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杏论坛.cc:突尼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9:58:18
- .pcb{margin-right:0} 世界遗产目录【西北非洲篇】

[B]世界遗产【西北非洲篇】之突尼斯[/B]
[B]1.突尼斯:沙格[/B]


中文名称: 沙格
  英文名称: Dougga/Thugga
  国家: 突尼斯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97

  批准标准
  199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414-008
  沙格是突尼斯的首府所在地,位于突尼斯西南约106公里处,占地总面积达70公顷,始建于公元前六世纪末,或者更早一些,历经了17个世纪的生活。遗址包括一组气质恢弘的建筑群,展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奇妙组合:努米底亚文化、古迦太基文化、希腊文化以及罗马文化等。其实,沙格遗址保存了古代城市各个组成部分的遗迹,是当地城市最好的范例,从中能够获取城市考证最为翔实的资料,其城市设计风格是采用了罗马城镇最初的设计原型。
  早在1631年,源于西班牙的普罗旺斯人托马斯?达尔科参观了沙格。当时的沙格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村落,而于18世纪初期,就一跃而为考古遗址,来突尼斯的旅行者频繁的光顾于此。1881年,法国首先开始了对该地的研究,此后,研究工作取得了稳步的进展,发掘了遗址的三分之一,揭示了数量巨大、形态迥异的纪念碑,这些纪念碑是不同地质时期的产物,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世上绝无仅有的,正因如此,沙格成为一处非同凡想的遗址。位于山坡上的沙格剧院是一个巨大的半圆形建筑物。而古镇的中心,位于剧院的西侧,是古罗马城镇的竞技场,从这儿,人们可以全面的了解沙格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这是罗马人的杰作,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其真正起源更为久远一些。许多尚存的纪念碑都留下了最初设计以及后来重新设计的烙印。
  从中心广场出发,游人会有许多路线随意挑选:东侧是独一无二的宗教建筑群,由许多庙宇组成,其中的一个庙宇建立在努米底亚时期居民居住地的废墟上,配备有小型的宗教式的剧院。该建筑群源于哈德里安大帝统治时期(118-138),由当时居住于该城市中的最为杰出的加比尼家族中的各个成员建造的。与装饰着白色的镶嵌式壁画的较大的公共浴室之间,只隔着一条狭窄的小街道。浴室的修建工作消耗了巨大的劳动力。
  广场的西侧,是匿名的异教徒庙宇(由于缺乏明显的证据,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奴隶市场),与之相毗邻的是女神宫殿和喀拉凯拉大帝的庙宇。
  游人也可以参观位于城市较低部分的建筑物,这里有许多私人住房遗址,以及整个考古遗址中最重要的一个景点--华丽的利比库-普尼科陵墓,这些遗址在本世纪初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恢复。
  自从1992年以来,该遗址已经被列入国家考古公园的宏伟计划之中。这项计划要完成三个主要目标:确保此处非凡的遗址及其自然环境受到长期的保护;促进科学研究工作在此处顺利进行;为该遗址提供必要的装备设施,使沙格成为主要的文化旅游景点。

  评价:
  在罗马合并努米底亚之前,沙格镇建在一块能够俯瞰富饶平原的高地上,是迦太基国家的首都,在罗马和拜占庭的统治下繁荣起来,但是在伊斯兰时期又衰落下去。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该处遗址反映了处在帝国边缘上的罗马小镇的风貌。 收藏0 分享0 自由,是免于食物的匮乏,亦是免于对言论的恐惧. 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 南天门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南天门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5-12-30 
阅读权限
50 
积分
2286 
最后登录
2010-11-24 
在线时间
356小时 
金钱
5373 莆币 
精华
帖子
2937 
UID
10701 

莆田市民

莆田市民, 积分 2286,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14 积分 2# 发表于 2007-3-23 12:22 |只看该作者 [B]2.突尼斯:苏萨的阿拉伯人聚居区[/B]


 中文名称: 苏萨的阿拉伯人聚居区
  英文名称: Medina of Sousse
  国家: 突尼斯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88

  批准标准
  1988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 (IV) (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苏萨的阿拉伯人聚居区是位于突尼斯东海岸萨赫勒的一颗明珠,是地中海地区3,000年历史的见证,是古往今来的宝库。
  苏萨是突尼斯东部与地中海相邻的橄榄树种植区萨赫勒的首府,以其手工艺、节庆活动和热情好客而闻名。
  在突尼斯炎热的夏季,载歌载舞的场面在苏萨的街道上随处可见。游客从突尼斯其他地区和世界各地蜂涌而至,来欣赏八月节期间的各种节奏、色彩和游戏。
  色彩艳丽的服装和游行活动会使人想起这个大都市悠久历史的各个篇章,因为它有着丰富的遗产,其中包括基督徒的地下墓窟、罗马人的镶嵌工艺品、拜占廷城堡的遗迹和阿拉伯人聚居区(旧镇)的壁垒。
  在基督教时代之前一千年,苏萨就已经是一个贸易中心和从提尔至西班牙之间的驿站了。
  腓尼基人将它称为哈德鲁梅,他们在迦太基建立之前的两个世纪,在那里建立了一个重要的贸易站。在第二次布若战争晚期讨伐西庇的战役中,汉尼拔从意大利乘船来到哈德鲁梅,开始利用它的港口并在那里安营扎寨。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靠肥沃的边远地区的农产品发财致富的殖民主义者涌人苏萨,七世纪,阿拉伯人和拜占廷人交战,将该城夷为平地。随后,它又从废墟中拔地而起,并有了现在这个名字。但两个世纪后它才在艾格莱卜的统治下重新获得了某种重要地位,艾格莱卜改造了港口并建立了主要的纪念碑。在12世纪,西西里的诺曼人曾将它作为基地,16世纪,西班牙人发动进攻,试图占领它。两个世纪后,它受到法国人的轰炸。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使用了它的港口,1942-1943年冬,港口受到盟军的严重破坏,战后建设了这个现代城市并悉心修复了阿拉伯人聚居区。

  一、大清真寺
  苏萨阿拉伯人聚居区的露天市场热闹非凡,该区是突尼斯最引人注目的旧城区之一。它面向港口,满载盐和石油的货船在那里等待起锚。它为壁垒所围绕,壁垒上有好几个大门,但主要入口是在东北部靠近法尔哈特哈谢德广场的地方,盟军1943年的轰炸在那里打开了一个大缺口。
  在一个铺着粗糙石块的旷地的右翼通往阿拉伯人聚居区的入口处,座落着一个大清真寺,它的历史可追溯到九世纪,经过悉心修复,现已恢复原貌。主庭院的周围是三个拱形门廊,门廊矮墩墩的柱子和高大的拱门简朴而实用。南面的门廊(1675年进行过修建,1965年恢复原貌)作了较多的修饰,它通向祈祷厅,祈祷厅中有13个中堂,每个中堂有六个架间,这些中堂虽建于不同的时期,但却风格相近。现在的米哈拉布(墙上面向麦加的祭坛)的第四个架间上面是一个拱顶,由几个壳形小拱门作支撑。架间的较低部分装饰着高度风格化的植物图案、框有圆花饰的正方形雕刻和用库法体书写的精致铭文。华丽的敏拜尔(宣教台)颇似木制网状物,与清真寺的肃穆结构形成鲜明对照。

