友,顶妙文。

作者:qunhunter 回复日期:2010-07-19 19:12:35 
回复 
  三个诸葛亮凑一块了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安南太守 回复日期:2010-07-19 19:27:34 
回复 
  且占沙发一只…留得以后采蜜。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7-19 20:59:36 
回复 
  开放

作者:西风凋碧树2010 回复日期:2010-07-19 21:26:01 
回复 
  给潇湘兄问好。。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0 01:29:38 
回复 
  各种危机的消息陆续传到了英国,当政者深感事态严重。对待北美之乱,派官员,没用;设机构,没用;派军舰,也没用。
  
  剩下还有什么办法呢?
  
  派军队!
  
  乔治三世和他亲爱的首相看出来了,北美之乱,首在马萨诸塞;马萨诸塞之乱,首在波士顿。只要派军队控制了波士顿,就控制了马萨诸塞;控制了马萨诸塞,就控制了北美之乱。
  
  既然这样,还犹豫什么,从边疆调两个团,进驻波士顿!
  
  军令如山倒,两个团约2000余士兵,很快以“老子天下第一”的神情,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仪态,大摇大摆地进入波士顿。军队司令盖奇还怕数量不够,准备再调两个团来帮忙。
  
  以前,大街小巷盛传,英国政府正在实施一项蓄谋已久的恶毒计划,想剥夺北美所有公民的自由。大家对此将信将疑。因为在实际生活中,除了收税,并没有看到多少官员张牙舞爪。相反,倒是闹事者很张狂,王家官员受尽欺辱。
  
  现在,军队来了。是可怕的军队哦。难道,大家传说中的大阴谋是真的?
  
  有了这些疑问,老百姓对军队自然很警惕。
  
  那时候的军队和现在有很大不同。英国人口少,控制的世界太大,时不时还要打仗,因此兵源不足,军费也不足。兵源不足,就把一些社会最底层人员,如苦力、流浪人员,甚至罪犯,都弄去参军,素质可想而知。军费不足,逼得士兵们在驻地打工维持生计。那时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军队可带家属随军,家属也有个就业的问题。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0 02:11:15 
回复 
  素质不高的士兵有些共同特征:时常到老百姓家里打点秋风、看见不顺眼的男人刁难刁难、看见顺眼的女人搞点肢体动作,等等。大事不犯,小事不断,其结果是军民关系恶化。
  
  特别是士兵和家属打工,极大地冲击了波士顿就业市场。波士顿本来萧条将近20年,人民就业不易(走私老板除外),现在又来了一大帮廉价劳动力,当地人就业雪上加霜。
  
  愤怒、仇恨,在居民中积累。
  
  首先出问题的不是波士顿,而是纽约。那里也和波士顿一样,对驻军充满了疑惧和敌视。1770年1月,驻军砍倒 “自由之子社”的一根“自由柱”,并在“自由之子社”总部张贴侮辱群众的漫画。愤怒的群众挥舞着超级无敌大武器----棍棒,和英国士兵拼了。结果有一位平民不幸死亡。
  
  消息传到波士顿,老百姓对军队更加不感冒。
  
  这个消息却启发了汉考克和塞缪尔。这两个人一扎堆,保证没好事。
  
  3月5日晚上8点,港口。一名英军离船上岸,没交摆渡费就直奔海关大厦。负责收费的少年从后面追,一直追到大厦前,被卫兵拦住不让进,两人发生争吵。暴怒之下少年挥起了拳头,卫兵没挥拳头,却挥起了枪托,砸倒少年。少年不服气,喊来一帮哥们,向卫兵们扔雪球。
  
  如果只是扔雪球,当然没问题,不就是一场带回忆性质的雪仗吗?
  
  问题是,雪球里面包裹的是石头。
  
  群众越聚越多,雪球越扔越多,卫兵们有点受不了,赶紧喊人救援。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0 07:43:08 
回复 
  清晨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7-20 09:39:12 
回复 
  顶顶

作者:fengtao0797 回复日期:2010-07-20 10:12:45 
回复 
  记号了

作者:输得惨 回复日期:2010-07-20 10:26:43 
回复 
  只看楼主,现代帝国的崛起。花园整理版
  http://www.mmbbs.info/index.php?fromuid=520164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0 15:26:35 
回复 
  英军上尉普雷斯顿带人赶来,发现这里吵成一团,雪球飞舞,士兵被砸得哇哇乱叫,东躲西闪,场面非常火爆。
  面对越来越多的群众,士兵们有点胆战心惊。这时一些暴怒的群众忍不住动手了。士兵们忍无可忍,握紧了手中的枪。有的激进分子看到士兵们这个动作,挺着胸膛,手指士兵大声叫骂:
  “有种你开枪呀,龙虾兵!”
  “开呀,有胆你就开呀!你个笨蛋!”
  一副英雄好汉+流氓无赖的样子。
  大家都知道,士兵不可能、也不敢主动开枪,一旦开枪死了人,士兵吃不完兜着走,弄不好会枪毙。
  群众正是看到这一点,所以肆无忌惮地羞辱和进攻他们。
  但是,大家没料到的是,历史以一种常人无法预料的形式,意外地折转了正常航向,展现了它不可预知的一面。
  只见一名士兵打伤后,握枪不稳,枪掉到地上了。
  枪掉在地上很普通,不普通的是,这枪掉在地上还能走火。
  “砰”的一声,响彻全场。其他士兵不明就里,以为有人已带头开枪,心中最后一点禁忌消除了。在暴民的激怒下,他们先后开枪,群众11人中弹,当场3死8伤,有2个第二天不治而亡。
  至此,一场普通的口角演变成了流血事件。
  军民双方,都被眼前的事件所震惊。
  波士顿总督哈钦森闻讯赶来,赶紧劝解。愤怒的市民久久不肯离开,哈钦森保证按谋杀罪审判士兵,民众才渐散。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0 16:20:06 
回复 
  只有汉考克和塞缪尔两人,心情特别愉快。因为整个事件,从那个少年喊人报复开始,几乎就是他们策划的。
  
  带头扔雪球的、带头起哄的、带头动手的、带头鼓动士兵开枪的……,多数是他们事先安排的。
  
  现场事件结束,他们很满意,达到了预期效果。按照计划,要实施第二步:宣传。
  
  汉考克控制的媒体,以最快的速度报道了此事。人们从报道中得知,英军早就包藏祸心,这次他们是有组织、有目的、有预谋地派出军队,故意激起民愤,然后普雷斯顿上尉一声令下,大肆屠杀波士顿平民,死伤无数,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波士顿惨案”……
  
  为了配合文字,还刻了一份版画,画面上士兵站成一排,指挥官举刀发令,齐射对面手无寸铁的民众,仿佛枪决人犯一样。
  
  这个刻版画的人也是事先安排的。他冷眼旁观了事件全过程,刻出的版画与事件真相差距不算远----只有十万八千里,呵呵,可算是再创作。
  
  不明真相的群众看到这样的文字和画面,惊呆了,想不到英国政府军这样对待自己的人民,这可是举枪排射啊!
  
  波士顿事件就这样渲染成了一个巨大的悲情“惨案”,迅速传遍了北美13 州。英军举枪排射的版画,震撼了所有人。
  

作者:爱绣花的汉子 回复日期:2010-07-20 16:27:03 
回复 
  好帖子!
  MARK一下!
  今天只看完了第一页,明天接着看!
  楼主的文笔我很喜欢,希望你经常更新!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0 17:15:17 
回复 
  波士顿惨案


作者:小学生阿萌 回复日期:2010-07-20 17:28:50 
回复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俺最钦佩最欣赏的美国总统也!!
  
