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女人超碰av: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2:13:10
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复习提纲
第一课 工商业的兴起  一、工厂从这时发展而来   1、时间:14世纪   地点:意大利(西欧)
2、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有哪些不同?
所有者
劳动者
生产方式
场地
与规模
相互关系
效率
手工作坊
作坊主
作坊主与家人、帮工
封建主义

作坊主与学徒、帮工的关系

手工工场
手工工场主
手工工场工人
资本主义

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最根本的不同:手工工场存在雇佣关系
3、作用:(1)提高了生产效率;       (2)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3)进一步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4)促进了社会阶级、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
二、商人的地位变了
1、商人的变化:成为资产阶级的前身。
(1)经营方式:由单纯的经商改变为既是手工工场主又是商人。经济地位:实力超过王公贵族。
(2)政治地位:甚至可担任市长。
(3)变化原因:16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君主为了富国强兵,大力发展工商业,推行有利于商人的政策。如英国的伊丽丽莎白女王,采取的利商政策,见P7
2、贵族的变化:经济上陷入了困境之中,走向没落
3、农民的变化:一部分失去土地,成为手工工场的工人。成为工人阶级的前身。
4、其它知识点:(1)作坊、手工工场和工厂的关系: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
(2)中世纪晚期,西欧手工工场得到发展,但西欧还处在农业社会中
(3)中国明清的江南地区也出现了手工工场,如清代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制造业
第二课 冲破思想的牢笼
一、  蒙娜丽莎的微笑 (文艺复兴运动)
1、时间:14世纪---16世纪地点:意大利,后影响西欧  对象:天主教会
2、代表人物及作品:
意大利 达芬奇 《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
英国  莎士比亚 《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3、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是核心思想):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通过文艺创作,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重视人的作用和需要,主张一切以人为本,要求一切从人出发,最终一切为了人,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
4、性质、意义: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使人们的思想从宗教愚昧中解放了出来
5、中国同主题的文艺作品:汤显祖 《牡丹亭》
二、“教皇奶牛”(德国)的解放(宗教改革)
1、领导人:马丁路德  兴起国家:德国  时间:16世纪    对象:天主教会
2、主张:在信仰问题上,人人都是平等的。
3、结果:、宗教改革运动使得德国等西欧国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4、影响:对内是新教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宗教改革运动席卷了整个德国,各地教会纷纷独立;对外是瑞士、英国等西欧国家也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相继摆脱了罗马教会的控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三、近代科学的诞生
1、时间:15、16世纪。
2、代表人物:(1)英国——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2)波兰——哥白尼——日心说——被誉为“科学革命的开端”(3)意大利——布鲁诺——宇宙是无限的,没有中心 (4)英国——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把科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3、科学的作用:使自然界不再神秘莫测,人们逐渐触摸到自然界跳动的脉搏;可以帮助人类认识自然,提示自然界的奥秘,从而以科学理发的态度看待世界。
4、对于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启示:科教兴国 重视知识的作用 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环境保护)等
四、理性之光(启蒙运动)
1、时间:17、18世纪  国家:法国等西欧国家,到18世纪后半期,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顶峰。
2、含义:激烈地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
3、代表人物:
(1)法国——伏尔泰(启蒙运动的旗手)——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有追求生存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天赋的,不能被剥夺。(政治自由)
(2)法国——卢梭——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主权思想。(在法国大革命中体现。《人权宣言》)
(3)法国——孟德斯鸠——三权分立 (在美国建立的共和政体中体现)
(4)法国——百科全书派(狄德罗)——科学和理性
事件
首先兴起
主张
代表
斗争对象
文艺复兴
意大利等
以人为中心(人文精神)
文学三杰、艺术三杰
封建神权
宗教改革
德国等
信仰上人人平等
马丁路德等
启蒙运动
法等
理性、天赋人权、人民主权
伏尔泰 卢梭等
自然科学
意大利等
知识就是力量
哥白尼 牛顿等
第三课 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一、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 最根本的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具体:(1)对东方商品的需求,东方的丝绸、瓷器、宝石和香料等奢侈品辗转运往欧洲,在欧洲人看来,东方非常富裕。(2)在资本主义萌芽影响下,对货币需求量增加,“拜金狂“们希望在欧洲以外的地方能够攫取黄金。《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东方遍地黄金的描述广为流传后,更激起了人们对东方的向往。(3)土耳其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阻断了传统的通商道路,需要开辟一条直接通往东方的新商路。
2、条件:(1)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能够制造适合远航的大船,亲从意大利人那里学到了大量航海知识。葡萄牙国王拥有一批来自各国的船员。(2)中国发明的指南针已经传入欧洲,并在这个时候普遍应用于航海事业。地球仪、航海地图、以及与航海有关的图书为航海准备了技术条件。(3)古希腊人托勒密的地圆说逐渐被人们接受。(4)西班牙和葡萄牙国王的支持。(5)航海家具有探险精神,以及超人的意志和智慧。
3、海上探险走在最前面的两个国家——葡萄牙西班牙
4、人物与事件
时间
1487-1488
1492
1497――1498
1519――1522
人物
迪亚士
哥伦布
达·伽马
麦哲伦
国别
葡萄牙
意大利
葡萄牙
葡萄牙
航线
西欧-好望角
西欧-美洲
西欧-好望角-印度
环球航行
支持者
葡萄牙
西班牙
葡萄牙
西班牙
其中:哥伦布到达美洲被欧洲人称为“发现新大陆”
(1)         时间:1492年
(2)         意义:人们深受鼓舞,越来越多的航海家加入海上探险的先烈,去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促成美国等“移民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又使印第安文明遭到毁灭。
5、作用:欧洲航海家的这些活动对人类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
二、全球联系的加强、三、黑人是怎样来到美洲的
1、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或新航路开辟的评价)(如何评价哥伦布)
积极影响:(1)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人口的迁移(欧洲人来到美洲)
(2)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物种的流动(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美洲)――亚欧)