  二、由虔诚的勇士管理的堡垒
  走出大清真寺后,游客可沿阿拉伯人聚居区两侧白垩粉房屋的狭窄街道徜徉,拾阶而上,进入神秘的通道,尔后来到朴素而美丽的里巴特。
  这是一座堡垒式的清真寺,历史可追溯到八世纪末期。里巴特是从亚历山大到库塔,形成伊斯兰国家抗击拜占廷舰队的防御线的沿海城堡之一。墙上的系泊环表明这里的墙曾受到海浪的冲击。里巴特一名取自murabitin,他们都是些虔城的勇士,驻扎在那里保卫城市免受敌人的入侵。
  里巴特近来也已得到修复,现在看上去就像若干世纪前一样。古老的石柱和柱头排列在入口的两侧,入口由一个吊门保护,顶部的天窗可设岗哨骚扰进攻者。murabitin使用的低矮、阴暗的警卫室位于入口大厅的两侧,其屋顶由相互交叉的拱门支撑。中央庭院四周的房舍供虔诚的士兵作沐浴仪式之用,走廊内则隐藏着无窗密室。在第一层,密室只占据这个四方形院子的三面:南翼有一个祈祷厅,由沉重的十字形石柱分成两个大小不等的架间。面向麦加的内墙上凿有小孔,反映了建筑物宗教与军事相结合的特点。nador既是了望塔,又是寺院的光塔,站在它的顶部,苏萨及其周围乡村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

  三、镶嵌工艺的杰作
  从西门走出阿拉伯人聚居区后,沿城堡缓步而行,就到了卡斯巴,建于859年的哈莱夫塔高高地矗立在那里。卡斯巴与整个城市结构浑然一体,设在那里的市博物馆以其收藏的在苏萨及其周围地区发现的罗马镶嵌工艺品而闻名,出自最佳镶嵌工艺品制造商之手的杰作摆满了院子的四壁。二到三世纪生活在突尼斯萨赫勒的罗马人奢侈的生活方式似乎成了工匠们的主要主题。除了对海神,狂舞的巴克斯、阿波罗和缪斯,梳装打扮的维纳斯和安抚猛兽的奥尔甫斯的描绘引人注目外,还描绘了许许多多的日常生活场景:打猎、捕鱼和赛马,以及鱼、水果和包括开屏孔雀在内的鸟类。
  卡斯巴博物馆中还藏有迦太基、罗马和拜占廷的丧葬用品和制作精美的石柱,它们是在苏萨周围的地下墓地被发现的,陈列馆由于渗水倒塌后,它们才被拿到这里重新排列。地下墓地是二世纪和五世纪时使用,于上世纪末被发现,内有15,000座异教徒和基督教徒的坟墓。它们长达五公里以上,墙上壁龛成行,用瓷砖或厚厚的大理石板封顶。
  到了苏萨,若不去布雅法尔海滩旁蜿蜓曲折的滨海大道走上一遭,实属憾事。海洋一望无际,涛声阵阵,似在祝福旅人永远幸福,一生平安。同突尼斯基他许多沿海城镇一样,苏萨也鼓励旅游。旅游区位于埃尔坎塔维游艇港的后面,从那里往北延伸,旁边则是度假村。度假村的房屋沿海湾而建,随地形而变化。这些优美的建筑无损于苏萨的文化遗产。相反,它们证实了苏萨还是过去的苏萨,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城市。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苏萨,在阿克拉普王朝时代(800-909)就是重要的贸易枢纽和军事港口,是一个典型的古代阿拉伯人聚居城市。它的古老土著人聚居区、防御工事、建有大清真寺的阿拉伯人聚居区、伊斯兰教修道院、宗教和军事相结合的建筑使苏萨成为伊斯兰国家沿海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 自由,是免于食物的匮乏,亦是免于对言论的恐惧. 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南天门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南天门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5-12-30 
阅读权限
50 
积分
2286 
最后登录
2010-11-24 
在线时间
356小时 
金钱
5373 莆币 
精华
帖子
2937 
UID
10701 

莆田市民

莆田市民, 积分 2286,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14 积分 3# 发表于 2007-3-23 12:23 |只看该作者 [B]3.突尼斯:科克瓦尼(迦太基古城及其遗址)[/B]


中文名称: 科克瓦尼(迦太基古城及其遗址)
  英文名称: Punic Town of Kerkuane and its Necropolis
  国家: 突尼斯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85

  批准标准
  1985,1986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414-005
  科克瓦尼的地理位置稍微有些偏僻,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古迦太基遗迹。这些遗迹只在公元前2世纪时受到过部分破坏。作为一座迦太基城市,科克瓦尼存在了400年,之后随着王国的覆灭而被毁。在遗迹周围可以清晰地看出城市布局,许多房屋围墙还在,经常可以看到上面的彩色黏土。还有一些寺院立柱保留下来,一座小门厅里发现了一些镶嵌砖。侧石、门前台阶、门槛、带普通镶嵌砖的地板随处可见。考古工作者依旧在科克瓦尼忙碌,不过现在最有价值的部分大概已经发掘完了。
  因为科克瓦尼是已知唯一侥幸躲过罗马人愤怒破坏的腓尼基──迦太基城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科克瓦尼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尽管缺少突尼斯其他城市那种壮观的大型建筑──没有超过5英尺的墙,最高的建筑物是一根孤零零的石柱──但是科克瓦尼在其他某些方面好象保存得更完好。就象有人拿走了所有的屋顶(还有二楼),只剩下围墙和门原封未动。在这里,每间房屋以及整个城市的精确布局都能清晰可辩。最能反映古腓尼基人(以及迦太基人)生活的物品是各种洗浴设施,有些浴室还保留着完整的镶嵌砖和浴缸。
  科克瓦尼博物馆展出的人工物品使我们见到了迦太基人生活的另一面。钱币、灯具、花瓶,以及珠宝──大多数设计精巧──使我们对古代文化珍视的“成就”有了几分了解。
  这些人工物品另一动人之处在于,它反映了地中海与当地人的相互影响。科克瓦尼的腓尼基人的家用物品表明受到其他古文明的显著影响。例如,某些珠宝带有埃及式花纹,一只引人注目的希腊式花瓶描绘了奥德赛中的一个场景。

  评价:
  这座腓尼基的城市,大约在第一次布匿战争(约公元前250年)时被废弃,由于罗马帝国后来也未能重建,才使这座腓尼基─迦太基的城市遗址得以保存。它房屋的建筑遵循了与发达的城镇建筑规化相一致的标准。 自由,是免于食物的匮乏,亦是免于对言论的恐惧. 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南天门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南天门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5-12-30 
阅读权限
50 
积分
2286 
最后登录
2010-11-24 
在线时间
356小时 
金钱
5373 莆币 
精华
帖子
2937 
UID
10701 

莆田市民

莆田市民, 积分 2286,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14 积分 4# 发表于 2007-3-23 12:23 |只看该作者 [B]4.突尼斯:伊其克乌尔国家公园[/B]



 中文名称: 伊其克乌尔国家公园
  英文名称: Ichkeul National Park
  国家: 突尼斯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80