  顶!!

作者:西伯利亚西 回复日期:2010-07-20 18:13:12 
回复 
  如果只是扔雪球,当然没问题,不就是一场带回忆性质的雪仗吗?
  
  问题是,雪球里面包裹的是石头。
    
  

作者:叁柒贰拾壹 回复日期:2010-07-20 18:22:52 
回复 
  请继续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0 19:24:05 
回复 
  作者:小学生阿萌 回复日期:2010-07-20 17:28:50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俺最钦佩最欣赏的美国总统也!!
    
    顶!!
  -----------------
  谢谢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0 20:55:42 
回复 
  作者:西伯利亚西 回复日期:2010-07-20 18:13:12
    如果只是扔雪球,当然没问题,不就是一场带回忆性质的雪仗吗?
    
    问题是,雪球里面包裹的是石头。
  -----------------------------
  haha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7-20 21:39:28 
回复 
  美国沙发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0 21:59:46 
回复 
  cc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7-20 22:04:24 
回复 
  顶起来

作者:西风凋碧树2010 回复日期:2010-07-20 22:26:48 
回复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0 19:24:05
    作者:小学生阿萌 回复日期:2010-07-20 17:28:50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俺最钦佩最欣赏的美国总统也!!
      
      顶!!
    -----------------
    谢谢
  -------------------------
  赞同,富兰克林·罗斯福确实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0 23:04:35 
回复 
  欢迎阿萌、西柏利亚、3721、孟斜阳

作者:南平的科比 回复日期:2010-07-20 23:12:52 
回复 
  潇湘观渔!其实被众多美国人赞赏的美国梦就是自强不息、不论贵贱、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作者:qunhunter 回复日期:2010-07-20 23:21:02 
回复 
  我最佩服华盛顿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0 23:39:55 
回复 
  波士顿总人口1.6万人,参加惨案死难者葬礼游行的达到1万余人。
  
  汉考克和塞缪尔实施第三步:谈判。
  
  有的老百姓义愤填膺,想武力报复英军。此时汉考克和塞缪尔适时露面了。他们说,再用武力,老百姓一定吃亏。还是找他们领导算账,一定要把开枪的暴徒绳之以法,枪毙!一定要把驻军赶出去!
  
  他们两个是有影响的人物,大家听了他们的。
  
  于是,汉考克作为市民委员会的代表,找到总督哈钦森和驻军上校谈判。提出两条要求:一是开枪的士兵交不能由军事法庭审理,必须交由非军事法庭审理;二是所有部队必须撤出波士顿。
  
  第一条没异议,第二条对方只同意撤走一个团。
  
  汉考克闻后,怒不可竭,拍案而起:全波士顿,有4000人将拿起武器,要是再出了事,看你们怎么办!
  
  哈钦森和驻军上校面面相觑。他们知道,4000人肯定是假的。但要闹个什么事,有40人拿武器就够了;甚至,有4人也够了。
  
  从汉考克嚣张的神态可以看出,这家伙一定是事件背后的操纵者。
  
  惹不起,还躲不起么。撤就撤,老子还怕你不成?
  
  不久,军队撤出城,转移到一个岛上。
  
  哈哈哈哈,狗日的军队走了,老子可以大摇大摆地走私了。汉考克和塞缪尔接下来实施第四步:审判。
  
  两人对审判超有信心。因为,呵呵,因为,呵呵,因为也准备了暗线。到时候会有人站出来,按照汉考克和塞缪尔意思作证。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7-21 05:46:04 
回复 
  旅途中匆匆来顶。

作者:南平的科比 回复日期:2010-07-21 07:15:38 
回复 
  历史更多的是那些没有青史留名的人默默铺成的!

作者:老肃2009 回复日期:2010-07-21 09:24:59 
回复 
  好书!
  支持潇湘——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1 09:51:40 
回复 
  再说那些士兵如梦初醒,大祸临头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他们知道要受审,慌忙找律师,可找遍波士顿,无人愿意为他们辩护。
  
  多数律师是从报纸上看到消息的,恨他们都来不赢,那里还会为他们辩护。再说,这些士兵是全美公敌,没那个律师会愚蠢到自砸饭碗。
  
  士兵在绝望中听说有个律师特别讲良心、讲公义、讲道德,就找上门去碰碰运气。
  
  这个鼎鼎有名的律师就是亚当斯。
  
  士兵找这个人辩护,不等于是羊入虎口?亚当斯和汉考克、塞缪尔是一伙的嘛。
  
  可是,事实推翻了人们的臆想。亚当斯当时并不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他听了士兵们的述说后,判断他们有冤。亚当斯知道
  
  为士兵辩护会冒巨大的风险,但他内心固有的正义感战胜了私心,决定接手这个案子。
  
  汉考克和塞缪尔听说后,赶紧找到亚当斯,要他不要掺和。可亚当斯回答:一个自由的社会,必须有一个公平的审判。
  
   这句话,不但震惊了汉考克和塞缪尔,也震惊了此后200多年的历史。
  

作者:fengtao0797 回复日期:2010-07-21 09:54:57 
回复 
  来龙去脉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7-21 11:21:08 
回复 
  新一天报到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1 11:54:31 
回复 
  美国之所以能建成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这种可贵的法治精神。
  
  汉考克、塞缪尔与亚当斯“铁三角”的蜜月期就此结束。
  
  此后的审判过程虽然很复杂,情节却很简单。
  
  亚当斯说服马塞诸塞最高法院,把审判延后半年,很策略地避开了热点时期。
  
  10月份开庭,汉考克和塞缪尔果然安排线人在法庭上作证,把事件的前前后后讲得清清楚楚,一口咬定是军官下令后,士兵开枪打死打伤群众的。证言讲得天衣无缝、滴水不漏、有鼻子有眼。
  
  汉考克和塞缪尔还喊来许多群众围满法庭,以壮声威。
  
  但亚当斯毫不畏惧。他请来案发现场群众作证,详细复原了事发经过,证明在当时情况下,指挥官背对士兵,无法下令开枪。亚当斯称现场群众是 “由鲁莽的小伙子、黑人、黑白混血儿、爱尔兰茶客和各国水手组成的乌合之众”,士兵们是受到他们的侮辱和攻击后,才被迫开枪的。
  
  最后,法庭判决谋杀罪不成立,两名开枪的士兵只判轻罪,一人烙手,一人除名。
  
  波士顿事件落下帷幕,但给北美造成的伤痕无法抹平。
  
  “波士顿惨案”对废除《唐森税法》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唐森税法》废除的原因与《糖税法》废除的原因如出一辙,都是因为殖民地开展抵制英货运动,对英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英国的老板和工人又开始闹事。不得已,英国首相诺思宣布废除《唐森税法》,只保留茶叶税一项,以象征英国议会有对殖民地征税的权利。
  
  历史的巧合在于,《唐森税法》废除之日,正是“波士顿惨案”发生之时。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1 12:32:28 
回复 
  波士顿惨案纪念碑


作者:小学―未毕业 回复日期:2010-07-21 12:57:48 
回复 
  这个应该算沙发吧

作者:zctyyq 回复日期:2010-07-21 14:00:29 
回复 
  jihao

作者:西伯利亚西 回复日期:2010-07-21 14:13:06 
回复 
  一个自由的社会,必须有一个公正的审判!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杯酒释军权 回复日期:2010-07-21 15:01:10 
回复 
  不错 继续