(3)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扩大(荷兰――海上马车夫)
(4)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文明的交融  (5)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科技成果的传播(佛郎机和鸟嘴铳)
消极影响:掠夺土地和财富;屠杀土著人,毁灭印第安文明;贩卖黑奴。总之,造成了亚、非、拉美长期的落后与贫穷。
其它知识点: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称为拉丁美洲,属拉丁语系。
第四课 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   (英国、法国、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一、  议会对王权的胜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   时间:1640――1688年
2、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3、过程:(1)1640年,查理一世为筹集军费,召开议会(标志)。(2)1642年,查理一世宣布“讨伐议会”挑起了内战。(3)1649年,查理一世被押上了断头台。  (4)1688年,资产阶级发动政变,采取不流血的方式推翻了复辟王朝。 (5)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作用:限制王权)――确立君主立宪制(由议会制约国王权力的政体)
4、领导人物:克伦威尔   5、革命意义: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二、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美国的独立战争、美国资产阶级革命)
1、时间:1773年――1781年      2、领导人:华盛顿
3、根本原因:英国对北美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4、过程:(1)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导火线)。 (2)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 (3)1776年7月4日,通过了《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诞生。(4)1781年,独立战争胜利
5、1787年,美国制订宪法,确定了共和政体,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根据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6、美国国旗、版图的变化说明:独立后的美国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三、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革命背景:大革命前法国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国王拥有最高的权力。而且存在等级制度:第一等级:教士。第二等级:贵族(第一二等级被称为是特权等级)。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工匠、城市贫民、农民。
2、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法国资本主义发展     3、导火线:1789年,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
4、巴黎人民的三次武装起义:
(1)1789年7月14日,攻克巴士底狱(标志、国庆纪念日),攻占巴士底狱、颁布《人权宣言》。
(2)1792年,巴黎人民再次举行起义 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制,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法国国歌诞生 《莱茵军战歌》――《马赛曲》
(3)1793年,巴黎人民第三次起义 罗伯斯庇尔掌权,实施革命政策――革命达到顶峰
5、意义:法国大革命结束了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也沉重地打击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但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共和政体最终确立起来了,并延续至今。
三次革命中都突出了人民群众的力量,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次革命后都建立了先进的政治制度,这也是西方先进的原因之一
第五课 面临挑战的中国
一、  最后的盛世(经济)
1、明朝的建立:1368年 朱元璋  清朝的建立: 1636年皇太极,1644年清军入关
2、盛世的表现:
(1)人口众多:17世纪初,中国人口已近两亿;19世纪超过三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
(2)商品经济发达:江南农民种桑养蚕,从事丝织业;松江一带棉纺织业发达(明清时“湖广熟,天下足”)
(3)手工业繁荣促进了商业的发达:徽商、晋商商帮、工商业市镇的出现(农村――城市)
(4)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经济实力世界第一,出口丝绸、茶叶、瓷器)
(5)经济的繁荣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服务性行业、茶馆、酒楼、戏院等
总之,这一时期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农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主体,男耕女织仍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国农民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
1、明清民族政策:明修长城(今天看到的长城大多是明朝修建的),清修庙
(明:以防为主,比较被动的防御政策。 清:积极主动,采取怀柔政策笼络其他少数民族)
2、清民族政策:
(1)与蒙古族:在河北省承德市修建避暑山庄,(是统治者避暑,围猎的场所,更是他们实行“怀柔政策”、笼络少数民族首领的场所,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接见土尔扈特部的回归;平定了准噶尔部落的叛乱
(2)与藏族:赐宗教领袖“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后设驻藏大臣(18世纪前期),实行“金瓶掣签制”,(保证确定转世灵童的公平性,防止一些地方分裂分子利用这个机会制造分裂,使西藏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3)与西南少数民族:改土归流,从中央派遣官员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直接管理——改土归流
(4)雅克萨之战(康熙  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
3、意义:这些措施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4、清代疆域版图基本与现在相似
三、专制帝国
1、明清时期,中国的专制皇权高度加强,表现:
(1)明:朱元璋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   (2)明:设特务机构:东厂和西厂、锦衣卫,合称“厂卫”
(3)清:设军机处(雍正)   (4)清:兴文字狱    (5)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人心,科举制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6)明清:修建贞节牌坊    (7)明清:禁止世俗生活
2、反对专制皇权的思想家:黄宗羲(批判君权神授)——同时期的为西方的启蒙运动
四、来自海上的挑战
1、郑和七下西洋 (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1)时间:1405――1433 明成祖 郑和     (2)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而是为了宣扬国威
(3)意义: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早半个多世纪,船队的规模也大得多,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
(4)结果:劳命伤财,遭到官员们的反对,被禁止。
2、天主教传入:
(1)明:意大利 利玛窦 (学习汉语,熟悉儒家经典,带来了新的科学知识和机械制品,翻译了《几何原本》介绍欧洲流行的数学理论,绘制世界地图)
(2)清:德国 修改中国历法,医学意大利 郎士宁 宫廷画家,参与了圆明园西洋风格建筑的设计(康熙帝)
(3)带来了西方文明,也预示着西方的商船和炮艇即将接踵而来。
3、葡萄牙人侵占澳门:时间:1553年