  批准标准
  1980年根据自然遗产遴选标准N(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414-004
  伊其克乌尔国家公园位于马特尔平原地区,比塞大西南约25公里,马特尔以北15公里,突尼斯比塞大行政区北部,地中海海岸西南约30公里处。有公路直通公园入口。公园是迁徙水禽的主要冬季栖息地之一:数以十万计的鸭、雁和其它鸟类在伊其克乌尔湖度过冬季。遗憾的是,上游的两座水坝大大减少了入湖的淡水,造成盐度提高,导致鸟类赖以生存的许多植物灭绝,迫使鸟类迁往他乡。
  公元1240年,哈夫西德王朝把伊其克乌尔山定为狩猎保留地。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这一地区的国际意义开始显露出来,终于在1974年,伊其克乌尔沼泽地的主要部分划归森林部管理。1980年12月18日,80-1608号总统令批准建立国家公园。作为联合国教科文人类与生物圈计划中的生物保护区之一得到国际公认。1980年被确定为具有重要价值的湿地,并列入1980年世界遗产名录。1996年列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录。
  公园占地面积为12600公顷。湖水面积随季节而变,最少时10775公顷,雨季最大时达到12600公顷。海拔高度介于1.5米到511米(湖底到山顶)之间。
  公园由林木茂盛的伊其克乌尔山和咸水湖(伊其克乌尔湖)组成。湖水通往大海。山林地带约有1360公顷,湖面8500公顷,其余是沼泽地。伊其克乌尔湖经过比塞大湖通向大海,因此被划分为‘海洋性湿地'西面和南面的几条河流为公园提供淡水。这些水源在夏季枯竭,没有淡水来源,加上高度蒸发,整个湖面水位下降。又由于海水的注入,含盐度上升,伊其克乌尔湖7-10月含盐度最高,为38克/升。秋雨来临后淡水得到补充,含盐度下降至1.7克/升。伊其克乌尔山由三叠纪和侏罗纪岩层构成,主要是变质石灰岩。西南山坡采石场中,侏罗纪石灰岩和沉积矿床都裸露出地面。沼泽地由第四纪沉积岩组成。
  气候属于典型的地中海型,1月平均气温11.3℃,7月平均气温25.2℃,冬季最低气温0℃,夏季最高气温40℃。年平均降雨量625毫米,夏季只有4%,每年有300万立方米雨水流入湖中。
  具有典型的地中海半干旱型植被。公园内山和丘陵被茂密的乳香黄连木、油橄榄、非丽、穗菝葜所覆盖。东南坡是乳香黄连木和野橄榄等常绿高灌木,常绿矮灌木、常绿高灌木与等优势种的大戢组成的稀疏群落。北坡生长的是腓尼基桧。山上的其他灌木有长角豆、方楔柏、柑桔。多种北突尼斯植物中包括:香科植物,隐花草。沼泽地植物分成几个地区。沼泽水塘和开阔水面生长着蓖齿眼子菜、角果藻、水马齿、川蔓藻。湖的最西部蓖齿眼子菜生长极茂盛,可以作为大群水禽的食物来源。湖边窄窄地长了一圈芦苇,离开湖岸的地方主要是?草、灯心草。沼泽地还长有突尼斯不常见的毛茛。较为干旱地区和排水良好的山脊上生长着大麦、毒麦、野胡罗卜、欧洲夹竹桃和枣。
  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多样,造成公园内动物群落多种多样。例如,虽然含盐沼泽边缘的无脊椎动物属于淡水形,主要的无脊椎动物却是典型的海水型。湖中繁密的眼子菜蕴藏着大量的动物种群。有沙蚕属动物、钩虾、蜾嬴蜚、?螺、蛤、蟹。主要鱼类有鲻鱼、海鲈、?、芬塔西鲱。浅水区常见鱼类有条纹秘?。沼泽和湖中可以发现爬行类的湖蛙和水龟。
  伊其克乌尔湿地是整个地中海地区古北区水禽最重要的越冬栖息地之一。一次记录到的鸟类多达30-40万只。记录在案的种类超过185种数量最大的种群是肉垂雉(39000)、红头潜鸭(120000)、骨顶鸡(36000)。大群的骨顶鸡和灰雁(700-3200)表明伊其克乌尔是这些鸟类在马格里布地区的最重要越冬地。1977年记录到的濒危白头鸭数量达600只,占世界已知总数的4%。其余发现的鸟类有绿头鸭,大量绿翅鸭,针尾鸭,琵嘴鸭,黑翅长脚鹬,靴雕,游隼,白头鹞,领燕?。大量的白尾鹞、芦苇莺。候鸟白鹳、黑鹳和彩?。紫水鸡在茂密的芦苇从中哺育后代。伊其克乌尔的哺乳动物不超过10种,最常见的是水獭。有大量的野猪、麝猫,以及少量豪猪,?,野水牛。
  数世纪以来,伊其克乌尔一直作为国家狩猎保留地。这里的野牛据说有两个来源。一是从意大利引进,一是迦太基时代就有并且繁衍至今,后来被作为狩猎动物保护起来。
  伊其克乌尔的人类居住史已有几千年了。紧邻公园的地区人口非常密集,并有一些大城市如比塞大和马特尔(南面15公里)。公园边上的小村子人口还在增长,可能会接纳公园内的130家住户。饲养有2000多只牛、山羊和绵羊。耕种800公顷粮田。农耕繁忙,还有果园和牧场。公园内居民大都受雇于采石场。起初游客很少,森林管理局和旅游董事会的自然历史旅游宣传计划内容广泛。1987年入园人数23000人。1988年春季6周达2500多人。参观者41%来自学校,6.6%来自国外。1989年春在大英博物馆资助下建立了一座生态博物馆/信息中心。北部山坡设有小型博物馆和图书馆。
  早期对1947-1949年出土的古生物发掘物进行了研究。在突尼斯地矿部主持下进行了地层学和化石学研究。突尼斯国家海洋地理科学技术研究所和伦敦大学及突尼斯大学共同开展了伊其克乌尔湖环境研究。1963年起突尼斯与伦敦大学、国际湿地和水禽研究所合作实施水禽观测研究计划。公园研究机构预定1989-1990旅游季节开放生态博物馆。伊其克乌尔湖和湿地成为成千上万迁徙鸟类的停留地,如大雁、鸭类、鹳类、火烈鸟。一度绵延北部非洲的一系列湖泊只剩下了伊其克乌尔湖。
  为保护伊其克乌尔湖而成立的国家公园是地中海地区最主要湿地之一。对众多的古北区越冬水禽和多种陆生及水生生态系统特别重要。公园同时保存有具有国际重要价值的哺乳动物化石。1977年制定管理规划,后并入国家公园法。随后增加了水域管理附加研究规划。整个保护区分片划分。包括伊其克乌尔湖中心区、伊其克乌尔山区、沼泽环境区以及外部6000公顷缓冲区。主要目标是控制湖水水位和含盐量,保持扩展眼子菜,为迁徙鸟类提供食物。现在需要修建水闸来控制湖水含盐量,限制海水倒灌,遏制淡水流失。
  因人类活动对伊其克乌尔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所以1996年被列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录。上游的两座水坝消减了入湖淡水。1996年突尼斯环境部发布报告指出,流入湖中的淡水严重减少,导致湖水和沼泽地含盐量上升,进而改变了食物链,原因是冬季水禽的主要食物眼子菜大量减少。鸟类可食用的植物可能减少20%。湖边的芦苇完全消失迁徙鸟类减少。自1996年起,成群的野鸭、琵嘴鸭和黑尾塍鹬就看不到了。冬季水禽数量下降,灰雁数量一直在减少。所有依赖芦苇生活的鸟类都消失了。公园同时面临制度上的问题,如缺少独立机构和预算资金。大量裸露的石头与花岗岩采石场占据了伊其克乌尔山南坡。使山坡表面土质下降。公园内居民过度地放牧和砍伐树木。商业化捕鱼、伐木和农业开发造成另一威胁。1995/1996年大雨后,生态系统得到部分恢复,尽管灰雁和猎鸟类数量依旧很少,伊其克乌尔湖西部的冬季鸟类数量已经达到100000只。1996/1997年冬季降雨量很少,公园可能再次面临严重形势。

