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地求生错觉游戏设置:快速阅读,快速记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13:40:02

 

 

快速阅读,快速记忆

 

  内容简介:

    回想一下,你是否也有这样的阅读经历:在你的家中,各种各样的书散落得到处都是。其中有的你已经读完却记不太清楚内容了;有的你断断续续读过一部分,却再也不曾拿起过;甚至有的自买来之后就从未打开过。

    职场人士抱怨工作太忙,想充电进阶却没有时间读书;莘莘学子抱怨备考的科目太多,辛辛苦苦读完一本书却只记得只言片语。风靡全球的“逻辑K书法”创始人葛朗宁认为,阅读能力低是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真正的阅读高手,可以在“一目十行”的同时,深刻理解和记忆书中的知识点,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成功要从掌握学习技巧开始,眼睛的移动是阅读的关键。书中提出了“视觉阅读”进阶法,用实用练习、趣味测试、知识普及和“视觉卡片”等阅读辅助工具,帮助我们从分行阅读到逐段阅读,再到整篇文章阅读以及整本书阅读,逐步学会调动五种感官、集中注意力、培养理解力、增强记忆力、提高阅读速度,轻轻松松成为阅读高手。

    不再为准备考试而发愁,不再为没时间读书而烦恼,即使是资质普通的读者,只要方法正确,就能让原来的阅读速度提高3倍。
作者简介:

    克里斯蒂安·葛朗宁,曾从事法律行业。后来创立德国葛朗宁学院与葛朗宁出版社,投身培训及出版行业,拥有作家和培训讲师双重身份。

    他在临近大学时准备律师职业资格考试期间,因为无法像同学一样有充裕的时间复习备考,而自己开发出一套“逻辑K书法”,最终顺利通过考试并取得高分。之后便开始密集研究高效率阅读与学习技巧。
目录

    序言一起登山吧!

    第一部分起程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章测测你现在的阅读能力

    趣味测试1:有氧慢跑的益处

    趣味测试2:检测自己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逐词阅读是低效阅读的症结所在

    趣味测试3:眼球的运动

    趣味测试4:哪种版式的文章读起来更省力?

    知识普及1:为什么我们常常走神?

    知识普及2:左右脑的思维模式

    第三章如何真正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知识普及3:潜意识操作的能力

    第四章阅读的出发点是一笔一划

    第二部分视觉阅读进阶之旅

    第五章提高你的阅读速度

    趣味测试5-1:用眼睛在空中划一个圆圈

    趣味测试5-2:加上食指的引导,会怎么样?

    知识普及4:生存的本能

    第一节辅助阅读法

    实用练习1:用笔辅助阅读

    实用练习2:用辅助法阅读本书

    实用练习3:把“练习书”读三遍

    实用练习4:反复练习辅助阅读

    知识普及5:心理舒适区

    知识普及6:大脑的高速路效应

    实用练习5:3-2-1练习

    实用练习6:拓宽视野

    趣味测试6:文字的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哪个信息量更多?

    知识普及7:平台期的突破

    实用练习7:收尾练习

    趣味测试7:科学饮食,维持大脑的正常运转

    实用练习8:2-2-2练习

    实用练习9:1000词/分钟练习

    第二节拓宽视野练习

    实用练习10:字母树练习

    实用练习11:读报练习

    第三节逐步丢掉阅读辅助工具

    实用练习12:符号练习

    实用练习13:文本练习

    实用练习14:1-2-3练习

    实用练习15:语义单元练习

    第四节试试“一目几行”阅读法

    实用练习16:画圈练习

    知识普及8:成功的两大秘诀

    第五节提高阅读能力的5类练习

    第六节练习3个星期后,再来测试一下你的阅读能力

    趣味测试8:真真假假的谣言

    第七节快速阅读与好书精读

    第六章集中注意力

    第一节找到注意力的“归宿”——后脑勺上的那个点

    知识普及9:压力源于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

    第二节建立自我放松的条件反射

    实用练习17:高尔夫球练习

    第七章培养理解力

    第一节养成梳理文章脉络的阅读习惯

    案例示范1:如何提取文章脉络?

    第二节线形文字与发散性思维的转换

    第三节制作视觉卡片,培养新的阅读习惯

    实用练习18:自己动手制作视觉卡片

    知识普及10:制作视觉卡片的基本原则

    实用练习19:逐段制作视觉卡片

    实用练习20:10分钟练习

    实用练习21:制作一整篇文章的视觉卡片

    实用练习22:更多的视觉卡片练习

    实用练习23:“3-2-1练习”升级版

    实用练习24:给本书制作一张视觉卡片

    案例示范2:一个学科的视觉卡片

    知识普及11:用电脑制作视觉卡片

    第八章增强记忆力

    第一节建立明确阅读目标的条件反射

    知识普及12:记忆姓名的原则

    知识普及13:明确阅读目标的好处

    第二节建立激活知识储备的条件反射

    知识普及14:知识—学习时间曲线

    知识普及15:蜘蛛网与知识网络

    第三节建立复述文章内容的条件反射

    知识普及16:复述的重要性

    实用练习25:5分钟“阅读+复述”练习

    实用练习26:找出自己的复述间隔

    第四节建立回放视觉影像的条件反射

    知识普及17:注意力与记忆力

    案例示范3:如何让小朋友们记住十大行星的名字?

    实用练习27:图像思维练习

    案例示范4:抽象的故事与具象的故事

    第三部分:阅读整本书的步骤与技巧

    第九章阅读前要明确阅读目标

    知识普及18:能过滤信息的潜意识

    第十章整本书阅读的步骤

    第一节泛读全书,把握整体脉络

    知识普及19:脑干就像指南针

    实用练习28:高空侦察练习

    第二节快速阅读与反复精读相结合

    知识普及20:标注重点的正确方式

    知识普及21:处理难点的正确方法

    第三节回顾知识点,系统理解全书

    结语充分享受阅读本身的乐趣

    附录一:“整本书阅读”视觉卡片

    附录二:“视觉阅读”训练进度表

    附录三:影响世界的25部经典著作
前言

    一起登山吧!

    不瞒大家说,我也有过这样一段不堪回首的阅读经历……想当年,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办公室,我都被淹没在纸张的海洋里。各式各样的书散在桌子上、堆在柜子里、摆在枕头边,就连地板上都被报纸和杂志占得满满当当。有的书还算勉强翻过几页,有的却连拆封都还没来得及。每一张纸、每一行字都争宠似的冲我喊着:“来读我吧!快来读我吧!”爱书的心情难以抑制,阅读的兴趣又偏偏广泛得无边无际,没有办法,只得抱怨时间太少、空闲不足。更让人沮丧的是,我的阅读效果实在是太差了!每当我站在书架前尝试着回忆不久前读过的内容时,都会发现过去二三十个小时的埋头苦读只换来了模糊的印象、零散的关键词和满心的挫败感……后来,我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我认识到,只有从根本上提高自己整体的阅读能力才能摆脱两难的处境。于是,我开始潜心研究阅读技巧,亲自试验五花八门的练习方式。时至今日,我可以骄傲地告诉大家,在此过程中投入的每一分钟和每一滴心血都将让我受益终生。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的生活发生了许多惊人的变化。过去耗在读一本书上的时间,现在读完6本书还绰绰有余。不过,速度只是其次,更重要的是我读书的兴趣也日渐浓厚。只要方法得当,我们就能彻底摆脱周围环境的影响,随心所欲地进出属于自己的阅读国度。试想一下,如果你能充分利用上下班的时间,即使在嘈杂的公交车上也无须每隔几分钟就重新阅读上一段读过的内容,这样难道不是很好吗?无论对于学生还是上班族来说,流畅的阅读体验都是一种享受。一旦有了这种体验,你就会从“要读书”变成“爱读书”,阅读也会成为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自信来源。这种改变就好比从婴儿蹒跚学步到酣畅淋漓地快跑。可惜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阅读方式大都是初级的,要想快速提高,还得自己另下工夫。
我的本行是律师,研究这套阅读方法的初衷,其实也只是为了准备当时的国家统一司法考试。所以,速度固然重要,但囫囵吞枣式的阅读无疑是自欺欺人。我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透彻理解文章,汲取信息,并将其尽可能完整地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储备。事实证明,我成功地实现了这个目标。尽管准备时间有限,但我在两轮考试中都顺利地拿到了“优”。希望这个鲜活的例子能够消除大家心中的疑虑,相信我的阅读方法绝非只求速度而不求甚解。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有意避免了用“快速阅读”这类较为常见的说法,创造了“视觉阅读”这一全新的概念,并把它作为本书的主题。道理很简单: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速度,那随便一个3岁小孩都能一目十行,但这叫“看”书,而不是“读”书。真正爱读书、懂读书的人追求的是消化与理解,然后把阅读的收获运用到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通过不断研究,我惊喜地发现,加快速度非但不会影响阅读效果,反而能促进对文章的理解。乍听之下,这确实有点不可思议。但只要我们考虑到阅读的流畅度,道理就明了了。绝大多数人在阅读的同时都喜欢在脑子里一字一句地跟着默念,我把这种做法叫做“念”书。这样一来,不仅阅读的整体速度会受默念速度的限制,阅读还会变成鹦鹉学舌,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说,脑子里却还是空空的,半点收获都没有。要知道,孤立的字词是无法表达完整的意思的。在默念的过程中,我们的注意力几乎完全集中在读音上面,真正能够传递信息、帮助理解的语义单元反而被抛到了九霄云外。从根本上来讲,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就是要强化视觉渠道,彻底改掉“听觉阅读”的习惯,把“看”书和“念”书变成真正的“读”书。

    不少人认为我的理论只是“新瓶装老酒”,我绝对举双手赞成。我坦率地告诉大家,这本书里的每一个理念都不是什么开天辟地的独创。回顾人类的文明史,我提倡的所有阅读方法其实早就都有人想过,有些甚至还被付诸文字。但问题就在于,那些历史的精粹能否沿袭至今,我们又能否将其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和学习当中。以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为例,他们的著作其实已经涵盖了学习与阅读方法论的所有要点,西塞罗的《论演说家》一书中就有许多关于提高记忆力的精彩内容。在我看来,大部分的历史著作都比现代出版物的含金量高,实用性也毫不逊色。
这是我一直偏爱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原因。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经典著作,我在德国维尔茨堡大学读书期间还特意选修了一个学期的拉丁语课程。毫无疑问,现代科学对人脑的研究已经为我们解开了许多人类思维过程的谜团,但实用的学习方法却仍然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那一套。当时的古罗马人确实连人类记忆究竟是源于脑袋、肚子还是心脏都没弄清楚,可谁又敢说《论演说家》在现代社会已经一文不值了呢?所以,我对“新瓶装老酒”这样的批评一向只是一笑置之。在我看来,那些声称自己发明了一套革命性的全新学习方法的人才大言不惭,让人哭笑不得呢。要知道,任何一种锻炼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其实都是“老酒”,有的甚至还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史的起源。早在4万年前的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利用岩画来辅助思维,帮助大脑系统地组织信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这种方法,还给它冠上了各式各样的时髦名称,如“思维地图”、“思维导图”、“灵感触发图”。我的“视觉卡片”也是其中之一。但这种方法并非任何人的独创或专利,因为这就是我们大脑与生俱来的思维模式。