4、荷兰人侵占台湾: (1)时间:17世纪初
(2)台湾历史:230年,三国的吴国孙权派遣卫温将军到夷洲。隋朝隋炀帝三次派人到流求。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1661年,明朝时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台湾省。
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清闭关自守政策:
原因:西方国家的侵略,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受到外国的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频繁的交流会引起统治的不稳
政策:减四个通商口岸减少为广州一处
总结: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西方比较:明清中国专制皇权不断加强,而西方国家则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共和制,中国的思想控制十分严密,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西方国家则在手工工场产生和工商业发展的基础上,诞生了新的阶级,从而引起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诞生,启蒙运动都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中国闭关自守,西方不断向海外探索,开拓海外的殖民地。19世纪以后,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可见,坚持改革开放,学习先进,与时俱进,抓住机遇,置身于世界的大潮,才能立于世界之林
综合探究五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规模
目的
手段
部分结果
郑和下西洋
航空
母舰
宣传国威,
厚往薄来
和平亲善
造福亚非,促进亚非人民的往来
哥伦布航海
渔船
东方金梦
殖民扩张
祸殃美洲,对印第安人进行殖民统治,实行种族灭绝。但哥伦布航海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区民族的联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六单元 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复习要点)
第一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一、 工业革命的兴起(早期阶段)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叶
1、 开始行业:棉纺织业  开始国家:英国      特征: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蒸汽时代
2、 条件:(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出现)
(1)世界市场的拓展,扩大了商品生产的需要(市场)――市场条件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扫除了束缚生产发展的障碍――前提条件:制度保障
(3)通过海外掠夺,积累起了进一步发展生产的资本和原料――资本条件、、原料条件
(4)在国内通过圈地运动获得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劳动力条件
3、代表人物及发明
(1)1782年,瓦特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具有真正实用价值的蒸汽机。
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的优点:用煤和木柴做燃料,效率高,不受季节和地理位置限制。
(2)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3)水力纺纱机     (4)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交通运输行业)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把热转化为机械运动,这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力的巨大进步。
6、工业革命的影响:
(1)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它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
(2)充分显示了与封建制度相比所具有的优越性   (3)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惟一的工业国
(4)既是生产技术的革新,由于大机器工业的建立,资本主义创造了自己的物质技术基础。又是社会关系的变革,社会形成了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5)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  (6)开始城市化的过程。总之,工业革命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两极分化。
7、19世纪初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展到美国、法国等。19世纪40年代,英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工业国。
二、 科学的世纪――19世纪
1、 表现:  (1)鼓励科学研究――拿破仑(2)大学已成为科学研究重地(德国政府将柏林科学院并入柏林大学)(3)大学增设了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一些专门培养理工科人才的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4)形成了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群体(科学学会)(5)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推动实践(19世纪中期,科学家们完善了通过燃烧煤气、汽油和柴油等产生的热转化为机械动力的理论,为内燃机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2、《物种起源》――达尔文 生物进化学说   “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三、 工业革命的新阶段    时间: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
1、 兴起国家:德国、美国     特点: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电气时代
2、 代表人物及重要发明:
时间
姓名
国家
发明
意义
1831年
法拉第
英国
磁铁产生电的实验
1866年
西门子
德国
发电机
1870年
格拉姆
比利时
电动机
功效高,污染小,应用范围大,使用便利,在工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开来
1879年
爱迪生
美国
电灯
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日益重要
1882年
电力铁路
1882年
爱迪生
美国
小型发电厂
远距离的输电网络建立起来
1893年
卡尔·本茨
美国
汽车
1903年
莱特兄弟
美国
飞机
1876年
贝尔
德国
电话
3、 电能与蒸汽能比较有哪些优点? 电能传递速度快,传输损失小,能远距离输送;电站可建在水源、燃料、交通各方面条件适合的地方,便于集中生产、集中管理;电能无污染。
4、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见教材P57表格
5、工业革命新阶段的特点:
(1)具有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2)工业革命的新阶段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走出了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3)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四、 人在工厂
1、 1771年英国出现第一家纺纱工厂
2、工厂与手工工场的比较
工厂
手工工场
生产规模


生产技术
采用大机器生产,劳动效率提高
以手工劳动为主
生产方法
逐步创造了标准化(美国)和流水线生产方式(亨利·福特)
有简单的分工合作
管理制度
有严格的劳动纪律,远离农村,集中生活
比较自由,受农时影响大
3、流水线生产方法:  优点——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者的技术要求,降低生产成本
缺点——劳动强度增强,对工人的健康有一定危害。
第二课 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20世纪初)
一、地球变小了——世界联系加强
1、世界联系加强的必要条件:铁路、远洋巨轮、电话、电报等新式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出现。