作者:gunnergao006 回复日期:2010-07-21 15:08:11 
回复 
  应该叫波士顿大屠杀,楼主惨案一词明显有掩盖历史的嫌疑,屠杀并不一定要30万才叫屠杀,一个人也叫
  
  
   对比波士顿大屠杀和NJ大屠杀后两个名族的反应,就应该明白胜利来之不易,为啥有些人现在可以剥削世界

作者:gunnergao006 回复日期:2010-07-21 15:14:46 
回复 
  至于 NJ大屠杀,到现在对手官方还不承认,教科书也不改,
   赔款可以不要,也可以不要DJ大屠杀,但对手连错都不认,而我们的ZF只知道抗议,原则问题如此,何以崛起

作者:sanm1978 回复日期:2010-07-21 15:37:19 
回复 
  好文章,美国就是美国,希望出书,一定购买纪念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1 18:48:22 
回复 
  作者:gunnergao006 回复日期:2010-07-21 15:08:11
    应该叫波士顿大屠杀,楼主惨案一词明显有掩盖历史的嫌疑,屠杀并不一定要30万才叫屠杀,一个人也叫
    
    
     对比波士顿大屠杀和NJ大屠杀后两个名族的反应,就应该明白胜利来之不易,为啥有些人现在可以剥削世界
  
   -----------------------------------
  想得深远,赞同

作者:rainwoods23 回复日期:2010-07-21 19:00:47 
回复 
  美国只是个没有文化内涵的投机商,只能是一时的勃起,其衰落是迟早的事情。

作者:wanganghua 回复日期:2010-07-21 19:56:22 
回复 
  估计楼上的对美国历史并不愿去了解。毕竟下定论只是张张口的事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1 20:44:34 
回复 
  
  作者:rainwoods23 回复日期:2010-07-21 19:00:47
    美国只是个没有文化内涵的投机商,只能是一时的勃起,其衰落是迟早的事情。
  
   ----------------------------------
  呵呵,你有耐心的话,等我写完美国史,你看看后,就可以得出一个不太一样的结论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7-21 20:56:29 
回复 
  罗斯福调戏孔二小姐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1 22:33:13 
回复 
  楼上,哈哈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7-21 23:07:41 
回复 
  “波士顿惨案”对废除《唐森税法》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
  闹了半天,么偶用

作者:qunhunter 回复日期:2010-07-21 23:17:19 
回复 
  美国建国时其历史是张白纸,正因为此她的人民没有历史包袱,人口相对很少,国家的创立者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立国,在一群具有先进思想的精英带领下,具有开放自由之心的美国人开创了自己的历史。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qunhunter 回复日期:2010-07-21 23:27:11 
回复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可能历史越悠久的国度,其历史包袱越重,其人民保守思想越重,其民族落后思想越根深蒂固,其接受新思想越难,这样的民族喜欢安于现状,根容易统治。稳定压倒一切。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7-22 00:04:52 
回复 
  上楼,有道理

作者:西风凋碧树2010 回复日期:2010-07-22 00:40:20 
回复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7-22 00:04:52
    上楼,有道理
  ----------------
  今天鹦鹉学舌一下
  
  上上楼,有道理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2 07:41:23 
回复 
  第七节 波士顿倾茶
  
  亚当斯辩护胜利了,但他知道自己失败了。不出所料,一出门,辉格派的唾沫就喷到了他的脸上,指责他要钱不要脸,为虎作伥。而实际上,这次律师费收得及其低微。
  
  相反,代表英国利益的托利派,几次登门,请他担任殖民地海事法庭大律师,他思考再三,拒绝了。
  
  他隐隐感到,北美早迟要变天,自己不值得去陪葬。他的心,是站在北美一边的。
  
  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干脆远离政治。
  
  汉考克和塞缪尔波士顿惨案庭审虽败,但激化矛盾的目的全部达到,各殖民地的反英情绪高涨。他俩趁机实施第五步:建军。
  
  他们影响议会,同意建立民兵,以便对付英军。
  
  他们的每一步,都指向一个终极目标:与英国决裂。围绕这个目的,他们一步紧似一步,实施各项计划。他们不像亚当斯那么书生气,而是只问目的、不问手段,不达目标绝不罢手。
  
  正当他们紧锣密鼓之际,英国传来了废除《唐森税法》的消息,各地的紧张形势顿时消解,反英浪潮渐次平息。他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鼓荡起来的大好形势,又一次委顿下去。
  
  他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苦笑。
  
  塞缪尔极不甘心。他知道,搞革命不能半途偃旗息鼓,否则前功尽弃。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7-22 07:59:44 
回复 
  探望学习。

作者:lvy6566 回复日期:2010-07-22 10:27:20 
回复 
  以前对世界史从不感兴趣,LZ的这个帖子却让我精读了两日,虽然严重的影响了我的休息与工作,不过还是希望速度更新,千万不要太监了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2 11:58:51 
回复 
  会努力完成

作者:南平的科比 回复日期:2010-07-22 12:02:47 
回复 
  谢谢潇湘让我通彻体会这段历史!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7-22 13:37:03 
回复 
  更新量不够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2 15:56:00 
回复 
  惭愧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2 17:38:33 
回复 
  哦哦

作者:381511904 回复日期:2010-07-22 18:15:28 
回复 
  楼主请今晚10:00之前务必更新,我追着看了。。。。
  请问有这一类型的书没有?

作者:381511904 回复日期:2010-07-22 18:16:36 
回复 
  楼主请问有这方面的书买没? 推荐推荐啊?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2 18:46:32 
回复 
  哈哈

作者:老肃2009 回复日期:2010-07-22 19:03:50 
回复 
  这贴写的语言活泼,思想有深度,值得一读再度!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2 20:21:13 
回复 
  作者:381511904 回复日期:2010-07-22 18:16:36
    楼主请问有这方面的书买没? 推荐推荐啊?
  ---------------------------------
  我是参考了美国通史、简史、英国史、名人传记、学术刊物、网上材料等多种资料写出来的,所以类似的书,我还没发现。
  如果你只是想了解美国历史,这方面的书还是有很多。
  推荐《美国通史》、《一口气读完美国史》等,可以网购,也可以电驴下载。这类书,我是下了好大的决心,才坚持看下去的。呵呵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7-22 20:21:42 
回复 
  
  品读潇湘贴

作者:西风凋碧树2010 回复日期:2010-07-22 20:57:58 
回复 
  来看文文,顺便给潇湘兄问好!!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7-22 21:12:35 
回复 
  杂家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2 21:21:35 
回复 
  现在可供他做文章的不多,只剩下茶叶税。他抓住这根最后的救命稻草,千方百计玩花样,又是报上谴责,又是议会演讲,又是民间宣传。大家都说他讲得对,波士顿、费城、纽约的商人甚至大声叫好,继续坚持抵制英货。但是,普通老百姓并不愿意为了小小的茶叶税,再去死命闹腾。
  
  日子又慢慢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抵制英货最后也停了。
  
  汉考克和塞缪尔无可奈何。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现在时势没了,英雄,也就无用武之地哦。
  
  罢罢罢,汉考克还是继续去玩走私,塞缪尔继续当他的议员,等机会吧。看看大英帝国,上面有一个脑残政府,下面有一批无能领导,将来不愁没机会。
  
  汉考克和塞缪尔没什么主意可打,别人却打上了他们的主意。
  
  总督哈钦森。
  
  他这个总督当得很可怜。这倒并不是因为他无能,主要原因是他命不好。偏偏他当总督时,波士顿出了汉考克和塞缪尔两位天煞星、两条混江龙、两个孙悟空,一点芝麻大的事,也闹得天翻地覆。
  