    既然如此,本书又有何特别之处呢?很简单,既然“老酒”不变,那关键就得看“新瓶”质量如何了。只有好的瓶子才能真正帮助读者掌握技巧、提高能力。所以,给自己的“新瓶”冠以特有的名称,以示区分,也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在这本书中,我们将围绕视觉这个感官渠道展开讨论,所以我选择以“视觉阅读”和“视觉卡片”来为自己的“新瓶”命名。

    学习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就好比登山。尽管我们的最终目标是登顶,但在起程之前,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还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我会带领大家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起始位置,然后再仰望一下山顶,也就是那些已经能够快速读取信息、深度理解并吸收的阅读高手,以此预测攀登的难度;最后,我们还要回顾一下自己从小到大已经走过的阅读之路。

    在正文部分,我会介绍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只要坚持每天练习,你的阅读速度、专注程度、理解力及记忆力都会有明显提高。请大家相信我、相信自己。事不宜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精彩的旅程吧!
第一章 测测你现在的阅读能力(1)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回书页]  [下一章](快捷键→) 小说:快速阅读,快速记忆| 作者:[德]克里斯蒂..| 类别:快速阅读速读
    第一部分起程前的准备工作

    带着以下问题,我们一起开始登山旅程:

    我现在的阅读能力如何?

    如何测试自己对一篇文章的理解程度?

    眼球在阅读时是如何移动的?

    传统的阅读方式存在哪些问题?

    真正的阅读高手是怎样阅读的?

    第一章测测你现在的阅读能力

    如果无法确定自己的位置,再详尽的地图也只是废纸一张。如果不了解自己的现有水平,同样也无法开展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因此,准备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你完成对自我能力的定位。

    接下来的小文章是一篇阅读测试。请大家放松心态来完成这个测试。不要过于紧张,还没开始就担心自己的水平太差;也不要刻意加快速度,平时怎么读现在就怎么读。否则不仅会影响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无法反映你的真实水平,并扰乱接下来的训练进度。

    在我看来,所谓的阅读能力至少包括两方面的指标:一是速度,二是理解。既然要测试速度,我们就需要准备一个计时器。秒表当然最为理想,任何有秒针的挂钟、手表或是电脑上的数字钟也都可以。除了这些传统的工具,网上还有很多免费的计时软件。如果你已经习惯在电脑前工作,这也不失为一种更便捷的办法。总而言之,只要能够准确测出自己阅读全文所需的秒数,具体的计时工具大家可灵活选择。至于理解程度,我们暂时会用简答题的形式来进行测试。请大家在阅读完以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记忆写出答案的要点。

    事不宜迟,现在就让我们开始第一个阅读测试吧!
    趣味测试

    有氧慢跑的益处

    我们的祖先第一次从树上跳下来直立于地面的时候,生存守则只有一个字:跑!人体的整个生理构造也只是为了一个单纯的目的——运动。原始的人类之所以需要运动,不是为了减肥,也不是想练出6块腹肌。它们不仅要在野外围捕野牛等猎物以维持生计,还要躲避剑齿虎这类猛兽,保全自己的性命。

    人类这一物种进化至今,生理构造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运动始终是我们最重要的本能之一。据统计,一个学龄前儿童每天跑动的距离平均不下10公里。但一旦背上书包、步入校园,他就不得不老老实实地坐在书桌前,逐渐忘记了自己爱蹦爱跳的天性。长大成人后,大多数人更是在办公桌前一坐就是一整天。这样的生活方式迫使人体违背直立的自然法则,在膝盖和腰腹处弯出两个生硬的直角。当然,如果仅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人体总有一天会进行相应的变化来适应这种缺乏运动的生活。可是这一过程少说也得持续10万年,我们估计是等不到这一天了。

    谢天谢地,科学家发现了有氧慢跑这个救星。所谓有氧,就是人在慢跑的过程中吸入充足的氧气,从而不过度消耗体力,而且可以使肌肉在供氧充足的条件下燃烧脂肪。有氧慢跑的益处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但无氧跑却绝对是百害而无一利。在无氧跑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体负荷加重,肌肉供氧不足,只能消耗碳水化合物来快速获取所需的能量。在这种状态下,身体不但无法燃烧积聚的多余脂肪,肌肉内部还会生成乳酸,产生疲劳感。

    一旦过多的乳酸进入血液,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就会出现供氧不足的现象。具体来说,只有当血液中乳酸水平低于每升4毫摩尔时,肌肉才能得到充足的氧气供给,开始燃烧脂肪。一旦乳酸水平超过了这个临界值,身体就会自动切换到无氧工作状态,从燃烧脂肪转为燃烧糖类。运动医学教授理查德·霍斯特博士曾组织过这样一个测试:他在科隆的某个公园里随机征集了50名志愿者。他们都有晨运的习惯,而且确信自己一直都是在进行有氧运动。可是,白纸黑字的血液检验结果却出乎每个人的意料:这50人当中,居然没有一个人的乳糖水平处于健康的有氧范围内。
换言之,他们的实际运动强度都远远超出了真正意义上的“慢”,一克脂肪都燃烧不掉。那么,究竟怎样的运动强度才是有氧运动呢?要想知道自己的身体究竟处于哪种工作状态,最直观的测量指标就是脉搏,因为心脏是无法处于缺氧状态的。说白了,就是跑得越快,心脏跳得越快。相信大家都见过那种脉搏与燃脂效果的对照表,但是这种简单对应的数据过于笼统,只能反映平均水平。每个人能承受的运动强度不同,所以理想的有氧脉搏范围也因人而异。因此,要想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有氧脉搏范围,还是要咨询专业的运动医师,通过一系列的测试来得出科学的结论。

    为了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我们应该坚持每天慢跑30分钟。根据我的经验,最合理的慢跑时间就是早上起床后的半个小时。首先,这段时间一般不会与其他工作和学习安排发生冲突。而且,经过一整夜的消化,我们的胃部已经完全没有碳水化合物等食物残渣了,负责燃烧脂肪的酶此时分泌得最为旺盛。因此,只要掌握好慢跑的强度,大脑就会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我们会感觉到神清气爽、思维敏捷。我们大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小段时间来安排接下来的工作日程。算下来,仅仅是早起30分钟,就能让自己一整天都保持大脑清醒、身心愉快,何乐而不为呢?是不是有点动心了?接下来,我还想详细地介绍一下有氧慢跑的种种益处,好让大家尽快下定决心,开始这项有益的训练。

    慢跑让你变得更聪明

    医学专家米歇尔·史皮茨巴特(MichaelSpitzbart)博士的研究表明,慢跑能够使大脑供氧水平提高10倍。与之相比,现代最先进的治疗老年失忆症的药物只能提高5%的供氧量,用于医疗用途的有氧治疗也只能提高25%,效果微乎其微。随着脑部供氧水平的提高,人体内促肾上腺素(ACTH)的分泌会加速。肾上腺素有“创造力荷尔蒙”的美称,它能够刺激大脑活动,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同时激发创新的灵感。此外,我们的脑细胞间隙中其实长期积聚着各种各样的坏死脂肪细胞,而肾上腺素就是医学界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能够有效溶解这些坏死细胞的物质。坏死细胞被溶解后,大脑的神经变得兴奋,思维会更加敏捷。由于人体在这个过程中会释放更多的神经递质,加快脑细胞之间的信息传导,所以记忆力和学习能力也会同时得以提高。这就是我们在跑步的过程中常常感觉问题迎刃而解的原因。
在有氧慢跑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处于持续燃烧脂肪的状态,大脑就能得到更为充足的糖类供给。这样一来,不仅体内的血糖水平能够保持平稳,我们的精神状态也会变得更加积极,能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持续调动思维也更活跃。相反,如果一个人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又缺乏运动,他的肌肉就会不断燃烧碳水化合物来获取能量,导致血糖值下降。这样一来,大脑工作所需的糖类就会供应不足,结果就是注意力明显下降,整个人也疲惫不堪,打不起精神。

    运动的时候,体内的肾上腺素分泌会不断减少,而这种激素正是造成心理压力的罪魁祸首。众所周知,长期处于高压之下的人是很难理清思绪、高效工作的。因此,随着肾上腺素水平的下降,我们的工作效率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就会不知不觉地提高。从生理角度来讲,肾上腺素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过多的肾上腺素会对血管内壁造成伤害,使之多孔化,更容易出现血脂沉积的现象,导致动脉硬化、中风和心肌梗塞。

    神经心理学教授汉纳·厄特尔(HennerErtel)博士的一项研究结果或许能够更好地证明慢跑对提高智商的促进作用。通过对比分析3万名研究对象的数据,他发现将有氧运动与学习训练相结合,可使智商值在36周内平均提高27%。

    慢跑让你感觉更幸福

    从医学角度来讲,心理上的幸福感其实是由体内的激素水平决定的。内啡肽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这种激素堪称人体的“天然鸦片”,它能够加快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产生兴奋感,使人身心愉悦,进入一种类似吸毒过后的飘飘然的精神状态。另外一种能够给人带来幸福感的神经递质就是血清素,即五羟色胺。几乎所有抗抑郁剂的药理其实都是通过提高血清素水平来达到稳定情绪、缓解焦虑的作用的。在有氧慢跑的过程中,人体会自然而然地分泌出大量的这类神经递质,让我们在毫无副作用的情况下享受幸福的感觉。

    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行为心理学教授乌尔里希·巴特曼(UlrichBartmann)博士发现,凡是定期进行适量、适度慢跑运动的人,情绪都更为稳定,与人交际的能力也会更强,且不容易产生自闭倾向。
  慢跑让你身体更健康

    正确的跑步训练能够强化人体的免疫系统。仅仅是慢跑30分钟,血液里杀伤细胞的含量就会增加31%。这种细胞一般又被称为“K细胞”,负责抵抗病毒、细菌及癌细胞。但是,一旦运动强度过大,人体就会进入无氧状态,生成更多的自由基。自由基会对血管壁和整个免疫系统造成伤害,是人体老化的罪魁祸首。所以,有氧慢跑重在一个“慢”字。

    除了强化免疫系统,长期慢跑对我们的身体健康还有许多其他益处:它能够让我们的心脏体积增大、厚度增加,从而变得更加强壮。每次心脏搏动泵出的血液多了,脉搏自然就会减慢。此外,运动还能持续刺激和锻炼身体各部位的软骨和骨骼,让我们的关节与骨骼变得更加强健。