  评价:
  伊其克乌尔湖和沼泽是成百上千种候鸟,如鸭子、鹅、鹳、火烈鸟等迁徙移居的中转站,它们在这里觅食筑巢;伊其克乌尔湖还是最后一个延伸至整个北非的湖泊。 自由,是免于食物的匮乏,亦是免于对言论的恐惧. 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南天门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南天门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5-12-30 
阅读权限
50 
积分
2286 
最后登录
2010-11-24 
在线时间
356小时 
金钱
5373 莆币 
精华
帖子
2937 
UID
10701 

莆田市民

莆田市民, 积分 2286,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14 积分 5# 发表于 2007-3-23 12:23 |只看该作者 [B]5.突尼斯:杰姆的圆形竞技场[/B]

中文名称: 杰姆的圆形竞技场
  英文名称: Amphitheatre of El Jem
  国家: 突尼斯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79

  批准标准
  1979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414-001
  杰姆的罗马圆形竞技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颁布的突尼斯境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建于公元3世纪,被公认为北非最具吸引力的罗马时代建筑,在当时最大的竞技场中位列第四。椭圆外形和巨大规模(长150米,宽124米,周长457米,可容纳35000名观众)与我们熟知的现代运动场没有多大区别。这座非凡的建筑物体现出罗马建筑师和工匠们的精湛技艺,也是罗马帝国鼎盛辉煌的见证。
  公元235年到268年间,罗马帝国由一连串的残暴军事独裁者统治。最早的一个是马克西米努斯皇帝,他的铁腕政策在罗马帝国的北非行省激发了一场暴动。在蒂斯杜斯(今天的杰姆),当地人因为橄榄油的跌价而穷困潦倒,罗马皇帝的沉重赋税激起了心中的怒火,终于揭竿而起。在巨大的竞技场上举行了庆祝,反抗者推举年老的北非总督(这一罗马时代职位相当于今天的美国州长)戈尔迪安一世为新的罗马皇帝。当时戈尔迪安因热心赞助体育活动,获得广泛支持,他是建造蒂斯杜斯竞技场的最热衷的支持者。然而,戈尔迪安错误估计了自己的军事实力,接受了皇帝头衔。他的野心只招来了一场灾难。忠于马克西米努斯的军队很快在战场上击败了戈尔迪安的部队,将蒂斯杜斯洗劫一空,还杀死了戈尔迪安的儿子。不久戈尔迪安在迦太基自己的别墅自杀。不管结局怎样悲惨,戈尔迪安热心帮助修建了竞技场,又在此登基称帝成为一代名人。
  公元3世纪早期,竞技场落成时,蒂斯杜斯成为罗马帝国北非地区第二大城市。但238年发生反叛后,忠于马克西米努斯皇帝的军队摧毁了该城,杰姆再没有真正恢复。城市虽然衰落了,竞技场却保留下来。尽管其中一些巨石被拆下运去修建别的建筑(包括凯鲁万的大清真寺),19世纪时部分墙体又遭破坏(为了赶走躲藏其中的又一批反叛份子),竞技场保留非常完好。
  除了恢弘的罗马圆形竞技场,杰姆满眼都被黄沙掩没着,寂静而又没有更多引人之处。不过竞技场很大,几乎和罗马城竞技场一般。外形也相当漂亮。没有丝毫瑕疵影响到它的庄严雄伟。一部分墙体不见了。这是17世纪时无知的人破坏造成的。当时藏在里面的不同政见者被土耳其统治者驱赶出来。为了暴露出这些人的藏身之处,竞技场的围墙也被炮火轰出一个大洞。

  评价:
  这里是北非最大的竞技场遗址,位于一个叫杰姆的小乡村。这个建于3世纪的巨大的圆形竞技场能够容纳3.5万名观众,其建筑结构反映了罗马帝国的庄严和庞大。 自由,是免于食物的匮乏,亦是免于对言论的恐惧. 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南天门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南天门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5-12-30 
阅读权限
50 
积分
2286 
最后登录
2010-11-24 
在线时间
356小时 
金钱
5373 莆币 
精华
帖子
2937 
UID
10701 

莆田市民

莆田市民, 积分 2286,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14 积分 6# 发表于 2007-3-23 12:24 |只看该作者 [B]6.突尼斯:迦太基(考古遗址)[/B]


 中文名称: 迦太基(考古遗址)
  英文名称: Site of Carthage
  国家: 突尼斯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79

  批准标准
  1979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C (II), (III), (VI) 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届会议报告。

  据罗马史诗《伊利亚特》描述:为躲避兄弟的仇视,腓尼基的狄多逃离了泰尔王国,来此LD着这个欣欣向荣的国家。从远处,你能眺望这座崛起的城市,泰尔人的领地,它就是始建于公元前8世纪的迦太基。
  狄多是腓尼基古都――泰尔国王的妹妹。国王为谋取红财杀害了狄多的丈夫后,狄多带着自己的追随着,扬帆出海,去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新王国。在北非的海岸,她建立了一个宏大的城市;特洛伊城的王子,罗马帝国创建者之一的埃涅阿斯为寻找一个建立罗马帝国的合适地点,率领着他的舰队也到达的那里。
  狄多为城市取名“迦太基”(该词源于腓尼基语,意为“新的城市”)。
  当罗马与迦太基这两个强国之间的敌意不断增长时,大约在公元前264至公元前241年间,爆发了第一次战争,开始了公元前218年的远征。结果,迦太基人战败,被迫割让了西西里,并支付了巨额战争赔偿。
  公元前218年,汉尼拔抓住机会,主动出击,横扫伊特拉斯坎(意大利西部一古国),并于公元前216年在卡尼尔战役中击败罗马军队。汉尼拔是迦太基的年轻军事将领。他率领3.8万名步兵,8000名骑兵,以及37头大象,越过阿尔卑斯山,出奇不意地攻占了意大利。这次奇袭至今仍传为美谈。
  汉尼拔连续数年转战意大利,并不断取得胜利,但在第二次迦一罗战争中,罗马人侵占迦太基,汉尼拔不得不率军返回。
  第二次迦一罗战争以汉尼拔在佐马战役中遭到失败而于公元前202年结束。
  公元前149年罗马人对迦太基举行了第三次宣战,接着迦太基城被罗马人围困、攻陷。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城在一次据说长达10余天的大火中被焚毁。
  迦太基城在建筑上出色地体现了欧洲的艺术传统和风格,但它在罗马人的对垒中,表现得并不出色。
  公元前2世纪中叶,罗马元老院一致同意了罗马政治家可图的坚决主张:迦太基必须被摧毁。迦太基,这座一度是罗马盟友但现又成为对手和敌人的城市,终于在公元前146年被毁。
  公元前6世纪,迦太基变得日益强盛。它建立了自己的舰队,并取得了好些殖民地。迦太基人在靠近托斐斯的地方建造了两个人工港口。这两个港口是他们海上的象征。许多现代游客对它们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个港口为圆形的军港,中间一个小岛有着可同时容纳许多舰船的干船坞空间。据希腊历史学家埃庇尔的估计,这个军港能容纳200多条舰船。埃庇尔对该军港的描述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考古学家的证实。与军港相连接的是一个大型的商用港口。这个港口的入口处现已被探明。
  迦太基城的市中心看来位于拜尔塞山一带(拜尔塞一词原意为“牛皮”。据说狄多刚到达时,取得的土地并不多,一张牛皮足以将地圈起来了)。现在,拜尔塞山有一座考古博物馆。考古勘察家们对山坡进行了发掘,发现那里有一些属于公元前3世纪末期和2世纪初期的房屋及店铺。但绝大多数至今仍可见到其遗迹的建筑物――例如圆型竞技场,安东尼式浴池的底层,和一些别墅――都留下了强大的罗马征服者的痕迹。要分辨历史事实和传说,有时几乎是不可能的。
  尽管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工作,有些线索仍然扑朔迷离。甚至迦太基城建立的日期也无法确定。据文字记载,迦太基是建于公元前9世纪的末期,然后考古发现的遗物却表明,在公元前8世纪中叶以前,那里根本无人居住。最初的考古发现,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一个名为托斐斯的地方,显然曾作为向女神坦尼特贡奉的祭坛。那里,大量的儿童被作为祭品。月光下的宗教仪式上,一些2―3岁的儿童被祭奉给拜埃尔――古代腓尼基人信奉的太阳神。将一些名门望族的成员和来世所需的用品一起关入墓穴,进入另一个世界,这种做法在那里墓穴,进入另一个世界,这种做法在那里似乎是一种传统。关于狄多死亡的传说可能基于一种原始的思想:一个国王或皇后的去世会造福于这个国家. 自由,是免于食物的匮乏,亦是免于对言论的恐惧. 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南天门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南天门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5-12-30 
阅读权限
50 
积分
2286 
最后登录
2010-11-24 
在线时间
356小时 
金钱
5373 莆币 
精华
帖子
2937 
UID
10701 