2、表现:
领域
表现
经济
整个世界基本形成了统一市场,各国商品在巨大的市场中流动
交通
铁轨在欧洲延伸,也出现在亚洲和美洲;港口城市发展,成为连接各国的枢纽。
人口
新的交通工具出现后,方便人们往来各地;人口流动加速;出现了美国等移民国。
文化
各国文化交流广泛,工业文明的先进思想、科学技术、生活方式在世界广泛传播(西方译著在中国)
体育
出现了世界性的体育活动,如奥运会(1896年 雅典 顾拜旦)、世界杯等
3、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的开凿:使巨轮远洋航运更为便捷畅通,使人类的地域联系不仅局限于本土,而且扩展到全世界,人们之间的联系也随之愈加密切。
4、西方译著在中国:  严复: “严译八大名著”:《天演论》、《原富》、《法意》等。
林纾:《茶花女》、《伊索寓言》、《鲁滨孙漂流记》、《唐·吉诃德》
二、文明与野蛮相交织——工业文明与野蛮的殖民掠夺相交织
1、 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进入了帝国主义国家,它们控制和奴役着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
整体世界形成的对各国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是建立在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基础上的,殖民地为帝国主义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廉价的原材料,劳动力,帝国主义通过对殖民地的掠夺变得更加强大。而对于亚非拉国家来说,一方面,先进的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促进各国的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给殖民地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
印度:   工业文明的传播:铁路、电报、统一的邮政
遭受野蛮的殖民掠夺:侵占土地、侵销商品、掠夺财富
三、挑战与回应
1、原因: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和殖民掠夺,亚非拉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
2、代表国家   (1)海地:18世纪末 法国  黑奴起义 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
经验:坚持武装斗争,不怕牺牲,浴血奋战到底,最后摆脱殖民统治,获得国家独立
(2)日本:19世纪末 美国  明治维新 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
经验:推翻腐败的幕府统治,主动向西方学习,顺应工业文明的大潮,进行全方位改革,使自己富强起来,从而摆脱民族危机。
2、 明治维新:
(1)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是一个封建农业国,受美国的殖民侵略。   (2)内容:见教材P62最后一段
(3)作用:日本逐渐改变了落后的面貌,经济发达,军事实力强大,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
(4)启示:主动学习先进;科教兴国;思想解放等
第三课 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
一、 屈辱的岁月
(一)、鸦片战争:
1、 目的: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获取高额利润,以武力来保护肮脏的鸦片贸易。
2、 时间:1840年至1842年8月   发动国家:英国
3、 战争前的形势:
(1)西方主要国家进入工业时代  (2)清朝政府仍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闭关自守。
(3)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一起处于“出超”地位    (4)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5)西方国家为改变中国“出超”地位,向中国输入鸦片,中国人民禁烟运动兴起
4、 鸦片输入的危害:
(1)大大损害了中国人的身体  (2)军队战斗力大大降低  (3)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财政负担沉重
5、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林则徐  虎门硝烟:
(1)时间:1839年   (2)人物:林则徐    (3)地点:广州虎门海滩
(4)意义:打击了英国鸦片贩子的利益;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坚强决心。
6、鸦片战争结果:战败投降,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7、中英《南京条约》
(1)时间:1842年8月 地点:南京
(2)内容及危害: ①把香港岛割给英国――领土主权破坏;②赔款2100万银元――使财政更加困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③开放广州、上海、厦门、宁波、福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领土主权破坏,打开中国东南门户;④英国进出口货物就缴纳的关税生产率必须和英国协商――关税自主权破坏
(3)《南京条约》附件:   会审公廨――司法主权破坏
(4)影响: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5、 中国的社会性质:从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主要矛盾: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二)、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年――1895年      发动者:日本     结果:战败投降,签订《马关条约》
2、《马关条约》   (1)时间:1895年 (2)签订者:中:李鸿章 日:伊藤博文 (3)内容: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给日本;赔偿日本白银两亿两;增辟通商口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4)影响: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随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见教材P66图6-37问题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时间:1900年――1901年 (2)发动国:英、美、俄、日、德、法、意、奥八国
(3)结果:战败投降,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2、《辛丑条约》 (1)签订时间:1901年   (2)内容:见教材P67 《阅读卡》
(3)影响: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二、悲壮的抗争
1、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
(1)鸦片战争:虎门:关天培奋勇抵抗
(2)甲午战争: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奋勇作战,邓世昌与舰上官兵二百多人壮烈牺牲。
徐骧领导的义军,英勇抗击了日军,他在临终前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
2、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外国列强的入侵,使中国的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2)领导人:洪秀全  (3)金田起义:1851年,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4)失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5)性质: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
(6)意义:坚持斗争14年,势力涉及18个省,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建立了与清朝封建统治相对峙的政权,是中国2000多年农民战争发展的最高峰。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外国侵略者,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7)教训:农民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不能解救中国
三、师夷长技以制夷
1、 战争失败的原因:清朝自大无知,仍沉浸在古代的辉煌中;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经济实力贫弱;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先进,国力强盛,科技发达。