    我在文章开头已经提到,慢跑能够促进燃烧脂肪的酶的生成,从而降低人体的胆固醇水平,燃烧并且消耗长期积聚在人体组织和细胞表面的各种油脂。此外,由于肌肉内的毛细血管数量会随着锻炼不断增多,血液的养料运输效率就会不断提高,血管也会变得更加年轻,更加健康。慢跑还能降低胰岛素水平,对预防糖尿病和降低老年糖尿病的发病风险都有不错的效果。因为,胰岛素的作用就在于降低血糖,而人体一旦习惯了低浓度的胰岛素,各器官的细胞就会对胰岛素的释放更加敏感。

    与现在市场上五花八门的减肥偏方相比,有氧慢跑是唯一一种长期有效且不会反弹的减肥方法。因为,经过长期的锻炼,不仅肌肉比例有所上升,体内负责燃烧脂肪的酶也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稳定水平上。只有这样“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减掉身上的赘肉。更加不可思议的是,长期运动能使身体的新陈代谢率至少提高25%。这样一来,无论你是坐在办公桌前,还是赖在沙发或吊床上,甚至连睡觉的时候,你的身体也会自动燃烧多余的脂肪。

    带着微笑慢跑

    我还要不厌其烦地强调最后一遍,一旦跑步的速度太快、强度太大,人体就会进入无氧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非但享受不到以上列举的种种益处,反而会抑制人体自然的免疫机制发挥作用,会觉得越来越疲劳、越来越不健康。所以,如果你下次跑步时再碰到那种满头大汗、见人就超的傻瓜,你只需要保持微笑即可,因为只有你才知道有氧慢跑的秘密。
我的阅读时间:

    分钟______秒=______秒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记忆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注意在答题的过程中绝对不可以偷看原文!

    文章的开头提到了人类的祖先。请问他们运动的两大目的各是什么?

    为了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未来人类的身体构造必将有所进化。这一进化过程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有氧慢跑与无氧跑有什么差别?

    神经心理学教授汉纳·厄特尔博士得出了什么研究结果?

    为什么清晨是进行慢跑的最佳时间?

    作者分别用哪三个小标题来总结慢跑的益处?

    药物、有氧治疗和有氧慢跑各能使脑部供氧提高百分之几?

    肾上腺素这种荷尔蒙对人体有哪些益处?

    理查德·霍斯特教授做了什么实验?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慢跑对身体健康有何益处?

    打分的时间到了!请大家参考以下答案,计算出自己的最终得分。答对全部要点得10%;如要点有所遗漏,则按5%计算;完全没有答对显然就是0。10道题的得分加起来就是你的总分,这个百分数就代表了你对整篇文章的理解程度。假如你完全答对了4道题,部分答对3道题,那总分就是55%。计算完毕,请将测试结果填在答案后面的方框内。

    参考答案:

    文章的开头提到了人类的祖先。请问他们运动的两大目的各是什么?

    围捕猎物(如野牛)

    躲避猛兽(如剑齿虎)
 为了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未来人类的身体构造必将有所进化。这一进化过程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10万年

    有氧慢跑与无氧跑有什么差别?

    有氧慢跑时,人体供氧充足,体力消耗适宜,肌肉能够燃烧脂肪

    无氧跑时,肌肉供氧不足,因此非但不会燃烧脂肪,反而会生成乳酸

    神经心理学教授汉纳·厄特尔博士得出了什么研究结果?

    有氧运动与学习训练结合,有助于提高智商(36周内平均提高27%)

    为什么清晨是进行慢跑锻炼的最佳时间?

    这段时间一般不会与工作和学习安排有冲突

    人体负责燃烧脂肪的酶分泌最为旺盛

    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安排一整天的工作日程

    一整天都可以保持大脑清醒、身心愉快

    作者分别用哪三个小标题来总结慢跑的益处?

    慢跑让你变得更聪明

    慢跑让你感觉更幸福

    慢跑让你身体更健康

    药物、有氧治疗和有氧慢跑各能使脑部供氧提高百分之几?

    药物:

    有氧治疗:

    有氧慢跑:
肾上腺素这种荷尔蒙对人体有哪些益处?

    刺激大脑活动,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

    激发创新的灵感

    溶解积聚在脑细胞之间的坏死脂肪细胞

    理查德·霍斯特教授做了什么实验?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他在科隆某公园里找到了50个正在慢跑的志愿者,测量他们血液中的乳糖水平。结果发现,没有一个人的乳糖水平处于健康水平,身体无法燃烧脂肪

    慢跑对身体健康有何益处?

    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强化心肌

    强健骨骼与关节

    降低胆固醇水平

    降低胰岛素水平

    燃烧更多脂肪

    我的理解程度:

    这篇小文章是否已经让你有点动心,想要开始慢跑锻炼呢?在找到合适的运动医师之前,你可以暂且参考一下下面这张脉搏对照表。理想的有氧运动中脉搏的跳动次数与个人的年龄和静脉有关,而且一般建议以早上刚起床时的测量值为准。不过,我最后还是要再提醒大家一遍,以下的数据仅供参考。

    表11?有氧运动中脉搏的跳动次数与年龄和静脉的关系

    年龄

    静脉

    (每分钟)2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岁以上

    岁以下
让我们重新回到阅读这个话题上来。在整本书的训练过程中,我们将统一使用“字/分钟”或“单词/分钟”,也就是你在1分钟的时间里能够阅读的平均字数或单词数,以此作为衡量阅读速度的单位。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大家,这个数值的意义仅仅在于方便大家控制自己的训练进度。根据速度和理解程度这两项指标,我们可以划分出4种不同水平的读者:有的人可以既读得快又理解得好,有的人虽然一目十行却不求甚解,有的人读得慢却理解深刻,还有一种可怜人是既读不快也无法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所以,单凭阅读速度这一项指标是不能说明全部问题的,大家完全没有必要横向攀比谁的数值更高。尽管这本书里提到的平均速度都是以德语、英语等拉丁文为标准的,但也丝毫不妨碍大家用中文的字数来判断自己的速度。总而言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把你训练成不多见的第一类读者,让你在节省时间的同时达到最佳的理解和记忆效果。

    在后面的章节里,我们会发现,提高阅读速度非但不会影响理解文章含义,反而还能够对此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所以,如果你属于最不幸的第四类读者,那么现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你要学会把自己的注意力从孤立的字词中脱离出来,按照语义单元来阅读文章。这样一来,不仅阅读速度可以得到较快提高,你还会发现自己懂得的更多了、记住的更多了。再次提醒大家,提高阅读速度仅仅是实现最终阅读目标的手段之一,而非首要目的。如果忘记了这一点,就算速度加快了两三倍也是毫无意义的。

    下面你可以用前面阅读过的那篇文章的总字数乘以60,再除以你之前测出的总秒数,计算出自己的起点速度。

    我的起点速度:

    字×60÷_______秒=_________字/分钟

    为了让大家更加直观地跟踪自己的训练进度,我特意准备了一张空白的图表。请大家选择两种不同颜色的笔或者用不同的符号分别代表自己的理解程度和阅读速度。在下面的示例图中,我用了x来表示速度,o来表示理解程度的百分值。如果你计算出的阅读速度为200字/分钟,理解程度为60%,那么你的起点就是这样的:

    图11阅读能力训练表

    图12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进步情况表
在,请你把自己刚才测得的理解程度和阅读速度誊抄到图12的表里。从今天开始,你就要坚持记录这两个数值。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你可以把每次的点都连在一起,得到两条曲线。其中一条代表你的阅读速度的变化情况,另外一条则代表理解程度的变化情况。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进步过程了。

    趣味测试

    测试理解程度

    利用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来测定一个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其实是欠妥的。首先,出题者一般都只会考虑到题量的限制,无法考察对全文的理解程度。此外,出题者只能按照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归纳出考点,这就牵涉太多的主观因素。还有一个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我们已经不是小学生了,平时阅读的文章或者书籍都不会附上类似的习题。一旦我们对这种测试的方法产生了依赖,以后就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理解进度。所以,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就必须做好心理准备,上面那10道题和你的最终得分只是阅读能力训练的起步阶段的辅助工具而已,其作用仅在于给大家提供一种更为简便且直观的评判标准,好让大家借助这个量化的指标来掌控自己的进度。

    随着训练的深入,我会带着大家尝试一种新的自测方法。我们会通过复述来反观自己对一篇文章的理解程度。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复述并不是什么太新鲜的招数。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辛辛苦苦读完一篇文章,以为自己已经理解透彻,可一旦有人问起,自己却充其量只能想起作者的几句话,而说不出整体的脉络。如果遇到这种情况,那就说明我们还没把原文的内容变成自己的。如果相反,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顺利地复述出原文的大致内容,还能回答别人随机提出的具体问题,那整个阅读、理解和吸收的过程就算是圆满完成了。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理解和记忆是密不可分的。
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根据回忆的内容大致判断出自己理解能力的高低。如果完全无法复述原文,理解程度自然就是0;如果仅能复述出最重要的内容和整体脉络,却无法讲出次要点,那你理解了50%左右。依此类推,在复述整体要点时有所遗漏,理解程度就介于0~50%之间;在所有要点的基础上还能回忆起部分次要点,理解程度就是50%~100%。最后,100%就意味着你不仅可以复述所有的要点和次要点,还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部分细节。当然,所谓100%并不是要求大家连标点符号都烂熟于心,更不是通篇背诵下来。况且,只要不是诗词,我们也完全没有必要达到这种记忆的程度。

    虽然复述并不是唯一一种有效的自测方法,但它对阅读能力的要求却绝对是最高的。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在短时间内阅读、理解并且记忆整篇文章的细枝末节绝非易事。但是,大家也无须沮丧,或对自己失去信心。除了写书,我还开办一系列针对提高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训班,前前后后接触过上万名学员。根据我的观察,在最初的训练阶段,恰恰是那些起点较低的学员难以接受复述自测的方法。正是出于这个考虑,我才在头几次的阅读测试后面准备了具体的问题。我希望大家可以放松心情,不要给自己任何压力。我会带着大家循序渐进,慢慢适应这个过程的。常言道,熟能生巧。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相信你也能够摆脱对课后习题的依赖,学会利用复述的自测方法来判断自己的阅读理解水平。
第二章逐字阅读是低效阅读的症结所在

    现在,大家都已经成功地测出了自己的起点速度,这就相当于一个登山的人在地图上找准了自己的起始位置。而且,抬头望一下,我们就会看见山顶正清晰地矗立在眼前。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学习新的阅读技巧,培养阅读能力,好让自己成为阅读高手俱乐部中为数不多的会员之一。一旦顺利登顶,我们就能轻轻松松地理解任何一类文章和书籍,从此成为一个读得快、懂得多、记得准的聪明读书人。

