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mpy 去掉维度为1的:「有纪律」的孩子更优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8:53:17
放任的教养,只会让孩子承受杂乱无章的苦果。出于爱的纪律,才能赋予孩子真正的自由。从小学会服从、让步、负责任的孩子,才能掌握自己的未来。
一八八二年,美国有一位又聋又哑的两岁小女孩。父母亲同情她,悉心照顾她,试着实现她的每一个愿望,这使得她自私自利到了极点。她用她的需求、愿望以及侵略性来折磨她的家人,无计可施的父母亲于是请来一位训练有素的教育人员。
海伦.凯勒的启示 缺乏管教,将缺乏爱与能力
这位女老师很快就进入情况,展开一场耗尽所有参与人员力气,而且几乎是苛求的长期教育过程。在她的权威之下,终于让这位有天赋的女孩服从。在这场纪律化的过程中,这位女老师尝试着唤起女孩创意十足的才华。实验很成功,教会她服从之后,紧接着发展她的天资,女孩在一九○四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雷地克里夫学院(Radcliffe College),成为举世知名的作家——她就是海伦.凯勒。
这个勇气十足的实验成功了,因为苏利文老师深爱海伦,而这份爱使得她正当的要求海伦服从。这个罕见的纪律化的故事中有一个教育的真理,就是和一个孩子进行关于纪律与爱的对话。海伦.凯勒的童年故事一目了然,很清楚地告诉我们,缺乏纪律将使人生杂乱无章,足以使一个孩子罹患心理疾病,而一个小孩又如何透过纪律重新找到健康正常之路。
因为不同的理由不管小孩,缺乏爱与馈赠,缺席、漠不关心、专制、酗酒或有毒瘾的父母,种种悲惨的社会关系,致使任何时代的儿童与青少年变得欠缺爱与工作能力。也有那种锦衣玉食的小孩,无法胜任爱与工作,因为没有人对他们全心全意,没有人慎重的牵起他们的手,带领他们穿越五光十色的世界,对付富庶的忧愁。
过去几年来盛行无人管束的模式,这些孩子很像苏利文老师出现之前海伦.凯勒的德性:太多爱,太少纪律。他们始终期盼情感上与物质上的馈赠,没有学到要放弃,他们依照「我、一切、立刻」的方程式过日子。
这些孩子在很正常的环境里长大,不缺慈爱的父母,但是他们既不识界限,也不识挑战为何物,经历不到纪律与清楚领导的正面影响。父母,多半时候是无微不至的母亲,为孩子们铺平所有的道路,永远都支持他们。
应把孩童看成道德主体 不要为他们的软弱找藉口
应该很严肃地把儿童与青少年当成道德的主体,不要一下子就拿心理学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并且因此原谅他们。
逐渐找回一种在道德上强化孩子,而不是为他的软弱解释并致歉的教育。有了清楚的领导、亲切关怀的前后一致和纪律,心理学将因此显得多余。
避免利己主义蔓延 民主应以自律为前提
我们彻底民主化了儿童与青少年的生活,甚于成年人的生活,成年人在职场上被期待要遵守规定,无论同意与否。哪一个企业的僱主会想到与师傅或部门主管讨论关于规定之事呢?上班有打卡钟,谁要是经常迟到,就罚扣薪水。人人被期待要有纪律、维护服从等美德,至于这些美德是否有效则不需要讨论。
如果一切都要重新磋商,民主于是变得荒谬,并且成为一种负担,因为磋商与讨论并不会改良规定以及行之有效的规范。
儿童与青少年喜欢讨论,是因为他们没兴趣整理房间、刷牙或者清理洗碗机。利己主义是他们真正的动机,我们不督促他们养成完成任务的习惯,便要和他们天生的自私自利打照面。一再允许他们尝试藉着讨论继续索回他们的权力,就是在强化他们利己主义的态度。
我们应该从过去几十年的经验中得出结论,决定停止讨论日常的小小规定、相处时的形式或者义务。教育上过度强调民主化,我们对儿童与青少年期许过多,在他们尚未具备发展心理学上内在的成熟、能够成熟地做出判断之前,我们就要求年轻人所思所为很民主。民主是以高度的自律为前提,是儿童与青少年一步一步才能求取到的。期待十五岁的人为自己也为团体识别何者正确,并且能够贯彻执行,实在很不切实际。
透过训练与自律 才能发展既有的天赋
贝多芬很早就接受广博的音乐理论和技艺方面的训练,在他之前的作曲家鲜少如此,但他的赞助者——科隆的选帝侯,仍旧送他去维也纳,让他在有名的海顿那里上课。海顿知道贝多芬才华横溢,却推荐他另外去一位受人敬重的音乐理论家那里研究对位法,贝多芬并未以此课程为满足,反而又认真的向一位专家学小歌剧,同时在一位小提琴家那里学拉琴。这些工作本身驯服并提升了他的天才,为他的成功打下基础。