2、 “开眼看世界”兴起:――开明的知识分子
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的长处,以抵抗西方的侵略
3、 洋务运动:
(1)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2)代表人物:奕訢、李鸿章――地主阶级洋务派
(3)口号:自强 求富                    (4)指导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5)内容:
①以“自强”为口号,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创建三大海军
②以“求富”为口号,创办各种新式民用企业(1872年,轮船招商局——最大)
③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洋务人才   (1862年在北京设立的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
④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正式外交机构。
(6)评价:洋务运动持续了30多年,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惨败),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培养了一批军事、翻译、科技人才。    (7)启示:地主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不能解救中国
四、 从维新到革命
(一)维新变法运动
1、 背景:《马关条约》签订,中国民族危机非常严重,康有为等要求拒和、迁都、变法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也壮大起来,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2、 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  (2)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3)意义: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支持者:光绪帝
(3)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变法而牺牲的第一人)――资产阶级维新派
(4)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开办京师大学堂)(具体内容见教材P71)
比较:维新派和洋务派观点的不同:维新派在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
(5)结果: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捕杀维新人士,变法失败。
(6)失败原因:把维新变法的希望寄托在清朝皇帝向上,主张采用自上而下的改良手段,没有触动封建统治基础;不愿意发动广大人民群众;顽固派的反击
(7)性质: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8)意义:冲击了封建罗网,显示了中华民族新的觉醒。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奋起救亡图存,提倡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是爱国的、进步的。但它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帝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9)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只有进行革命,才能推翻清朝统治。
4、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军》邹容
5、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的领导政党
(1)时间:1905年    (2)创立人:孙中山  (3)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4)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5)性质:是中国每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6、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1)时间:1911年10月    (2)性质: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结果:推翻了清王朝,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是革命成果最终被袁世凯所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4)意义:成功的表现: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是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5)失败的表现:没有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任务,没有使中国获得独立和富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人民悲惨遭遇没有改变。
(6)失败的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
(7)启示(教训):中国要振兴,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这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7、1912年4月,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历史进入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8、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不同点:
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希望通过变法,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君主立宪制,采用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来实现,寄希望于封建统治者
革命派:推翻清朝,争取国家独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来实现,采取暴力手段。
第四课 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
一、 工业化和城市化
1、三大产业:第一产业:农业、手工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商业、交通运输业、银行业、服务业等
2、工业化:工业占据社会生产主要地位;    城市化: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城市的生活方式取代了原来农村的生活方式,城市成为工业文明的中心和象征。
3、工业化和城市化在带来文明的好处与 坏处: 参考书本第77页
二、 现代文明生活的源头:――奠定了现代生活的基础
①饮食结构合理 ②平均寿命延长 ③生活质量提高 ④妇女地位提高 ⑤教育普及  ⑥服饰、娱乐活动
{注} 这些生活上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有了根本改善,政治地位也没有得到提高,原因是贫富分化加剧,国家政权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广大人民群众不可能享受到工业文明。
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 工业革命就像一把双刃剑,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也给社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两极分化。
2、 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在为西方社会的两个主要的阶级。
3、 工人运动从追求经济权利发展到争取政治权利
4、 19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
(1)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2)英国宪章运动     (3)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空想社会主义:
(1)代表人物:(法)圣西门、傅立叶、(英)欧文――新和谐公社