    如果说登山是腿部的运动,那么阅读自然就是眼部的运动。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学会活动双眼。这乍听上去简直就是废话,3岁小孩儿都会用眼睛看书。可是,又有多少人曾经仔细观察过自己的眼部运动呢?你是否了解眼球究竟是如何工作才能把文字信息存入大脑的呢?没错,我们的眼球几乎每时每刻都处于运动状态,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完全不需要有意控制眼球就能毫不费力地读取信息,但要想找出高效阅读的奥秘,我们就先得做个小实验。

    趣味测试

    眼球的运动

    首先,我想请大家想象一下自己的眼球在阅读时是如何运动的。沿着一行行文字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匀速运动?还是毫无规律地在字里行间跳读?想好了之后,你需要请一位朋友来帮助你证实自己的猜想。请你和你的“实验助手”面对面坐下,两人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远,否则对方会看不清你的眼部运动。两个人都准备好之后,你就可以开始阅读了。不过,漫画这种全是图片的书可不行。你想提高阅读能力,并不是为了看时装杂志吧?所以,还是找一本“正常的”书来进行这个实验。你只需要用自己平常的习惯连续阅读一分钟,让你的朋友仔细观察你的眼球。一分钟后,互换角色,换你来观察对方的眼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做这个实验之前,大多数实验者都以为自己的视线会随着阅读的进度一直匀速向前移动。如果把这个路径画出来,就类似一条平滑的直线。但这只是我们大脑的错觉而已。通过观察,你会发现人的眼球在阅读的过程中其实一直处于跳动状态。这种现象的原理是这样的:要想看清一个物体,首先我们的眼球必须停止跳动,把视线停留在某一点上,才能像照相机一样调整焦距,生成清晰的图像。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坐在高速行进的火车上时,是很难看清路边广告牌上的文字的,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球与广告牌处于相对运动的状态,无法定焦。

    如果观察得再细致一些,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人的眼球在阅读时的跳动次数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般来说,在阅读德语或英语这类拉丁语时,眼球跳动的次数会与每行的单词总数大致相符。如果把眼球在行与行之间的跳动次数也计算进去,两个数值甚至会完全吻合。在刚才那个实验里,如果同伴发现你的眼球跳动次数少于一行的单词总数,那就恭喜了!你的阅读能力已经属于中上水平了!从下面这张简化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人眼球跳动的模式:视线的焦点首先落在第一个词上,眼球停止运动、对焦、读取信息,然后再跳到下一个词,重新对焦、读取信息,依此类推。

    图21眼球读取信息流程图

    我把这种读取信息的方式称为“逐字阅读”。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绝大多数人都是用这种方式阅读的,而这就是低效率阅读的症结所在。这就好比登山,外行人都误以为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往上爬才够安全,只有真正的登山运动员才知道节奏的重要性。很多人越是碰到难读的文章就越是一字一句地慢慢啃,却不知道自己犯了阅读的大忌。首先,逐字阅读会影响整体速度。科学研究表明,眼球对焦一次的时间大概是1/4秒,从一个焦点跳到另一个焦点却只需千分之几秒,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所以,阅读每个单词所需的时间就约等于1/4秒。换算一下,就相当于每秒阅读4个单词,阅读速度约为240单词/分钟。据统计,德国人的平均阅读速度为215单词/分钟,略低于我们计算得出的理论值。
除了拖慢速度,逐字阅读的方式还会引发其他一系列的麻烦,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逐一探讨。在准备阶段,你只需知道阅读速度受限是众多问题中最明显的一个,阻碍理解和掌握才是最严重的问题。比方说,你的眼球首先看到了“一个”这个词,一个孤立的词显然无法传递出任何整体的信息。1/4秒以后,你的视线跳到了下一个字“小”上。这时,大脑会自动把这两条信息叠加在一起。但显而易见,我们还是没能得出结果。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个简单的叠加步骤,大脑完成这个运算需要发生上百万个不同的化学反应,只可惜如此复杂的运算工作还没换来任何有用的信息。接下来再看一个字——“青”。现在,我们的大脑一共读入了3条信息——“一个小青”,完成了两次叠加运算,但却仍然没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人的左脑主要负责线性思维和数字化的分析工作,右脑则需要完整的图像信息才能形成理解。在上面这个例子里,我们的右脑一直处于闲置状态,不仅浪费了半个大脑的资源,还会阻碍左右脑的协同效应,加大理解的难度。图像是大脑的自然语言,文字却只是人造的符号系统。右脑缺少了图像信息的支持,就相当于整个大脑正在阅读外语,自然会感觉比较吃力。试想一下,如果只能用语言向一个非洲土著解释“下雪”这个词的意思,你会怎么做?即使你精通他的母语,在语言沟通上也没有障碍,还是会面临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赤道地区是从来不会出现下雪这种自然现象的,可想而知,当地的土著语言也自然不需要任何相关的词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了基本的词汇,我们又怎能解释一个陌生的概念呢?这时候如果手边有一张雪景的照片,那就好办多了。即使一辈子都没见过雪的人,也能够通过照片里的图像在脑海里形成初步的印象。要是身边恰好有一台结了霜的冰箱,那就更容易了。大脑能够调动视觉以外的其他四种感官机能,即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来成倍地增加信息摄入,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
不要忘记,在逐字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不仅要不断叠加读入的信息,完成运算工作,还需要随时记忆。上面的例子字数少,当然没有问题。可一旦句子长了,我们就很可能像熊瞎子掰苞米一样,读完了最后一个词,却已经把句子的开头忘得一干二净。最后,让我们再回到刚才的例子上来,看看最后出现的一个词——“苹果”。大脑在经过了上千万次化学反应之后,终于得到了一个有意义的词组——“一个小青苹果”。随着“苹果”这个中心词的出现,我们的右脑终于生成了相应的图像。要知道,大脑生成图像的过程只需要不到半秒钟,可事前的准备工作却如此繁琐。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请大家跟我一起来做一下下面这个测试。

    趣味测试

    哪种版式的文章读起来更省力?

    这是林肯的一句名言:“怎么样?阅读起来是否有点吃力?下面让我们换一个版式试试看:

    感觉如何?是否有所启发?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大大小小的单元组成的,小到字母、音节和字词,大到句子、段落和文章。阅读高手之所以能够达到常人难以想象的阅读速度,就是因为他们找到了最合适的语言单位来读入信息,那就是语义单元。所谓语义单元,就是由几个字词共同构成的、能表达某个整体意思的词组或短语。阅读高手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快速识别出几个相互关联的字词,找出语义单元,并且下意识地将其看做阅读的最小单位。他们的眼球每次都会停留在整个语义单元上,并且只需定焦一次就能捕捉到属于同一个语义单元的所有字词,将其作为一条整体信息输入大脑。这样一来,眼球跳跃的次数减少了,对焦所需的时间也缩短了,右脑只需接收一次信息即可生成“一个小青苹果”的形象,左脑就自然不必辛辛苦苦地事先叠加、运算和记忆了。
人类的语言是由一个个独立的字词组成的,但人脑的构造却更适合形象思维。地球存在的历史超过了40亿年,现代人类出现于400万年前,而语言的历史就更短了。直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人才创造了最早的人类文字。从那时起,大脑和嘴巴就一直都在使用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换言之,大脑必须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我们日常使用的人造文字“翻译”成它能够处理的自然语言。正是出于这个原因,逐字阅读才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大脑的“翻译”工作,影响我们对书面文字信息的理解。

    除了拖慢速度、影响理解,逐字阅读还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如果你还以为放慢速度能够帮助自己集中注意力,那就请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有和我类似的经历。我还在就读法律系的时候,就经常痛下决心要好好读书。大好的周末,我推掉所有的约会,老老实实地待在图书馆里。我拿起一本书,开始逐字逐句认认真真地研究每一个法律术语,心里还一直在跟着默念。我当时觉得自己简直就是全世界最勤奋的学生!但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突然发现自己的思绪早就飞到了九霄云外。明明觉得自己在聚精会神地读书,可再瞄一眼前两行的内容,却好像从没读过一样。没办法,只能从第一行开始,再读一遍……我相信,这个情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不陌生。这其实不算太糟糕,至少我们到了一定的时候还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走神了。实际上,我们在潜意识中开过的小差根本数都数不清。而我们只会伸个懒腰、晃晃脑袋、揉揉眼睛,然后继续读下去,对几分钟前做过的白日梦全然不觉。运气好的话,我们就能在无意中略过无关紧要的部分,可万一那本书是要来准备考试的,而用来做白日梦的那段时间又恰恰错过了考试的重点,那麻烦可就大了。
 知识普及

    为什么我们常常走神?

    科学研究指出,人类的思维速度至少能达到600字/分钟,但一般人的语速却只在150字/分钟左右。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在听讲座或是听报告时才会经常走神。万一碰上个枯燥的主题或是无趣的教授,而我们又不懂得积极调动多余的精力去思考听到的内容,把理论与实际经历、知识储备联系起来,白日梦就更容易乘虚而入。从神经学的角度来讲,人脑每秒钟有意识处理的信息量约为126个神经比特,潜意识的工作速度甚至高达10亿个神经比特/秒。如果以平均阅读速度200字/分钟来计算,就相当于每秒处理40个神经比特的信息,这就意味着大脑每秒钟都有高达80个神经比特的空间未被利用。或许你会认为这是件好事。大脑有了空闲不是正好可以休息一下吗?其实不然。人脑是一台异常勤奋的计算机,一旦出现资源过剩的情况,它就会在后台自动调用空闲的资源来处理其他信息,也就是我们先前提到的白日梦。换言之,如果你的阅读速度比不上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过剩的资源非但不能节约下来以备日后之需,反而会被用到其他无关紧要的地方,阻碍注意力的集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自言自语:“天啊!这种天书谁看得懂啊!”“别人肯定都比我读得快!”“为什么人家周末放假出去玩儿,我就得闷在图书馆里看书?”不用多说,大家也知道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对阅读理解和记忆有害无益。

    就拿当初的司法考试来说吧。每个人在考前都有几个月的准备时间。有的同学干脆把家都搬到了图书馆里,没日没夜地闷在那里复习;可还有些同学居然赖在家里边看电视边读书。3岁小孩都知道,电视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但从上面的理论看来,这也不失为一种折中的办法。既然大脑无论如何都有70%的空闲资源,倒不如用五花八门的电视节目来填补空缺。至少这样我们还能有点心理安慰,不会觉得自己除了复习考试就毫无生活乐趣可言了,而且总比没完没了地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要好得多吧!

