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有效市场区别: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10:17

知行论坛

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

《 光明日报 》( 2011年12月18日   07 版)资料图片

    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承与发展好成功经验;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不断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必须坚持联系实际,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结合起来,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保证。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承与发展好成功经验。十七届四中全会在总结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时,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重视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水平的重要举措。作为来自实践、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其诞生起,就开始了其大众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继承和发扬。从大的方面讲,这些基本经验可以被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保证。二是始终根据中国国情和改革开放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三是始终根据实践的发展变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普及。这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措施。从小的方面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变化,采取多种途径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上做到了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大众化工作就跟进一步;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深刻的道理,满足群众的理论需要;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机制,极大地增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被越来越多的群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他们的理想信念和自觉行动。认真总结并继承和发扬这些基本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坚持改革创新,不断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在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虽然承载着不同的时代内容和历史任务,但始终坚持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大众化的工作就跟进一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深入学习、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过程中,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宏观性、抽象性、现实性、信仰性等特征,使其以不同层次的政策体系为载体走近群众,以社会关注的热点解答为形式引导群众,以不同层次的利益满足为杠杆争取群众,以生动真实的典型案例为教材说服群众,从而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境界。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改革创新,不断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比如,深入开展理论宣讲活动,建立基层理论宣讲长效机制,让更多老百姓身边的理论宣讲员“通过讲述自己的事儿”,来增加群众对先进理论的理解;根据不同群众的理论需要和认知水平,编写针对不同群体的通俗理论读物;制作播出电视理论专题片,生动形象地阐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举办各种学习培训班、讲坛、论坛、读书会、报告会、知识竞赛、主题教育等等。

    坚持联系实际,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结合起来,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把先进性同广泛性相结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也是党的思想路线在理论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对先进分子特别是对党员干部提出的要求,着眼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着眼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可靠接班人,代表着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对广大人民群众提出的要求,着眼于提高全民族政治素质、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着眼于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着眼于培养拥护党的领导、认同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广泛性是先进性的基础,先进性是广泛性的方向。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把二者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最大限度地动员和掌握群众,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把二者相结合,首先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性和理论认知的层次性。正确认识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其次要根据不同的社会群体,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对各级党员干部、企业职工、农民群众、青年学生、社区居民等不同的群体,提出不同的要求,确定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因人施教,对症下药。坚持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还要准确把握二者的评量标准,做到既不脱离群众,又不丧失先进性。如果标准定得过高,就会造成用一把尺子衡量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群体的情况,结果是只讲口头政治,不触及实际问题,“大主义”管不住“小道理”。如果标准定得过低,就会逐渐丧失党的先进性要求。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保证。建立健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体制机制,是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根本上做好这项工作的需要。首先,建立健全科学领导机制。通过建立健全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明确目标任务,统筹各类资源,落实分工责任,坚持常抓不懈,解决一些领导同志不关心、不重视理论宣传普及工作,理论学习上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理论研究中存在的把深入和普及、学术性和通俗性对立起来等问题。其次,要建立健全推进长效运行机制。通过建立健全上下联动的宣讲机制,加强各级特别是基层宣讲队伍和宣讲阵地建设,健全机构,落实待遇,加强培训,上下联动,形成合力,解决目前理论教育和政策宣讲中存在的“沙滩流水不到头”、“雨过湿地皮”、“上下一般粗”、“上下两层皮”等问题;通过建立健全信息沟通反馈机制,及时掌握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通过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与协调机制,及时总结经验,及时解决问题,大力扶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成果,更好地调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理论普及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建立健全宣传、渗透和转化机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融入新闻出版、影视作品、文艺创作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使人民群众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后,要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队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保证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深入开展。目前,我们要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出现的一定程度的青黄不接现象,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要求高、周期长、难度大的特点,以及新形势、新任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新要求,把培养中青年理论骨干作为重点,培养一批学术功底扎实,善于运用通俗语言,善于运用电视、网络等传媒,为广大干部群众解疑释惑的理论宣传工作者,努力建设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专兼职人员共同参与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才队伍。通过加强管理和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宣传教育水平,从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马福运;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 09JD710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