莆田市民

莆田市民, 积分 2286,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14 积分 7# 发表于 2007-3-23 12:24 |只看该作者 [B]7.突尼斯:凯鲁万[/B]

中文名称: 凯鲁万
  英文名称: Kairouan
  国家: 突尼斯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88

  批准标准
  1988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C (I), (II), (III), (V), (VI) 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2届会议报告。

  凯鲁万建立于公元670年,历史上作宗教作为中心,现为总督管辖区的主要城市。
  凯鲁万位于突尼斯海岸和内陆山区之间;其突尼斯海岸有来自拜占廷人的威胁,而内陆山区则受到柏柏尔人的骚扰。凯鲁万建在干旱平原的中部,距苏斯港约50公里。

  历史渊源:
  凯鲁万是继迦太基城后的又一名城,在同阿拨斯王朝的哈里发关系密切的阿格拉比德王朝的统治下,凯鲁万作为首府城市达到了繁荣时期。
  10世纪初,伊斯兰教的什叶派(是阿拨斯王朝的哈里发的敌人)统治了伊夫里吉亚。
  公元989年,阿格拉比德王朝被新的法蒂玛王朝(由伊斯兰教什叶派组成)取代,新王朝最初定都马赫迪耶,以后迁至凯鲁万。在当地灌输什叶派文化失败后,法蒂玛王朝于972年移师埃及。
  11世纪上半叶,基督教在凯鲁万的影响逐渐消失,伊斯兰教文化最终确立。为了报复,法蒂玛王朝派希拉里安斯远征凯鲁万,将整个伊夫里吉亚地区夷为平地。凯鲁万城于1057年遭到洗劫。
  公元12世纪,突尼斯城重新成为首都,凯鲁万则是马格里布地区的第一圣城。

  城市布局:
  凯鲁万的麦地那周围筑有3公里长的石头城墙,其南门和北门由一条横跨城市、穿越众多露天市场的交通要道相连接。在占地54公顷的麦地那区域内,这条干道的两边是由通衢和死巷组成的密集交错的道路网。低矮的房屋形成了白灰涂墙的城市景观,这些房屋的外墙立面处理严谨,其历史可向上追溯三百年。一些顶塔显露在一片平顶房屋之上。
  在这些可追溯到回教纪元开始时期、历史悠久的建筑古迹中有凯鲁万大清真寺和“三大门”清真寺。凯鲁万大清真寺是伊斯兰教以及世界建筑杰作中最重要的古迹之一。凯鲁万大清真寺成为马格里布地区一些清真寺建造的标准,特别表现在其装饰色彩基调方面。“三大门”清真寺(866年)是具有雕刻立面的最古老的伊斯兰清真寺。凯鲁万是回教纪元最初几个世纪的文化以及伊夫里吉亚文化的有力见证。
  凯鲁万的穆斯林传统建筑影响了这个城市的空间布局,它们由于经济的变化而易受损坏,已成为无价的历史遗产。凯鲁万是伊斯兰教的圣地之一,也是伊斯兰教世界的精神支柱之一。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建于670年,在9世纪阿夫拉比德王国的统治下达到繁荣。尽管于12世纪成为突尼斯的政治首都,凯鲁万依然保留了马格里布地区圣城的风貌。它丰富的建筑遗产包括用大理石和斑岩做柱的大清真寺和9世纪的三门清真寺。 自由,是免于食物的匮乏,亦是免于对言论的恐惧. 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南天门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南天门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5-12-30 
阅读权限
50 
积分
2286 
最后登录
2010-11-24 
在线时间
356小时 
金钱
5373 莆币 
精华
帖子
2937 
UID
10701 

莆田市民

莆田市民, 积分 2286,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14 积分 8# 发表于 2007-3-23 12:24 |只看该作者 [B]8.突尼斯:突尼斯的阿拉伯人聚居区[/B]


 中文名称: 突尼斯的阿拉伯人聚居区
  英文名称: Medina of Tunis
  国家: 突尼斯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79

  批准标准
  1979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C (II), (III), (V) 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突尼斯位于非洲南部,地中海北岸,地处海上航道和撒哈拉沙漠运输线之间的地带,被称为“拉?冈里特(la Gonlette)”的边远港口使突尼斯直通突尼斯海湾。泻湖使依山而建的突尼斯与它的老邻居迦太基分隔开。古迦太基战争后,经过一段与迦太基密切相关的历史时期,突尼斯在公元下世纪获得重建。历史上突尼斯是贸易中心城市,现为国家首都,行政省的重要城市。

  城市历史:
  在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占领阿非里基亚地区时期,突尼斯在图内什(Tunes)遗址上重建。迦太基的毁灭是突尼斯重建的决定性因素。之后的不久,突尼斯修建了许多港口设施。在894-905年短暂的阿格拉比特王朝统治时期,突尼斯是阿非里基亚的首府。
  在随后的公元909―1057,法蒂玛王朝和日里德(Zirid)王朝统治时期,马赫迪亚和凯鲁万分别是它们的首府。公元1160年,阿尔毛阿韦斯(Almohaves)(信奉什叶派教义的柏柏尔人首领)定都突尼斯。
  1228―1574年间,突尼斯是哈夫斯的首府,它是从阿尔毛阿韦斯分离出来的马格里布王朝。在这一时期,突尼斯发展到历史颠峰。
  当在1574年统治被奥斯曼土耳其王朝取代后,突尼斯丧失了作为首府的地位。由于商社的存在和在海上进行掠夺(后者在这一时期达到高潮),突尼斯进入了一段经济繁荣期。在17和18世纪侯赛因王朝的统治下,集中进行了建筑工程建设,形成的城市景观保留至今。

