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信息学部:JBC4.3 拿破仑与古埃及的重新发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5:09:25
JBC4.3 拿破仑与古埃及的重新发现<<上一篇 下一篇>>作者:修木读史 提交日期:2011-4-15 0:50:00 | 分类:犹太人 | 访问量:2471
  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 第四章 古埃及
  
  4.3 拿破仑与古埃及的重新发现
  
  西方人对埃及的重新认识要等到十八世纪末,拿破仑率兵远征埃及的时候(1798-1801年)[1]。拿破仑去埃及当然不是为了考古,而是为着一项大战略。在欧陆国家之中,法国是比较热衷于海外殖民地的一个。但是身处大陆,法国一方面要花钱养一支人数众多的陆军,另一方面为了维护海外殖民地还要花钱造战船,蜡烛烧两头,搞得顾此失彼。反倒是英国,以其岛国的特殊位置,可以一心一意把钱化在海军的建设上。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法国在海上无法与英国匹敌,丢失了北美魁北克,也丢失了印度。最后还因为花钱过度,引起财政困难,直接导致了那一场法国大革命。
  
  革命之后的法国,在民众动员能力上大大超过同时期的其它列强,有一支强大的陆军,但是在海上的力量还是比英国差一截。因此有法国人构想,不如以古罗马为样板,经由法国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再现一个围着地中海周边的帝国。真正把这一构想具体化的,是拿破仑。1798年,年轻的拿破仑刚刚在意大利打了胜仗,声望大涨,想着为自己找另一项光荣使命。他提出远征埃及,一方面可以扩大法国在地中海周边的经济贸易利益,另一方面可以以埃及为基地,联合中东的穆斯林,骚扰英国人在印度的殖民地。这是个大胆,费钱,很有几分天方夜谈的想法。但是当时巴黎的当政者们对这位人望高、野心大的拿破仑存有戒心,他想带兵去大老远的埃及还正中大家的下怀。
  
  此时的埃及名义上是奥托曼帝国(土耳其)下属的一个行省,实际上已经落入一帮我行我素的军阀手中。奥托曼原本是欧洲的列强之一,十七世纪末还曾经一直打到维也纳的城墙之下。到十八世纪末,奥托曼帝国已经开始衰落,到十九世纪中还更是要被别人带上“欧洲病夫”的帽子。法国远征军在1798年的7月1日抵达埃及亚历山大港。他们遭遇的埃及守军以骑兵为主,骑在马背上,一手拿刀一手拿枪,缰绳咬在嘴里,猛冲猛杀。法国军人则是当时欧洲人的打法,拿着火枪排队站成几列,一列举枪射击后,后撤装弹药,另一列举枪向前射出另一排火花。在法国人的火墙面前,埃及骑兵被杀得七零八落。类似这样的对阵,以后还要在世界各地上演。到7月22日,法军就已经打开了位于上下埃及交界处的首府,开罗的大门。而埃及守军则沿着尼罗河往南,退入上埃及的河谷地区,重整养伤去了。
  
  拿破仑的手下除了四万精兵之外,还有一支由175位科学家、工程师、医生、画家等等组成的专家队。早几个世纪,当欧洲的十字军出现在中东的时候,那基本上是一群从落后地区来的野蛮强盗,一手拿着杀人的刀剑,另一手捧着《圣经》,除了杀人、抢劫与祷告之外没有什么其它的文化技能。也因此,他们才会以讹传讹,竟然就轻信了木乃伊磨成粉可以当药用。拿破伦远征埃及是在启蒙运动之后,欧洲人在思想方法上已经开始走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及基督教神学的阴影,学会了观察实验。拿破仑手下的专家们有着天文、数学、化学、矿物、植物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带来的是当时最为先进的测量仪器,可以系统地考察尼罗河流域的自然条件,观察记录古迹,理解埃及的人文与社会,不厌其烦地收集各类数据,为法国在埃及的长期统治做准备。这也可以算是欧洲人在国际关系上开创的另一个新模式:富强与发达的国家会投入资源与人力去研究落后国家与地区的社会、文化及历史。积累知识只是他们的一个目的,另一个可能是更重要的目的则是为经济或政治上的扩张做准备。也就是说领先者做研究,落后者成为研究对象。
  
  讲到这里,顺带提一点笔者的个人感受。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时常要在图书馆内寻找相关的资料。香港的几所大学里都有不错的资料条件,中文与英文书籍都收集得比较齐全。不论是在书架间走过,还是在电脑上查看书目,都不难发现一个事实,研究中国历史的英文书籍要比研究西方历史的中文书籍多出许多,而且后一类书籍大多也只是西方著作的中文译本。这内中的原因,不是因为我们的历史悠久或是别人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兴趣,而是因为我们还是研究对象。当然,我们自己,在历史观上也还没有改掉自我中心的旧习惯。
  
  拿破仑的埃及远征,以失败告终。他的战略构想之中,有一个与其战略之宏伟相匹配的大漏洞:法国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来支持他的远征。与大西洋比,地中海不大,但是从地中海西北的法国到东南的埃及,仍然需要航行相当一段距离。远征军出发前,就搞得神神秘秘,怕的是走漏风声之后,被英国海军拦截。一直到扬帆起航,下边的将士们都还不知道他们要去的是埃及。英国人侦察到远征军的集结,却难以想象他们竟然是以埃及为目的地。远征军偷偷离开法国后,英国人在地中海周边漫无目标地找了老半天。七月一日拿破仑登陆埃及,八月一日英国海军才跟到亚历山大。接下来立刻就是一场海战,法国战船躲在港内,竟然还是被英国战船轰得稀里花啦,许多物资都还在船上,没来得及卸下,就沉入海底了。
  