「才能,谁没有——才华,给孩子玩具!唯有认真造就这个男人,唯有努力成就天才。」
冯塔纳为画家孟采尔(Adolf Menzel)写下了这个对句,这两句话不需要评注。一项发明由九○%的努力和一○%的灵感而产生,天才发明家爱迪生曾经开玩笑似的这么说过,有天分的学生应该趁早掌握这个真理。
天赋是一个礼物,也是一项任务。每个人都有或少或多的才华,任务的含义是有更多才华,只有透过努力,才能完成任务。通往星星的路遍布石砾,是古时候的说法。在童话中,美丽、地位以及财富是快乐与成功的先决条件,不需要努力,只需要好运。但是,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人要努力才会获得幸运。人藉着纪律来提升他的天赋,至于是哪一种天赋,根本不重要。天资高又有好运道的人,经由教育及训练而找到自律,才能发展出自己的天赋,世界为他打开大门。
帮助孩子相信自己 有了自信,才能超越自我
每个年轻人都有他独特的天赋,要凸显他的这份天赋,并且认可这就是他的独到之处,他必须学着相信自己。健康的自尊心是快乐和力量的一种泉源,反之,缺乏对自己的信心则是不快乐与麻痺停顿的起因。锻鍊年轻人更坚强,学习相信他们自己的天赋,正是教育的秘密。相信自己以及有自信能闯出一些名堂来,会让一个人超越自己,使资质中等的人有能力做一些事情,而这是一个资质更佳、但不相信自己的人所不可能达到的。帮助一个年轻人相信他自己,相信他独特的才能,这形成一种自信,由此得出一个真实的自我评价,是每一位教育家最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他是否有能耐的试金石。
一个人如何有自信?「爱人如己」,意思是说只有爱自己的人,才能爱其他的人,并且待朋友以真。
所有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使年轻人多相信自己。
天赋本身不意味着什么,如果一个年轻人不相信自己具有天赋,也不打算为他的天赋而努力,像悉心制作一个广告柱那样,天才将会凋零;父母及老师必须把与年轻人一起发掘他们潜在的课业之外的天赋,视为他们的一项任务。
让工作成为第二天性 必须学会牺牲、放弃
想要激发孩子的天赋,必须创造一个先决条件,缺了这个先决条件就无法发挥天赋:他必须让小孩很早就习惯工作,动物本能就是勤劳的,我们只消观察鸟类如何筑巢或如何喂哺雏鸟就知道了。当然,牠们的勤劳局限在本能所赋予的任务上。碰到攸关性命的事情时,人类也十分勤劳,但是人类的规章却是创造文化。与动物相反,人的一生要透过文化才具有生命意义,而所有的文化皆植基于工作之上。为了要确定一个人的道德与生活形态,我们需要仪式性的习惯,使这份工作成为伦理,成为一个习惯。
小孩必须及早练习,持续守着一桩事情,为了工作而准备,孩子们必须学习放弃,放弃休闲时光、享乐、休息、游手好闲、聊天,放弃所有有趣的事情,这就是工作的先决条件。伟大的社会学家韦伯因而辨识出一个美德的三和音,做为我们文化与经济之基石:放弃、工作以及理智的生活形态。
游戏,是所有工作态度的第一个入口。可能是为了一个目标而放弃、证明耐力或为一件事而努力、追求精进。从小学习演奏音乐可以培养工作的美德,小孩子模仿他们所见到的工作中的妈妈,做完一样礼物、按时喂小兔子吃东西、清理牠的窝、帮牠铺床、接手简单的家事,这些全都可以培养工作的态度。工作将因学校的回家功课而达到一个新境界,工作被仪式化,变得认真,同时学会牺牲、放弃。
工作的教育目的必须是一种习惯的程度,使工作成为第二种天性。看似与人类天性相违背的,都与工作相呼应。无法学习这种形式工作的人,会碰到麻烦,因为内在工作的渴望会制造出一种习惯来,必须透过不停的决定要工作来取代这个习惯。如果人们必须为每一个作业过程重新决定的话,未免在道德上要求过高。
工作并未成为他的第二天性的人,发展天赋时将不会淋漓尽致,我并不只是说那些有目共睹的早慧,譬如音乐、运动或艺术方面的天性;我要说的是一个人多方面的能力与才情,那些潜藏在许多人身上,尚未被发现,要透过自我认识,因此有了自信之后才发掘出来,并且能够藉由工作而发展的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