    我对脑神经领域的研究一直都很感兴趣。但在我看来,那些科学研究的数据结论对实
 际的学习、阅读及工作技巧并没有太显著的指导意义。我在前面就已经说过,人类现有的阅读技巧全都是几千年前流传下来的“老酒”。对于阅读这种实用的技巧而言,精确的数值和科学原理都只能起到辅助解释的作用,帮助我们理解并接受某一套系统的训练方法。我们真正关心的只是某种技巧是否有效,能否帮助自己提高阅读效率、优化工作流程。尽管我的这套阅读方法还没有得到严谨的科学证明,我也不知道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究竟调用了多少个比特的大脑资源,但我却亲身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通过长期的训练,我发现自己变得更加专注了。一旦阅读的速度和流畅度都上了一个台阶,自然也就没有多余的精力去胡思乱想、自言自语了。说得俗套一些,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阅读当中,进入了忘我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阅读就好比骑自行车,必须先用力蹬到一定的速度才能骑得稳,骑得顺畅。

    相比之下,小时候在学校里学到的那一套,与其说是阅读方法,还不如说是最有效的催眠术。逐字阅读光是听着就觉得累。睡前总爱随手翻翻闲书的人肯定有所体会。工作了一天,我们的身体已经十分疲惫,一旦大脑还没得到足够的信息供给量,就会自动转入休眠状态。如果在白天,我们就会开一下小差、做一做白日梦。因为,不仅是左脑,我们的右脑也需要得到持续的信息供给,而进行逐字阅读却无法做到这一点。既然无法从外界得到所需的信息量,我们的右脑就会想办法自己找事做。比方说,一个被锁在小黑屋里的人,过不了多久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幻觉,而且自己完全无法抑制这种思维紊乱的发生。

    知识普及

    左右脑的思维模式

    人脑的构造就像半颗核桃。左脑和右脑通过中间的神经束(也就是所谓的脑胼胝体)相连,组成完整的大脑。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生理学家罗杰·斯佩里(RogerSperry)教授在研究被截断脑胼胝体的癫痫病人时,发现了人的左右脑的职能划分。

    根据斯佩里博士的理论,人的左脑主要负责分析性工作。左脑在处理信息时采取线性方式,即按照信息出现的先后顺序一个接一个地进行计算处理,类似我们今天常说的数字化。因此,信息出现的先后顺序和具体时间就显得格外重要。除此以外,人类独有的语言功能也位于左脑。所谓的学习能力,也就是我们在读书与职业培训时最需要的思维能力,也主要依赖左脑的正常运作。因为左脑相对于右脑来说比较关注细节,所以我们可以形象地说,左脑只能看到一棵一棵的树,却无法看见整片森林。
  与之相反,右脑与时间顺序、线性或语言信息的处理都没有关系。在右脑中,最重要的是空间思维。一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都取决于其右脑的发达程度。如果说左脑主要处理数字信号,那么右脑负责的就是模拟信号。一件事物的全貌才是右脑关注的焦点,而不是任何具体的细节。换言之,右脑看到的是整片森林,而不是其中一棵一棵的树。

    为了表彰斯佩里博士在人脑功能研究领域的贡献,诺贝尔奖委员会在1981年授予他诺贝尔生理学奖。但是,随着近几十年来科学的迅猛发展,这种对左右半脑各司其职的简单解释已经不再适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人脑拥有许多个不同的功能中心,我们的思维除了有上述两种极端方式之外,其实还有大量的中间过渡方式。此外,左右脑的功能也没有严格的划分。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左脑完全可以代理右脑的工作,反之亦然。临床医学领域中就有不少这样的案例。得益于人脑自动重新分配功能区域的能力,有些病人接受了大脑部分切除手术后,仍然能够保留绝大部分原有的大脑机能。

    虽然斯佩里博士的模型在医学领域已经过时,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确实拥有上述两种极端的思维模式。因此,对于我们这样的门外汉来说,上述理论不失为一种通俗易懂的解释。在其他与人脑分区相关的领域,直到今天还仍然有人以此模型为基础,简化某些复杂的脑部活动现象的分析工作。在此,我想特别说明一下:本书提到的“左脑思维”指的是富有分析性的、依序处理信息的思维模式,而“右脑思维”指的是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空间与形象思维模式。为了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我们必须同时锻炼自己的左右脑,学会将两种思维模式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接受信息的潜力,获得最高的阅读效率和最佳的阅读效果。
 现在,请你暂时让视线离开手中的书,抬起头来观察一下自己身边的环境。然后,再把视线收回来,重新看着这本书。我们根本无法想象,自己的大脑在过去几秒钟的时间里到底接收了几个数位级的信息。眼睛是人体最高效的感官,大脑日常获取的信息绝大多数来源于眼睛。就拿颜色来说,一个辨色能力正常的人可以分辨出超过100万种不同的颜色。

    刚把视线收回来,就要马上继续阅读以上几行文字,你是否感觉稍有困难?要知道,在刚才短短的几秒钟内,虽然我们只是无所事事地四处张望,但我们的大脑却一直在处理图像信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所以,突然一下重新切换到文字模式是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台电脑能够与人脑相媲美,人类之所以能够发展至今,也是得益于人脑高超的思维能力。可是,大多数人居然还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向大脑输入信息。这简直就是最严重的资源浪费!你会发现,大多数图书馆的阅览室都像催眠室,里面的人宁可望着窗外发呆也不想继续读书。本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大家训练自己强大的视觉感官,“喂饱”自己的大脑,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第三章如何真正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任何一个领域中都有佼佼者,阅读也不例外。要想成功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就得给自己找个榜样,细致地观察他的阅读方法,分析其中的诀窍与奥妙。只可惜,阅读高手往往都做不了好老师。对于他们来说,一切都早已潜移默化,因此无法逐一解释清楚具体的做法与步骤。这就是掌握一门知识或一种技巧的最高境界。

    知识普及

    潜意识下操作的能力

    每个人从头开始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时,都必须经历图31中的这样四个阶段。

    就以开车为例吧。刚出生的婴儿显然还不具备开车的能力,可正是因为它们还没到思考这件事情的年龄,不会开车既不会给它们的生活造成不便,又不会产生任何心理上的不安。这就是第一阶段的特征,虽无能力,却也尚未萌生出明确的意识,即“不知己不能”。随着年龄的增长,总有一天他们会发现:为什么别人都会开车,而我却不会呢?一旦提出了这个问题,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意识到自己缺乏某种能力,即“知己不能之”。由于已经意识到了不会开车的种种不便,而且感到不安,所以理所当然会主动采取措施,改变现状。高中刚毕业的小女生或许会缠着爸爸带自己去空旷的地方练车,爸爸或许会给她报名去驾校学习。不管通过哪种途径,重点是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找到机会开始学习这种新的技能了。这就是第三个阶段:“知己已能之”。在这个阶段,明明已经学会了所有的操作,背熟了所有的交通法规,可每次把手放在方向盘上的时候,心里难免还是会有点紧张。必须时刻留心手部动作和脚下换挡的配合,遇到比较复杂的路况也会略微有点犯憷。总而言之,必须把自己的精力和能力全部用在开车上面,根本顾不上别的事情。直到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再也不用盯着倒车镜了,拐弯并线时不会老是急着打开转向灯了,离合换挡、停车起步也已经习惯成自然了。大脑终于有了空间,可以放松下来,一边开车一边听听音乐。这就说明我们已经到达最后一个阶段:潜意识,有能力,即“不知己能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终生目标就是要让自己在尽可能多的领域达到最后一种潜意识下操作的能力的状态。人之所以有这种欲望,想要自己做得更好,一方面是出于某些现实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只有在潜意识的状态中才能全身心放松,尽情享受整个过程。说到这里,不妨再来看一个例子。如果你小时候学过乐器,就会知道反复练习同一首曲子是多么累人,一边要注意指法、控制节奏,一边还得时刻盯着谱子。可是到了钢琴家的级别,一切就只是潜意识下的自然流露了。他们的手指在琴键上自由地跳动,他们的情感通过音符得以抒发。这种毫不拘泥于技巧的演奏不仅能够给听众带来愉悦的享受,对于演奏者本身来说,也不再是枯燥的机械练习。

    本书旨在让你的阅读能力达到潜意识操作的最高境界。当你忘记了所有技巧,全身心地融入阅读的文章以后,就能享受到阅读带来的种种乐趣与益处了,从而真正地爱上阅读,爱上学习。

    自己学习并掌握技巧是一种能力,向别人传授技巧又是另外一种能力。一个从两岁开始就练习滑雪的人肯定解释不清自己如何控制肌肉、调整姿势、转移重心才能滑出一条完美流畅的曲线。体坛高手往往都无法成为优秀的教练。与之相反,阿加西的教练尼克·波利泰尼本人虽然网球打得并不出色,在某些单项训练中,还得给阿加西安排其他陪练,但他却绝对是那个年代屈指可数的顶尖级网球教练。

    科学家已经进行过无数次研究,试图从阅读高手身上找出高效阅读的秘密。早在20世纪50年代时,美国就曾经有过一次大规模的调研。研究人员找到了一些阅读速度超过1500字/分钟却仍然能够深度理解文章含义的“稀有动物”,对他们进行长期观察,希望总结出最佳的阅读模式。研究结果显示,阅读高手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眼球的运动方式。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效率最低的眼球运动方式。那些阅读速度低于300字/分钟,而且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很低的人,往往就是这样逐字阅读的:

    图32阅读速度低于300字/分钟的人的眼球运动图
如果你的阅读速度略快一些,那就说明你的眼球不需要如此频繁地运动与对焦。一般来说,一分钟能读800个字的人阅读每行文字只需对焦2~3次:

    如果我们按照上图的模式来移动视线,大脑就不再需要逐一拼凑每个词语。一旦大脑可以直接按照语义单元来处理读到的信息,阅读速度自然就会有所提高。流畅的阅读能够给左脑带来足够的信息输入,右脑也能得到充分地运用。大脑没有空闲的空间用来开小差了,我们自然就会感觉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了,阅读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良性循环就是这样开始的。

    图33阅读速度低于800字/分钟的人的眼球运动图

    阅读速度的上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眼球每次读入的字数。如果逐字阅读,那么阅读速度一般只能达到240字/分钟。一旦眼球运动的方式有所改变,每次眼球运动能够读入2~3个字,速度就会马上提高到480~700字/分钟。但我在这里仍然要特别说明一下,这些数值都不是硬性指标。我之所以把它们列举出来,只是为了让大家对不同水平的阅读速度有一个笼统的概念。当你真正翻开一本书开始阅读的时候,每分钟究竟是看了700字还是750字就不是特别重要了。正如我反复强调的那样,高效的理解和消化才是阅读的最终目标。而且,我们还必须学会灵活控制自己的阅读速度,有意识地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策略。比如,复习考试时的阅读重点显然应该倾向于理解和记忆,出于时间的考虑,我们对阅读速度的要求也会相对高一些。但如果是为了消遣娱乐而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就可以相应地放慢一点速度,着重欣赏和品味。

    让我们再回到眼球运动这个话题上来。如果仔细观察一下那些每分钟阅读

    字甚至2000字的人,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眼球的运动方式更为特别。他们不仅能够同时阅读上下相邻几行的内容,还可以把视线十分自然地往回跳,捕捉上一个句子里的关键词。