  这场海战,对拿破仑在陆地上的战役倒是没有太大影响。他依然整顿军马,前往巴勒斯坦、叙利亚,对奥托曼帝国发动另一轮攻击,迫使他们和谈,大有再来一次亚历山大从埃及一路打到印度的气势。但是地中海在英国海军的控制之下,拿破仑从法国补充人员、军火的通道被切断,远征军成了断线的风筝。奥托曼吃过败仗之后,原来都有了和谈的打算。现在得到英国人的支持,转而坚定了与法国人斗一场的决心。征战了一年之后,拿破仑在叙利亚没有讨到便宜,很快也就看清了形势,自己带着几个亲信,偷偷乘船跑回了法国。他留给部下的理由是回去搬援军,实际上回去之后,欧战风云及巴黎内部的争斗都有新发展,雄心勃勃的拿破仑很快将埃及丢在脑后,又去争取更大光荣了。被他丢下的远征军,在英国与奥托曼的联合进攻之下,坚持到1801年,最后全数投降。
  
  参加远征军的专家们,在法国上船的时候也不知道目的地是埃及,只被告知要去热带转一圈。战船启航之后,专家们与军人们一起在船上,免不了要上演法兰西版的“秀才碰到兵,有理说不清”,产生许多磨擦。到达亚历山大之后,法军登陆虽然顺利,却遇到许多问题,不适应当地又干又热的气候,不知道如何找水储水。行军途中时常看到的海市蜃楼,士兵们以前都没见过,追了大半天竟是一片沙漠,以至于不少又饥又渴的士兵精神错乱,举枪自杀。这一路专家们也吃尽了苦头,吃着跟士兵一样的干粮,帮着做一些文秘、跑腿送信的活,完全是大材小用。而士兵们行军、打仗艰苦之余,还要保护、照顾这些专家们,也是不甘不愿。在沙漠中与敌军遭遇,没有特别的地形,士兵们只有排成方阵,将淄重粮草围在中间保护起来。当有专家们与队伍同行,指挥官在遭遇敌情时的指令就变成“毛驴与专家们都到中间去!”,每次都引来士兵们一阵哄笑。有的士兵们,还故意把毛驴称为“半个专家”。
  
  亚历山大城的市容让专家们极为失望。在历史记录中,亚历山大城是希腊人征服埃及后创办的城市,曾经是地中海周边最为著名的文化与思想中心,有一个藏书达七十万册的图书馆(后来毁于一场大火),号称有上百万的人口,还有许多闻名的剧院与寺庙。可是从公元七世纪起,阿拉伯人入侵之后,亚历山大逐渐衰落,地震与地陷更使得城市的一大部分沉入水底。到法国人登陆时,亚历山大早已失去旧日的光辉,变得又脏又挤又破,才只有六千多人口。
  
  到达开罗之后,专家们的处境才有所好转。在拿破仑主持之下,成立了一个埃及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址就在原奥托曼派驻埃及总督的后花园,也就是供养他妻妾的花园里。担任院长的是数学家傅里叶,学理工的读者所学到的傅里叶级数与傅里叶变换都是他的发现。一百多名专家,各有所长,难得有这么好的机会朝夕相处,互相交流。他们的研究涵盖埃及的自然、经济与历史各方面。更为难得的是,专家之中有许多人是能工巧匠,不单会计数,还会动手,不同于欧洲那些只会读《圣经》,作祈祷,挽救别人灵魂的教士,或是我们历史上那些之乎也者,吟诗作画的读书人。那是还没有发明电动机床的年代,工艺上靠的是心灵手巧。他们带来的不少仪器,在亚历山大港还没来得及卸下船来,就在英国人的炮轰之下沉入海底。地中海控制在英国人手中,根本就不可能从法国运送补给。这些困难却难不倒打起仗来与毛驴一起躲在方阵正中的专家们。他们在开罗设立一个车间,从头做起,不但可以为自己制作指南针、望远镜,外科手术装置、测量仪,还可以为远征军补充炮弹、军刀、军号,甚至连制服上的钮扣、画画用的铅笔等小物件都可以生产。
  
  开罗周边有宏伟的金字塔,但是金字塔是埃及早期王朝的建筑,内部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盗空。最为精美的古迹是在更为上游的河谷地区,特别是新王国时期的都城底比斯周边。那里有许多神庙,不但建筑精美,内中还有各式的画像、浮雕、石像。远征军的一个分支,沿河往南,去找寻那些奥托曼骑兵。但是敌军却躲着他们,不愿交火。法军一路上去,倒是有了游山玩水的功夫。看着那些古代遗迹,连大老粗的法军士兵们都觉得叹为观止。随军的专家们有的用画笔素描,有的做测量勘察,收集了许多古文物,莎草纸,木乃伊,做下大量的笔记,带回开罗做进一步的研究。这些古迹之中,随处都可以看到圣书体文字,只是专家们都不懂其中的意思。
  
  到法军投降时,英国人曾要求法国专家们交出所有的研究资料。专家们抗议说,这些资料与军事无关,是他们的私人物品,如果英军硬要收走,他们情愿将资料全部销毁。英军只好退一步,只没收了古文物,后来运回英国,摆在大英博物馆中展出。法国专家们带着他们的图画与笔记,在遣返法国之后,出版了十九卷系列丛书《埃及概况》,向欧洲大众介绍埃及古文明的灿烂,在当时引起轰动,也为后来的埃及研究打下基础。
  
  ====================
  
  注释:
  
  [1.]这一节主要参考Lesley and Roy Adkins, “The Keys of Egypt. The Race to Read the Hieroglyphs”, p.7-41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