  城市结构:
  在城市环路内,占地270英亩的突尼斯麦地那由曲折交错的街衢、拱状通道、胡同和死巷组成。其城市结构的和谐统一令人瞩目。白色房屋形成了该突尼斯的城市景观。借鉴不同风格而建的重要建筑(如732年修建的大清真寺)和单一风格的建筑(如1675年修建的具有土耳其风格的Sidi Mahrez清真寺)和谐地构成一个整体。
  突尼斯对东马格里布地区的建筑和装饰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它的宫殿、房屋、穆斯林学校和露天市场,突尼斯与典型的伊斯兰教城市相比在空间组织和日常生活等方面表现的迥然不同。从整体上讲,麦地那是传统的人类居住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突出范例。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从12-16世纪,处于阿尔摩哈维斯(Almohaves)和哈斯底斯(Hafsides)王朝的统治之下,当时突尼斯被看作是伊斯兰世界最伟大和最富有的城市之一。700多个纪念性建筑,包括宫殿、清真寺、陵墓和喷泉,这些都展示着它昔日的辉煌。 自由,是免于食物的匮乏,亦是免于对言论的恐惧. 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南天门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南天门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5-12-30 
阅读权限
50 
积分
2286 
最后登录
2010-11-24 
在线时间
356小时 
金钱
5373 莆币 
精华
帖子
2937 
UID
10701 

莆田市民

莆田市民, 积分 2286,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14 积分 9# 发表于 2007-3-23 12:25 |只看该作者 [B]世界遗产【西北非洲篇】之阿尔及利亚[/B]
[B]1.阿尔及利亚:提帕萨(考古遗址)[/B]


中文名称: 提帕萨(考古遗址)
  英文名称: Tipasa
  国家: 阿尔及利亚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82

  批准标准
  1982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415-005
  提帕萨位于首都阿尔及尔丁西郊70公里处的地中海沿岸,最初是腓尼基人的贸易集散地,公元1-2世纪提帕萨先后被拉丁人和罗马人占领,后为古毛里塔尼亚王国的港口城市,再后来提帕萨成为北非最重要的基督教徒定居点之一。传说4世纪初,这里的女圣人圣萨尔莎因毁损一尊圣像而被杀,投入大海,海中波涛汹涌,后在岸边出现她的坟墓。430年,随着汪达尔人和阿里乌斯派教徒的入侵,大多数居民逃往西班牙。传说中,这些人即使被割掉了舌头,他们仍能说话。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的入侵使得提帕萨的居民所剩无几,这时提帕萨已遭到严重的破坏。
  建于公元五世纪的海边陵墓是提帕萨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之一。提帕萨的广场保存完好,是提帕萨遗址中最古老的建筑。罗马古城遗址中有斗兽场、庙宇、教堂、商店、戏院和喷泉,古罗马大道通往当时的王都伊奥勒。提帕萨的博物馆面积很小,但仍保存着大量从长方形的教堂中运来的价值连城的镶嵌画,这些画容易使人联想到一世纪的生活,从罗马遗址中挖掘出来的雕像、日用器皿、工艺品等文物多藏于此,还有刻在木片上的卖身万契和其他文件。距古城遗址不远,有古罗马坟场。提帕萨遗址中还有一条宽14米的主干道路,这条道路中长约200米的一段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海边拥有现代化的海水浴场。
  坐落于地中海沿岸的提帕萨,是沿着纪念碑及毛里塔尼亚最大的王室陵墓修建的唯一的遗址群,其中不乏腓基尼、罗马、早期基督教和拜占庭人的遗址。如今提帕萨成为阿尔及利亚境内著名的旅游胜地,其悠久而秀美的文化景观不断的吸引着不计其数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评价:
  提帕萨坐落于地中海沿岸,是古代迦太基的贸易驿站,后被罗马占领并作为征服毛里塔尼亚王国的战略要地。它是沿着纪念碑及毛里塔尼亚最大的王室陵墓修建的唯一的遗址群。其中包括腓基尼、罗马、早期基督教和拜占庭人的遗址。 自由,是免于食物的匮乏,亦是免于对言论的恐惧. 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南天门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南天门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5-12-30 
阅读权限
50 
积分
2286 
最后登录
2010-11-24 
在线时间
356小时 
金钱
5373 莆币 
精华
帖子
2937 
UID
10701 

莆田市民

莆田市民, 积分 2286,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14 积分 10# 发表于 2007-3-23 12:25 |只看该作者 [B]2.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B]

中文名称: 塔西利?恩?阿耶
  英文名称: Tassili n'Ajjer
  国家: 阿尔及利亚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82

  批准标准
  1982年根据文化遗产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与自然遗产遴选标准N(II)(II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415-002
  塔西利-恩-阿耶位于阿尔及利亚的东南部,通常被认为是北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它是一系列由沙石侵蚀而成的高地的总称,另有众多狭长、陡峭的峡谷散布其间。因为沙漠中岩石的氧化程度及沉积在岩石表面的金属氧化物的含量不同,岩石的颜色在暗红和黑色之间变化。朝西望去是一片沙的海洋,那些三角形沙丘可以尽收眼底。据统计,这个区域的年降水量不足4英寸。风暴经常席卷这片干旱的土地,风扬起的沙子堆积形成了大量的三角形沙丘及东边更辽阔的沙丘地。
  塔西利-恩-阿耶是一片幅员辽阔的高原,向北可以延伸到霍加尔山脉。它是阿尔及利亚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在阿尔及利亚,很少有比塔西利-恩-阿耶更壮观的风景,它尤其以深邃的峡谷和鬼斧神工般的绝壁而举世闻名。塔西利-恩-阿耶里有许多村庄,但都不怎么引人入胜。另有一个盛产石油的小镇,它只是靠为进出于撒哈拉的车辆供油,才得以维计。
  塔西利-恩-阿耶风景区内最著名的是那些拥有8000年之久的岩石绘画,大部分的作品发现于塔西利-恩-阿耶地区的中心处。从绘画上描绘的该地区风土人情可以看出,它与现今的撒哈拉地区的民俗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岩石绘画的价值很高,它们现在由塔西利国家公园加以严格的保护。游人只有跟随正式导游或者是随旅游团才可以进入这个地方。对游人来说,得到当局的许可进入该地才是最直截了当的方法。

  评价:
  由于塔西利?恩?阿耶所处的地理位置恰好可以观测到奇妙的月亮景观,该遗址的史前窑洞艺术,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窑洞艺术群之一。15,000多幅画和雕刻艺术记录了从公元前6,000年到第一世纪撒哈拉气候的变化、动物的迁徙以及人类生命的进化。异常优美的景观和因砂岩被侵蚀而形成的“石林”构成了这副独特的地质景象。 自由,是免于食物的匮乏,亦是免于对言论的恐惧. 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南天门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南天门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5-12-30 
阅读权限
50 
积分
2286 
最后登录
2010-11-24 
在线时间
356小时 
金钱
5373 莆币 
精华
帖子
2937 
UID
10701 

莆田市民

莆田市民, 积分 2286,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14 积分 11# 发表于 2007-3-23 12:25 |只看该作者 [B]3.阿尔及利亚:提姆加德[/B]


中文名称: 提姆加德
  英文名称: Timgad
  国家: 阿尔及利亚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82