  现在,天下安定,汉考克废法走私的目的已经达到,也该消停了,是该把他们招安的时候了,免得将来再生事端。
  
  哈钦森找到汉考克,想推荐他进上院。没想到汉考克一口回绝:总督大人,谢谢你的好意,我已经对政治不感兴趣了,只想把生意做好。
  
  鬼才相信他对政治不感兴趣,哈钦森还想劝劝,不料汉考克送给了他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表情。
  
  哈钦森暗想:好喽,既然这样,咱俩将来有的是交道打,88。
  

作者:泳客 回复日期:2010-07-22 22:06:56 
回复 
  顶一下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2 22:39:48 
回复 
  欢迎泳客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2 23:47:29 
回复 
  回首几次闹腾,汉考克都大获全胜。他终于明白,平时看上去耸立在云端的英国政府,其实虚弱不堪;平时看上去尊贵非凡的达官贵人,其实无能透顶。
  
  闹,再闹,一直闹到底。可以预见,闹到解除英国贸易限制,是有把握的;闹到北美独立,也不是不可能的。
  
  想法是良好的,现实是无奈的,等着吧。
  
  一晃就是两年。令人惊奇的是,这两年罕见地平静安详、水波不兴。人们照旧忙于发财,殖民地经济蒸蒸日上。
  
  对普通人来讲,安定就是幸福;对革命者来讲,无事才叫痛苦。不知道汉考克和塞缪尔两个不安分的家伙,是怎么熬过来的。
  
  整整两年后,远方终于传来了的激动人心的消息。1772年6月,英国巡逻船“加斯比号”海上查走私,忠于职守,认真负责,把一些北美走私者查得鸡飞狗跳。很多商人怀恨在心,思谋报复。
  
  9日,“加斯比号”因故搁浅,一个名叫约翰.布朗的罗得岛商人见状,心生一计。他在晚上带一帮喽啰,化装成印第安人,悄悄登上“加斯比号”,突然袭击,打伤船长,一把火把船给烧了。
  
  哈,这下捅了马蜂窝。一个知法犯法的走私者,竟然敢打人烧船,公然向国家权威挑战,简直是无法无天。此风不刹,帝国的尊严何在;此人不抓,国家的权威何在。
  
  英国政府公告,抓住布朗,重金犒赏。并委派专门委员会进行彻查,有必要的话,派军队协助,一定要把疑犯捉住,押往英国本土审讯,严惩不贷!
  

作者:小学―未毕业 回复日期:2010-07-23 00:02:57 
回复 
  抢个沙发,没意见吧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3 01:39:49 
回复 
  哈哈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7-23 03:52:18 
回复 
  学习中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3 08:19:10 
回复 
  早上好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7-23 09:19:45 
回复 
  来了

作者:seele507 回复日期:2010-07-23 10:43:14 
回复 
  mark

作者:南平的科比 回复日期:2010-07-23 11:59:11 
回复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2 20:21:13
  作者:381511904 回复日期:2010-07-22 18:16:36
      楼主请问有这方面的书买没? 推荐推荐啊?
    ---------------------------------
    我是参考了美国通史、简史、英国史、名人传记、学术刊物、网上材料等多种资料写出来的,所以类似的书,我还没发现。
    如果你只是想了解美国历史,这方面的书还是有很多。
    推荐《美国通史》、《一口气读完美国史》等,可以网购,也可以电驴下载。这类书,我是下了好大的决心,才坚持看下去的。呵呵
    
  
  
  向潇湘致敬!

作者:西伯利亚西 回复日期:2010-07-23 12:08:04 
回复 
  楼主辛苦了,昨晚发帖已经很晚了,今天一早又到网上,要注意身体啊.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杯酒释军权 回复日期:2010-07-23 12:35:57 
回复 
  人在呢

作者:zctyyq 回复日期:2010-07-23 14:19:56 
回复 
  ji

作者:拍拍熊打肉山 回复日期:2010-07-23 14:21:39 
回复 
  好久没来 学习了

作者:拍拍熊打肉山 回复日期:2010-07-23 14:29:39 
回复 
  向楼主问好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3 16:00:07 
回复 
  可是,各级官员查了很久,什么也没查出。原因是殖民地人罕见地团结一心,竟然连基本的证据都找不到。
  
  塞缪尔结束了冬眠,马上活了过来。和很多人一样,批评英国的处理方式,并且写信与各州联络,同气连枝,同声谴责。
  
  一事未了,又生一事。波士顿总督哈钦森荣升马萨诸塞州总督。此公上任不久,就成功说服英国议会,此后他和殖民地法官的工资由英国政府发,钱从海关收入中解决。
  
  哈钦森认为,从此再也不要受议会的鸟气了。
  
  这个消息震惊了塞缪尔。过去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历次运动中占上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议会能扣发政府人员的工资,让他们乖乖就范。现在这样调整,激进派再也没有手段制约总督和王家官员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从此以后斗争面临下风。
  
  形势危急!
  
  塞缪尔急得怒火攻心,迅速提出抗议。声称这么调整,破坏了三权分立的体制,是对北美人民自由的侵犯。
  
  英国政府和哈钦森对塞缪尔的幼稚举动感到好笑:
  
  嗨,同志哥,你抗议什么。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有错吗?这个钱,不用从殖民地财政支出,这是为殖民地人民减轻负担嘛,何来侵犯自由?你抗议,犯得着吗?
  
  @##¥%……%,塞缪尔张口结舌。
  
  不但政府这么认为,老百姓也这么认为。自己不用出钱就可以打发这些官员,何乐而不为?你塞缪尔抗什么议吧?
  
  塞缪尔是个成熟的革命家,深知此事的严重性,如果不及早采取对策,今后有事,必将被动挨打。
  
  他赶紧写信,和其它殖民地商量如何应对。弗吉尼亚等地认为,必须加强各地联系,有事互通信息,共同对敌。
  
  塞缪尔受此启发,决定在松散型的“自由之子社”的基础上,组建正规组织,以备不时之需。
  
  只有建立严密的组织,才能集聚全社会的革命力量,水来土掩,兵来将挡。
  
  11月2日,塞缪尔以“自由之子社”成员为主,成立“通信委员会”。表面上看,这个组织的任务是“通信”----在个殖民地之间互通信息。实际上,它的主要任务是“不时地与发生了的,或可能发生的侵权和违约行为作斗争。”
  
  “斗争”这两个字,清楚地表明这个组织,已经是革命组织;表明此时的塞缪尔,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塞缪尔,等于已经向外界正式宣布-----我要革命了!
  