(2)特点: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设想了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但对资本家的剥削本质没有清醒的认识,不能指明实现这些理想的正确道路,把理想社会的实现,寄托于个别统治者和开明富豪的支持。
6、科学社会主义:
(1)创立的条件:①经济条件: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为无产阶级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思想条件:空想社会主义;③阶级条件:三大工人运动标志了无产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④实践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考察了当时工作的情况,亲自参加工人阶级的斗争。
(2)标志: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共产主义的创立
(3)内容:号召工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3)意义:《共产党宣言》号召工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的号角,成为工业时代的最强音。
7、巴黎公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    (1)时间:1871年3月   (2)人物:巴黎人民
(3)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自己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七单元  走向现代世界(复习要点)
四、 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殖民地的非正义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法西斯侵略与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1.第一次世界大战:
①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
②参战双方:以德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以同盟国的失败结束。
③战役:凡尔登战役   (凡尔登绞肉机)---最惨烈的战役  一战的转折点
④特点:飞机、坦克等大量新式武器首次被应用于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它警示后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应把科技用于造福人类上,用于推动社会的发展上。
⑤性质: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殖民地的非正义战争
2.第二次世界大战:
①发动者:德意日法西斯集团     ②性质:是一场法西斯侵略与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与邪恶的战斗。
③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     ④结果:1945年,意、德、日相继投降,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
⑤联合国的成立:1945年10月24日,在美、英、苏、中等国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
二、令人谈虎色变的经济危机(1929—1933年)—“生产过剩”的危机— 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表现和影响:这场经济危机从1929年的美国开始。工厂倒闭、银行破产,工人失业,这种情况迅速蔓延到全世界。到1933年,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生产倒退了20年,工业生产下降了40%。
2.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3.本质: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所谓“生产过剩”,不是指生产出来的商品真的吃不尽,用不完,而是因为消费者没有那么高的购买能力,使的这些商品销售不出去而显得“过剩”。
4.为摆脱危机,各国走上了不同道路。----德、意、日法西斯利用人们的不满,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成为发动战争的策源地;美国则通过罗斯福新政,使传统的资本主义得到改造,开辟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道路。
三、理想变为现实的十月革命(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
(1)背景:①革命前的俄国处在沙皇统治下,是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灾难。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2)过程:
1、1917年3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①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结果: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成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临时政府没有满足工人和农民的愿望。
2、十月革命: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①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②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了代表了工人、农民的苏维埃政府。
③列宁和布尔什维党为什么能得到人民的拥护?见书本第94页
3、新生的苏维埃政府采取了哪些施政措施?
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颁布了《土地法令》,把土地分配给农民,把银行和大企业收归国有,由工人监督企业生产;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
4、十月革命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工人阶级力量比较集中。
5、十月革命的意义:不仅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四、“西亚病夫”的崛起——土耳其的革命和改革
1.“西亚病夫”是指哪个国家?——土耳其
2.为什么被称为“西亚病夫”? 土耳其统治下的奥斯曼帝国曾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封建帝国,自认为自己的文明最优越,轻视工业和贸易。20世纪初,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沦为“半殖民地”,被称为“西亚病夫”
3.“西亚病夫”的崛起是指什么?    ①凯末尔的革命: ②凯末尔的改革:
五、改革弊端的罗斯福新政——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①目的:为了尽快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实行经济复兴。
②特点:全面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③重点:一是政府规定了企业必须遵守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标准,承认工人有权和雇主集体谈判。(作用:减轻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局部改变了生产关系,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状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缓和了阶级矛盾。它也是政府对雇员集体议价的支持。二是政府以提供工作机会代替赈济的方法,有国家承建许多公共工程,招募大量失业者。三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使退休工人可以得到养老金,失业者得到保险金,子女年幼的母亲、残疾人补助。
④意义:罗斯福改革的精神,鼓舞了美国人民。随着新政的实施,美国逐渐从噩梦般的经济危机中走出来,新政中采取的措施,后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思考题:1、罗斯福新政中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建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重视农业,关注“三农”问题;注重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再就业工程。
2、20世纪,在开辟新的发展道路方面,各国呈现出不同的选择,请根据所学内容说出三个事例?
