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一维空间:黄明同:读书要读到本源与核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2:12:06

黄明同:读书要读到本源与核心

大洋新闻 时间: 2011-12-18 来源: 信息时报

  黄明同参与编著的“广东历史文化名人丛书”  黄明同在社科院老专家工作室接受采访。  黄明同部分著作  《孙中山著作选——传世经典随身读》  《超越时空的思想智慧——重新解读孙中山》是黄明同今年的最新学术成果。

  比起之前见到的照片,黄明同显得更加清矍。今年她的工作格外繁忙——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孙中山基金会的项目多、任务重,她又是研究孙中山的专家,专著编写、论坛邀请、学术活动一个接一个,从半年前我们就想要约访她聊聊书房故事,可是几个月以来电话联系她都是在外地出差。虽然这样忙碌,她却精神健旺,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朝气蓬勃,这与阅读带给她的深刻影响是分不开的。

  

  读书使人长寿

  

  在上世纪50年代她还很年轻的时候,就与同学们一起争着比着到图书馆借书,郭鲁曹巴老茅的文集几乎通读,但对她影响最深的却是前苏联小说。谈到这段经历时,她动情地背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名句:“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懊悔,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本书使她在年轻时就确立了人生的基本价值理念,即希望自己每一分每一秒都充盈丰沛,竭力做出成就,永不因已有的成绩而满足。

  因了这样紧迫的奉献意识,黄明同认真、惜时,“我已经是古稀之年的人了,更痛切感到时不我待,该做的事情要赶紧做。”退休之后,黄明同读了季羡林老人的《谈人生·八十述怀》感触很深:“季老八十岁之后还开始做大课题,写出80万字的《糖史》,我看了以后很受鼓舞和激励,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活一天也要有人生价值。我买了几本分赠朋友,共勉把握每一天、奉献每一天、欢乐每一天。”

  不仅从阅读中得到锐意进取的动力,从而显得年轻健旺,黄明同还认为,读书本身就是最好的保健方式:“读书、写书的过程中有很多乐趣,老人辛苦一点才能长寿。”

  

  买书是我生活的常态

  

  采访黄明同的地点是在社科院老专家工作室,因为她说家中并没有特定的书房,“卧室便是书房和工作间”,也没有整座墙面的大书架,只有一座里外三层的老式书柜,放不下的书就用纸箱、胶袋之类的包起来堆在墙角。

  虽然藏书过万册,但黄明同说自己没有什么珍本、精版书:“离家出来求学,从故乡带出来的只有一部黑布包着封面的破旧的《词源》,和几本朱熹的著作。我也没有刻意去藏书,家里现在的书大约有上万册,基本都是工作以后围绕研究课题和兴趣,慢慢买、慢慢积累起来的。如果说有什么特点,大概就是方向比较杂,涉及的学科比较多——历史、文化、哲学、政治、经济、现代系统理论……我都喜欢读。”

  虽然受到空间限制,但是黄明同从来没有停止过买书。她曾经很喜欢在文德路旧书档淘书,每次有去外地出差的机会,都必定要去当地的书店看看,遇到去香港台湾学术交流,就更要买回一大堆海外版的学术前沿著作、社科人文新书,通过邮局打包寄回来,邮费不菲,她却极为满足。“同去的人都笑我,到哪里都不忘买书。”

  爱书、读书已经成了她人生的重要部分,退休之后她的买书、写书之路也没有终止。但是对她来说,书的价值在于使用而不是收藏。“我与中山图书馆缘分很深,做研究课题的时候经常去查阅资料,他们也同意我到时候把我的存书捐到那里去。我唯一希望我的研究能够被后人批评。”

  

  用哲学开启思想方法

  

  所谓读书破万卷,也许更重要的不是数量上的“万卷”,而是方法上的“破”。如何在浩瀚的书海中选择值得读的好书呢?黄明同也提出了自己的四点心得。

  “首先是要读经典著作,要读原著,很多人读书不读原著,这样你的学问始终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多年研究孙中山的她,将家中买来的一套《孙中山全集》读得破旧到无法扫描的地步。“励志的书也值得读,我说的不是市面上的所谓成功学著作,就拿我研究孙中山来说,是有情结的,我敬佩他的人格,愈挫愈勇、百折不挠。今年我注释选编了一套《孙中山著作选——传世经典随身读》,口袋本,很方便随身携带。像这样的书从小就可以读,应该推荐给广大青少年当然也包括普通市民们。一个人能否与时俱进,和他读书很有关系。第三,开启思想方法的书值得读,我觉得读哲学很重要,特别是现代系统理论,对我们科学思维方式的养成很有帮助。还有一种值得读的书就是具有前沿性的著作。”

  黄明同一直记得当年导师对自己的教诲:系统阅读可以给人扎下深厚的学养基础,而围绕研究课题读书则更容易得到意外的收获,例如发现许多以前无人注意的新史料。此外,她还总结了自己的阅读方法:“要在字里行间去读书,领会作者的真正意图,而不是只看个别字句的表面。”比如对于湛若水的研究,她就是从他的诗词文章字里行间读出了湛若水在高扬主体精神的同时对客观规律的承认,从而看到岭南心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

  关于书的二三问

  信息时报: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作为研究孙中山的专家,在这种全社会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学术氛围中,您有否从阅读来反思这段历史并得出新的成果?

  黄明同:今年我也集中大量重读了一批近代史料和著作,感悟到了一些历史问题。首先是理顺了孙中山领导的11次武装起义的线索,以及广东作为孙中山革命的策源地与活动基地的贡献;进一步明确了辛亥革命的性质及其功绩,明确了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急速推进;对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评价,应从思维方法上纠偏,我认为一直以来我们用“一次不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来评价它是不够准确的,它可以说不彻底,但并不是不成功。

  信息时报:对于当下的传记热、读史热,尤其是今年集中出版的有关辛亥革命的图书,您有什么评价?

  黄明同:读史热是好事,但是需要作者和出版单位的严谨态度和媒体的高质量的引导。举个例子,张鸣的《辛亥:摇晃的中国》,一些媒体是大篇幅去推荐介绍的,我在机场书店看到了,就买下来在飞往上海开会的旅途中读,结果很反感。和其他近代史专家提起,彼此感想大体相同:这类带着戏说的“史书”,给青年的不是正确的导向。

  对一些很热门的,但有太多不忠于原著的、带有戏说与硬伤的书,我也有反感,比如于丹的“心灵鸡汤”、易中天的解读《三国》。既然是阅读历史、人文社科书籍,就还是读原著、读经典作品吧。

  传记类图书我特别喜欢的是关于季羡林的,还有杨绛的回忆录。

  书房主人

  黄明同

  孙中山基金会秘书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老专家工作室副主任、广东儒学研究会副会长。

  曾任华南师范大学岭南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孙中山研究所副所长、哲学研究所所长。

  长期从事中国哲学与孙中山研究,著有《陈献章评传》、《明代心学宗师——陈献章》、《湛若水》、《孙中山建设哲学——中国现代系统思维的开启》等,合著有《孙中山经济思想研究》、《孙中山经济思想——中国建设前瞻者的思考》、《孙中山的儒学情结——中华文化的承传与超越》、《王船山历史哲学与史学方法》、《启蒙思想家、革命家——杨匏安》、《岭南文化志》等。担任《广东省志·社会科学志》、《广东省志·孙中山志》、《康有为早期遗著述评》等著作的主编或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