  1773年3月,弗吉尼亚响应。此后,各地陆续成立了相应组织。一张革命之网,不动声色地铺开了。
  
  这,又一次体现了塞缪尔高人一筹的战略眼光,体现了他卓越无匹的行动能力。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4 08:56:05 
回复 
  上天似乎刻意要成全塞缪尔。如果英国政府继续实行宽松保守的政策,不再出台新举措激怒老百姓,塞缪尔想闹也闹不起来。可现实,又一次巨大的机会砸在塞缪尔头上。
  英国骨灰级企业东印度公司,过去一直在北美做茶叶生意。他们从中国运来上等好茶,销往殖民地,大获其利。但自从实施《唐森税法》后,北美人一直抵制茶叶进口,东印度公司的茶叶销售大受影响。汉考克正是抓住这个机会,大搞茶叶走私,以低价荷兰茶,冲击东印度公司的高价中国茶,使后者的销售额从14.5万公斤猛降到区区240公斤。1770年后,北美走私茶叶占据市场份额90%以上,汉考克们获得暴利。
  东印度公司的茶叶库存堆积如山,加上经营不善,公司陷入亏损,几年后负债累累。为了救亡图存,1773年公司决定做两宗利润丰厚的大生意,一是贩卖鸦片,二是垄断北美茶叶贸易。
  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公司游说英国议会和政府。由于该公司是个古老的企业,一直在英国的殖民事业中充当先锋,与英国政府的关系殊为密切。如果它垮掉的话,不单单是个企业衰亡的问题,更会给英国的殖民事业带来重要影响。因此,议会和政府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议会通过了《茶叶法》,授权东印度公司垄断经营北美茶叶,免除关税,只征收每磅3便士的低税,同意绕过中间环节,直接销往北美。这样一来,茶叶成本下降一半,价格比走私茶还低。
  东印度公司很高兴,因为他们库存的近1800万磅茶叶,终于有机会销售了。他们兴冲冲地开始把茶叶从英国运往北美。
  这些茶质量好、价格低,一定好销。
  谁知道,船一到北美,他们就傻眼了。因为港口都围满了抗议的群众,不让他们卸货。
  纽约、费城、波士顿,莫不如此。
  原来,《茶叶法》通过的消息一传到北美,汉考克等走私商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4 10:05:30 
回复 
  人就大吃一惊,这将严重冲击他们的走私生意。茶叶零销商也很着急,因为东印度公司的茶叶比他们的茶叶价格低,他们的生意也做不下去了。
  抗议,只有想办法抗议!
  汉考克等大商人雇人去游说英国议会改弦易辙。塞缪尔则发动人开展抵制行动。
  商人抗议情有可原,那些普通老百姓为什么也抗议呢,放着质高价廉的茶叶不要,去喝质低价高的茶叶,这不合常理。
  是的,确实不合常理。原因是在塞缪尔等人的长期糊弄下,英国议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很差,无论它出台什么政策,北美人总怀疑另有所图。所以不论好坏,第一反应就是抵制。
  现在《茶叶法》就面临这样的命运。
  人们担心,既然茶叶可以让东印度公司垄断,那么,其它商品也可能会让某些人或者公司垄断,那将给北美人民带来灾难。所以此例断不可开,必须死死顶住。
  其实,从早年抵制英货活动开始后,北美就发起了不喝茶运动,改喝咖啡,自此形成了喝咖啡的习惯。
  现在,不喝茶运动开展得更彻底了。
  关键时刻,“通信委员会”发挥了巨大作用,各港口城市互相通气,采取一致行动,阻止东印度公司茶船卸货。
  塞缪尔对这一切,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他的心里,正在构思新的大计划。
  

作者:huangfeng111 回复日期:2010-07-24 10:35:41 
回复 
  我不为楼主这样的标题所吸引,也不是被帖子的内容所迷惑。我不是来抢沙发的,也不是来打酱油的。我不是为楼主呐喊加油的,也不是对楼主进行围堵攻击的。我只是为了每天30帖默默奋斗。你是个美女,我毫不关心,你是个怪兽,我决不在意;你是个帅哥,我不会妒忌,你是个畜男,我也不会PS。你的情操再怎么高尚,我也不会赞美,你的道德如何沦丧,我也不为所动。在这个处处都要银币的时代,不得不弄个牛B的数字来显眼,我抄下了这段话,专门用来回帖,好让我每天有固定的积分收入
  
  
  

作者:浮云飞舟 回复日期:2010-07-24 10:36:43 
回复 
  美国,很传奇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4 12:21:12 
回复 
  作者:lvy6566 回复日期:2010-07-24 08:14:25
    我注册时间很早,回的帖子很少,公交车上却不忘登陆顶楼主,速度更新啊,你晚上一偷懒我坐车都不知道该看什么了
  --------------------------------------
  哈哈,谢谢你,昨晚写了,但未放到网上去,想早上发
  
  

作者:小学―未毕业 回复日期:2010-07-24 12:34:47 
回复 
  我不是来抢沙发的,我是来看文章的,以后看到沙发我躲着走 O(∩_∩)O

作者:gunnergao006 回复日期:2010-07-24 14:00:54 
回复 
  既然茶叶可以让东印度公司垄断,那么,其它商品也可能会让某些人或者公司垄断,那将给北美人民带来灾难。所以此例断不可开,必须死死顶住。----------------------------------本来就是,不这么想的害人害己,本人就是资深受害者,被动牵连的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7-24 16:26:52 
回复 
  上楼,是什么垄断让你受害?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7-24 18:07:15 
回复 
  他知道,茶叶税收到1774年6个月止。必须在此之前,大干一场,才能掀起滔天巨浪。否则,引向独立的机会又将失去。
  过去3年的蛰伏,让他痛彻心肺。他很后悔3年前没有竭尽全力搅乱形势,掀起革命高潮,差点丧失了历史机遇。
  现在,一个难得的机会又摆在面前,必须毫不犹豫的抓住。如果这个机遇一失,不知道何年才会遇到。如果英国政府反应过来的话,也许永远没有机会了。
  一个高明的革命者,首先必须站在历史的高端,俯瞰时间,闪电般地抓住那稍纵一逝的机会。机会抓住了,可以绝处逢生、柳暗花明、别开生天,创造历史。
  真实的历史,从来就不是以正义和非正义来划分的。很多时候,“坏人”也战胜了“好人”,关键看谁更善于抓住机会。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塞缪尔下定决心,用石头把天砸坏。
  他成立了一个“波士顿茶党”的组织,专业从事《茶叶法》破坏工作。
  不久,波士顿港口停泊了三艘运茶船,船上全是上等中国武夷山茶叶。
  船主想卸货,不敢。岸上成千上万名群众日夜守候,谁卸谁危险。想离开,也不敢,因为根据法律,货船到岸20天内,必须卸货交税,否则违法,除非总督特批。眼看20天期限越来越短,船主心急如焚,多次找到哈钦森总督,请他批准特许离开。
  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哈钦森不肯。
  哈钦森难道也想激化矛盾闹革命,这也太没人性了!
  当然不可能。
  

作者:中原华夏汉共和国 回复日期:2010-07-24 18:33:05 
回复 
    欢迎喜欢热爱三国的朋友加群120444277,如果您是三国迷,请来我们这里,大家一起研究探讨,重温辉煌灿烂的三国时代,加群120444277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4 19:05:42 
回复 
  为了实胸中的计划,他和汉考克一道,首先成立了“波士顿茶党”。这个党的任务,就是宣传饮茶的害处,阻止东印度公司的茶叶入境。
  可怜的东印度公司公司并不知道有这么一出。11月底,达特茅斯号、海狸号和埃莉诺号三艘运茶船,先后来到波士顿。
  一到波士顿,他们激动地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超时空海港------这个海港让你想卸货卸不得、不卸货也不行。
  卸货,这里有很多“波士顿茶党”党徒和群众等着你,只要你敢动,你的小命不保;
  不卸货,也不行。因为总督不答应。总督哈钦森大人发话了,按照法律规定,船抵目的地,必须20天内卸货,不卸货不能走,如果走了,可按叛国罪论处。哪个船主敢违法。
  其实真实原因是,哈钦森的两个儿子是东印度公司在波士顿的总代理,他们正等着卸下茶叶来销售。茶叶不卸下,这生意没得做。
  船主走也不行,留也不行,气绝(估计当场晕倒)。
  哈钦森为了一己私利,竟然不惜往动乱火上浇油。英国任命这样的人当总督,唉……,真是让人无语中。
  三艘运茶船一直在碧波中荡漾。荡漾来荡漾去,终于荡来了1773年12月16日。塞缪尔决定在这天动手。
  