  批准标准
  1982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6届会议报告。

  415-006
  提姆加德是属于阿尔及利亚的古罗马遗迹,是北非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罗马遗址。该遗址位于阿尔及利亚的东北部的奥雷斯山脉地区。平均海拔高度大约在1072米左右,城市的周围由群山环绕。
  提姆加德城堡建于公元100年,最初只是古罗马奥古斯都军队沿着奥雷斯山区北部地区建立的一系列哨所之一。后来,罗马帝国特拉让皇帝的命令,在此地建立了城市,并命名为塔姆加迪。公元600年,柏柏尔人起义,赶走了罗马人,这座城市也随之改名为塔姆加德。城市在抵御奴米底亚人的入侵上也起过重大作用,经过几个世纪的繁荣期,城市最终被柏柏尔人所毁坏。尽管如此,现在依然可以看到当初城市的繁荣景象。整个城市都使用巨大的石块建筑起来的,平坦的石面大广场,是古代人们聚会的场所。
  1881年发现此城遗址。提姆加德城是典型的罗马建筑,城外有围墙,但没有加强防御设施。巨大的城市广场占据了较低的中心地带,附近有一处拥有3500个座位的露天剧场、4处主要浴室、一处图书馆和朱比特神殿。城市里其他建筑包括一些坚固的房屋和商店,广大而随意分布着的郊区建筑。这些建筑物的大部分只留下基础和廊柱,也有一部分保存得相当完整。它是当时罗马设计最完美的城堡,城内商铺、客栈云集,技工们在自家店铺上出售手工品。城堡中心建有广场,歌剧院则位于城南。
  提姆加德所处的地区先前是一片海拔达1000米的肥沃的农耕地,发源于内陆山脉深处的储量丰富的河水灌溉着这片土地。但是由于人类的过渡开发,破坏了植被和土壤,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提姆加德的环境目前深受撒哈拉沙漠之害。早期柏柏尔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对提姆加德古罗马遗址有过不同程度的部分破坏,但从这以后由于在这片土地上没有新的殖民者入侵,加上多个世纪以来沙层的覆盖,大部分遗址还是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掩埋在半米以下的古建筑保存更加完整。一些高大建筑,如歌剧院、拱形门迄今依旧巍然屹立。即使在今天,歌剧院仍旧在用。
  现在古城遗址入口处建有博物馆,陈列着古罗马人的石棺、雕像及一些精美的工艺品。城市南部依斜坡而建的半圆形古剧场,气势恢宏,保存得十分完整。阿尔及利亚独立后,一年一度的国际艺术联欢节即在此处举行。

  评价:
  提姆加德作为特拉让皇帝的军事殖民地,是于公元100年沿欧雷斯的北坡而建立的。城区拥有正方形围墙和垂直方向的设计,以及两条穿越城市的交叉道路,是美妙绝伦的罗马式城市建筑设计。 自由,是免于食物的匮乏,亦是免于对言论的恐惧. 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南天门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南天门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5-12-30 
阅读权限
50 
积分
2286 
最后登录
2010-11-24 
在线时间
356小时 
金钱
5373 莆币 
精华
帖子
2937 
UID
10701 

莆田市民

莆田市民, 积分 2286,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14 积分 12# 发表于 2007-3-23 12:25 |只看该作者 [B]4.阿尔及利亚:杰米拉[/B]


 中文名称: 杰米拉
  英文名称: Djmila
  国家: 阿尔及利亚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82

  批准标准
  1982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 (III) (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6届会议报告。

  杰米拉是阿尔及亚的宗教圣地,古代名城,座落在北非塞蒂夫省的900多米高的山丘上,杰米拉遗址使阿尔及利亚成为拥有世界上最壮观的罗马遗址的国家之一。尽管这个遗址本身的占地面积并不是最大的,但它却保存完好,而且与之相邻的博物馆里藏有极其精美的镶嵌壁画,这些工艺品经常被送到很远的阿尔及利亚博物馆展出。杰米拉因拥有北非保存最完好无缺的古罗马遗址而为万众所瞩目。
  杰米拉本该被开发为富饶的农业用地,但在公元一世纪被建成一个军事要塞。一世纪时,古罗马人开始在这儿建城,二世纪末在城南建造了纪念罗马塞蒂米厄斯王朝的庙宇。这座庙宇三面被圆柱和檐廊环绕,院内为举行仪式的地方。市内的广场也是祭神的地方,西面有大教堂,北侧是供奉朱庇主神和天后朱诺、智慧之神弥涅乐瓦的神殿。城内其它古迹还有保存完好的塞维鲁家族宗庙、农神庙、城北大教堂等。
  杰米拉城有两个广场和一个容纳3000人的歌剧院,只是因为这所城市占地面积狭小,不得不把歌剧院和广场建在城墙外面。公元四世纪,城内新建了一个洗礼池和一个长方形教堂。居住于此的人口在公元三世纪达到顶峰,足足有两万人。但到了公元五世纪,杰米拉败落下来。1909年,发掘古遗址的工作开始进行。杰米拉博物馆的入口相对于博物馆内所容纳的大量馆藏来说显得非常狭小。博物馆的三个房间装得满满的,陈列着前面提到的镶嵌画和一些大理石雕像,还有 油灯之类的器皿以及烹饪用具。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建筑物中,有一个欧洲剧场,它是以剧场内的一幅镶嵌画的名字来命名的。欧洲剧场中建有一个庭院,周围环绕着18个房间,房间内都装饰有一些立柱。洗礼池内的装饰壁画至今仍保存如初,但园屋顶是后来修复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里面的大浴室至今仍功能完好,在很多地方仍然可见到供热水循环的导管和每个导管上带有的两个面板。在洗礼池后边,有一扇大门,通向先前的基督教区。早些时候,在杰米拉周围地区,曾出现过倒卖“古董真品”的现象。这儿也不可能免俗--其中的很多所谓的古董根本就不是真的。

  评价:
  杰米拉或叫做奎库尔(Cuicul),高于海平面900米,以它特有的广场、寺院、王宫、凯旋门以及建筑物,形成了在山区进行罗马式城市建筑设计的典型范例。 自由,是免于食物的匮乏,亦是免于对言论的恐惧. 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南天门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南天门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5-12-30 
阅读权限
50 
积分
2286 
最后登录
2010-11-24 
在线时间
356小时 
金钱
5373 莆币 
精华
帖子
2937 
UID
10701 

莆田市民

莆田市民, 积分 2286,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14 积分 13# 发表于 2007-3-23 12:26 |只看该作者 5.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的卡斯巴哈

中文名称: 阿尔及尔的卡斯巴哈
  英文名称: Kasbah of Algiers
  国家: 阿尔及利亚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92

  批准标准
  1992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 (II) (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阿尔及尔的卡斯巴哈建在陡峭的斜坡上(118m高)紧挨着布扎里(Bouzareah)山,坐落在富饶的米蒂贾(Mitidja)平原附近,面对着海湾的港口与地中海。阿尔及尔的卡斯巴哈建立于公元前6世纪。历史上主要起军事与贸易职能,现为阿尔及利亚的首都。
  城市历史:
  现在的阿尔及尔的位置被伊科西姆人(Ikosim)占据着,先后是腓尼基和伊科锡温(Icosium)的贸易基地,公元一世纪毛里塔尼亚皇帝占领了这里。
  继五世纪被汪达尔人征服之后,六世纪毛里塔尼亚又落入拜占庭人的统治下。后来阿拉伯人于公元994年夺回了这里,并且在罗马城市的遗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城市。到了十五世纪,阿尔及尔的历史又与马格里布王朝的战争联系在了一起。
  1529年,巴伯路斯(Barberousse)兄弟控制了佩尼翁(Penon)要塞从而结束了西班牙对阿尔及尔周围岛屿的占领,从那时起阿尔及尔扩展到了海边。阿尔及尔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者确定为首府城市,并且建起了城堡和防御城墙。
  十七、十八世纪作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西地中海的前哨,阿尔及尔这个防御型的城市也成了野蛮的海盗们的藏身处。在这种军事和贸易活动的刺激下,阿尔及尔的经济空前繁荣。
  1716年,一场大地震摧毁了麦地那的大部分建筑,后来又逐渐重建了起来。1830年被法国占领后,阿尔及尔老城经历了大规模的改造,这使得从土耳其时代就形成了的城市结构彻底改变了。