    图34阅读速度在1500~2000字/分钟的人的眼球运动图
或许你还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些高手的视线反复跳跃,却不会影响他们阅读的流畅度。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对重点字词的捕捉。一旦掌握了这种技巧,我们的大脑就会根据关键的信息和逻辑自动组织出整个句子和段落的意思,单个信息点的输入次序也就不再那么重要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表达习惯,同一个意思本身就可以用无数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现。比如,现在有一个句子的重点在于“我在看书”这个动作和“在我家的花园里”这个具体的地点。只要我们每次读入整个语义单元,那么以下两种语言组织的方式就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差别了:

    我在看书——在我家的花园里

    在我家的花园里我在看书

    与之相反,如果我们只会逐字阅读,阅读的顺序就成了理解的关键:

    书—看—里—园—花—的—家—我—在—我

    可是,为什么只要学会按照语义单元来阅读,我们就可以摆脱字词先后顺序的局限呢?我们的大脑真的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文章吗?看完下面这个活生生的例子,你就一清二楚了。

    根据一则调查从英语大学,一行字中的顺序每个词在什么位置没关系,最重要的是第一个字在正确的位置,最后一个也是。剩下的就是完全混乱,你能没问题地读明白。这是因为阅读不是每个单独的词,而是所有词作为一个整体。

    怎么样?是不是很惊讶呢?其实,只要语言文字的掌握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我们的大脑就会自动开始把语义单元作为处理信息的基本单元,而不是一个字接一个字地处理。我们之所以能够读懂上面这段看似混乱的文字,正是基于这个原理。换言之,如果换成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或是一个刚开始学习一门语言的人,上面这段文字就是天书。

    人们常说的“一目十行”也是这样的道理。既然我们的大脑可以自动忽略混乱的字词顺序,那可以更进一步,忽略字词在句子里出现的先后顺序。只要能改掉逐字阅读的习惯,你会发现自己也能够做到“跳跃式阅读”。只要记住熟能生巧,你就会有更大的动力了。

    既然我们现在还处于准备阶段,我就暂时不深入到具体的练习方法中了。总而言之,我们将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增加每次练习的难度。首先尝试每次读入两个字,并且注意比对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是否受到了影响。只要感觉自己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并且体会到了加快速度对理解文章的促进效果后,再开始练习3个字。一旦你的阅读速度达到700字/分钟,就可以开始尝试以行为单位的练习了
第四章阅读的出发点是一笔一画

    要想解开阅读的奥秘,光往“山顶”上看是不够的。在正式起程之前,我还想请大家转过身来望一下身后的路,回顾一下我们整个阅读旅程的起点。或许你会问,是逐词或者逐字阅读吗?不对!那就是单个字母ABCD?也不对!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我们的大脑其实是从每个笔画开始学习书面文字的。在一个刚开始学英语的孩子眼里,字母A其实是一幅由三条不同方向的直线组成的图像。整个单词的读入也是同一个道理。比方说,小朋友的眼睛首先看到的是下面这幅图像,经过大脑的一系列组合与运算,才产生了理解:这个单词是“AND”。

    图41“AND”的笔画

    经过反复练习,我们开始逐渐将字母作为识别文字的最小单位。相应的,起步阶段的阅读速度也非常低,更说不上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下一个阶段就是以音节为单位的。遇到较长的单词,我们先得分辨出其中的各个音节,依次读出,最终理解整个单词。事实上,不少阅读速度较慢的成年人还保留着这个习惯。你现在肯定已经知道,这种高频率的跳读和定焦会大大拖慢阅读速度,对理解也毫无帮助。我们已经找到了阅读能力欠佳的根本原因。如果大家想验证一下这个理论,不妨随便找来一篇文章,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通篇朗读一遍。你会发现,虽然自己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文章上,却始终有种支离破碎的感觉,很难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内容,记忆就更不用说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停留在音节这个基础阶段止步不前。只要当初的学习方法得当,我们就会更进一步,开始逐字阅读。对于绝大多数读者来说,这就是登山的起点。如果你已经超越了这个阶段,能够一次读入两个或者更多的单词,那就说明你的起点已经比一般人高出了许多。你已经从一笔一画的山脚爬到了半山腰。但千万不要沾沾自喜哦!在接下来的章节里,你会发现自己的阅读能力原来还有非常大的进步空间。

    那么,事不宜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继续我们的登山之旅吧!

    本部分要点:

    请大家在接下来的阅读过程中始终谨记以下几点:

    在整本书中,我们都会统一使用“字/分钟”或“单词/分钟”来测定阅读速度。这个数据的作用仅仅在于方便大家控制自己的训练进度,绝非横向比较的标准。不断超越自己才是训练的真正意义所在。

    自测理解程度的最佳方式就是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

    逐字阅读不仅会减慢阅读速度,还会影响我们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程度,妨碍注意力的集中。

    阅读高手都是按照语义单元来阅读文章的。阅读高手甚至能够做到“一目十行”,摆脱原文表达顺序的限制,同时阅读上下几行的内容。
第二部分登山之旅

    一切都已准备就绪,登山之旅正式开始!在这段漫长的旅途当中,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然后,我们将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学习集中注意力和提高理解力的各种方法。最后一步进行的则是增强记忆力的训练。

    主要任务:

    提高阅读速度

    集中注意力

    培养理解力

    增强记忆力

    第五章提高你的阅读速度

    请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本章:

    如何引导眼球的运动?

    为什么总是不知不觉地默读?

    有没有一种练习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阅读速度?

    如何制订合理的训练计划?

    怎样才能拓宽视野?

    怎样在没有阅读辅助的情况下保持高效?

    怎样才能成为阅读高手?

    如何阅读世界名著?
虽然我们的最终目的并非单纯的快速阅读,但速度绝对是阅读能力的基础。只有达到了一定的速度,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注意力不集中、理解不彻底和记忆不深刻等问题。那么,提高阅读速度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没错,就是视觉!我们得让自己的眼睛学会科学运动,学会按照语义单元阅读。可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人眼的运动主要由潜意识支配,只要不出现特殊情况,我们甚至不会意识到双眼的存在。想从零开始学会刻意控制眼球的运动,又谈何容易。根据我的经验,最有效的策略就是从本能出发,用旁敲侧击的方法形成新的条件反射,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原有的阅读习惯。

    在开始正式训练之前,我想请大家先做一个小实验。与第二个实验一样,这次我们也需要一个助手。如果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可以暂且跳过,等有机会再回过头来补做。

    趣味测试

    用眼球在空中画一个圆圈

    请你和你的“实验助手”面对面坐下。首先,请他用眼球在空中画一个圆圈,你仔细观察其眼球的运动轨迹,看看能否做到想象中的匀速圆周运动。然后,请你们互换角色,由对方来观察你的双眼。做完以后请不要急着走开,紧接着还有一个实验仍然需要两人合作。

    结果如何?你们的眼球真的能够画出一个圆滑匀称的圆圈吗?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无论你多么努力地控制自己的眼球,实际结果充其量也只会是一个近似圆形的多边形。这就是人眼与生俱来的工作机制。在没有外界辅助的情况下,“裸眼”既无法画出一个完美无缺的圆圈,也无法画出工整的方形。阅读的时候也一样。尽管我们感觉自己的双眼一直沿着每行的文字匀速移动,但视线却会在大脑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突然跳到另一行,甚至另一页。我之所以设计这个小小的实验,就是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亲身体验和亲眼观察,认识到这一问题。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突破眼睛天生构造的限制,学会控制自己的眼球呢?做完下面这个实验,你就知道答案了。
 趣味测试

    加上食指的引导,会怎么样?

    在接下来的这个环节里,你和你的搭档再一次用眼球在空中画圈。不过,这次多了一个小帮手。在你的搭档用眼球画圈的同时,请你用食指在他面前稍微做一下引导,让他的视线跟着你的指尖运动。完成以后,请互换角色,看看你自己的眼睛听不听指挥。

    怎么样?结果比第一次好多了吧?有了食指的引导,我们的眼球运动的轨迹可以轻而易举地画出任何一种简单的几何图形,运动曲线也相当圆滑,不会出现那种随意乱跳、一顿一挫的现象。

    从本质上来讲,人体的所有器官都只有一个机能,那就是协同合作,确保生命体征正常。而眼睛在此扮演的具体角色就是探测周围环境中的运动物体。不管是躲在灌木丛中蠢蠢欲动的剑齿虎,还是从你身边飞驰而过的宝马车,有运动物体存在的地方往往就有潜在的危险。所以,为了尽早发现危险,及时作出反应,我们的视线就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从一点跳到另一点。这就是我们的生存本能。你在日常生活中肯定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只要有人冲你招手,不管周围的人群多么密集,你都会不自觉地转过头去,很快锁定目标,但寻找一个静止的物体却往往困难得多。

    知识普及

    生存的本能

    人体的各个器官看似各司其职,实际上却都是为了一个最单纯却最根本的共同目标——生存。如果你在原始森林里,突然听见身后的灌木丛中传出树枝折断的声音,还没等你反应过来,脑袋就已经下意识地转了过去,眼睛也开始环顾四周,搜索声音的来源。假设你发现的是一头凶猛的野兽,这个图像信息就会通过你的视觉神经在1/1000秒的时间里传递到脑部。人脑可粗略划分为大脑边缘系统(简称缘脑)、脑干和大脑皮层。其中,缘脑就相当于一个过滤信息的中转站。每接收到一个新信息,缘脑第一时间就会作出分析。一旦识别到可能对生命产生威胁的状况,缘脑就会把信息传递给脑干。脑干位于人脑的最深处,是所有脑部分区中最原始的部分,负责指挥人体发挥最基本的生存本能。由于乌龟与蜥蜴等爬虫类动物也有脑干,所以这个分区又被称为“爬虫类脑”。我们在有异物向自己飞来的时候都会本能地抬起双手保护头部,这就是脑干发出指令的结果。如果遇到生命危险,脑干还会指挥四肢作出下意识的反应——或是逃跑,或是反击。
 与脑干不同,缘脑的主要职能在于分析与传递信息。假设你刚才看到的并不是一头饥饿的狮子,而只是一只慢吞吞的乌龟,缘脑就不会惊动脑干,而是选择把信息传递给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又叫新皮层,是人脑中最后进化形成的部分。在我们的双眼继续观察周围环境的同时,新皮层就会调出以往的经验与知识储备,与当前情况进行对比,然后作出意识层面上的逻辑判断和相应的决定。

    大脑皮层是人脑中最高级的部分,也是区别人类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有思维与辩证能力都依赖于大脑皮层的指挥和控制。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处理新信息、学习新知识就主要是大脑皮层的职能。在接下来的训练里,我们要加强缘脑与大脑皮层之间的信息传递,提高大脑皮层接受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还得进一步探究人脑的生存本能,了解潜意识层面的运作机制。只要方法合理,顺应人脑运转的规律,我们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学得更快、更好、更轻松;反之则是逆水行舟,事倍功半。本书主要关注与阅读有关的内容。

    既然人眼天生就不善于捕捉静止的影像,那么阅读无疑就是一项它极不擅长的活动。我们必须时刻强迫自己将视线停留在静止的文字上面,才能完成阅读这一项非本能的任务。难怪各种各样的小动作会乘虚而入,阻碍阅读进度。其中,当属潜意识的视线游移对阅读的影响最大。一旦其他感官受到外界的刺激,我们的眼球就会马上离开书本,去寻找移动的物体。由于这种动作几乎很难受人的意识控制,所以我们只能事后再把视线重新“拽”回书本上,花时间找回上次的进度。遇到这样的情况,阅读方法不当的人甚至会有意地重新阅读上一行或上几个词。对于刚认字的孩子来说,这种重复阅读的方法确实能够提高理解程度,重新进入阅读状态。但对于早已超越了起步阶段的成年人来说,就只是白白浪费时间,并不能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
 或许你从来都不曾意识到,换行也是阅读过程中比较困难的一个环节。临床实验证明,眼球寻找下一行的第一个字所花费的时间,占阅读总时间的1/3。也就是说,我们每阅读3个小时,就浪费了整整1个小时来换行。有时候我们的视线会跳到同一行的开头,有时候又会一不小心就跳过了下一行。被这种与阅读内容毫不相干的小事不断干扰,试问阅读速度怎能加快,理解程度又怎能提高呢?如果每一行的第一个字都会自己伸出一只小手,向我们的眼睛示意,那该多好啊!