  
  

作者:浮云飞舟 回复日期:2010-07-24 19:25:53 
回复 
  继续顶贴

作者:gunnergao006 回复日期:2010-07-24 19:44:54 
回复 
  lcsldz -----------难道一定是垄断吗?我是说对迫害的态度,温水煮青蛙据说是假的,但我觉得那个道理很对
  
  
  再说不是我直接被害,我只是个无辜的被牵连的附件,并且是没有任何选择的
   如果是我去选择,在温水的时候我一定玩命跳出去

作者:gunnergao006 回复日期:2010-07-24 19:47:20 
回复 
  就像一个男的对他女友说,只是把那个东西放在她某处入口,然后那天晚上不会进去,
   结果不用我说了, 但大多数人在那个男的那样说的时候会相信他(比喻而已,别对着这个故事去)------最后就是那个女的被X了,那个男的是否负责是不知道的

作者:王莞蓉 回复日期:2010-07-24 20:04:42 
回复 
  看望,应该是莞蓉的前辈了吧!呵呵!

作者:杜猫 回复日期:2010-07-24 20:28:55 
回复 
  楼主你好,楼主能否在讲完美国史之后,对tian朝何时走向gong和ming主做出预测呢?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7-24 21:10:49 
回复 
  下基层?

作者:西风凋碧树2010 回复日期:2010-07-24 21:35:27 
回复 
  呀,写那么多,厉害厉害。。
  

作者:西风凋碧树2010 回复日期:2010-07-24 21:36:55 
回复 
  
  作者:杜猫 回复日期:2010-07-24 20:28:55
    楼主你好,楼主能否在讲完美国史之后,对tian朝何时走向gong和ming主做出预测呢
  -------------------
  好,我先替楼主答应了,哈。。。
  

作者:小学―未毕业 回复日期:2010-07-24 22:01:19 
回复 
  来晚了沙发板凳都没了,好文章做地板上也要看 ( ⊙ o ⊙ )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4 22:54:19 
回复 
  上午10点,塞缪尔召集5000多名群众开会,最后一次派出几个“通信委员会”委员,命令茶船下午驶离海港。船主慌忙与海关和总督交涉,均遭拒绝。下午,船主通报了海关和总督的决定,大家群情激愤,高声抗议。
  塞缪尔瞅准机会,对群众发表演说:《茶叶法》侵害了我们的自由和权利,我们要行动起来,抵制它。只在这里开会,对拯救这个国家没有用。行动吧,是行动的时候了。
  这是第一次公开宣称北美为一个国家,引起了听众的共鸣,大家十分激动,欢呼之声震耳欲聋。
  所有这些,不过是群众情绪上的铺垫。接下来大伙奔向码头。只见一群人,打扮成“莫霍克”印第安人的样子,手拿斧头或铁锤,模仿土著打仗的声音,大摇大摆登上茶船。船上人惊慌失措。只见那些“莫霍克”人用绞车和滑车,把一箱箱茶叶拖出来,砸碎倒入海里。码头上排列的群众山呼海啸,大声叫好。大约2000只箱子装的64万磅茶叶(价值90000英镑),全都倾倒在海里,海港内漂满了茶叶。
  一直干到晚上9:00,波士顿信使高呼“一切顺利”后,大家才停手,唱着歌儿散工回家。
  塞缪尔到家后,和贤惠老婆一起煮牛奶喝,品咋得有滋有味,不时笑出声来。
  这是他最畅快的一天。精心策划的行动大获成功。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坐等英国政府送来风暴。
  一切都在他的掌控当中。
  暴风雨,请来得更猛烈些吧,我在等!
  

作者:杜猫 回复日期:2010-07-24 23:01:36 
回复 
  记号,今晚还有吗?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小学生阿萌 回复日期:2010-07-24 23:07:07 
回复 
  茶叶风暴……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4 23:59:10 
回复 
  波士顿倾茶


作者:qunhunter 回复日期:2010-07-25 00:06:37 
回复 
  塞缪尔美国革命之父之一,国父之一。睡前一顶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5 01:11:19 
回复 
  再来一张


作者:南平的科比 回复日期:2010-07-25 01:35:13 
回复 
  在过去东印度公司的知名度,就像现在的微软!

作者:南平的科比 回复日期:2010-07-25 01:36:41 
回复 
  暴风雨,请来得更猛烈些吧,我在等!

  
  这句话很有气势!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5 07:28:46 
回复 
  波士顿倾茶的景观复制


作者:一瞬多少年 回复日期:2010-07-25 07:37:04 
回复 
  为什么楼主可贴图呢?
  
  我怎么找不到贴图的地方?
  
  楼主,能不能给我短消息说说?
  
  先谢了
  
  你前面贴的那个伊莎贝拉女王很漂亮
  
  
  

作者:老肃2009 回复日期:2010-07-25 10:15:33 
回复 
  周日来顶潇湘!

作者:老肃2009 回复日期:2010-07-25 10:16:49 
回复 
  美国的历史虽短,但复杂、精彩,非常好看,支持潇湘的美国史大作!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5 11:06:17 
回复 
  谢谢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5 12:27:23 
回复 
  波士顿倾茶又一图


作者:小学―未毕业 回复日期:2010-07-25 13:47:55 
回复 
  沙发 来支持好文

作者:F_O_X_99 回复日期:2010-07-25 14:19:18 
回复 
  要动手了!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5 14:49:00 
回复 
  塞缪尔等了一段时间,既没有风,也没有雨,连天气预报也没有。
  他有点惶惑了,会不会……
  吼吼,他还是有点太天真了。次年1月,消息传到英国,朝野震惊。在一个政治清明的社会里,竟然有这么一个城市,几乎半城男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干出这样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来,完全无法无天,是严重的犯罪行为。
  这是对帝国尊严的挑战 !
  是对国家法律的挑战!
  是对社会秩序的挑战!
  是对人民权益的挑战!
  大家罕见地一致认为,必须教训闹事者。连一向同情北美的老皮特等人,也感到气愤。英国老百姓听到消息后,倍感愤怒:北美住的到底是不是人,只要交这么点税,还不乐意,三天两头闹事,简直不可理喻,干脆调几座重型火炮,把那波士顿炸了,看你还闹不闹。
  身在英国的富兰克林,发现一夜之间,议会已没有一个朋友。
  乔治三世说的话更铁:要么让我们成为他们的主人,要么让他们自行其是。
  他的话浓缩成一个词,就是:镇压!
  这次,全英国上下是真的愤怒了,再也不像以前那样退缩了,惩罚性法案一个接一个颁布,以雷霆之势压向殖民地:
  3月31日,颁布《波士顿港口法令》。规定波士顿人在赔偿茶叶之前,关闭港口。让波士顿成为死港。
  5月20日,颁布《马萨诸塞政府条例》。改组马萨诸塞殖民地政府,停止自治。防止塞缪尔们借议会生事。
  5月20日,颁布《司法管理条例》,规定英国官吏不受殖民地司法管辖。以此保护英国执法官员。
  6月2日,颁布新的《驻军条例》,规定经总督同意,军队可以在空房、谷仓和其他房屋中驻扎。言下之意,总督可派军队进入任何闹事者家里。
  不久,颁布《魁北克条例》,将北美13州以西的殖民地划归魁北克管理,阻止北美殖民地向西扩展。
  上述法令,英国统称“强制法令”,招招都卡住马萨诸塞,特别是波士顿的咽喉,逼殖民地人就范。
  除此之外,任命英国驻北美军队司令托马斯.盖奇为马萨诸塞新总督,取代自私无能的哈钦森。4月18日,盖奇率4个团进驻波士顿。
  黑云压城城欲摧。
  

作者:月映长河 回复日期:2010-07-25 16:12:53 
回复 
  坐在沙发上顶!支持-----------

作者:月映长河 回复日期:2010-07-25 16:14:20 
回复 
   黑云压城城欲摧。--------期待悬念!