  城市风貌:
  卡斯巴哈(用于老城整体的一个专有名词)占据着城堡之间的三角地带,建在小山的顶上,靠近海边。错综复杂的街道和小路组成了一个严密的“网络”,地势略显倾斜,因此这个“网络”中还夹杂着一段一段的楼梯,整个城市都被这个网络覆盖着。不过,在城市的广场处这个“网络”是空的,如谢克?贝恩?巴底斯(Cheik Ben Badis)广场,这里是老城的中心。
  在阿尔及尔的卡斯巴哈中,土耳其的军事建筑与摩尔人的建筑传统还有地中海阿拉伯建筑风格融为一体。沿着山势而建那些房顶带有阳台的白房子组成了一幅拥挤、混乱的图景。许多主要纪念性建筑都使用木雕和陶器装饰房屋,并带有花园与喷泉,由于这些建筑的亮丽使得它们在整个市容中显得十分突出。这些建筑包括大清真寺(11到14世纪)、西迪?阿卜德?拉曼(Sidi Abdal Rahman)清真寺(18世纪)、凯乔娃(Ketchaoua) 清真寺(18到19世纪)和the Dar Aziz Bent El Rey 宫(16世纪)在内。
  阿尔及尔的卡斯巴哈是一种建筑或者建筑组合的显著例子,它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的关键见证。另外,它也是传统人类定居点的很好例证,它表现了一种在不可抗拒的外部力量的冲击下变得脆弱的文化。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从空中俯瞰海岛,有一座建于公元前四世纪的迦太基贸易驿站,这就是卡斯巴哈。卡斯巴哈是典型的麦地那式或伊斯兰式的城市,是地中海最杰出的海岸景观之一。这是一处促使人们回顾历史的地方。它保留了城堡,古代寺院和奥斯曼宫殿,同时保留了传统的城市建筑以及根深蒂固的民族观念。 自由,是免于食物的匮乏,亦是免于对言论的恐惧. 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南天门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南天门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5-12-30 
阅读权限
50 
积分
2286 
最后登录
2010-11-24 
在线时间
356小时 
金钱
5373 莆币 
精华
帖子
2937 
UID
10701 

莆田市民

莆田市民, 积分 2286,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14 积分 14# 发表于 2007-3-23 12:26 |只看该作者 [B]6.阿尔及利亚:姆扎卜河谷[/B]

中文名称: 姆扎卜河谷
  英文名称: MZab Valley
  国家: 阿尔及利亚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82

  批准标准
  1982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 (II) (III) (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75平方公里的莫扎比特(Mozabite)包括五个防御性的村庄,季节性的工事(夏季“要塞”)还有墓地和棕榈树林。姆扎卜峡谷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北部,西部大荒漠的东北部,象是在一片石灰岩高地切割出来的谷地。5村庄都分布在各不相同的地型区域中:小岛、山梁、丘陵顶端、峰顶和盆地中。这个位置甚至连流动的游牧部落也很少到达。
  莫扎比特建立于公元十一世纪,历史上主要起防御功能。

  城市历史:
  公元十世纪,伊巴底斯(Ibadis)教派(宗教的一派),由相当数量的非阿拉伯语伊斯兰教徒组成,其中包括柏柏尔人)统治着马格里布(Maghreb)的一部分。
  伊巴底(Ibadi)王国的首都是塔赫特(Tahert),也是这个教派的圣城和发源地,这个教派的学说即反对什叶教派也反对逊尼教派。
  公元909年,法蒂玛(Fatimid)王朝的缔造者(什叶派)摧毁了塔赫特。这个王朝的势力在10世纪后期达到顶峰,在公元972年,其首都迁到了开罗,在那里,它一直存在到公元1171年。
  伊巴底(Ibadi)王国被打败以后,伊巴底斯教徒逃亡各地。他们到处寻找新的领地以便定居下来,公元十一世纪他们在与外界相对隔绝的姆扎卜河谷建立了更易于防守的定居点。
  从1056年到1147年,逊尼派柏柏尔族国王阿尔摩拉维兹(Almoravids),统治着马格里布和西班牙裔穆斯林的定居地。
  城市形态:
  五个防御性村庄共同的人口能在更大规模的一个城市中和平共处。每个村庄分布在从清真寺到城墙的若干同心圆中。每个村庄都在其城墙外面拥有夏季“要塞”;这种夏季移民点没有正式的固定形态,往往包括人工棕榈树林,公墓和清真寺。
  每个防御性的村庄都是和谐的蓝白相间的外观,而且都在建在有一个尖塔的防御性清真寺周围,这座尖塔担负着了望塔的作用。建筑景观由简单的覆盖石灰的泥砖结构建筑组成,这些建筑的外观呈立方体,有狭窄矮小的出口、阳台、水平通路和拱型走廊。在城墙外面的夏季“要塞”中,建筑看上去都有防御用途。
  “姆扎卜河谷定居点对二十世纪城市规划与建设,从勒?科尔布西俄(Le Corbusier) 到普永(Pouillon)都发挥了相当可观的影响。”“带有夏季‘要塞’的古苏尔(ksour)证明用一种最特殊的方式证明了伊巴底文化的发达程度。”这些相同的要素“一个传统人类定居点的生动的实例,代表了一种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的文化”。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姆扎卜河谷景观,是伊巴丹人在10世纪时围绕着他们的五个吉苏尔或称为城堡而修建的,完工之快令人称奇。简单,实用并极适应环境。姆扎卜的建筑结构是为群体居住而设计的,但同时也考虑到了家庭的结构。当今城市建筑的设计者可以此为借鉴。 自由,是免于食物的匮乏,亦是免于对言论的恐惧. 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南天门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南天门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5-12-30 
阅读权限
50 
积分
2286 
最后登录
2010-11-24 
在线时间
356小时 
金钱
5373 莆币 
精华
帖子
2937 
UID
10701 

莆田市民

莆田市民, 积分 2286,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14 积分 15# 发表于 2007-3-23 12:26 |只看该作者 [B]7.阿尔及利亚 贝尼.哈迈德城堡[/B]

中文名称:贝尼.哈迈德城堡
  英文名称:Al Qal'a of Beni Hammad
  国家:阿尔及利亚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1980
 建于公元1007年的贝尼.哈迈德城堡,座落于海拨1000米的山地高原上,是哈迈德王朝(Hammadid emirs)所建立的第一个具有防御功能的首都,因其发达的手工业及繁荣的商业贸易而急速发展起来,成为11世纪时阿拉伯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商业都市。但经过短暂的兴盛后,于11世纪末叶时,因恐于阿拉伯游牧民族的袭击,多数居民纷纷转移至他地。公元1148年时遭到諾曼地人的入侵,公元1152年时又被席捲北非一带的阿尔莫哈达王朝征服,就此结束其短暂的历史。遗址当中的清真寺,其祷告室拥有13条通道和8间隔间,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