    动态的物体不仅能够提高眼球移动的速度,还可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就像我们前文提到的那样,运动的物体往往意味着潜在的危险,而人脑运转的生理机制就是优先处理这类信息,加倍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动态变化,及早察觉到对生命构成威胁的物体。假设你现在正在原始森林中徒步旅行,一条致命的毒蛇在慢慢地向你靠近。只要它还藏在路边的树丛里,你就很难发现这一潜在的危险。可一旦毒蛇靠得够近,而且还在继续向前爬行,你的眼睛马上就会捕捉到这幅动态图像,随后作出反应,做出吓走毒蛇的动作。

    关于这个理论,我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例子。上大学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会在图书馆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在晚上回家的路上跟他们聊天就会发现,他们能够轻而易举地说出谁什么时候进来过,穿了什么衣服,从哪个书架上取了什么颜色的书,又有谁在什么时候离开了座位。可一谈起当天读过的书,记忆就远没有那么清晰了。在我看来,这一点都不奇怪。那些来了又去的人都是运动的图像,自然会得到大脑更多的关注。与之相反,书本上的文字却始终是静止的,不是我们本能想要关注的东西。因此,要想专心读书,就必须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读书之所以累人,就是因为它违背了人脑的自然机制。

    再比方说,你到一个朋友家做客。你们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旁边开着电视。你起初根本没打算看电视,只是想和自己的朋友喝上一杯红酒,好好聊聊天、叙叙旧。可你的眼睛却一点都不听话,老是一有机会就往电视屏幕上扫。就算你有所察觉后有意识地扭过头来,过不了多久,同样的情况肯定还会再次出现。这简直再正常不过了!这就是生存本能,早已深深地扎根在每个人的基因里。
  第一节辅助阅读法

    接下来,我们就要把这个原理应用到阅读训练上来,并且据此给自己找个“私人登山教练”。

    首先,请大家回答我一个问题:如果要数出这一页的总行数,你会怎么做?会用食指或是用笔在一旁比着吗?还是单靠眼睛一行一行地往下数?我相信,大多数读者都会下意识地选择一种辅助手段。因为,单靠眼睛不仅很累人,而且计数的结果也很有可能出错。我们常常会数到一半就开始怀疑自己数得不对,而不得不从头开始,并用手来帮一下忙。

    要想观察这种本能的动作,只需留意一下学龄前儿童读书时的情景就可以了。他们的学习方法不仅更自然,也更有效率。如果没有老师或家长在一旁指导,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都会不自觉地把一根手指放在书页上,一边移动手指一边跟着指尖的引导进行阅读。不管他们是否已经认字,还是只想装模作样地看看书,这根手指头都会一直老老实实地待在书页上面,好像没有手指的引导,他们的眼睛就不知道该往哪儿看似的。只可惜,大人们总以为这是笨孩子的做法,会妨碍阅读,影响速度,只要一发现自己的孩子这样看书就会予以纠正。这真是大错特错!阅读的效率取决于眼球运动的速度,而辅助工具的引导恰恰能优化眼球的运动方式,从侧面帮助我们提高阅读速度。如果你曾经尝试过这种方法,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那我只能说,那是因为你的手指或笔尖向前移动的速度还不够快。不信的话,大家可以跟着我练习一下。

    图52用笔作引导辅助阅读

    我们将从阅读辅助开始,逐步引导我们的眼睛,锻炼自己有意识地控制眼球运动的能力。首先,我们需要一支笔。我个人最喜欢图52中的这种姿势,把笔杆轻轻地夹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一个关节之间。此外,我在读书的时候习惯写写画画,有时会标记一下重点内容,有时会在页边空白的地方做一下简短的批注,所以我会选择铅笔。为了不让笔尖把书本画得乱七八糟,我还会把笔杆稍微抬起,只用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这三根手指来接触书页。不过,这些都是个人喜好而已,最重要的还是你自己觉得顺手,读得舒服。
 实用练习

    用笔辅助阅读

    现在,请你也试着用笔来辅助一下阅读。虽然我刚才提到了移动速度的问题,但在这一阶段,我们还不必关注这个问题,不影响理解才是最重要的。此外,你也不必过于计较手眼协调的问题。刚开始的时候,你的阅读速度或许会跟不上笔尖移动的速度,遇到比较简单的句子,视线也有可能会落在笔尖的前面。这都不要紧。只要用笔尖大致引导着眼睛继续往下读就可以了。练习得多了,你的协调能力自然就会有所提高,找到适合自己和与文章难度相匹配的移动节奏。

    在刚开始的几分钟里,你或许会觉得有点别扭,理解程度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不过不要紧,这都是很正常的。因为你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用这种方式来阅读文章了,你的大脑还没适应辅助工具的介入。只要你把注意力集中在笔尖的移动轨迹和文章的内容上,这种不适感很快就会消失。读完几页之后,你甚至会忘记自己的手还放在书上。这时,笔尖辅助阅读就已经成为你潜意识下操作的能力了。如果你还记得上一章讲到的普及性知识,你就会知道自己的动作已经变为潜意识下的动作,不再占用大脑内存了。而你的全部精力也就可以重新回到阅读与理解文章的内容上来了。

    你会感到自己的注意力变得更加集中了。哪里有运动,哪里就有注意力,这就是大脑本能的运转机制的体现。解决了走神的问题,阅读就会变得更加流畅,理解文章也就不知不觉地变得更加轻松了。除此之外,你的阅读速度也会更上一层楼。这种进步一方面是因为你的视线不会毫无规律地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之间跳来跳去,视线更不会在看了两三行之后就游移到书本之外。另一方面,你还节省了换行的时间。总而言之,你的眼睛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捕捉文字信息的任务,整体速度就会明显提高。对于阅读理解来说,这种进步是至关重要的:视线有了持续的引导,大脑就能获得充足的信息供给;大脑没有了闲置的空间,我们自然就没有多余的心思去胡思乱想,琢磨出一些消极的心理暗示了。随之,你的整体精神状态就会更加饱满,更加积极,思路也会更加清晰。而且不要忘记,持续移动手中的铅笔实际上就是在无形中刺激自己的另一个感官渠道。众所周知,感官渠道调动得越多,学习的效果也就越显著。此外,手部的运动还能够激活人脑中负责思维的右脑神经中枢,有助于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当然,笔并不是唯一有效的阅读辅助方式。通过观察我的培训班里的学员,我发现很多人都喜欢用手指代替笔尖来引导视线的移动。图53所示的就是最常见的手势。不过,与使用细细的笔尖不同,食指必须放在每行文字的下方,否则我们就一个字都看不见了。

    图54这种姿势也是我个人认为比较顺手的。如果不需要做笔记,或是手边正好没有铅笔,这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大家可以把整个手掌平放在书本上,手心微微隆起。如果你现在还只能一次读入一个字,那就把中指指尖作为主要的引导工具。

    图54用整个手掌引导阅读

    当然,我并不是要求大家一辈子都拿着铅笔来读书。任何一种引导视线的手段都只是为了帮助我们建立新的条件反射,辅助初期的阅读训练。我们的真正目标是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眼球,在没有外界辅助的情况下仍然有高效的吸收信息的能力。就拿我个人来说吧,除非遇到难度较大的文章,或是感觉自己精神状态欠佳,我一般都不需要阅读辅助。轻轻松松地靠在沙发上看书多舒服啊!在接下来的章节里,我们将利用阅读辅助的方法逐一学习拓宽视野、缩短眼球定焦时间和控制眼球的方法。一旦这些最基本的阅读技巧都变成了潜意识下操作的能力,你就可以开始放弃阅读辅助了。因为,已经成功建立的条件反射,是不会因没了阅读辅助的引导而突然消失的。

    但是,不管经过多久的练习,有些本能反应还是无法改变的。一旦没有了手指或者笔尖的引导,我们的眼睛肯定还是会偶尔离开一下书本,下意识地关注一下周围的动静,这样注意力难免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我在碰到难度较大的文章或是在注意力稍有下降的时候,还是会下意识地把手指放到书页上。这种习惯就好比用手推车运货,一旦发现小车慢了下来,我们不用多想就会再用力推上一把。不过,此时的手部运动方式就与起步阶段的方式不同了。我的手指不再老老实实地紧贴着书页,从头到尾划过每一行文字,而是悬空在每一页中心靠上的位置,稍作指引。因为,经过前期的训练,我的视线所及之处已经可以一次性覆盖整页内容了。这时,阅读辅助的作用只是帮助我们把视线和注意力重新移到书本上来。我之所以现在就给大家讲这些,是为了让你们了解整个进步的过程。现在,还请大家不要急功近利,继续坚持用笔尖从头到尾划过每一个字。接下来的内容是训练的关键部分,要尽量多挤出一些时间来练习,让自己尽早习惯阅读辅助的方式。最好的办法是,从现在开始就跟着笔尖或者指尖继续阅读下面的内容。
  实用练习

    用辅助法阅读本书

    请你重新翻到这本书的开头,用阅读辅助的方法阅读前几页内容。尽管内容已不再新鲜,但还请大家至少坚持10分钟。

    接下来,你需要给自己找一本“练习书”。这本书的内容可以涉及任何一个你感兴趣的领域,篇幅长短不重要,只要是从未读过的而且内容相对不那么深奥的书就可以。我建议你现在就去书柜里翻一下,看看有没有哪本书是你一直想读却始终没找到时间读的。不过,漫画或杂志不行。我们训练的是阅读长篇文字,所以要尽可能避免图片或者图表的干扰。最后还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请你把这本“练习书”用做本书的配套练习专用书,其他时候不要随便翻阅。