作者:浮云飞舟 回复日期:2010-07-25 18:03:59 
回复 
  富兰克林已经出来了??

作者:浮云飞舟 回复日期:2010-07-25 18:05:01 
回复 
  星期天的问候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7-25 19:55:27 
回复 
  who is in charge here

作者:西风凋碧树2010 回复日期:2010-07-25 20:49:30 
回复 
  问好,问好。。。
  

作者:西风凋碧树2010 回复日期:2010-07-25 20:50:39 
回复 
  作者:月映长河 回复日期:2010-07-25 16:14:20
     黑云压城城欲摧。--------期待悬念!
  
  
  --------------------------
  同感。。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5 22:38:30 
回复 
  谢谢大家光临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5 23:33:03 
回复 
  作者:4efdsfsddd 回复日期:2010-07-25 17:58:29
    说美国 道美国----一个现代帝国的传奇崛起
    脱水整理版,手机 WEB自适应网址:
    
    http://ty.ny-bk.com/m12688
    
    只看搂主、TXT下载、完整带图、手机在线看。。。。
  
  ------------------------------
  此事一来,感冒

作者:七月蟋蟀 回复日期:2010-07-25 23:54:31 
回复 
  支持楼主,普及知识。期待独立宣言那一段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6 00:34:31 
回复 
  呵呵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7-26 01:28:47 
回复 
  赞一个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7-26 06:00:37 
回复 
  问候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6 07:59:14 
回复 
  第八节第一届大陆会议
  
  黑云压城的巨大力量,首先压向了塞缪尔。
  新总督盖奇重任在肩,压力也很大。国王签署的5个“强制法令”,能不能落实好,关键看他的。盖奇沉思,我该怎么办呢?
  冤有头,债有主,凡事都有总后台。对,先把总后台搞掂,事情就简单多了。
  他知道,波士顿倾茶事件的总后台,就是塞缪尔。他派芬顿上校拜访塞缪尔。
  芬顿是个直爽人,讲话也不绕弯子:“亚当斯先生(指塞缪尔),盖奇总督派我来向您保证,如果您能停止与政府对抗,总督会给你满意的报酬。总督建议您不要再让国王陛下不悦。您的行为已经触犯了《亨利八世法案》,依照这个法案,总督有权决定,是把您送到英格兰接受判国罪的审判,还是接受包庇罪的审判。但是,如果您能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那么,您不仅能得到可观的个人利益,而且也会让您与国王相安无事。”
   塞缪尔听了,干笑了一声。他知道,他现在要作出关乎生命的抉择。
  选择合作,高官厚禄;选择对抗,可能死亡。
  塞缪尔很快作出了选择,他为这个选择,默默奋斗了20多年,经过岁月的磨炼,此心已坚如铁石。他反英,不是因为自己的一己之私,而是基于内心的长期的愤怒和坚定地信念。
  有了这样的信念,高官厚禄如尘土,生命死亡不足惜。
  从闹事的第一天起,他就为死亡作好了准备。
  “上校,你可以告诉盖奇总督,我相信我会一如既往地保持与国王陛下的良好关系。但是个人利益的诱惑不会让我放弃正义的事业。还要告诉总督,塞缪尔.亚当斯对他的建议是,不要再侮辱一个已经愤怒的民族的情感。”
  此话说完,芬顿上校已脸色大变。末了塞缪尔还觉得言犹未尽,加上一句:
  “我坚信,我能让我的国家得到和平,没有任何个人私利,能够让我放弃我们的祖国。”
  

作者:lvy6566 回复日期:2010-07-26 08:27:28 
回复 
  更新后第一个顶

作者:lvy6566 回复日期:2010-07-26 08:29:06 
回复 
  没发出去?更新后第一顶还有没?

作者:林素微 回复日期:2010-07-26 08:49:00 
回复 
  拜读

作者:nxulbcxj 回复日期:2010-07-26 10:07:38 
回复 
  
  
  《说美国 道美国----一个现代帝国的传奇崛起》
  
  易读 整理版: http://www.yiread.com/art_8490_1049.html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6 11:07:57 
回复 
  作者:lvy6566 回复日期:2010-07-26 08:27:28
    更新后第一个顶
  
   --------------------------
  谢谢

作者:小学生阿萌 回复日期:2010-07-26 11:26:54 
回复 
  哈,英王要杯具了。。

作者:南平的科比 回复日期:2010-07-26 11:48:02 
回复 
  塞缪尔很快作出了选择,他为这个选择,默默奋斗了20多年,经过岁月的磨炼,此心已坚如铁石。他反英,不是因为自己的一己之私,而是基于内心的长期的愤怒和坚定地信念。
  有了这样的信念,高官厚禄如尘土,生命死亡不足惜。
  
  
  历史是由那些信念坚定的人书写的!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6 12:57:16 
回复 
  知音

作者:lcsldz 回复日期:2010-07-26 15:25:39 
回复 
  冤有头,债有主,凡事都有总后台。

作者:小学―未毕业 回复日期:2010-07-26 15:48:22 
回复 
  看不完的传奇,读不完的故事 等更新

作者:老肃2009 回复日期:2010-07-26 16:07:00 
回复 
  图文并茂,好看——

作者:浮云飞舟 回复日期:2010-07-26 16:20:45 
回复 
  7.26顶贴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6 17:32:55 
回复 
  呵呵