俄国十月革命使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和改革使土耳其迎来了民族振兴的新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美国罗斯福新政改造了传统的资本主义模式,使美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道路。
六.中华民族的觉醒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辛亥革命以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改变,封建统治思想还根深蒂固。 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已深深影响一批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特别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
(2)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举起“科学”“民主”的大旗,号召青年争取自由平等,以科学的方法认识新事物。
(3)代表人物及贡献: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胡适----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还试做白话诗
鲁迅 --《狂人日记》          李大钊----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4)内容:①提倡民主和科学     ②全力批判儒家学说,打倒“孔家店”
③提倡白话文         ④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5)意义:唤醒民众,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促进了中国人们的觉醒。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极大地破除了封建主义思想的束缚,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促使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五四运动:
①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性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②过程: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广场集会——举行示威游行——火烧赵家楼——北洋政府镇压。——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各地人们纷纷响应。
③初步胜利:北洋政府最终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等人的职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④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中国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因为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⑤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密不可分,都为中华民族的觉醒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后期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
七、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①先进知识分子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②向俄国学习,走革命的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党成立的条件: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②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③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第一个 陈独秀 1920年 上海)
3.党的成立: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    上海 ———浙江嘉兴南湖
内容:决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确定党的重点工作是开展工人运动。
(2)中共二大: 上海  内容:①最终奋斗目标: ②近期奋斗目标: ③要组成民主的联合战线。(具体见教材P104最后一段)
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走上了新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的道路,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新”的表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的道路。)
八、从北伐战争到红色根据地的建立
1、第一次国共合作:
①过程: 中共三大(1924年,广州)确定了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国民党一大(1924年,广州)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同共产党合作,共同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②成果:领导国民革命运动,创办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北伐的胜利进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
2.北伐: ①目的:1926年,为打倒列强,消灭军阀,实现全国统一,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师北伐。
②迅猛发展:共产党人的勇猛作战,叶挺第四军独立团赢得“铁军”称号
③胜利发展的意义:极大鼓舞了工农大众,推动了国民革命,沉重打击了国内军阀,也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
④结果:由于蒋介石背叛革命,北伐失败。
3.中国共产党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  南昌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朱德
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②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③8月1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2)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9月,毛泽东在江西、湖南交界的井冈山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一条从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其中中央革命根据地是最大、最巩固的。
(这些革命根据地都分布在各省的交界处,那里敌人力量薄弱,革命基础较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些地区农特产比较丰富,便于筹集粮食,所以有利于革命队伍的存在与发展)。
4.长征:1934——1935年,由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最终取得胜利,建立了新的根据地。
5.遵义会议:1935年初  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影响:从此,红军开始逐步改变被动局面,最终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意义:遵义会议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九、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1.生活中的变化:
表现: ①物质生活的变化: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中国出现了新的交通和通讯工具。
②新的文化生活方式进入中国,看电影、读报纸受到人们喜爱。
③社会习俗的改变:男子剪辫,女子缠足越来越少。
2.头脑中的变化:
     ①科学思想渐入人心。废除科举制度,建立一套近现代教育制度。
(近代哪些重大事件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入?如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
②自由、平等等民主观念的接受。不再称呼“老爷大人”,改用“先生” “女士”
争取婚姻自由。
③妇女地位的提高   原因:受民主观念的影响
表现:  ①夫妻双方男女平等②妇女走出家庭,走入社会,在教育、新闻、工商、政治等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思考:我国古代有那么多世界领先的发明,为什么近代的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
①社会制度的压抑;②教育模式的禁锢;③经济发展的束缚;④传统社会的农业文明不能给以科技为基础的发明创造良好的土壤。
十、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
(一)、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日本侵华的原因与过程:
原因:20世纪30年代,日本卷入了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日本统治集团发动了对外战争,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
过程:(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驻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了沈阳附近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向中国东北军发动进攻。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后果: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2)七七事变:(又称宛平城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进入宛平城内搜查,遭到拒绝后,日军立即向宛平城和宛平城发动进攻,这就是七七事变。
后果:日本向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
这两次事变的共同点是:蓄谋已久;寻找借口,嫁祸于人,这是帝国主义发动战争惯用的伎俩。
2.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进行了长达六个星期的大屠杀,死亡人数至少达30万。
(2)731部队:日军为了进行细菌战,竟用中国人的身体代替动物做实验,731部队就是一支灭绝人性的部队。
(3)轰炸城市:日军对重庆、兰州、昆明等我国后方城市进行轰炸和封锁,制造了六、五重庆隧道大惨案。
(4)对占领的抗日根据地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在河北制造“潘家峪惨案”。
(二)、全民族的抗战
1、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的政策 : 对内坚持“剿共”;对外一再退让,实行“不抵抗政策”
后果: ①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②助长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到1941年底,日军侵占了中国的大片 ,其中包括上海、南京、武汉、广州、南昌等重要城市。同时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
2.全国各阶层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学生: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了反日救国示威游行,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2)东北人民:组成东北抗日义勇军,自发起来抗日。
(3)国民党爱国官兵:发动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要求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之间已经进行了十年的内战基本结束,以国共两当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为什么说西安事变是扭转时局的关键?张学良、杨虎城是千古功臣?
西安事变顺应了抗日形势的发展,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成为国民党转向抗日的关键,使国共两党由分裂对抗走向合作抗日,也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张、杨二人作为西安事变的主角,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以民族大业为重,体现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说他们是千古功臣。)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4.全民族抗战:①中国军民顽强作战,给日本侵略者一次次沉重打击 ②共产党领导敌后军民开展游击战争,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③海外华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④人民战争的巨大力量
5.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6.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① 国内: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争中取得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 ②国际: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得到了各国人民的支持和援助;中国人民也付出了重大牺牲,作出了重要贡献。
7.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①实行全民族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③海外华侨和国际主义战士的支持  ④人民战争的力量   ⑤国民党爱国官兵的英勇奋战
十一、新中国的诞生
1.国统区的黑暗与的欣欣向荣对比表
国统区
根据地
政治  实行独裁专政,压制民主,特务密探遍布全国
实行民主选举制度
经济 少数官僚掌握大量财富,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开展大生产运动,党的领导人带头参加。 使共产党“得民心者得天下。”
2.重庆谈判:1945、8,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10月10日,签定了“双十协定”
毛泽东为什么要去重庆谈判?