    实用练习

    把“练习书”读3遍

    找到自己喜欢的“练习书”了吗?好的。现在就请你翻开此书,在笔尖或手指的指引下从头开始阅读,计时一分钟。阅读完毕以后,请你标记出自己的阅读进度。然后,再计时一分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刚才读过的内容。复述的内容不需要十分详尽,只要能说出关键词和文章的重点即可。千万不要动笔,也不要把脑子里思考的内容说出口。最后,请你参照我们在准备阶段提到的百分比标准判断一下自己的理解程度。我知道,你肯定会觉得难度不小,但这绝对不是借口。恰恰因为你现在还不能顺利地阅读和复述,才更需要继续勤加练习,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

    现在,请你重新翻到“练习书”的开头,再用一分钟的时间把刚才那一部分重读一遍。在开始阅读之前,请你回想一下自己在刚才复述的过程中遗漏了哪些细节,并且有意识地在重读的时候着重关注这部分内容,力求通过第二遍阅读达到完全理解并记住了这些内容的程度。既然你已经对这段文字有了初步印象,就不妨试着稍微加快一点速度,也就是把你的阅读辅助工具移动得稍快一些。此外,你还可以有意识地根据阅读目标来调整自己的速度:遇到已经能够顺利复述的部分,就读得快些;还没理解或是复述不出来的部分就要稍稍放慢速度,读得更仔细些。这种阅读策略就好比登山运动员根据不同的地形调整攀登的速度一样。大脑能够适应不同阅读速度的能力越强,合理调整阅读方式的能力也就越强。不过,一切都在于平衡。虽然可以偶尔放慢速度,但也不能忽略整体进度!这篇文章对于你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你在第二遍阅读的时候就要争取比上一次多读几行。读完以后,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这一次的进度,看看自己是否达到了目标。最后,当然还是要合上书本,默默地复述一遍。看看自己这次的理解程度如何,能否顺利回忆起上次遗漏的部分。与阅读速度相同,你这一次也要争取达到更高的理解程度。
通过第二遍练习,希望大家都有了一定的进步。现在,让我们再一次回到“练习书”的开头,开始第三遍重复阅读训练。如果上一次的理解程度还没达到100%,你就必须在这次阅读之前给自己定下非常明确的阅读目标:上次漏了哪些要点?这次应该把注意力着重放在文章的哪个段落上?然后,同样给自己计时一分钟,从头读起。一分钟过后,同样请你标记出这次的进度,并且通过默默复述测试一下自己的理解程度。

    结果如何?你的标记是否每次都推进了几行?你的阅读理解程度是否得到了持续提高?或许你已经发现,即使连续读了3遍,而且阅读的篇幅也不算太长,但100%的理解却远比想象中困难得多。

    通过一遍又一遍反复阅读,复述内容时肯定一次比一次详尽、一次比一次准确。由此可见,读一遍就想完全理解并且记住整本书的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可话又说回来了,我们曾经反复阅读过多少本书呢?难怪老是觉得自己的阅读收获不大呢!要知道,几乎所有的阅读高手都有反复阅读的习惯。在不久的将来,你也会成为其中的一员。你会欣喜地发现,即使同一本书反复阅读了好几遍,总共花费的时间却比原来死啃一遍要短得多,理解也更加透彻了。现在,让我们再重新回到阅读速度这个话题上来。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我们会继续探讨阅读的科学方法。

    实用练习

    反复练习辅助阅读

    请你重新拿起你的“练习书”,找到上次阅读的标记处,继续练习辅助阅读。这一次的练习时间至少需要10分钟。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请你尽量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反复进行这一练习,直到你感觉辅助阅读已成了习惯,也就是能达到潜意识下操作的程度为止。

    不做复读机

    玩过登山的人肯定都记得山顶那种怡人的静谧,但我想说的并不是外部环境所产生的噪音,而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声音。此时此刻,你正在心中默念这句话,对不对?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默读”或“心读”。大多数人在识字的过程中都会把视觉刺激,也就是眼睛通过阅读获取的文字信息,下意识地转化成听觉刺激。由此可见,阅读是人类唯一一种由视觉代替听觉来获取信息的行为。在学习认字的最初阶段,有声阅读确实不失为一种帮助理解的有效方法,而且大人们也只能通过这一种途径来检测小朋友们的识字能力。试想一下,如果每个孩子都默不作声,那老师又怎能发现有人把“己”看成“已”、把“小鸟”念成“小了”了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我们早已不需要通过大声朗读来证明自己看到了什么信息。但从小养成的习惯却保留至今,绝大多数人都会不自觉地在心里默读。其实,这就是影响阅读能力的罪魁祸首。我们不应该让朗读或者默读限制我们的阅读速度,而是要努力让阅读速度赶上人脑处理信息的速度。比如,“一个小青苹果”是一个完整的语义单元,我们的眼睛只需定焦一次就可以准确无误地把整条信息输入大脑,这个过程只需不到半秒钟的时间。但要念出来,半秒钟就远远不够了。我们的嘴巴只能一个字接一个字地输出信息,不能一张嘴就同时把6个字都吐出来。换句话说,听觉接收信息的方式是线性的,无法摆脱先后顺序的限制。

    那么,阅读高手是怎样处理这个问题的呢?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们已经描述过最高效的视线移动轨迹,这是我们实实在在可以观察到的。只可惜,阅读高手和一般人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的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远没有视线轨迹看上去那么一目了然。真正的阅读高手在阅读的时候绝对不会一字一句地跟着默念。他们的大脑无须经过从视觉到听觉的转换过程就能直接理解文章的内容。说到这里,大家或许会觉得这种能力简直奇妙莫测。但实际上,每个人的大脑都可以直接接收和处理未经转换的视觉信息。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在看到一张桌子的时候不就可以马上反应过来那是一张桌子了吗?我相信没有人还需要在心里对自己说:“看啊!那是一张桌子!”语言的作用在于向他人传递自己大脑中的信息。接收信息却未必需要走从听觉到视觉这条弯路。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只是把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延伸到阅读上,让我们的大脑逐渐摆脱对听觉渠道的依赖,只通过视觉渠道来获取并处理文字信息。

    在学习的过程中,听觉渠道固然重要,启用更多的感官也的确有助于加深印象、增进理解,但一切都不可一概而论。比如,一边读书一边标出重点是好习惯,可如果我们动辄就把整篇文章从头到尾都画上红线,那显然就毫无意义了。总而言之,任何一种感官本身都没有优劣之分,重要的是如何正确使用它们,从而发挥每种感官的最大优势。对于阅读时的默念,也是这个道理。我们既不能完全压抑潜意识下的默念,也不能从头到尾都在心里絮叨个不停。我们要把默念当成一支无形的荧光笔,只在遇到关键词和重点内容的时候才拿出来画上几笔,这样才能在不影响速度的前提下,起到辅助理解和加深记忆的积极作用。在一篇难度适中的文章中,大约70%的篇幅都是基础词汇。
  这些基础词汇来来回回不过400个,与文章的具体内容没有任何直接关联。不停地重复默念这些词汇,对理解文章一点帮助也没有。就拿最常见的“和”字来说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即使我们用一个逗号来代替这个字,也不会造成太大的理解障碍。举个更极端的例子,你平时读到“,”时,显然不会老老实实地跟着默念“逗号”;碰到“?”时,你也无须把“问号”两个字念出来,就能明白这是表示疑问的意思。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浪费时间,把整篇文章从头到尾都默念出来呢?

    阅读高手都懂得充分利用自己的听觉。他们只在看到重点词时,才会默念一下。这就相当于启动另一个感官,再次向大脑输入一遍信息,起到强调的作用。我们对日常生活的记忆也是如此。我们的大脑会自动过滤掉刷牙、洗脸、上下班这样的日常琐事,而把有限的记忆空间留给其间发生的那些特别的事。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才能对上个月举办的生日派对记忆犹新,却想不起昨天是几点钟吃的晚饭。所以,如果我们从头到尾都用同样的节奏来阅读一篇文章,就难怪事后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摆脱默读的影响,让听觉乖乖地给视觉让路呢?默念这个习惯是长年累月养成的,不太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彻底改变。对于这种已经根深蒂固的习惯来说,刻意地反其道而行之,反而会激发大脑进行抵抗,巩固原有的条件反射。就像放松和入睡一样,有些事情是不能硬来的。又比如噪音,我们越是想要努力排除干扰,就越会感到烦躁不安。可一旦我们转移注意力,不再拼命逼着自己快点入睡,困意反而会慢慢地袭来。所以,改掉默读的习惯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首先要正视它、接受它。否则,刻意行事反而会让我们大脑最原始的部分——缘脑马上奋起反抗,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道理就讲到这里,下面就让我们开始练习吧!只要跟着书中介绍的步骤循序渐进,你就能摆脱通篇默读的习惯,享受宁静的阅读体验。
做阅读练习,提高阅读速度

    在接下来的训练里,你的任务就是在屏蔽听觉干扰的同时,建立起对视觉的信任,培养控制视线的能力。人体的五大感官是彼此紧密配合的。如果一个人在事故中不幸失明,他的听觉就会变得灵敏起来,逐渐代替视觉成为认知的第一感官。同样听到一个人走进房间的脚步声,盲人不仅会感知到有人靠近,还能够凭借脚步声推断出那个人的一系列身体特征。而视力正常的人一旦闭上眼睛,就很难获得更多的信息。如果我们成天戴着眼罩过日子,过不了多久,也能通过声音来感知身边的人和事。

    顾名思义,所谓的“视觉阅读”就是要强化视觉这个感官渠道,增加视觉感官在阅读中的分量。由于我们需要屏蔽的并非外界的干扰,而是自己心中默念的声音,我们就得给自己戴上一对“隐形耳塞”。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们要把阅读速度刻意调整得远远超过语速,让自己不得不“闭嘴”,由此让“隐形耳塞”发挥作用。

    从现在开始,你必须明确区分阅读练习和练习以外的正常阅读。这一章的练习大多强调速度,很多时候会要求大家完全忽略理解的因素,这种方式是不适合正常阅读的。一旦每天的训练时间结束,你就要把练习中的种种要求全部抛到脑后,包括视线的移动问题也可以暂且放一放。等到你的训练进展到一定程度,新的阅读技巧变成了潜意识下操作的能力,你自然就能把它运用到平时的阅读当中了。还没到这个阶段之前,还请大家不要急功近利,否则会让练习影响到自己平时的阅读理解。在本章的练习中,你可能会经常感觉自己什么都看不懂。在培训课程开课的最初几天,很多学员都无法接受这种做法。在我看来,这一切都只是走出舒适区的必经阶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