作者:018ych 回复日期:2010-07-26 17:36:02 
回复 
  关注中!!继续盖楼!呵呵!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6 17:59:53 
回复 
  芬顿回报,盖奇听了气得青筋爆出。自己一片好心好意,换来的却是一顿侮辱,是可忍孰不可忍。他终于看出,波士顿发生的不是骚乱,而是叛乱;塞缪尔的目的不是废税,而是独立,因为塞缪尔的话,明白明白地称北美为“我们的祖国”。
  既然如此,盖奇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措施。之前,他以为只是消除矛盾,稳定秩序就可以了,现在终于清楚,他的任务是平叛,防止国家分裂。
  对待闹分裂的独立分子,妥协是痴心妄想,只能严厉镇压。
  他采取了两手策略。
  一手对普通民众,威逼恐吓。严格实行五条“强制法令”,死死封锁波士顿,禁止货物进出,饿一饿老百姓,逼其就范。
  一手对闹事者,分化瓦解。对首要分子,坚决打击,毫不留情;对非骨干分子,暂时网开一面,促其反正。
  基于这个思路,盖奇发布公告:
  “在此,我以陛下的名义,宽容原谅那些放下武器、重新守法的人, 但决不会原谅塞缪尔.亚当斯和约翰.汉考克,他们罪大恶极,理应得到应有的处罚。”
  公告象寻人启事那样,到处张贴。吓得塞缪尔和汉考克慌忙转入地下。
  盖奇发现,自己的高压政策收到了良好成效。具体表现为波士顿人越饿越精神,对东印度公司的茶叶损失,不赔;对亲英人士和王家官员,围攻;对进口商品,不买。把个波士顿闹得情绪越来越高涨。
  北美13州都声援波士顿,把“强制发令”称为“五项不可容忍的法令”。宾夕法尼亚、弗吉尼亚、南卡罗来纳、纽约等地,纷纷运来面粉、小麦、稻米、玉米,保证食品供应。这些殖民地纷纷发表决议,指责英国议会政策违宪,危害了殖民地的自由,波士顿居民是在为“美利坚的共同事业”受难。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6 18:01:28 
回复 
  弗吉尼亚下院声援的声音最大,总督邓莫尔担心出事,当即解散下院。这些议员不服气,在帕特里克•亨利的主持下,在威廉斯堡的罗利酒馆开会,提议召开13个殖民地代表大会,商讨如何应付局势。费城、纽波特、纽约、普罗维登斯、哈特福德、查尔斯顿和安纳波利斯等地也发出了类似的倡议。
  塞缪尔一双大眼,密切观察形势。看到时机成熟,他召集议员开会,讨论向全美倡议,召开13个殖民地代表大会。会议刚开始,塞缪尔就一把大锁,把门锁了,把钥匙放进自己的口袋。宣布:今天大家在决定通过之前,任何人都不许离开房间。
  塞缪尔的行为震惊全场。与会人员并非人人都是激进分子。大家觉得,波士顿闹一闹,争取废除《茶叶法》,还是可以理解的。但要倡议召开全美大会,这可非同小可,这是与国王作对,性质完全变了,后果难以逆料。
  可汉考克和塞缪尔不怕死,带头反复鼓动,一些人开始松动。但很多人并不情愿,可望望那把大锁,没有办法,只好跟着同意了。
  塞缪尔百密一疏,一名王党分子在他锁门之前,就溜出去向盖奇告密。盖奇大惊,下令解散议会。传令官飞奔会场,可大门锁了,无法进去。他老老实实等到大门开启,此时塞缪尔的提议已经通过,散会了。
  议会还是解散了,但决议有效。马萨诸塞和弗吉尼亚都发出倡议,9月在费城召开13个殖民地会议,史称“第一届大陆会议”。
   马萨诸塞人民大会推举了13位代表参加费城会议,盖奇拒绝承认,自己秘密任命了5个出席会议的代表。
  令人惊奇的是,塞缪尔也是代表之一,不知道盖奇是出于何种考虑,竟把这位闹事王包括进去了。同去的还有亚当斯,他上次为“波士顿惨案”的惊艳一辩,王党分子把他看成是自己人。
  

作者:lvy6566 回复日期:2010-07-26 19:05:15 
回复 
  下班路上继续顶,难道我又是更新后的第一个?

作者:滚石者 回复日期:2010-07-26 20:22:37 
回复 
  楼主好文,谢谢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7-26 20:48:50 
回复 
  地板

作者:lwch01 回复日期:2010-07-26 20:57:17 
回复 
  先做记号,等写到现代再一起看。

作者:yang7425 回复日期:2010-07-26 21:00:35 
回复 
  顶
  
  顶

作者:西风凋碧树2010 回复日期:2010-07-26 22:03:12 
回复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7-26 20:48:50
    地板
  ----------
  地板都没了,郁闷中。。
  

作者:西风凋碧树2010 回复日期:2010-07-26 22:04:54 
回复 
  作者:lwch01 回复日期:2010-07-26 20:57:17
    先做记号,等写到现代再一起看。
  ----------
  ---------
  lwch01 同学,这样也行呀,建议你现在就看,天天读一段,多有趣呀,是不是。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6 22:06:05 
回复 
  
  作者:lvy6566 回复日期:2010-07-26 19:05:15
    下班路上继续顶,难道我又是更新后的第一个?
  ----------------------
  哈哈

作者:西伯利亚西 回复日期:2010-07-26 22:20:39 
回复 
  楼主辛苦.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板烧酱 回复日期:2010-07-26 22:35:11 
回复 
  我觉得美国的那不叫历史= =
  那叫……呃……赶上趟了ORZ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6 23:26:09 
回复 
  作者:滚石者 回复日期:2010-07-26 20:22:37
    楼主好文,谢谢
  -----------------------
  欢迎,谢谢鼓励

作者:89108910 回复日期:2010-07-26 23:30:28 
回复 
  必须留名,看看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zctyyq 回复日期:2010-07-26 23:51:59 
回复 
  jihao

作者:浮云飞舟 回复日期:2010-07-27 00:33:46 
回复 
  早晨顶贴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7 01:31:37 
回复 
  大约2000只箱子装的64万磅茶叶(价值90000英镑),全都倾倒在海里,海港内漂满了茶叶。
  ------------------------------
  自注:一说342箱,价值18000英镑;一说500多箱,价值15000英镑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7-27 05:35:55 
回复 
  探望、学习。

作者:lvy6566 回复日期:2010-07-27 08:04:10 
回复 
  lz昨晚没更新,帮你顶起来先

作者:seele507 回复日期:2010-07-27 09:11:00 
回复 
  up

作者:老肃2009 回复日期:2010-07-27 09:39:58 
回复 
  好啊,大战在即了!

作者:老肃2009 回复日期:2010-07-27 09:41:31 
回复 
  只可惜塞缪尔鲜为人知啊!
  一般中国人只知道华盛顿、林肯什么的。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2010-07-27 09:48:06 
回复 
  实际上,亚当斯退出政治两年后,看到形势日非,决定站在殖民地一边,投入抗英斗争。他在报上公开撰文,宣称殖民地是英王批准成立的,与英国同属英王下属,地位平等,互不统属,英国议会、政府无权管辖殖民地。他的这番高论,深得塞缪尔、汉考克等激进派的赞赏,成为殖民地追求独立的法理依据。
  
  也标志着亚当斯归队,恢复“铁三角”。
  
  费城会议从发通知、定议题,到筹备组织,一手由塞缪尔操持。一天,塞缪尔正在为此事发愣,一个裁缝走过来,不由分说拿起尺子为他量身高,准备为他做新衣服。塞缪尔奇怪,自己没有请人来做衣服呀。正要推脱,假发商、帽商、鞋商等纷纷到来,为他准备一切。塞缪尔不肯,这些邻居兼商人你一言我一语:亲爱的塞缪尔,你要去费城开会,不能太寒酸了,得体面一点,你是代表我们全体波士顿人去哦。
  
  经这么一说,塞缪尔黯然,自己只顾闹革命,不治产业,结果太穷,连一身过得去的包装都拿不下,真是遗憾。为了波士顿,还是接受馈赠吧。
  
  末了,有人还丢给他一袋子钱,呵呵。塞缪尔上下一新、光彩照人地出发了。
  
  会议原定9月1日开。但由于涨洪水,部分代表来迟。会议推迟到9月5日开始,地址是费城木工会堂。
  
  参加会议的代表共55人,代表12个殖民地。乔治亚总督认为这个会不值得参加,所以没批准代表来。塞缪尔、亚当斯、华盛顿、帕特里克.亨利、理查德.亨利.李等一批明星人物,第一次集中亮相。亚当斯说,这次会议“家财万贯的人、能言善辩的人、才思敏捷的人,都是我一生从未见过的。大家的宗教信仰、教育程度、风度、兴趣,五花八门,看起来根本就无法统一在一个行动计划之下。”
  
  与会代表大多数此前从未谋面,现在开会还有点不适应。第一天,大家除了议定表决方式外,其他时间主要是相互交谈,增加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