(1)经过长期抗战的中国人民,迫切要求和平民主,所以中共应代表人民利益,努力争取和平;
(2)通过谈判,能在和平条件下进行改革,这对人民是有利的;
(3)通过谈判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孤立蒋介石。 (4)表明共产党和平谈判的诚意。
3.三大战役表:
战役名称
战役时间
歼敌数
解放地区
辽沈战役
1948、9—1948、11
47万余人
东北地区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55万余
华东地区
平津战役
1948、11—1949、1
52 万余
华北地区
5.新政治协商会议:1949、9于北平召开。 内容:见教材P124最后一段
6.开国大典:1949.10.1下午,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战起来了。”
相关思考题:
1、为什么说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20世纪30年代日本制造了两次侵华事变。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日军侵占了东北全境。七七事变,日本向中国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亡种灭国的危急关头。所以说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2、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日本为实现征服世界的野心单独对中国发动了哪两次侵略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37-1945年全面侵华战争
3、这两次战争的结果如何,原因分别是什么?
甲午战争:清朝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原因: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国家贫弱。
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原因: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和根本原因;②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③反法西斯盟国、国际进步力量和爱国华侨支持是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4、这两次战争结果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甲午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百余年间,中国抵御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它极大的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上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5、这两次战争对台湾有什么影响?
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25日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6、两次战争给我们的什么启示?①落后就挨打;②发展是硬道理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综合国力;③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④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和人民军队;⑤必须建立广泛的人民统一战线
7、两次次侵略战争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
甲午战争:旅顺大屠杀          全面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等( P113-114页)
8、面对日本右翼分子的行为,你会怎样做?
日本右翼分子和文部省教科书的行为是否认侵华史实,美化战争的行为
①表示强烈愤慨,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②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③树立远大理想,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9.以史实说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1)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黄埔军校,为革命培养了许多军事人才,1926年,又共同进行北伐战争,打击了国内军阀,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推动了国民革命。第一次合作破裂后,十年内战开始,使日本得以侵占东北。
2)1937、7、7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中国的全面抗战开始,并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二次合作破裂后,中国再次陷入内战,最终造成两岸人为分裂。
3)我们寄希望于国共第三次合作,使中华民族完成统一大业。
10.“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听到这激昂的旋律,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会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这首创作于1935年的《义勇军进行曲》,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被定为国歌,正式写入宪法。据此回答:
(1)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试列举1931年至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的两次侵华事变。---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
(2)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为“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①领导“一二·九”运动,促进了民族觉醒; ②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3)经历了70年的风雨沧桑,这首歌一直在中国人心中回荡:“我们万众一心……前进!前进!进!”请简要说明在和平年代,为什么要把国歌写入宪法?
它传递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时刻鼓舞着炎黄子孙奋发图强,建设好自己的国家,其深远意义在于:它让我们警钟长鸣,在和平年代,仍提醒我们要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
11.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如何显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等都是生产技术或社会制度的改良,而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则是注重唤醒民众的民主精神,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是精神层面的反思;中国工人阶级也登上了政治舞台。
12.说说下列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这些歌曲诗歌反映的历史事件:
五四青年节:--纪念1919年5月4日的五四运动,弘扬民主科学、爱国进步的精神
七一建党节:--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八一建军军--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是我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十一国庆节---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长征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如今的南泥湾是陕北的好江南——大生产运动          我的家在松花江上——九一八事变
13、什么是五四精神,怎样弘扬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和平自由、追求真理。
怎样发扬五四精神: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热爱科学,刻苦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遵守学习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国家法律。
14、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什么是长征精神?
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15、什么是延安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
16、重庆谈判
原因:国民党方面:迫于人民要求和平的呼声,也为了争取更多时间准备内战,暂时做出和平的姿态;(①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空前壮大,人民反战情绪高涨;②企图以和谈为掩护,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准备发动内战;③想利用和谈诱骗共产党交出军队和根据地,或者寻找借口,把内战责任强加在共产党身上。)共产党方面:中国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与在谈判中捍卫人民的利益,揭露美蒋阴谋,团结和争取对美蒋尚抱幻想的人们。
经过:1945年8月,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进行谈判,10月10日签定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该协定于1946年6月为蒋介石亲自撕毁。)
17、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向中原解放区进攻,全面内战爆发。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在江西湖口至江苏江阴的千里长江战线上发起渡江战役,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1927年4月—1949年4月)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
18、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战 役 时 间
歼敌和改编敌人数
解放地区
辽沈战役
1948、8—1948、11
47万
东  北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55万
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
平津战役
1948、11—1949、1
52万
华  北
1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9月,共产党和各民族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海外华侨等各界人民的代表在北平召开了新的政治协商会议。会议能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国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选出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决定新中国定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国徽于1950年确定。)1949年10月1日下午,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从此,中国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新:①结束了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军国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②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开始,中国的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